金融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6 16:49: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金融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国内普惠制金融研究综述
普惠制金融研究现状
围绕普惠制金融,我国学术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多以金融供给中的金融排斥现象为主线,探索健全金融服务,主张完善现有制度,大力发展小额信贷等方式推进金融尤其农村金融的发展,实现金融的普惠性。主要表现在:1)普惠制金融的基本内涵界定及其分析金融排斥是当前世界大多数国家面临的共同难题[1]9-15,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金融排斥现象[2][3]5-10[4],普惠制金融是基于解决社会中由于多种原因难以进入主流金融体系获得必要的金融服务的那部分人的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给的问题,它既是金融问题,又是社会问题,能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是金融发展过程中值得关注的现象[7]14-15,对于打破金融排斥、推进我国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增加农户收入有重要作用[3]5-10,是弱势产业、弱势地区和金融弱势群体在金融发展中应享有的权利体现[6][7]14-15。普惠制金融与农村金融和小额贷款构成了捆绑性概念,涉及一切被金融市场挤出的融资需求,是一种介于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之间的合作金融形式,合作的边界决定了普惠制金融操作的社区性质,需要立足于金融增量改革[8],以商业可持续的方式,为包括弱势经济群体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全功能的金融服务[9]。2)普惠制金融的结构特点分析普惠制金融体系的核心是不同区域、不同收入阶层的公民都有公平的享有金融服务的机会,特别是贫穷地区、具有强烈脱贫意愿的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都能得到有效满足,它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以价格相对合理的产品为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农户等低收入群体对象提供服务;第二,为客户提供存款、贷款、保险、汇款、养老金、理财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第三,强调放松金融管制,允许社会各种性质的资本在贫困地区设立为中低收入经济群体服务的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使普惠制金融体系包括从专门的小额信贷机构到银行金融机构等各类金融机构组成[9],同时追求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7]14-15。3)普惠制金融的作用机理分析我国正规银行体系的操作逻辑造成了挤出效应,使相当一部分弱势主体通过金融体系向强势融资主体提供资金,而被挤出的弱势融资主体不仅仅存在于农村金融领域,大量中等收入以下的城市居民和小企业,事实上亦需要普惠制金融服务[8]。KelleeSTSai对中国和印度两国农村金融组织的研究表明,作为实现金融普惠性的非正规金融组织存在的原因在于正规贷款的有限供给、国家执行贷款政策能力有限、地方政治经济分割趋势严重以及许多微观金融组织存在制度缺陷[10]。4)普惠制金融的作用价值分析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分配状况与其金融公平性程度紧密相关[11]18-23,普惠制金融建设滞后容易导致融资集中和系统性风险积聚,过多的金融资源集中于政府项目和投机领域;建设普惠制金融体系,有助于分散金融资源配置,换取更稳定的金融环境;金融业侧重中小经济主体融资,将提高整体盈利水平,盈利来源将从数量扩张转向风险溢价[12];有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破解农村金融排斥,促进农村金融融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13]42-48[14];支持贫困人口脱贫[15]21-26[16]。从全国层面看,中国农村普惠性金融发展的生产率效应为正,组成农村普惠性金融的贷款使用效用维度和产品接触维度显著地促进了农村生产率增长;从区域层面看,中部地区农村普惠性金融发展的生产率效应为正,西部地区不显著,东部地区不存在效率损失[17]。普惠制金融理念是对传统农村金融制度的一种融资矫正与补偿机制[18],为广大群体的金融需求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规模;拓深更贫困和更偏远地区的客户群体(深度;降低客户群体和金融服务提供者双方的成本(成本效益比[7]14-15。5)普惠制金融问题的研究方法与研究逻辑的建构分析研究普惠制金融发展的必然性和建构普惠制金融路径的文献资料采取了多种分析方式,主要有:从二元性金融视角构建城乡金融排斥二元性指数,并在空间差异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剖析城乡金融差异的波动态势和未来演变趋势[19];从金融地理学的角度将金融资源归纳为空间差异、空间过程与空间的相互作用三个层次,认为金融资源空间分布呈现非均衡态势,是一个金融集聚与扩散的过程,是金融效率的空间调整和提高的过程,也是金融功能的空间深化和完善的过程[20];借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编制的人类发展指数,构建金融排斥指数测度模型9-15[1];利用欧洲晴雨表数据对欧盟成员国的金融状况进行分析[11]8-23;测算金融扭曲度指标[21]。6)推进我国普惠制金融建立和发展的路径分析完善的普惠制金融体系框架应在坚持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大环境下,集法律体系、服务组织体系和政策扶持体系三位一体[15]21-26[22],从需求引致、供给推动、金融生态入手,处理好金融公平与效率、金融机构盈利诉求与社会责任的关系,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加强政府规制,发展融合性的金融机构并践行社会责任[13]42-48[2];加强风险管理,开展农村征信体系建设,转换经营机制,构建信贷管理及风险防范体制,加强风险保障机制建设,促进供需主体的互利共生及良好金融生态的形成,推动农村金融的加速度增长;重点干预“金融沙漠”问题[23]-[24];激发弱势群体的金融有效需求和增加对弱势群体的金融供给[4];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形成合理的农村业务分层,建立成本收益和比较优势相结合的竞争结构[21]19-25;降低门槛,增加贫困地区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数量;处理好金融监管与民间金融领域自发内部规则的关系,适度放松管制;处理好与政府在推动“普惠制金融体系”建设中的关系[25]-[26]。安明友建议以农民获得的财政补贴为担保建立农民基本信贷保障制度以促进普惠制金融体系的建设[27];董龙训建议以低成本拉近金融服务与农民之间的距离,有效破解支付领域地理排斥;发挥服务点功能,破解金融服务营销排斥;依托服务点开展宣传,破解支付领域自我排斥[28]。
简要结论和总结
目前的研究成果基本以关注我国金融尤其农村金融领域的金融排斥现象为主,直接研究普惠制金融问题的文献相对不足,但从金融排斥的研究成果中不难感受到,学者们都寄希望通过一种机制推动我国金融的发展,实现金融领域尤其农村金融和针对低收入阶层服务的金融走向更公平、更合理,更具有普惠性,实现金融的共享。2借鉴孟加拉国的格莱眠银行(GB)发展模式,改变传统的金融发展定位和金融管理模式,发展符合我国农村地域特色的小额信贷等小额金融道路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可,希望通过对贫困人口提供小额金融服务,以及其他非金融社会服务如技术培训、教育、医疗等,达到实现经济增长和减贫目标,当然,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通过非政府组织的形式对这种普惠制金融的实现机制做出了实践,如:孟加拉乡村银行(Grameenbank),拉美的行动国际(ACCIONInternational)和印度的自我就业妇女协会(SE-WA)银行,值得我国在金融发展道路上借鉴,以推动我国实现普惠制金融的发展诉求。3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更多的关注普惠制金融问题,不仅要理清普惠制金融的思想底蕴,更要从我国的地域特色构建更科学的实现机制,将普惠性金融的内在功效价值转换成实际的操作价值,推动我国金融尤其面对中低收入阶层的金融设计,解决无抵押群体的金融需求问题。4构建普惠制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模型,将金融的普惠性功效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具体化,为金融的普惠性发展建立社会发展的经济诉求。5普惠制金融与小额信贷的关系问题研究。不能将小额信贷等同于普惠制金融,在研究中要注意厘清二者的关系,但一般认可,小额信贷应该是普惠制金融的一种基本的实现机制。
本文作者:安明友工作单位:吉林财经大学吉林经济研究中心
金融监管体制
1金融监管更强调市场力量
从国际范围来看,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市场机制与政府监管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被理解成一种平行替代关系,金融监管力量的强化也就意味着市场机制力量的弱化,从而形成金融监管对金融市场压制性特征。随着全球市场化趋势的发展,金融监管不再是替代市场,而是强化金融机构微观基础的手段,金融监管并不是在某些范围内取代市场机制,而是从特有的角度介入金融运行,促进金融体系稳定高效的运行。重视市场机制的理念在即将在全球金融界正式实施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例如,新资本协议提供了可供金融机构选择的难度不同的风险管理体系,同时,那些选择难度更大的风险管理体系的金融机构,其所需配置的资本金要少,从而在金融市场的竞争中更为主动,这种监管理念较之1988年巴塞尔协议所采用的单一的8%的资本充足率要求,显然是更好地协调了金融机构的经营目标和监管机构的监管目标。另外,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不仅强调监管机构的外部监管约束,还补充强调了金融机构的自我约束,以及通过信息披露引入市场约束,有效的信息披露是加强市场约束的必要条件。各国的金融监管当局越来越强调市场约束对保证金融体系安全的重要作用。美联储认为:未来监管者不得不更多的依靠市场纪律─—通过有效的公开信息披露─—来更多地分担监管任,减少对政府监管的需要。
2金融监管更鼓励金融创新
对待金融创新,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监管机构也经历了一个从严格抑制到积极鼓励的过程。实际上,在那些具有浓厚行政管制色彩的监管环境下,不少金融创新可能都是以绕开行政法规审批规定等为最初目的,但是,这并不能构成监管者消灭这些创新的理由,而应当成为改进监管方式的推动力,因为这些来自金融机构的创新,往往反映了市场的金融服务者的新需求,往往反映了金融体系发展的新趋势。例如,通过绕过税收法规等产生的金融创新,可能本身就反映了经济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税收部门据此可以改进税收体系加强管理,这就是一个良性的互动过程。为了促进这一良性的金融创新互动过程,保持一套清晰透明公开的金融创新监管规则和程序最为关键,减少金融创新过程中的人为干预和随意性也最为重要,这样才会给金融创新主体一个清晰的创新预期和稳定的创新环境。
3金融监管更强调成本收益分析
金融监管在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往往只注重监管的收益而忽视成本,使监管决策建立在非科学的基础上。金融监管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金融监管机构日常运行的行政成本和金融机构为了满足各种监管要求所产生的成本;另外还包括间接成本——金融监管对国民经济体系运行带来的效率的损失,如过度的管制抑制了竞争,使优胜劣汰的机制得不到实现,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而带来的效率的损失。监管的收益主要包括金融体系安全稳定有效的运行和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增强公众的信心。科学的监管措施应对监管的收益和成本进行权衡考虑,只有监管的预期净收益达到最大时,才是理想的监管强度。因此,监管并不是越严越好。英国的《金融服务与市场法》要求金融服务局在推出任何监管法规和指南时必须同时公布对它的成本收益分析,证明该项措施的收益大于成本。
金融危机的国际金融体制创新
国际金融体系是全球金融一体化背景下,为世界性的金融市场和经济运转所制订的规则、制度、机构等一系列体制,是为不同国家和不同货币顺利进行交接转换而打下的框架基础。在国际金融体系的有效监管下,全球金融活动才能得以健康运行,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才能够安全稳定地发展,并给各国带来经济一体化所提供的便利和效益。然而,不完善的国际金融体系也会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甚至引发金融混乱和危机,给资本市场带来极大的风险。国际金融体系发展至今,通过四个阶段的变革,来不断适应新的经济需求。当前,世界经济不时被笼罩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之下,国际金融体系的再一次改革,已经逐渐被提上了日程。
一、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一)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形势
从上世纪80年代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开始,几乎每隔几年,全球范围内便会爆发一次大规模的金融危机,距今最近的便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十年经济低谷还历历在目,纵观当前国际经济局势,亚洲诸多国家经济仍未复苏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同时次贷危机的影响还在持续中。金融危机不仅会导致金融市场的震荡和崩溃,还会给实体经济带来巨大的压力,导致经济增速放缓,国家发展一蹶不振,甚至带来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整体经济瘫痪。另外,今年爆发的美债危机和美国信用评价下调,以及由此引致的亚洲金融被绑架、大范围的通货膨胀,以及遭受连累的欧洲债务危机,世界市场如惊弓之鸟,更多目光聚焦于危机四伏所掩盖的深层次原因之中。
(二)金融危机深层原因
从表面上看,当前危机的起因在于美国本身货币政策的缺陷以及监管的漏洞,然而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层出不穷,令人感到新一轮全球金融危机似乎危在旦夕。紧张的态势使人不得不意识到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出现了问题,某种概念上的变革已经刻不容缓。从亚洲金融危机所暴露出的严重体制问题就可以看出,国际金融体系的缺陷给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造成的威胁不容小觑,全球一体化程度日益提高的国际市场也在不断地向世界经济和金融体制提出更新的要求。
金融监管体制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金融监管主体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中美现行金融监管体制,并将两者进行了比较。提出了在借鉴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基础上。中国应建立适合国情的金融监管体制。
关键词:金融监管;体制;比较
一、金融监管体制概述
金融监管体制是指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目标而对金融活动施加影响的一整套机制和组织结构的总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基本要素:首先是体制参与者,即由谁监管和对谁监管,核心是金融监管机关的设置、职责职权的依法定位;其次是如何监管,即为实现金融监管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方式、方法和手段,体制的各种参与者按照一定方式有规律地相互作用,以完成特定的目的。可见,对金融监管体制的研究涉及到对金融监管机关组织构成、职权的分析、金融监管机关对金融机构作用机制的分析等。
根据监管主体的多少,金融监管体制可分为一元化监管体制与多元化监管体制。前者是独家监管型,即只有一家执行金融监管的机关,实行高度集中的单一型监管体制。后者是多家监管型,即执行金融监管的机关为两家或两家以上共同分工负责进行金融监管。实行这种体制的国家根据监管权限在中央与地方的划分的不同,又可分为一线多元监管体制和双线多元监管体制。实行一线多元体制的国家或地区,金融健全权力集中于中央,在中央一级又分别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机关负责监管。这种体制实际上是以财政部和中央银行为主题开展工作。实行双线多元体制的国家主要是联邦制国家,以美国和加拿大为典型代表。其基本框架如下:
二、美国金融监管体制
金融牌照审批体制改革研究
我国的金融行业发展从银行机构独大到政府强制干预形成了从混业到金融行业的分业经营,最后到目前的混业经营趋势。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类型的金融业务相互渗透,金融行业的混业经营已是大势所趋,尤其是在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今天,无论是新成立的金融企业还是老牌的银行、券商、保险公司,基本上都秉持混业经营的战略。社会资金在各行业中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资金流动的无秩序也影响了金融市场运行的稳定性,导致了金融乱象的频发。在2017年7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深入剖析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状态,着重指出要深入扎实整治金融乱象,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加强金融监管协调。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加速换挡期,金融体系中杠杆率、关联性和复杂性不断提升,对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等金融市场风险此消彼长,房地产泡沫、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地方政府债务等风险不断积聚,违法犯罪风险、流动性风险不断涌现。在“大金融”的布局下,各类型的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都想在金融改革中占领有利地位,纷纷设立金控平台,争夺金融牌照。在这样复杂的金融发展环境下,金融监管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为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这一条红线,更需要不断地完善金融牌照的审批流程。目前我国的央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分别负责审批颁发不同类型的金融牌照,在金融行业混业经营的大背景下,现阶段的金融牌照审批体制逐渐显现出它的弊端,以往的门槛规定和条件限制已经不能对现代金融巨头进行合理的规范,而且各部门的规章制度也存在差异,降低了对趋向混业经营的金融行业的监管效率。各金融巨头的多金融牌照经营已经逐渐构建出金融业混合经营的格局,监管当局的思维也应向混业监管模式转变,构建集中统一的金融牌照监管体制也就成了首要任务和关键一步。
一、文献综述
(一)金融乱象的概述。张家华(2017)认为,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从资金的来源到资金的去处都存在着金融乱象。一是小额贷款公司。地方政府的金融办公室负责小额贷款公司的审批和监管工作,由于受到一定资源条件的限制,不能有效地监管小贷公司超出其业务范围的经营活动。二是信托行业。部分信托公司利用法律的漏洞将正规渠道获取的银行资金通过非贷款的手段流出。三是融资租赁。金融租赁、外商投资租赁、内资租赁是我国融资租赁行业的三大组成部分,这三个部分都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审批和监管,监管的重叠和空白时有发生。四是典当行。部分典当行存在着诸多违法的行为,例如预扣利息、违规发放信用贷款等,分管典当行的商务主管部门由于缺乏专业的监管手段,并不能实施有效的监管。潘锡泉(2016)指出,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资源禀赋的结构性变化,实体经济投资效率的降低也推动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而政府的激励行为与客观的金融环境相互交错,使得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与乱象丛生,P2P跑路、担保融资公司倒闭等事件频发,致使政府激励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初衷与实践相背离。文彬(2016)指出,民间金融乱象导致非法集资案件频发,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未健全,各类经济犯罪的案件判定界限不是十分明确,导致这类型的经济案件定性难度较大,这也就使得民间金融行业乱象丛生。(二)加强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张冬末(2017)在报道中提到,王兆星认为金融行业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特点,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加速换挡阶段,前期累积的风险会逐一暴露,新的风险也会不断出现,新旧金融风险的叠加也时有发生,严重威胁到了金融市场的稳定,因此,必须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强监管、去杠杆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只有这样才能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实现金融市场的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莫开伟(2017)提出,当前提出的强监管口号能够短时间内调动各监管部门的积极性,但是只能暂时抑制金融行业的乱象,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金融行业混乱的态势。只有敢于打破陈旧的金融监管体制,根除金融监管中的弊端,形成良好的金融监管新理念、新气象、新格局,加大金融监管的广度和深度,提高金融监管效率和威慑力,才能加快我国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的进程。赵洋(2017)指出,我国经济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就是要深入扎实整治金融乱象,深化金融改革、防控金融风险、服务实体经济这三项任务需要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既要将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又要着重强调金融监管工作的协调,维护好金融市场的运营秩序,规范化金融市场中的交易活动,加快完善金融业的法律体系。(三)金融牌照审批的现状。关浣非(2018)认为,中国是一个从沿用前苏联经济管理模式走向市场经济方向的国家,开设金融机构有着包括资本约束在内的多重设立审批要求,准入门槛较高。而审批机构在具体审批时考虑提升市场竞争性及市场效率的成分并不会很多,反倒更多考虑的是所谓的市场布局、对市场的呵护及行政权力的运用。除了准入审批,审批机关还有对获得牌照机构的日常经营监督和干预的权力。王勇(2017)指出,随着金融行业专项治理整顿全面展开,全金融牌照的经营模式会催生出更多的金融巨头,而且还能改变我国现有的金融格局。实现全牌照经营,是新老金融巨头抢滩的首选目标。传统的金融机构和大型的金融集团经常是通过子公司收购或者控股的方式获取不同金融领域的牌照从而占据金融市场份额,效率并不是很高。而新兴的金融巨头利用互联网技术、金融科技等诸多手段,在短时间内达到审批资质要求,斩获多个金融牌照,逐渐超过传统的金融机构和大型的金融集团。钟学(2017)提出,目前需要审批的金融牌照包括银行、保险、信托、券商、金融租赁、期货、基金、基金子公司、基金销售、第三方支付牌照、小额贷款、典当12种,各类牌照需要不同部门审核批准。金融混业经营大势所趋,实现全牌照经营,占领制高点,成为抢滩新金融版图的关键。
二、金融乱象的表现及危害
(一)金融乱象的主要表现。1.金融同业和理财市场乱象。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金融机构同业和理财业务发展迅速,对调整和优化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释放社会资金的流动性等方面都产生着积极影响。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末国有行理财产品余额为9.9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7%,市场占比33.8%;股份行理财产品余额为11.95万亿元,较年初减少2.5%,市场占比40.5%;城商行理财产品余额为4.7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7.3%,市场占比16.0%;农村金融机构理财产品余额为1.57万亿元,较年初下降4.3%,市场占比5.3%。理财市场的资金流向见下图。但是也不难看到,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相关制度尚未健全,理财和同业市场乱象丛生,存在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理财市场方面,存在发行主体多元、理财产品利息较高、承诺保本、刚性兑付、销售误导、违规代销、投向不明等问题,加大了理财资金风险。近年来,金融机构理财纠纷及金融案件明显增多。同业市场方面,部分金融机构过分依赖批发性的金融同业资金,资金大进大出,负债稳定性下降、成本上升,产品多层嵌套、结构复杂,表内资产转向表外,存在规避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问题,存在资金脱实向虚倾向,导致宏观层面的流动性风险加大。2.互联网金融乱象。互联网金融是金融借助互联网技术,有效拓展金融服务功能、降低服务成本的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对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宽度、发展普惠金融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新成立的互联网金融公司金融意识、风险意识以及风险管理能力良莠不齐,相应的监管规则缺失,监管力度跟不上,难免会存在巨大风险隐患。许多互联网金融公司通过发行高收益理财产品吸收资金,服务对象只能选低标准的高风险客户群体,资金来源成本高,只能将资金配置到高风险、高回报的领域,有的将资金投向限制类行业和领域,资金高进高出,资金来源和运用均存在很大的风险隐患。3.产融结合与资本运作乱象。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近年来,我国已经形成一批规模强大的金融控股集团,这些集团通过投资入股和参股等方式控制金融机构,有的已经实现银行、证券、保险全牌照经营。在缺乏有效制度安排和防火墙设计的情况下,金融控股集团利用旗下的金融机构动员了大量金融资源,然后进行所谓的资本运作,大肆进行股权投资,使大量金融资源进入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境外投资市场,进行投机收购。有的金融机构股权结构复杂,一些有背景的股东利用非自有资金入股,通过发行信托、保险、理财产品,经过精心设计、多层嵌套转换,投资入股金融机构或收购上市公司股权,进行资本市场野蛮收购。这些行为极大地破坏了金融市场秩序,干扰了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挤占了有限的金融资源,助长了金融脱实向虚,加大了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聚集了巨大系统性金融风险。4.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活动。随着民间金融逐步发展壮大,一些民间贷款公司、投资公司、理财公司在没有金融牌照的情况下,通过打电话、发传单、网上销售等方式开展非法金融活动。许多非法金融机构都是以高回报为诱饵,用后来者的资金偿还先来者的本息,是典型的庞氏骗局。近年来屡屡发生的校园贷、现金贷、高利贷、暴力催收等问题,大都与此类非法金融机构相关。这些非法集资、金融传销、金融诈骗活动花样繁多、屡禁不止,并且影响范围大,对金融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二)金融乱象的危害。无论是在理财与同业市场还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金融乱象丛生本质就是各个经济主体追求远远高于实体产业正常利润水平的收益,而忽视了存在的高风险。企业通过金融市场进行资金融通,用于投资和扩大再生产,然而由于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使得企业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极易引发资金链的断裂,从而伤害实体经济。同时,金融乱象会抑制生产力发展,干扰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各类金融企业野蛮生长给生产秩序、金融体制和社会稳定带来巨大冲击,资本的投机性、暴力性和贪婪性被加倍放大,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容易滋生不良风气,激化社会矛盾。
三、金融乱象形成的根源
金融体制改革
一、我国金融体制概述
金融体制,是指一个国家通过立法确立或认可的金融形态所形成的体系或系统。它包括一国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调控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的地位、职责分工、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金融体制是一个国家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对经济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程度、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不同,形成了各种类型的金融体制模式。目前,在西方发达工业化国家中,基本上都形成了在法制基础上以国家金融主管部门为监管调控中心,以商业银行和证券机构为主题,与信托、保险等其他金融机构并存,以货币、资本、保险等金融市场为枢纽的金融体制。而我国现在采取的是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以国有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体制。
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本身的要求,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金融国际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中国现有金融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金融机构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归纳而言,国内金融体制改革进展到现在,主要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一)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问题
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
内容摘要:在对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大国的金融监管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对比发现,当今世界金融监管的主流模式已经是综合监管,各国中央银行在金融监管方面仍然保持着极其重要地位。中国在加入WTO后,为了应对加入WTO后来自金融强国的激烈竞争,本文就目前我国在金融监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利于发展和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若干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金融监管;监管模式;监管体制
一、欧美发达国家金融监管体制的比较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金融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与金融体系的变化相适应,世界金融监管体系也进行了相当程度的监管组织、制度和技术上的创新和改革。西方国家金融监管创新的主要标志,一方面是在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废止了长期以来实行的金融分业监管的银行制度,代之以金融混业监管。另一方面欧洲则积极推进统一金融监管组织和制度的金融监管创新。金融监管体制的创新首先表现为金融监管主体法律地位和监管组织、制度的创新,世界监管制度趋同化、监管组织统一化的趋势,是世界金融监管创新的主流和方向。本文将以美国、欧洲和日本等西方国家为例来进一步说明各国监管体制的特征。
二、发达国家金融监管体制发展的总体趋势
纵观发达国家金融监管模式的发展过程,我们发现综合监管已经成为金融监管的主流模式。美、德、英和日已经采取了综合监管模式,只有法国仍采取分业监管模式。在综合监管模式中,美国是美联储的综合监管和其它监管机构的专业监管相结合,其它国家则为独立于央行的综合监管机构与央行合作进行监管,分业监管的法国正在考虑向综合监管转变。
金融监管体制分析论文
一、银证统一的分业监管体制
瑞士金融监管体制实行的是瑞士银行和证券由瑞士联邦银行业委员会(以下简称FBC)统一监管,瑞士私营保险业由瑞士联邦私营保险业监督局(以下简称FOPI)监管的分业监管体制。其中FBC又实行两级监管体系,既监管活动在FBC与授权的外部审计公司之间的监管职责的分工。
在瑞士,除了最主要的FBC和FOPI(这两个机构目前监管着大约330家银行和200多家保险公司),金融市场的监管职责还由很多监管机构承担。
(一)监管机构框架
1.联邦银行委员会(FBC)。(1)组织结构:FBC由7至11名成员组成,由联邦委员会选举产生。FBC在行政上隶属于瑞士联邦财政部(以下简称FDF),但独立于联邦委员会的指示。FBC基于其独立性对金融部门的各个部分的监管拥有绝对权威。(2)监管活动:瑞士的银证监管是采取两级监管体系,银证监管是基于作为国家监督机关的FBC和一些得到授权的审计公司之间的任务分工。在这两层监管体系下,FBC委托授权的审计公司进行现场审查,而自己保留负责全面监督和执法措施的权利。FBC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进行直接现场确认审查。由于大银行集团在瑞士金融体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FBC需要自己亲自对瑞士两大银行—瑞士联合银行(UBS)和瑞士信贷银行(CS)实施直接监管。同时,为确保监管体系的活力,FBC对授权的审计公司开展质量控制和检查,有时FBC会直接监察审计公司对银行或证券交易商的审计程序。(3)运行费用:为了维持运作,FBC每年向受其监管的机构征收监管费。监管费的多少是比照FBC上一年度的支出来征收的。因此,监督机构的活动经费是独立于邦联的财务预算的,同时也不用纳税人承担。
2.联邦私营保险业监管局(FOPI)。FOPI受联邦委员会委托对瑞士私营保险业:寿险、意外险、损害保险和再保险进行监管。它的主要权限有给保险公司颁发经营许可;对人寿保险公司和医疗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进行审批;审查保险公司递交的年报;为保险业起草有关法律文件;代表瑞士保险业签订国际协定等。此外,作为对联邦社会保险局(FSIO)监管的补充,FOPI开始监管可以接受的健康保险。从2006年初开始,保险中介机构也纳入FOPI的监管范围。
全县金融机制指导方案
为强化部门职责,加强协调配合,维护金融稳定,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全县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县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金融政策方针,通过金融稳定协调机制的建立,强化政府对金融稳定工作的领导,密切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协调和沟通,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密切协作、齐抓共管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业的安全、稳定,为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二)原则
一是政府主导原则。建立金融稳定协调机制突出政府在化解金融系统风险、促进金融稳定工作中的领导地位,并通过政府有效协调,建立在政府领导下的人民银行为主导、银行业监管部门协作、金融机构配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公、检、法共同参与的金融稳定工作体系。
浅探农村金融支持制健全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高度化,但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所提供的金融支持与金融服务远远不能适应其要求,出现农村金融的缺失。农村金融缺失的原因很多,制度经济学认为,农村金融的制度缺陷是农村金融缺失的一个重要根源,因而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以构建一个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缺失制度安排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在我国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随着农村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和农村经济产业化、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资金需求呈现刚性增长态势,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也趋向多样化。但是,在现阶段农村金融体系所提供的金融支持与金融服务远远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相对落后于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受到严重的资金“瓶颈”。这种农村金融支持的缺失,使农村陷入了一种“资金少——效益差——农村贫困——资金更少——效益更差——农村更贫困”的恶性循环当中,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使得许多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缺乏金融支持而无法正常启动。
一般认为,农村金融支持的缺失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不高密切相关,但从理论上讲,相关的制度安排不合理以及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制度经济学认为,金融制度是一种节约交易费用与增进资源配置效率的制度安排,其产生与变迁既不是随意的,也不是按照某种意志与外来模式人为安排的,它并不仅仅是一种有形的框架,而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演进过程的结晶。也就是说,我国农村金融扶持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由制度因素引起的。因此,中央连续5年的1号文件都提出要加快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提出要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建立一种既能弥补“市场失灵”,又能避免“政府失灵”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融资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回流农村,建立健全功能齐全、结构优化、产权明晰、机制完善、监管有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村金融体系,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要。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农村金融支持的制度安排。
一、国家或政府层面
首先,应该完善农村金融的法律法规建设,强化农村金融支持的制度环境。-_一方面,根据农村金融的特点,加强农村金融的立法工作。一是在《商业银行法》的基础上,针对农村金融发展实际,尽快制定出台专门的农村金融服务法、农村金融监管法,如《农村金融法》或《农村合作金融法》等,就农村金融性质、法定存款准备金、市场准入退出机制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使各种合法资金放心进入农村金融组织,结束农村金融机构长期以来参照《公司法》和《商业银行法》经营管理的无序局面;二是借鉴国外的实践,制定有关支持或鼓励农村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如《农村金融服务促进法》、《农业保险法》等,支持农村金融的发展;三是要尽快修订完善《破产法》、《刑法》、《担保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为农村金融的良性运转提供法律支持。另一方面,大力推行依法行政。在处理和协调农村经济金融事务中要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地方政府要自觉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大力支持司法公正,保障政府信用,杜绝不应有的行政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