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品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6 16:06: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金融衍生品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
一、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必要性分析
所谓金融衍生品,又称衍生金融工具,是指其价值派生于标的资产价格的金融工具。它主要由期权、期货、远期合约和互换交易构成。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曾说:“在国际货币市场的批判中成长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增加了避险机遇,使金融系统比30年前更加灵活有效,经济自身对金融动荡更具有弹性。”精辟地概括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作用。从微观角度看,金融衍生品有规避风险、发现价格、套期保值,以及提高金融创新能力等功能。从宏观的角度看,金融衍生品还能够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国家总体的金融风险,吸纳社会闲置资金,有效地增加市场的流动性,提高交易效率。
随着2006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WTO过度期的结束,我国金融业将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程度,也就会带来不可避免的直接竞争。同时金融全球化与自由化使我国金融机构面临日趋严重的金融风险。在竞争和风险的双重作用下,推动金融创新,促进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就成为我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确保我国金融体系适度竞争和稳定的客观需要。
二、我国金融衍生品发展路径选择分析
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应遵循“适应经济金融改革进程、满足市场需求、结构上由简到繁、风险上由低到高”的总体原则,在深入研究和吸收国外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有选择、有步骤地发展金融衍生品。
发达国家最先推出的金融衍生产品一般是外汇类合约,随后是国债类、利率类、股票类、互换类,最后是信用衍生产品。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则纷纷以股指期货作为首选的衍生产品入市。从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金融期货交易试点的经验和教训出发,加之充分考虑中国国情,不难找出中国发展金融期货的发展道路——以股指期货为突破口,逐渐发展国债期货、利率期货等衍生产品,发挥后发优势和政府的作用,以遵循强制性演进模式来完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
金融衍生品分析论文
一、金融衍生品的历史沿革
金融衍生工具,顾名思义,是指一类其价值依赖于原生性金融工具(一般指股票,债券,存单,货币等)的金融产品,它是有关互换现金流量和旨在为交易者转移风险的双边合约。合约到期时,交易者所欠对方的金额由基础商品、证券或指数的价格决定。
金融工具迅速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其时西方国家饱受高通胀之苦,又由于普遍浮动汇率制度的实行,使得规避通货膨胀风险、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成为金融交易的一项重要需求。具有规避风险作用的金融衍生工具应运而生。
金融衍生工具的迅速发展,为金融风险的规避提供了多种灵活的途径,于此同时,成本也在逐步降低。但是,金融衍生工具的迅速发展却有另一方面的原因。金融衍生品的共同特征是保证金交易,这个特点使得金融衍生产品成为国际投机资金的目标。它使得投机资本可以以“高杠杆化”的过程来实现巨额的收益。
然而,与高收益相伴随的高风险性,这使得金融衍生工具如同一颗随时会引爆的炸弹——一旦投机活动失败,即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95年巴林银行的倒闭,94年美国加州奥兰治县的破产,以及今天美国的华尔街危机,中国的中航油事件,均是金融衍生产品操作失败的恶果。
二、美国的金融衍生品发展现状
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分析论文
世界金融衍生品市场视野下的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
(一)金融衍生品的形成及发展
金融衍生产品是相对于基础性金融产品而言的,其价值的决定依赖于对基础性产品标的资产价格走势的预期。在金融市场中,基础性金融产品既可以是货币、股票、债券、外汇等金融资产,也可以是金融资产的价格,如利率、外汇汇率、股票价格指数等。金融衍生品的出现,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金融资产价格发生剧烈波动,基础产品市场交易利差大幅变化的情况下,满足投资者保值、赚取有关资产差价(套利)或投机等种种需求的结果。
弗兰克•J•法博奇认为,“一些合同给予合同持有者某种义务或者对一种金融资产进行买卖的选择权。这些合同的价值由其交易的金融资产的价格决定,相应地,这些合约被称为衍生工具”。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认为,金融衍生品是一种合约,该合约的价值取决于一项或多项背景资产或指数价值。1992年,在启动金融期货20年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默顿•米勒将金融期货的推出誉为“过去20年里最重要的金融创新”。
笔者认为,金融衍生品是指从“基础性金融工具”或“传统金融工具”中衍生出来的新型金融工具,即根据某种相关的金融资产预期的价格变化而进行定值的金融工具。其突出的特征在于其合约性价值的存在。基础性金融工具主要有三种形式:利率或债务工具的价格;外汇汇率;股票价格或股票指数。这些基础性金融工具的衍生品主要包括金融期货、金融期权、互换和远期和约等。
(二)我国金融衍生品的市场现状
金融衍生品市场管理论文
[摘要]金融衍生品作为金融创新的一种,一方面对金融市场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另一方面也提高了金融机构逃避监管的能力,而且衍生品的复杂性加大了监管的难度、助长了投机行为,并使监管日益跨越国界。中国发展金融衍生品应采取谨慎态度,加大对投资者的教育和人才培养,重点关注金融衍生品创新业务和市场的主导者,并加强国际监管合作。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衍生产品金融监管
一、金融衍生品的涵义
金融衍生品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是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初新一轮金融创新的背景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近20年来,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市场最显著、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日益显现。同时,金融机构和企业面临的竞争日益加剧。完善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是我国金融业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阶段我国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处于混乱的状态
金融衍生品结算监管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金融衍生品结算监管体制的主要缺陷,在借鉴成熟市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现行我国监管体制的对策建议。
一、现行监管体制的缺陷
金融衍生品结算的监管体制主要包括监管对象、监管机构、监管依据和监管活动。监管对象主要是金融衍生品结算活动,包括对结算机构的监管和对结算行为的监管。监管机构包括行政监管、自律监管和司法监管。实施这些监管的机构主要有证监会、交易所、行业协会、工商、审计、银行监管机构、司法机关等。这些机构根据法律规定的权限,从不同的角度对金融衍生品结算活动进行监督。监管依据主要来源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自律组织的行业规范,监管必须依法进行“法无禁止即自由”,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监管机构无权随意管制,否则可能抑制自主的商业活动。监管活动即上述静态的监管因素在动态中发生作用的过程,例如,结算机构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自主向监管机构申报材料,监管机构的主动检查,监管机构对违法行为的处罚以及结算机构的申诉等。上述因素的互相作用形成逻辑上比较完整的、静动态结合的监管体制。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目前我国的期货市场监管模式基本形成了由中国证监会、中国期货业协会和各期货交易所构成的三级监管体系,并确立了中国证监会的集中统一管理体制。
这个体制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监管的法律授权仍显不足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放开,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改革的不断深化,进行金融创新以规避金融风险的呼声日渐高涨。加之2006年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落户,以及沪深股指期货300即将推出,发展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势在必行。
关键词: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风险
一、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必要性分析
所谓金融衍生品,又称衍生金融工具,是指其价值派生于标的资产价格的金融工具。它主要由期权、期货、远期合约和互换交易构成。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曾说:“在国际货币市场的批判中成长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增加了避险机遇,使金融系统比30年前更加灵活有效,经济自身对金融动荡更具有弹性。”精辟地概括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作用。从微观角度看,金融衍生品有规避风险、发现价格、套期保值,以及提高金融创新能力等功能。从宏观的角度看,金融衍生品还能够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国家总体的金融风险,吸纳社会闲置资金,有效地增加市场的流动性,提高交易效率。
随着2006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WTO过度期的结束,我国金融业将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程度,也就会带来不可避免的直接竞争。同时金融全球化与自由化使我国金融机构面临日趋严重的金融风险。在竞争和风险的双重作用下,推动金融创新,促进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就成为我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确保我国金融体系适度竞争和稳定的客观需要。
二、我国金融衍生品发展路径选择分析
金融衍生品发展研究论文
一、金融衍生品的特点
(一)交易所交易衍生产品的集中性
尽管发展迅速,交易所交易的金融衍生品仍然呈现高度的集中性,大部分种类的衍生品的交易都集中在少数几个市场。比如,短期利率期货最活跃的5个市场占据了整个市场交易的95%以上。股指期货市场的集中度相对较低,但最活跃的5种合约所占份额也达到63%。
(二)衍生品市场发展和经济基本面的不确定性息息相关
由于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人们风险管理的需求使最近的衍生品交易大大增加。2002年第三季度交易所交易的衍生品激增14%,而前一季度增幅只有4%。场外交易方面,2002年上半年增加15%,而前一期的增幅为11%。
(三)指数衍生品和信用衍生品的发展引人注目
金融衍生品市场自动化交易监管研究
一、引言
随着金融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金融衍生品的自动化交易迅速兴起。自动化交易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过模拟人类的交易行为,形成固定的交易策略,并运用算法和信息技术系统实现订单生成、风险管理、交易传送和匹配,最终由电脑自动执行交易指令的一种成交手段。它具有价差小、交易量大、可缓冲大额订单冲击的特点。宏观上,频繁的自动化交易可以降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波动性[1];微观上,与人工交易相比,自动化交易具有精准性和快速性,不受交易人的情绪左右,规范性和平滑性较好。因此,选择恰当的自动化交易策略,通过算法和信息技术系统实现订单生成、风险管理、价格撮合等,最终可以让人们以更低的成本完成金融交易。一方面,自动化交易在速度、关联性和可靠性等方面缺乏人为的监控,给衍生品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挑战。例如,在遇到负面市场交易信号时,由于计算机算法设定是机械式的,执行交易动作也具有机械性、重复性,大量的交易订单在短时间内快速聚集,计算机算法使得竞价停止,导致成交价格大幅下跌,可能出现“克隆人攻击”“闪电崩盘”等现象,从而加剧金融产品的价格波动,市场风险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另一方面,计算机自动化交易一般是高频交易,其带来的巨量报单会给交易所撮合系统带来巨大的成交压力,如果大量的自动化交易指令同时执行,有可能会造成交易所撮合系统运算过载,进而引发交易堵塞现象。而自动化交易依赖于计算机,在交易过程中难免会因自身系统故障而产生重单或错单,如果大量的小错单积聚,则会引发市场交易秩序的混乱,潜在隐患就会被已经固化在交易算法中的风险事件触发,此时交易系统由于代替了人为决策,往往会过度反应,进一步加剧市场的波动。当今世界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尤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自动化交易始终紧随科技的步伐,由此带来的衍生品交易风险推陈出新,风险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也呈明显扩散趋势。因此,各个国家都在不断更新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自动化交易监管政策,如《反市场滥用指令》《金融工具市场指令(MiFIDII)》等。这些交易规则的推出使得金融衍生品市场更加透明化,交易风险在实践层面也到得了有效控制。而我国金融衍生品交易所是分立的,其立足于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在日常交易和管理方面拥有一套自定义的监管制度和治理结构。《证券交易资金前端风险控制业务规则》是原证监会为控制资金前端而颁布实施的,但是,它在应对金融衍生品自动化交易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在金融科技不断进步的背景下,自动化的高频交易快速而敏锐地捕捉着市场中的盈利机会,现存的制度在市场直接接入、攻击性算法监管、高频交易等方面仍有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空间。为此,本文对国际上主要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体系进行系统性回顾,借鉴国际前沿的金融衍生品自动化交易监管经验,同时依据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特点,从技术规范、宏微观结合等层面提出相关监管建议。
二、研究综述
关于金融衍生品的自动化交易,学术界并未形成统一的定义,熊熊等[2]认为自动化交易就是算法交易和高频交易的统称。Schmidt[3]认为,在金融衍生品的实时交易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根据衍生品的交易数据开发数理模型或交易策略,并付诸交易挂单系统,以此执行交易指令就是自动化交易。在很多文献里,自动化交易被视为程序化交易或高频交易的代名词或统称[4,5]。但事实上,程序化交易和高频交易并不一样,它注重下单的时机判断和报单或撤单指令的传达,原证监会的《证券期货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程序化交易是通过既定计算机程序或特定的交易软件,自动生成报单或自动执行交易指令的交易行为;高频交易可能是人为的,尽管现在大部分高频交易是自动成交的,但高频交易的要义是注重多个微小挂单指令累计起来的细微的价格变化[6];算法交易只是自动化交易的一个子集,其利用计算机确定最优价格和数量。由此可以看出,程序化交易、算法交易和高频交易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总的来讲,这几类交易行为有一个共性,就是“交易自动化”,即在交易发生时,资金主体的一方或多方可能并不存在主观交易的意思表示。在高频交易的应用方面,Manahov[7]开发了三个人工股票市场,以毫秒的间隔模拟自动化的高频交易,针对股票市场上潜在的套利活动进行监管,并泛化到金融衍生品市场,最终为监管高频自动化交易提出政策建议。在算法交易的应用方面,叶伟[1]根据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特点,总结了算法交易七条常见的隐患,并提出了三条有针对性的自动化交易监管建议;Wang[8]将遗传算法应用于标普500;Balvers、Wu[9]研发出一种最优交易过滤器,优化了自动化交易订单;How等[10]研发了基于遗传算法的交易规划方法。这些智能算法的应用为后来监管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着力点。时至今日,金融自动化交易已经不再局限于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供应链金融、互联网金融、智能投顾等领域也可以看到它的身影。谷世英、刘志云[11]对后危机时代自动化交易监管的革新进行了展望;李晴[12]、吴俊等[13]、姜海燕等[14]对智能投顾和互联网金融自动化监管提出了政策建议;鄂春林[15]、许闲[16]分别从资产管理的角度以及区块链与保险的角度对金融自动化交易的科技化监管前景进行了分析,并对创新监管机制提出了相应的人为风险规避措施。从上述文献来看,学术界提出了相对系统的自动化交易监管措施,但近十年里,金融衍生品市场中由自动化交易所引发的风险事件仍然频繁发生,原因包括恐慌性自动抛盘、自动化交易系统故障、策略缺陷等。自动化交易的兴起促使交易系统的复杂度不断攀升,出现技术故障的概率随之增加,而自动化交易技术使得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交易速度日益加快,市场关联性大大增强,一旦出现错误的交易指令,产生的蝴蝶效应将给金融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金融衍生品市场在走向自动化交易的同时,也伴随着市场参与者和监管者对订单及交易系统各个风险点的进一步查找。因此,必须对监管规则进行校准,以符合当前可预见的市场技术、风险监管标准和内部控制手段。
三、当前金融衍生品自动化交易的新特征
自动化交易有别于传统的交易模式,由于依赖计算机,自动化交易在某些环节中可以代替人为决策,使金融衍生品市场上出现更加丰富的交易策略,从而更为敏锐地捕捉市场中的盈利机会。因此,有必要总结当前自动化交易呈现出的新特征,具体可从订单系统自动化生成和执行、互联自动化交易市场崛起、自动化交易环境中的智能风险控制和系统保障三个方面进行论述。1.订单系统自动化生成和执行。针对金融衍生品,目前已经开发出将订单生成和执行串联起来的自动化系统。订单生成系统(ATSs)在订单和交易周期的初始阶段运行,其运用一组规则或指令通过计算机系统自动执行一个交易策略。ATSs作为降低大额订单对成交价格冲击的一种自动化执行程序,可以实现基准价成交,也可接受传统人的执行建议。其中,基准价可以按照成交量加权平均股价和时间加权平均价等进行计算,其可由多个市场参与者使用。例如,买方公司(如共同基金和养老基金)可能会使用自动化系统和执行算法将一个或多个大订单(称为“父订单”)分解成一系列较小的交易(称为“子订单”),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执行。订单系统可以包括附加算法微观管理子订单的规模、频率和时间点。除了自动执行,ATSs也可以执行做市程序、投机程序、跨市场套利程序等各种策略。交易所处理订单、提交订单的速度以及机构能够观察价格交易传输到交易所的速度是订单系统自动化执行过程中必须关注的,而对延迟的讨论往往涉及不同的衍生品交易所之间、机构间的信息传输,不同的延迟会产生信息优势,监管部门会关注交易所或其他交易场所信息传输是否存在延迟差异,以及这种延迟差异对市场质量和公平性造成的负面影响。通常以交易所或机构是否需要审核它们的系统和周期过程来识别和化解这种延迟,但目前还只能部分解决这类问题,订单系统的自动化执行过程仍然会受到延迟的影响。2.互联自动化交易市场的崛起。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另一个特征是互联日益紧密,进而加深了自动化交易市场的互联。订单生成系统和针对特定产品的算法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市场上的自动化系统和算法产生关联,实时价格使用的信息通道、订单自动执行、不同交易平台的标准化通信协议等,使得跨市场关联很容易实现。由于专用光纤和微波通信网络的发展,订单生成系统还能够在短时间内跨越多个市场执行交易策略,大大提升了远距离传输的效率,从而发现更多跨市场的潜在套利机会,多市场的连接又反过来驱动这些跨市场的自动化交易活动,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促进的。当金融衍生品合约在多家交易所上市时,互联关系能够提高价格发现效率,但是这也增加了一个订单生成过程或算法对关联市场造成破坏的速度。可能出现的一个潜在结果是,某个交易平台上的一个订单或算法出现故障,导致多个交易市场的级联失效,典型案例就是闪电崩盘,期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主要指数同时迅速下跌。对此,监管当局和市场参与者也已经采取了相关措施,来应对金融衍生品市场上的价格波动问题,包括作为“断路器”的中止交易和终止交易措施、“上限—下限”机制,即设定交易期间平均价格变化的上涨和下跌百分比区间,而全市场范围内的断路器规则一旦被触发,所有证券市场和衍生品市场上的交易将全部被暂停。例如,一旦一项交易在初级证券市场被宣告暂停,在金融期货交易所的股指期货合约也将被暂停执行,初级证券市场交易在暂停之后恢复交易,相应的股指期货合约交易也会随之恢复。类似的规则也适用于其他股票指数合约。3.自动化交易环境中的智能风险控制和系统保障。自动化交易环境中的订单可能通过订单生成系统或算法发起,多个自动化系统进行处理、通信和成交,这种自动化进程的速度显然是人工风险控制所不能及的,必然会形成由风险管理功能转向智能风险控制与系统保障管理共同发展的局面。智能风险控制对于衍生品市场的有序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人工风险控制已经转向了上游的系统设计。在自动化交易中,由人工设计和测试订单生成系统,制定决策标准,管理执行过程,并且当技术系统出错时进行干预等,后续交易监控和日志维护则基本交由智能系统完成。然而,目前的智能风险控制系统并没有很“智能”,它的技术落后于自动化订单生成系统,因此存在市场参与者通过减少前置风险控制措施和其他保障措施来向智能风险控制系统施压的现象。例如,降低延迟促进了金融衍生品市场自动化的技术创新,但也引发了对无限降低延迟的竞争,即市场参与者可能致力于降低交易速度,而导致智能风险控制系统的速度无法与之匹配。在一个单一算法能在一秒钟生成上百个订单的交易环境中,智能风险控制系统的滞后性可能使算法以无法预知的方式运行,并破坏一个或多个市场。因此,金融衍生品交易所还需要加强系统保障和维护工作。
后危机时代金融衍生品监管探析
一、监管理念的更新
(一)自律性与政府监管并重的监管模式
自律监管制度的基本意义是指行业内从业人员共同制定规则来约束自身行为并实现行业内部自我监管、保护自身利益和维护本行业的发展。自律性监管需具备三个要素:首先,市场参与者制定自律规则;其次,自律组织不受政府财政的控制;再次,自律监管的动机来自于市场参与者的共同利益。由此可见,金融衍生品自律制度是在充分了解市场因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市场参与者的意愿,具有相对的经济独立性,避免了政府的非理性的市场干预。在次贷危机爆发后,自律制度仍然被主要的经济国家法律所认可。这是由于其与生俱来的独特性优势所决定的。第一,自律制度有较强的道德约束。由于法律的滞后性的限制,衍生品监管总是落后于其创新。自律监管能及时根据市场的变化而推出新的规范并利用市场道德来维系市场的正常运转,弥补了法律的不足。不可否认的是,道德、舆论的压力有些时候可以达到政府监管不能达到了良好结果。第二,自律监管比政府监管更敏感。与政府监管不同,自律性监管的倡导者本身就是市场参与者,这使得监管规范的制定和执行更加高效,便于参与者理解接受市场规则。第三,自律性监管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这就使得其具有预警、缓和甚至化解潜在危机的能力。第四,自律监管具有专业性。与政府监管相比,自律监管是由专业市场人士来进行监管,其目的性强和可操作性强。第五,较少的监管成本。由于自律监管的发起人往往是市场参与者本身,因此,存在减少监管成本的动机。此外,自律监管也不受程序上的诸多约束,比政府的监管制定更加高效。当然,自律制度并不比监管制度完美。它并没有使市场有效的避免危机,存在以下三方面的缺陷:第一,存在行业内的监管不公平现象。部分自律组织的倡导者可能会对其他市场参与者形成自然垄断,阻碍市场的良性竞争机制的发展;第二,存在利益冲突使监管失效。监管的目的是为了行业的整体利益的提升。然而,监管的费用会给自律组织带来大量费用,很难保证市场参与者能具有共同的利益目标而自愿承担监管的费用;第三,监管范围的不全面。对组织的人员或机构没有约束力,不具备法律的强制力。
(二)安全价值的回归
随着金融自由化和信息化的加剧,金融衍生品的监管理念也由安全优先转变成了效率优先。然而,此次金融危机提醒人们效率优先的前提应该是安全优先。安全优先的监管理念其实早就有提出,但是缺少有效的执行。例如,英国《2000年金融服务和市场法》规定“监管的首要目标是保证对消费者与投资者适度的安全保护。”对于创新速度越来越快、与经济实体越来越脱离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应当限制其种类的发展速度。鼓励投资者回归与经济实体联系紧密的衍生品市场,例如利率期货、股指期货等。
二、监管内容的重构
金融衍生品作用分析论文
一、金融衍生品的概念
金融衍生品是从基础的金融工具衍生发展出来的新的金融产品,其价值由基础金融工具的价格变动而决定。金融衍生品是和现货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主要包括期货、期权、掉期和互换等。比如我们国家准备推出的股指期货,就是从股票价格指数衍生出来的,其标的物便是股价指数。金融衍生品产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主要是为规避金融风险的需要而设计产生的。当时的世界经济局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地位下降,国际金融市场出现动荡,这些新的问题都客观上呼唤一种新的金融工具来规避放大的风险。同时,自由资本主义和金融自由化理论的复兴,对金融衍生品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为设计和推广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奠定了技术基础。
二、金融衍生品的作用
金融衍生品的产生是源自于规避逐渐放大的金融风险,但除此之外,金融衍生品还有其他两个方面的作用。
(一)价值发现:金融衍生品的价格变动取决于标的变量的价格变动,而金融衍生品的价格发现功能有利于标的价格更加符合价值规律,有利于对现货市场的价格进行合理的调节。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价格是密切相关且一定程度上是正相关的,金融衍生品的市场供需状况往往可以帮助现货市场建立起均衡价格,形成能够反映真实供求关系和商品价值的合理价格体系。
(二)风险转移:金融衍生品交易是将现货市场上的交易风险进行打包创造出新的衍生金融资产和衍生金融工具,最后将金融衍生品和风险重新分配转移到其他持有金融衍生品的经济体中。金融衍生品的出现只是减少了某部分经济行为的风险,而将风险以新的方式重新转移到其他经济部分去,经济体系的总风险并未因此而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