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信用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6 15:27: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金融信用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金融信用

金融信用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金融信用是市场经济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一环。但是,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恶意逃废债行为,以至银行不良资产总量居高不下,金融信用现状不容乐观。本文从分析金融信用的概念入手,指出金融信用不是国家(政府)信用,而是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整合,进而分析了金融信用缺失的社会、经济根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信用征信信用评级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它的存在和正常运转有赖于良好的社会信用。但近年来,金融环境中信用缺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据统计,我国每年因为企业和个人逃废债务蒙受直接经济损失约1800亿元,信用经济成了“赖帐经济”;因为三角债和现金交易,增加财务费用约2000亿元,三角债和多角债的大量存在直接阻滞了信用链条。有的地方政府从狭隘的地方利益考虑,在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过程中推波助澜,使得银行在债权债务诉讼中“胜诉率高、执行率低”。金融业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经济状况的集中反映点以及经济发展中矛盾和风险的反映点。因此,金融信用环境的恶化在严重影响金融业的同时,也直接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快速发展,重建金融信用环境,整治金融秩序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呼声,本文拟从金融信用的概念入手,走出将金融信用等同于国家信用的误区,进而分析金融信用缺失的社会经济根源,并对发展和完善我国金融信用体系提出建议。

一、金融信用的本质

在西方,“信用”是一个纯经济学概念。它表示价值交换滞后产生的活动,主要体现为商业领域,金融领域和流通领域赊销,信贷等交易行为。简言之,即是对借的偿还。金融业由于其特殊的性质,从产生伊始,就和信用相伴相生。对于金融业而言,金融信用在金融业的资产中无可置疑的占有首要地位。正如一位银行家所言:“信用是银行的生存之本”,金融信用作为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础,一方面是银行必须确保存款人自由取款,另一方面需要贷款人确保按时、如数还本付息,缺一不可。如果贷款人都不对银行恪守信用,那么银行最终也无法对存款人恪守信用。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信用本质上是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整合。银行实为经营货币的企业,其资产大多数是亿万公众的财产。但常期以来无论金融业内部或外部(政府、其他企业及公众)均缺乏对金融业的认识,常常将国家(政府)的信用取代金融业的信用,主要表现在:(1)计划经济下,国家对经济实际起包揽作用,从而将金融信用包揽其身,银行是国家的,受政府指令运作,银行信用自然也就转化为对国家的信用。所谓三角债即国有企业及银行都认为债务所涉及的信用问题均不是自己造成,也不是自己可以解决的,并不将其看成是自己极其重要的信用问题,因而债务难以清偿,这一直延续至今。(2)改革开放20余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同时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抑制,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国债偿还信誉好,所以国家作为整体对内对外均具有良好的形象和信誉。因此,国内民众即使不了解国内银行的信用,也放心地将钱存入银行。这就是为什么四大国有银行在不良资产率高达20%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着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稳定增长。其实大多数公众并不知晓什么是不良资产率,他们只知道银行是国家的,可以放心将钱存进去,国家不会不还给他们的。而国外企业及银行,即使无法了解国内企业的信用,也以中国国家信用为其信用的落角而提供信用货款。而且这种信用又具体落脚于代表国家的各级政府以及政府所属或支持的企业。

随着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政府已逐步退出市场,《商业银行法》规定四大国有银行的改革方向是建立具有独立主体资格的商业银行。因此,国家信用不再成为金融信用的落脚点。然而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在打破了计划经济下高度集中统一的信用制度与体系的同时却一直没有建立起符合市场规范的金融信用体系,造成了金融市场上信用关系的严重扭曲和普遍的道德风险行为。银行业“惜贷”和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同时并存的现象说明没有了信用作依托,银行和企业间出现“双输”局面。

查看全文

金融信用管理思考

【摘要】文章就我国目前金融信用缺失的表现形式、主观客观原因及根治对策进行了探讨,提出金融信用管理对于借贷双方利益、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金融信用;信用缺失;信用管理

一、信用在我国金融业中的重要性

首先,信用问题贯穿于金融市场的各个角落。在市场经济中,市场参与者的信用关系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互为前提的有机网络,这个网络中的某些环节断裂,必然对整个网络产生连锁性的破坏,且这种破坏呈现放射性恶性扩张的特征。金融是信用网络中的重要环节,若其相互信用等出现问题,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破坏就更为严重、影响波及面就更为广泛和深远,其实际破坏性要比表面上体现出来的大得多。

其次,信用问题从根本上制约着金融市场能否健康发展。资金从富余一方流向缺乏一方,意味着资金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也意味着资金所有权承担一定程度的风险。若借款一方没有信守承诺,没有履行按时还本付息义务,将造成贷款方的资金损失。长此以往,将产生过分惜贷甚至拒贷现象,其结果是金融市场逐渐萎缩。

二、我国金融信用现状

查看全文

金融信用建设

一、信用在我国金融业中的重要性

首先,信用问题贯穿于金融市场的各个角落。在市场经济中,市场参与者的信用关系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互为前提的有机网络,这个网络中的某些环节断裂,必然对整个网络产生连锁性的破坏,且这种破坏呈现放射性恶性扩张的特征。金融是信用网络中的重要环节,若其相互信用等出现问题,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破坏就更为严重、影响波及面就更为广泛和深远,其实际破坏性要比表面上体现出来的大得多。

其次,信用问题从根本上制约着金融市场能否健康发展。资金从富余一方流向缺乏一方,意味着资金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也意味着资金所有权承担一定程度的风险。若借款一方没有信守承诺,没有履行按时还本付息义务,将造成贷款方的资金损失。长此以往,将产生过分惜贷甚至拒贷现象,其结果是金融市场逐渐萎缩。

二、我国金融信用现状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金融乃至整个社会信用体系没有建立

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制订与信用管理相关的法律,至今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信用管理立法体系,包括公平信用报告法、平等信用机会法、公平信用结账法、信用卡发行法、公平信用和贷记卡公开法、电子资金转账法、储蓄机构解除管制和货币控制法、银行公平竞争法、格雷姆-里奇-比利雷法等17项法案。这些法案的管理目标与内容主要是规范授信、平等受信机会、保护个人隐私。

查看全文

信用助力金融精准扶贫探析

摘要:本文围绕玉树州金融精准扶贫贫困信用户创评情况,从创评标准、创评流程、创评环境着手,对贫困户信用创评工作在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中总体呈现出的信用信息采集难、维护难、应用难等信用助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提出银村联动协调机制、信用评定与信贷挂钩、建立贫困户信用评定信息系统、建立金融扶贫信用风险分担机制、扩大金融扶持产业扶贫力度等对策建议,破除瓶颈。

关键词:精准扶贫;信用建设;信用共同体;信贷扶持

玉树州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也是青海省贫困户的聚居地,所辖的六个市县(县级市)均为省定及国定贫困县,其中四个县为国定贫困县,全州贫困户数达3.5万余户,近年来,玉树州通过积极开展信用培育、信用创评全面助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玉树州信用创评工作基本情况

按照青海省金融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信用创评要求,人民银行玉树州中心支行组织辖内4家金融机构为精准扶贫主办银行,积极开展了贫困户信用档案建立和信用评定工作,实现了玉树辖区贫困户信用档案建档全覆盖,以“信用创评+信贷扶持”的金融精准扶贫思路,积极推动信用助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根据全省金融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统一部署,人民银行玉树州中心支行组织辖区各金融机构积极开展贫困户信用档案建立和评定工作,根据玉树州扶贫局核定精准扶贫贫困户为35748户,其中低保户为19070户,非低保建档立卡贫困户为16678户,截至2017年2月末,玉树辖区累计建立贫困户信用档案25149份,占金融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的100%;累计对25023户农牧户开展信用评定工作,占金融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的100%;累计对19567户符合信用评定标准的农牧户开展信用评定,并评定为贫困信用户,占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的54.74%,累计为1676户贫困信用户提供直接信贷融资支持金额达5995万元,全面完成了金融精准扶贫建档和创评任务。

(一)精准建立创评机制

查看全文

金融信用分析论文

摘要:我国目前关于企业、个人信用信息的法律、法规还比较零散,通常分布在银行、税务、工商、公安、法院等十几个部门内,既不统一,也不好操作,迫切需要一部统一的《征信法》来规范信用信息的征集内容、征集程序、征集范围、征集对象及公开方式和公开限度。

关键词:信用理念;信用环境;信用管理

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蔓延,金融信用的危机也在加大;金融信用成为当今经济交往的焦点。

金融活动离不开信用,金融信用一旦缺失,就会出现无序金融,不健康的金融。据有关资料反映,我国前段时间由于金融信用的缺失,每年因企业和个人逃避债务,蒙受直接经济损失约1800亿元,信用经济变成了“赖账经济”;因三角债、多角债的出现,我国由此增加的财务费用多达200亿元,信用经济变成了“无序经济”等,为了重塑金融信用的真实面目,重建金融信用的良好环境,重树金融信用的良好形象,有志之士要求整治金融秩序,建立健康金融的呼声越来越高,提出的有效建议也越来越多。本文就金融信用缺失的防范问题作以下思考。

一、加大信用理念的宣传力度

宣传和倡导诚信文化,诚信理念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有长期坚持,长期教育,才能收到长期的效果。我国历来重视诚信教育,儒家认为,“诚者天之道也,诚者人之道也,诚者商之道也。”并说:“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古人把诚实守信一直视为“立人之本”、“立政之本”、“进德修业之本”。我们已经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活动已无国界,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往来日见频繁,此时此刻,我们怎样做到友好往来,友好贸易,友好发展,我认为仍然靠的是诚实守信。对此,我们各级政府应牢记中国古训,世界帝王条款,负责任的、尽义务的开展对全体公民、全体社会的诚信教育,运用多种媒体,不间断地宣传诚信理念,教育大家牢固树立诚信价值观,牢固树立诚信的道德规范,牢固树立诚信的职业操守,使全社会充分认识诚信在构建和谐世界、和谐社会中的极端重要性,在保证企业良好经营,个人能良好发展方面的极端重要性,做到人人知诚信,使诚信光荣,诚信无价成为全社会、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形成一个“有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良好信用氛围。

查看全文

农村信用社金融功能探讨

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下简称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农村金融领域中的唯一的、正式的合作金融机构,自从产生后便随着中国的经济体制与金融体制的变革而屡经周折和变迁。在整个变迁过程中,农村信用社服务功能的变异,是引起众多学者激烈讨论的焦点之一。本文的中心论题是:金融(对经济增长促进的)功能,从根本上讲,取决于金融产权的有效安排。国家在金融产权安排过程中,具有必不可缺的作用,但是国家的不恰当的介入往往造成产权的残缺或失落,从而导致金融产权安排的功能异化。建国后,40多年来的中国农村信用社的变迁轨迹表明:国家对农村信用社产权的“姿意”破坏,使得农村信用社的功能发生异化。

一、前人的研究

(一)产权制度的重要性

自科斯和阿尔钦、德姆塞茨、巴泽尔和张五常等新制度经济学家的开创性工作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所有权的安排对于经济资源的配置,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了。科斯[1]认为,在现实的经济世界里,既然存在着交易费用不为零和信息非对称,那么产权制度就会对经济基础行为和经济效率发生作用。德姆塞茨[2]进一步指出,如果使经济效率的潜力发挥出来,产权结构的某些变化是必要的。据此,有效率的产权安排会对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二)国家与经济组织(产权)的关系

在现实的生产和交易的活动中,由于经济主体的多样性、复杂性,产权规则不可能完全依赖于私人承诺来实现,因此,国家的有效保护就显得必不可少了,[3]即具有“排他性收益”的产权有效履行需要国家强制性的实施。然而国家对产权提供的保护,并不是免费的,要为保护所有权所能花费的资源最终来自产权的“负赋”。[4]因而自所有权一开始确立起来,就注定了与国家发生联系。

查看全文

农村信用社金融产品研究

1农村信用社金融产品创新的历史背景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城市和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落后,究其原因是农村严重缺乏财政和金融的支持。“2016年,各级对于农村的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7.9%;农业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5.8%;中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5.1%”在上述农村资金的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农村人口的比例相比是不相匹配的。《建议》明确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促进公共财政体制建设,提高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深化农村金融体系”规范和农村特点相适应的金融组织。探索并继续农业保险的发展以及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改善”。根据这一要求,为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地区的范围,改善农村的金融服务。就需要加快财政和投融资体制的改革。这种改革在新经济发展阶段成为新农村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金融机构吸取的大量存款,其流向仍然从农村地区到城市,这些资金对促进一些其他部门的财政盈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却不能满足大量的农民、农业和其他农村经济主体的有效金融需求。在农村地区出现农村金融市场的“空心化”以及“信贷真空”;农村的金融市场上较欠缺有效地竞争。金融产品及服务在农村金融机构比较单一。一方面,农村金融体系的脆弱和功能的缺失长期存在;而另一方面,在建设新农村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所需要的资金量很大;很明显,我国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很难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资金需求。

2农村信用社金融产品创新的意义

在金融领域内金融机构和金融制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是,当有大量的金融衍生工具和金融产品迅速进入金融市场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触及甚至破坏金融机构设置、金融秩序、金融监管等现行法律法规和制度条例,倒逼机制作用下,推动了金融制度和金融机构的创新和发展。虽然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是极其复杂的,但是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巨大推动力。金融产品在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只有交易量的不断增涨,不断出现各种新的产品,市场中交易者的数量越来越多,才能建立起一个蓬勃发展的市场。随着人们金融资产的日益增加,金融资产流动性改善,资产所有者都希望自己的金融资产能够保值增值,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农村信用社的理财产品保值增值、适合百姓,就可以吸引更多理财者的目光,这家信用社就更具有竞争力。充分维护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利益、遵守职业道德标准和专业操守是农村信用社开展金融创新活动的基本前提。

3金融产品落后造成的影响

在我国国民经济总体格局中,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城镇。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农村经济在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很大。但是因为政府购买力不足,在农村基础设施中投入不足,抑制了农业以及农村的经济发展。金融产品的不足,进一步抑制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满足不了现代农业的建立及发展的需求是现代农村日益显现的现代农业特点,急需更多农业信贷资金。农村经济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其发展需要开发出各种市场因素,需要生产资料市场、社会化的服务市场等。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也更趋旺盛,但问题是缺乏信贷产品的需求,使得信贷严重短缺,无法适应建立和发展现代农业的的需要。满足不了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随着农业及当地经济的发展,农村中小企业(特别是涉农中小企业),更加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便捷的信贷服务。私营经济、非农个体经济、以及农业产业化中小企业对于促进农业及当地的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农业和当地经济是否可以继续健康的发展受到其发展优良的直接影响。其发展不仅急需很多较低成本信贷资金,还需要在贷款、结算、汇兑等诸多方面获得更好的服务。比如永善县具有特色的农产品砂仁、魔芋、竹笋、水果均处于基层处理,甚至是没有处理的水平,收入极其不稳定,产品价格的波动范围很大。

查看全文

金融信用信息数据库研究

摘要:随着小微信贷机构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日益增多,部分机构因业务发展不稳定,甚至出现停业、倒闭等极端情况,履行数据报送的意愿或能力丧失。阐述建立接入机构退出机制的必要性,描述机构退出的主要情形,提出设置机构退出机制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建议构建包括退出标准、风险监测、退出程序等内容的接入机构退出机制,并妥善解决机构退出后征信数据的处理问题。

关键词:征信系统;信用信息数据;接入机构;退出机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国金融机构特别是小微金融机构退出市场不再罕见,金融机构退出机制方面的短板较为明显。与之相关联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以下简称“征信系统”)接入机构的准入机制相对成熟,但相关的退出机制还不完善,准入与退出的失衡不利于我国征信系统的良性发展和信息主体权益保护。2017年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明确对问题金融机构接管、重组、撤销、破产处置程序和机制,推动问题金融机构有序退出”。因此,建立适当的征信系统退出机制,对促进征信系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推进我国征信系统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建立接入机构退出机制的必要性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6年建成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实现了信用信息的大集中。随着金融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征信系统建设的全面推进,征信系统的接入机构范围不断扩大,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共收录企业和其他组织2582.8万户,收录自然人9.8亿人,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分别接入机构3438和3531家。当前,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机构管理办法》对征信机构退出有较详细的规定,但对作为“信息提供者”——接入机构的退出尚未作明确规定。同时,由于接入机构提供信用信息的公共性与其影响面,客观上对我国征信系统的数据质量和信息主体合法权益产生影响。(一)建立退出机制是规范征信业务活动的需要征信的核心是利用独立第三方来共享债权人掌握的债务人的债务信息[1]。征信活动涉及征信机构、信息提供者、信息使用者和信息主体。2011年世界银行了《征信通用原则》,对征信活动参与各方职责、征信业务适用规则作了规定。该原则1要求“征信系统应当拥有准确、及时和充分的数据,系统性地从所有相关并可得的信息来源采集数据,并且保存足够长的时间”;该原则2要求“征信系统应当拥有严格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标准,并且是高效的”;该原则3要求“应确保征信服务提供者和征信数据提供者的治理安排达到可靠、透明和有效地管理业务风险”。上述原则,均表明信息提供者是一个有效征信体系的重要组成环节,并且要求信息提供者能够履行提供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的能力。(二)建立退出机制是落实监管要求的需要我国《征信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23条规定“征信机构应当采取合理措施,保障其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当信贷机构出现停业、倒闭等情形,将会影响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数据质量。美国《公平信用报告法》(FCRA)及其实施条例明确征信机构和数据提供商具有提供准确信用信息数据的法定义务,2009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等机构的有关提供商的一些规则要求数据提供商建立和实施一系列书面政策和程序,提高数据准确性[2]。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局要求个人征信机构(CRCs)加强对数据提供商的审查力度,包括审查数据提供商维持最低数据安全标准的能力,管理层变动是否会影响其满足会员要求的能力,积极监测不活跃的数据提供商,对于连续数月不提供更新数据的供应商,停止接收其提供的数据[3]。(三)建立退出机制是维护信息主体合法权益的需要一方面,征信信息及时性、准确性直接影响信贷机构的风险管理,涉及信息主体的切身利益。信贷机构退出市场,如果没有后续处置机制,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信息主体的征信信息,侵害到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条例》赋予了信息主体异议权,《条例》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落实〈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5〕393号)等文件对数据提供者做好异议处理工作、维护信息主体合法权益提出了明确要求,接入机构退出市场,基本丧失了异议处理能力,异议处理流程缺失了重要一环,将无法维护信息主体合法权益。

二、接入机构退出的主要情形

查看全文

信用体系对互联网金融的作用

摘要:在现代经济发展体系中,互联网金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信誉机制是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基石。在研究互联网金融的过程中,首先要对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进行研究。以“芝麻信用分”作为案例,对信用体系在互联网金融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初步的解析。

关键词:“芝麻信用分”;信用体系;互联网金融;重要作用

信誉机制是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基石。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构建信用体系和信用体系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起到基础性作用。如何构建基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特点的金融体系是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正在思考的问题。

1信用体系在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国高度重视信用体系的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果。从信用体系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作用角度进行研究,能够看出,在构建信用体系的过程中以全新的服务理念和先进的信息处理模式为核心开展各项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使传统信用评分模式发生变化,更好地建立完善系统信用体系,能够结合先进技术手段、多渠道收集相关信用数据,并且促进交易数据、社交信用数据等的有机整合,为经济、金融活动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服务。利用大数据,对信用体系的作用进行研究,发现其可以为互联网金融提供服务,在海量信用数据的作用下可以构建完善的信用支持平台,确保各项信用决策的制定可以将信用数据作为基础做出判断,提高互联网金融决策的科学性。同时,在完善信用体系的支持下,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也能获得相应的信用保障,所以,信用体系在互联网经济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信用数据在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作用———以芝麻信用分为例

查看全文

法律角度完善金融信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金融信用的本质;金融信用缺失的根源;解决金融信用缺失的几点建议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它的存在和正常运转有赖于良好的社会信用、“信用”是一个纯经济学概念、计划经济下,国家对经济实际起包揽作用、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抑制,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历史沉淀和制度性约束使我国金融信用基础脆弱信用观念淡薄、信用机制和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守信成本高,失信成本低、信息不对称、尽快建立包括信用记录、征集、调查、评价、中介等内容的完整、规范的金融信用法律主体框架、制定、修改、完善金融信用行为法、失信惩罚法等,具体请详见。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它的存在和正常运转有赖于良好的社会信用。但近年来,金融环境中信用缺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据统计,我国每年因为企业和个人逃废债务蒙受直接经济损失约1800亿元,信用经济成了“赖帐经济”;因为三角债和现金交易,增加财务费用约2000亿元,三角债和多角债的大量存在直接阻滞了信用链条。有的地方政府从狭隘的地方利益考虑,在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过程中推波助澜,使得银行在债权债务诉讼中“胜诉率高、执行率低”。金融业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经济状况的集中反映点以及经济发展中矛盾和风险的反映点。因此,金融信用环境的恶化在严重影响金融业的同时,也直接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快速发展,重建金融信用环境,整治金融秩序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呼声,本文拟从金融信用的概念入手,走出将金融信用等同于国家信用的误区,进而分析金融信用缺失的社会经济根源,并对发展和完善我国金融信用体系提出建议。

一、金融信用的本质

在西方,“信用”是一个纯经济学概念。它表示价值交换滞后产生的活动,主要体现为商业领域,金融领域和流通领域赊销,信贷等交易行为。简言之,即是对借的偿还。金融业由于其特殊的性质,从产生伊始,就和信用相伴相生。对于金融业而言,金融信用在金融业的资产中无可置疑的占有首要地位。正如一位银行家所言:“信用是银行的生存之本”,金融信用作为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础,一方面是银行必须确保存款人自由取款,另一方面需要贷款人确保按时、如数还本付息,缺一不可。如果贷款人都不对银行恪守信用,那么银行最终也无法对存款人恪守信用。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信用本质上是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整合。银行实为经营货币的企业,其资产大多数是亿万公众的财产。但常期以来无论金融业内部或外部(政府、其他企业及公众)均缺乏对金融业的认识,常常将国家(政府)的信用取代金融业的信用,主要表现在:(1)计划经济下,国家对经济实际起包揽作用,从而将金融信用包揽其身,银行是国家的,受政府指令运作,银行信用自然也就转化为对国家的信用。所谓三角债即国有企业及银行都认为债务所涉及的信用问题均不是自己造成,也不是自己可以解决的,并不将其看成是自己极其重要的信用问题,因而债务难以清偿,这一直延续至今。(2)改革开放20余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同时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抑制,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国债偿还信誉好,所以国家作为整体对内对外均具有良好的形象和信誉。因此,国内民众即使不了解国内银行的信用,也放心地将钱存入银行。这就是为什么四大国有银行在不良资产率高达20%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着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稳定增长。其实大多数公众并不知晓什么是不良资产率,他们只知道银行是国家的,可以放心将钱存进去,国家不会不还给他们的。而国外企业及银行,即使无法了解国内企业的信用,也以中国国家信用为其信用的落角而提供信用货款。而且这种信用又具体落脚于代表国家的各级政府以及政府所属或支持的企业。

随着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政府已逐步退出市场,《商业银行法》规定四大国有银行的改革方向是建立具有独立主体资格的商业银行。因此,国家信用不再成为金融信用的落脚点。然而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在打破了计划经济下高度集中统一的信用制度与体系的同时却一直没有建立起符合市场规范的金融信用体系,造成了金融市场上信用关系的严重扭曲和普遍的道德风险行为。银行业“惜贷”和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同时并存的现象说明没有了信用作依托,银行和企业间出现“双输”局面。

二、金融信用缺失的根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