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企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6 13:40: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金融企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金融企业

数字金融与企业金融化探讨

摘要:本文运用2011—2020年我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和企业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标,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及其不同发展维度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能够促进公司扩大金融活动,提升企业金融化水平。区分数字金融的不同发展维度后,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及数字化程度均有助于提升公司金融化水平。本文对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保障数字金融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数字金融发展;企业金融化;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

1引言

数字技术的普及和持续发展,其应用已遍及各个领域。数字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普惠金融模式,是数字技术与金融领域的结合。从实质上来说,数字金融利用大数据分析、虚拟现实、移动互联网等新兴科技,大大延伸了金融领域的服务范围,增强了金融服务的可达性(Gomber等,2018)。此外,数字金融的发展能够降低企业与外界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有助于降低企业融资过程中的风险溢价,进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Duarte等,2012)。鉴于数字金融发展对传统金融服务具有重大影响,数字金融已成为企业融资的关键渠道。已有文献主要从货币政策传导、家庭收入、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生态等角度考察了数字金融发展的经济后果。例如,战明华等(2020)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通过利率和信贷两个渠道强化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张勋等(2019)实证分析认为,数字金融显著增加了农村地区的创业数量,提高了农村落后地区的家庭收入。唐松等(2020)研究认为,数字金融发展对公司从事长期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支持作用,进而有助于增加企业的创新产出。孟晓倩和吴传清(2022)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提高区域间的创新生态水平,其中政府科技支出及互联网技术水平起到了中介传导作用。可见,目前鲜有文献基于企业金融化的视角考察数字金融发展的经济后果。那么,数字金融发展及数字金融发展的各个维度是否能够增强企业的融资便利性,进而促进企业扩大金融活动,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探究。为此,本文以2011—2020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探讨了数字金融发展及数字金融发展各维度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提升企业金融化水平,区分数字金融发展的不同维度后发现,无论是数字金融的涵盖广度、使用深度还是数字化发展程度,都可以提升公司金融化水平。相比已有研究,本文的学术贡献主要在于:第一,有助于从企业金融化的角度扩充数字金融发展引发的经济后果相关文献。考虑到目前较少有文献从企业金融化的角度关注数字金融发展及其各个发展维度的经济后果,能够帮助公司进行资产配置。第二,相关研究结论有助于为政府深入推动金融改革提供一定的启示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本文研究结论有助于为政府强化金融监管,保障数字金融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2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2.1数字金融发展与企业金融化

查看全文

企业金融化文献分析

[摘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就开始出现脱实向虚的态势,这一态势在微观层面上称之为“企业金融化”。围绕企业金融化的概念由来、度量方法、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动机以及不同动机下给经济带来的影响进行文献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企业金融化的一些建议,有助于研究者进一步从微观层面理解“脱实向虚”。

[关键词]实体企业;脱实向虚;企业金融化

经济的发展要以实体企业作为根基,毕竟实体经济才是社会财富增长的源泉。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液,其首要任务是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经济“脱实向虚”的迹象凸显。据统计[1],2008-2017年,这短短十年间,我国上市公司的金融资产比从最初的5.20%上涨到了7.57%,而金融投资率也从最初的12.99%飞速上涨到了51.98%,金融与实体经济的结构出现失衡,企业金融化现象已十分突出。经济过度“脱实向虚”会造成虚拟经济的膨胀,不利于经济的稳定[2];微观层面的企业金融化具有“挤出”效应,会显著抑制企业创新的动力[3];在公司治理较差的企业,还会加大其经营风险[4]。由此可见,金融脱离实体经济危害巨大,促进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刻不容缓。

一、企业金融化的概念界定和度量方式

(一)企业金融化的概念界定

企业金融化这一概念其实是从“金融化”一词中衍生而来。G.Arrighi[5]提出了“金融化”一词,此后,其他学者也开始陆续使用,并对“金融化”一词进行解释。Krippner把金融化定义为:实体企业渐渐偏离原来的生产活动和贸易业务,由金融投资活动取而代之,相应地,其利润来源也从单纯的生产贸易业务向金融投资产生的收益转化[6]。Orhangazietal认为,金融化的显著特征是实体企业的支付手段逐渐转向金融工具,不仅持续扩大金融资产的投资规模,而且在选择融资方式时也更加偏向外源融资[7]。中国早期研究企业金融化的文章里很少直接采用“金融化”一词,而多是通过“虚拟经济”或“金融资产配置”、“金融投资行为”等指代“金融化”。进入21世纪之后,“企业金融化”作为描述微观层面的经济脱实向虚的“专有名词”,开始被许多学者青睐,部分学者也对企业金融化的概念开展了初步界定。蔡明荣和任世驰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关于金融化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并对企业金融化的概念进行了抽丝剥茧,将企业金融化归纳总结成两个维度:第一,采取金融资产居多的资本配置方式,这是一种行为表现;第二,追求金融收益和资本增值,这是一种结果特征[8]。这一界定得到颇多认同。

查看全文

企业加强金融思考探析

摘要:物流金融是面向物流运营全过程,有效整合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组织和调节供应链运作过程中货币资金的运动,从而提高物流和供应链效率与效益的一系列经营活动。本文从物流企业延伸物流核心业务价值链的角度出发,在分析物流金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物流金融业务的主要模式进行了归纳与分析,包括代收货款、垫付货款、仓单质押、保兑仓、物流保理等。

关键词:物流金融;现状;业务模式

一、物流金融的主要作用

1.物流金融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物流金融是指面向物流运营全过程,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实施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整合,组织和调节供应链运作过程中货币资金的运动,从而提高资金运行效率的一系列经营活动。从狭义上讲,物流金融是指企业以市场畅销、价格波动幅度小、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且符合要求的产品向银行抵押作为授信条件,运用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的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进行结合,向公司提供融资、结算等服务于一体的银行综合服务业务。

2.物流金融的作用

查看全文

物流企业金融模式研究

摘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中,新时期市场经济持续增长,各个行业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前景。中小物流企业作为市场经济增长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经营和发展中面临着严峻的市场挑战,成为制约中小物流企业长远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而供应链金融模式作为一种创新型的融资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强调企业和银行之间的相互促进和持续发展,构建良性互动关系的金融模式,对于中小物流企业长远生存和发展意义较为深远。文章就中小物流企业供应链金融模式进行分析,客观阐述物流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对策予以实践,以期推动中小物流企业长远生存和发展。

关键词:物流企业供应;链金融模式;市场竞争力;有效途径

在市场经济增长环境下,中小物流企业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和挑战,传统的金融模式局限性较大,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实际发展需求,迫切地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供应链金融模式是一种新式的融资模式,将其应用到企业供应、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供应链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为弱势的环境提供贷款融资服务,进而整合资本,促使供应链可以更加顺畅、高效地运行。供应链金融模式是企业、银行之间互利共存的衍生品,对于企业长远生存和发展意义较为深远,具有较为突出的价值和潜力。在供应链融资中,对信贷风险的有效控制,实现对金融要素的整合,可以大大提升结算效率,提升客户群体的信赖度和忠诚度,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由此,加强供应链金融模式在中小物流企业中的应用,有助于改善其中的缺陷和不足,提升企业市场竞争优势,为后续相关工作开展提供参考。

一、我国物流企业发展现状

(一)企业数量多,规范性不强。纵观当前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现状来看,市场上的企业数量较多,但是整体规范性缺失。由于物流企业的准入门槛较低,只需要拥有几辆车和几个司机,就可以成立一家物流企业。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导致我国的物流行业空前繁荣,物流企业数量不断增长,逐渐成为一个物流大国,但并非是物流强国。究其根本,在于绝大多数的中小物流企业停留在初级的配送领域,整体规模较小,配套社会不完善,现代化信息技术水平偏低,加之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导致企业运营不够规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脱颖而出,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二)服务手段单一,附加值偏低。中小物流企业的业务收入主要依靠运输、配送和仓储等业务实现,这些业务较为落后,难以满足新时期中小物流企业业务收入增长步伐。故此,需要中小物流企业寻找新的利润市场,提供更多增值物流服务来拓宽业务量和业务范围,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是新时期物流企业发展的主要趋势。而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出现,恰巧为中小物流企业增值业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需要物流企业能够对现有的供应链金融优化和完善,积极参与其中,准确把握自身定位,从而发挥企业的优势,提升增值服务质量,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推动物流企业长远生存和发展。(三)运营成本高,市场竞争力不足。中小物流企业想要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降低运营成本是一项主要措施。尽管当前我国物流行业发展前景较为可观,但是中小物流企业运营成本却始终居高不下,导致利润率较低。尤其是一些单纯靠运输业务为主的物流企业,难以维持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优势,业务量较大,为了创造效益,不惜一切代价的压低货运价格,或是超载运输,在一定程度上为运输埋下风险和隐患。究其根本,在于新时期燃料、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上升,贷款利率上调,企业资金利用效率偏低,导致企业的运行受到严重阻碍。由于物流成本的增加,所以物流市场价格随之升高,物流成本上升。也正是这样的问题,导致中小物流企业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迫切地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二、供应链金融模式发展情况

查看全文

金融企业营销措施

随着金融企业的竞争日益加剧,竞争中的同质化问题和高成本趋势也日益显现。同时,面对规范的监管和复杂的经济情况,金融企业简单化的营销方式也难以奏效。金融企业只有通过差异化的、有针对性的、甚至能够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服务方式才能打动客户,寻找高质量、较先进的金融结算工具与用法进行客户营销不失为一种重要的途径。本文主要研究运用汇票、保函等结算工具帮助企业解决运营中的资金短缺并同时增加金融企业自身盈利的营销模式。

1开立银行承兑汇票,缓解经销商资金难题,营销优质制造商客户

1.1银行承兑汇票的基本概念银行承兑汇票是指由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银行在指定日期承兑,并在承兑后的到期日向收款人或持票人支付确定金额的汇票,它是商业汇票的一种,是我国目前票据法运用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

1.2经销商的资金难题金融企业的客户中有许多是各种经销商,例如电器经销商、钢材经销商、汽车经销商、服装经销商等等。他们往往面对几个相同的困难。首先经销商的收入来源主体是售价加成(差价)和销售返利,要想获得较高的差价或返利,经销商就必须压低买价,而只有拿货量越大,买价才能越低,要想拿货量大,其中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雄厚的资金实力大量铺货,所以经销商是再多资金都不会够用的。其次,尽管经销商的资金往来和商品量都很大,但其在金融企业的信用评级不一定很高,因为它的经营链条是存在风险的。所以,经销商很难获得银行的信用支持。经销商的主观愿望是尽量最大限度地铺货,但实际情况是难以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二者间产生了矛盾。

1.3金融企业在缓解经销商资金难题,营销优质制造商客户时的做法由于金融企业,特别是我国的金融企业在国内经济交易中具有良好的信用,我国金融企业承兑的商业汇票被接受的程度几乎是完全的,所以可以为资金短缺的经销商承兑,借以解决此问题。同时,大型制造企业一般都是金融企业的优质客户,都是可以获得金融企业额度的,所以,它又可为经销商担保,银行也规避了风险。具体做法是,经销商将一定比例的保证金交与银行,银行随后开出高于保证金数额的承兑汇票,此数额一般是经销商希望达到的进货规模;经销商拿到汇票后交与制造商,制造商去银行贴现获得现金,但贴现的前提条件,一是经销商要把货物提单交给银行,二是制造商为经销商担保差额退还;之后获得货物控制权的银行分若干次将货物发给经销商,每次发货的限额限于经销商在银行的实际存款数,例如首次发货的限额为银行所承兑汇票的保证金数额,第二次发货的限额为经销商销售款中存入该银行的金额,之后依次类推。

1.4案例分析如某电器经销商为某电器的一级经销商,其经营的电器为行业内的二线品牌,由于销售行情较好且当时即将迎来销售旺季,经销商希望获得更多产品,一方面为销售储备货源,一方面更多的铺货量可以在供货商处获得更低的价格,从而利于其促销战略,同时还能获得更多的销售返利。由制造商制定的、经销商能够锁定较低进价的首期款项是1000万元,而经销商的资金只有600万元,其资金明显不足,于是经销商找到某银行。由于额度受限,银行无法为其提供流动资金贷款,那么银行就会失去一个比较好的客户,所以银行可以采取其他方式解决。可以由银行、经销商和制造商签订一个三方合同,合同的要点必须有四项:第一,经销商交60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于银行,这个金额是经销商可以承受的金额;第二,制造商由于规模较大,信用较好,银行要求其担保差额退还,即若经销商的实际提货量高于银行的货权数量时,制造商要担保将差额货款退予银行;第三,制造商将银行承兑汇票拿到银行贴现,银行将1000万元打给制造商;同时经销商要把货物提单交予银行;第四,银行在合同完成前暂时控制货权,按照经销商在银行的实际存款金额将货物发予经销商。首次发货价值应该在600万元保证金的限额以内,当经销商售出货物,将货款存入银行监管账户后,银行再发此次存款金额限度内的等值货物,例如经销商销售后存入200万元,则银行可以发200万元的等值货物给经销商。但这个方式的使用中还会遇到制造商由于其产品比较畅销,不愿接受银行承兑汇票的结算方式;或经销商销售量较小,难以打动制造商支付贴息的问题,也可以通过买方付息和买方贴现来解决。这种方法分别为三方带来收益。对银行方,承兑商业汇票可以获得中间业务收入、贴现息收入,同时还可以获得两个优质客户,特别是大型制造企业这种优质客户。对经销商,由于其获得银行支持,交纳了超过其资金实力的保证金,从而放大了经营规模,能够获得更高的返利收入。

查看全文

金融企业资产转让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转让行为,加强国有资产交易的监督管理,维护国有资产出资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金融企业国有资产,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授权投资主体对金融企业各种形式的出资所形成的权益。

本办法所称金融企业,包括所有获得金融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和金融控股(集团)公司。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以下简称财政部门)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财政部门授权投资主体转让所持金融企业国有资产,国有及国有控股金融企业(以下统称转让方)转让所持国有资产给境内外法人、自然人或者其他组织(以下统称受让方),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转让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产业政策规定。

查看全文

企业金融统计调研报告

*月份,全市金融继续保持健康平稳运行态势,企业存款承接上月增势继续小幅攀升,储蓄存款增速持续回升,信贷投放增速环比回落,现金同比少投。

一、存款情况

*月份,全市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070.31亿元,比年初增加97.10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多增加8.16亿元;当月增加29.56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少增加7.49亿元。

企业存款继续小幅攀升,但同比增加较少。6月份,全市人民币企业存款余额为244.72亿元,比年初增加8.2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少增加27.07亿元,当月增加7.54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少增加15.10亿元,其中活期存款当月增加5.75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少增加15.43亿元。分析企业存款同比少增的主要原因:一是交通企业存款不规律变动,本月山东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新转入资金4亿元,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交通企业存款仍少增4亿元;二是商业存款变动较大,其中本月*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支取近2亿元用于支付工程款,去年同期黄海造船厂大额结汇增加存款1.8亿元;三是从紧的货币政策影响,上半年信贷投放速度同比下降3.5个百分点,派生存款同比少增;四是原材料、劳动力、油价上涨背景影响,企业利润空间日渐狭小,资金面较为紧张。

储蓄分流力度减弱,存款稳定性进一步加强。6月份,全市人民币储存存款余额为638.62亿元,比年初增加54.99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多增加25.42亿元,当月增加12.30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多增加4.38亿元。其中定期储存当月增加7.31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多增加5.72亿元,增速同比提高9.98个百分点,存款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分析储蓄存款变动的主要原因:一是本月股股票指数再创16个月以来的新低,居民投资股市意愿急剧下降,证券市场储蓄分流力度持续减弱;二是全市夏粮收购工作全面展开,农民收入增加。

财政存款增幅较大。财政存款当月增加12.37亿元,增幅达80.94%,主要原因:一是本月省财政下划4.8亿元用于成品油价格调整补贴;二是二季度末*市税收力度进一步加大。

查看全文

企业有效控制物流金融减少企业成本了

摘要:物流金融是面向物流运营全过程,有效整合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组织和调节供应链运作过程中货币资金的运动,从而提高物流和供应链效率与效益的一系列经营活动。本文从物流企业延伸物流核心业务价值链的角度出发,在分析物流金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物流金融业务的主要模式进行了归纳与分析,包括代收货款、垫付货款、仓单质押、保兑仓、物流保理等。

关键词:物流金融,现状,业务模式

一、物流金融的主要作用

1.物流金融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物流金融是指面向物流运营全过程,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实施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整合,组织和调节供应链运作过程中货币资金的运动,从而提高资金运行效率的一系列经营活动。从狭义上讲,物流金融是指企业以市场畅销、价格波动幅度小、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且符合要求的产品向银行抵押作为授信条件,运用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的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进行结合,向公司提供融资、结算等服务于一体的银行综合服务业务。

2.物流金融的作用

查看全文

金融企业会计教学探讨

摘要:随着金融成为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社会对金融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层培养人才。既要着力于培养研究型人才,又要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作为三本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时,都强调要体现三本院校的特色,重在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因此,本文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金融学和会计学专业设置的课程中针对“金融企业会计”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金融企业会计;实践教学

金融企业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是根据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集合金融企业业务特点而制定的具有特定核算形式和核算方法,应用于金融企业会计核算与管理的专业会计学。金融学、会计学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有金融企业会计这门课,且是金融学的专业必修课,这门课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金融企业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还应重视会计实践与应用,同时还应关注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进程,理论联系实际,掌握从事金融企业会计工作的基本和专业技能,成为真正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1当前的金融企业会计教学存在一些不足

针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现在高校的金融企业会计教学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1.1缺少针对性教材

查看全文

浅谈金融危机下金融企业管理

摘要:金融行业构成了国民经济的血脉。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速度很大程度上依赖着金融。当金融行业发生了不良状况,出现了恶循环,也就是所谓的金融危机,我们又该如何整顿金融,金融企业又该如何对付风险。金融行业此时必须勇敢站出来,必须更加强调社会责任。应更加注重风险体系的完善,风险管理技术的及时更新,监管系统的不断完善,金融行业风险管理策略方法的创新改革,从而不断提升管理风险管理水平。

关键词:金融企业;金融危机;风险管理;创新改革

2008年9月15日爆发的金融危机并引发全球经济危机。金融危机一般会造成黄金、主要国际支付货币的大幅度贬值,金融危机影响范围内各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甚至出现经济负增长,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许多企业大幅度裁员甚至倒闭,从而导致失业率见长,更多的人失去工作。社会经济萧条,人民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社会动荡或者国家政治动荡就会随之悄然而知。

一、金融危机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金融危机影响最直接的是出口。就出口国家来看,中国对美国出口下降最为明显。中国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最新的数据显示,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全球每年GDP的7倍,金融危机对经济实体的影响已显然易见,世纪经济下滑已不可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对于每个人的影响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就是金融危机使人民越来越失去安全感。人民开始怀疑国家的路线、政府的决策能力,以及国家和政府对付危机的能力。金融危机影响国家的通过膨胀,导致货币的购买力下降,企业倒闭,人们失去了自食其力的依靠,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对于人们的心理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金融危机下金融企业管理方法改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