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贫困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6 13:29:4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金融贫困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金融贫困

小议乡间金融贫困成因及影响

摘要:农村金融贫困是指中国农村金融资源处于极度匮乏或遭剥夺的状态。农村金融需求抑制和农村金融供给缺失导致农村金融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无法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和均衡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金融经济发展

中国农村金融贫困的主要原因为农村金融投资软化、农村金融资源流失以及农村资本流动梗阻。经济基础薄弱抑制了农村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农村金融的萎缩与弱化又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从金融需求来看

农村金融需求主体是农户和农村企业,农户和农村企业缺乏因来自不同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农村金融需求不旺。一是贫困农户的金融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而被强制性揭止。贫困农户是一种特殊的金融需求主体,其简单再生产和基本生活资金均较短缺,往往从客观上产生金融需求,但作为金融机构的贷款对象,其贷款风险较大,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正规金融组织的贷款供给范围之外,这部分金融需求往往被强制性的揭止。二是已基本解决生活温饱问题的农户,他们具有一定的信用能力,一般较为讲求信誉,但因其力量单薄,所产生的金融需求十分有限,金融机构对他们的贷款仅仅限于小额贷款。尽管如此,因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不足,难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这部分农户的资金需求,从而抑制了部分金融需求,限制了他们金融需求发展的欲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金融需求冲动。三是乡村企业是立足于当地资源而由乡村投资发展起来的,这类企业生产技术简单,抵抗风险的能力较低,其发展能力十分有限。因市场不确定性较大,乡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所面临的风险也较大,因此,其产生的合理的金融需求也常常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特征决定了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先天不足。中国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多产生于维持基本生存的必要,这种需求并非建立在还本付息的基础之上。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与非固定化导致农村消费性金融的脆弱性,现代金融所产生的消费信贷常常以居民的预期收入为信用保证,而中国农村农民的预期收入则具有不确定性,削弱了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基础,造成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非正常化。农村农民的固定资产(如房产)非流动性,难以作为贷款抵押物,即使用作贷款抵押也只能是形式而已。

查看全文

小议农村金融贫困成因及影响诠释

摘要:农村金融贫困是指中国农村金融资源处于极度匮乏或遭剥夺的状态。农村金融需求抑制和农村金融供给缺失导致农村金融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无法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和均衡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金融经济发展

中国农村金融贫困的主要原因为农村金融投资软化、农村金融资源流失以及农村资本流动梗阻。经济基础薄弱抑制了农村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农村金融的萎缩与弱化又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从金融需求来看

农村金融需求主体是农户和农村企业,农户和农村企业缺乏因来自不同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农村金融需求不旺。一是贫困农户的金融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而被强制性揭止。贫困农户是一种特殊的金融需求主体,其简单再生产和基本生活资金均较短缺,往往从客观上产生金融需求,但作为金融机构的贷款对象,其贷款风险较大,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正规金融组织的贷款供给范围之外,这部分金融需求往往被强制性的揭止。二是已基本解决生活温饱问题的农户,他们具有一定的信用能力,一般较为讲求信誉,但因其力量单薄,所产生的金融需求十分有限,金融机构对他们的贷款仅仅限于小额贷款。尽管如此,因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不足,难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这部分农户的资金需求,从而抑制了部分金融需求,限制了他们金融需求发展的欲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金融需求冲动。三是乡村企业是立足于当地资源而由乡村投资发展起来的,这类企业生产技术简单,抵抗风险的能力较低,其发展能力十分有限。因市场不确定性较大,乡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所面临的风险也较大,因此,其产生的合理的金融需求也常常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特征决定了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先天不足。中国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多产生于维持基本生存的必要,这种需求并非建立在还本付息的基础之上。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与非固定化导致农村消费性金融的脆弱性,现代金融所产生的消费信贷常常以居民的预期收入为信用保证,而中国农村农民的预期收入则具有不确定性,削弱了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基础,造成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非正常化。农村农民的固定资产(如房产)非流动性,难以作为贷款抵押物,即使用作贷款抵押也只能是形式而已。

查看全文

金融支持农村精准扶贫困境及对策

摘要:“精准扶贫”即我国的重点扶贫工作,其通过金融的力量,向贫困农村地区投入资金,能有效推进我国的扶贫工作的开展,以及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基于此,我们要加以重视金融扶贫的工作,本文就金融支持农村精准扶贫面临的困境予以分析,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能推动我国金融扶贫农村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金融;农村;精准扶贫;困境;对策

金融支持农村精准扶贫就是对农村当地采取合作帮扶、精准辨识、实时跟踪考核、分类管理、有关配套措施的治理以及减少贫困的方式来实施扶贫工作。在现阶段的金融扶贫工作中,不断涌现了各种问题,使得金融扶贫工作难以深入,不能获得更好的实际效果。所以,相关政府部门应提高重视力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当下农村贫困户们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有效提高扶贫工作的可持续性与实效性,帮助广大农村农民真正意义上实现脱贫致富。

一、金融支持农村精准扶贫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精准扶贫体制不健全。现阶段,我国各地区的农村贫困户的帮扶体制还不够健全,主要原因是缺乏专业性队伍,当中的许多工作人员都是临时聚集而来的,团队整体服务意识有待提升,专业素养与能力都还需加强。同时,金融扶持农村精准脱贫工作也没有建立起长效体制,许多都是短时间工作,并且极为重视表面形式工作,也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帮助农村贫困户脱贫。这主要是因为扶贫工作人员的精准扶贫意识较差,使得扶贫工作整体效率偏低,并且统计设计不到位,导致扶贫工作缺乏针对性,工作人员实践能力较弱,从而致使农村贫困工作难以获得彻底有效的解决,无法满足广大贫困户的需求。(二)农村金融力量薄弱。现阶段,尽管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下,部分商业银行逐渐开启了农村金融市场,但是信用社的部分主要金融机构依然处于成长时期,都存在营业网点与资金投入少,并且商业环境较为恶劣以及发展速度较缓慢的一系列发展问题,最终致使我国很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很难享受如此丰富而全面、快速的服务。与工行、农行等主要银行比较,虽然农村的信用社、商行以及邮政银行等等机构在农村镇、村均设置了营业网点,但是能真正提供给农民的贷款却很有限,能够提供的贷款额度还受到存贷比和经营效益的限制和约束,这就造成了金融支持农村扶贫工作的力度很小,且效果不明显。以下是某地区的统计数据:我国自2000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就连续撤除了乡县营业网点,有95%以上的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都将网点设置在了县级或市级地区,可以为“三农”提供基层金融服务工作的就只有农商银行这一家。截至2016年,仍然有8个乡镇没有设置金融营业网点;同时,在部分没有设置金融服务网点的农村地区,最远的银行平均距离也有3.2km,最远的则超过20km。(三)银行金融产品单一,存贷比较低,且积极性不高。目前因为农村扶贫工作开展模式不集中,并且扶贫基金缺乏针对性,一般只能满足少数地区来带动少数农户脱贫,但是难以确保农村整体脱贫致富。并且,当前农村的贫困户许多是做畜牧养殖和粮油蔬菜等方面的工作,产业品种相对单一,时常会受到一些不稳定的市场因素影响,导致出现在致富之后又立即返贫的问题。金融支持与产品帮助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并且项目缺少相关制度支撑,没有仔细挑选产业扶贫项目,在投资之后很少有有效的后期帮助与指导,使得金融扶持农村脱贫工作不能长期有效,难以有效发挥金融扶贫的真正价值。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受到自然风险、年老体衰、因病致贫、因教致贫以及市场风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同时,金融扶贫项目种类单一,对于需要救济的农村民众进行筛选的流程也较为复杂,这些都最终使得被选择的农户没有指向性与象征性,使得很多村民对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失去了信心。(四)金融精准扶贫的信贷风险较高。现阶段,农村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我国信贷风险较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首先,我国农业生产存在较多的不稳定因素,农业生产周期也相对较长,并且极易受到自然灾害和气候的影响;与此同时,我国农产品的销量也易受供求关系影响和制约,由于这些多个方面不确定的因素都加剧了我国农村金融扶贫的发展风险;其次,一些农户的信贷知识较为薄弱,再加上当地本来就对诚信贷款知识的普及不够,因而导致部分农民于不同程度上易产生信贷失信与委贷逾期的现象;最后,农村地区面积较广阔,然而交通并不发达,农民的住所也没有集中分布,并且治安管理相对滞后,这种种原因都导致金融机构管理各农村区域营业网点风险更高,且难度更大。(五)政府监督与政策指导不完善。政府的监督和政策指导的不完善,不但制约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效力,同时还影响到了农村金融的正常运行。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支持“三农”发展成为了我国一项重要发展战略,在金融机构的支撑下,对农产品收购补贴、种粮补贴等系列惠农政策都起到了较高的扶贫功效。然而在实际运行中,却由于缺乏统一且标准的政策引导,导致农村各地区出现了补贴不均衡、规范不统一以及实施方案没落实到位、发放程序也不规范等等问题。于政府监督层面,有关的监管制度本身存在一些漏洞,且同时基层的监管人数不充足、政府至农村的监管线相对较长,为能降低金融扶贫农村地区的监管风险,政府有关监管部门却相应地提高了金融扶贫的准入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金融精准扶贫的发展。

二、金融支持农村精准扶贫的对策

查看全文

农村金融贫困成因及影响探索

摘要:农村金融贫困是指中国农村金融资源处于极度匮乏或遭剥夺的状态。农村金融需求抑制和农村金融供给缺失导致农村金融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无法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和均衡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金融经济发展

中国农村金融贫困的主要原因为农村金融投资软化、农村金融资源流失以及农村资本流动梗阻。经济基础薄弱抑制了农村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农村金融的萎缩与弱化又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从金融需求来看

农村金融需求主体是农户和农村企业,农户和农村企业缺乏因来自不同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农村金融需求不旺。一是贫困农户的金融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而被强制性揭止。贫困农户是一种特殊的金融需求主体,其简单再生产和基本生活资金均较短缺,往往从客观上产生金融需求,但作为金融机构的贷款对象,其贷款风险较大,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正规金融组织的贷款供给范围之外,这部分金融需求往往被强制性的揭止。二是已基本解决生活温饱问题的农户,他们具有一定的信用能力,一般较为讲求信誉,但因其力量单薄,所产生的金融需求十分有限,金融机构对他们的贷款仅仅限于小额贷款。尽管如此,因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不足,难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这部分农户的资金需求,从而抑制了部分金融需求,限制了他们金融需求发展的欲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金融需求冲动。三是乡村企业是立足于当地资源而由乡村投资发展起来的,这类企业生产技术简单,抵抗风险的能力较低,其发展能力十分有限。因市场不确定性较大,乡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所面临的风险也较大,因此,其产生的合理的金融需求也常常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特征决定了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先天不足。中国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多产生于维持基本生存的必要,这种需求并非建立在还本付息的基础之上。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与非固定化导致农村消费性金融的脆弱性,现代金融所产生的消费信贷常常以居民的预期收入为信用保证,而中国农村农民的预期收入则具有不确定性,削弱了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基础,造成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非正常化。农村农民的固定资产(如房产)非流动性,难以作为贷款抵押物,即使用作贷款抵押也只能是形式而已。

查看全文

贫困山区金融网点设置思考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随即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措施。但是,由于精简乡镇机构和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建立低效网点淘汰机制的统一要求,各金融机构纷纷裁撤了业务量少、亏损严重、风险隐患大的营业网点,这对于交通不便的贫困山区或远郊山区,“首当其冲”。该走的已经走了,

该来的却没来,“三农”金融服务,已在全国形成了较大的盲点和真空。“三农”需要扶持,更需要实实在在的金融支持,那么,金融机构网点设置是一个急需平衡和优化的问题。

一、贫困山区金融机构网点现状

(一)县以下几乎无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网点。由于农行体制改革,收缩县级以下机构,全部集中到县级以上,其经营网点主要在城区。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其原有的定位决定其不宜在山区基层设置机构网点。

(二)“中心镇”以下几乎无邮储银行网点。由于安全及管理方面的要求,原遍及乡镇的邮政网络,在邮储银行成立后,一方面不符合金融安全管理要求,另一方面,在人员结构、内部管理划分上邮储银行与邮政储蓄尚不明晰,基层有储蓄性质的网点均已撤销,只保留了业务量相对集中的“中心镇”网点,其余机构均在县级及其以上。

(三)部分乡所在地无金融机构网点。2004年前后,全国绝大多数乡镇均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网点,因机构规模、核算等问题,很多地方“撤社改站”。2007年上半年,对达不到风险防范与控管要求的代办站或信息站全部进行了撤销。这样,即使是行政乡所在地,其网点也没有逃脱裁撤的命运。

查看全文

独家原创:金融危机对贫困地区影响动态监测的调查

自20**年9月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其负面影响从沿海地区扩散到内地,从出口外向型企业向其他企业蔓延,突如其来的经济寒流,导致沿海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一些企业特别是出口外向型企业被迫处于停产、关闭状态,中国境内出现了规模空前的农民工返乡潮。受国内外市场波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县20**年下半年特别是进入第四季度以来,多类农产品价格下滑,而农业生产成本仍居高不下,给农民增收带来影响,金融危机对我县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我县就农民工返乡回流问题作出了明确指示和重要部署,农民工大量返乡之后的出路在哪?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政府应该如何作为?围绕这些话题,结合**返乡农民工现状,进行了一些动态监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供决策参考

一、基本情况

(一)、同期相比XX县农民工外出情况

1、20**年农民工外出情况:至20**年6月30日止,共培训民工3542人,占年度培训任务4220人的83.93%,有组织输出劳务3078人,占年度有组织输出任务4000人的76.95%,带动2.7万余人自发外出务工,创造劳务收入6075万余元。

2、2009年农民工外出情况:至2009年6月12日止,共培训民工4556人,占年度培训任务5220人的87.27%,有组织输出劳务3926人,占年度有组织输出任务5000人的78.52%,带动1.7万余人自发外出务工,创造劳务收入3781万余元。

(二)就业地点、行业

查看全文

金融危机下的贫困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论文

摘要:面对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就业就成了国民经济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头等大事。目前就业现状堪忧,对于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中国人才市场来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贫困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或许将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所以,对于这些贫困女大学生来说,在就业过程中本人要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学校的有关部门亦应积极完善就业帮扶机制。

关键词:金融危机;贫困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

一、当前金融危机对就业情况的影响

由于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导致大量企业招聘需求疲软,证券、银行、保险、期货、房地产等行业招聘岗位数相比往年大幅缩水。阿迪达斯中华区人力资源负责人表示,面向毕业生的招聘是一种长线投资,公司不会减少类似宣讲会的场次,但金融危机确实会对招聘计划有影响,2009年公司会减少招聘的人数。苏宁电器有关负责人则表示,苏宁目前已经不是成长期,所以招聘重点已经不是数量而在于保证质量。往年公司会在北京和外省市开多场宣讲会但2009年只保留北京的一场宣讲。

中华英才网人力资源专家欧阳晖表示,大学生就业难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指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然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从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状况统计看,和去年同期相比,2009年大学生就业比率有所下降。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工作岗位减少、大量员工失业、应届毕业生数量又创新高,就业形势紧张的现状似乎已很难避免。对于有经验、有资历的职场前辈也许不构成太大的威胁,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和人脉,使得他们另谋出路的难度相对不高,而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就业可能就难了。

二、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贫困女大学生就业更难

查看全文

农村金融发展困境原因以及影响

一、我国农村金融困局介绍

我国农村金融困局在于农村金融资源处于极度匮乏或遭剥夺的状态。农村金融需求抑制和农村金融供给缺失导致农村金融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无法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和均衡的发展。金融贫困加深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不平衡。农村金融贫困地区金融供应的稀缺与萎缩使得该地区新型农村的发展受到限制。以传统经营方式从事传统的低效益的农业生产势必加大该金融贫困地区与其他较发达农业经济地区的差距。加深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不平衡。中国农村金融贫困的主要原因为农村金融投资软化、农村金融资源流失以及农村资本流动梗阻。经济基础薄弱抑制了农村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农村金融的萎缩与弱化又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从金融需求来看农村金融困局的成因

农村金融需求主体是农户和农村企业,农户和农村企业缺乏因来自不同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农村金融需求不旺。一是贫困农户的金融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而被强制性揭止。贫困农户是一种特殊的金融需求主体,其简单再生产和基本生活资金均较短缺,往往从客观上产生金融需求,但作为金融机构的贷款对象,其贷款风险较大,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正规金融组织的贷款供给范围之外,这部分金融需求往往被强制性的揭止。二是已基本解决生活温饱问题的农户,他们具有一定的信用能力,一般较为讲求信誉,但因其力量单薄,所产生的金融需求十分有限,金融机构对他们的贷款仅仅限于小额贷款。尽管如此,因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不足,难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这部分农户的资金需求,从而抑制了部分金融需求,限制了他们金融需求发展的欲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金融需求冲动。三是乡村企业是立足于当地资源而由乡村投资发展起来的,这类企业生产技术简单,抵抗风险的能力较低,其发展能力十分有限。因市场不确定性较大,乡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所面临的风险也较大,因此,其产生的合理的金融需求也常常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特征决定了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先天不足。中国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多产生于维持基本生存的必要,这种需求并非建立在还本付息的基础之上。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与非固定化导致农村消费性金融的脆弱性,现代金融所产生的消费信贷常常以居民的预期收入为信用保证,而中国农村农民的预期收入则具有不确定性,削弱了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基础,造成农业贷款采取的是消极的逃避策略。

从这个角度分析,国家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给予的经营自主权越大,其放弃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的倾向越明显。

查看全文

金融载体式精准扶贫研究

【摘要】2013年在湘西考察时正式提出“精准扶贫”,此后精准扶贫成为新时期扶贫攻坚的思想引领和工作措施,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对以往扶贫工作实践成效的反思和突破。金融扶贫是指在贫困地区通过扶贫资金投放、信贷资金运作和风险防控等,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使贫困地区早日脱贫的一种手段。作为东部欠发的地区省份,吉林省在扶贫攻坚中任务还很艰巨,全省有八个贫困县,贫困人口规模较大。本文在实地调研基础上,以吉林省八面村和鸡冠村农村专业合作社为例,探究“载体式”扶贫在金融支持精准扶贫中的可行性。

【关键词】精准扶贫;专业合作社;载体;可持续发展;小额货款

一、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制约因素

金融对于扶贫支持的作用十分有限,主要原因在于传统金融扶贫在农村地区的适用性弱、贫困地区金融系统不完善以及贫困人口金融意识和参与度不高。(一)传统金融扶贫理论的缺陷。1.金融扶贫局限于扶贫贷款。传统金融扶贫理论中,金融对于扶贫的支持体现在借贷上,导致金融扶贫被理解为扶贫贷款或资金补贴,这极大程度上降低了金融的主动性,不能给贫困地区经济带来可持续的经济增长。金融不应仅作为融资手段,还应为贫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自我经营、自我恢复提供服务。2.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未纳入金融扶贫主体。传统金融扶贫认为扶贫主体主要是银行类金融机构,国家监管部门以及保险机构在金融扶贫中起到整体引导与降低风险的作用。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银行在实际工作中会存在逐利倾向,把资金配置在能够获得高利润的城市,会导致扶贫资金使用范围误置,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二)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制约因素。1.政府部门之间沟通存在障碍。我国制度采取扶贫项目审批权和项目资金使用权两权分离。由于项目进行审批是涉及的单位众多,经常造成资金延误到账,这极大程度上造成了资金使用效率低。另外,由于农业项目高风险低收益的特点,银行审批程序复杂,拖延了政府部门审批进程。2.扶贫资金去向缺乏有效监管。扶贫资金的发放采取由市到乡或县再到村的纵向机制,资金划拨没有做到有效的管控,资金划拨的实际去向存疑,扶贫标准实施效果不强,实施扶贫后对被帮扶对象的跟踪考察不能如实落实。一些贫困人口和贫困县贪图政策福利不愿脱贫,而真正的贫困县不能彻底脱贫经常返贫。3.贫困地区金融体系建立不完善。目前我国贫困地区金融系统主要是以邮储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为主的国有银行,扶贫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由于扶贫资金下放到县域范围内的数量少,贫困人口数量众多,每个贫困户获得的补助难以维持日常生活。商业银行中的扶贫项目所占比重少,经营重心偏向大城市,涉农贷款为违约率高,银行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贫困地区金融系统的整体建设。4.贫困户金融意识不强。由于贫困户的金融知识有限,误把扶贫贷款当成补助资金,认为补贴贷款不需要偿还。农村贫困人口普遍存在等政府拨付补贴解决贫困问题的思想,资金若直接拨付到个人手中,难以可持续扶贫。补助资金若用于教育、住房建设、医疗等方面,补助资金无法产生利润,无法实现贫困人口自力更生。5.小额贷款为主的扶贫模式与当前精准贫困要求不符。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扶贫模式以扶贫小额贷款为主,但这一模式已不适应目前中国贫困地区发展要求和精准扶贫要求。在中国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小额贷款扶贫模式虽然增加了扶贫资金的投入,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富裕农户的消费和收入水平明显提高了6.1%~9.2%,而贫困农户的收入几乎没有变化。

二、吉林省金融精准扶贫载体发展状况、作用及存在问题

2017年4月以来,吉林财经大学吉林农村金融研究中心调研小组多次深入吉林省东部和西部贫困地区进行调查研究。通过系列调研活动,了解了当前吉林省精准扶贫的基本情况,发现了精准扶贫中的亮点,“载体式”精准扶贫取得了初步成效。(一)吉林省打造金融精准扶贫载体取得初步成效。1.扶贫攻坚面临“最后一公里问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老龄化严重,同时大部分是因病贫困。以吉林省汪清县鸡冠乡和通榆县八面乡为例,贫困人口中六十岁以上人口占到总贫困人口的75%左右甚至更多,这些贫困人口中,七十岁以上人口占70%。绝大部分贫困人口已超过银行授信年龄,再加上抵押担保物严重不足。所以这部分人无法获得金融机构扶贫信贷支持。另外,这部分贫困户由于身体原因,劳动能力差,国家财政资金支持的扶贫项目也难以与其对接。2.通过扶贫载体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面对上述问题,吉林省扶贫办部门、金融机构、财政等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想尽办法绕过征信的制约障碍通过有效的扶贫载体,解决贫困户与扶贫信贷和各项财政资金项目的对接问题。例如,汪清县鸡冠乡以精准扶贫载体带动贫困户脱贫。在吉林省老干部局帮扶下,在鸡冠乡大北村建立了生产黑木耳的菌包厂项目,并以此成立大北村黑木耳专业合作社。该项目日生产木耳菌包3万袋,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50余个,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同时,还将财政支持贫困户的资金、项目纳入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可以从中获得分红。此外,合作社将木耳菌包免费送给贫困户,通过木耳种植也可以使贫困户增加部分收入。又如,白城地区通榆县八面乡,在吉林财经大学帮扶下,筹资30万元建起了规模化养羊项目,并且以此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该项目每年出栏商品羊2000只,产值100余万元,正在带动贫困户脱贫。(二)载体式扶贫做法及作用。进行载体式扶贫必须将贫困区域当地的资源和优势与市场需求进行结合,以此建立项目,并将项目纳入合适的载体中具体实施。例如,白城地区通榆县八面乡由吉林财经大学帮扶的养羊项目,同样是结合当地的草场资源优势,发展养羊,带动贫困户脱贫。作为项目的有效载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将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纳入其中,既可以解决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无法落地的问题,又能使贫困户通过专业合作社途径实现脱贫。贫困户纳入如专业合作社、农村龙头企业等新型农村经济体中,可以帮助其解决缺乏生产资料、生产条件等问题。另外,建立在具体承载体上,扶贫项目和贫困户的扶时代金融TimesFinanceTimesNO.08,2018(CumulativetyNO.705)2018年第08期中旬刊(总第705期)贫资金能发挥出造血功能,以此实现贫困户收入的可持续且增长。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入股,一方面可以通过在合作社打工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从合作社的收益中不断取得分红收入。(三)载体式扶贫存在的问题。1.有效精准扶贫载体缺乏。有效精准扶贫载体指的是发展规模比较大,运行规范,管理良好,带动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济体。通过调研发现,吉林省贫困地区新型农村经济体的发展相对落后,发展状况良好,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合作社较少。吉林省东、西部贫困地区的及新兴农村经济体发展相比于吉林中部地区滞后。比如,汪清县鸡冠乡和通榆县八面乡的两个扶贫载体,都是先有扶贫项目,为承接项目后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金融精准扶贫抵押担保平台及制度建设滞后。由于农村地区抵押担保平台和相应的制度建设落后,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济体获得融资的能力十分有限。目前,作为新型农村经济体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融资的主要困境在于抵押担保难和抵押不足。例如,通榆县八面乡养羊专业合作社要扩大融资规模,需要200万元扩大养殖规模,上育肥羊项目,由于其抵押担保物不足,以及抵押担保制度上障碍,无法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制约了其带动贫困户脱贫功能。3.精准扶贫载体培育时间紧迫。扶贫项目和自己的管理方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在帮助贫困户脱贫的效率。从项目审批到落地,再到投入运营发挥效力,周期相对较短,而扶贫项目和资金的落实需要3年左右时间才能发挥效益。扶贫项目和资金的审批时间滞后,导致项目的开工和建设延后。又由于季节性影响,项目无法按期运行发挥效力。同时,资金的使用周期较短,而财政审计等部门对项目检查力度大,很容易造成仓促上项目,从而带来不良后果。

查看全文

金融扶贫对精准扶贫意义

摘要:贫困,是困扰全世界所有国家的重大难题,我国经济目前快速发展,GDP甚至赶超世界部分发达国家,但贫困问题仍然是困扰我国的一大问题。如何解决我国贫困问题引起我国社会重大关注,更是针对以前粗灌式扶贫的低效和浪费进行改革,提出了“精准扶贫”。而金融精准扶贫在扶贫工作中起着最基本的作用,只有得到金融的支持才能有效推进扶贫工作。本文将围绕金融扶贫的状况来分析目前在此方面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金融扶贫;精准扶贫;贫困问题

人口温饱问题,减缓并最终消除贫困是新世纪函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贫困也一直以来是桎梏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由于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发生的区域集中性以及容易返贫等特征,使得我国贫困问题受到各界学者和政府各部门的高度关注。我国早从建国起就开始了扶贫工作,对于扶贫开发政策就调整了3次,我国第一次大规模扶贫开发政策的调整始于1986年,而2001年起第三次调整将扶贫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而在2012年,国务院扶贫办公布了我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分布名单,让我国的金融扶贫焦点集中在这些连片贫困地区,这也为之后提出精准扶贫奠定了一定基础。而2015年更是再次确定指出了“精准扶贫”的扶贫思想,使得扶贫攻坚战有了明确方法。目前,经过几十年来的不断扶贫工作,我国贫困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据国家统计局1日数据,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16万户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按现行国家农村贫困标准测算,2017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304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289万人;贫困发生率3.1%,比上年末下降1.4个百分点。但我国需要全面解决贫困问题,需要从根本上上继续努力,全面降低贫困比率。金融是众多产业的基础,金融的支持在“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金融扶贫作为扶贫攻坚战的基础,我国也一直致力于贫困地区的金融普及,从1979年开始我国国务院就批准农业银行开展农村金融业务,以期带动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而目前各地农信社和农业借贷机构已经基本得到普及。目前,我国政府正在从试点逐步推开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通过金融渗入,来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授人以渔”使贫困问题得到源头上的根治,为实现2020年全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1金融扶贫存在的问题

1.1扶贫目标难以瞄准。精准扶贫中要求扶贫对象精准,但真正做到有效精准的识别保障对象有一定难度。首先,最大的难题是因为对于贫困户的认定暂时没有统一确定的标准,使得对于贫困人口的认证存在差异以及主观评断性。同时,贫困认证容易引发道德风险,部分人为了获得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故意隐瞒真实的经济状况和信贷条件,进一步加深的金融扶贫中的风险,并给扶贫工作带来负面影响。1.2金融扶贫风险较大。贫困地区人口本身就存在相当的信用风险,因为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低下,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在贷款偿还方面风险较高。将资金贷款给贫困地区产业,将直接面对资金使用过程中“效率缺失”问题、资金回收过程中的“可持续性”问题等。目前在贫困地区的不良贷款率较高,使得金融机构在贫困地区的投入违背了其盈利性的目标。而且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扮演角色特殊,一旦发生重大风险,对我国经济影响严重,甚至带来系统性风险。1.3政策支持有待完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本身具有盈利性,而对贫困地区进行金融支持却恰恰与其目标相悖,因此政府政策支持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扶贫工作涉及部门众多,不同省份地区政府各自为政。每个地方扶贫政策不同,对金融扶贫支持也千差万别,给金融扶贫带来了相当的难度。

2促进金融与旅游结合发展建议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