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6 12:46:5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金融机构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的道德视角

本文作者:仇新忠工作单位:江苏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我国金融机构实施道德会计报告的现状

1、金融机构受托责任缺乏,没有社会会计理念,对道德会计的认识不足。由于我国金融机构的垄断性,缺乏激烈的竞争环境,长期在市场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受托责任意识淡薄,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社会责任的缺失,使得金融机构在日常的经常活动中过分强调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忽略了社会公众的利益。表现在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很难有效解决,金融机构由于自身的原因不愿为此担当责任。但是中小企业由于承担着重大责任的社会责任,尤其提供了我国大部分的就业岗位,同时其创造了大部分的社会财富。中小企业的兴衰不仅关系到这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关系到社会的安宁与否。但是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对此没有主动地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这个问题,许多中小企业因此面临着生存的危机。2、金融机构缺乏公民意识,没有对相关利益者的关注。金融机构的生存和发展不仅是自身努力的结果,也离不开整个社会的环境和支持。因此,金融机构在关注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相关利益者的利益。这些相关利益者包括员工、顾客、社区、政府和供应商。我国金融机构目前对于相关利益者的关注程度较弱,甚至侵犯了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如金融机构过分强调效益,而没有思考公平性,管理层和员工间的收入悬殊,极大地影响了基层员工的积极。对员工过分强调金融机构利益,而忽视了对员工自身利益的维护。这些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应该通过道德会计报告进行管理,关注他们的利益,避免利益冲突造成对金融机构的伤害。3、道德会计没有广泛为社会所接受,缺乏社会基础。道德会计是新兴的事物,没有广泛地为社会所认知。由于道德具有虚幻的特点,无法进行标准的规范计量。另外,由于道德会计报告反映了金融机构真实而全面的经营情况,其中不愿为社会所获悉的相关信息也必须披露,使得金融机构变得更加透明,金融机构的管理层会承受更大的社会压力。所以,道德会计报告缺乏金融机构广泛接受的基础,认同度不高。相关利益者也缺乏对道德会计的认识,没有对金融机构提出编制道德会计报告的意愿,所以其社会基础薄弱。4、管理理念落后,管理者不愿意接受社会相关利益者的监督,没有相应的法律基础,缺乏对创新和变革的偏好。道德会计报告要求根据会计财务报告披露的原则,遵循公开性、包容性、外部核实性和持续提高等原则,这样使得金融机构的大量信息必须公开。由于金融机构的管理观念的落后和个人利益的考虑,管理者不愿意接受社会的监督,所以道德会计报告的实施和公布实施较难。另外,对于道德会计报告的实施是据于自愿的原则,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缺乏实施的法律基础,所以道德会计报告的实施在目前较难推进。5、金融机构缺乏明确、真实和公正的编制道德会计报表的基础,同是也缺乏统计检验及其他审计方法。金融机构由于信息的不对策,以及道德的虚幻性和不易计量的特性,无法通过正常的会计和统计手段对此进行计量分析,缺乏建立相应评价指标的能力。同时,由于金融机构的道德会计开始实施阶段没有参照对象和数据,无法进行横向和综向的比较,也缺乏相应的统计检验和其他的审计方法。据于现实情况,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编制会计道德报告缺乏良好的基础和参照标准。6、没有相应的推动道德会计报告实施的机构道德会计由于是根据各金融机构自愿的原则进行,缺乏相应的法律基础,所以道德会计报告的实行缺乏相应的机构推动。7、缺乏良好的经济环境。在健康的经济环境中,相关各方的力量活动,道德会计过程就越有效。因为利益各方会采取措施积极关注金融机构的社会业绩。我国目前金融机构所处的经济环境缺乏公平、公正和透明的制度,金融机构的经营和管理受到各方的干涉和影响。编制道德会计报告的准确度因此到了较大程度的影响,难以遵循公开、公正和透明的原则实施,道德报告的质量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我国金融机构道德会计报告的编制

1、编制原则编制道德会计报告须遵循包容性、可比性、完整性、发展性、管理政策与系统、披露、外部核实和持续提高等原则。2、相关利益者的确立员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员工的积极性直接影响金融机构的发展。所以,在编制道德会计报告的时候首先要关注员工的利益,将员工的利益置于首要地位,只有这样才能维护企业的持续发展。顾客是企业发展的基础,稳定忠诚的客户是企业生存的基础,金融只有保持良好的客户关系,才能维持金融机构的稳定发展。社区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是值得关注的,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业的竞争将不断增加,如何维系同社区的关系是金融机构思考的问题,社区的发展是金融机构发展的保证。金融机构同社区的关系不仅表现在能够保持各方面的关系,同时在良好的社区环境中可以为金融机构创造丰盈的利润。期不远随着金融业的发展,金融机构在自身创设金融产品的同时,也为其他金融机构销售产品。如,银行网点作为金融服务的终端,不仅自身提供各种银行的服务,而且也为保险、基金和信托等其他行业的产品提供销售渠道,所以金融机构在编制道德会计报告时必须考虑供应商的利益。金融机构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必须考虑各方的利益,保持自身利益的平衡发展,所以在编制道德会计报告时就要全面系统地维护相关利益者的利益,保证各方利益的协调发展。3、确立道德会计的内容道德会计报告的内容应该包括产品与营销、内部政策与运营、与供应商和特许经销商关系、慈善事业、表明立场、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内容,通过这些内容向社会展示其社会价值。4、设计业绩指标设计(1)人力资源首先必须关注人力资源,因为它是金融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员工队伍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金融机构的发展和生存,没有一支忠诚的员工队伍,任何良好的企业发展战略无从实施,直接影响其生存和发展。在人力指标的设计中,工资差别是要特别对待,如果差别过大会严重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妨碍企业的良性发展。同时也要建立机会均等的相关统计,保证金融机构内部的公平竞争,使金融机构充满活力。(2)健康和工作安全关注员工的身体,加强员工的健康管理,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认同感。对于员工的病假和缺勤率、事故与意外率等,要作为公司的指标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原因。(3)顾客投诉与调查顾客的满意度是金融机构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投诉率反映了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并且直接关系到客户利益。所以,作为重要的指标在道德会计报表中反映出来。同时将其结果应向相关利益者公布,表明金融机构对客户利益的重视。(4)公平交易金融机构的交易由于其受托责任,而且在交易中往往处于强势的地位,所以在交易中,金融机构要严守公平交易的原则。在该指标中实事求是地披露公平交易的比例和定价结构,对于不公平的交易要加以改进。(5)股利、股价的波动对于股东来说,金融机构股价是最重要的指标。通过股价可以反映出其经营状况和业绩,反映出社会对其未来的预期。良好的业绩不仅是对股东的回报,也是对社会的贡献。所以,股价和股利的指标在道德会计报告中摆在重要的地位。(6)参与服务社区服务和慈善活动金融机构参与社区服务,将自身作为社区的重要成员,可以向社区展示自身的价值,得到社区成员的认同。积极参加慈善活动,为社会作出贡献。通过这些可以提高自身的社会价值。

我国道德会计报告的实施

查看全文

金融机构使命偏移研讨

一、微型金融机构使命偏移现象

20世纪80年代起,微型金融机构为了自身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由最初的依靠外部“输血”向商业化方向演进,资金来源也呈现多样化。但商业化的进程,使一部分微型金融机构放弃对贫困人口服务,这引发了福利主义和制度主义的分裂①以及关于微型金融如何实现减贫和可持续的争论。Yaron(1992)提出了一个将覆盖面和可持续性统一的研究框架。覆盖面是指微型金融机构服务客户的数量和产品的质量。对覆盖面的评价涉及两个指标:外延深度(DepthofOutreach)、外延广度(WidthofOutreach)[1]。外延深度反映的是微型金融机构触及穷人的贫困度,外延广度是微型金融机构触及穷人的数量。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是微型金融机构的收入至少应该能抵补投入资金和资产的机会成本。可持续性包含两个方面:运营可持续(OperationalSustainable)和财务可持续(FinancialSustainable)。Woolcock(1999)将可持续定义为,在没有国内补贴和国外捐助情况下,微型金融机构仍可以持续经营。在实践中,微型金融机构的平均贷款规模越小,微型金融的外延深度就越大[2]。因此,已有的研究Copestake(2007),Mersland和Strm(2010),Armendáriz和Szafarz(2011),Hermes(2011)认为即微型金融机构为了自身的可持续,不断增大平均贷款规模,“向上”对非贫困人口开展业务,同时对穷人施以严格的贷款审查程序,偏离了减贫目标,即出现使命偏移(MissionDrift)现象[3]。微型金融机构的运营是可持续和减贫两者的平衡,使命偏移出现在微型金融机构从一个非政府组织向商业营利性银行发展过程中,同时还伴有平均贷款规模的不断增大。使命偏移与微型金融机构的形式无关,但不同的机构面临的使命偏移风险也不同:对于非赢利性机构,借款人和管理人员缺乏平衡机制,机构缺乏信托责任和财务可持续性会导致使命偏移;对于小额贷款公司,股东控制权(商业投资者还是社会投资者)的改变会导致使命偏移,新的股东加入会打破已有股东权利的平衡;对于采取合作形式的机构,依据存款多少来提供服务,则富人的影响力较大,工作人员会忽略弱势成员的需求;对于政府举办的机构,缺乏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过多的层级设置会导致使命偏移。使命偏移的产生对微型金融机构的减贫使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首先,使命偏移使利益相关者和公众对微型金融机构形成负面评价;其次,让那些出于减贫目标的捐助者不再对产生使命偏移的微型金融机构进行捐助,从而影响其资金供给;最后,微型金融机构运用各种商业银行所采用的形式贷款,会使其失去主要关注目标——穷人,最终偏离减贫使命。那么,产生使命偏移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判定微型金融机构出现使命偏移的风险?这是以下要探讨的问题。

二、使命偏移产生原因分析

微型金融机构之所以产生信贷配给,原因部分在于穷人的贷款规模偏小,无论1000元还是10万元的合同,签订合同和监督费用都是相同的。对于穷人来说,单位资金贷款的成本要大于贷款规模较大的较富裕人口。交易费用是使命偏移研究讨论的核心。用贷款规模作为客户的贫困指标,Cull等(2008)的调查结果表明,盈利水平最高的微型金融机构在业务外延方面表现最弱。此外,较大的贷款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这就支持了以最贫困人口为客户的微型金融机构很难生存的观点[4]。Jenkins(2000)研究了为何银行不愿开展微型金融业务,其调查显示最普遍的答案(40%)是因为“高昂的交易费用”。然而,Moduch(2009)提出当所有的贷款规模是相同的,交易费用只会降低贷款的数量,而不增加单笔贷款的规模。因此,使命偏移现象的产生是交易费用的直接后果——这种观点并没有理论的支持。穷人和富人的交易费用差别不可能导致使命偏移[5]。交易费用是否是微型金融机构偏离最大“外延”的重要因素?本文扩展Stiglitz的信贷配给模型(Stiglitz&Weiss,1981)。假设贷款的供给方面:假设微型金融机构的单位贷款预期收益用收益率φ(r)表示,r为贷款利率,rd为存款利率。假定微型金融机构的贷款Ls满足:δLsδrd>0。如图1的Ⅲ象限所示。假设Ls等于资金的需求,微型金融机构利润最大化表示为:W=Ls[]φ(r)-1-rd(1)因为微型金融机构在农村具有一定垄断性,因此,W>0,则预期贷款收益率与存款利率成正比:φ(r)=W/Ls+rd+1。如图1的Ⅱ象限所示。贷款的需求方面:微型金融市场的特殊性导致贷款需求曲线并不是直线。由于穷人对利率更敏感(Dehejia,Montgomery,和Morduch,2009),因此,我们接受Karlan和Zinman(2008)关于穷人对利率的敏感度的研究结论:当利率上升时,需求曲线的斜率较大,当利率下降时,斜率减小。当贷款人用较高利率覆盖成本时,也必须考虑对贷款需求的影响。需求曲线如图1中Ⅳ象限所示。图1交易费用对信贷配给的影响图1中Ⅰ象限中微型金融机构φ(r)线形状由贷款利率的收入效应和风险效应决定。r左边,收入效应大于风险效应,φ(r)随利率上升而增加;r右边,收入效应小于风险效应,φ(r)随利率上升而下降[6]。存在贷款供给的上限,为A点,而农户的借款需求为B,AB的距离为资金缺口部分,也就是Stiglitz所说的“信贷配给”(CreditRationing)。引入交易费用Ct>0,并假设它只影响微型金融机构的利润,而对借款人的项目收益均值没有影响。同时,微型金融机构单位贷款的期望收益率为φˉ(r)=φ(r)-Ct(2)因为交易费用与贷款规模无关,即使是贷出1元资金,对于微型金融机构来说,也存在同样的交易费用。这在图2中表示为微型金融机构单位收益曲线的上移,由于单位收益曲线的上移使信贷配给从AB扩大到A′B。这表明:微型金融机构为了增加利润,就会减小成本,减少对单位贷款资金成本较大的穷人贷款,偏离减贫目标,产生“使命偏移”。图2存在交易费用时利率上限与信贷配给南亚多国在2010年11月印度微型金融危机后提出限制微型金融机构利率方案。印度将利率上限定为24%,而在微型金融的发源地——孟加拉国,政府制定了27%的利率上限。在存在利率上限r′的前提下,进一步推导可得,随着信贷配给的加重为A″B′,资金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使命偏移也将更为严重(图2)。结论:交易费用的存在,使微型金融机构为了自身可持续发展,而选择较大的平均贷款规模,这是因为,较大的贷款规模,平摊的交易费用更小。这就符合“使命偏移”的定义,结果偏离了减贫的目标。在实施利率上限的情况下,这种由交易费用引发的使命偏移会更加严重。

三、使命偏移的判断标准

微型金融机构是否出现使命偏移,国际上通常采用平均贷款规模(AverageOutstandingLoan,AOL)来衡量微型金融机构的外延深度。平均贷款规模越大,说明触及客户的贫困度并不深,因为最穷的人的贷款需求额度很小。因此,平均贷款规模越大,微型金融机构的使命偏移越大。然而,也有学者提出了除平均贷款规模外,还应考虑借款人性别,贷款方式、目标市场(Mersland&Strm,2010)、女性借款者比例(Cull,2007)、贷款数额低于300美元的比例(Hermes,2011)等。Rosenberg(2009)指出平均贷款规模扩大并不一定意味着使命偏移的出现,当原先贫困的借款人收入增加时就会需要更大数额的贷款。他认为判断使命偏移的标准应该是看微型金融结构设立分支机构的地点[7]。本文将用拉美和亚洲以及中国云南微型金融机构的数据来证明只用平均贷款规模来判断使命偏移是不够的。

查看全文

农村金融机构调研视察报告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农村资金投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培育基本情况;两县在农村资金投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培育中取得的经验和做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几点建议;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县08年财政对农村投入13.8亿元,占两县财政总支出的52%;现有各类金融单位8家,其中涉农金融机构有5家,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家,分别是天骄村镇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县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三农"工作,积极投入资金建设新农村,大力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缓解农村经济发展资金不足,做出了大量积极有效的工作、政府财政对农村投入不足,财政资金杠杆作用不能有效发挥、金融机构存贷比较低,涉农贷款少、农村金融环境差,金融服务方式单一,不适应农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金融服务要求、农村信用环境差,金融机构放贷存在困难、天骄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尙存在困难、民间借贷资本尚未合法化,地下运作,融资风险高、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大投入,开辟源头,加强新农村建设特区金融工作的领导、各级金融部门应该抓住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帮助有组织的民间借贷在法律框架下开展金融服务、尝试成立土地流转机构和流转平台,实施土地金融化经营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为大力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特区发展,解决特区建设资金筹集问题,按照市委统一安排,第三调研组在人大副主任**的带领下,组织了**县、**县县、乡、村各级政府、财政、金融管理机构、金融机构、涉农企业和农民进行深入座谈,认真调研分析了两县区农村资金投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培育情况,对当前我市农村金融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县、**县农村资金投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培育基本情况

**县、**县08年财政对农村投入13.8亿元,占两县财政总支出的52%;现有各类金融单位8家,其中涉农金融机构有5家,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家,分别是天骄村镇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08年底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7亿元,各项贷款61亿元,存贷比36.5%,涉农金融机构全年累计发放贷款26.6亿元,占贷款总额的43.8%。分县区情况如下:

**县现有人口163万人,耕地面积139万亩,2008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140.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10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1亿元,财政总支出16.6亿元,其中用于农村投入的8.4亿元,占总支出的50.6%;现有各类金融单位8家,其中属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有2家(农村合作银行、天骄村镇银行),涉农金融机构有5家(农行、农发行、农村合作银行、邮政储蓄、天骄村镇银行),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6亿元,各项贷款36亿元,存贷比34%,涉农金融机构全年累计发放贷款18.9亿元,占亿元,占贷款总额的52.5%。**县民间借贷非常活跃,民间闲置资金较多,各类民间借贷规模约有20亿元,其中以柳编业和造船业著称的三河尖乡,民间借贷规模常年在2亿元左右,有效缓解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助推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县现有人口73.6万人,耕地面积129.15万亩,2008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7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79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7亿元,财政总支出9.89亿元,其中用于农村投入的5.4亿元,占总支出的54.6%;现有各类金融单位7家,涉农金融机构有4家(农行、农发行、农村信用联社、邮政储蓄),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1亿元,各项贷款24.7亿元,存贷比40.19%,涉农金融机构全年累计发放贷款7.7亿元,占贷款总额的31.1%。

查看全文

金融机构资本金补充选择

金融体系的复杂多变决定了只有通过有效的银行监管、市场纪律以及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三方面的共同作用才能获得金融的安全与稳定,其中银行监管的重点是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上,这对于降低银行破产风险和减少存款人因银行破产而承担的潜在成本至关重要。当前,我国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资本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总体资本水平不高,在资产的快速扩张中,资本补充迟滞;固定资本比率过高,大量的资本被占压在几乎没有变现能力的固定资产上,造成流动资本严重不足;资本结构不合理,除按规定提取的少量呆账准备金外,基本上没有附属资本;资本来源渠道单一,自我补充能力弱。如果考虑不良贷款因素,资本充足率就更显不足。金融资产增长速度快于实际经济增长速度是转轨经济的典型特征,而资本金补充速度远远赶不上资产的增长速度,风险资产的增长速度远高于资产总额、资本总额的增长速度,结果必然是资本金缺口越来越大,资本充足率问题日益突出。因此,通过各种渠道补充资本金已经成为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燃眉之急。

一、地方财政注入资金,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发展

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均是地方性金融机构,建议地方财政从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切块,或选择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向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适度注资。但是,由于财政关注的目标较多,财力受到很大限制,因此,由地方财政定期、大量地向中小金融机构补充资本金的可能性较小;另一方面,在转轨经济条件下,金融资产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即便财政状况好转也将难以满足增加资本金的巨大需求;同时,还不能因财政参与而改变中小金融机构性质,因此地方财政注资也只能是救急式的“蜻蜓点水”。

二、扩充法人股份,改善股本构成

增资扩股,改善构成,需要中小金融机构在积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前提下,通过扩大社会法人入股、内部职工入股等多种渠道参股,完善募集股金方式和资本管理办法。据调查统计,当前中小金融机构的股本金结构中,个人股和内部职工股的扩充速度和占比迅速提高,而法人注资却寥寥无几。从改善中小金融机构股本构成、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角度,中小金融机构应当积极面向企业法人,核定限额或比例,扩充法人股份。结合目前我国经济转轨时期,一大批中小企业尤其是个体民营企业的迅猛发展,城乡居民金融资产也在不断增加,一方面其资本积累需要新的投资领域,追求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另一方面企业规模扩张和发展需要完善的和优先的金融服务;同时,根据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趋势,法人组织向农村信用社等中小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既有政策规定的优先支持,也有其内原性的扩张动力,因此,要积极引导大企业集团、民营企业入股中小金融机构,应鼓励提倡按市场化原则进行中小金融机构的重组联合,从而增加资本实力,改善资本结构,建立起正常的资本金补充机制,为中小金融机构转换机制,按基本准则进行市场化运作,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供发展平台。

三、税前核销不良贷款,提高利润留成

查看全文

金融机构革新思索

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确定了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的12项主要任务,其中包括规范发展民间融资,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等。在这方面,我国内地可借鉴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加快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进程。

一、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的意义及挑战

(一)积极意义

1.有利于打破银行市场垄断。我国建立温州金融试验区,有利于打破银行垄断,重构有序竞争的金融生态。一方面,温州金融改革可利用温州自身所拥有的强大的民间资本优势,通过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建设,构建起与民营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方金融体系;另一方面,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模式是未来国家金融改革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彻底打破金融领域垄断现象,不断拓宽融资渠道。

2.有利于民间金融理性成长。金融改革实验区第一次将原来处在灰色地带的民间资本活动合法地推向前台。由于思想观念、法律制度和市场等种种原因,过去民间借贷一直在地下进行,虽然对满足日益强烈的融资需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各种风险也同时显现,这是一个非常矛盾的现象。国务院决定在温州设立试验区,就是让民间金融从地下走到阳光下,从野蛮生长到理性成长。通过建立民间融资备案制度,培育发展地方资本市场,为未来的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和技术文化产权交易,发展各类债权市场,实现小微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的对接,提供可能性。这次改革涉及到了民间融资,通过加快发展金融组织,依法引导民营企业发展股权投资以及相关投资管理机构,为民间资本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3.有利于实体经济全面发展。这次金融改革的重大意义就在于,让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既解决了民间资金投资难的问题,更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产生民间借贷危机的制度根源,为温州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金融支持和制度保障。在实业层面,通过建立与温州中小企业发展匹配的金融机构,可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在产权交易体系方面,则有助于培育发展地方资本市场,在温州催生全国最大的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及技术、文化等产权交易的场所。此外,此次改革还第一次形成了针对小微企业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由于将短期与中期政策结合起来,实现了宏观政策与微观政策的有效结合,因而有利于推进我国整个金融体系改革与发展。

查看全文

金融机构运营视察报告

2012年7月21日至23日,市政协副主席赵泽义率市政协第十二视察组对全市零金融机构乡镇网点建设运营情况进行了视察。视察组听取了省农信社驻办事处、中国邮储银行分行的汇报后,到陡菁信用社、邮储银行猴场营业所、勺米信用社、邮储银行勺米营业所、农信社新街乡便民服务点实地视察,之后认真进行了座谈总结。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政府和部门重视,网点建设成效明显

在市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全市零金融机构乡镇网点建设工作从2009年开始起步。各县、乡(镇)都十分重视零金融机构乡镇网点的建设工作,专门安排专人负责这项工作,在办公用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挤出了专门的办公地点,给予了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将金融网点建设作为政治任务,把此项工作作为支农惠农的民心工程,不计报酬、不计成本地抓紧抓实。

通过各级政府和农信社、邮储银行一年多的努力,全市41个“零金融机构乡镇”全部建设了金融网点或便民服务点。其中农信社建成固定网点18个,便民服务点23个,邮储银行建成固定网点8个,两家金融机构共建成网点49个,都全部投入运营,成效明显。除此之外,还开展了农户信用评级、建立农户信用档案、贷款证发放、金融知识的宣传等工作,推动了农村金融环境建设。截止2012年6月30日,农信社在新建的41各金融网点存款38735万元,贷款29763万元,累计向农户发放贷款31695万元,办理存款201265万元,取款196255万元;邮储银行新建8个网点共办理存款19245万元,取款23808万元,存款6474万元,向农户发放贷款2251万元。

二、网点运转良好,深受群众欢迎

目前49各乡镇金融网点运营情况良好。固定网点每个点都有3各专职人员长期在岗,并且不分节假日全天候为群众服务,业务量大时中午都不休息,便民服务点事先预告,每星期安排专人到点上上服务两天,从不间断。“零金融机构乡镇”网点的建设,有效解决了农户存款难、取款难的问题,同时配合开展农村合作医疗、乡、镇部门工资、农村低保金、代收税款、电费通讯费等业务,极大方便了群众,深受群众欢迎,在保障农民的资金和人生安全、吸收农户闲散资金、提供小额贷款发展生产、服务“三农”、新农村建设、净化农村金融环境和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查看全文

论金融机构绩效评价

【摘要】本文论述了我国金融机构的基本情况以及在金融机构中开展绩效评价的重要性,就商业银行和新华人寿的绩效评价体系进行比较,指出两者间的异同和优劣,就其不足之处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关键词】金融机构;绩效评价;比较;平衡记分卡

引言

作为金融机构,无论商业银行还是非银行金融机构都需要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管理是为了实现金融机构的目标,然而金融机构总目标对于金融机构内各个层次、各个职能部门的具体人员而言,并不都是清晰可见的。金融机构内部需要一套把每个员工的行为都引向金融机构总目标的系统,而绩效评价系统恰恰可以通过衡量的内容在事前引导员工的行为;通过衡量的结果(同时配以奖惩激励制度)在事后促使员工改进自己的行为,从而在“下一轮”工作中表现得更加符合金融机构的目标。因此,绩效评价系统是实现金融机构目标管理控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金融机构作为以货币为经营对象的特殊企业,是面向广大社会大众的“准公共部门”,其经营的好坏可能影响到整个国家或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使得对金融机构绩效评价的评价内容跟其他企业有所不同。就拿银行来说,如果有一套好的银行经营绩效评价体系,及时发现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并采取适当的对策,那么,1997年始发于泰国的亚洲金融危机就不会如此的旷日持久,也不会带来如此大的影响。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股份制保险公司也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养老保险、人寿保险等,这些保险业务的好坏也涉及到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本文选择较为典型的商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新华人寿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现行的业绩评价体系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其优劣,并着重分析我国金融机构业绩评价体系应该改革的方向,希望能够对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符合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战略目标的金融机构业绩评价体系有所帮助和启迪。

一、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业绩评价体系

查看全文

金融机构的演进与阻碍

一、现代金融机构营销战略的演进过程

(一)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营销导入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前,银行完全处于卖方市场,虽然市场上有许多的金融机构,但服务内容大多一样,很难形成产品差异化,营悄对于银行而言相当陌生。后来,商业银行的市场优势地位发生了动摇,由于其它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储蓄业务领域展开了激励竞争,改变了原有银行业垄断格局。

一些有远见的银行逐渐意识到银行提供给客户的金融产品具有规模经济性,同时也意识到金融业的服务是在与消费者高度的接触中进行的,服务方式、服务程序、服务标准、服务环境、服务人员、服务质量对消费者的体验有很大的影响,而且还意识到金融产品提供与消费的不可分性。许多银行便开始借鉴工商企业的做法,使用广告和促销手段,可竞争对手也紧随其后,纷纷仿效。1958年,全美银行协会会议第一次公开提出了金融业应该树立市场营梢观念,对当时的银行经营进行了客观分析,扭转了金融从业人员对营销观念的排斤态度,银行营销管理时代正式到来。

(二)20世纪60-70年代的营销传播时期。20世纪60年代,西方银行零售业务竞争不断加剧,一些银行进一步认识到金融产品的时效性,如果金融产品服务推广不够及时,就可能引起顾客的厌烦甚至对该产品的质量产生怀疑,为此开始注重提高服务质量,注重对金融服务需求回应的即时性,试图把公关活动变为营梢管理,以促进金融产品的梢售。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获得加强,营梢管理作为银行领域的一个新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1973年,一些英联邦银行均设立营稍部,从事营梢研究和统计活动。从此,研究市场营销,建立营梢机构,开展营销活动等成为精明的银行十分重要的战略组成部分。

(三)20世纪80年代的营销创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一些银行逐渐意识到必须寻找一种新的方法以区分自己和竞争者,开始从创新的角度考虑向客户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事实上,金融产品服务类别的多样性、应用范围的广泛性、实际内涵动态发展性、风险与收益兼备性的特征,都要求银行业必须不断进行创新,并在创新中强化风险管理,紧密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强化产品的附加服务和功能的延伸拓展。一家银行若要长期维持产品和服务特色优势,必须注重品牌营梢,实施产品服务的系列创新。西方国家金融管制的放松以及各国间金融业发展不平衡,使得商业银行绕过金融管制,提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成为可能。一些具有战略眼光的银行致力于金融工具、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服务等方面创新,拓展其金融产品的深度和广度,以满足客户更深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西方银行界研究证实,一种新的金融产品推出后,竟争对手在半年内就可以掌握,由于金融产品缺乏专利保护,银行之间可以相互模仿采用,开发新产品的银行便失去原创优势。一些银行开始意识到,应该有所选择,实行差异化营销,通过市场细分定位避免因盲目投资造成资源损失,通过产品、服务、人员、渠道、环境、过程、形象的差异化建立起竞争优势。

(四)20世纪90年代后的营梢扩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后,西方银行业的迅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营梢管理改革。银行逐渐认识到营销管理不单是广告、促销、创新或定位,而必须视为整体,只有当银行的各种营销职能以及营销部门与其它部门协调一致为顾客服务时,才能达到银行与消费者双赢局面。与此同时,银行业服务与消费者的关系持续是可以通过建立产品、工具、服务、客户关系体现的。为了保持银行的优势地位,获得持久业绩,就必须加强对营梢环境调研和分析,制定适合本银行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策略,制定中长期和短期的营销计划。同时不断创新服务营销、交易营梢、关系营销、整合营销、网络营销等新概念和新路径。一个完整而有效率的市场营销应包括前期的市场调研、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进行市场定位、中期的金融产品推出、营梢策略组合以及后期的售后服务、营梢风险监控等方面,不仅要将市场营销的竞争、成长理论运用于银行业各类企业成长发展策略,而且还要考虑到银行业的高风险因素,研究风险管理与营梢联动问题。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开展网络营梢和国际营销成为可能,金融机构营销发展的方向将大大拓展。

查看全文

金融机构保护客户隐私权

近期,发生网上爆料国内多家银行的用户数据泄露事件,还有众多因个人银行信息泄露,客户状告银行泄露隐私事件,此类事件影响了银行的信誉和形象,为银行金融信息的保护敲响了警钟。所谓金融隐私权,是指个人对其金融信息所享有的不受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权利。随着广大民众财富的不断积累和对金融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强,个人征信系统不断完善,个人金融业务已经成为了银行业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客户与银行的联系日益密切,在现代金融交易过程中,银行掌握了大量客户的个人身份信息、财产状况、资金往来记录等的方方面面的金融信息资料。这些金融信息资料是银行开展正常业务的基础性资料,同时也是银行保护个人金融隐私权的重要内容。对个人金融信息的不当使用,不仅会侵害客户的金融隐私权,损害客户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会给银行带来较大的声誉风险和诉讼风险。关于这些金融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作为银行从业人员,强化对客户金融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意识,规范对客户金融信息的采集、保管和使用十分必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个人金融信息的范围

1.个人身份信息,包括个人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身份证证件种类的号码及有效期限、职业、联系方式、住所及工作单位地址及照片等。

2.有关账户信息,包括账户账号、户名、账户上所存款项、收支情况、资金来源、信用透支信息等。

3.个人主观信息,是指银行在与客户的交往过程中通过对个人消费习惯、投资意愿、风险偏好等衍生信息进行梳理分析后形成的对客户的主观印象、资信评估等

二、信息收集过程中的保护

查看全文

金融机构贷款增加论文

2003年,我国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切实加强和改进金融宏观调控,努力提高货币政策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有效性,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有效调节货币供应,取得明显效果。整体看,全年金融运行平稳,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稳定增长。

一、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加较多,贷款周转速度加快

12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7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1.4%,全年贷款增加3万亿元,比上年多增1.1万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5.9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1.1%,增幅比上年末提高5.3个百分点,当年贷款增加2.77万亿元,比上年多增9177亿元。从贷款投向上看,短期贷款增加9496亿元,比上年多增1741亿元,其中,工业贷款增加2574亿元,比上年少增138亿元,农业贷款增加1531亿元,比上年多增354亿元,建筑业贷款增加249亿元,比上年少增636亿元,其他各类贷款增加5143亿元,同比多增216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4万亿元,比上年多增6040亿元,其中,基本建设贷款增加6373亿元,比上年多增3199亿元,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增加4784亿元,比去年多增1265亿元,票据融资增加3403亿元,比去年多增1171亿元。外汇贷款余额为1302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26.7%,全年增加276亿美元,比上年多增185亿美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为451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45.2%,全年增加142亿美元,比上年多增100亿美元;中长期贷款余额为465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24.6%,全年增加91亿美元,比上年多增46亿美元。从贷款增加的投向上看,农业贷款、基本建设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和票据融资增加较多。

贷款周转速度加快。2003年银行及信用社累计发放贷款17.1万亿元,比上年多发放4.9万亿元,增长40.4%,贷款周转次数为1.03次,比上年加快0.14次;贷款周转天数为354天,比上年加快60天。

二、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快速增长,银行资金较为充裕

12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0.2%,全年增加3.7万亿元,比上年多增8351亿元。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0.8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1.7%,增幅比上年加快了2.8个百分点;全年增加3.7万亿元,比上年多增9399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为7.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0.8%,全年增加1.3万亿元,比上年多增3013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0.4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2%,增幅比上年末提高1.4个百分点,全年增加1.7万亿元,比上年多增3399亿元,其中定期储蓄存款增加9675亿元,比上年多增2243亿元,活期储蓄存款增加6957亿元,比上年多增1156亿元,在新增储蓄存款中,定期储蓄存款占58%,比上年末上升了2个百分点,保持了较强的稳定性。外汇各项存款余额为1487亿美元,比上年末下降1.3%,其中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为51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1%;储蓄存款余额为855亿美元,比上年末下降4.3%。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