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结构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6 12:43:1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金融结构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论金融结构金融创新
内容摘要:金融结构的演变应该适应于制度背景和金融功能的发挥、要素禀赋结构特点以及技术演进特点。发展中国家金融结构中民间金融和不发达的中小金融机构普遍存在,它们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时具有一定的优势。我国实体经济要求中小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服务,因此,金融机构不断推出金融创新。
关键词:最适金融结构原则民间金融中小金融机构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Goldsmith(1969)认为金融结构为一国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之和,Stulz(2000)也有近似的表述,认为金融结构是在一个时点上由金融机构、金融技术和规定金融活动的博弈规则共同组成的。通过金融结构的优化,可以增强金融业的功能和市场竞争力,提高金融产业和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可以分散风险,增强金融发展的稳定性,迅速而顺畅地传导货币政策,有利于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缺乏一个好的金融结构,资本成本可能高到难以使企业家创设企业以及难以使这些企业有效率地投资。
金融结构理论综述
从已有金融结构方面的文献来看,可以把它们分为三类。一类是从比较金融的视角,包括市场主导论、银行主导论、金融服务论和法律论等;第二类是从银行业结构的视角,主要包括银行业竞争和垄断对银行运营效率的影响,存在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分析的两类文献;第三类是关于最适金融结构的原则性讨论。前面两类的文献已经有比较好的综述(李木祥2004,周业安2005,殷剑锋2006,林毅夫2006),在此不再赘述。下面仅就第三类文献做一个简单的评述。
第三类是就最适金融结构的原则进行讨论的文献,它们进一步深化了金融结构理论。首先是Stulz的金融结构外生论,他认为金融结构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外在于金融系统或经济系统的力量使然,就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的关系问题,Stulz(2000)认为金融结构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政府干预和法律管制的结果。在特定的经济条件下,任何一种结构都存在着连续发展的过程,但是当某种金融结构无法再容纳经济和金融的发展要求时,非连续的结构性改革就出现了,而这种非连续性变化可能就会使反映连续发展的某些指标出现逆转(如de-intermediation使银行资产业务萎缩等)。
浅论金融贸易结构优化
【内容提要】
摘要贸易结构是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内生产的组织方式,决定获取贸易利益多寡。我国的贸易结构长期以来以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为贸易主要优势,缺乏在高技术层面上的贸易结构单元和多元化。探讨了如何借助于当前我国金融发展的局面构建我国中高层次的贸易结构。
论文分类
国际经济国际贸易行业经济新经济学中国经济国债研究发展战略税收理论税务研讨财政税收财政政策财税法规财政研究金融研究证券金融证券投资债务市场地方战略银行管理公司研究经济学理论保险学西方经济经济贸易保险信托计量经济财务分析期货市场
摘要贸易结构是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内生产的组织方式,决定获取贸易利益多寡。我国的贸易结构长期以来以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为贸易主要优势,缺乏在高技术层面上的贸易结构单元和多元化。探讨了如何借助于当前我国金融发展的局面构建我国中高层次的贸易结构。
关键词金融发展贸易结构高级生产要素金融效率
浅论金融贸易结构优化
摘要贸易结构是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内生产的组织方式,决定获取贸易利益多寡。我国的贸易结构长期以来以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为贸易主要优势,缺乏在高技术层面上的贸易结构单元和多元化。探讨了如何借助于当前我国金融发展的局面构建我国中高层次的贸易结构。
关键词金融发展贸易结构高级生产要素金融效率
近几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呈现出强劲趋势,既使国际贸易环境出现各种不利的事件,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及贸易上所获取的利益都出乎经济预言的料想之外,似乎中国对外贸易在现时代的“无约束”发展超脱了现存贸易理论的普遍解释范围,抑或是否中国所表现出来的贸易现象成为贸易理论界中一个值得探讨的新课题。其实则不然,中国的对外贸易在改革的进程中,一直坚持自我为中心的贸易方针,即以自我所拥有的贸易上的比较优势——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为主导,大力开展出口导向型贸易,以此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兴起。同时以这些新兴产业为依托,更深层次地改良优势产业,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其次,多年来的贸易成果积累了充盈的资本,为产业进行结构升级和优化提供了资金上的支持。无论是从产品规模和质量上,都随着贸易成果扩大而增强,延续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优势,而且也在产品的国际信誉市场上异军突起,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市场扩充提供了保证。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开放贸易在以劳动力成本为依托的贸易商品延续了几十年,固然已取得不菲的经济效益,从长远看整体国家贸易商品结构也出现了严重倾斜,没有形成一个立体层次的贸易结构,即在高、中、低贸易层次中没有形成一个均衡的结构。而高、中层次的贸易商品在信息和科技为当今经济发展动力的局面中,往往成为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因此,稳妥而快速地推动我国贸易结构优化是关乎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长期以来,国家金融体系一直在开放的贸易环境下遵循着计划经济时的经营体制,在对国有的金融界进行大幅度的整合之后,我国的金融业将迎来一个全新的经营市场。本文就是从当前我国金融体系改革中,以金融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讨论如何借助于金融层面的经济发展力量来优化我国对外贸易结构。
1贸易结构优化概述
从贸易理论来分,大致可分为静态贸易结构优化理论和动态贸易结构优化理论。
静态贸易结构优化理论中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理论:一是以大卫·李嘉图和赫克歇尔-俄林为代表的古典贸易理论。其代表观点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差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而导致价格差的原因则归结于劳动生产率或技术差异;而赫克歇尔-俄林则是从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异来讨论国际贸易起因,进而指出生产要素的丰裕和稀缺程度决定生产要素价格差,从而致使商品的国际价格差异。二是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该理论的构建框架为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和不完全竞争三大分析要素上。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追求产品规模的经济效应和产品差异上的消费效应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又一动因。新贸易理论是在突破古典贸易理论假设前提下对国际贸易理论的补充。但这两种理论的出发点都只强调了现存的资源,是在资源总量恒定不变的前提下对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的理论探讨,是一个静态过程。
经济金融化下产业结构论文
一、文献综述
1.金融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1)需求角度。CostasLapavitsas(2011)认为金融危机之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将金融化与一蹶不振的经济生产强制联系在一起,但这并不代表金融化是致使经济衰退的主导因素。金融化现象的产生标志着成熟的资本主义经济体正在进行系统的转变,这是以企业、银行、居民活动的转变为特征的。杨琳、李建伟(2002)对中国金融结构升级与实体经济结构升级的关联机制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指出中国正处在金融结构转型的攻坚阶段,实体经济结构升级需要良好的金融结构相配套。
(2)资源配置角度。Panitch和Gindin(2005)认为资本在金融领域的过度集中是资本主义本质属性的体现。他们反对金融化挤出实业投资的观点,认为虽然金融利润的份额增长了,但总利润的增加为企业再投资提供了更多资金。金融化实际上增加了风险资金的流动性,促进高新技术在不同部门间扩散,资金配置由低盈利部门流向高盈利部门。避免产业空心化的关键不在于去金融化,而是合理安排生产投资计划,较好地利用金融利润。王芳(2004),陈峰(1996),范方志、张立军(2003),惠晓峰、沈静(2006)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这一结论。
2.金融化阻碍产业结构升级
国外大多数学者认为经济金融化虽然短期内实现了利润快速积累,形成了经济繁荣发展的表象,最终却从负面影响了产业结构升级。
区域金融发展产业结构论文
一、引言
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金融程度在不断深化,规模日益扩大,机制逐步健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上海产业结构的优化。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上海的经济增长也遭遇了一定的瓶颈,经济增长率急剧下降,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和优化。因而,通过研究区域金融发展,在明晰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在传导机制和作用机理后,运用区域金融发展来调控和指导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为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衍生物,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它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国外关于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的相关研究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一直是国外经济研究的永恒主题,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经济体系,但产业结构升级中的金融支持还不是很完善。金融发展理论根据思想流派和研究视角的不同,可以分为:①金融结构论。Goldsmith(1969)开创性地用金融相关比率(FIR)衡量金融结构发展程度、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认为金融规模与结构的差异是解释各国金融发展和经济绩效差异的关键因素,金融发展的基本功能在于合理安排储蓄和投资、有效地配置资金,为经济增长提供资金支持。并提出随着经济不断发展,金融相关率不断提高但有限度,经济发展至一定程度,产业发展重心改变,速度更替。②金融抑制论。Mckinnon和Shaw(1973)认为经济的发展是金融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手段,通过研究发现在发展中国家,存在金融抑制,投资的利率弹性为正值。金融发展可以提高实际利率,促进储蓄和投资的增加,以此促进经济增长。③金融功能论。Merton(1995)和Levine(1997)从金融功能入手,依据80个国家1960-1989年的数据,选取4个金融中介指标和4个经济增长指标,通过实证手段研究金融中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系统通过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增强储蓄的流动性、优化资源配置、施加公司控制、促进风险管理、促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不仅能够加速资本积累的速度,而且有利于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有力地推动经济的增长。同时,国外学者认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产业结构优化,而产业结构优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所以金融与以产业结构变动为特征的经济增长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金融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金融结构对企业债务融资影响研究论文
理论基础和文献回顾
一、金融发展、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
现代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自1912年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的出版和1973年麦金农、肖两人正式提出金融发展理论以来,国内外学者对金融发展做了大量研究,基本证实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金融体系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性与交易成本,进而可以影响到储蓄率、投融资决策、技术创新乃至整个地区长期的经济增长率。随着后来研究范围扩展到国家和地区层面,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步被解剖开,金融结构被纳入到金融发展中去,形成了以银行还是以股票市场为主的不同观点。一种观点强调银行的地位和作用,认为银行主导型金融体制更有利于经济增长;另一种观点强调金融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市场主导型金融体制在经济增长中作用更大;还有学者从内生性的角度出发,认为银行和股票市场两者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互补的。国内也有很多关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研究,比如曹啸和吴军(2002)、李广众和陈平(2002)把中国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有学者分省市或区域来研究两者的关系(周好文和钟永红,2004;梁莉,2005等);还有学者研究了金融发展怎样影响经济增长的途径,比如许长新(1996)、何枫等(2004)、徐琼(2006)研究了金融发展对技术效率的影响。纵观我国金融发展的研究史,前两类研究较多,具体研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途径的比较少,并且基本没有考虑各地区股票市场份额的影响。
二、金融结构与债务融资
从最直观的角度看,无论是银行等金融中介还是股票市场,都是企业外部融资的重要渠道,其发达程度直接影响企业的融资决策乃至企业的成长。Demirguc-kunt和Maksimovic(1996)证实了这点,他们研究了30个国家长期融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表明股票市场、银行部门的发达程度与企业增长密切相关。金融中介的发展对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是银行等金融中介具有“储水池”的功能,将不同期限的小资金汇集转换成生产资金,作为资金的“集”“散”中心,它反映了国家和地区间资金供给量的大小。当资金完全由市场来调配的时候,利率、股息等融资信息就反映了适当的企业使用适当资金的能力;当资金完全由政府支配的时候,融资信息就反映了国家调控的方向。二是银行等金融中介还有提高企业业绩促进企业增长的作用。作为一种专业化的资金配置形式,他们有能力且有动机对资金的使用方进行监管,因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金总是流向效率高、业绩好的企业。总体来讲,在金融中介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企业的融资环境变得比较宽余,在我国权益融资受限的情况下企业债务融资就会多一些,我们预期银行等金融中介发展水平和债务比率成正相关关系。金融结构还会影响企业债务融资的内部结构。银行等金融中介同时提供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而股票市场提供的是长期性资金,因而股票市场的发展程度会影响到企业长期债务的融资水平。可以预期,一个地区的企业在股票市场上融资的越多它的债务期限越短。
制度背景
金融资产结构变化试析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比如说,由大财政演变为大银行出发点是改变资金的无偿供给,殊不知发展到后期却出现了畸形的单一银行信用问题;八十年代中期,理论界就提出了发展金融市场,并开始了实践尝试但就是呼之不出,市场无响应;而当多数人士转而主张先发展货币市场,后发展资本市场的时候,股票市场却在沪、深两地海啸般地涌了出来;股票市场历经一阵火热,正当成为上下关注的焦点,似乎中国面临的诸多改革及发展问题都可借助股票市场来解决之时,却疲态尽显、扩容维艰、问题四起,任凭管理层推出政策鼓动,也激不起投资者的入市热情。与此同时,企业债券市场也是虽鼓噪不断却未见启动。然而另一方面,储蓄存款规模在屡屡调低利率的背景下竟依然快速扩大。上述局面或许又是有关当局在提出发展资本市场、降低间接融资比重的改革决策时未曾充分估计到的。如此等等,都令人去思考:
其一,中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居民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金融资产?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融资品种?而从根本上讲,社会的金融资产结构最终是决定于居民的财富配置需要还是企业的融资要求?由此而另有所言的是,对于金融资产结构的改革政策及措施,我们是否有必要重新审视其影响程度与着眼基点。
其二,变更金融结构的政策无疑是着眼于改善金融体系的效率。而对效率的理解,此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决策层几乎都是从单一金融资产的功能出发,去考虑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进而希望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虽然近年来风险的分布防范也开始被纳入金融结构政策的关注视野,但是,究竟怎样才算实现了金融体系的配置效率?社会总体的金融资产结构又怎样才算称得上协调、适应、合理?似乎都是模糊不清的。
其三,近十余年来,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的突出变化无疑当首推股票市场的发展,目前股市却集中暴露出不少问题。应该讲,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大都可归咎于中国转轨时期股份公司和股票市场自身制度构建上的缺陷,以及法规制定和实施的不完善。但使人困惑的是,为什么每一个问题的凸现和解决,无一不触及到股票扩容和资金扩容的矛盾?这一矛盾困扰股市已多年,管理层在平衡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上用心良苦,也常常导致具体政策摇摆不定。然而对此矛盾,在大力发展股票市场的总的政策取向下,人们的习惯思维往往是把它视为中国特有的背景关系,却不是直接看作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如果是一个问题,那么就有必要质疑,中国的股票资产历经数年的快速增加是否已经超越了居民现阶段的实际需求?而我们对股市的地位和作用似乎看得过重?对其发展进程设想得是不是也过份乐观?
二、金融体系的适应效率与金融资产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
城乡二元金融结构特征分析
一、引言
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背景下,城乡关系一直是研究农村经济问题的基础方面之一,而城乡金融的研究又存在着同质性,因为它们经营的是相同的货币和资金,并且这些货币和资金在宏观层面上是一致的。所以,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视角下,合理的金融模式选择可以成为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我国金融市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农村金融的发展一直制约着整个中国金融的发展,究其原因,在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特殊二元经济结构,城市与农村市场一度割裂,导致了农村金融和城市金融发展的极度不平衡,而在目前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下,农村金融和城市金融要融合、要对接、要发展,首先应该研究的就是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的不同之处。众所周知,我国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城乡经济差异显著,分割严重。根据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全面发展的理念,从城乡经济协调与和谐发展的角度来看,农村金融的性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是专门服务于“三农”的金融;另一方面,作为全国经济的一部分,它又是一般意义上的金融,担负着连接城乡经济发展的功能。这是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金融的本质属性,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事实上,城乡二元金融结构的主要特征有三个方面: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农村金融市场分割程度高和农村金融“边缘化”。
二、我国城乡二元金融结构的特征分析
(一)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在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中,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是其一大特色,农村的民间金融至今仍然盛行。而正是因为农村民间金融的盛行,使得城乡之间形成了一种城市以现代商业金融为主、农村以民间金融为主,或者说是以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为特点的城乡二元金融结构。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盛行,关键在于农业的基本性质,因为农业是一种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小商品经济,为了与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相适应,政府会以政策金融的形式介入,这样,政策金融和初始存在的民间金融就形成了最初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此外,小农经济的专业化程度低,且收益水平相对于工业来说也处于极低的水平,在这种条件下,大型的商业银行就不具备生存的条件与空间,相反,小规模的金融机构则存在着一定的活动空间,因为它与大型的商业银行相比具有相对的比较优势:简便的手续、信息和农村中具有相对较高的收益水平的非农业经济和经济型农业的金融需求。在这个土壤中,民间的互助性金融就会得到一定的发展,同时,也不排除其中一些具有高利贷性质的金融机构。但是仅凭借民间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力还不够,而且发展水平也会相对较低,所以,为了保障农业与农村的快速发展,政府还会以政策性金融的形式介入,农村的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就逐渐并存与发展起来。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作为城乡金融二元结构的重要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最初的存在形式是政策金融和以高利贷为主的民间金融与并存,后来发展为正式的商业金融、政策金融与民间的商业性和互助性的金融并存,将来,随着合作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与成熟,二元格局必将被一元格局所替代,所谓的一元格局是指以合作金融为主体、政策金融为后盾、商业金融为补充的城乡金融体系。但即使在一元格局的阶段,城乡金融间仍将存在着差异:城市以商业金融为体,农村以合作金融为主体。(二)农村金融市场的分割程度高。相对于城市金融市场来说,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市场分割的高程度。这种分割不仅是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间存在着市场分割,正规金融之间、民间金融本身也存在着高度的分割性,主要表现有市场不完善、主体残缺不全和缺乏竞争机制等。农村金融市场的这一特性主要原因在于农业与农村经济的高度分割性。而造成农业与农村经济的高度分割性原因一部分在于农村经济的专业化水平较低,导致农村经济主体之间内在的依赖度太低,而使其呈现出较高的无规则状态。但是,农业与农村经济的高度分割性的主要原因是农业与农村经济的空间分布的分散性。经济空间分布的分散性必然导致较高的交易成本,同时制约着经济活动发生的范围、规模和频率,把经济活动分割为分散的小规模状态,降低资源的配置效率。这种空间的经济特性会影响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也会影响金融活动。大型的正规商业银行之所以不适合农村金融市场,原因就在于这种空间的经济特性:农村融资需求不仅额度小,而且空间分布很分散,这不仅导致了较高的交易成本,而且使得形成一定区域内商业银行经营所需最小规模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三)农村金融的“边缘化”。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农村金融的边缘化现象已经十分明显,表现在:四大国有银行从农村市场中撤出,农村资金严重外流或非农化,农村金融功能萎缩、缺乏竞争、效率低下等。造成农村金融边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被弱势化。城乡产业比较利益差异、产业经营模式差异、经济结构产业和空间经济特性差异这四个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被弱势化,而农村金融边缘化就是这种弱势化的一种表现。同时,农村金融边缘化的原因还在于金融制度方面的转换、调整和缺失。例如,四大国有银行在商业化改革以前作为政策金融银行进入农村市场,支持农村经济,甚至抢占地盘,而在商业化改革之后,因为没有生存与盈利的空间,它们又陆续从农村市场中撤出。
三、小结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城乡二元金融结构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在城乡经济因城乡产业比较利益差异、产业经营模式差异经济结构产业和空间经济特性差异这四个基础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城市以商业银行为主,农村以民间金融、合作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组成的多元化体系为主的二元结构,城市的金融需求是规模经济和高度集中的,农村的金融需求则是非规模经济和高度分散的;农村的金融不仅存在着市场分割程度高的问题,还存在着被孤立、被“边缘化”的趋势。因此,要完善农村金融的发展模式,仅依靠金融方面的措施是不够的,还需要依靠城市与农村经济方面的一体化安排。在目前所大力倡导的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概念下,其重点服务对象就是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这对于推动破解城乡二元化的金融结构难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如何加快科技与农村金融的融合、推动农民金融理念的转变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金融结构监管与发展论文
一、金融结构内涵及变动
1.金融结构内涵。美国金融学家戈德史密斯教授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提出,“金融结构即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形式、性质及其相对规模共同构成了一国金融结构的特征。”并且,金融结构“随时间而变化的方式在各国不尽相同”(戈德史密斯,1969)论文。其核心思想是认为,一国现存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之和构成该国的金融结构,其中包括各种现存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经营特征和经营方式,金融中介中各种分支机构的集中程度等,并且,金融结构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动。因此,戈德史密斯教授主要是从宏观上来研究金融结构。我认为,金融结构实际上包含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在宏观层次上是指在金融体系中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工具、金融资产等各个组成部分的比例、相互关系及其变动趋势,在微观层次上是指上述各个组成部分内部的构成、比例关系及其变动趋势。
在宏观层次上,金融结构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金融产业结构——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不同行业在整个金融产业体系中的比重、地位与发展趋势,包括融资规模、客户数量、占全部金融资产的比重等。金融产业结构反映金融产业中不同业务领域的地位与发展状况。二是金融机构结构——金融机构的形式、种类、数量和各类金融机构所占的比重。在不同历史时期,一个国家金融机构的组织形式及各种不同金融机构所占的比重不尽相同,特别是金融创新使得新的金融机构不断涌现,不断地改变着这个结构。三是金融工具与金融资产结构——金融工具与金融资产的主要形式及其在金融市场中所占的比重。此外,从金融业拓展的空间范围角度看,宏观金融结构还表现为国内金(融业务与国际金融业务两大板块,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金融业务是金融业的重要方面,并日益深刻地影响着国内宏观金融结构的变动,它是衡量宏观金融结构的第四方面——金融业务国际结构。
在微观层次上,金融结构是从金融机构内部角度进行考察,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的资产结构——所拥有的资产量及其构成比例。由于各种不同金融机构主要从事相对集中并各具特色的金融活动,因此其拥有的资产量和结构的变化,一方面反映了金融机构自身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整个金融业的变化论文。例如在金融转型时期,金融机构资产结构的变化非常明显。二是金融机构的业务结构——同一金融机构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不同金融领域的业务比重。例如,在分业经营体制下,一种金融机构主要从事一定范围内的金融业务,但随着混业趋势的加深,金融机构通过各种创新逐渐地扩大或改变其业务范围,业务结构变动反映了金融趋向混业的程度经济论文。三是金融机构的收益结构——金融机构在不同业务领域的收益在总收益中的比重。收益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金融机构的业务结构和资产结构,但有时也存在背离的情形。
2.金融结构变动。(1)宏观金融结构变动。从宏观层面看,金融结构有一个不断高级化的动态发展进程,首先,金融业由最初比较单一的银行信贷业发展到现代的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四业并举阶段,是金融产业的升级与发展,也是最重大的结构变动;其次,在各业并举的过程中,各种金融机构也不断产生,从而丰富和改变着金融机构结构;再次,从金融工具、金融资产方面分析,由于金融创新与发展,金融工具、金融产品日益增多,金融资产的存在形式也日益多样化,金融工具与资产结构向着全面发展的形态演进;最后,从金融业务的国内与国际结构看,在当代国际金融业全球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的条件下,世界各国独立的国内金融市场不断融合成一个整体,随之发展起来的跨国金融集团在全球市场上开展业务,国际业务已经成为重要的甚至是主导的业务。
(2)微观金融结构变动。在微观层次上,宏观金融结构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同时,金融机构本身及其资产、业务、收益结构也发生着持续的变革。在银行统治信贷市场阶段,存贷款业务居于主导地位,而随着直接融资业务的发展,债券、股票发行业务地位日渐突出,适应这种变化以及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日益加剧的竞争,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逐渐扩展。例如,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中与证券相关的业务逐渐增加,证券公司也向商业银行领域渗透,将证券业务与信贷等业务逐渐结合起来。业务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收益结构的变动,同时,为适应业务结构的调整,资产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动。由于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微观金融结构始终处于持续复杂的变动之中。
绿色金融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策
[摘要]本文从内蒙古绿色金融和产业结构的现状以及绿色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出发,分析内蒙古发展绿色金融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内蒙古构建绿色金融体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内蒙古;绿色金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内蒙古绿色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一)内蒙古绿色金融发展状况。2016年3月,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创立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创立绿色发展基金”,创立绿色金融体系已成为国家战略。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建立绿色金融体系的实施意见》,对内蒙古自治区绿色金融未来的发展做出了规划,提出要建立多元化、互为补充的绿色金融体系的发展目标,其中包括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绿色发展基金、碳金融发展权和其他新的绿色金融工具,这有利于促进内蒙古绿色金融的发展。2018年8月,内蒙古绿色金融成果展览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办,提出了促进绿色金融创新多元化发展的政策建议。中国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非常重视绿色金融发展,并将内蒙古绿色金融发展放在重要战略位置,持续制定绿色金融政策,加强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共同助推内蒙古绿色金融发展。内蒙古自治区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要求,不断完善地方发展制度、规划发展思路、整合金融资源、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截至2018年上半年,内蒙古绿色信贷余额1610.7亿元,占全部贷款的7.3%,共发行绿色债券7.5亿元,建立绿色环保基金40亿元。(二)内蒙古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内蒙古是中国西部重要的资源省,资源主导的工业化是内蒙古经济腾飞的重要的推动力,如图1所示,第二产业在内蒙古自治区处于核心优势地位,产业结构以“二、三、一”的趋势增长,重工业占三大产业的很大比例。2017年,内蒙古总产值16103.2亿元,比2016年增加4.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47.2亿元,增加3.7%;第二产业增加值是6408.6亿元,增长1.5%;第三产业增加值是8047.4亿元,增长6.1%;并且2017年内蒙古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依次为10.2:39.8:50.0,对比2004年内蒙古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是18.7:49.1:32.2,可以看出2004年至2017年近十五年的发展过程中,2017年内蒙古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所占的比例首次超越第二产业所占比例,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已经实现。进一步分析,内蒙古的产业结构仍存在一些缺陷问题:第二产业的比例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产业的比例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来看,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工业和资源产业占很大比例,在新常态的经济发展背景下,不利于促进和实现绿色发展观。未来需要进一步调整内蒙古的产业结构,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扩张,培育绿色新型行业,促成内蒙古经济的良好发展。(三)内蒙古绿色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分析。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国家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力量,所以对内蒙古自治区的产业结构运用绿色金融手段进行优化调整,它可以有效遏制“两高一剩”产业的扩张,促进绿色低碳环保产业的快速增长。1.绿色信贷对内蒙古产业结构的影响。绿色信贷是商业银行通过信贷为环境保护、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其优先发展,同时限制高污染和能源密集型产业的扩张。内蒙古地区的经济运行正处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关键时期,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但低收益的传统粗放式经营企业依然存在,不能实现可持续与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绿色信贷通过对低碳环保绿色产业项目提供贷款支持,优化信贷结构来促进内蒙古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2.其他绿色金融产品对内蒙古产业结构的影响。绿色债券也是重要的绿色金融产品。绿色保险主要是在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后,对直接财产损失、人员伤亡以及期间发生的各种法律费用进行赔偿。绿色基金是特地为节能减排战略、经济低碳发展、和环保项目设立的投资基金。2016年内蒙古政府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绿色基金培育和发展工作规划》,政府设立绿色产业基金,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中来,扩大直接融资比例,解决绿色产业项目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二、内蒙古绿色金融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临的问题
(一)政府层面存在的问题。1.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相关法规不完善,监管制度缺失。现阶段,内蒙古自治区积极主动地发展绿色金融,政府部门出台了相关的指导意见,但绿色金融发展的相关法规不完善,特别是绿色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和绿色金融发展的监管机制并不完善。导致绿色金融发展仅仅停留在口号和理念上,还未有效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与此同时,绿色金融的实施缺乏风险防范体系和监管机制。相比较于传统投资项目,绿色金融投资项目技术复杂,投资主体缺少识别和准确评估绿色技术领域风险的能力,从而有着更多的技术、市场、和道德风险,由于缺乏绿色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其市场运作更加有不确定性。2.尚未形成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内蒙古地区主要以银行的绿色信贷为主要发展业务,而且各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真正落实绿色信贷要求的动力和积极性不高,其他如绿色保险、绿色证券和绿色基金仍然相对缓慢,基本处于初步发展状态。绿色证券是上市公司在发行证券时,监管部门对公司环境保护方面提出要求,目前作用范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起到的作用也十分有限;绿色保险主要是在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后,对直接财产损失、人员伤亡以及期间发生的各种法律费用进行赔偿,承保的范围十分有限,这样也限制了绿色保险促进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的作用。3.绿色金融发展缺少激励机制。内蒙古尚未构建起绿色金融发展所需的激励机制,而绿色金融激励机制的缺失,导致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绿色环保理念和社会责任意识不强。特别是内蒙古自治区还未建立起与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相配套的一系列制度规范,环境保护考核评价标准对企业的约束力比较弱,投资者的绿色消费投资理念淡薄。政府的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单一,主要依靠政府普惠性的财政补贴政策,来使得绿色产业的经济价值增加。政府的支持力度小,没有形成有效地激励机制,金融机构与企业缺少发展绿色金融的积极性。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必须构建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激励机制,更好的发挥绿色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二)金融机构层面存在的问题。1.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缺乏多样性。内蒙古绿色金融发展起步较晚,绿色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础、产品设计、技术研发等方面还比较落后,绿色金融产品种类少,缺乏多样性的革新,绿色环保行业投融资渠道单一。内蒙古的绿色金融产品主要以商业银行的绿色贷款为基础,绿色保险、绿色投资基金和绿色股票的增长非常滞后。绿色金融产品多样性创新的缺失,往往很难满足不同群体对绿色金融产品的多元化需求,成为了阻碍内蒙古绿色金融进步的重大原因。在内蒙古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过程中,金融机构往往关注如何限制“两高一剩”和对环境有危害的企业的贷款资金,缺乏研发满足市场需要的新型绿色金融品种的意识。2.加入“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数量很少。截至2017年,全球已有92家金融机构宣布采用赤道原则,它们分布在全球3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兴业银行于2008年加入赤道原则,变成中国第一家赤道银行。“赤道原则”的实施可以为项目融资的环境和社会发展提供最低行业标准,并为金融机构持续推进低碳环保和绿色发展理念提供一种手段。目前内蒙古地区加入“赤道原则”的银行数量很少,这也制约了内蒙古绿色金融的进一步发展。3.风险控制力度不足,缺乏有效的信息。与传统投资项目对比,绿色投资项目有更高的技术要求,有着更多的市场、技术、政策、道德风险,投资主体缺乏风险识别能力,无法准确评估绿色金融项目的风险隐患,在实际操作中经常发生欺诈和“洗绿”的事件。此外,金融机构与环保部门之间尚未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两者之间尚未共享信息。企业的环境污染情况没有纳入征信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得金融机构在发放绿色贷款时,难以全面了解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给绿色信贷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环保部门也很难获得金融机构在实际放贷过程中对企业的考察情况,不利于环保部门对企业信息进行完善。(三)社会层面面临的问题。1.缺乏专业的绿色金融人才支撑。内蒙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相对较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相对较低,传统的工业企业科技研发能力不足,绿色金融领域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由于金融机构缺乏对绿色金融产品具有风险管理知识的人才,无法估算项目可能带来的环境风险,造成一部分商业银行不敢轻易对一些环保低碳的项目提供绿色贷款,甚至一些金融机构还没有推出绿色信贷交易。一些符合绿色发展的产业项目不能及时获得准确的环境风险评估,阻碍了绿色产业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2.绿色金融发展的市场基础还未建立。大力发展钢铁煤炭电力等经济效益较高的产业,自然资源消耗大、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因此,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经济发展观,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奠定良好的市场基础。另外,公众的环保意识较为薄弱,而且绿色金融产品、节能低碳产业发展需要付出比普通产品更高的短期成本,能耗高、污染大、收益好的“两高一剩”产业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市场需求,这也限制了内蒙古地区绿色金融的快速进步。绿色金融的市场需求不高,缺乏绿色金融所需的市场基础,这使得绿色金融在支持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成长比较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