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6 12:39:4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金融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金融教育

国外金融学教育与国内金融学教育比较论文

[摘要]:本文说明了国内高校金融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在介绍和分析国外高校金融学教育特点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国内高校金融学教育理念,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金融金融学金融学教育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因此金融学是一门具有特殊地位的学科,具有极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全面开放,中国金融业不但面临着外资金融企业在国内的强大竞争压力,还必须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显然,当前形势下国家必须加大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金融人才的力度。未来的金融业从业人员不仅要懂现代金融实务,熟悉国际金融市场惯例,而且要懂得金融投资管理和金融企业管理,能够进行金融创新产品设计,通晓英语、计算机、法律、电子商务等相关知识。金融网络化与工程化的发展,给新世纪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挑战。我国的金融教育是一种建立在传统金融产业,特别是传统银行业基础上的金融教育,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将原目录中的“货币银行学”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合并为“金融学(含:保险学)”专业,既反映了这样的认识,也是当前国内金融学教育改革的最大障碍。而现代金融学教育的开展还面临着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高校培养的大多数金融人才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和国际竞争的需要,最终必将影响我国金融业的业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因此,我们的高校迫切需要学习国外先进的金融学教育模式,在和国际接轨的同时改革金融学教学方法,根据自身情况探索和创造出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学教育体系。

一、国外金融学教育的特点

尽管西方各国不同高校的金融学本科教程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亦有共同点,例如都十分强调培养学生宽广而扎实的理论基础(既包括通识教育的知识,也包括专业理论基础),同时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特别是面向实际工作的能力,强调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增加与对经济和社会做贡献两者的结合。西方高校的金融学教育特别强调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不少西方国家的高校就直接以“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上各种组织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作为培养的目标提出来,这其实真正体现了高等本科教育的实质目的。而反观我国高校的金融学教育,正是由于这个目标不够明确,才会过多的给学生灌输一些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相脱节的无用的知识,而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以后也不能很好发挥作用,实现自我价值。

多数西方国家的大学都认同本科阶段的教学应该是一种专业基础教育,因此,它们的教学计划都十分注重通识教育,即培养学生广泛的文化意识,这当然也会反映在金融学这样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的学科中。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会要求金融系学生在头连年里学够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类的基础课程,甚至还需要学习文学、写作、数学、生物和物理。然后才是是公共核心课程部分和金融学专业课程的学习,主要由经济学类、金融类、会计类、管理类及市场营销类等课程组成,其金融学专业课程包括金融会计、公司金融、投资学、衍生证券

查看全文

金融教育普及综述

金融危机使人们更加认识到金融知识的重要性,引发了人们对金融教育的关注。但我国公民的金融知识比较匮乏,金融意识相对来说比较淡薄。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对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会形成一定的制约。因此,在当前的情况下,加强对公众金融教育,使公众了解和掌握必要的金融知识显得尤为迫切。

一、我国金融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

1.我国居民金融知识存在欠缺

金融的深化发展离不开理性的金融活动参与者。而我国居民的金融素质不足,表现在许多层面:一是持卡人用卡知识有限,特别是在信用卡的使用方面知识不足;二是对银行可提供的金融产品认识不足而影响了日常生活决策、抑制了财产性收入的增长,如对房子、存单等抵、质押品认识不足,没能办理贷款业务,而受到资金面的困扰;部分居民资产配置不尽合理。居民金融知识的不足不仅不利于银行开发理财产品,拓展银行的生存盈利空间,也不利于居民提高财产性收入,放慢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2.目前普通高校金融教育的存在些主要问题

(1)金融专业课程的设置缺乏合理性。对于我国多数高校金融专业本科生的学生而言,多数大学生缺乏基本的金融知识,进大学后.所学习的课程并未摆脱以货币、银行为核心的旧的教材内容。并不能反映近些年来我国金融业高速发展的现状。以被称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为例,在笔者的教育实践中深切感受到。实际上,现代金融学的核心内容是公司财务与资本市场的研究。按照国际的主流观点,货币银行学被看作宏观经济学的一部分,国际金融则仅属于国际经济学范畴,显然很多高校并没有将金融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应用型学科来看待。因而也就造成对微观金融活动缺乏研究.缺乏微戏经济主体与金融市场的实证分析,培养的金融人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无法解决金融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查看全文

分成制教育金融制度

一、理念创新:从教育需求方视角研究教育金融制度

教育金融,是解决教育融资问题的新理念。通常,人们大都习惯于将教育理解为一种公共产品,认为国家应理所当然地为教育发展提供经费。这种由国家提供教育经费的机制叫做“教育财政”。事实上,教育也具有“私人性”,教育经费应当由政府和私人共同承担。当个人经费不足时,可以通过市场途径获得融资,这种机制叫做“教育金融”机制。大家熟知的“助学贷款”就是有政府参与的教育金融模式。

本文所研究的教育金融,又有如下新视角:

其一,融资主体特指教育需求方,不包含教育供给方。比如,它仅探讨学生的金融问题而不探讨学校的金融问题。后者研究的是企事业单位的投融资问题,属于传统问题;而前者属于自然人的投融资问题,它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还都比较落后。

其二,教育取其广义概念,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学校教育,也包括在职培训。从纵向上讲,广义教育与终身教育理念一致,它包括个体在母体中孕育到离开人世的整个过程。

其三,这里所谈的教育金融不仅仅是融资问题,还包括投资和理财。要从理财的角度探讨大学生如何有效运用所拥有的各种资源,高效进行人力资本积累,以达到个人效用最大化效果。上述教育金融概念的提出是对现存两大重要命题的进一步深化。

查看全文

国际金融教育改革对策

一、国际金融教育存在的问题

1.国际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们都知道,教育质量的好坏和所制定的课程存在极大的关系,国际金融专业也不例外。我国现如今的国际金融专业的发展之所以收到了极大地限制,出现止步不前的局面,其中第一个原因就是目前我们的国际金融专业的课程设计存在不足。我们现如今很多学校的国际金融专业的课程还只是延续以前的模式,很多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换了教育的课本而已,并没有对实际的课程结构做出调整和改革,有的知识可能已经被现在的环境所淘汰掉了,而新出现的只是要求却没有得到及时的补充。这就会使得我们的学生所学到的内容不能很好地兑现。与此同时,现在我国的大学教育存在很多知识根本不用学习却占据着学生大量时间的现象,而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可能由于时间的不足而不能得到学习。还有就是很多基础性的科目的教学实践过短,学生还没有搞清楚国际金融这个专业的基础知识就开始了高层次的、难度更高的课程的学习,这必然使得学生后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使得我们国际金融教育的成果不是非常显著。

2.国际金融的教育方式单一且落后

教育质量的高低和教育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好的教育方式所能得到的教育水平绝对的要比单一落后的教育方式所得到的教育水平要好的多。我国现在国际金融专业存在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现有的教育方式和手段非常的单一和落后。很多学校虽然都开设了国际金融课程,去却没有真正的对这项课程的教育方式做认真的研究,很多情况下还是教师单一的在课堂上授课,学生听不听就不知道了。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使得教育的质量始终得不到提升,教育方式的单一和落后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大打折扣,最终使得国际金融专业的学习结构和实际的需要存在差距,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国际经济的发展变化。

3.国际金融专业的考核存在缺陷

查看全文

农村金融教育发展研究

一、普惠金融与农村金融教育

“普惠金融体系”是联合国在宣传2005小额信贷年时率先广泛运用的词汇。其基本含义是: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国内最早引进这个概念的是中国小额信贷发展网络。为了开展2005年国际小额信贷年的推广活动,他们利用这个概念进行宣传。焦谨璞于2006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小额信贷论坛上,正式使用了这个概念。国内对“普惠金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按照社会公平原则和国际法中“普惠制”一般原则,“普惠金融”应理解为可以让社会成员普遍享受的并且对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给予适当优惠的金融体系,包括金融法规体系、金融组织体系,金融服务体系和金融工具体系,而金融服务中的信贷支持是核心内容。随着中国经济的改革深入,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拉大,社会不平衡问题越来越突出。通过发展普惠金融,改善金融服务,特别是增加对贫困群体的金融服务供给,给有能力的穷人一个融资的机会,使他们能凭借自己的能力改变命运。这将对促进社会和谐、增进社会福利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金惠工程与农村金融教育的效应分析

在中国金融学会、相关金融院校及四川、贵州等试点省各级农村金融教育试点工作协调小组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农村金融教育在志愿者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农户培训试点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一是积极开展农村金融教育师资、志愿者等人员的培训工作,形成了一支志愿者师资队伍;二是完成了农户培训系列系列教材的编写;三是成功开启了农户培训。先后在四川、贵州、湖北、陕西、山西、内蒙古等省开启了农村金融教育农户培训的试点,有关各方共同参与。目前,基金会正在探索农村金融教育进课堂模式,以期借助初中阶段较为系统和规范的金融知识教育,培养青少年的金融素养,并且通过他们带动家长。同时,探索金融博物馆在推动金融启蒙和金融教育中的作用。农村金融教育活动的积极开展,提高了参训农民的金融意识。通过教育培训,一些农民在学习金融知识、了解金融业务后,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积极的变化,逐步改变了传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金融意识、理财意识、诚信意识和发展意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促进了农村金融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作为农村金融从业人员的志愿者,通过参与农村金融教育培训,他们的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发生转变。在他们的影响下,不少金融从业人员增强了服务意识,主动服务、热忱服务,带动了其他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如一些试点地区的人民银行把农村金融教育培训与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两个试点工作整体推进,在教育培训的同时,加大了征信知识宣传力度,加快了农户信用档案建立,推动了信用村镇、信用县的建设,降低了金融机构的服务成本,为农村金融发展营造了良好的信用环境。推动了金融业务的创新。近年来,试点地区在农村金融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各类新型农村微小金融组织纷纷设立,逐步建立起了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包括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面向“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和非金融组织。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增加了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改善了农户金融的可获得性。

三、农村金融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一)培训师资的制度安排方面

查看全文

金融教育学研究论文

摘要:当前在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学研究出现了数学形式主义的倾向,虽然数学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的优势,但该种形式主义倾向对于金融学研究的危害性和抑制性极大。通过对2006级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的抽样进行分析,提出当前金融学研究生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严重的数学形式主义倾向,并针对其产生的巨大危害提出金融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方案及措施。

关键词:金融学研究方法;研究生教育;缺陷

一、当前金融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及局限性

金融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结合、数量经济模型分析、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案例分析以及制度分析等等,正因为这些方法及工具的存在,金融学才具有了科学性及严谨性。但当前从世界范围看,在整个20世纪中,金融学作为一门学科已呈现出急剧的狭窄化和形式化。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90%以上的文章采用的是文字描述的方式来解释世界及现象;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代数、积分、计量经济学以及博弈论等在一些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已超过了90%。一些极度崇尚数学的金融学家们认为,通过建立相对于现实世界简化的模型,然后再对模型进行分析和讨论,来呈现这种精确性和严谨性,而不再去过多的考虑该模型对于现实世界的预测和解释能力,这使金融学逐渐成为一门“纯技术学科”,更加关注数学建模的完美性,而不再是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科了。

但金融学并非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其最终目标应该是为了解释真实世界的现象及结果。一些一流的美国金融学杂志对于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对于大量来自各国的论文采用是否有数学模型作低成本的筛选,这使数学形式主义成为一种金融学及经济学的学术标准、一种范式和一种时尚。

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风潮蔓延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中国最优秀的经济类学术期刊《经济研究》,是广大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人员的研究坐标,但纵观近些年发表的文章,充斥着大量的数学模型及推演,即使有些文章的结论是不正确的或者仅仅是为了新模型的引用生拉硬拽的套在中国的数据上,也是可以容忍的。这让很多长年从事金融学和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们产生困惑,他们认为,经济及金融学说史以及对于现实经济历史的学习已不再重要,研究上不再关注理论的来龙去脉及发展,一篇精美的数学文章就足以代替了。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蔓延危害极大,所谓过犹不及,其发展不仅会极大的抑制研究人员及学者们的创造力及新思想的诞生,也会对在校研究生们的研究理念、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

查看全文

后金融危机时期金融教育模式变革

曾几何时,金融学课堂上《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寓言故事被奉为经典案例,它讲述美国老太太在年轻时通过贷款不仅提前享受了房子,而且临终时也可以将房子传给自己的子女;而中国老太太拼命攒钱到老时由于货币贬值、房价上涨原因不一定买得起房子,而且重要的是她一辈子也没住上好房子,这个案例足以佐证美国金融高度发展促进消费、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然而2007年开始的美国金融危机打破了美国金融神话,并逐渐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反思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除了美联储货币政策失误、金融监管不到位、全球流动性泛滥等因素外,华尔街金融精英们所谓的金融创新也直接导致了危机的蔓延与升级,而这些金融精英们大多来自美国有名的商学院,受过正统的金融教育,可以说美国金融教育与金融业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某种意义上说美国金融教育存在的缺陷对这次金融危机具有不可逃避的责任,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长期以来奉为经典的美国金融教育模式、理念重新审视,为中国金融教育培养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金融危机背后美国金融教育的弊端

1.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弱化美国金融危机中金融家们毫无节制的逐利贪婪本性暴露无遗,他们为了能够获得短期盈利和薪酬,甘愿冒极大的风险,甚至采取欺骗投资者的手段,早就将职业道德和操守抛之脑后,然而这种自利性行为带来的后果却由股东、债券持有人甚至是纳税人来承担。在奉行自由主义思想的政府监管下,金融家的这种不负责行为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和监督,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而作为培养金融从业人员的美国教育界长期以来奉行金钱至上、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下必然导致学生未来从事金融行业时缺乏诚信、合规、尽职的职业价值理念。

2.金融理论和研究方法存在重大缺陷首先,金融理论基础存在重大缺失。西方金融的理论基础是新自由主义,即反对政府干预市场、主张依靠市场、充分明确产权责任,尽可能地将企业交给最合适的人管理,以保证经济以最大的效率稳健地发展。然而市场的力量不是万能的,其负面效应更是不能忽视。在经济金融化、虚拟化的背景下,自由市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进一步加剧,金融资本的逐利本性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依托下更是如虎添翼,得以不断放大,从而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最终美国政府不得不出面干预市场,这也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的破产。其次,研究方法上过度依赖金融模型。由数学符号堆砌的金融模型不带有任何主观色彩,而金融市场是由受事件影响的人们的感受以及预期所构成,带有明显的主观特征。由于带有主观性的人类经济活动即使引入相对客观的数学模型中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任何数学模型的预测都是有缺陷的,金融领域不存在金科玉律,也无法通过重复实验来验证它们。最后,过分强调金融创新。过度的金融创新正是源于金融理论及基本假设,如证券无限可分、市场是完全无摩擦的等等。而为金融创新提供便利的是高深的金融衍生产品模型,这使得金融产品设计越来越复杂,以致成熟的市场交易者都难以对风险充分认知和管理,而金融产品过高的金融杠杆率进一步加大了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使得风险更容易失控和扩散。

3.金融培养模式偏向于操作性和务实性美国商学院金融专业是以培养金融分析师为目标,其主要特色便在于操作性和务实性强,但这容易导致课程安排过于微观模型化和重实践轻理论,主要表现为:第一,倚重微金融模型的专业课设置。商学院的核心课程以微观工具的演绎为主,包括金融工具、金融数学和公司理论等几大类。这些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如何用定量的方法来衡量和预测风险,如何对复杂衍生品进行估值和评定等等。第二,重实践轻理论。商学院鼓励学生在学校就读期间参加从业资格考试,以便毕业后直接进入金融机构工作,这样在教师传授知识和案例课上,对学生训练最多的是金融实务的操作,但忽略了金融实务背后的思想性,因此尽管学生毕业后能够十分迅速地适应风险评估师和金融分析师工作岗位,但由于在校期间理论功底较为薄弱,故而十分缺乏洞悉宏观经济动态变化或捕捉金融链条上下端生态环境改变等原创性研究,也缺乏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

二、中国金融教育模式改革的建议

查看全文

后金融危机时期公共金融教育思索

摘要:金融危机使得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学习掌握必要的金融知识,对于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和金融形势的变化是极其必要的。所以,危机过后加强公众的金融教育,提高国民的整体金融素质,对于增加居民的收入、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业的安全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金融教育;金融安全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金融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危机使人们更加认识到金融知识的重要性,引发了人们对金融教育的关注。可以说,金融与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而且对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不断加深。但我国公民的金融知识比较匮乏,金融意识相对来说比较淡薄,并且对金融政策法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金融风险等认识还比较肤浅。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对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会形成一定的制约。因此,在当前的情况下,加强对公众金融教育,使公众了解和掌握必要的金融知识显得尤为迫切。

一、加强公共金融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加强金融教育有利于提高公众的金融素养

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每个人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有金融需求,而且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丰富,公众参与金融活动越来越多,金融活动已经渗透到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金融对公众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金融政策的调整、金融产品的开发以及金融市场的波动,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们的经济利益。公众能否充分享受金融服务,能否有效促进金融的健康运行,都与公众金融素养的高低密切相关。所以危机过后,加强公共金融教育,培育全民的金融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查看全文

大学金融教育教学影响及挑战

摘要:区块链技术在金融、物联网等行业领域得到了实践应用,其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不容忽视。借鉴国际上近些年区块链技术在教育行业应用的经验,分析区块链对大学金融教育教学的影响,透视区块链技术给大学金融教育教学带来的冲击、机遇和变革,并对其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进行探讨,进而促使区块链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金融教育教学;区块链教学

一、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Blockchain)是一种借助于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的全民参与记账的技术方案,其实质是基于信任机制的分布式数据库,核心技术包括分布式账本、非对称加密算法以及智能合约等,运用哈希运算、数字签名、P2P网络、工作量证明等基础技术。可见,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共识机制、可追溯性、不可篡改性以及高度信任等特征。相对传统的中心式解决方案,区块链维持了一个记录区块序列,每个区块都包含了一个连接到前一区块的时间戳。若把数据库假设成一本账本,读写数据库就是一种记账行为:(1)记账,系统在一段时间内找出记账最快最好的人来记账,然后将账本的这一页信息发给全网其他每个节点,以优化数据库记录;(2)核对,全网其他有效节点核对该区块记账的正确性,且盖上时间戳,确认区块合法;(3)形成单链,即在上一合法区块之后竞争下一个区块;(4)存储,账簿是分区块存储的,随着交易的增加,新的数据块会附加在已存在的链上,形成链状结构;(5)备份,每一个参与交易者都是区块网络的节点,每个节点都有一份完整的公共账簿备份,也就是分布式账本。整体而言,区块链是没有管理员、没有中心服务器、更没有中心的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等计算机创新技术的应用模式。第一代互联网架构是基于TCP/IP协议的中心化架构,保证了传递信息的可靠性,但没有解决信息是否真实的问题,而区块链是去中心化、去信任的底层架构技术,基于信任和平等的逻辑,是互联网思维的结构表达,其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但也存在着诸如技术瓶颈、监管态度、隐私保护、系统整合、价值认可、商业化成本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区块链技术在大学金融教育教学领域应用

2016年10月,工信部颁发《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指出,“区块链系统的透明化、数据不可篡改等特征,完全适用于学生征信管理、升学就业、学术、资质证明、产学合作等方面,对教育就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目前区块链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有望在互联网+教育生态模式上发挥重要效应,主要体现在区块链技术教育教学培训、教学及学习存储平台、学习账本、教育教学网络等方面。(一)区块链技术的教育教学培训及教育教学网络。目前,欧美著名大学如普林斯顿、尼科西亚和斯坦福等相继开设了如“比特币和加密电子货币技术”等涉及区块链技术的课程,免费向学习者开放,其中,尼科西亚大学是全球首家针对比特币和区块链技术进行慕课教学并授予加密电子货币理学硕士学位的大学。为了解决涉及区块链技术的人才短缺和教育培训滞后的现状,2016年硅谷区块链创业公司Koinify和SkuChain牵头在加州创办了区块链技术大学,从事区块链技术开发教学项目,将设计师、软件人员、产品经理、企业家集中在同一项目进行教学、训练。赫伯特软件工程学院使用区块链技术创建、存储并颁发数字认证,有效防止虚假证书的传播,以避免学习经历和学习认证造假的概率。在大学金融学教学中,可就证券发行、登记、存管以及结算、清算等知识结合区块链技术来向学生传授,国内外金融机构在探索基于区块链的各类证券发行,基于区块链平台为证券发行提供服务。2015年6月,美国纳斯达克和Chain公司合作,创建区块链股票交易系统,此后又推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一级市场私人股权管理交易平台“Linq”,为非上市企业提供证券私募融资服务,同年通过该平台完成首单证券私募交易,标志着区块链技术在证券发行领域的应用。同样,区块链上的证券登记是保存在区块链总账本上,由全链公证证明,可链接证券发行、证券清算、交收等流程,实现证券区块链的高效运行,国内典型的是小蚁区块链股权登记平台即小蚁区块链antshares。此外,区块链技术校园传播即区块链教育网络也得到了发展,2016年,美国大学“加密电子货币群组”改名为“区块链教育网络”(BEN),促进区块链技术知识的传播和推广。未来,区块链技术教育网络促使教育更加公平,学校之间的组织结构由从顶向下变成网状型结构。目前,美国波士顿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和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等世界各地大学已通过签订代码共享协议加入区块链,每所学校作为区块链中的不同节点,可以安全、便捷、高效地连接知识库,构成共享学校网络系统,这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教学平台。2015年,日本索尼公司成立了区块链技术基础设施学习和认证平台即“索尼全球教育”(SonyGlobalEducation),该平台的学习过程和结果等数据可以在学生、教师、家长、学校以及平台上其它所有使用者之间实现共享,减少了第三方机构在学习过程和结果评价中的干预,提高了教学管理效率。基于对区块链技术在大学教育教学中的潜在发展前景,“索尼全球教育”致力于推动大学探索、使用其区块链技术平台。区块链技术平台整合各类学习元素,突破现有课程设置约束,提供可认证的教育经历和学习证书,让学生成绩单安全地存储在云服务器中,并能够共享。在金融学风险管理教学中,可结合区块链技术在资产证券化(ABS)领域应用进行讲解和开发教学平台。ABS适合区块链技术,区块链可以联结基础资产与ABS产品,借助智能合约使得ABS自动履行,分布式账本与ABS的整个过程有机结合,可作用于贷款发起、贷款服务、证券发行、评级监测。区块链技术可以将ABS基础资产的交易记录和风险变动公开更新和传播,便于对基础资产的监测,ABS存续期内的风险点可以被提前预警。2017年3月,京东金融宣布其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资产云工厂底层资产管理系统推出,京东开发基于区块链技术的ABS云平台,是国内率先在ABS领域尝试运用区块链技术。(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学习存储平台(Learn-ingRecordingStore)。金融学学习具有实践特征,各种金融知识散见于报刊、网络、新闻等媒体上,使得学生学习时间、地点呈分散和自主等去中心化特点,学生通过模拟证券买卖加深对金融知识理解,移动式、碎片化和非正式学习成为学生学习金融学知识的主要方式。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学习存储平台通过应用xAPI实现跟踪、记录学习者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正式和非正式、在线或离线的各种学习过程,促进xAPI的应用。如对股票的实盘操作,xAPI可以对学习者的在线学习经历,进行细致的追踪和记录,有助于教师针对学习需求,设计教学模式和内容,并对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学习行为进行透视,从而实现个性化指导。可以看出,灵活运用学习数据是区块链技术在大学金融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大趋势。(四)区块链技术的学习账本(LearnLedger)。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学习账本”和“教育区块链”(Edublock)的核心思想是“学习就是收入”,也就是说,学习账本能够追踪到存储在教育区块链中所有学习过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每一教育区块链都代表学习者所取得的正式或非正式学习成效。学习者个人资料能显示其获取的所有教育区块链,所获得的学分和认证都能够在学习账本中体现。在金融学教学中,学校可与基金公司、券商等机构联合,让学生实习过程包括个人兴趣甚至业余活动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在学习账本中。

查看全文

我国金融学教育与改革研究论文

[关键词]:金融金融学金融学教育

[摘要]:本文说明了国内高校金融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在介绍和分析国外高校金融学教育特点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国内高校金融学教育理念,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思考和建议。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因此金融学是一门具有特殊地位的学科,具有极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全面开放,中国金融业不但面临着外资金融企业在国内的强大竞争压力,还必须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显然,当前形势下国家必须加大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金融人才的力度。未来的金融业从业人员不仅要懂现代金融实务,熟悉国际金融市场惯例,而且要懂得金融投资管理和金融企业管理,能够进行金融创新产品设计,通晓英语、计算机、法律、电子商务等相关知识。金融网络化与工程化的发展,给新世纪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挑战。我国的金融教育是一种建立在传统金融产业,特别是传统银行业基础上的金融教育,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将原目录中的“货币银行学”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合并为“金融学(含:保险学)”专业,既反映了这样的认识,也是当前国内金融学教育改革的最大障碍。而现代金融学教育的开展还面临着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高校培养的大多数金融人才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和国际竞争的需要,最终必将影响我国金融业的业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因此,我们的高校迫切需要学习国外先进的金融学教育模式,在和国际接轨的同时改革金融学教学方法,根据自身情况探索和创造出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学教育体系。

一、国外金融学教育的特点

尽管西方各国不同高校的金融学本科教程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亦有共同点,例如都十分强调培养学生宽广而扎实的理论基础(既包括通识教育的知识,也包括专业理论基础),同时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特别是面向实际工作的能力,强调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增加与对经济和社会做贡献两者的结合。西方高校的金融学教育特别强调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不少西方国家的高校就直接以“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上各种组织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作为培养的目标提出来,这其实真正体现了高等本科教育的实质目的。而反观我国高校的金融学教育,正是由于这个目标不够明确,才会过多的给学生灌输一些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相脱节的无用的知识,而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以后也不能很好发挥作用,实现自我价值。

多数西方国家的大学都认同本科阶段的教学应该是一种专业基础教育,因此,它们的教学计划都十分注重通识教育,即培养学生广泛的文化意识,这当然也会反映在金融学这样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的学科中。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会要求金融系学生在头连年里学够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类的基础课程,甚至还需要学习文学、写作、数学、生物和物理。然后才是是公共核心课程部分和金融学专业课程的学习,主要由经济学类、金融类、会计类、管理类及市场营销类等课程组成,其金融学专业课程包括金融会计、公司金融、投资学、衍生证券和金融中介机构等。这样的教育模式强调基础和能力的培养,辅以良好的教学,就能把学生培养成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与国内金融学教育的一个很大不同在于,国外大学的金融学专业都是以微观金融,即金融市场、投资和公司财务为主,而不是以宏观金融,即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为主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