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公平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6 11:53: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金融公平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金融资源公平配置论文
摘要:金融是依据统一的边际收益率进行金融资源配置,实现收益最大化。在金融配置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金融不公平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进程。本文对金融公平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金融公平的经济效应,以此为金融公平相关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金融资源配置金融公平经济效应
金融的基本职能就是融通资金,包括在国内和国外进行融通,并按统一的边际收益率将有限的金融资源进行最优配置,实现金融收益最大化,但金融资源是有限的,这样金融资源的有限性和需求的无限性之间就出现了矛盾,在金融资源的争夺中,人们不可避免的特别关注资源配置过程中金融公平的实现问题。由此可知,对金融公平的研究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
金融资源配置的内在机制分析
白钦先(1998)提出,金融是一种战略性的社会资源,认为资源的有限性与稀缺性应既包括“量”的规定性,更包括“质”的规定性,是一动态的、相对的概念。金融作为一种资源,其目的就是实现自身收益最大化,要实现金融收益最大化就必须提高配置效率。从这方面说,金融公平更在于金融资源配置的公平,而进行资源配置的依据就是各个资源需求主体的收益率。任何一个追求效率的金融系统,都会优先满足收益率较高的资源需求主体,然后再满足收益率次高的主体,以此类推,直至资源配置完成。这样最后一单位资源配置所达到的收益率,就是金融统一的边际收益率。本文将其设为λ,收益率不小于λ就可以获得金融支持,小于λ就会被排除在金融之外,即无法获得金融资源的支持,而且随着金融的发展,生产率的提高,λ会越来越大。
从理论上讲,市场可以实现金融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但是市场的不完全性及外部变量(如政府的干预)的影响,使资源配置过程出现扭曲,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一些达到甚至超过了整个金融系统统一的边际收益率的资源需求主体没有获得相应的金融支持,即金融系统没有将其纳入金融资源配置的范围,但一些没有达到要求的主体却获得了金融资源配置权,这便体现了金融不公平,是金融资源配置扭曲的表现,造成了金融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对经济的健康发展及增长质量的稳定提高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这使得金融资源配置的实现对外部变量产生路径依赖,随着外部变量的变化而变化,资源配置效率相应的提高或降低。一旦外部变量的变化对金融资源配置造成致命的打击,会使整个经济系统陷入混乱状态,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会相应降低。但任何一个理性的系统,无论是一个国家、部门,还是一个企业,都不会以效率损失为代价而过多的干预金融资源配置的实现,其干预仅限于市场失灵的范围。
金融资源配置与金融公平探究论文
内容摘要:金融是依据统一的边际收益率进行金融资源配置,实现收益最大化。在金融配置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金融不公平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进程。本文对金融公平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金融公平的经济效应,以此为金融公平相关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金融资源配置金融公平经济效应
金融的基本职能就是融通资金,包括在国内和国外进行融通,并按统一的边际收益率将有限的金融资源进行最优配置,实现金融收益最大化,但金融资源是有限的,这样金融资源的有限性和需求的无限性之间就出现了矛盾,在金融资源的争夺中,人们不可避免的特别关注资源配置过程中金融公平的实现问题。由此可知,对金融公平的研究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
金融资源配置的内在机制分析
白钦先(1998)提出,金融是一种战略性的社会资源,认为资源的有限性与稀缺性应既包括“量”的规定性,更包括“质”的规定性,是一动态的、相对的概念。金融作为一种资源,其目的就是实现自身收益最大化,要实现金融收益最大化就必须提高配置效率。从这方面说,金融公平更在于金融资源配置的公平,而进行资源配置的依据就是各个资源需求主体的收益率。任何一个追求效率的金融系统,都会优先满足收益率较高的资源需求主体,然后再满足收益率次高的主体,以此类推,直至资源配置完成。这样最后一单位资源配置所达到的收益率,就是金融统一的边际收益率。本文将其设为λ,收益率不小于λ就可以获得金融支持,小于λ就会被排除在金融之外,即无法获得金融资源的支持,而且随着金融的发展,生产率的提高,λ会越来越大。
从理论上讲,市场可以实现金融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但是市场的不完全性及外部变量(如政府的干预)的影响,使资源配置过程出现扭曲,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一些达到甚至超过了整个金融系统统一的边际收益率的资源需求主体没有获得相应的金融支持,即金融系统没有将其纳入金融资源配置的范围,但一些没有达到要求的主体却获得了金融资源配置权,这便体现了金融不公平,是金融资源配置扭曲的表现,造成了金融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对经济的健康发展及增长质量的稳定提高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这使得金融资源配置的实现对外部变量产生路径依赖,随着外部变量的变化而变化,资源配置效率相应的提高或降低。一旦外部变量的变化对金融资源配置造成致命的打击,会使整个经济系统陷入混乱状态,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会相应降低。但任何一个理性的系统,无论是一个国家、部门,还是一个企业,都不会以效率损失为代价而过多的干预金融资源配置的实现,其干预仅限于市场失灵的范围。
金融公平经济收益最大化论文
摘要:金融是依据统一的边际收益率进行金融资源配置,实现收益最大化。在金融配置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金融不公平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进程。本文对金融公平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金融公平的经济效应,以此为金融公平相关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金融资源配置金融公平经济效应
金融的基本职能就是融通资金,包括在国内和国外进行融通,并按统一的边际收益率将有限的金融资源进行最优配置,实现金融收益最大化,但金融资源是有限的,这样金融资源的有限性和需求的无限性之间就出现了矛盾,在金融资源的争夺中,人们不可避免的特别关注资源配置过程中金融公平的实现问题。由此可知,对金融公平的研究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
一、金融资源配置的内在机制分析
白钦先(1998)提出,金融是一种战略性的社会资源,认为资源的有限性与稀缺性应既包括“量”的规定性,更包括“质”的规定性,是一动态的、相对的概念。金融作为一种资源,其目的就是实现自身收益最大化,要实现金融收益最大化就必须提高配置效率。从这方面说,金融公平更在于金融资源配置的公平,而进行资源配置的依据就是各个资源需求主体的收益率。任何一个追求效率的金融系统,都会优先满足收益率较高的资源需求主体,然后再满足收益率次高的主体,以此类推,直至资源配置完成。这样最后一单位资源配置所达到的收益率,就是金融统一的边际收益率。本文将其设为λ,收益率不小于λ就可以获得金融支持,小于λ就会被排除在金融之外,即无法获得金融资源的支持,而且随着金融的发展,生产率的提高,λ会越来越大。
从理论上讲,市场可以实现金融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但是市场的不完全性及外部变量(如政府的干预)的影响,使资源配置过程出现扭曲,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一些达到甚至超过了整个金融系统统一的边际收益率的资源需求主体没有获得相应的金融支持,即金融系统没有将其纳入金融资源配置的范围,但一些没有达到要求的主体却获得了金融资源配置权,这便体现了金融不公平,是金融资源配置扭曲的表现,造成了金融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对经济的健康发展及增长质量的稳定提高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这使得金融资源配置的实现对外部变量产生路径依赖,随着外部变量的变化而变化,资源配置效率相应的提高或降低。一旦外部变量的变化对金融资源配置造成致命的打击,会使整个经济系统陷入混乱状态,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会相应降低。但任何一个理性的系统,无论是一个国家、部门,还是一个企业,都不会以效率损失为代价而过多的干预金融资源配置的实现,其干预仅限于市场失灵的范围。
市场深化下金融法的新进路
我国正处于新兴加转轨时期,市场经济朝纵深方向发展,社会转型持续加快。金融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应当而且可以有所作为。如何推动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以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调节收入分配,突破金融活动的经济效果与社会效果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瓶颈,是新时期作为规范和保障金融发展制度基础的金融法所面临的重要命题。在收入分配调整与市场深化的时代背景下,受“行政主导、营利至上、管制中心”思维范式影响的金融法似乎有点捉襟见肘而略显尴尬。为了充分回应金融法的时代使命与现实需求,金融法的研究和制度构建应当实现范式转化,在平衡金融安全与金融效率之外追求金融公平,并且可以尝试超越对于行政力量的过度依赖,通过法律赋能即创建相应的制度环境提升各类市场主体参与金融活动、实现金融权利的能力,以最终实现金融公平。
一、传统金融法思维范式的反思
尽管我国金融法远未到达统合立法阶段,但以不同金融业别为区分的分散立法之中也存在着体系化的联系。有学者将金融法分为金融监管法和金融交易法,①认为金融法调整纵向的监管关系和横向的交易关系。也有学者在经济法的视野下将金融业的国家协调关系细化为金融市场规制和金融调控,进而确认金融法的体系包括金融机构组织法、金融调控法、金融监管法和金融经营法。②理论上的体系化分类为我们对金融法思维范式的分析提供了路径和方向。笔者尝试遵循理论体系的路径对金融法的运行进行检视,发现金融法制度的设立和运行无不呈现出以行政权力为核心而展开的特征,并且由此形成了政府部门及大型金融机构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权利结构。尽管金融法制在努力追求金融安全与金融效率的调和,但却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以下需要我们反思和检讨的问题:
首先是监管中的行政主导色彩。通常而言,金融监管包括政府监管和自律监管。政府监管主要是由具体负责某一具体业别的监管机构依据其行政权限所实施的监管,而自律监管则是由该金融业别的市场参与者所组成的行业协会所实施的监管。但是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行业协会往往受到该行业的监管机构掣肘,易言之,政府监管已然凌驾于自律监管之上。甚至是金融市场上纠纷的解决,行政权也处于主导地位,呈现出一种强行政弱司法的诡异态势。事实上,对于金融市场主体及其活动的监管既非政府监管部门一己之责,亦非其力所能逮。自律组织和其他市场主体处在金融市场第一线,相比政府监管部门而言能够更加直接地发现违规行为。在行政主导的金融监管之下,自律组织和其他市场主体的比较优势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参与金融监管的积极性受到抑制,进而降低了金融监管的效率。
其次是交易中的营利至上理念。市场化的金融活动以营利为目的无可厚非,但是由于金融法权利结构的错配,造成了金融资源的畸形配置以及交易主体地位的失衡,进而导致了金融机构在金融交易中形成了营利至上的理念,金融活动不再以调剂资金余缺和提供金融服务为宗旨,而是陷入了一种片面地追逐利益的怪圈。这种营利至上理念一方面是因为金融法制的放任而形成的结构性原因。例如银行业长期存在的高利差现象,就与银行业垄断造成的信贷资源分配失衡以及利率结构不合理不无关系。③占据了市场优势地位的银行客观上获得了制度上形成的利益,主观上也积极地争取和维持这种利益,以获取超额利润。④营利至上理念另一方面产生于制度设计的缺失。如在新股发行定价中,由于缺乏对发行过程中利益冲突的有效规制,新股发行价虚高,上市公司大肆圈钱,中介机构赚得盆满钵溢。除此之外,金融法律制度容易被规避以及监管乏力也间接助长了营利至上理念。譬如尽管金融法制对于投资者适当性以及风险提示高度重视,但许多形式上的程序会被金融机构操纵。比如投资者适当性要求容易在金融机构的操纵下轻易地实现规避,风险提示的过程也往往只是走走过场而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又如银行理财产品虽然不允许承诺收益,但事实上保证最低收益是银行理财产品销售中的潜规则。可以说营利至上理念的形成与金融法制度的不合理密切相关,制度不合理给营利至上理念提供了生长的土壤,而营利至上理念又进一步绑架和突破制度,进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再次是调控中的管制中心主义。管制中心主义与行政主导色彩关系密切,管制中心主义是价值取向和实际效果,行政主导色彩则是手段选择,金融市场的管制依托行政权力的主导,而行政主导又不可避免地走向管制中心。管制与自由相对应,两者处在金融监管和调控的两端,经历着长期以来在加强管制的效率缺失与放松管制的秩序紊乱之间的治乱循环,⑤从金融市场监管的历史经验来看,无视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片面强调管制也并非明智。⑥但是检视我国当前金融法的运行状况,管制的痕迹依然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利率管制和市场准入管制。就利率管制而言,我国当前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及浮动幅度均有严格的控制,利率形成与维持在某种程度上并未反映真实的市场供求关系,而是取决于金融宏观调控的目的和特定政治任务,这种现象与正常的市场规律相悖离。而追问利率市场化进展迟缓的原因,有学者研究发现与金融制度的质量不无关系,制度改革的滞后影响了利率市场化的推进。⑦客观评估金融法制本身,依然存在着利率市场化的诸多制度障碍,⑧需要其完成自身进化,奠定放松管制的制度基础。⑨就市场准入管制来看,正规金融垄断了几乎所有的金融资源,非正规金融几无立锥之地。在金融抑制下,非正规金融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因为当前金融法并未给非正规金融相应的合法地位,由此产生的大量民事纠纷和刑事案件使得非正规金融处境愈益尴尬。瑏瑠过度的管制必然导致效率的低下,金融法中管制中心主义的倾向亟需得到遏制,在制度层面厘清管制与监管的分野,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
民族地区及法律保障机制探索
本文作者:谭正航尹珊珊工作单位:吉首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和驱动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是否能够获得公平和必要的金融支持。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金融支持体系是促进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国民族地区金融体系基础薄弱,并呈现浅化和弱化发展趋势,成为制约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面对民族地区的金融发展问题,许多学者从民族地区金融发展现状、深化策略、服务创新、体制改革、立法完善等进行了多维度探索,以寻求破解对策。但很少有成果从发展权视角对此进行研究,更没有成果提出民族地区金融发展权理论。从发展权理论研究民族地区金融问题及其破解对策,是深刻认识到问题产生原因和破解对策的重要路径。民族地区金融发展权理论的提出,有利于明确国家保障民族地区金融发展的责任,促进民族地区金融权利法律保障机制的完善,以消解民族地区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地区金融发展权提出的理论基础
(一)发展权:民族地区金融发展权的母体性权利
发展权被誉为第三代人权的核心,是人权理论在现代社会的拓展与新发展①。1969年,阿尔及利亚正义与和平委员会发表的《不发达国家发展权利》报告,首次提出了“发展权”概念。1970年,塞内加尔法学家凯巴•姆巴耶在斯特拉斯堡国际人权研究院演讲时指出,发展是所有人的权利,每个人都具有生存的权利,并且每个人都有生活得更好的权利[1],首次较为深刻地阐述了发展权的基本内涵。1986年,联合国《发展权利宣言》第一条就发展权内涵作出了全面阐述:“发展权利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由于这种权利,个人和所有各国人民均有权参与、促进并享受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发展,在这种发展中,所有人权和基本自由都能获得充分实现。”联合国《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也再次肯定了所有人享有发展权。从主体来看,发展权不仅是一项个人权利,也是一定社会群体的集体权利和一项国家独立自主发展的权利[2]。就一国内部来看,保护欠发达地区和弱势群体的发展权应是其主要内容。发展权为实现个体、团体和国家的公平与共同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武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整体经济实力得到显著增强,但也带来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新世纪初,我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地区发展公平。西部问题主要是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发展问题。在以货币化、信用化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有效金融机制通过作用于社会资本形成能力而最终传递到整个国民经济,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3]。金融权利是关系到民族地区及其公民生存、发展的基础性权利。作为弱势区域的民族地区,其金融权利更是应得到倾斜性的保护。从提高民族地区整体发展能力来看,保障其金融发展权利是更为关键。从作为集体权利层面上的发展权来看,民族地区金融发展权的提出,符合发展权的基本理念和追求目标。
(二)实质公平:民族地区金融发展权的伦理基础
浅谈不同性质政策金融互补研究论文
摘要:党的十四大在分配问题上提出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思想,在金融体系中,集中体现为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的互补性。商业性金融主要具有扶富的效率功能,政策性金融主要具有扶贫的公平功能。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过程中,应在理顺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促进两者平衡发展。
关键词: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互补性;效率;公平
党的十四大在分配问题上提出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该原则更加明确了效率与公平的对立统一性。从哲学层面上讲,效率与公平是两个判断社会进步的价值范畴。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个人、群众、社会创适的劳动价值和劳动成果。公平是指国家和社会对经济、政治利益的分配公道合理,差别不大。兼顾效率与公平就是既要效率,也要公平,两者同等重要,不分先后和轻重,将两者兼顾并重,并使之有机结合、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思想,在金融体系中,集中体现为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的互补性。商业性金融主要具有扶富的效率功能,政策性金融主要具有扶贫的公平功能。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过程中,应在理顺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促进两者平衡发展。
一、金融的基本分类: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
对于金融的定义,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学者们对金融的定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虽然不尽相同,有的界定较窄,有的界定较宽,但他们基本上都包括了货币资金的融通,并从理论上都可以基本地分为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我们都知道,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是配置资源的两种基本手段;在现代金融体系中,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分别对应于这两种资源配置手段。商业性金融是市场调节、自由竞争、自负盈亏的金融,而政策性金融是与商业性金融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政策性金融是商业性金融市场失灵的条件下产生的。
所谓商业性金融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体按照市场的原则所从事的货币资金融通活动;所谓政策性金融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体尤其是政府为了弥补市场的缺陷,即“市场失灵”,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国家作为融资主体运用各种特殊的融资手段和融资渠道、为配合国家特定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而进行的特殊的资金融资行为。世界近二百个民族国家和经济体的金融机构,都是由商业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这样两大类所组成。各国立法当局也是严格将金融类法规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针对商业性金融的一般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及期货法;另一类是针对政策性金融的单一的特殊的开发银行法、农业发展银行法、进出口银行法、住房银行法、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法以及社会保障保险法和出口信用担保保险法等。
政策性金融功能:制度与体系重构
一、引言
如何规范理论认识,充分发掘政策性金融资源配置和金融公平的功能作用。本文拟从政策性金融的理论基础出发,对其原理、功能、制度载体的构建模式、运行方式等问题,展开理论的比较和分析,为政策性金融制度体系的科学构造提供思路、方法;并且从金融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为金融效率和金融公平的机制融合,为政策性金融的功能重构提供对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通过政府信用、政策导向和金融资源配置,政策性金融能以低成本和长期信贷的优势,有力扶持“强位弱势”群体淤的发展。但其在阐释政策性金融的财务可持续性时,往往会强调“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所持的风险补偿观点较难令人信服。相反,主张政策性金融改革的观点,则更关注政策性金融的制度载体———政策性银行的财务可持续性。他们认为政策性金融存在经营机制问题,应改革其传统的委托体制;而开发性金融是政策性金融改革发展的更高阶段,能保证机构经营业绩,且是市场建设的“开路先锋”。本文认为,对于政策性金融的金融功能定位,以及配套公共政策的机制保证,是深化政策性金融制度改革的基础。即在保证政策性金融服务目标、服务宗旨不变的前提下,提高政策性金融自身的经营效率,在实现政策目标,达成金融公平的同时,也实现金融效率的积极提升。下文即从理论基础、功能作用和实践证据等诸方面展开比较分析,以证明政策性金融功能重构的公平、效率目标是必须、必要,并且是可行的,能够共存于政策性金融的理论框架之下。
三、政策性金融的理论基础
政策性金融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制度安排,有着充分的理论基础和需求广泛的业务对象群体。目前,我国经济金融的转型升级,遭金融排斥的“强位弱势”群体,小微企业、低收入者和“三农”发展等,无不对政策性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提出了内生需求。为何商业性金融业务不构成与政策性金融业务的竞争、替代关系于,而是相互补充、协调合作?为何开放性金融并非政策性金融的高级发展阶段,而只是政策性与商业性金融业务的整合形式?这需要首先对政策性金融的理论背景进行厘清。以金融功能的作用机制为视角,政策性金融的理论基础涉及经济金融、金融风险管理和普惠金融等多个领域。
商业银行网点设置个案剖析
摘要:公平和效率两者优先性问题历来都是人类思想、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热点话题,而于现实中往往通过暂时的减损一方而追求另一方,从而达到阶段性的均衡,本文将以公平和效率的理念基石,在此之上概述以往学术界通常所赋予公平的四种不同的含义,并结合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网点滥设行为,界定商业银行其行为的性质,浅析在现今的社会的发展中、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行为于公平、效率的视角下的合理性。
关键词:公平;效率;优先性;商业银行
一、公平和效率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公平”和“效率”是两个不同层面却又是相互关联的概念。人们往往会用一些很通俗话的文字来形容,那么公平常常会被表达成公道、正义、平等等概念,而效益、效用则是用来阐述什么是效率。因为这两个词的含义很广泛,所以也就很容易引起人们的争议,因而对两者进行一个详尽的阐述是必要的。(一)公平。“公平”含有公正(也可以说是正义)和平等两方面的意思,通俗地来说就是得其所得。早在古希腊时代人们就把公平正义看作是人类社会发展、追求的目标。柏拉图认为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之上,人们按照每个人不同的才能和天性形成不同的等级来担任适合其天性的不同职务;不同的等级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各其所得就是正义。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就是平等,服从法律并得其所应得,它包括分配正义和平均正义。前者指的是,人们根据其才能、地位、职务等特质按比例取得与之相称的物品;后者指人们获得同样的对待或同样的物品,既包括机会均等有包括结果上的平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洛克、卢梭等人将平等归入天赋人权。他们主张人依照自然生来而具有平等的权利,即自然权利或天赋人权,其中包括自由生存权、财产权、追求幸福和反抗压迫的权利。资产阶级革命后,在传统的法律体系中产生了一个全新的法律部门,现代生活中保障人权必不可少的宪法。天赋人权也就开始被写入宪法中,平等也就被诠释为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那么不难看出,公平常常被赋予的含义有:一是指在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这是一种具体竞争规则的平等;二是指机会的均等,由于自然以及历史的原因,人与人之间在占有资源上具有天然的不平等,机会的均等也就意味着是国家干预为每个人提供相应的资源,让他们从而可以享受到平等的机会;三是分配公平,即分配正义,不过这里是以第二层意思为前提即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每个人可以获得的收益与自己投入的资源在价值抑或是量上具有一定的相称性;四是结果平等,也就是说人们参与活动后待遇、分配等具有公正性。(二)效率。“效率”的含义就比较清晰明了了,一般是指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相关关系。这里的产出或收益是指对人有用的物品,因此效率也就成了投入与效用之间的最佳函数关系。还有一种指的是制度效率,即指整个经济制度的安排是否促进生产效率,制度效率有时候也被笼统地称之为经济效率。
二、商业银行的网点设置
按照现行流程,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网点设置由其分行筹建申请,其总行向拟设地银监局提交,再由银监局受理并初步审查,最终由银监会审查并决定。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经济进入下行周期,截至今日,银行业金融机构改革一直保持稳健地变革方式,看似风平浪静,实则却波涛汹涌。其中对于机构设置方面,关于审批权下放到地方银监,这其实大大地降低了银行网点设置的准入门槛。而根据《中国银监会市场准入工作实施细则》之分则,对于境内商业银行申报的新设网点是存在对网点的盈利状况、资产状况及风险控制等项目的具体审核,且商业银行的网点设置数量必须满足年度的境内新增机构计划。诚然,分则中的审核内容并不经得起推敲,其审核的重点一直实在强调新设网点的盈利状况及风险控制目标的完成,这就会导致各个银行在看似公平的市场竞争大前提下,又关起门来只顾自家经营。加之,地方银监在审核过程中出于地方优先发展的目标,也必定会出现一定的灰色操控空间,那么新设银行网点机构的于区域市场内已有机构数量、区域内网点覆盖情况及区域经济发展三者的适应性问题,必定会被忽略。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末,全国主要商业银行网点机构数量排名,第一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拥有营业网点近4万个;第二是中国农业银行,境内分支机构有23682个;第三是中国工商银行,设置网点16429家,自助银行29385家;第四是中国建设银行,设有分支机构14985家;第五是中国银行,设有境内机构11556家。以上只是网点数量排名前五的银行,也就仅仅这五家银行网点总数已达10.6万,于全国660个城市而言,平均每个城市160个物理网点,这是一个极为恐怖的数据。再者,银行网点每年都在新设,也在160的均数上还在不断得增,以至于很多城市的金融街上,三步一家银行五步一家信用社这种现象并不少见。
农村民间金融法律体制创新
民间金融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解决农村金融短缺,实现多样化资金供给方面具有天然优势。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加速,农村金融需求日益强烈,只有增加农村金融供给组织和创新农村金融供给方式,才能破解农村建设的资金难题。因此实现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创新与制度创新是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应该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民间金融的特性
农村民间金融,以农村为活动领域、以农业和农民为服务对象进行货币流通、资金流动和信用活动,从而为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运行提供资金支持。其活动领域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具有不同于城市金融的如下特点。
(一)属于典型的二元制结构所谓二元金融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在金融抑制条件下金融体系的二元状态,即一方面是遍布全国的国有银行、商业银行和拥有现代化管理与技术的外国银行的分支网络,从而组成了一个有限的,但却是有组织的金融市场;另一方面则是传统的、小规模经营的非正式金融组织,广泛存在于经济的各个层面。目前,我国农村正规金融组织是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体,以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为两翼,再辅之以邮政储蓄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的金融机构格局。非正规金融组织则是相对于正规金融组织而言,又被称为民间金融,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产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在因素即金融抑制以及由金融抑制导致的政策扭曲。在组织形式上主要包括农村合作基金会、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以及合会、钱庄、无息借款、高利贷等民间借贷。由于我国农村建设资金的短缺和农村金融的边缘化,民间金融逐渐成为农村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
(二)具有明显的内生性农村民间金融是基于一定的地缘、血缘、业缘关系而成立的交易活动,其最初产生于农户和农村经济组织的自发行为,其与中国乡土社会特有的社会信任关系、经济组织结构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农村民间金融建立在互相信息充分掌握的基础之上,经济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人格化,是以个人信用为基础的金融交易活动,这决定了民间金融更多的是一种横向信用,其根植于社会成员的自律,依赖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约束。这一点区别于国有金融,其更多是一种是纵向信用关系。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的存在是自身成本收益博弈的结果,和正规金融机构相比大大节约了交易费用,代表了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方向。
(三)农村民间金融的活动规模和发育程度由其所处的农业发展阶段所决定农村民间金融的基本功能是满足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产需求、投融资需求和服务性需求。这就决定农村民间金融不能凌驾于农村经济发展之上、不能脱离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现状而盲目追求自身的发展,而是要受到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村商品经济发育程度的制约。l3农业生产规模小、利润低,经济力量有限,对自然灾害等意外事件抵抗力较弱,从而使得农业信贷资金贷款具有高风险性和低收益率,导致商业性金融进入农村市场的动力不足,而巨大的资金缺口为民间金融的飞速发展留下了巨大的生存空间。经济落后地区以民间借贷为主,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已出现了较为规范的民间金融组织,农村民间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相呼应,层次分明。
欠发达地区金融现状研究论文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金融发展却面临众多困境。以广西金融发展现状为例,从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和公平效率关系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制约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的制度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欠发达地区;交易费用;公平与效率;制度
1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经济基础、原始积累和区位优势等因素的作用下,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相比之下,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历史、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缓慢,区域金融发展也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欠发达地区信贷资金配置效率下降,银行有款贷不出,而许多中小企业却贷不到款,从而导致存差不断扩大,金融运行质态趋于恶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交易费用昂贵、规则的不公平也是制约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
2广西金融现状
广西地处我国南部,具有沿海、沿江、沿边的区位优势,区内资源丰富,但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因素制约,广西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缓慢,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广西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金融业发展迅速。2004年末,银行网点达到5602家,从业人员67792人,金融资产总计7622.7亿元。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金融发展却面临新的困境。主要表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