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供给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6 11:46:1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金融供给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金融供给

小议农村金融供给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就是使农村经济得以发展,但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来看,由于农业比较收益低下,获得的金融支持较少,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何有效地增加农村金融供给、解决农村金融不足,成为笔者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1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现状

1.1国有控股商业性银行:商业性银行的投融资行为,受到信用评估成本、信息获取成本、风险控制成本和网点设置成本等方面的制约。面对大量分散的农户、效率低下的经济不规模环境,获取信息的成本就很高,难以对多且散的客户群体进行信用评估和甄别,贷款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大,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难以成为农户投资需求的主导金融机构。近年来,商业银行大量从农村地区撤出,或减少分支机构,且其日益严重的非农化业务,足以证明了这一现象。

1.2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在农业领域设立政策性金融机构是各国政府扫的一贯做法,旨在促进农业生产性投资和流通性融资。生产性投资弥补了农业领域长期投资不足的问题;流通性融资主要用于国家对农产品收购,为保障本国农产品供应和粮食安全而进行的。由于政策性金融对农户融资作用的有限性,决定了政策性金融不可能是有效解决农村资金问题的主要途径。

1.3各种形式的民间金融机构:中国民间金融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如各种互助会、私人钱庄、储贷协会、基金会等。互助会带有储蓄以及互助保险的性质,在我国农村很多地区普遍存在;私人钱庄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较为普遍,既有储蓄也有贷款,甚至可以办理很多汇兑业务,其规模一般较大,有些钱庄成为当地社区融通资金的主要途径。据调查,农村来自非正规市场的贷款大约为来自正规信贷机构的4倍,为“三农”发展作出了贡献。

1.4合作金融机构以及邮政储蓄:合作金融机构一般属于民间性的互助合作金融机构,我国由于特殊原因,各级政府过多介入,从日常运营、管理制度、业务结构来看,我国的农信社是一个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混合体,导致农信社产权不清,内部人控现象相当普遍,社员代表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形同虚设。商业化倾向也导致合作金融投向农业资金呈下降趋势;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制度设计的缺陷,导致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而且邮政储蓄的迅猛发展直接分流了农信社存款来源,按照商业化原则,通过邮政储蓄与农村金融机构办理大额存款协议,将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对“三农”的支持毕竟有限。

查看全文

供给侧金融改革思路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金融改革的基本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有关战略部署,坚持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总思路,壮大地方金融实力,加快金融创新步伐,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全面提升金融业竞争力,为全面推进廉洁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安全发展、统筹发展,实现富民强国战略提供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按照统筹谋划、突出重点、市场主导、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发挥转型综改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势,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发展,力争用较短时间建成与资源型经济转型相适应、市场化程度较高、竞争有序、运行规范、监管科学、功能完善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三)发展目标。综合考虑金融业现实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金融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1.金融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金融机构实力明显增强。金融业占GDP的比重超过10%,成为基础性和关键产业。力争到2020年,全国性金融机构和主要外资金融机构全部设立分支机构;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驻本地分支机构业务规模在本系统内排名不断前移;培育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和较高品牌价值的地方金融机构,将股权交易中心建设成为以资本要素为特征的金融综合交易平台。将打造成为有较强影响力的金融活跃区域。金融机构布局更加合理,功能进一步完善。2.融资总量显著增长,金融市场进一步健全。货币市场交易量显著增加,交易品种不断丰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初步建成,证券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股票、债券市场份额占全国比重显著提高,区域股权市场交易规模继续扩大,创业和股权投资市场快速发展,资本规模大幅增加;保险市场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保障功能不断完善;金融中介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到2020年,力争形成业态丰富、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市场体系。3.普惠金融不断发展。小微企业、“三农”、大学生创业、下岗再就业、保障房建设、棚户区改造以及农村水利建设等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融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城乡金融服务水平明显提升,金融服务产品和层次更加丰富,城市社区便民金融服务圈基本形成,农村金融服务实现全覆盖。金融改革发展成果惠及社会各个阶层、所有群体。[1]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金融改革主要任务

(一)分类扶持各类机构。1.打造地方金融投资控股集团。以国信投资集团为基础,加快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以资本为纽带,向国内外知名投资者开放股权,引进优质战略投资者,支持集团整体上市或推动控股法人公司单独上市,按照市场化方式,逐步整合保险、金融租赁等牌照,形成集信托、证券、融资担保、股权交易、产权交易、银行、期货、基金等各种要素于一体,有较强影响力的一流金融控股集团。2.做大做强城市商业银行。我国经济学家吴敬琏、刘彦海、文力、张维迎指出:要推动城市商业银行扩大业务和网点覆盖面,逐步成为深耕本地市场、经营稳健、服务领先的现代化商业银行。推动商业银行通过兼并、重组、收购等方式进入保险、基金、金融租赁、担保等领域,形成综合化经营优势,积极争取中票、短融、中债等债务性融资工具发行承销业务资格,向基金管理、资产管理等市场发展,做大做强同业、投行、金融市场、理财等业务,实现全牌照、多元化发展,转变经营方式,调整发展战略,充实资本规模,优化治理结构,加快上市进程,把商业银行打造成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化股份制银行。支持本地银行巩固和夯实基础,加快创新发展,通过增资扩股、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加快风险处置。鼓励地方法人机构争取市场做市商资质,增强市场交易的广度和深度。[2]3.大力发展农村中小银行。以股份制为方向,以建立现代银行制度为目标,全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农村商业银行组建步伐,到2016年6月底,全面完成高风险农信社改制工作,到2020年,县级农信社全部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培育条件成熟的尧都农村商业银行上市。鼓励发展村镇银行,并在乡镇设立分支机构。支持优质小额贷款公司转制成村镇银行。4.规范发展准金融机构。按照“控制总量、注重质量、合理布局、防范风险”的要求,提高准入门槛,完善制度设计,加强行业监管,促进融资担保机构、再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准金融机构健康发展。扶持大型融资性担保机构做大做强,鼓励中小融资性担保机构增资扩股,逐步形成省市县三级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加快再担保机构设立,发挥再担保机构提供增信和分担风险的功能。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拓展面向“三农”及小企业的融资服务。5.稳步发展新型金融业态。吸收、借鉴各种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稳步发展互联网金融,与电商龙头企业密切合作,稳妥发展第三方支付、众筹基金、P2P和互联网理财等业务。支持中国煤炭交易中心开展煤炭现货交易,积极推动场外衍生品交易,拓宽交易品种,逐步建设成为区域能源交易现货和期货市场。推进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中心建设。推动各市设立城镇化私募基金和各类产业发展基金。6.积极发展地方保险机构。加快中煤财险增资扩股和网点布局,拓宽服务领域,打造全国保险品牌。加快成立人身保险法人机构。积极引进健康保险、养老保险、责任保险、汽车保险、信用保险、农业保险等专业性保险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村镇保险公司,鼓励发展相互制、合作制、专业自保等新型保险企业组织形式。7.支持其他地方金融机构发展。支持金融租赁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增强经营活力。做大做强期货公司,壮大现有财务公司,继续支持大型企业集团组建财务公司,加快组建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二)加大金融市场创新。1.稳步扩大社会融资总量。一是扩大信贷规模。加强与全国各银行机构总行的战略合作,充分发挥信贷投放主渠道作用,积极扩大信贷投放和资金配置。支持银行业机构通过跨业跨区银团(社团)贷款、票据市场运作、发行大额同业存单、绿色金融债券等方式筹集信贷资金。综合利用再贴现、再贷款等政策工具,放大放贷能力。二是加快发展直接融资。扩大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超短融及其他债务性融资工具发行规模。继续做好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发行工作。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以及境外市场上市。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配股等方式,发挥上市公司再融资功能。出台专项改革措施,加快推动中小企业股份制改造,为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创造条件。加快股权融资发展,丰富直接融资手段。三是推进险资进入。加强与国内大型保险机构的战略合作,拓展保险资金投资领域,鼓励保险资金投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非上市公司股权,参与企业战略重组。2.大力发展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按照管理科学、运作规范、功能健全、风险可控的原则,提升股权交易中心功能,近期目标是将其打造成为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中远期目标是建成以资本要素为特征的金融综合交易平台,加快建立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双向“转板”机制,探索赴沪、深证券交易所延伸挂牌的路径。大力培育挂牌企业主体,发展壮大合格投资者队伍。创新交易品种,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私募债,逐步推出固定收益类、私募债券和资产证券化等新产品。3.加快发展期货交易市场。广泛开展期货市场宣传与培训,进一步提高企业对期货市场的认知和参与程度。充分发挥现货交易的优势,完善市场功能,加快发展期货交易。支持实体企业开展套期保值,发挥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分散风险、套期保值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3]4.统筹规划要素交易市场建设。合理设计要素市场品种结构、数量规模和区域分布,促进要素交易市场规范有序发展。加快发展金融服务平台,用市场化手段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优质服务。依法处置地方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促进物权、股权、债权、知识产权等各类权益产品在产权交易中心平台交易。加快推进股权、农村产权、集体林权、知识产权、碳排放权、土地交易、能源交易等要素平台建设。5.拓宽保险服务领域。一是探索设立再保险金融机构、小额保险公司。支持保险机构加快发展养老、医疗、疾病等商业保险,大力拓展企业年金业务。支持保险机构在做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承办工作、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城镇职工大病保险承办工作。鼓励各级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具有资质的保险机构开展养老、医疗保险经办服务。积极申报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鼓励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投资养老服务业。二是推动煤炭行业实行商业保险与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保险化配套改革试点,创新煤炭安全责任保险发展模式。探索建立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医疗、高危行业安全生产等地方性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加强对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管理与运用,切实保障交通事故受害人权益。试点开展巨灾保险,建立巨灾保险制度,积极探索对地震、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业旱灾等巨灾的保障模式。三是加快发展“三农”保险。积极开办棉花、马铃薯、育肥猪等国家政策性保险业务。大力发展政策性农村房屋保险。四是引导保险资金通过股权、债权等方式投资交通、通信、能源、农村水利等基础项目建设,参与棚户区改造、城镇化建设和国有大型企业、金融企业重组改制。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支持企业“走出去”。6.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新兴战略行业等领域。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创投基金、私募股权基金、产业基金等。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推进民营银行试点。在民间资本活跃、有一定规模经济辐射效应的地区,试点借贷登记服务中心,为民间资金借贷提供登记、合约公证、资产评估等服务,推动民间融资“阳光化”。建立健全民间融资监测体系,加强民间融资动态跟踪和风险预警工作,坚决遏制脱实向虚和非法集资。(三)提升金融服务水平。1.加大对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金融服务能力。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金融支持。重点支持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工业、特色食品工业等新兴产业融资。重点加大对推进煤炭科技创新和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的金融服务,推动煤炭革命。保证重点在建续建工程和项目的合理资金需求。支持民生工程建设。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进一步发展消费金融,促进消费升级。对产能过剩行业区分不同情况,落实差别化的资金扶持政策。推动金融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创新城镇化建设投融资机制,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4]2.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创新金融服务方式,促进科技与金融相结合,通过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信托投资计划、保险资金直投等方式,拓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模式。引导创业和股权投资机构投资科技创新型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企业信用债券。支持成长型科技企业完善股权结构,通过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或“新三板”挂牌融资。围绕产业链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供销企业,创新产业链融资,提供一揽子金融集成服务。支持科技创新城设立商业银行专业支行、融资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保险专营机构,吸引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机构入驻,在科技创新城形成功能较为完善的金融集聚区。3.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在风险总体可控的前提下,确保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实施中小微企业成长工程,落实金融扶持政策,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培育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小巨人”企业。引导银行机构开展动产、股权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推行贷款保证保险服务,多举措强化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支持企业充分利用人民银行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应收账款抵押贷款业务。鼓励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信托、保险、租赁等产品。支持中小企业通过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发行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产权市场交易等方式,拓宽直接融资渠道。落实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贴息等优惠政策,发挥各级政府性担保机构作用,创新担保方式,满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需求。发展小企业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小企业“走出去”。4.改善民生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提供差别化服务,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加快发展中小金融机构,通过社区银行、小微支行和手机银行等提供多层次金融服务。逐步建立贴近各类客户需求、灵活多样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发理财产品,支持群众增加财产性收入。创建“信合便利店”“农金服务站”,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金融流动服务车”,积极开展“两权抵押”(农村住房、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进一步向乡镇以下延伸金融服务,提高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得性。开展“惠农卡+转账电话”村村通工程,让广大农民足不出村,在“家门口”享受刷卡消费、转账结算、资金汇划等便利的金融服务。完善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机制,发展针对社会弱势群体创业、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的金融服务,扩大贫困学生助学贷款规模和覆盖范围。大力发展养老、健康、医疗保险,推进建筑施工、环境保护、产品质量、公共安全等领域责任保险。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村庄整治的金融支持。5.提升金融信息化水平。加快发展新金融,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促进金融机构布局重心从物理性网点建设向信息化网点建设转变。发展现代支付体系,进一步提升以现代化支付系统为主体、各类区域性电子支付系统为补充的电子支付网络的支付清算能力,提高经济运行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水平,优化企业和居民支付环境。建立地方金融统计体系,为金融工作提供及时准确的统计监测数据。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信息系统,将信息系统建设、金融业务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有机结合,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强金融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增强竞争优势。[5](四)深化金融开放与合作。1.加快引进金融机构。鼓励全国性金融机构在本地增设分支机构。争取所有政策性银行在本地设立分支机构。引进外资金融机构来本地设立机构。引进境外知名金融控股集团、主权财富基金、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来本地设立投资基金和分支机构。引进金融机构后台服务中心,建设功能完备的登记、托管、支付、结算、清算等系统,增强金融基础服务能力。2.深化与经济发达地区的金融合作。加强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亚洲投资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沟通。抓住发展机遇,解放思想,结合实际,找准比较优势,不断深化金融合作,加快“一带一路”金融招商。建立完善与北京、上海、重庆、天津、山东等发达省(市)协同合作机制,积极开展机构、业务、市场、人才智力、风险防范处置等方面的深入合作。3.做好对“走出去”企业的金融服务。鼓励境内外金融机构提供跨国并购贷款、股权融资服务,建立对外承包工程融资担保平台,综合运用跨境担保及出口信用保险等金融工具,为企业开展对外贸易、投资和工程承包活动提供有力支持。发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推进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直接投资、外债管理等领域外汇管理改革,扩大外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提高外债资金使用效率,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出口收入存放境外业务,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金融工具作用,为企业提供信用保险、资信调查、商账追收、保单融资等综合服务。支持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金融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金融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党委、政府及时研究解决金融领域重大问题,充分发挥金融工作领导组职能,加强对金融重大事务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健全完善金融管理体制。二是各市要加强对金融工作的领导,成立金融工作领导组,定期研究解决本地区出现的金融突出问题。着力加强各市金融队伍建设,各市县要成立金融协调专门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发挥协调、组织和风险处置作用。三是各级政府要将金融改革发展任务纳入目标考核,落实责任,加强协调,大力推进。四是各级政府要建立高效的政银企协作机制,做好日常的银企对接工作,建立银企互信新关系,及时处置重大风险事件,妥善处理好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发挥关键性作用的关系,促进政银企协调机制成为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的重要抓手。(二)完善金融业发展激励机制。各级政府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尊重市场运行规律和金融企业发展规律,优化营商环境。整合财政、税收、土地等资源,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领和杠杆作用,调动金融机构服务地方发展的积极性。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快成立各类引导基金,通过贴息、担保、基金等市场手段,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增信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放大财政效能。利用金融工具和市场手段,推动财政资金购买保险等金融服务,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管理效率,实现财政资金支持效应最大化。进一步扩大抵质押物范围,简化流程,提高注册登记、房产确权评估和抵质押等业务的效率,为金融机构经营创造宽松环境。(三)强化金融人才支撑。根据本地金融发展的中长期规划,通过引进、培养、培训等途径,建立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的金融人才专业队伍。一是引进一批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快速提升地方金融机构管理水平。二是制定实施金融人才专项培育方案,加快培养本地金融人才队伍。三是争取从中央金融部门、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发达地区交流一批优秀金融干部,到各市任职或挂职。四是加强对各级地方领导干部金融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各级政府运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四)优化社会信用环境。建立对各市金融环境的考核制度,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建立省、市、县三级金融机构不良贷款考核制度,加大对逃废债失信行为的打击力度,形成失信必惩的机制和氛围,将金融生态指标纳入地方政府年度考核体系。依托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加快与司法和其他执法机构资信的互通,向社会开放征信体系。努力构建功能完备、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社会信用体系,培育诚实守信的社会文化。(五)建立健全地方金融监管体制。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的意见》(国发〔2014〕30号)精神,逐步建立健全地方金融监管机构,完善符合本地实际的金融监管体系。各级政府要承担区域性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健全金融业综合统计和分析制度,强化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将各类市场主体纳入监测范围。(六)加强金融风险防控。金融机构要恪守职责,依法合规经营,运用法律手段防范和化解风险。金融监管部门、司法系统和地方政府要加强工作协调,增强金融监管合力。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金融欺诈、非法证券期货、非法金融机构和其他各类违法行为。依法合规,加快金融风险处置,防范可能出现的新的金融风险。切实做到对各类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严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查看全文

农村金融供给的思考

第一,信息不对称和信用失衡问题。基于农村金融中存在的问题,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申请贷款存在很大的难度。由于信息不对称,当出现抵押条件苛刻、信贷额度较低和资金用途单一限制问题的时候,农民一旦需要贷款的时候,往往不是和正规的金融机构发生金融关系而是求助于非正规的金融机构。不仅没有贷款的途径,就是存款或理财的途径也是有限的。对农民而言,其存钱的主要途径就是银行存款,在银行收益率低的情况下,农民的闲散资金会流向地下钱庄等一些非法的融资机构。

第二,农村金融产品结构单一。除金融结算和少数乡镇开通了针对单位的代收水电费之类的中间业务外,代销国债、基金、银行卡等科技含量稍高的业务几乎没有。由于受支农实力的制约,农村信用社也不能完全根据农业种植、养殖产业化的周期规律来合理安排贷款期限。农村金融信贷服务品种不丰富,造成了农民贷款难的现象,阻滞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

第三,农村金融服务供给较弱。近几年,虽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入驻农村金融市场,但由于以前机构缩减、竞争不充分,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在短时间内,仍未提高,农民难以得到优质的金融服务。

第四,金融环境不理想,缺乏对资金的吸引力。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抗风险能力较弱,农村金融资源匮乏,信息不对称导致交易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农业生产“投入多,产出少,经济效益低”成为必然,从而进一步降低了资金的吸引力。

通过已有研究并结合个人研究,认为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中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农村金融市场法律法规的缺失。我国农村金融业发展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存在一些空缺,尤其是法律法规方面。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正为融资过程中的非法的融资行为的发生提供了土壤。其次,是农村金融市场不完善。金融对农村而言一直都是一个陌生的事物。广大农民并没有理解金融是何物。在农民看来金融就是银行,就是一个可以存款和贷款的机构。同时农村金融主要是由政府主导,而其他的金融机构难以介入农村。这一方面是由于农民对其他金融机构的不信任,另一方面是市场准入限制了其他金融机构的介入。这就造成了一些非法个人和团体以非法的形式渗透到农村,同时以高额收益率吸引农民的闲散资金。这种情况下行程的农村即溶市场必然是不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完善也增加了农村金融风险,增加了农民金融风险。

基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做呢,结合已有研究和个人职业,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查看全文

供给侧下农村金融改革思考

【摘要】2016年党中央提出要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仍聚焦农业领域,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今年改革的主题。但是,我国当前的农村金融发展滞后,无法满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金融需求,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针对新经济下农村金融的供给现状、存在的问题等展开分析,并提出了农村金融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金融;金融机构;金融服务

一、农村金融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农村金融作为我国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对落后的发展水平与日新月异的农村经济发展不匹配。因此,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形势下,关于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一)农村金融供给现状分析。1.供给机构多样化但有效供给严重不足。我国农村金融的供给机构主要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和以典当行、自由借贷、钱庄、民间集资等为主的非正规金融机构。目前,正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供给只能满足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近三分之一的需求。另外,供给风险较大、供给成本较高、市场风险上升等因素均加剧了供给机构多样化和有效供给不足。2.农村金融服务效率较低。由于自身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和受贷款资金来源的限制,我国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往往忽视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与完善。为节约经营成本,农村金融机构通常将城市金融服务方法和方式套用在农村金融产品及服务上,这样势必会造成支农力度有限。主要表现在:农村金融现有的金融服务还是以传统的存贷汇取等业务为主;农村金融服务网点不足、农村金融从业人员数量较少等问题。(二)农村金融现存的问题。1.农业本身存在的问题。首先,农业是弱质产业,金融支持农业存在高风险与高成本。虽然国家采取多种方式引导金融支农、助农,但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进程仍旧缓慢。其次,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业经营方式使得各种农业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问题都导致农业经营主体的担保能力比较差,与银行的信贷原则背道而驰。最后,农业的从业者——农民自身的特点也导致金融机构的供给不足。2.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供给侧产生的产能问题使得金融机构的传统经营模式问题层出不穷,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降低了金融支农优惠政策的吸引力,因此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受到阻碍。另外,政府在新型农村金融市场方面的支持政策并不足,甚至还存在空白。农村金融的需求主体还存在金融信用知识匮乏、自身贷款条件不够等问题;农村金融的供给主体对于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支持三农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三)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1.农业供给侧改革为农村金融改革提供新机遇。农业供给侧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综合性改革,在拓宽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同时,也为农村金融的供给主体提供了新机遇。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为满足各农村主体不断变化的金融需求,农村金融机构的供给主体将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进行,使得农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等各个方面逐步推进,也促进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投向的转变。2.农村金融机构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提供支撑。据《2016年农村地区支付业务发展总体情况》公布的数据,截止2016年底,农村地区银行网点数量达12.67万个。庞大的农村金融机构网络是支持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坚实保障和有力支撑。此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农村金融机构针对不同的市场经营主体所积累的金融产品,以及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和相对专业的人员配备,使得在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时更加具有针对性。

二、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

(一)增加农村金融支农的供给能力。主要包括供给能力和供给意愿。首先,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提高农村金融机构对于涉农贷款的支持力度,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创新支农方式,促使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投入力度。其次,农村金融机构要不断加大创新的力度、提高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质量,在数量和质量上满足农业经营主体。再者,金融机构需要转变涉农的供给意愿,更好地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提高农村金融供给资金的流动性。农村金融机构应深入调研农村金融的多样化需求,提供不同贷款给涉农经营的主体,发挥市场本身的主导作用,合理分配信贷资源。农村金融机构要精细化管理自身的经营,减少业务经营方面的损失,降低金融成本,保证整体的收益可以满足企业运营的需要。农村金融机构还应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起高效便捷的农村金融机构网络,优化网点布局,节约人力和经营成本,为支农建设夯实基础。(三)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首先,要以观念创新为导向,提供差异化和综合化的产品与服务。其次,要以业务创新为核心。创新结算手段,推广网上银行、移动互联网等新型支付业务,开发针对农村经营主体的信用证、信用卡等工具;创新产品和服务,在各种金融证券方面不断地探索新的支农方式;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辟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再者,要以服务和产品的创新为重点。创新融资方案,既满足涉农企业的抵质押担保问题,又可拓宽农村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空间。最后,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运用新兴的信息技术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息数据,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农村金融机构创新服务的促进作用。(四)降低农村金融风险。农村金融是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加之农村金融市场相对宽松的市场准入政策,使得农村金融存在一定风险。在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进程中,应当做好农村金融的风险防控工作。首先要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加大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强化贷款管理。其次,要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信用体系,正向引导农村经营主体树立良好的守信意识。最后,要加强金融监管,以风险监管为核心,形成农村金融风险识别、监测、评估、预警、控制等完整的风险监管体系。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在新一轮的供给侧改革浪潮中,科学定位努力找准自身的优势所在,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普惠金融事业和农业现代化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一份贡献。

查看全文

金融人才供给效率研究

摘要:选取典型地区,对浙江省金融人才供给进行调研,掌握金融产业供给改革导致的人才需求变化,分析其中关键影响因子,在DEA人才供给模型构建基础上,检验浙江省金融人才供给效率,探索构建金融人才供给体系,以此提高金融人才培养的效率。

关键词:DEA模型;金融人才;人才供给

1浙江省金融人才供给现状

目前浙江省有本科院校共36所,有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18所学校开设了金融学相关的专业,所占比重为50%。本科院校中金融人才培养较多的为浙江财经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人数分别达到了1700余人和1400余人,这两所分别设置了金融学院开展了针对性的培养。浙江大学设立了独立金融系,也开展针对性的金融人才培养。其余15所学校开设了金融学、金融工程学等金额培养的相关专业。浙江省目前有高职高专学院49所,只有10所院校开设了金融相关专业,所占比重为20.04%,该比重远远低于本科院校的50%,也远远低于独立学院的52.38%。但是培养学生的总人数15337人高于普通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的人数的总和。主要集中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金融相关专业的在校人数分别达到了9909人,1400人和1260人,三个学校的金融相关专业的在校人数占到全部高职高专金融专业在校人数的81.95%。

2浙江省金融行业现状分析

2.1金融行业人才需求分析。浙江省金融行业从业人员激增是金融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表现。我们整理2012年到2016年浙江省统计年鉴,结果显示浙江省金融从业人员的总量有原来2012年的38.7万人增加到了2016年的48.61万人,增长了25.61%。从2012年到2016年,金融人才的需求量增长率也从原来的负增长到2016年增长10%。其中2015年的增长幅度最大,达到了12.27%。从业人员的人数变动往往与浙江省的金融行业发展息息相关。2014-2016年也正是浙江省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期,从业人员的需求量也大幅度增长。2.2浙江省金融企业发展现状。2.2.1浙江省金融企业数量指标。浙江省金融企业数量近几年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企业数量由2012年的3492家增长到了2016年的8853家,5年间增加了5361家,增长幅度达到了153.52%。按年份浙江省金融企业增长速度不同,其中增幅最大的为2013年达到了56.87%,最小的年份为2014年为0.37%。但随后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金融企业也开始大幅度的增加。按地区分析,杭州市拥有2240家金融机构占全省金融企业的25.30%。其次为温州市有1965家,占比达到了22.2%。宁波拥有353家,占比为3.99%,金华市有299家,占比为3.38%。2.2.2浙江省金融技术人员现状。从学历角度分析,浙江省2016年金融从业中本科学历的为23.85万人,大专学历的人员为11.03万人,中专及高中的从业人员为10.42万人,初中以下学历的为1.08万人。相比2015年从业人员增长的情况,其中金融从业中本科学历人员增长最大,达到了1.74万人。其中人才需求涨幅最大的是中专及高中学历的从业人员,涨幅为17.21%。这与金融行业的转型升级有直接的关系。

查看全文

需求视角下研讨金融供给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对农村金融的重新界定;黑龙江省农村金融需求分析;黑龙江省增加农村金融供给的对策分析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农村金融往往被理解为服务于农民、农业和农村的金融、不能简单地把农村金融理解为农民金融或乡村金融、农民的资金融出需求供给渠道不畅、期内现金流入持续增加,说明人们整体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农民的资金融入需求供给渠道单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村保险服务需求与供给主体缺失、缺乏专门性的农业保险机构为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民提供保障、改善农村金融机构自身服务、完善金融环境配套设施建设、培育广大农村的金融需求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农业产业低预期收益和高风险特点是农村金融的需求者和供给者共同面临的约束条件,基于二者理性的选择,最终会形成一个低水平的需求与供给均衡。为了打破这种低水平的均衡,整体思路是降低和分散农业生产的风险、提高农业的预期收益。因此,从需求视角下提出的金融供给的对策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性。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需求;金融供给

在农村金融问题的探讨上,大多数文章提及的关于农村金融的供给状况,是从供给量或农村金融机构的分布与竞争方面来阐述的,结论大多是农村金融的供给不足;有的是从农村金融需求的调查入手,结论是农村金融需求的满足程度低。无论是从供给还是从需求入手,其最后合理的推论都是由于农村金融的供给不足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政策建议是增加农村金融供给。纵观历次农村金融改革,基本上都是在这个思路指导下,试图搭建起以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为供给主体的农村金融供给平台。但这种自上而下的农村金融改革既忽略了农村真实的金融需求,也忽略了金融机构的供给意愿。

一、对农村金融的重新界定

长期以来,绝大多数学者在思考、研究农村问题时,往往把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农村金融往往被理解为服务于农民、农业和农村的金融。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尤其是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对以简单农业再生产为主要特征的小农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主要体现在:(1)随着通讯、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农村和城市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传统意义上的、相对封闭的“乡村”正在消失,乡村逐渐“集镇化”;(2)农民与市民逐渐融合。随着户籍制度的松动,农村人口的流动加剧,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家庭形态正在发生着根本的变化;(3)适度规模化与专业化生产成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条件下,不能简单地把农村金融理解为农民金融或乡村金融。本文认为,农村金融问题既不是简单的农民金融问题,也不是简单的乡村金融问题,其实质主要是农业金融问题。农业是农村和农民存在的基础,而农民与农村的变化又体现在对农业的影响上,因此解决农民与农村问题的关键在农业,解决了农业金融问题也即解决了农村金融问题。

查看全文

浅析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改革

摘要:2014年以来,在上级行的指导支持下,人行湘西州中支有效整合各方政策资源,引导金融加大对基础设施、薄弱环节以及特色优势产业的支持力度,确保金融支持“三农”、扶贫取得实效。本文以湘西州农业资金需求端、供给端对接情况为切入点,通过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当前农业金融需求的变化情况,以及金融供给端特别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的提出推进策略。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农业;金融支持

一、湘西州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改革发展现状

(一)金融支持供给端:聚集金融资源加强支持1.积极争取配套政策对接支持。一是争取专向政策。2014年,提请长沙首次针对一个地区出台了系统的金融支持文件———《关于金融助推湘西州加快发展指导意见》(长银办[2014]156号),从加大信贷投入、优化信贷结构、注重工作实效和加强风险监控四个方面提出13条支持措施。2014年10月,举办湖南省金融支持湘西州政银企对接会,签订了294个银政框架协议和152个银企项目协议,签约金额分别为597亿元和174亿元。推动州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长银办发〔2014〕156号文件有关事项的通知》,制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信贷政策效果评估暂行办法》等,强化政策对接。积极整合财政资金、扶贫资金,设立贷款担保基金、风险补偿基金,撬动信贷资金。2.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一是丰富涉农金融组织体系。积极支持农信社在全省率先完成改制;长行村镇银行作为全国第一家“总分行制”村镇银行,实现县域网点全覆盖。目前,湘西州已初步形成了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农村信用合作社(农商行)为核心,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等为补充的“三农”金融体系。二是提高农村金融服务便利性。在湘西州设立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3740个,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基本实现农村居民“足不出村”就能办理小额取现、查询、限额转账、公用事业缴费等业务。3.大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一是创新特色产业支持模式。对接农业特色产业金融服务需求,探索形成了“农户参股+扶贫资金扶持+关联企业担保+银行信贷支持”的十八洞村模式等特色金融支持模式,推动建成19个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家庭农场发展到3300多个,农民收入连续五年实现10%以上的快速增长。二是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围绕州内实际,因地制宜推出林权抵押贷款、旅游门票收益质押贷款等多种金融产品。4.稳步优化金融发展环境。一是深入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提请州政府将金融生态环境纳入对县市政府目标管理考核。推动政府将信用报告使用拓展到政府公务活动和行政管理事项中。2016年湖南省金融生态评估中湘西州跃居前三甲。二是逐村评定农户信用。开展农户信用建档、信用农户评定等工作,2014年以来,全州共评定信用乡镇50个,信用村(社区)380个,信用农户31.7万户,占全州农户总数的63.4%。(二)金融需求端:呈现多元化、规模化特点我们基于农户融资调查问卷数据建立Logit模型来分析农户贷款意愿、贷款需求、贷款渠道、贷款用途等是否与农户的地理分布、人均年收入、收入来源、年龄、学历及与村干部关系存在相关性。同时,对农村企业、农户融资调查结果进行简要分析。1.研究方法Logit回归模型通过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对其回归参数进行估计。设X1,X2,X3,X4,…,Xm是与y相关的自变量;yi(i=1,2,3,4,…,n),其中,yi是取值为0或1的因变量。yi与X1i,X2i,X3i,X4i,…,Xmi的关系为:E(yi)=pi=β0+β1X1i+β2X2i+β3X3i+…+βmXmi则yi的概率分布函数为:p(yi)=pyii(1-pi)1-yiLogit回归函数为:pi=epi1+epi=11+e-pi其似然函数为:L=Πni=1pyii(1-pi)1-yi对似然函数取自然对数,得:lnL=∑ni=1{yilnpi+(1-yi)ln(1-pi)}2.变量设定(1)因变量。贷款需求主要考察农户融资需求大小;是否申贷主要考察农户对正规金融市场的依赖性;贷款渠道只选取已经取得贷款的农户为样本数据,主要考察农户借贷活动的活跃度;贷款用途主要考察农户的支出结构。(2)自变量。包括农户的家庭收入、收入来源、农户年龄、学历、与村干部关系。引入地区因素考察农户融资是否存在地区差异。表1列出了实证估计所使用的各个变量及含义。3.数据说明我们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农户融资调查问卷结果,调查时间为2017年6月,共调查湘西州6个县市120户农户,有效回收率100%。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等基础建设完善程度、市场供给完备性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的区域差异,将农户所在地理位置划分为南北两大区域,北县主要走访贫困乡镇的相对贫困村(非乡镇政府所在地)农户,南县主要走访富裕乡镇的相对富裕村农户。4.实证结果分析使用农户实地调查数据,研究采用二元(多元)Logit模型,借助SPSS分析工具进行估计,贷款需求(模型1)、申请贷款(模型2)、贷款渠道(模型3)、贷款用途(模型4)Logit模型估计结果见表3。模型1显示,农户所在地区、人均年收入、学历、与村干部关系对贷款需求的影响显著为正,农户年龄对贷款需求的影响显著为负,说明农村金融组织倾向于南县、人均年收入高、文化素质高、与村干部关系好、年轻的农户。模型2显示,农户学历对是否向银行申请贷款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与村干部关系对是否向银行申请贷款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高中及以下学历、与村干部关系好的农户对正规金融市场的依赖性更强。农户学历越高,沟通谈判能力、信息捕捉能力较强,越容易通过多种渠道融资,而学历越低,借贷渠道越窄,越希望从银行获得贷款。模型3显示,农户家庭人均年收入及学历对贷款渠道的影响显著为负,农户年龄、与村干部关系对贷款渠道的影响显著为正,反映出年收入高、文化素质高、年龄较小、与村干部关系好的农户借贷活动比较活跃。模型4显示,农户家庭人均年收入对贷款用途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家庭收入来源及农户学历对贷款用途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年收入低、学历偏低的农户贷款主要用于农村生产和日常生活,而调查对象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农户贷款全部用于创业或生意周转。根据收回的120户农户和46家企业有效调查问卷,有25178.3%的农户有贷款需求,资金需求量为301万元,户均资金需求为3.2万元。农户融资渠道存在地区差异。46.7%的农户向银行申请过贷款,其中南县33户、北县23户;40.8%的农户已从银行取得贷款,其中南县32户、48笔,北县17户、28笔;35.8%的农户通过民间借贷取得资金,其中南县20户、39笔,北县23户、31笔。有19.17%的(23户)农户既通过民间借贷又通过银行贷款获取资金。贷款主要用途是日常生活和创业、生意周转,分别占43.3%和36.7%。农户担保方式存在很大差异。北县农户能提供三权担保的为81.7%,南县这一比例仅为24.6%。同时,46家农村企业均有资金需求,平均资金需求量为481.16万。农村企业资金需求量最大的区间是500-1000万元,占比34.78%。46家企业中有44家从银行取得贷款,81.8%的农村企业仅从银行取得贷款。企业借贷资金主要是为了补充周转资金和扩大生产规模。86.36%的贷款为1年(含)以内的短期贷款,而企业主所期望的贷款期限均在1年以上。26.67%的企业认为贷款比较困难。

二、金融支持供求对接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供给同质化与金融需求多元化的不匹配。虽然目前农村地区初步形成了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主体并存的农村金融支持体系,但金融供给同质化特征突出,与金融需求多元化发展不匹配。一是供给主体“同质化”。目前农业支持特别是县域扶贫主力为农信社(农商行),市场份额占比90%以上。二是服务对象“同质化”。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定位发生偏差,信贷投放向少数行业、客户集中,“垒大户”现象突出,集中度比例过高,难以满足各类农村经营主体的多元化融资需求。(二)农业低利润高风险与金融需求规模化之间的不匹配。一是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低。目前仅有水稻种植保险等6个品种。湘西州区域特色农业(如猕猴桃、茶叶等)均未列入政策性农业种植保险和养殖险的品种范围,得不到相应的保险支持和服务。二是规模化、长期化金融需求难以满足。调查显示,农业企业、农户平均贷款需求分别为481万元、3.2万元,但由于农业生产抵押不足、价值评估难度大,金融机构对于农业企业、农户大额贷款审批通过难度较大。同时,大量小额农业贷款后续管理成本高,金融机构主动开展积极性不高。三是农户信用违约风险较高。农户贷款违约对自给自足农业种养收入模式影响也不大,个人违约成本相对不高。同时农户违约具有一定传染性,少数农户联保中存在“一户逾期,户户逾期”现象。(三)金融服务单一性和农业需求综合化之间的不匹配。一是产品创新能力弱。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的都是上级行授权的业务产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村镇银行等地方法人机构受技术、财力等限制,只能依托省联社或控股商业银行技术支持开展业务,不能根据客户需求自主创新具有地方特色的金融产品。二是金融服务品种单一。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品种主要集中在存款、贷款和资金结算等方面,专门针对农村居民的低门槛信贷、投资、理财、保险等产品和服务不多。

查看全文

供给侧改革金融企业转型升级策略

摘要:对于现在的市场经济大趋势而言,金融企业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成为市场经济调控不可缺少的方法。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金融企业只有实现转型升级才能创新金融产业链,符合时展。本篇文章将从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金融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意义和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金融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策略,对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金融企业转型升级进行阐述。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金融企业;转型升级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而经济的瓶颈期也随之到来,如何打破经济僵局是金融企业需要思考的,而供给侧结构改革是金融企业最有效的手段。金融企业在大数据时代下的发展更好的为实体企业经济服务。只有通过金融行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改革,实现金融经济供给链作用的升级转型之路,为经济瓶颈期金融企业发展提供突破口,为经济市场改革的金融服务工作提供更好的条件。

一、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金融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意义

对于经济体制飞速发展的今天,金融企业作为实体经济服务方,必须利用供给侧改革来完成自我的转型升级之路。因为供给侧改革首先可以为金融企业规避更多金融风险而利于企业经济发展;另外供给侧改革是通过优化市场经济配置,使供给与需求相平衡发展来完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供给侧结构改革可以提升金融企业的服务质量和竞争力,使经济结构出现突破口和经济体制的补充完善。

二、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金融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策略

查看全文

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路径研究

[摘要]当今,陕西省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陕西省农村实体经济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但在陕西省农村金融供给侧改中,其在供给数量和质量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首先阐述陕西省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现实意义,分析陕西省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现状,然后分析陕西省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存在的问题,最后尝试探索陕西省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陕西省

1陕西省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现实意义

陕西省地处西北内陆,地区发展较为缓慢与滞后,农业发展存在经营规模较小、风险无法合理分摊等问题,使得农村金融市场无论是规模、发展速度、发展成果都无法与其他地区相比。同时,陕西省农村金融市场与组织过度依赖政府的扶持和调控。截至2019年末,陕西省常住人口3876.21万人。按城乡分,陕西省城镇人口2303.63万人,占总人口的59.43%;陕西省乡村人口1572.58万人,占40.57%。2019年,陕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09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326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3514元。由此可见,陕西省农村人口约占陕西省常住人口的1/2,且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农村经济发展依然滞后于城镇。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陕西省要加快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创新农村金融发展模式,提升陕西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缩小陕西省城乡差距,助力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4]。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陕西省农村金融的影响

2.1改变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

查看全文

偏远农村金融供给研究论文

【摘要】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不足,不仅是农村投融资体制所存弊端的集中体现,而且也是形成农村投资缺口和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直接原因。在深入分析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现状、农村金融供给不足诱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增加农村金融供给的设想。

【关键词】农村;金融;供给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就是使农村经济得以发展,但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来看,由于农业比较收益低下,获得的金融支持较少,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何有效地增加农村金融供给、解决农村金融不足,成为笔者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1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现状

1.1国有控股商业性银行:商业性银行的投融资行为,受到信用评估成本、信息获取成本、风险控制成本和网点设置成本等方面的制约。面对大量分散的农户、效率低下的经济不规模环境,获取信息的成本就很高,难以对多且散的客户群体进行信用评估和甄别,贷款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大,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难以成为农户投资需求的主导金融机构。近年来,商业银行大量从农村地区撤出,或减少分支机构,且其日益严重的非农化业务,足以证明了这一现象。

1.2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在农业领域设立政策性金融机构是各国政府扫的一贯做法,旨在促进农业生产性投资和流通性融资。生产性投资弥补了农业领域长期投资不足的问题;流通性融资主要用于国家对农产品收购,为保障本国农产品供应和粮食安全而进行的。由于政策性金融对农户融资作用的有限性,决定了政策性金融不可能是有效解决农村资金问题的主要途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