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6 11:31:5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金融改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思考
一、经济新常态下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坚持市场配置资源,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建立健全适应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1]。2.总体目标。通过实施农村金融改革,率先建立“统一开放、主体多元、竞争有序、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构建推动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2]。
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思考
1.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作为整个农村金融的核心,农信社承担了金融改革的重责,因此,必须要深化农信社改革,从而推动整个农村地区的金融改革。在新常态下,农信社需要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明确发展目标,从农信社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转变农信社的发展方向,将其资本结构进行优化,将农信社转变为股份合作制,并通过风险机制的设立来进行农信社的风险监管,让农信社避免出现过多的坏账,控制不良贷款率,降低金融风险,保证农信社在农村金融供给中的稳定性[3]。2.积极构建农村保险体系。积极促进农村地区的保险建设,通过在农村地区建立系统的完善的保险系统来维持农村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转移金融风险[4]。政府要扶持保险企业的入场,降低准入门栏,提供优惠政策,让商业保险与银行体系联合起来,将保险与信贷联系起来,让二者有机结合,共同构建新型农村金融生态,打造农村金融新环境。3.改善农村信贷环境。目前,由于一些现实原因,农村地区的信贷发展缓慢,民间资本介入不足,农民融资渠道狭窄,银行对于农民的扶持不足,导致许多农民面临着资金困难,致使农村信贷环境恶劣。因此,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引入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市场,让银行降低准入门栏,提高农村的信贷环境,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真正的做到服务农村,改变金融服务模式。4.建立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机制。农村金融改革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也离不开财政的积极调控。为了让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进行竞争机制的建立。将农业银行纳入到竞争机制内,转变其服务方式。通过对民间资本引入,保险产品的介入,民营资本等资本的利用,建立起一个多层次的立体的金融竞争体系,让金融机构在这种新的竞争环境中不断地完善自身,进行改进,达到深化金融改革的目的[5]。
三、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建议
1.培养专业的金融人才,向农村输送专业人才。金融体制的改革必须要依靠专业人才的支持,因此,政府要积极的进行人才的引进。对于农村地区来说,本身人才缺口较大,后续不足,再加上环境限制,很难留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这时,就需要政府出面,进行政策的扶持,进行人才引进机制的构建,以政府为主导来积极的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将高素质人才转移到农村,提高政策扶持,挽留专业人才,通过对人才的培养来为金融体制注入新鲜血液,促进深化改革。2.积极发挥政府的监督指导作用。秩序对于金融市场和金融行业是非常重要的,没有秩序规范的市场只是一盘散沙而已。在金融市场的改革中,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在政策上进行支持和引导,大力倡导创新型和精细型发展方针,为行业的发展做好宏观调控和积极引导。对于在金融市场出现的一些不合规操作和不合理情况要及时进行监督管理,并及时做出调整和治理,确保金融市场的合法规范发展,让整个金融行业处在监督之下,不仅能够提高员工的合规意识,还能够侧面提高金融创新的质量[5]。3.不断进行金融体制创新。时代是不断发展与进步的,要想顺应时代的潮流,就必须具备创新意识与创新思想,不断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勇于开拓创新,才能走的更远。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具有其独有的特性,必须符合农村的发展现状,因此要结合农村实际进行金融体制的创新,促进农村金融行业的发展。
中国金融改革策略研究
1改革在国家层面的背景
我国金融改革是在一定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决定的,与当时经济的阶段性特征联系紧密。20世纪70年代左右,随着我国“”偃旗息鼓,我国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决定了当时的金融结构仅仅包含银行系统。中国人民银行既要承担货币的发行职能又要保证货币的顺利经营。国家集中所有的财力物力,进行统一分配,银行的作用也仅限于记账的会计出纳的查漏补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确定了国家发展的基本路线是“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必须有辨别的发展金融市场,从此,拉开了我国金融与经济改革的序幕,自此我国的计划经济开始逐渐向商品经济发展。首先,政府将改革的重点定为国有企业,解决国有企业由于承担政策性负担及―自生能力‖导致的普遍严重亏损、缺乏盈利能力的问题。政府认为国家要发展,必须进行卓有成效的金融体质改革。(1)1978~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向商业银行过度,之前取消的部分银行得到恢复,并新建一批银行。期间,我国与1979年恢复了农行,成立了建行并从人民银行中分离出中国银行。(2)1984~1991年,我国多层次的金融体系组建,财务公司、投资基金以及信托投资公司开始出现,金融市场从无到有。1981年,国家出现赤字,我国决定利用发行国库券的方式来筹集发展资金,江浙等省市开始出现“地下钱庄”。为推动支付清算体系的发展,人民银行发行“三票一卡”,由此中国开始了包括汇票、本票、支票和信用证在内的票据市场。1983年部分国有银行开始推行国家债券。1985年,人民银行总行和国家体改委指出该年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在于建立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从此,多层次票据市场的启动,市场化资金配置机制进入中国的金融体系。1986年交通银行重新开放。期间,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各地农信社也如雨后春笋般成立。1987年,第一家深圳发展银行开始营业,由企业独立发起的第一家中信实业银行出现。1979年,第一家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宣告成立,从此信托公司便开始如雨后春笋成立。1981年,第一家租赁公司,东方租赁有限公司成立。1987年财务公司也相继出现,中国投资基金市场开始拉开序幕。(3)1991~1993年,以市场经济运行为核心的资本市场,被正式引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随着国-145-际改革的不断深入,由于政策性负担,国有银行不良资产越积越多。政府意识到需要通过债券转股权的方式,对经营不善的企业形成约束力。1990年我国出现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于1990年正式挂牌,次年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宣告成立。1992年STAQ系统正式启动,自此国债交易得以有组织、跨地区的运行,国债回购业务试点。1992年,中国证监会、国务院证券委在政府的批准下相继成立。(4)1994~2001年,治理整顿和全面配套改革。在改革开放10多年中,中国金融改革的开展如火如荼,有效的推动了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但很多制度上的漏洞也随之而来,为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对金融业及时进行反思、修正和创新成为必要。随着金融体系初见雏形,政府意识到必须有相应的法律与之匹配。1994年,中国开始对金融市场进行立法,《保险法》、《票据法》、《中国人民银行法》以及《商业银行法》的出台标示着中国的金融发展进入了法治轨道。同年,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实行,将之前的官方汇率、黑市汇率和调剂汇率并轨。国务院将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相分离,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证券业、信托业和银行业。集中力量进行国家建设国开行、国家进出口银行和国家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成立。(5)2001年以来,历史性转变。进入21世纪,中国的国力大幅增强,金融改革不仅仅是中国对自身经济发展的诉求,也是世界对中国作为大国的要求。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这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必须朝着国际化,朝着融入全球金融体系的方向进行。次年我国开放QFII,允许外国投资者直接投资中国证券市场。2003年,为分离中国人民银行的银行机构监管职能,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中国分业经营和监管的制度最终确立。2004年起,我国对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实行注资的―再资本化‖。2005年,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依次上市。新成立的中央汇金公司行使对得到注资的国有控股银行的所有权职能。我国金融机构补充资本金的渠道越来越多,例如公开发行、发行次级债务、混合资本债及股票增发等。2007年,我国正式启动QDII,从此,我国投资者可对境外证券市场直接投资。
2改革在地方层面的背景
在全球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沿边开放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必不可少的部分。地理位置上,广西沿海、沿江、沿边,位于华南、西南及东盟经济圈的集结处,是我国唯一与东盟海陆接壤的省份,是我国东、西、中地区的交汇点,也是西南片区最便利的出海口,更是西部与港澳粤接壤的要道。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广西壮族自治区坐拥泛珠三角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10.7亿人口,成为我国华南、中南、西南与东盟各国相连接的最重要的枢纽。2013年9月,在哈萨克斯坦,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次年5月,在亚信峰会上,正式提出―一带一路‖战略,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相结合是非常必要的。广西作为唯一一个既参与―一路‖又参与―一带‖的省份,国家赋予广西拥有经济发展得天独厚优势:(1)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战略实施以来,国民经济得到的快速发展,GDP年均涨幅达到10%,为广西这样的沿边省份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2)2014年9月广西高铁正式开通,年底由广西机场集团组建的北部湾航空正式运营,为客流物流提供了交通基础设施支持。(3)2014年中国、泰国主导的克拉运河的开通,将为广西带来更多的物流和货运量。但是,广西的一些劣势也对沿边金融的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不断的东盟国家间的冲突,例如越南2010年否定与中国共建高铁,改为和日本进行合作。在此之后,我国高铁计划的方向转为更多的与中南半岛国家合作,广西的陆路优势受阻。2015年,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中,向广西代表团指出,广西应当发挥自己面向东盟且海陆相邻的区位优势,构建国际性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的重要战略支点,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丝之路的有机衔接。从改革开放起,对金融改革的探讨就从未停歇,但是对沿边金融的研究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探讨如何改善沿边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多层次的金融体系,构建灵活有效的金融监管体制,开展金融开放合作模式,打造金融生态安全区,开展沿边金融机构及工具的创新,以及健全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为广西的金融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和对策建议,丰富沿边金融的理论研究。中国的金融改革蓄势待发,但前途未卜。学术界总结了他国金融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攘外必先安内‖,广西作为中国欠发达的地区之一,经济和金融的基础设施并不完善。虽然,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总体水平有所提升,但是受限于地方金融的创新有限,金融发展始终未能有质的飞跃,这种现状严重制约了―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广西—东盟经济金融合作。如何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通过在沿边加强产业合作、贸易投资、科技文化交流,利用金融改革的方式,找到广西经济增长的突破点。这对未来中国经济走向,扩大我国政治、经济的对外影响,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建设广西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将为我国的沿边金融改革提供实证依据,对促进边境地区的政治经济良好发展提供保障,对我国和东盟各国的经贸合作提供载体,有利于形成中国—东盟双边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的合作模式,有利于促进西东中部协调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形成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3广西金融改革的政策策略
广西金融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思路和推进路径进行规划,需要科学地把握新常态下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改革与发展的新要求:既要顺应我国经济和政治发展的脉络,也应当针对广西的发展现状做出符合现阶段特征的要求,抓住广西作为区域性、桥头堡的发力点,继续深入的探索经济增长潜力。笔者认为,广西金融改革与发展应该按照如下思路逐一进行。首先,必须坚持金融服务是服务于实体产业的重要观点。在―双核驱动‖和―三区统筹‖的背景下,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的重要契机,建设创新性的对外开放体系。抓住力推广西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以跨境金融业务创新为主线,把-146-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推进金融开放合作。建议通过向中央政府申请地方特色的金融优惠的方式,继续加大力度引金入桂,吸引外资并盘活广西的现有金融资源实现金融增量的提升。建议可以在金融改革试验区内大力引进优秀的金融机构,提升广西现有的金融机构活力。建议积极推动广西地方性担保机构、金融租赁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的成立,构建多层次金融机构体系,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建议通过多平台的一体化建设提高广西的金融统筹效率。建议以大数据为支撑,建立银行联合授信平台、东盟保险服务平台、中国—东盟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等。建议以广西是农业大省为基本立足点,继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以―普惠‖为目的,积极迎合小微企业和社会公众对享受金融服务的热切期盼和现实需求,抓住农村金融创新发展面临的新契机,创新农村信贷产品,扩展普惠金融新渠道,例如建议充分利用互联网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实现普惠金融广覆盖、可持续。建议对农户进行联贷政策,同时积极探索联合性的农户可抵押资产,建立农户信用档案,积极扶持农业生产建设。对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体系和抵押融资体系进行建设,组建村镇银行,改革农业保险制度,优化农村信用环境。另外,金融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监管的作用,只有在政策允许的合理的范围内进行金融发展才能实现高效率。因此建议健全地方的金融监管体系,完善地方金融监管法规,加强金融监督的执行力,在实现发展的同时提升我区的金融形象。
金融改革研究论文
一、金融深化理论简介
金融深化(FinancialDeepening)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戈德史密斯、葛利、肖和帕特里克等人对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等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根据爱德华.肖的解释,金融深化是指“解除对实际利息率的限制,从而使其反映储蓄的稀缺性,刺激储蓄,提高投资收益率。”①20世纪70和80年代,卡普(Kapur,1976)、加尔比斯(Galbis,1977)、马西森(Mathieson,1980)、弗赖伊(Fry,1980)等人先后建立了一些认证严密、实证性较强的金融抑制模式,从动态、实证的角度对麦金农和肖的理论进行了拓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金融发展问题的研究掀起了一个热潮,突破了70年代金融深化和金融发展理论的框架,多角度、多层面扩展了传统金融深化理论的研究范围和内容。金融约束论认为,在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性将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金融自由化使利率提高后,低风险借款人和低风险项目会退出信贷市场,高风险借款人和高风险项目充斥,造成银行贷款项目质量下降和总体贷款风险上升,不利于银行部门的发展。
二、金融深化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践
金融深化论最早的“实验地”即拉美的南锥体三国,包括了智利、阿根廷和乌拉圭。20世纪70年代,这些国家的经济出现严重问题:经济增长缓慢,通胀率高,财政赤字严重,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逆差大,金融管制现象十分普遍。为了摆脱经济面临的困境,这些国家纷纷进行了金融改革:放松对利率管制,允许利率自由决定;降低存款资金准备金率;放松外汇管制;对银行进行私有化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对汇率制度进行改革等。与拉美情况不同,金融改革在东亚是渐进的。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初,东亚各国同样面临严重的金融抑制,随后韩国、泰国各国开始了渐进式金融改革。金融改革逐步推进为东亚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人均GNP快速提高,通货膨胀率降低,国内储蓄和投资率均得到增长,“东亚奇迹”也因此享有盛名。但是,20世纪90年代后,东亚各国金融自由化进程加快,资本账户自由化程度加深。当经济长期发展积累的问题被意识到,资本外逃再加上投机资本的影响,使得这些国家货币快速大幅贬值,最终还演化成为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虽然东亚国家并未出现南美那样的高通胀和高财政赤字,仍然出现了类似南美国家的银行信用危机、货币大幅贬值、股市狂跌等现象,即使用麦金农的“最优次序”也难以做出满意的解释。
三、我国金融改革现状
1.金融改革成绩
金融改革研究论文
一、金融危机是心腹大患
居安思危。
中国加入WTO之后有没有潜在的危机呢?当前,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如果中国经济遭遇挫折的话,最大可能莫过于金融危机。
在20世纪后期,在日本经济高速起飞之后,四小龙(香港、新加坡、韩国、台湾)很快甩掉了穷困的帽子。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的崛起更使人们对亚洲经济充满乐观。最令世人震惊的是中国的奇迹。二十年来,中国经济在体制转型过程中保持了高速发展。有的经济学家把亚洲经验总结成“雁阵模式”,好像亚洲经济就可以按照这个序列继续发展下去了。可是,1990年以后,泡沫经济的崩溃使得日本一头栽进了泥淖,直到今天还没有挣扎出来。雁阵序列,昙花一现。1997年,一场罕见的金融风暴横扫东亚。我们的邻居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接着一个倒了下去。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再提什么“亚洲奇迹”了。有些国家“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好不容易把国内人均生产总值搞到三、四千美元,似乎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可是转眼之间,一个跟斗跌掉了一半多。亚洲各国已经尝到了金融风暴的厉害。
在亚洲金融风暴中,许多人认为中国在劫难逃。在1998年11月“经济学人”杂志的封面上,一艘挂着五星红旗的帆船眼看就要被卷入漩涡,旁边一行大字:“中国,金融风暴下一个牺牲品”。转眼之间,几年过去了,在沧海横流当中,唯独中国经济巍然不动。中国的稳定极大地遏制了金融风暴的蔓延,为亚洲经济以至于世界经济的复苏创造了转机。中国的贡献得到了各国政府以及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高度评价。也许中国的出色表现冲昏了某些人的头脑。他们认为,亚洲金融风暴如此厉害,也拿我们无可奈何,今后还有什么可怕呢?
中国有一则著名的寓言叫做“刻舟求剑”。有一个人在渡船上一不小心把剑掉进河里,他不慌不忙,在船弦上刻个记号,打算到了岸边再捞。某些人就像“刻舟求剑”一样,他们就没有想到,之所以中国能够抵御亚洲金融风暴是因为那个时候尚且没有对外开放金融。我们有一道很好的防火墙。但是,一旦加入WTO,中国的外部金融环境就完全变了,这道防火墙将不复存在。时过境迁,如果拿昨天的皇历来讨论今天的问题,非出大纰漏不可。
金融改革的关键成分
一、利率市场化概述
第一,企业的债券中除了短期的债券利率实现了市场化,其余的大部分企业债券利率仍然需要相关部门的监管审批。
第二,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仍在管制范围内,银行不能自主制定。
第三,银行对再贷款的利率管理不彻底,市场化只实现了部分。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发展,央行对中长期的债券市场利率有着较大的掌控,从而影响货币市场利率,但对短期的债券利率影响较小。
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化利率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彻底,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发展也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约束。利率市场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实现,在这期间,非市场化利率与市场化利率得以共存。
二、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
供给侧金融改革思路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金融改革的基本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有关战略部署,坚持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总思路,壮大地方金融实力,加快金融创新步伐,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全面提升金融业竞争力,为全面推进廉洁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安全发展、统筹发展,实现富民强国战略提供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按照统筹谋划、突出重点、市场主导、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发挥转型综改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势,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发展,力争用较短时间建成与资源型经济转型相适应、市场化程度较高、竞争有序、运行规范、监管科学、功能完善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三)发展目标。综合考虑金融业现实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金融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1.金融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金融机构实力明显增强。金融业占GDP的比重超过10%,成为基础性和关键产业。力争到2020年,全国性金融机构和主要外资金融机构全部设立分支机构;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驻本地分支机构业务规模在本系统内排名不断前移;培育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和较高品牌价值的地方金融机构,将股权交易中心建设成为以资本要素为特征的金融综合交易平台。将打造成为有较强影响力的金融活跃区域。金融机构布局更加合理,功能进一步完善。2.融资总量显著增长,金融市场进一步健全。货币市场交易量显著增加,交易品种不断丰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初步建成,证券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股票、债券市场份额占全国比重显著提高,区域股权市场交易规模继续扩大,创业和股权投资市场快速发展,资本规模大幅增加;保险市场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保障功能不断完善;金融中介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到2020年,力争形成业态丰富、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市场体系。3.普惠金融不断发展。小微企业、“三农”、大学生创业、下岗再就业、保障房建设、棚户区改造以及农村水利建设等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融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城乡金融服务水平明显提升,金融服务产品和层次更加丰富,城市社区便民金融服务圈基本形成,农村金融服务实现全覆盖。金融改革发展成果惠及社会各个阶层、所有群体。[1]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金融改革主要任务
(一)分类扶持各类机构。1.打造地方金融投资控股集团。以国信投资集团为基础,加快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以资本为纽带,向国内外知名投资者开放股权,引进优质战略投资者,支持集团整体上市或推动控股法人公司单独上市,按照市场化方式,逐步整合保险、金融租赁等牌照,形成集信托、证券、融资担保、股权交易、产权交易、银行、期货、基金等各种要素于一体,有较强影响力的一流金融控股集团。2.做大做强城市商业银行。我国经济学家吴敬琏、刘彦海、文力、张维迎指出:要推动城市商业银行扩大业务和网点覆盖面,逐步成为深耕本地市场、经营稳健、服务领先的现代化商业银行。推动商业银行通过兼并、重组、收购等方式进入保险、基金、金融租赁、担保等领域,形成综合化经营优势,积极争取中票、短融、中债等债务性融资工具发行承销业务资格,向基金管理、资产管理等市场发展,做大做强同业、投行、金融市场、理财等业务,实现全牌照、多元化发展,转变经营方式,调整发展战略,充实资本规模,优化治理结构,加快上市进程,把商业银行打造成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化股份制银行。支持本地银行巩固和夯实基础,加快创新发展,通过增资扩股、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加快风险处置。鼓励地方法人机构争取市场做市商资质,增强市场交易的广度和深度。[2]3.大力发展农村中小银行。以股份制为方向,以建立现代银行制度为目标,全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农村商业银行组建步伐,到2016年6月底,全面完成高风险农信社改制工作,到2020年,县级农信社全部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培育条件成熟的尧都农村商业银行上市。鼓励发展村镇银行,并在乡镇设立分支机构。支持优质小额贷款公司转制成村镇银行。4.规范发展准金融机构。按照“控制总量、注重质量、合理布局、防范风险”的要求,提高准入门槛,完善制度设计,加强行业监管,促进融资担保机构、再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准金融机构健康发展。扶持大型融资性担保机构做大做强,鼓励中小融资性担保机构增资扩股,逐步形成省市县三级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加快再担保机构设立,发挥再担保机构提供增信和分担风险的功能。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拓展面向“三农”及小企业的融资服务。5.稳步发展新型金融业态。吸收、借鉴各种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稳步发展互联网金融,与电商龙头企业密切合作,稳妥发展第三方支付、众筹基金、P2P和互联网理财等业务。支持中国煤炭交易中心开展煤炭现货交易,积极推动场外衍生品交易,拓宽交易品种,逐步建设成为区域能源交易现货和期货市场。推进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中心建设。推动各市设立城镇化私募基金和各类产业发展基金。6.积极发展地方保险机构。加快中煤财险增资扩股和网点布局,拓宽服务领域,打造全国保险品牌。加快成立人身保险法人机构。积极引进健康保险、养老保险、责任保险、汽车保险、信用保险、农业保险等专业性保险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村镇保险公司,鼓励发展相互制、合作制、专业自保等新型保险企业组织形式。7.支持其他地方金融机构发展。支持金融租赁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增强经营活力。做大做强期货公司,壮大现有财务公司,继续支持大型企业集团组建财务公司,加快组建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二)加大金融市场创新。1.稳步扩大社会融资总量。一是扩大信贷规模。加强与全国各银行机构总行的战略合作,充分发挥信贷投放主渠道作用,积极扩大信贷投放和资金配置。支持银行业机构通过跨业跨区银团(社团)贷款、票据市场运作、发行大额同业存单、绿色金融债券等方式筹集信贷资金。综合利用再贴现、再贷款等政策工具,放大放贷能力。二是加快发展直接融资。扩大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超短融及其他债务性融资工具发行规模。继续做好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发行工作。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以及境外市场上市。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配股等方式,发挥上市公司再融资功能。出台专项改革措施,加快推动中小企业股份制改造,为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创造条件。加快股权融资发展,丰富直接融资手段。三是推进险资进入。加强与国内大型保险机构的战略合作,拓展保险资金投资领域,鼓励保险资金投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非上市公司股权,参与企业战略重组。2.大力发展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按照管理科学、运作规范、功能健全、风险可控的原则,提升股权交易中心功能,近期目标是将其打造成为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中远期目标是建成以资本要素为特征的金融综合交易平台,加快建立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双向“转板”机制,探索赴沪、深证券交易所延伸挂牌的路径。大力培育挂牌企业主体,发展壮大合格投资者队伍。创新交易品种,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私募债,逐步推出固定收益类、私募债券和资产证券化等新产品。3.加快发展期货交易市场。广泛开展期货市场宣传与培训,进一步提高企业对期货市场的认知和参与程度。充分发挥现货交易的优势,完善市场功能,加快发展期货交易。支持实体企业开展套期保值,发挥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分散风险、套期保值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3]4.统筹规划要素交易市场建设。合理设计要素市场品种结构、数量规模和区域分布,促进要素交易市场规范有序发展。加快发展金融服务平台,用市场化手段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优质服务。依法处置地方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促进物权、股权、债权、知识产权等各类权益产品在产权交易中心平台交易。加快推进股权、农村产权、集体林权、知识产权、碳排放权、土地交易、能源交易等要素平台建设。5.拓宽保险服务领域。一是探索设立再保险金融机构、小额保险公司。支持保险机构加快发展养老、医疗、疾病等商业保险,大力拓展企业年金业务。支持保险机构在做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承办工作、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城镇职工大病保险承办工作。鼓励各级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具有资质的保险机构开展养老、医疗保险经办服务。积极申报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鼓励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投资养老服务业。二是推动煤炭行业实行商业保险与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保险化配套改革试点,创新煤炭安全责任保险发展模式。探索建立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医疗、高危行业安全生产等地方性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加强对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管理与运用,切实保障交通事故受害人权益。试点开展巨灾保险,建立巨灾保险制度,积极探索对地震、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业旱灾等巨灾的保障模式。三是加快发展“三农”保险。积极开办棉花、马铃薯、育肥猪等国家政策性保险业务。大力发展政策性农村房屋保险。四是引导保险资金通过股权、债权等方式投资交通、通信、能源、农村水利等基础项目建设,参与棚户区改造、城镇化建设和国有大型企业、金融企业重组改制。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支持企业“走出去”。6.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新兴战略行业等领域。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创投基金、私募股权基金、产业基金等。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推进民营银行试点。在民间资本活跃、有一定规模经济辐射效应的地区,试点借贷登记服务中心,为民间资金借贷提供登记、合约公证、资产评估等服务,推动民间融资“阳光化”。建立健全民间融资监测体系,加强民间融资动态跟踪和风险预警工作,坚决遏制脱实向虚和非法集资。(三)提升金融服务水平。1.加大对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金融服务能力。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金融支持。重点支持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工业、特色食品工业等新兴产业融资。重点加大对推进煤炭科技创新和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的金融服务,推动煤炭革命。保证重点在建续建工程和项目的合理资金需求。支持民生工程建设。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进一步发展消费金融,促进消费升级。对产能过剩行业区分不同情况,落实差别化的资金扶持政策。推动金融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创新城镇化建设投融资机制,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4]2.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创新金融服务方式,促进科技与金融相结合,通过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信托投资计划、保险资金直投等方式,拓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模式。引导创业和股权投资机构投资科技创新型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企业信用债券。支持成长型科技企业完善股权结构,通过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或“新三板”挂牌融资。围绕产业链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供销企业,创新产业链融资,提供一揽子金融集成服务。支持科技创新城设立商业银行专业支行、融资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保险专营机构,吸引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机构入驻,在科技创新城形成功能较为完善的金融集聚区。3.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在风险总体可控的前提下,确保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实施中小微企业成长工程,落实金融扶持政策,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培育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小巨人”企业。引导银行机构开展动产、股权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推行贷款保证保险服务,多举措强化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支持企业充分利用人民银行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应收账款抵押贷款业务。鼓励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信托、保险、租赁等产品。支持中小企业通过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发行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产权市场交易等方式,拓宽直接融资渠道。落实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贴息等优惠政策,发挥各级政府性担保机构作用,创新担保方式,满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需求。发展小企业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小企业“走出去”。4.改善民生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提供差别化服务,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加快发展中小金融机构,通过社区银行、小微支行和手机银行等提供多层次金融服务。逐步建立贴近各类客户需求、灵活多样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发理财产品,支持群众增加财产性收入。创建“信合便利店”“农金服务站”,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金融流动服务车”,积极开展“两权抵押”(农村住房、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进一步向乡镇以下延伸金融服务,提高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得性。开展“惠农卡+转账电话”村村通工程,让广大农民足不出村,在“家门口”享受刷卡消费、转账结算、资金汇划等便利的金融服务。完善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机制,发展针对社会弱势群体创业、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的金融服务,扩大贫困学生助学贷款规模和覆盖范围。大力发展养老、健康、医疗保险,推进建筑施工、环境保护、产品质量、公共安全等领域责任保险。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村庄整治的金融支持。5.提升金融信息化水平。加快发展新金融,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促进金融机构布局重心从物理性网点建设向信息化网点建设转变。发展现代支付体系,进一步提升以现代化支付系统为主体、各类区域性电子支付系统为补充的电子支付网络的支付清算能力,提高经济运行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水平,优化企业和居民支付环境。建立地方金融统计体系,为金融工作提供及时准确的统计监测数据。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信息系统,将信息系统建设、金融业务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有机结合,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强金融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增强竞争优势。[5](四)深化金融开放与合作。1.加快引进金融机构。鼓励全国性金融机构在本地增设分支机构。争取所有政策性银行在本地设立分支机构。引进外资金融机构来本地设立机构。引进境外知名金融控股集团、主权财富基金、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来本地设立投资基金和分支机构。引进金融机构后台服务中心,建设功能完备的登记、托管、支付、结算、清算等系统,增强金融基础服务能力。2.深化与经济发达地区的金融合作。加强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亚洲投资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沟通。抓住发展机遇,解放思想,结合实际,找准比较优势,不断深化金融合作,加快“一带一路”金融招商。建立完善与北京、上海、重庆、天津、山东等发达省(市)协同合作机制,积极开展机构、业务、市场、人才智力、风险防范处置等方面的深入合作。3.做好对“走出去”企业的金融服务。鼓励境内外金融机构提供跨国并购贷款、股权融资服务,建立对外承包工程融资担保平台,综合运用跨境担保及出口信用保险等金融工具,为企业开展对外贸易、投资和工程承包活动提供有力支持。发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推进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直接投资、外债管理等领域外汇管理改革,扩大外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提高外债资金使用效率,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出口收入存放境外业务,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金融工具作用,为企业提供信用保险、资信调查、商账追收、保单融资等综合服务。支持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金融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金融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党委、政府及时研究解决金融领域重大问题,充分发挥金融工作领导组职能,加强对金融重大事务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健全完善金融管理体制。二是各市要加强对金融工作的领导,成立金融工作领导组,定期研究解决本地区出现的金融突出问题。着力加强各市金融队伍建设,各市县要成立金融协调专门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发挥协调、组织和风险处置作用。三是各级政府要将金融改革发展任务纳入目标考核,落实责任,加强协调,大力推进。四是各级政府要建立高效的政银企协作机制,做好日常的银企对接工作,建立银企互信新关系,及时处置重大风险事件,妥善处理好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发挥关键性作用的关系,促进政银企协调机制成为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的重要抓手。(二)完善金融业发展激励机制。各级政府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尊重市场运行规律和金融企业发展规律,优化营商环境。整合财政、税收、土地等资源,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领和杠杆作用,调动金融机构服务地方发展的积极性。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快成立各类引导基金,通过贴息、担保、基金等市场手段,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增信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放大财政效能。利用金融工具和市场手段,推动财政资金购买保险等金融服务,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管理效率,实现财政资金支持效应最大化。进一步扩大抵质押物范围,简化流程,提高注册登记、房产确权评估和抵质押等业务的效率,为金融机构经营创造宽松环境。(三)强化金融人才支撑。根据本地金融发展的中长期规划,通过引进、培养、培训等途径,建立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的金融人才专业队伍。一是引进一批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快速提升地方金融机构管理水平。二是制定实施金融人才专项培育方案,加快培养本地金融人才队伍。三是争取从中央金融部门、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发达地区交流一批优秀金融干部,到各市任职或挂职。四是加强对各级地方领导干部金融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各级政府运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四)优化社会信用环境。建立对各市金融环境的考核制度,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建立省、市、县三级金融机构不良贷款考核制度,加大对逃废债失信行为的打击力度,形成失信必惩的机制和氛围,将金融生态指标纳入地方政府年度考核体系。依托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加快与司法和其他执法机构资信的互通,向社会开放征信体系。努力构建功能完备、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社会信用体系,培育诚实守信的社会文化。(五)建立健全地方金融监管体制。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的意见》(国发〔2014〕30号)精神,逐步建立健全地方金融监管机构,完善符合本地实际的金融监管体系。各级政府要承担区域性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健全金融业综合统计和分析制度,强化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将各类市场主体纳入监测范围。(六)加强金融风险防控。金融机构要恪守职责,依法合规经营,运用法律手段防范和化解风险。金融监管部门、司法系统和地方政府要加强工作协调,增强金融监管合力。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金融欺诈、非法证券期货、非法金融机构和其他各类违法行为。依法合规,加快金融风险处置,防范可能出现的新的金融风险。切实做到对各类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严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中国金融改革的展望
笔者认为,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按照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推进中国的金融改革。
1.坚持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逐步建立健全我国的银行体系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银行则是金融的心脏。中国的银行体系应当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及信用合作社四个部分。
增强中国人民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核心作用。中央银行是一个国家的金融主管机构,是国家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它应起到国家的银行、发行的银行及银行的银行这种核心作用。在银监会成立后,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不仅继续履行货币发行、外汇管理、经理国库、支付清算、金融法制建设、调查统计等职责,还增加了反洗钱和管理信贷征信业两项职能。更重要的是应当强化其与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有关的职能,进一步提高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水平。中国人民银行应当根据国家经济状况和经济发展目标,独立制定货币政策,调控货币供应量及信贷量,要灵活运用利率、汇率等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来实施宏观调控,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以及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通过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准备金制度这三种货币政策工具,来对货币市场进行引导。还应注意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服务企业,其主要作用为充当金融中介,提高经济效益;帮助企业运营,促进经济发展;优化资金配置,降低金融风险;传导货币政策,支持宏观调控。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其服务的范围,分为全国、地区和社区三个层次。所有商业银行都应当按照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努力改造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
在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路线图”已经确定,那就是“实行股份制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完善公司治理、创造条件上市”。尽管这一“路线图”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必要的调整和细化,但应当坚持改革的大方向,尽快提高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力争在2006年底中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时能立于不败之地。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也应参照这一“路线图”,完善法人治理制度,加强内部管理,符合条件的也可以上市融资。
小额贷款金融改革探讨
引言
小额贷款(MicroCredit)是以个人或家庭为核心的经营类贷款,其主要的服务对象为广大工商个体户、小作坊、小业主。贷款的金额一般为20万元以下,1000元以上。小额贷款是微小贷款在技术和实际应用上的延伸。对于小微企业,它规模小,经营不稳定,却是吸收就业的主要群体,长期以来在主流之外艰难生长。国有四大银行高高在上,小银行基础薄弱,贷款公司困难重重,如何解决好小额贷款问题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本论文主要分为(1)提出为什么中小型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贷款困难问题;(2)小额贷款困难是如何引起的;(3)如何解决小额贷款难的问题;(4)解决小额贷款对我国的影响;(5)关于温州进行金融改革目前状况,最后得出结论。
1.为什么小微型企业贷款比较困难原因及其分析?
1.1小额贷款困难的原因
1.1.1贷款金额少;
1.1.2信用低风险大;
地区农村金融改革论文
一、丽水市农村金融改革的具体做法
(一)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是丽水农村金融改革措施的核心要素之一。众所周知丽水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实验区域之一就是因为丽水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较高。因此在这一前提下丽水为了更好地对自身的优势进行发挥则需要进一步的提升自身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即在发展农村金融的过程中对自身的农村服务金融水平进行提升。从而能够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建设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等领域得到全新的进展,并且能够有效的破解丽水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瓶颈和缺陷。
(二)打造惠民利民金融工程
打造惠民利民金融工程是丽水发展农村金融的重要内容。由于丽水自身是经济发达省份中的欠发达地区并且丽水同时也是全国闻名的农业大市,这使得打造惠民利民金融工程成为促进丽水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除此之外,打造惠民利民的金融工程还有助于解决丽水当地三农需求大并且融资难与此同时城乡差距大和普惠难等之前一直困扰丽水农村金融发展的难题与缺陷,从而促进丽水农村金融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
二、丽水市农村金融改革的成果和启示
金融改革与金融合作论文
一、我国金融改革回顾
1.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
从2002年开始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调整,现在来看这一过程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基本平稳地完成了汇率的过渡。现已形成参照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体系。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上,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为代表的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已初步建立,市场化的定价机制作用得到进一步增强。
2.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不断加强
针对不同情形下的经济运行,综合运用多种宏观调控工具,货币政策适度、及时、灵活的予以调控。以“一行三会”为核心的多层次金融监管体系日趋成熟,监管效率得到进一步强化。
3.金融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