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尼系数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6 08:30:0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基尼系数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我国基尼系数走势研究论文
[摘要]和谐社会的经济标准应该考虑经济效率和分配公平。对于一个社会而言,人均GDP衡量经济效率,而基尼系数反映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人均GDP不断提高,基尼系数也迅速走高并升至高位,即目前中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已有所呈现,这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分析中国基尼系数的未来走势为:尽管政府已开始采取措施以努力降低基尼系数,但基尼系数仍将在今后较长时间内保持在高位水平,估计约在2015年以后才会开始缓慢地下降。
[关键词]和谐社会;收入分配;人均GDP;基尼系数;未来走势
一、引言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人们整体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目前,中国正处于从人均收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这样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这一时期,这个国家会进入矛盾凸显期。对于各种社会矛盾,若处理得好,经济就能顺利地度过这一关键的发展阶段,进入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的轨道;若处理不好,经济将停滞不前或倒退。
目前,在中国各种社会矛盾中,收入分配不平等是一个很突出的矛盾。国际上通常用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基尼系数(GiniCoefficient)这一指标来定量测定一个社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其经济含义为: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所占的百分比,可知基尼系数的实际值介于0-1之间,且基尼系数越大,表示收入分配差异程度越大。现在经济领域内的专业人士(无论官方或非官方)大多都认为中国基尼系数已到高位,这表示中国收入分配不平等已到了不能再置之不理的程度。所幸的是这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开始采取措施以努力降低中国基尼系数(即努力降低中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那么中国基尼系数的未来走势如何?它能够在短期内明显下降吗?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做初步分析。
二、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
论基尼系数到收入差距
摘要:本文通过对财富分配、生活方式和价格水平、货币边际效用递减、评价生活质量标准以及指标构造缺陷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基尼系数作为公平性指标的局限性。本文认为,公平是公众认为合理的、愿意接受的规范和准则,其结果是公众的满意和社会的和谐。根据这一观点,我们可以用收入满足度来反映公众的满意程度,从而建立能反映社会公平与和谐程度的指标———收入满足度差距指标,并用德国的经验数据加以验证。
关键词:公平;公平性指标;基尼系数;收入满足度;收入满足度差距
在经济学领域中,人们一直把基尼系数作为收入分配公平性的指标来运用。但经济发展到今天,可分配的财富已不仅仅是货币,也不仅仅是物质财富。在财富内容多样化的条件下,如果仍然用基尼系数作为分配公平性指标,则不免有失偏颇。公平是公众认为合理的、愿意接受的规范与准则,公平的结果是公众满意和社会的和谐。因此,能否作为公平性指标,其实质就是指标能否测定公众满意的程度和社会和谐的程度。本文试图建立能反映公众满意程度与社会和谐程度的公平性指标论文。
一、基尼系数作为公平性指标的缺陷分析
(一)基尼系数不能全面反映国民收入分配和社会整体福利分配的差距
基尼系数是按照居民货币收入多少累计计算的百分比,计算的结果是货币收入差距,反映货币收入差距的程度。国民收入分配和社会整体福利分配是整个社会财富的分配,除了货币收入分配以外,社会财富分配还有许多非货币收入的分配。例如,福利分配、公共产品分配、资本分配、政策分配等,这些非货币收入因素直接影响着人们拥有的实际财富数量。可见,基尼系数反映的货币收入差距仅仅是国民收入分配和社会整体福利分配差距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透析基尼系数收入分配机制
摘要:居民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当前内需不足主要根源是居民收入偏低,分配制度不够合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这不仅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关系到如何体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笔者将从分析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现状及产生原因入手,试图寻找解决方案,提出对策。
关键词:基尼系数收入分配机制
一、中国收入分配不公现状
在当前大多数有关收入分配的实证分析中,均采用了基尼系数这个分析工具,并以此来描述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并具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据测算,我国居民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1996年为0.424,1998年为0.457,2000年继续上升为0.458。根据国际标准,基尼系数在0.4以上表示绝对不平均。按此标准来判断,我国早就进入绝对不平等区间。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贫富悬殊差距已越来越严重,最高和最低收入相差33倍。
二、中国收入分配不公表现及原因
一是劳动力流动中的体制性歧视。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歧视,源于计划经济早期的城乡分割体制。在城乡经济一体化或城市化逐步形成的趋势下,原有体制中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身份性歧视并没有根本改变,农村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农民的身份在就业、收入分配以及公共品分享方面,仍然受到相当程度的歧视待遇。
教育基尼系数下的特殊教育论文
1教育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最早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提出,在国际上被广泛的应用于对居民收入水平分配差异状况的综合考察,其取值范围介于0-1之间,基尼系数越接近于1就说明收入分配越不公平,反之则说明收入分配较为公平[1-2]。教育基尼系数即用考察收入分配基尼系数的方式对教育分布的离散程度从“相对”角度进行衡量,当教育基尼系数为1时则说明教育分配绝对不平衡,当教育基尼系数为0时则说明教育分配绝对平衡。与其它度量教育平等的指标相比,教育基尼系数更能够体现出稳定性和有效性,能够更好地反应教育结果在总人口分布中的平衡程度[3]。与其他度量方式相比,国内外学者更加青睐于采用基尼系数对各国教育分配的平等程度进行度量,比如VinodThomas曾根据受教育年限对印度、韩国、中国等11个国家进行评估[4]、国内学者张长征等也曾运用基尼系数对中国不同时期的教育平等程度进行评估[5-7],但目前在国内还未见采用基尼系数对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分配公平性进行研究的相关报道。
(1)变量选择。生均经费是公认的衡量教育投入水平最具可比性和说服力的指标之一[8],本文通过国家对特殊教育学校所投入的教育性事业经费以及学生规模这两项数据的综合处理来获取生均经费。主要基于以下几个理由:①特殊教育主要包含两种教育形式:对鉴定为特殊教育对象的学生设置统一教育场所,即各类特殊教育学校;让被鉴定为特殊教育对象的学生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从经费投入的方向来看,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班由于存在着较为明确的实体,成为了我国特殊教育投入的主要方向。而普通学校随班形式因为其复杂性,并没有形成较为明确的投入方式和比例;②从经费的来源来看,政府的财政投入已经成为特殊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在长期的操作中也基本形成了地方投入为主、中央参与为辅的特殊教育财政体制。相对于这两种较为稳定的经费来源,社会资助、企业捐献等形式有着明显的不稳定性,且各项数据表明,近几年来社会及企业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增长量呈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由此可见,影响特殊教育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来自于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同时用于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预算内经费能够直观、准确地反映出财政资金对特殊教育的支持程度,所以本文采用预算内特殊教育经费反映特殊教育的公平状况是切实可行的;③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反应了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水平,而教育经费的投入则为基础设施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因此本文选取了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研究目标。
(2)比较区域。对于我国现阶段的特殊教育现状而言,特殊教育的投入主要依靠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中央财政在具体地区投入的特殊教育经费相对较少。受限于不同地区不同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市对特殊教育投入的力度必然要大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省市,在投入总量上也差异巨大,这也就造成了各省市特殊教育投入不平衡的必然性。因此,在探究特殊教育投入公平性这一课题时既要考虑到各区域政府的主观投入力度,又要考虑到各地区客观条件的制约,对区域的划分要遵循既符合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又方便区域发展问题研究和政策分析这一原则。我们以省为单位,进而将全国划分为除去港、澳、台、西藏以外包含30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四大区域:一类地区是北京、天津、上海;二类地区是辽宁、江苏、浙江、广东、山东;三类地区为黑龙江、吉林、安徽、福建、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四川、重庆、江西、陕西;四类地区是内蒙、宁夏、新疆、贵州、云南、海南、甘肃、广西、青海。
(3)数据时序。在分析1996年到2007年之间特殊教育生均经费差异的同时兼顾1996年到2007年每一年生均经费的差异,从时间点与时间段都可以发映出特殊教育投入生均经费的差距情况,同时获取生均经费差距的历史变化情况。
(4)数据来源。特殊教育生均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性经费总量及相应的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班在读学生人数来源于相应年份的《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以及《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产业集聚度测度论文
摘要:随着产业集聚理论的不断发展成熟,一系列衡量产业集聚度的指标应运而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是区位基尼系数,它的出现为我们测度产业集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具。详细论述了区位基尼系数的产生、发展以及运用时应当注意的问题,以期更好地运用区位基尼系数解释、预测社会经济的运行。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位基尼系数;分析工具
1区位基尼系数的应用
1.1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
早在上世纪20年代,韦伯(A·Weber)和马歇尔(A·Marshall)就对产业集聚的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空间经济。进入20世纪80年代,世界范围内产业集聚明显加快,各种形式的产业集聚现象大量涌现,一大批著名的经济学家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趋势,开始介入到产业集聚的空间或区域问题的研究,并希望将其引入到主流经济学的范畴。在这些工作中,首推以保罗·克鲁格曼(Krugram,Paul)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的贡献。克鲁格曼甚至认为“新经济地理学”是继新产业组织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之后的最新经济理论前沿。随着产业集聚理论的不断发展成熟,现在该理论已经成为经济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热点。
1.2区位基尼系数的计算
统计年鉴分析论文
一、公式推导
这种算法根据的是基尼系数与洛伦茨曲线的相关性,利用收入分组五分法数据,得出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即
该公式即收入五分法下的基尼系数计算公式。
所谓的五分法,即将收入组分为最低收入组、较低收入组、中等收入组、较高收入组和最高收入组,利用各收入组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来计算基尼系数。现假定五大组占总收入的5个比重呈近似等差数列(记公差为D),有:
上式中s是比较小的数(small),B是比较大的数(big),m是比s略大的介于s与B中间的数(middle)。根据收入五分法公式可得:
由于公差D的设定,使得B与2m相差并不大,再被分母5除后相差更小,所以可以被谨慎的忽略,则有。其意义是:基尼系数近似等于五分法收入最高的那组人的收入百分比与收入最低的那组人的收入百分比之差。
河南省城乡居民收入特征透析
关键词:基尼系数泰尔指数收入差距城乡一体化
内容摘要:切实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是当前尽快形成河南省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重中之重。本文采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对河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了时间序列和空间层面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变动较大,是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波动的主要原因;农村居民纯收入基尼系数大于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是河南省城乡空间差距产生的主要原因;泰尔指数也显示农村居民收入内部差距大于城镇居民收入内部差距。
以城乡居民收入比考察河南省的城乡收入差距变动情况,从图1可以看出:1992年以来,河南省的城乡居民收入比与全国的走势大体一致,均呈现出波浪式增大的趋势,1994年以前河南的城乡收入差距较全国大,之后均低于全国的城乡差距。1992~2007年全国平均的城乡收入比是2.89,比河南的平均收入比2.71高出0.18,可见1992年以来河南的城乡收入比全国总体差距要小。2007年全国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85.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140.4元,城乡收入比为3.33;而河南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477.0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851.60元,城乡收入比为2.98,城乡居民收入均不及全国平均水平,但差距小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而言,河南的农村居民较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比全国差距要小。
研究方法
(一)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对洛伦兹曲线进行求解而用来反映居民收入差异程度的分析指标,能以一个数值反映总体差异,考虑了全部居民的收入状况。但是,由于基尼系数计算中的分组情况不同会得出不同的计算结果,因此在实际中计算基尼系数有多种不同的方法(陈宗胜,1991),比如曲线回归法、等分法(李颖,2005)。使用不同的计算方法,会得出不完全相同的基尼系数。鉴于此,本文采用的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为(李红,黄应绘,2007):
林业经济农民收入不均等成因分析论文
一、引言
为了恢复恶化的生态环境,1998年以来,我国陆续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防护林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等6项林业重点工程。针对不同林业重点工程,政府部门采取了补贴、禁止或者限制使用等多种不同经济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农民收入。在现有的研究中,主要开展了对农民收入及其收入结构的影响研究,但它们对农民收入不平等所产生影响的研究尚不多见,因此需要开展分析林业重点工程对农民收入不平等所产生的影响。
本文拟采用笔者收集到的6个省区15个案例县、3375个样本农户的数据进行收入不平等分解研究。首先进行第二类样本农户收入不平等分解,然后采用泰尔熵对样本农户的县内与县间的收入不平等进行分解,以了解县内收入不平等和县间收入不平等程度对总样本农户的收入不平等的贡献程度。样本农户收入分解为以土地为基础的收入、非农收入和林业重点工程补贴收入3个类型,以反映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对样本农户收入不平等的贡献程度。与已有的研究相比,本文具有几个明显特点:第一,利用1995-2006年的6个省区15个案例县的3096个样本农户的包络数据,从多个视角对样本农户收入不平等进行分解,较为可靠地实证分析影响样本农户收入不平等的因素。第二,本文研究所利用的样本农户有参加一项或多项林业重点工程的,也有没有参加林业重点工程的,样本农户具有更好的代表性。
二、数据与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样本。考虑样本农户数据的有效性,选取了3096个样本农户。采用国家统计局的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把样本农户的收入及其分项收入折算成1994年不变价。
(一)不平等的水平分解
职工基本养老金待遇差距测度研究
摘要:采用基尼系数、十等分组法和泰尔指数等方法对某大型国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差距及成因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表明,企业内部养老金差距要小于地区城镇职工养老金差距总体水平;企业内部养老金差距受地区内部以及地区之间影响,局部地区之间的养老金差距贡献率更大;当前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养老金差距较小是由于历史原因影响较大,未来企业内部基本养老金差距将逐渐扩大;当前养老金收入差距偏大,应适当增加低收入人群的养老金收入。
关键词:大型国有建筑企业;基本养老保险金;地区差别;基尼系数;泰尔指数
1997年,为了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国家制定和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建立了兼顾不同类型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确定机制,以保障企业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收入再分配手段之一,必须兼顾“公平与效率”。然而,由于地区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程度、人口结构差异以及政策偏好差异等原因,实际存在因参保地域不同以及企业性质不同、行业不同、退休时间不同,造成的养老金待遇差距过大和分配不公问题[1]。例如,2002—2011年,中国第90分位数的户均养老金收入是第10分位数的户均养老金收入的7倍左右[2]。过大的养老金收入差距以及部门、城乡之间的不平等严重影响退休职工的幸福感。当前,就中国养老金收入宏观不平等问题,尤其是区域之间、性别之间的问题探讨较多,实际上,退休职工养老金差距问题不仅存在于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即使同一行业、同一地区之间也存在类似问题。本文立足某企业内部退休职工的微观视角,就基本养老金实际差距进行研究。由于同一企业内部退休职工工作内容、工作年限和工作经历比较相似,且相互认识和了解,更容易相互比较,养老金差距过大更容易引起收入不公平感,而且有悖于社会公平基本原则和不利于企业内部管理。因此,对企业基本养老金差距及其成因进行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当前国内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差距现状
当前,就国民收入分配与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较为深入,针对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差距方面研究则相对较少。李实等[2]调查分析2002年、2013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收入数据表明,2002—2018年我国家庭个人养老金收入以及家庭人均养老金收入的差距均呈持续扩大态势。例如,2002年个人养老金收入基尼系数为0.4241,2013年达0.4639,2018年达到0.5237,其主要原因是低收入组收入份额下降和高收入组收入份额上升,最低收入组的份额从2002年的4.04%下降到2018年的2.01%,而最高收入组的份额从2002年的17.64%上升到2018年的21.09%。同样,家庭人均养老金收入也表现出类似的情况。李实等研究表明,养老金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受教育程度、人口年龄结构、地区和性别等,同时,中国城镇居民养老金收入不仅存在纵向失衡也存在横向失衡[3],不仅离退休人员之间养老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同时不同特征离退休人员组之间的收入差距同样不可忽视。当前,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地区差距非常突出。苏宗敏[4]将我国大陆地区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等经济区域,对2002—2012年人均养老金水平和地区差异进行比较,显示国内人均养老金分配基尼系数均低于0.2,但区域内分配差距相对较大。其中,东北地区历年人均养老金分配基尼系数在0.5以上,已超过公认的0.4收入分配警戒线,属于差距悬殊地区;中部地区历年人均养老金分配基尼系数在0.4—0.5之间,属于差距较大区域;东部和西部地区基尼系数在0.2左右。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差距的另一显著特征是性别差距。詹鹏[5]基于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对引起性别差距的主要来源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男性老年人养老金收入约为女性的1.9倍,其中,养老金制度和退休前工资是引起性别差距的最主要因素,贡献率分别为53%和19%,养老金制度差距主要表现在养老金制度参与分布差异和养老金受益程度差异。刘淑娜[6]基于2013年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计算的养老金总体基尼系数为0.199,其中性别基尼系数为0.108,性别差距贡献54.3%。同时,认为养老金如果按照收入分配差距的判断标准来衡量,基尼系数低于0.2,说明当前养老制度内的养老金分配差距很小。但养老金属于收入再分配范畴,养老金分配差距本质上就要求保持在较低水平,养老金基尼系数的判断标准应该更加严格。养老金制度具有调节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客观职能和内在要求。国内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推进,扩大了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覆盖面。但是,不同人群间的制度差别明显,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以及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等,分层化的养老金制度起到逆向再分配效应[7]。刘渝琳等[8]通过2001—2007年我国人均社会保障基金支出额,计算得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尼系数为基本上维持在0.36的水平,2007年小幅降至0.3211,认为我国社会保障基尼系数值较高,但呈不断缩小趋势。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在完善基于城镇居民群体社会保险制度的同时,需加强针对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工作,加大政府对社会保障金的投入。
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差距的测度
社会保障支出地区差异性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但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地区差异化明显,收入差距收敛效应显著,地方财政社会服务的差异明显。本文通过统计2009年~2018年各个省(市、自治区)的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数据,运用基尼系数,分析政府社会保障支出的地区差异性,并在剖析原因的基础上从中央财政和政府两方面提出完善财政社会保障的举措方法,通过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同时建立健全相关社会保障支出预算制度,创新财政社会保障体系模式,以减小社会保障支出地区差异性,促社会成员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关键词:政府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地区差异;基尼系数
一、引言
社会保障制度是中央政府和国家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化解社会矛盾以及确保国民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一种社会福利制度体系。党的五中全会也将工作重点指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同时,针对地区间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的问题,国家坚持完善社会经济发展体制,使得社会保障得到了迅速发展。充分了解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地区差异性并探讨出导致社会保障发展不公平性的问题所在,对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着巨大的意义。本文以2009年~2018年具有代表性的八个省(市、自治区)的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数据为依据,利用基尼系数,分析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地区差异的现状和趋势,并提出缩小差距的具体意见和建议。关于社会保障支出的差异性,国内学者很早就展开了一系列的理论探索和研究,如宛亚琴通过对2008年~2016年的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分析,提出完善财政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的措施[1]。徐倩和李放则利用1998年~2009年财政支出的数据指出应该优化财政社会保障支出项目结构以确保其顺利展开[2]。李凤月和张忠任使用泰尔指数的方法针对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地方差异的贡献指数,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得到总体差异主要受制于区域差异影响的结论[3]。同时,一些学者从外部供求视角出发,采用动态面板数据GMM估计方法得到政府对于社会保障支出有着推动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作用[4]。基于四中全会精神,李宏和张向达通过对地区社会保障支出对覆盖率水平影响的计量检验得出政策保障的重要性[5]。除了针对国内现状的研究,林治芬和雨晨将国外的做法与国内进行比较,对中央和地方社会保障支出责任进行划分,探求更好的改进措施[6]。侯晓艳和刘双艳基于山西省11个地市的统计数据对灰色关联现象进行分析,认为各因素对于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7]。纵观以上研究,大多数学者通过利用动态面板或是变量分析研究地区间的差异性,总结出促进均衡性的相关措施,然而动态面板数据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省份之间的空间问题,假设的因素有限,所以本文通过利用2009年~2018年八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均社会保障支出,采用了基尼系数计算模型,通过计算各地区人均政府社会保障支出,结合基尼系数的测算标准,进一步分析地区性社会保障支出差异性的原因。
二、基于基尼系数的政府社会保障支出均衡性计算
(一)社会保障支出基尼系数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