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6 07:15: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颈椎病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颈椎病

颈椎病康复治疗与监护

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椎间关节退变,而使其周围重要组织如脊髓、神经根、交感神经及椎动脉不同程度受累,并有相应临床表现的一组症候群。分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混合型、颈型等[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3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228例颈椎病患者,男124例,女104例;年龄25~81岁,40岁以上发病较多189例。

1.2方法

1.2.1颈椎牵引颈框牵引是治疗颈椎病较为有效且应用广泛的方法,适用于椎动脉型、神经根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颈椎牵引可以解除肌肉痉挛,缓解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损伤的软组织修复,促进水肿的吸收和炎症消退,松解软组织粘连,牵伸挛缩的关节囊和韧带,矫治脊柱后关节的微细异常改变,使脊柱后关节嵌顿的滑膜复位,或有助于关节轻微错位的复位,改善或恢复脊柱的正常生理弯曲,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改变突出物或骨赘与周围组织的相互关系,减轻神经根受压,改善临床症状。颈椎牵引方法有两种(1)坐位牵引:适用于病情较轻或经卧位牵引后需要继续牵引的患者。采取坐位,枕颌布带牵引,牵引重量由3~5kg开始,每天牵引1~2次,以后每隔3~5d增加1~2kg,一般不超过10kg。每次时间20min,最长不超过30min,每周治疗6次,1个疗程10次。(2)卧位牵引:适用于病情较重或不能坐位牵引的患者,由于需要24h牵引,常在病房使用。牵引时颈部保持30~45,持续性牵引时重量从2~3kg开始,逐渐增加到4~6kg,每2小时休息10~15min,2~3d或症状缓解后牵引重量再减少到2~3kg,并逐渐缩短牵引时间或改为坐位牵引。

查看全文

颈椎病治疗分析论文

【关键词】振颤手法

以指或掌吸附于治疗部位,做频率密集的快速振颤动作的手法称为振颤法,又称振法或颤法[1]。笔者多年来运用推拿中的振颤手法治疗各型颈椎病,疗效较好,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00例,男90例,女110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25岁,平均54岁;25~40岁,占15%;41~82岁,占85%。其中神经根型为112例,占56%;交感神经型为8例,占4%;椎动脉型20例,占10%;混合型为32例,占16%;脊髓型28例,占14%。病程最短7天,最长10年,疗程最短5天,最长120天。全部病例均经X线片、CT或MRI与临床检查确立诊断。

1.2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参照《推拿学》[2]中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1.3治疗方法本组病例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先为患者做放松手法,然后做颈部拔伸法,最后做振颤手法。步骤如下:(1)患者正坐,医者分别按揉风池、天鼎、肩井、天宗、肩中俞、肩外俞、曲池、手三里、合谷、内关、外关等穴,约5min。(2)医者站于患者背后,用法放松颈肩部、上背部及上肢的肌肉,约5min。随后拿揉颈项部并配合推桥弓、

查看全文

针灸治疗颈椎病研究论文

【关键词】针灸治疗颈椎病

颈椎病又称颈肩综合征,主要是由于颈椎骨质的退行性病变所致,刺激或压迫周围的神经或血管及其他组织,而引起的一系列不同形式的综合病症,属于祖国医学中“项强、眩晕、痹证”范畴,是临床上中老年人常见的多发病。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并趋于年轻化。该症状复杂,缠绵难愈,它的治疗方法很多,但目前多采用保守疗法。近年来针灸治疗颈椎病的报道很多,均有较好的疗效,现将近10年来有关针灸治疗颈椎病的文献分类综述如下。

1毫针疗法

1.1彭氏[1]根据病变部位选用颈2~7夹脊穴。配合风池及患侧的肩井、肩髃、曲池等,毫针直刺,针感传至患侧肩前、前臂、手指时立即出针,不留针,全部有效。

1.2董氏[2]单取外关穴,用毫针直刺,并配合患者缓慢旋转头颈部,均有效。

1.3陈氏[3]以腕踝针,治疗颈椎病患者,进针点在双腕部上4上5上6(腕部腕横级上二横指绕内关与外关一圈处)。

查看全文

颈椎病治疗护理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熏蒸联合中药湿热敷在治疗颈椎病患者应用中的护理要点。方法在对396例颈椎病患者采用中药熏蒸及中药湿热敷为主的物理疗法过程中进行观察并施以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痊愈349例,好转38例,无效9例。结论此方法是利用蒸气药袋的热敷力,辅以补气、祛风寒、通经络之药物,使经络畅达,气血流畅,散寒除湿,通过系统的全程的护理配合,对患者进行观察、评估和分析,使护理措施也有了进一步的完善。

关键词:中药熏蒸;湿热敷;颈椎病;护理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是由于颈椎的退行性病变刺激和压迫周围的血管、神经等,引起肩臂痛、眩晕、瘫痪等一系列症状[1]。目前对本病的治疗多采用非手术疗法。中药熏蒸联合中药湿热敷是我科康复理疗方法之一,经过多年的大量临床观察,此方法治疗效果明显,患者自觉舒适、无痛苦,深受我科医护人员及广大患者的欢迎。

1临床资料

2005年6月~2006年5月我科收治的颈椎病患者396例,男204例,女192例,年龄36~64岁,平均45.5岁,经CT定性、定位确诊。396例患者经中药熏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再辅以推拿、拔罐等物理疗法,痊愈349例,好转38例,无效9例。

2作用原理

查看全文

齐刺加温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探讨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采取齐刺联合温针灸夹脊穴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9月江西省德安县中医院收治的7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试验组35例,采取齐刺联合温针灸夹脊穴治疗,对照组35例,采取直刺颈夹脊穴治疗,对比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2组疼痛分级指数评分、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疼痛分级指数评分、VAS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前,2组前屈、后伸、旋转等颈椎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前屈、后伸、旋转等颈椎活动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采取齐刺联合温针灸夹脊穴治疗能够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患者颈椎活动度提升,能够很好地缓解颈椎疼痛感,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痹证;神经根型颈椎病;齐刺疗法;温针灸;夹脊穴;颈椎活动度;VAS疼痛评分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指双侧或者单侧脊神经根受到压迫或者刺激导致的颈椎病,大多数神经根型颈椎病存在髓核突出、反射障碍、运动障碍等临床表现,颈椎的活动度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同时还会伴随明显的疼痛感,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临床上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大多采用针刺疗法,效果显著,且能够减少复发率,其中齐刺联合温针灸夹脊穴治疗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治疗方案,通过艾灸温针灸治疗,能够更好地活血化瘀,减少患者的疼痛感。因此,本文选取2018年1月—2020年9月江西省德安县中医院收治的7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采取齐刺联合温针灸夹脊穴治疗和直刺颈夹脊穴治疗,旨在探究分析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采取齐刺联合温针灸夹脊穴治疗的效果,具体操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2020年9月江西省德安县中医院收治的7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试验组35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25~69岁,平均年龄(48.63±3.57)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9年,平均病程(4.11±1.05)年。对照组35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26~68岁,平均年龄(48.58±3.51)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8.5年,平均病程(4.07±1.11)年。2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入选标准纳入标准:本次研究所选患者均为临床确诊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心血管疾病者;合并糖尿病者;合并骨质疏松症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1.3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直刺颈夹脊穴治疗,进入治疗室后,体位选择俯卧位,先做好常规消毒,然后选择患者颈夹脊穴,位置在距离后正中线相应颈椎棘突旁边0.5寸的位置,再选择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华佗牌,规格:0.30mm×40mm)直刺颈夹脊穴,当针尖触到颈椎的横突为止,患者得气后,选用平补平泻法让酸胀感在患者的颈项部位扩散,然后留针10min,再采取相同的手法针刺患者的患侧合谷穴以及双侧风池、曲池、大椎穴等。试验组患者接受齐刺联合温针灸夹脊穴治疗,具体操作如下:其中,针刺手法与对照组相同,在毫针得气之后,点燃1cm艾条,放置在毫针的顶部,进行温针灸治疗,温度控制在患者能够忍受的范围内,等到15min后,再更换艾条,持续30min最佳。2组患者均每天治疗1次,每次持续30min,5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之后,停2d,连续治疗2个疗程,对比2组临床治疗效果。1.4观察指标本次研究主要以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情况、颈椎活动度作为观察指标,其中疼痛情况通过简化的McGill疼痛问卷测定疼痛分级指数评分[1]、视觉模拟评分量表测定VAS疼痛评分[2];颈椎活动度包括前屈、后伸、旋转等。1.5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最后数据采用数据处理软件SPSS22.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х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数据挖掘针刀治疗颈型颈椎病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针刀治疗颈型颈椎病的选点规律。方法:全面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收集2000年1月—2018年10月以针刀为主治疗颈型颈椎病文献并建立处方数据库,运用SPSSStatistics19.0,Clementine14.0进行描述性分析及、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纳入针刀处方42条,使用频次最高的选点为棘突、关节突关节、肩胛骨内上角;关联规则结果显示相关性最高的是棘突-关节突关节-肩胛骨内上角;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存在3个有效聚类群。结论:总结出针刀治疗颈型颈椎病的常用组合规律,为临床针刀治疗颈型颈椎病提供依据。

关键词:颈型颈椎病;针刀;选点规律;数据挖掘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退变性疾病[1]。临床上以颈部疼痛,颈部僵硬,有时伴有颈椎生理曲度变小,颈椎小关节紊乱为特征[2]。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和年轻化趋势,据统计我国成人颈椎病的患病率为13.76%[3]。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早期常见的类型,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而且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4]。目前针刀广泛用于颈型颈椎病的治疗,大量文献证实针刀在缓解颈型颈椎病患者疼痛、改善功能等方面疗效显著,然而关于针刀治疗颈型颈椎病选点的共性和规律研究还显不足[5-6]。为此,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近年来针刀治疗颈型颈椎病的处方进行收集、归纳和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和开展实验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文献来源。检索收录于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中2000年1月—2018年10月以针刀为主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献。1.2文献检索策略。采用主题词检索与自由词检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索词为“针刀、小针刀、颈型颈椎病”等,同时追溯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来补充相关文献。仅限于中英文。1.3文献纳入标准。(1)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来源不限,符合《第三届颈椎病专题座谈纪要》界定的颈型颈椎病标准;(2)纳入研究必须为临床随机对照试验;(3)治疗组以针刀治疗为主,可联合其它疗法,不限对照组的干预方式;(4)明确给出针刀处方;(5)以针刀选点方式的比较为2个处方。1.4文献排除标准。(1)动物实验类、综述类、重复发表的研究文献;(2)以针刀为辅助治疗的文献;(3)未明确描述选点解剖位置或非常规选点的文献。

2数据预处理、数据库的建立及数据挖掘方法

查看全文

白虎摇头针刺手法如何治疗颈椎病

[摘要]目的:观察白虎摇头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3例CSR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1例)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治疗组(4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白虎摇头针刺法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NorthwickPark颈痛量表(NPQ)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24%(40/42),高于对照组的85.37%(35/4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NPQ评分、VAS评分治疗第1、3个疗程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及治疗第1、3个疗程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在常规针刺基础上加用白虎摇头针刺手法能有效改善CSR的临床症状,提高近远期疗效,较单纯常规针刺方法更具优势。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针刺;白虎摇头;手法

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ticradicu-lopathy,CSR)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颈项僵硬、功能受限以及上肢麻木、酸胀等[1]。CSR在颈椎病临床分型中占60%~70%,目前其治疗仍以保守疗法为主。近年来针刺已广泛运用于CSR的治疗,大大提高了疗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如袁柯等[2]运用针灸治疗CSR取得了显著效果。针刺得气后,为达到治疗目的,往往需要施展一定的手法,但目前临床很少重视针刺手法的运用,因此针刺后的近远期疗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笔者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加用白虎摇头针刺手法治疗CSR42例,取得显著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4~12月在芜湖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病房住院的83例CS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单双数字制成随机卡片放入信封,按照患者就诊的次序,单数者纳入对照组,双数者纳入治疗组。治疗组42例中,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龄(42.12±5.06)岁;平均病程(2.11±0.43)年。对照组41例中,男21例,女20例;平均年龄(43.05±4.52)岁;平均病程(2.34±0.23)年。2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查看全文

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研究论文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多见于中老年人及长期伏案工作者,且女性多于男性。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老龄化社会正在到来,一方面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另一方面发病年龄也有下降的趋势,加之其危害性大,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因而受到社会和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对于CSA的治疗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现将治疗本病方法作如下综述。

1以推拿手法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

雷迈[1]使用maitland手法配合扩管、改善血液循环的药物及颈部牵引综合治疗CSA57例,治愈49例,好转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7%,优于单纯使用药物及颈部牵引的对照组。陈鹏[2]采用远端足部反射区推拿和近端颈椎仰卧整复法相结合治疗CSA32例,结果治愈19例(60%),显效8例(25%),有效3例(34%),无效2例(6%),随访1年无复发。魏向阳等[3]运用按摩手法(指按印堂、神庭、上星、百会、后顶、脑户、风府等穴,放松胸锁乳突肌,弹拨头夹肌、颈部拔伸、旋转复位等)配合穴位埋线治疗CSA120例,总有效率98.3%。徐蕴清[4]采用轻柔的滚、按、拿等手法在颈部两侧及肩部治疗及旋转后扳法配合湿热敷治疗CSA40例,总有效率92.5%。夏德君[5]使用推拿法配合刮痧法和拔罐法治疗CSA150例,结果治愈110例(占73.33%),有效36例(占24.00%),无效4例(2.67%),总有效率97.33%。博·阿古拉[6]应用蒙医推拿手法,配合蒙医拔罐放血,治疗CSA52例,显效39例,有效12例,无效1例,有效率98%。王艺等[7]观察推拿牵引结合体外反搏疗法治疗CSA,并与常规推拿牵引疗法相比较。A组30例单纯推拿牵引,优良率44%,总有效率85%;B组在推拿牵引基础上行体外反搏治疗,优良率89%,总有效率100%。王俊华[8]等采用推拿疗法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CSA45例与单纯采用推拿治疗CSA37例比较,推拿手法采用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揉耳后高骨,拿五经,推桥弓,点揉头维、神庭、百会、四神聪、翳风、完骨、风池等穴,头部行扫散法,轻叩头,然后拿、捏等手法松解头枕部及颈肩部肌肉,弹拨颈部夹脊,拿肩井,并用旋转定位扳法以纠正偏歪棘突;星状神经节阻滞方法使用1%利多卡因注射液5ml加曲安奈德注射液20mg。综合治疗组显效率88.89%,单纯使用手法的对照组显效率48.65%。

2以物理疗法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

王清华[9]选用川芎酊离子导入加超短波电疗法综合治疗CSA90例和药物治疗70例比较,药物治疗组发作至5d内开始静滴血塞通0.4g、胞二磷胆碱0.5g,睡前服用西比灵0.5g,并顿服肠溶阿斯匹林0.1g;综合治疗组先采用超短波电疗随后直流感应电疗。物理治疗组痊愈显效率80%,药物治疗组42.85%。陈月桂等[10]用超短波疗法与直流电草乌离子导入和Maitland手法综合治疗CSA83例,综合治疗组治愈显效率78.4%,对照组34.2%。罗永雄等[11]治疗CSA123例,观察组63例采用半导体激光、中频电流及按摩手法复位等综合物理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颈椎牵引及中频电流治疗,结果治疗20次后,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6.2%、53.3%,P<0.05)。郑明莹等[12]采用半导体激光联合牵引治疗CSA142例,治疗组72例采用半导体激光治疗,随后行颈椎牵引。对照组先采用调制中频电治疗,随后进行颈椎牵引。治疗组总有效率95.83%,对照组总有效率77.14%。赵丽惠等[13]采用光量子氧透射载体治疗CSA100例,常规治疗组50例采用药物脉络宁注射液30ml加5%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胞二磷胆碱0.5g加5%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辅以超短波、手法按摩治疗,光量子氧透射载体治疗组50例常规治疗同时应用光量子氧透射载体治疗。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78.0%,治疗组总有效率96%。周宏图等[14]将168例患者分为颈椎牵引组(62例)、HBO治疗组(48例)及综合治疗组(58例),总有效率分别为80.6%、93.8%及98.3%。施锋等[15]将102例CSA患者分为观察组(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加颈椎牵引与手法)53例,对照组(颈椎牵引与手法)49例,临床治愈显效率观察组69%,对照组41%。郭苏梅[16]采用特定电磁波并等幅中频正弦电中药透入治疗CSA65例。中药合剂制备:红花30g、当归30g、乳香20g、没药20g、羌活20g、川芎30g、草乌20g加水浸泡煎至1000ml,纱布过滤置冰箱备用。治疗先采用特定电磁波(TDP)局部照射,1次/d,20min/次,接着用YL-3型音频电疗机、频率2000Hz,波型正弦波,电极板的衬垫上放入与衬垫同等大小的中药浸泡的滤纸块9cm×7cm,分别置于颈后部及肩部,电流强度为耐受量,1次/d,25min/次,10次为1个疗程。结果治愈13例(20%),显效30例(46.15%),好转18例(27.69%),无效4例(6.15%),总有效率93.8%。

查看全文

脊髓型颈椎病围手术护理探讨论文

1临床资料

本组25例中,男20例,女5例,年龄37~68岁,平均年龄52岁;属单个椎间盘摘除18例,2个椎间盘摘除7例,25例均取自身髂骨植入融合。术后无1例发生手术并发症和护理并发症。

2护理要点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脊髓功能损害表现,加上手术部位的特殊,害怕手术会影响说话、进食,术后效果不满意及疼痛等,容易产生恐惧、焦虑、悲观等心理反应,故要针对患者出现的心理反应进行护理:(1)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性。(2)请脊髓型颈椎病治愈的患者现身说法,介绍手术期间无痛,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及止痛方法,使患者有充分心理准备,配合治疗。(3)说明情绪与疾病关系,良好的心理状态会促进机体康复,否则相反。

2.1.2术前训练颈椎前路术中要求患者仰卧,颈部处于略过伸位,同时为了暴露椎体,需较长时间将气管拉向切口对侧,术后又要求患者去枕平卧至少一周,因此,为适应术中及术后的变化,一般要求患者术前一周进行气管推移训练,术前3d去枕平卧和训练床上大小便,以防术后发生尿潴留。

查看全文

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探讨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以微创术进行头下斜肌松解,消除对椎动脉迂曲段的压迫因素。方法本组90例头下斜肌与寰椎横突压痛,旋颈征阳性。采用自制微创小刀具行盲式松解,切断头下斜肌起止点。结果82例经一次松解后症状完全消失,8例间隔1个月后再次松解症状亦完全消失。结论C1~2横突间后方为头下斜肌,头颈旋转时,椎动脉迂曲横段可受压迫。椎动脉扭曲试验阳性,头下斜肌压痛为本病主要诊断依据。盲式微创松解术解除了椎动脉迂曲段受压,使眩晕及颈项痛症状得以消除。【关键词】椎动脉型;头下斜肌;盲式松解椎动脉型颈椎病与其他类型颈椎病相比,所占比例较高,是中老年常见病。对其发病机理的认识各异,治疗方法也多样。有人认为因颈椎间盘退变而引起,也有人认为因钩椎骨刺压迫椎动脉而诱发眩晕。朱汉章[1]则认为颈椎动态平衡失调致慢性软组织劳损,发生反应性水肿及无菌性炎症,刺激或压迫椎动脉而诱发颈痛眩晕。治疗多采用综合性保守治疗,疗效往往难于肯定且易复发。头下斜肌起自枢椎棘突外侧面和邻近椎板上部,向外上止于寰椎横突下外侧,寰枢椎横突间的椎动脉部表面为圆而厚的头下斜肌覆盖[2]。作者根据头下小肌群三角形间隙,头下斜肌运动及解剖特点分析,认为椎动脉横段迂曲部是受该肌压迫而诱发颈项痛眩晕的主要原因。笔者采用自行设计制作的微创小刀具进行盲式松解术治疗90例,疗效确切,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004年2月至2007年6月在门诊及住院患者中,诊治9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男37例,女53例;年龄40~80岁,平均53岁。临床症状见表1,体征及影像学检查见表2。全部病例均有头晕、颈项痛症状。头晕持续时间5min~2h,最长达4周,头晕时转头则加重症状。诱发因素:精神紧张、情绪波动、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失眠等;缓解因素:卧床休息、吸氧、服止痛药等。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30年,症状反复发作。体检中,寰椎横突及头下斜肌压痛明显,旋颈征阳性;头转向一侧压同侧头下斜肌,可诱发头晕症状,又叫旋颈征加强试验,本组的阳性率为78%。本组病例均在本院有关科室检查,排除了心源性、高血压源性、脑源性、中毒性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头晕,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2盲式下微创松解术治疗表1症状发生率表2体征及影像学检查取俯卧弃枕或坐位,剃刀刮除枕后头发,尽量屈颈,紫药水作寰椎横突与枢椎棘突压痛点标记。术野常规消毒,铺洞巾,术者左手拇指紧压寰椎横突压痛点,右手持带刃刀具在拇指边缘与人体纵轴线平行刺入,刀与皮肤成90°角。当刀刃达寰椎横突骨面病灶区时,可有明显的酸胀酥感觉,此时在寰椎横突部先切断肌附着,再沿骨面横向铲剥,手感觉横突部肌附着与骨面有明显松动感时,表示头下斜肌附着已切断,即可快速拨除刀具。再选枢椎棘突标记点,以同法切断头下斜肌在枢椎棘突根部的附着,至此头下斜肌起止点全部切断松解,达到解除椎动脉迂曲段的压迫。术毕在原刀口处分别注入曲安缩松注射液40~80mg,防术后黏连,针眼处指压5min后,无菌敷料贴妥。再次被动手法弹压后枕并被动屈颈1~2次,达到扩大松解头下斜肌的目的。术后辅以颈部保健操,改睡凹型枕头,内服抗生素2~3d。本组全部病例行盲式微创术治疗,辅以颈部活动功能锻炼,睡凹形枕头。一般经过1~2次松解术后,头晕症状消失,颈项痛消失,寰椎横突及头下斜肌压痛阴性,旋颈征阴性,加强试验阴性。78例患者在行第一次松解术后,诉“头晕症状消失,眼前发亮,脑部清醒了”;12例在松解术过程中曾有一过性头晕加重现象,治疗结束后,嘱患者每天坚持颈部保健操,改睡凹形枕,之后头晕症状消失。3结果本组随访6~10个月,平均5个月。82例经一次松解后症状完全消失,8例间隔1个月后再次松解症状亦完全消失。术后坚持颈部保健操及睡凹形枕,疗效巩固,未再复发。4讨论4.1旋颈征阳性的原因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要点之一就是头颈的旋转可以诱发或加重头晕[3,4],即旋颈征阳性。李世和等强调寰椎横突压痛为本病的主要诊断方法,同时还提出擦肩试验、伸颈牵头指压寰椎横突转头试验等诱发头晕的阳性率达100%。本组病例寰椎横突及头下斜肌压痛的阳性率达100%,采用不同体位行旋颈征试验均为阳性。压寰椎横突转头诱发头晕的阳性率达78%。多位中外学者均认为,椎动脉于C1~2段存在着旋转性压迫[3,5~7]。1927年Dekeleyn通过尸体椎动脉造影,发现头颈旋转可以引起椎动脉于C1~2之间狭窄或梗阻。1968年oucni首先在临床上通过血管造影证实了这种改变。陈仲强等[7]通过椎动脉造影指出,C1~2水平旋转性椎动脉闭塞是椎动脉供血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徐印坎[8]认为,头颅旋转主要在C1~2之间,椎动脉在此处受压。作者认为,椎动脉于C1~2段生理性旋转受压的原因为寰枢椎横突间无椎间关节,寰枢椎横突间的椎动脉横段为迂曲的显露,其表面为圆而厚的头下斜肌覆盖,头下斜肌起自枢椎棘突,止于寰椎横突。当头颅向右旋转时,左侧头下斜肌随左侧寰椎横突向左前方旋转,圆而厚的肌腹进入第一横突间隙,压迫左侧椎动脉。与此同时,随寰椎横突向右后方旋转的右侧椎动脉进入枢椎横突后方,未受到压迫,保证了椎基底动脉的血供,当头颅回复到中立位,头下斜肌复位,解除对左侧椎动脉的压迫。因此,头下斜肌是椎动脉生理性受压的解剖基础。颈椎的屈伸运动主要发生在寰枕关节,前后约45°,而旋转运动则主要发生在寰枢关节,每侧约47°[9]。表明旋颈征试验主要是检查寰枢椎的,枕枢段是颈部最易劳损的部位。当两侧头下斜肌水肿或其他颈后肌群压迫头下斜肌,头旋转时可致两侧椎动脉受压而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在病态下,当头颈转向右侧时,左侧椎动脉生理性受压,右侧椎动脉转右侧枢椎横突的后上方,受到病态的头下斜肌压迫,导致两侧椎动脉供血不足,而诱发头晕,这就是旋颈征的真正原因。因此,作者认为寰椎横突及头下斜肌压痛,旋颈征阳性均是本病具有诊断意义的体征。4.2头晕症状短暂性的原因一般认为本病的头晕具有阵发性、可逆性和复发倾向[3,5]。本组病例头晕发作持续的时间,最短为5min,最长达2h,即使不经治疗,只卧床休息头晕症状可缓解。头晕的短暂性用钩椎骨刺压迫来解释是不恰当的,本组病例X线示,未见横向生长的钩椎骨刺。颈椎不稳可以造成某一椎体的异常活动,但椎动脉第二段的长度长于C1~6横突间距,足以代偿某一节段椎体异常活动对椎动脉的影响。作者认为用头下斜肌压迫椎动脉来解释头晕的短暂性是比较合理的。如头下斜肌水肿,转头向左,左侧椎动脉为生理性受压迫,右侧为病理性受压迫,出现头晕,转向中立位,压迫减少,症状减轻或消失。4.3采用盲式松解术对本病有效的原因一般认为综合性保守治疗对本病有一定的疗效[3,5],但难持久,易复发。本组病例全部采用盲式微创松解术治愈。作者认为颈性眩晕为头下斜肌等肌肉的慢性劳损性病变所致。本法在定位准确的情况下,切断了头下斜肌的起止附着点,使直接压迫在椎动脉迂曲横段上的头下斜肌松解,达到减压的目的。同时本法治疗有效亦证明椎动脉受压迫,主要原因是肌肉而并非骨关节方面的因素。术中应特别注意:局部解剖定位要准确,掌握刀具盲式下切割的范围及深浅度。所用刀具为作者自行设计制作,采用1.5mm三菱针钝头磨成刃性而成,具有制作简单、经济、方便、实用等特点。4.4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目前临床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仍沿用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所制定的标准[10],作者推荐诊断标准如下:a)眩晕症状,具有阵发性、可逆性和复发倾向,头颈[1][2]的屈伸或旋转可诱发眩晕;b)颈枕部疼痛;c)颈后肌劳损史;d)伴随症状头痛、眼耳部症状、肩和上肢麻痛、胸痛、心悸、消化道症状、失眠、记忆减退等;e)颈后肌广泛性压痛;f)头下斜肌及寰椎横突压痛;g)旋颈征阳性;h)神经系统检查大致正常;i)X线检查有无钩椎关节横向骨质增生,无颈椎失稳和寰椎椎动脉沟寰形成;j)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示单或双侧椎动脉供血不足,其中眩晕及视力模糊为主要特征。【参考文献】[1]朱汉章,柳面智.针刀临床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785.[2]杨琳,高英茂.格氏解剖学[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812813.[3]杨克勤.脊柱疾患的临床与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50479.[4]刘植珊,杨瑞和,陈永裕,等.椎动脉减压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痛[J].中华外科杂志,1984,22(12):771.[5]赵定麟.颈椎伤病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4:147191.[6]李世和,李卫国,孙静宜,等.寰椎椎动脉沟环所致颈性眩晕患者的手术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1995,33(3):137139.[7]陈仲强,张之虎,党耕町,等.颈性眩晕病例的椎动脉造影观察[J].中华外科杂志,1991,29(1):95.[8]徐印坎,贾连顺.现代颈椎外科学.颈椎病[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83:161182.[9]郭世绂.临床骨科解剖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78.[10]孙宇,陈其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