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机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6 05:46:0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竞争机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金融机构内部缺乏竞争机制论文
民营融资难主要是现行融资体制不合理、政府职能不到位以及企业自身原因所造成的,应从推进体制改革、培育信用环境、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加强政府协调以及提高中小民营企业整体素质入手,来解决融资难。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民营作为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中小型民营企业作为民营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其融资难状况在总体上并未得到改变,快速的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已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抑制其活力的瓶颈。再者企业融资是企业理财的重要决策之一,我国的民营企业要想在新世纪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更有作为,就必须解决好融资问题。
1民营企业融资难成因
民营企业对市场经济的巨大贡献与其获得的金融支持极不对称。民营企业融资难、贷款难已成为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笔者认为,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
1.1金融机构方面存在的问题
1.1.1金融机构向民营企业放贷的经营成本较高
日本的产业策略与竞争机制
作为竞争政策核心内容之一的反垄断法与产业政策之间的关系紧密,它们共同调整国家经济活动、规制市场健康发展,特别在提升国家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水平、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日本战后经济迅速恢复与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关系的处理,日本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关系令人瞩目,这两者的政策内容在不同政治背景、经济环境下的博弈、变迁都围绕着日本“经济宪法”地位的禁止垄断法展开,在实质上反映着日本经济政策的此消彼长。在日本经济转型、发展、扩张过程中,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之间始终维持着一种紧张、矛盾,甚至对立的关系,如何协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共同纠正“市场失灵”、推进经济高效增长,日本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实践与做法值得借鉴,其经验演进对我国经济体制的全面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我国反垄断法开始实施,但同时遭遇国际金融危机,为避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相应的产业调整措施,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之间的搭配模式是否恰当,直接关系着这两者之间的实施效率,我们应借鉴日本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优势特征,充分发挥“政府之手”和“市场之手”的相互协调补充作用,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一、日本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基本经验。
(一)政策创设的因时制宜。
1946年至50年代中期是日本二战后经济恢复期产业政策主导与竞争引入时期。日本1945年制定了《禁止垄断法》,但该法并未真正得到实施。1953年《禁止垄断法》的修改,放松了对卡特尔的限制,制定了一定条件下的大量卡特尔作为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如中小企业卡特尔、不景气卡特尔等。在“发展至上”的高涨信念和经济形势下,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法规为特定产业的较快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得日本政府干预经济合法化、合理化。日本的“经济赶超战略”使得竞争政策日益处于次要地位,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成为日本经济政策追求的核心目标。
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至70年代初的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产业政策膨胀与竞争政策弱化时期。这一时期,日本提出“产业立国”的政策目标,政府强化了对社会经济的干预,竞争政策进一步趋于弱化,产业政策逐渐处于强势膨胀地位,明显贯彻的是竞争政策服务于产业政策的基本原则。“经济高速增长期日本产业与竞争政策关系的核心是竞争政策服从产业政策,反垄断服从生产集中。”[1]日本卡特尔高涨,多数卡特尔集中在进出口企业和中小企业团体,卡特尔总数在60年代均维持在200件左右,同时日本又出台了反垄断的新适用除外法规,如《纤维工业设备临时措施法》等容许卡特尔的产业政策实施临时法。60年代中后期日本企业合并案件剧增,出现了许多影响反垄断法实施的大型合并案件,如1963年的三菱三重工的合并案,以及1970年八幡制铁、富士制铁合并成立新日铁,日本企业合并膨胀迅速到达顶峰。60年代日本政府在新的经济条件下主导着本国的新产业体制,建立了新产业秩序。该政策推进企业合并和产业重组,产业政策重点转向加强国际竞争力、促进企业规模扩张和调整产业投资而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最优化。
竞争机制实施意见
为在全县上下树立敢为人先、争创一流、勇夺第一的工作理念,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营造“个个有压力、人人有动力”的工作氛围,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争先进位意识,现就建立争先进位竞争机制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为主题,破除各级部门干部工作中徘徊放松、安于现状的思想障碍,摒弃一切束缚发展的落后意识,打破常规,树立“不进则退、满足是倒退、慢进也是退”的思想,增强干事创业的紧迫感、危机感和使命感,在全县上下形成“举争创一流之旗,谋争先进位之策,走跨越发展之路”的干事创业氛围。
二、争先进位具体内容
实行争先进位目标奖惩,坚持以半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年度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结果为依据,坚持以奖励为主、奖惩并用的原则,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同时,实行“排位名次升降奖惩”制度,各单位各部门按照工作性质相近的原则分类,每年排位两次(半年排位一次,年终排位一次),通过“奖进位、惩退步”的办法,督促、鼓励各单位各部门争先进位。
三、实施对象
引进竞争机制推动教育体制改革的汇报
为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近几年来,我们不断引入竞争机制,认真做好学校内部体制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改革的紧迫感
1、利用新闻媒体及学校内部阵地,宣传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市教育系统的分配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对教育系统的内部体制改革,既是大势所趋,也是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针对当前学校内部存在的种种顾虑,我们利用广播、电视和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加大宣传力度,使学校内部体制改革深入人心。
2、分层召开会议,统一广大教职员工的思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遇到了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优秀教师短缺的尴尬局面,使学校发展缓慢,后劲不足。另一方面,对教师工资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价,目标与职责没有结合,任务与考核没有配套,效益与报酬没有挂钩。各级领导深入基层反复介绍改革思路,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不断完善改革方案。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群众组织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沟通上下,疏通情绪,化解矛盾。
3、认真组织学习有关改革的政策文件,纠正思想偏差。现行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下建立起来的,已经严重影响和阻碍教育的发展。一是教师的竞争意识不够。二是教师的创新精神不强。三是教师的师德素质不高。面对教育的现状和压力,我们清醒地看到,教育要发展,改革是出路。通过组织学习,我们的改革赢得了广大教职工的理解和支持,为改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理清思路,精心组织,积极稳妥推进改革
人才队伍建设的竞争机制研究
严格人才的选拔使用标准和程序是人才竞争机制的保障
人才的合理适时的晋升是对人才的肯定,也是其对于事业追求的一种满足。只有在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人才队伍的源动力才能得以激发,团队才能鲜活,具有活力。而人才的晋升选拔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求:一是,制定好人才选拔的标准。在人才选拔任用方案出台以前,要通过岗位设置数,结合岗位职责和要求,本着岗人适应、择优选优的原则,从实际出发,针对有关人才的资历、学历、年龄、工龄、政治面貌等资格,特别是在个人的安全生产业绩、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软能力方面的条件进行考虑研究,对于有特殊贡献、能力突出者也要突出予以侧重,从而制定人才选拔任用标准,并要经过反复论证,不断完善标准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减少了标准的唯高性和盲动性,同时对于制定的标准要有横向、纵向的参考可比性,避免前后人才选拔、相同或类似的岗位选拔的标准存在不合理的内容。二是严格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履行基本程序之外,要增加公开的宽范围的竞聘机会和途径,组织通过报名、笔试、面试等程序,并严格把握程序,让更多的人才有真正展示自身价值和能力的机会,同时,通过双向选择,让岗位的选择有更加合适的人选。三是针对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环节,要增强民主推荐测评的比重权限,严格民主测评无记名程序,避免民主推选测评流于形式,真正提高有效性。同时,在组织参评人员的范围时,对参评人员的范围选择要有针对性,适当增加各相关部门代表的比例,确保此环节体现民主性。
有效的考核激励是人才竞争机制的重要手段
目前铁路企业基本上都存在人才使用上“只上不下”情形,对于提拔的人才,忽略了其所业绩表现及岗位发展要求,除非出现较大责任问题,都不会降低其岗位。这种情形就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一些干部安于现状,缺乏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对于真正有能力的人才的晋升空间也造成了较大的阻碍,直接打击了人才的责任心和积极性。目前铁路企业现行的激励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主要依赖于三种:工资(或年薪)、奖金、各种福利等物质激励,岗位的平行、上下交流激励,以及授予各种荣誉精神激励。而这些激励方式在操作过程中又存在物质激励平均主义现象严重、荣誉激励缺乏权威性、岗位交流机会严重缺乏等问题。建立健全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考核激励机制系统化工程,完善的激励方式和途径是贯彻整个单位和人才发展的。只有在突出人才的优势需求,真正满足其最需要的需求的时候,激励才真正发挥了作用。同时,在考核方面,目前对于考核的手段和执行力度更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对于发生责任问题真正予以追究的方法方式以及考核力度不能起到避免问题再次发生、警示他人的作用。也只有将激励、考核与工作真正结合以后,对于人才的规范培养和发展才能发挥作用。
人才的竞争机制建设要着眼于长远,注重目标和方式
人才的竞争机制的有效建立和完善要根据用人单位的“近期使用、中期储蓄、远期培养”的总体要求,在结合人才的培养和后备力量的储蓄上的不同要求和目标,注重长效,强化结合。一是在中层骨干的人才竞争中,要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和岗位情况,以提高全局驾驭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为重点,在重点事项的调研、决策和实施工作加强考核激励制度。同时加强岗位交流,以培养多层面复合型中层骨干,提高人才的适新应变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强化竞争机制。二是优秀年轻的人才竞争中,重点以在提高管理水平、业务能力和对现场安全生产的控制能力为考核激励内容,有计划地给他们压担子、交任务,参加重大施工组织和课题研究为手段,以发展潜力和后劲的优秀青年人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构筑中层骨干后备为目标,真正搭建良好竞争平台。
房地产市场结构及竞争机制综述
内容摘要:本文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结构进行测度,明确了我国房地产市场属于区域性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少数寡头垄断企业对市场的操控能力较强;探讨了寡头垄断的房地产市场的竞争机制,表明寡头垄断企业通过垄断定价、价格歧视及价格合谋进行价格竞争,通过产品差异化进行非价格竞争。最后建议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力度,以确保我国房地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关键词:市场结构测度指标竞争机制
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房地产业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与社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房产交易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尤其是房价已成为人民关注的焦点。但如今房地产业普遍存在着定价过高、中低价位住宅供给不足、高档住宅空置率较高等问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产业的健康发展乃至社会稳定。因此深入了解房地产业,测量房地产市场结构,并对其竞争机制进行研究可以为房地产业的发展、完善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我国房地产业的市场结构测度
市场结构的各个测度指标可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测定市场的竞争和垄断程度,从而确定该市场的市场结构。房地产业是一个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密切联系的基础性行业,是一个生产高度集中的行业;在我国独特的市场情景下,用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性和进入壁垒三个市场结构的测度指标来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市场结构进行测度。
(一)房地产业的市场集中度
运用竞争机制政府减少盗版负面影响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引子;盗版存在的市场基础;盗版现象的经济福利效应;政府的反盗版策略选择管见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盗版现象由来已久、盗版存在的需求基础、如果某个商品的质量太差,即使价格很低,可能也不会有人问津、盗版存在的市场供给基础、利润或价格—成本比可以用来反映商品的生产价值、在过高的版权费用和制度硬壁的双重阻拦下,这种趋势就转化为生产盗版品、盗版产品的供给还与厂商从事盗版所面临的风险的大小和对待风险的态度有关、盗版活动在长期和短期的影响是不同的、盗版活动对生产者剩余的影响是复杂而多面的等,具体请详情见。
主要内容:盗版现象由来已久,累禁不止,这是源于它坚实的市场基础。从需求方面看,它的市场基础在于盗版品的消费价值高于正版品的消费价值;从供给方面看,它的市场基础在于盗版品的生产价值高于正版品的生产价值。盗版品的存在,并不象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有害无利。其实,盗版品究竟会增加福利还是减少福利,取决于时期的长短、竞争的最后趋势以及政府反盗版的严厉程度。本文认为,政府应该以最大限度的减少而不是消除盗版的负面影响为目标,以运用竞争机制为导向,采用包括修改版权保护法规在内的多种措施,在权衡盗版成本和反盗版成本的基础上,实行适时适度的反盗版策略。
关键词:盗版现象,盗版品的生产价值,盗版品的消费价值,经济福利,盗版成本,反盗版成本,适度的反盗版策略
一、引子
盗版现象由来已久。尽管各国都在一定程度上采取反盗版措施,以对盗版进行打击,但时至今日,盗版现象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根除,反而还有日益漫延之势。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盗版呢?盗版品给消费者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政府为什么要打击盗版呢?又是什么原因使得盗版现象累禁不止呢?政府应该采取怎样的反盗版策略呢?笔者拟用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为了分析上的方便,我定义本文讨论的盗版现象为“一切生产、销售和使用包括诸如计算机软件,音像制品、书籍等的非法复制品以牟取利益的行为”。[1]这些非法复制品统称为盗版产品,与之对应则为正版产品。
完善竞争机制推动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深入开展
机关或机关工作人员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学习的竞争、知识的竞争、能力的竞争,是综合素质的竞争。提高机关或机关工作人员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办法,就是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这正是建设学习型机关所要求的。因此,在创建学习型机关的过程中,建立和完善科学、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对于激发机关工作人员的学习热情、推动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深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完善竞争机制,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抓好落实。
一、要制定科学的竞争目标。目标是激发机关工作人员动机的诱因,通过设置学习的竞争目标,可以激发机关工作人员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是因为竞争目标代表着机关工作人员发展的方向,是对机关工作人员优劣考证的重要依据。心理学家马斯洛晚年从事出色团体的研究,他发现这些出色团体的最显著特征是具有共同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人们主动奉献和投入,而非被动地遵从。因此,要创建学习型机关,首先必须在对机关现有情况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集中集体的智慧,确定短、中、长期的发展规划,让所有的机关工作人员都有明确而共同的发展目标。学习的竞争目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它包括目标系的设置、目标的量化、目标的权重和权值等。目标制定得是否科学,是否反映学习型机关创建的内在规律和要求,这是一个关系到创建学习型机关能否持久有效地开展下去的重要问题。学习的竞争目标必须具有挑战性和可行性。如果目标没有挑战性,必然对机关工作人员缺乏吸引力和压力,也就不能催人奋进。反之,如果目标脱离实际,高不可攀,也不能产生激励力和动力。因此,在设置学习竞争目标时,既要注重立足实际的基础,体现出目标的客观现实性,又要着眼于组织的发展,使目标能够对每个机关工作人员产生动力作用。目标是否适中,一方面,关系到能否被全体机关工作人员接受和认可,另一方面,也关系到竞争活动的成败。正确地确定学习竞争目标,必须体现“四个结合”。即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结合、先进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要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论证,制定出符合组织的学习的竞争目标。
二、要建立公正的考评标准。在竞争中,考评标准是评价学习目标的实现及其成果的基本依据,其内容主要包括目标项目的数量、质量和时限要求,以及学习成果的评价尺度、实现目标的对策、措施的有效性等。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实行学时、学分考核办法,以量化积分的方式对机关工作人员年度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定,这是建立个人学习考核评价标准的有效举措,但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比如,对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不同文化层次的机关工作人员不能在评价标准上实行“一刀切”,对在职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等不同学习形式用什么样的分类标准进行量化等,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当然,制定标准并非要将所有评价标准设计成一种完全量化的指标体系,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把定量与定性有机结合起来。机关学习目标不同于企业的经济指标,只讲定量而不讲定性,往往容易忽视主要方面。为此,一定要把握定量的“度”,能量化的就量化,不能量化的不要“强化”,防止产生学习只重天数、人数、次数、字数、篇数等数字游戏的形式主义,使竞争陷入歧途。同时,还要把握定性的“准”字,使定性的各要素经得起检验,尽可能做到看得见、摸得着,防止过于笼统、抽象,难以捉摸。因此,必须在计算方法、评价尺度、考评时间、考评程序等诸多方面形成一整套科学、客观、公正、易于操作的考评规范。此外,考核等次及结果的运用也是建立考核标准的重要内容,不能单纯就学习评学习,必须充分体现创建学习型机关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从而持续激发机关工作人员的学习热情。
三、要构建公平的评判机制。竞争的实质就是按照既定的规则优胜劣汰,因此,评判者要站在公正、公平的立场上,发挥至高无上的仲裁作用。一是要明确评判的价值取向。公平合理的评判,首先反映在机关工作人员的价值取向,即在竞争的逻辑终点上,一定要彰显竞争参与者的绩效,也就是看竞争者取得了什么样的学习成果。当竞争的评判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以学习为尺度时,竞争在实质意义上就成了学习力的竞争。二是要把标准作为评判的准绳。考评标准可以对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员的具体指标加以区分,以体现它的科学性、合理性。但考评标准一旦确立,考评者则必须站在公平的立场上,把考核标准作为评判考核对象的根本依据,既不能有超越规则之外的弹性取舍,更不能根据不同对象宽严有别,切实维护考核标准的严肃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竞争。三是要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价机构。考评人员的组成要体现代表性和民主性,防止少数人说了算;要明确对考评人员公正评判的约束机制,防止出现人为的偏差。一个单位对竞争者的评判是否公平、公正、合理,实际上可以反映出一个组织的管理水平和文明程度。只有从根本上消除竞争评判中的各种不公正、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才能使机关工作人员在参与公平竞争的环境中自觉学习、积聚能量、增长才干、奋发有为,从而使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始终充满活力和生机。
市场竞争机制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及防范
一、企业财务风险特性
1.客观存在性
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要与周边的生产要素资源、市场配置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等发生联系,因而,它是存在于企业的生产活动之中,是客观而无可避免的,它在企业的发展中处于全程状态,并与企业的融资、筹资、生产、经营而同时存在。
2.损益特性
企业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是风险与利益同行,企业要想获得较大的收益,就必然要面临更大的风险,这是由企业的利益与风险呈正相关的理论所决定的,因而,企业对风险的控制程度,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收益程度。
3.复杂特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是和谐经济
提起市场经济,人们往往会想到竞争机制。然而,市场经济实际上还有另一个必不可少的机制,这就是和谐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竞争机制与和谐机制的有机统一体。如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一样,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是和谐经济。
和谐运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主要是通过竞争机制来发挥的。然而,如果只有自由竞争机制,“市场失灵”就可能损害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历史表明,市场竞争在带来效率的同时,也会带来经济增长的盲目性、收入分配差距的悬殊以及其他不和谐因素,乃至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不断完善市场竞争机制的同时,更应通过建立健全和谐机制,使全体劳动者在自主劳动和公平竞争的环境中走向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决定了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机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项基本要求;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须以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受到社会和谐机制的约束,同时也受到共同富裕与协调发展目标和相应政策的引导;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是竞争机制与和谐机制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各经济主体在和谐的环境中竞争,又在竞争中实现和谐。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充分的竞争不断地激发着经济主体的活力,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也出现了竞争无序和失范等不和谐现象。这就告诉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着力构建一个规范经济主体责任、协调多方利益、均衡各方发展的和谐机制。近年来,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战略思想,对于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和谐机制具有根本指导意义。这意味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继续强化竞争机制作用的同时,在发展理念上开始形成和谐的共识,在政策操作层面开始形成和谐的导向,和谐运行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