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主体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6 04:56:0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经营主体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经营主体

集市个体经营户主体资格

一、实行一个市场一个主体的结构,取消集贸市场个体经营户主体资格

一个市场一个主体指的是每个集贸市场只确立一个经营主体,即市场的投资开办者;除部分具备一定经营规模的申办私营企业外,取消目前场内个体经营户的主体资格,场内个体经营户成为附属于市场开办者主体之内的一个经营单位。

市场开办者要通过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加强对经营者的依法经营管理,一旦发生违法经营行为,行政执法部门追究的是市场主办者责任,而不是经营者。市场开办者可自营场厂、场店联营,更多的是可以将某一柜台、铺面承包给个人,其关系是市场内部的承包关系,至于采取何种经营方式,由开办者自己决定,行政管理部门无需过问,行政管理部门只需管住市场开办者这一主体的合法性即可。

二、实行“一场一主”制是工商部门加强集贸市场监管的有效途径

随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行政执法职能的转化,要求各级工商行政管理监管手段的现代化、监管行为的规范化、监管领域的国际化,要研究不断拓展监管领域和提升监管层面的途径。取消对市场内个体经营户传统的注册登记手续,非但不是放弃对其管理,相反是更加强了对个体经营户的更为有效的管理,所不同的是管理的途径、性质变了,即由工商部门对千千万万个经营者的近距离管理形成为工商部门通过市场开办者的监管,由市场内部对经营者行政面对面的零距离日常性的管理,同时也就是明确了市场开办者的管理责任。

三、“一场一主”制下的工商行政管理

查看全文

农业经营主体财税政策支持研究

摘要: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新时代国家推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国家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财税支持政策持续加码,各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情况错综复杂。缺乏系统性综合性、供需结构性矛盾、亟须加强执行刚性与制度刚性等问题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际贯彻落实财税政策中的具体症结。政府部门须持续健全财税政策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机制体制,通过制度性优化设计化解结构性供需矛盾,强化财税支持政策的执行刚性与制度刚性,持续健全完善财税支持政策,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政府部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财税政策支持

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明确指出,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培育参与农业服务与生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国家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三农领域特别是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财税支持政策持续加码。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地方密集出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财税支持政策制度,助力种养大户、农户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及其联合社等参与农业服务与生产,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产业价值。

一、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支持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存在形式

《意见》指出,要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走上多元融合发展的道路,如支持发展适度规定的种养大户与农户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如农民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社会化服务与农产品流通加工,带动广大农户实现规模化经营。应该培育多元化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建立信用评价、农技指导、产品营销、保险推广于一体的综合性、公益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积极促进统防统治、农机作业、加工储存、集中育秧等生产性服务组织。发挥农垦、供销等系统的诸多优势,强化服务农民、帮助农民、富裕农民的能力。促进这些经营主体之间的融合发展,发展与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鼓励构建产业联盟与产业协会。以农民合作社为例,截至2019年10月底国内有220.3万家农民合作社完成了依法登记工作,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数目超过一万家,辐射带动国内近半数农户,普通农户达到成员总数量的80.7%,显著提升农户带动能力。它们得到国家财税支农政策体系的大力支持,逐步拓展业务类型,从生产粮棉油、果蔬茶、肉蛋奶的农产品到从事农村电商、民间工艺、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开展新业态新产业的服务业合作社显著增加。从事农村电商的农民合作社超过2万家,进军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超过7300家。服务功能持续增加,它们积极开展物流、加工、仓储等增值服务,提供一体化产加销服务,创办加工企业,注册商标,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政策指引下顺应时代潮流,实现了快速发展。

查看全文

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与对策

摘要:介绍了当阳市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扣发展和规范两大主题,多措并举,力促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健康发展,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服务,以供参考。

关键词:当阳市;农业经营主体;现状;发展对策

近年来,当阳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扣发展和规范两大主题,多措并举,力促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健康发展,促使其成为当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新引擎”。为进一步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规模、运行质量、服务能力、综合效益等方面提档升级,近期,当阳市组织工作专班,采取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调查等方式,对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全面调研,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

1当阳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1.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近年来,当阳市以褚家湖粮食、明天米业、莫家湖蔬菜、春泉水产、泉河柑桔等为典型代表的778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带动2万多农户就业增收。康元、金晓燕、丰年等385个家庭农场方兴未艾,推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激活内生动力,增强农业发展动能,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半月樱花、玉泉花海、林桥蓝莓、关雎河畔等300多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茁壮成长,已逐步成为当阳旅游闪亮名片,走上了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西楚粮仓、光彩电商城、海云美食、三星土鸡等200多家农产品电商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将全市特色优质农产品销往大江南北,带动广大农民转变观念、闯入市场,助力现代农业建设。截至目前,全市1200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竞相发展,引领着当阳农业不断转型升级。1.2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不断涌现。当阳市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机制,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目前主要有4种发展模式:一是“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基地+农户”模式。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龙之泉农业发展公司与金晓燕家庭农场达成合作协议,建立红薯生产基地400hm2,同时与河溶、庙前等地农户签订种植面积534hm2,实行“六统一”管理,2016年带动1000多农户和100多贫困户户平增收800多元。二是“合作社+公司+基地”模式。庙前秋慕水稻种植合作社联合省级产业化重点企业当阳民天米业公司走品牌发展之路,公司生产的有机品牌大米“秋慕思田”荣获2016年武汉农博会金奖。合作社建设优质水稻基地1000hm2,通过“六统一”订单运作模式,带动1000多农户667m2平均增收150元以上。三是“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位于河溶镇建国村的莫家湖蔬菜专业合作社网络社员58户,流转土地6.67hm2建设核心生产基地,建有蔬菜大棚70个,通过与宜昌北山、东方等超市建立农超对接,不断拓宽销售渠道,年销售各类蔬菜达5000多t,带动周边1800个农户和贫困户667m2平均增收300多元。四是“公司+基地+休闲旅游”。草埠湖镇智攀农业开发公司投资800多万元,按照休闲模式建成66.67hm2“稻虾共作”种养基地,2017年为全市养殖户提供优质虾苗6万kg,出售商品虾25万kg,生产有机大米8万kg,接待参观考察和休闲体验3000多人次,年总产值达1250万元,目前已成为当阳市推广“稻虾共作”模式主要学习观摩基地。2.3农业生产规模经营不断发展运用市场的办法推进生产要素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化配置,依托市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及镇、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创新土地流转方式,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截至目前,全市已流转农村土地面积0.81万hm2,流转率21.6%。当阳市农村土地在加速流转过程中正呈现出流转形式多样化、承接土地多元化、流转开发高效化趋势,除传统的转包、转让、互换、租赁等形式外,股份合作、土地托管、委托经营等新的流转形式不断呈现。草埠湖镇褚家湖粮食专业合作社经过6年发展,现拥有500t粮食烘干设备3台套,大型农业机械33台套,抗旱及其他设备30台套,总价值已达3000万元。合作社共租赁农户土地366.67hm2,托管耕地1000hm2,小麦、玉米等粮食生产实行全程机械化服务,年烘干粮食8万t,回收秸秆6000t,667m2为社员增收节支200元以上,目前已发展成为集种植、加工、销售和社会化服务于一体的具有现代特色的示范样板。

2存在的主要问题

查看全文

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调查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摸清全乡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基本情况,扎实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按照县药监局关于印发《县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调查工作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和要求。结合我乡工作实际,乡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食品主体调查,现将本次调查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健全机构

为切实做好本次调查工作,乡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以乡长任组长,分管副乡长任副组长,乡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为成员的乡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调查工作领导小组。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扎实开展宣传,利用村组干部会议、走访了解等形式,宣传本次调查工作的目的意义,使辖区内的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家喻户晓,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促进此次调查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强化监管,稳步推进

查看全文

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分析论文

一、影响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积极参与的障碍分析

尽管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中财政对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减轻了农民付费的成本,提高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缓解了以往农业保险“农民保不起,保险公司赔不起”的尴尬局面,但政策性农业保险中的一些客观障碍仍存在,影响了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1农业保险的高风险使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综合赔付率居高不下。农业产业是受自然灾害影响较为严重的产业,农业保险承保的风险不仅发生频率大,而且损失集中、覆盖面广,其赔付率要远远高于一般的财产保险。以许多国家的经验,农业保险经营组织的综合赔付率(即赔偿与收入保费之比)一般都很高。以美国为例,1982~2004年只有6年赔付率低于1。在有的发展中国家,其赔付率经常达到2以上,甚至更多,均高于保险界公认的70%的临界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国家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能够完全覆盖灾害赔偿和管理费用。另外农业风险由于其时间和空间的高度相关性,一旦发生,可能会在短时间内使大面积范围内的保险对象同时发生灾害事故,遭受巨灾损失,导致保险公司难以承担起赔付额以致亏损严重。

2农业保险经营高成本可能造成保险公司的亏损而挫伤其参与积极性。农业保险业务不仅风险高,而且经营工作开展难:一是定损理赔难。保险标的发生损失后难以准确估计其损失;被保险人四处分散,标的分布四面八方,一旦受损,现场勘查定损、赔付兑现的工作量很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对时间的要求紧迫,加之有些地方交通不便,更是增加了理赔工作的难度。二是保费厘定难。由于农业生产的危险主要是自然灾害,发生极不规则,各地在受灾频率、程度及灾害种类上各不相同,而且自然灾害往往具有伴发性,还可能引起其他灾害的发生,加之农村中有关灾害情况的统计资料不全,加大了对危险发生频率测定的难度,使得保险经营主体对种养业等具体项目的损失进行费率厘定需要有专业的评估。这些困难增加了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经营成本。目前国内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在20%~30%之间,农险业务的经营成本更高,但部分试点地区政府认可的经营成本都在15%以下,有的甚至低至8%。而且由于农险业务的社会公益性,大部分地区的政府都不允许承办者有利润,这样很可能造成保险公司的亏损而挫伤其参与积极性,不利于农险工作的持续良性开展。

3农业保险中委托方与受托方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态度由过去的大力发展变为谨慎从事。由于保险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在农业保险的委托关系中,农业生产单位作为委托方处于信息优势方,作为方的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往往是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导致农业保险中道德风险比较严重,受农业自身属性、小农意识和文化素质的影响,特别是法律法规制度的缺乏,监督控制成本难以降低。据统计,道德风险给保险公司造成的损失占农作物保险赔偿的20%。加上农业风险的地域差异性和个体差异性很大,管理难度大,有效监管成本高,农业保险的逆向选择也很严重,使得农业保险经营者赔付率居高不下。

二、调动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参与积极性的政策探讨

查看全文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问题研究

1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词是自2012年之后开始出现在官方文件中。一般来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指近年来在家庭经营基础上通过土地流转形成的、直接从事第一产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业经济组织,主要有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类型。

1.1专业大户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的增加、土地流转规模的扩大以及中央政策的支持,专业大户的数量持续上升。截至2014年底,全国经营面积在3.33hm2以上的专业大户有318万户,覆盖了粮食种植、经济作物种植、畜牧、养殖、农机服务、经纪服务等农业生产服务的全产业链,为农业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家庭农场现状

自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家庭农场之后,家庭农场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截止2014年底,全国注册家庭农场87.7万家。根据农业部首次对全国家庭农场发展状况的调查结果,全国范围内家庭农场面积已达到1173万hm2,占全国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3.4%,每个家庭农场平均拥有劳动力6人,其中家庭成员4.33人,长期雇工1.68人;全国家庭农场经营总收入为1620亿元,平均每个家庭农场收入为18.47万元。从经营规模看,家庭农场平均经营规模已达到13.35hm2,是家庭承包经营下农户经营面积的近27倍。

查看全文

农业经营主体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玉屏镇紧紧围绕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以土地流转为载体,加大政策扶持,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初步形成了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多种生产经营主体共生的农业经营格局,有力推动了农业规模经营,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在对近年来全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对专业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现就玉屏镇培育状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进行以下报告。

一、发展现状

围绕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我镇着力培育了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三大类新型经营主体,各经营主体正茁壮成长。

1、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镇共12家,经工商登记注册的7家,涉及种、养、加及供销服务等众多领域,其中种植业4个、畜牧业5个、渔业2个、加工运输仓储业1个、其他行业2个。其中康淋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于2013年度获县级先进示范社;成员总数200余人,户均纯收入高于全镇农民户均收入2倍以上。其缺点是制度不够健全,尚有部份未通过工商注册。

2、家庭农场。现有家庭农场5家,还未经工商登记注册,农场通过示范引领、土地流转、雇工等形式带动农户生产经营,经营面积100余亩,户均纯收入高于全镇农民户均收入3倍以上。

3、专业大户。全镇专业大户已成为农村中当前比较有活力和影响的新型经济体,现有9户,其中种植业5户、养殖业2户、其他2户,户均纯收入高于全县农民户均纯收入2.5倍以上。

查看全文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摘要: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被誉为“青藏之眼”。近年来,天祝县充分利用光照强、土壤好、污染少等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随着产业的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本文通过对天祝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及背景的阐述,总结了天祝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对策

近几年,国家大力支持藏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天祝县紧抓政策机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坚持以多元化经营主体为主,其他农业规模适度经营为辅,努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1]。

1基本情况

近年来,天祝县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构建起了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社会化服务为主体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截至目前,全县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社达1004家,其中种植业404家,畜牧业530家、林业19家、服务业25家、其他26家,合作社联合社3家;登记注册家庭农场3158家,其中从事种植业的家庭农场509家,养殖业1676家,种养结合968家,旅游、购销等其他家庭农场5家;累计已评定国家级示范社5家、省级示范社19家、市级示范社39家、县级示范社141家;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1家,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7家,县级示范性家庭农场312家,拥有注册商标的家庭农场6家,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家庭农场7家。全县农业龙头企业销售农产品总额3.53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农产品总额1.68亿元,扶持贫困村合作社81家,每家合作社财政扶持资金40万元,共扶持3240万元,按扶持资金的8%折股量化到建档立卡户,覆盖贫困户11274户。合作社吸纳入股资金4220.32万元,龙头企业吸纳入股资金4761.63万元,共计8981.95万元,带动1.5万户农户稳定增收,累计分红659.9万元。

2发展背景

查看全文

农业经营主体金融供给缺失与对策

摘要: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以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地发展壮大,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载体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也远高于传统小农经济。因此,有必要探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供给缺失的成因及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农村金融由单纯存贷款业态向多元化金融服务功能转变。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供给;信贷;保险

随着农村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农业副业化、农村空心化及农民老龄化等问题凸显,土地承包经营权有了流转的需要和集中的可能。因此,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自然选择。但是,虽然融资需求贯穿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以及生产经营的不同环节,但目前缺少量身定制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因此,必须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以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和保险需求。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需求的特征

(一)信贷需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金融机构的信贷需求远高于传统农业,并呈现以下几个特征:1.阶段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不同发展阶段信贷需求各异,在起步期主要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在发展期和成熟期则在新品种研发、购买农技服务等方面投入较多;2.多元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品种涵盖粮食、畜禽和水产品等,并逐步向有机农业和乡村旅游等领域延伸,因此信贷需求较为多元化,既有季节性较强的短期信贷需求(3个月-1年),也有规模较大的中长期信贷需求(1-3年);3.产业协同。在产业链分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上游的土地出租者、农资供应商,以及下游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化仓储物流企业等联系十分紧密,因而资金流动频繁,需要进行集约化投放以整合全产业链的信贷需求。(二)保险需求。生产规模的扩大造成经营风险的集中,大量生产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较高成本与农业经营风险巨大所造成的收益不稳形成了较为尖锐的矛盾,原因在于:1.自然风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无法规避不可抗力的自然风险,如天气、疫病和自然灾害等,兼之投资周期长、投资规模大,通过农业保险以分散化解风险的需求比较强烈;2.市场风险。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源配置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市场供需的不均衡和多变性会引发农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如我国以销定产的订单农业长期处于20%左右的低履约率状态;3.技术风险。先进科技无疑有助于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因为农业技术多以知识形态存在,即便如农作物、牲畜品种等以实物形态存在也很难直观辨识其优劣,同时每项技术均存在着适用性和局限性。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供给

查看全文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会计监督分析

摘要:“三农”问题一直党中央关心的热点话题,为了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振兴乡村,在农村开展很多经营组织,培育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建立健全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会计监督体系,有利于保证农村新型经营组织的经营,降低经营风险。本文主要阐述了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会计工作质量的因素,分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保证农业经营主体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会计;监督

随着我国农业企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会计体制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只有对会计体制进行改革才能保证财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随着网络走入千家万户,覆盖到各个领域中,农业经营要想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就需要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对会计工作进行调整。农村经济环境本身具有特殊性,在于现代网络技术进行融合的过程中需要转变管理理念,运用现代农业管理理念改变农业经营主体会计制度,解决农村地区会计体制存在的问题。

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会计工作质量的因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是受到我国经济的影响,这些主体多是具有一定经营规模,有良好的物质条件和能力,能够充分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副产品的产出率。在新型农业经营活动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会计工作质量,因为会计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产能。在分析新型农业经营活动过程中,对影响会计工作质量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发现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随着当地农村龙头企业的出现,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了更好地获取会计信息,需要企业加强内部管理之外,通过政府监督的方式不断提高工作水平。让会计人员转变工作观念,提高职业意识不断规范会计工作,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了企业的发展,多会向银行进行贷款,银行需要对企业的经营效益进行审核,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有利于银行贷款给企业,给企业提供经济支持促进企业扩大经营规模;二是政府部门和银行金融机构等对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相应的扶持,都会影响到会计工作的质量,当然这种影响是正面的,能够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为获取政府的政策倾斜和补贴就会进一步规范自身的行为。银行为了保证贷款给企业的资金可以按时收回,就会对企业的风险进行把控,让经营主体对会计工作进行改革,进一步提高会计工作质量;三是受到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模式得到了转变,从传统的管理方式向现代化过渡,有利于企业资产的可视化。综上所述,我国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会计工作质量受到了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具体的工作中需要从多个角度对会计工作进行改革,制定更加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案,保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以朝着更好地方向发展。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