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者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6 04:38:1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经营者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经营者

粮食经营者诚信经营思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它的原则就是平等,它的目的就是建立公平的市场经济秩序,它时时刻刻呼唤着市场经济主体诚信经营。粮食经营者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其诚信情况影响着粮食市场秩序、影响着广大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粮食经营者诚信经营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诚信社会的必然要求,笔者就粮食经营者诚信经营做些粗浅探讨。

一、加强引导,构筑粮食经营者诚信经营的良好氛围

树立守法经营意识。教育是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大力加强法制教育,帮助粮食经营者树立依法经营意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后,粮食流通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要大张旗鼓宣传《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央储备粮管理办法》、《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使粮食经营者普遍受到教育,督促粮食经营者依法守法经营。

倡导健康商务文化。在粮食领域内要倡导公平竞争、守法经营、诚实守信、敬业奉献的社会主义商务文化,增强守法经营意识,营造反对不正当交易行为,诚实守信、守法经营光荣的社会文化氛围,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体系。同时,要努力与“百城万店无假货”、“守合同、重信用”、“价格诚信”、“诚信纳税”、“放心粮油”等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创造和谐的粮食商务环境。

二、健全制度,构筑粮食经营者诚信经营的行为规范

落实公平竞争规则。诚信经营必须有制度保障,制度必须体现公平。加强制度建设,必须将公平竞争的规则落实到规章制度建设中,在规章制度的制定、执行、检查、修改等环节充分体现公平竞争的规则,坚决废除隐含许诺、诱导不公平竞争的内容,形成严禁不正当竞争交易行为的制度基础。要加强粮食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建设步伐,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结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适应粮食经济发展的需要,铲除容易产生不正当竞争交易行为的土壤和环节,进而加速推进粮食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查看全文

粮食经营者诚信经营的几点思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它的原则就是平等,它的目的就是建立公平的市场经济秩序,它时时刻刻呼唤着市场经济主体诚信经营。粮食经营者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其诚信情况影响着粮食市场秩序、影响着广大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粮食经营者诚信经营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诚信社会的必然要求,笔者就粮食经营者诚信经营做些粗浅探讨。

一、加强引导,构筑粮食经营者诚信经营的良好氛围

树立守法经营意识。教育是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大力加强法制教育,帮助粮食经营者树立依法经营意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后,粮食流通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要大张旗鼓宣传《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央储备粮管理办法》、《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使粮食经营者普遍受到教育,督促粮食经营者依法守法经营。

倡导健康商务文化。在粮食领域内要倡导公平竞争、守法经营、诚实守信、敬业奉献的社会主义商务文化,增强守法经营意识,营造反对不正当交易行为,诚实守信、守法经营光荣的社会文化氛围,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体系。同时,要努力与“百城万店无假货”、“守合同、重信用”、“价格诚信”、“诚信纳税”、“放心粮油”等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创造和谐的粮食商务环境。

二、健全制度,构筑粮食经营者诚信经营的行为规范

落实公平竞争规则。诚信经营必须有制度保障,制度必须体现公平。加强制度建设,必须将公平竞争的规则落实到规章制度建设中,在规章制度的制定、执行、检查、修改等环节充分体现公平竞争的规则,坚决废除隐含许诺、诱导不公平竞争的内容,形成严禁不正当竞争交易行为的制度基础。要加强粮食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建设步伐,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结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适应粮食经济发展的需要,铲除容易产生不正当竞争交易行为的土壤和环节,进而加速推进粮食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查看全文

小议国企经营者薪酬激励反思与重构

摘要:我国国企经营者薪酬激励机制存在诸多缺陷,诸如总体收入低,但差距大;薪酬激励方式过分单一:缺乏科学的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和长效激励机制等。问题的关键是国有企业比重过大,市场化程度低,行政化色彩和股票等市场机制不成熟等。国有企业的市场转型是我国国企经营者薪酬激励机制的构建前提。我国国企经营者薪酬激励机制的构建思路是“分类设计薪酬制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分类设计薪酬制度”的具体类型,并提出具体对策。

关键词:国企经营者;薪酬;激励机制;分类设计薪酬制度

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国有经济比重过高,国有企业数量庞大,在经营管理上存在诸多弊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国有企业的比重逐步降低,并且在管理体制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谓的国有企业是指由国家全部出资的国有独资企业(未进行公司化改制的国有企业)、国有独资公司,以及国家控股的国有控股公司等。关于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界定,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国企经营者仅限于企业的法人代表,比如上海、无锡等地曾经采取的做法;有的认为国企经营者包括企业集团的全体成员,比如南通市曾经采取的做法;有的认为,国企经营者包括企业中的董事长、总经理和党组书记,比如深圳市曾经采取的做法等。我们认为,根据《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所界定的范围。国有企业经营者具体包括在国有企业担任实职的董事长、副董事长、总经理(总裁)、厂长以及列入国资委党委管理的副总经理(副总裁)、总会计师等。笔者在此分析国企经营者薪酬激励机制,也限定于此。

一、我国国企经营者薪酬激励制度的缺陷及其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我国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薪酬激励制度经历了承包责任制、资产经营责任制、租赁制和年薪制等一系列改革实践。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1987年至1992年期间我国推行的承包制和1994年开始试点的年薪制。

查看全文

探究经营者激励与约束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从信息不对称、国有企业股权结构的不合理性、经营者人力资本的特殊性论述了对经营者激励约束的必要性,激励约束必须通过规范的机制来实现。经营者的潜能发挥受制多方面的因素,激励约束机制是一个多元化系统,且能够相互制衡。国有企业要发挥激励约束机制的有效性,必须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本市场,规范证券市场。

论文关健词:信息不对称激励约束机制价格信号股权结构

经营者对企业无疑起着重要作用,其价值远远高于企业的一般的员工。青岛海尔从一个亏损的小企业发展成为国际化的大企业,这和张瑞敏的卓越领导才能分不开;红塔集团的巨大成就,无疑得益于褚时健的领导有方。但是张瑞敏与褚时健两人的命运各不相同。褚时健最后成为阶下囚,这除了他本人违法乱纪,咎由自取之外,还与国有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导致他挺而走险有关。如果有健全的约束机制,褚时健就没有贪污的机会;如果国家对他有足够的激励,取得为红塔所做贡献相应的报酬激励,他也不会冒巨大的风险。经过多年的改革,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状况有较大的改变,但是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方面对于经营者的物质激励不够,或者是激励方式不当;另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的所有权特征具有其特殊性,国有企业的终极所有者对经营者无法约束,国有资产的管理者对经营约束又缺乏积极性,造成严重的所有者缺位现象。

经营者是指从事企业战略性决策并直接对企业经营活动和经济效益负责的高级管理人员,他不同于一般的管理人员,一般管理人员只有战略决策的执行权和业务执行权。经营者的行为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和全面的影响,他的决策往往对企业和本人都有很大的风险。至于企业的管理人员中哪些人员属于经营者,在国内的理论界还有较大的争论。本文把经营者界定为具有战略决策权的管理者。根据我国的《公司法》规定,蜚事会决定公司经营计划、投资方案和预决算方案及机构设置;经理是董事会聘任人,负责主持公司的生产经营工作,有一定的经营决策权限,远远大于公司一般部门经理的决策权限。根据定义将董事会与公司高层经理界定为经营者。董事会是一个机构经营者,并不表明所有的董事会成员都是经营者,只有公司的董事长才能视为经营者。

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是一个问题的正反两个方面,一方面经营者需要通过大的价值;另一方面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为公司创造最营者具有很大的权力,这种权力如果不加以约束,可能滥用权力。来谋取自己的私利。因此对经营者要建立激励约束相容机制,才能使出资者的利益得到保证。本文从经营者激励与约束的必要性;经营者激励的一般原则;建立我国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应该解决的问题,来分析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的问题。

一、建立经管者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透析

摘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在建立企业法人产权制度的同时,建立起有效的经营者行为激励与约束机制,这是防止经营权侵犯所有权,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关键。

关键词: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经营者

所谓激励和约束,是指运用国家政策、市场力量、产权力量、企业机制等因素去影响和制约经营者的行为和业绩。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可分为四种:产权激励约束、市场激励约束、政府激励约束、企业激励约束。产权激励约束是通过确立经营者与经营业绩的所有权关系来推动的,市场激励约束是通过市场力量来推动的,政府激励约束是通过政府力量来推动的。企业激励约束是由企业内部推动的。以上四种激励约束机制,互相作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经营激励约束系统。一个经营者的行为、业绩如何,除了本身的能力之外,于良大程度上是由经营者的激励约束系统是否有效所决定的。因此。建立有效的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

一是明确划分政府各部门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权限和责任,使权力与责任挂钩,把建立与健全严格的责任制度落到实处;二是发挥外派监事会的作用,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督约束;三是搞好授权经营,使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职能逐步向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和控股公司转移,减少政府对企业的行政性审批和直接干预。四是明确企业的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必须与企业的经营者分开。真正代表出资人利益、与经营者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

二、改革国有企业经营者任命制,逐步实行经营者市场化选择

查看全文

试论经营者安全保障的限度

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合理限度的考量因素

(一)判断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合理限度的通常标准安全保障义务制度在我国侵权行为法中的确立,是借鉴了英美法侵权行为法中“合理人”制度的结果。所谓合理人,是指“具有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是注意标准的基础,也是陪审团事实裁判中适用的传统公式。当行为人缺乏法律秩序所要求的注意程度和疏于注意,并因此使他人之利益受到严重威胁或者实际损害,就产生了注意义务违反。在英美法上,注意义务的违反被认为是事实问题,法官自身不能就诉讼中的特定被告做出判决,但他有义务指示陪审团,将行为问题转化为一个抽象的可充分理解之物,以指导他们评估被告行为的性质。为了对抗法律的抽象性,如“注意”、“合理性”或“可预见性”、“中等智商之人”作为必须得到遵守的行为范式就被发明了。作为美国侵权法历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之一,帕尔斯哥拉芙诉长岛火车站一案为美国法院分析疏忽大意过失侵权确立了一个新的标准,即被告只对合理限度内的损害后果向原告承担责任。在这个著名的案件中,一个急着赶火车的乘客在铁路公司的两名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登上了一辆已经缓慢开动的火车,但是在该乘客被推上火车时,其随身携带的装有烟火的包裹滑落到地上发生了爆炸,致使相隔几英尺远的帕尔斯哥拉芙小姐被爆炸物激起的碎片伤害,帕尔斯哥拉芙便以伤害为由要求长岛火车站赔偿。审理本案的首席法官卡多佐支持了多数意见,作出了不利于帕尔斯哥拉芙的判决,认定铁路公司不应该对帕尔斯哥拉芙承担赔偿责任。卡多佐法官作出判决的理由是:即使假定铁路公司的雇员是疏忽的,但是,“可以合理地察觉或预见的危险确定了当事人应当负有的义务的范围”。因为铁路公司员的工作人员在当时的具体情形下不负有合理预见到帕尔斯哥拉芙遭受损害的义务,所以作为被告的火车站自然就不当对帕尔斯哥拉芙受到的伤害承担过失侵权的责任。由此,该案确定了所谓的一般义务规则——只有其行为对原告构成可以合理察觉的危险时行为人才对原告负有某种义务。该案判决中“可以合理地察觉或预见的危险”就是对合理限度最为直观的注解,也即对合理限度的衡量采取了可预见性的标准,被告只有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形能够预见到对原告造成伤害的危险,才对原告负有注意的义务,进而才涉及到对被告的赔偿问题。美国侵权法历史上的帕尔斯哥拉芙诉长岛火车站一案中的“合理注意义务”与我国司法解释中的“合理限度”是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所进行的表述,二者的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大致可以这样理解我国司法解释中经营者承担安全保障义务的合理限度:经营者在从事具体的经营活动时,对于可预见范围内的损害是否预见到以及是否采取了有效措施防止损害的发生,如果经营者已经预见到了损害发生的可能性并采取了有效措施防止损害的发生,则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否则就应承担赔偿责任。(二)考量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合理限度的其他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就要求必须从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全面性,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防止思想上的片面性。在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的合理限度的确定这个问题上,也要用全面的观点从多个角度进行辩证的思考,不仅要坚持合理人标准,而且还要考虑其他一些相关的因素。首先,从受害人的角度来考量,由于实践中相当一部分侵权案件的发生和受害人自身的状况有关,因此在确定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的合理限度时,受害人自我保护能力的强弱程度以及受害人进入危险地区时的主观心理状态就成了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从受害人的自我保护能力来看,受害人的自我保护能力越弱,经营者所应负有的安全保障义务程度也就越高。比如对处于弱势群体地位的儿童和老年人而言,因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弱,所以经营者就应当对他们承担较多的安全保障义务。就受害人进入危险地区所持的主观心理状态而言,如果受害人是自愿的,那么经营者承担的安全保障义务的程度就比受害人是在被强制的情况下进入危险地区的情形为低。其次,从危险自身的特点来考量,危险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危险所威胁的权益的轻重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营者是否应该承担安全保障义务以及义务的大小。如果危险造成的损害后果发生的可能性越高、危及的权益越重,那么经营者可能负有的安全保障义务也就越大。如果危险造成的损害后果发生的可能性较低或者发生的概率很小,那么就没有必要要求经营者承担太多的安全保障义务。再次,从经营者进行经营活动的目的来考量,由于经营者进行经营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利以及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因此确定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的合理限度还应该考虑经营者是否从经营活动中获利以及获得了多少利润。通常情况下,经营者如果从经营活动中获利或者获利越多,则其防范危险发生的义务也就越大,比如上档次的星级酒店的经营者比一般酒店的经营者要承担较高程度的安全保障义务,因为星级酒店的经营者获利较多。最后,基于鼓励经营者投资兴业的考虑,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对消费者人身和财产所承担的安全保障义务应当要有一个合理的限度。经营者并不是像警察一样承担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职责,况且在社会公共安全领域的许多风险经营者也无力去防范和制止,故而其负担的安全保障义务不能无限制地加重,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经营者、消费者、社会三者利益的平衡。

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的内容

经营者只承担合理限度范围内的安全保障义务,而“合理限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在实践中难以把握,故而必须要借助相关的概念使之具体化,这样才对实践有益。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的内容不但是对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合理限度的细化,也是确定经营者是否需要承担赔偿责任以及承担多大范围内赔偿责任的依据。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界定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的内容,就成了一个较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具体而言,对于经营者的安全保障义务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进行界定。(一)经营者在硬件方面的安全保障义务硬件方面的安全保障义务主要指的是经营者在物的方面应履行的义务,即经营者应当保障其经营场所的建筑物及其配套服务设备、设施的安全性,使之符合国家强制标准或相应的行业标准或法律许可的基本安全标准。首先,如果法律、法规对经营者作为经营场所的建筑物及其配套服务设备、设施的安全标准有规定的,应该符合这些安全标准。从我国过去的司法实践看,由于经营者作为经营场所的建筑物及其配套服务设备、设施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安全标准而导致的侵权案件是经常发生的,因此对这个问题应引起高度的重视,为此需要注意的是:一是国家法律、法规对经营者用作经营的建筑物的安全标准作出了相应规定的,经营者用作经营的建筑物必须要符合法律、法规的安全标准。二是消防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对经营场所提出了要求的,则经营者要保障经营场所符合消防安全方面的相关要求。三是经营活动的设备、设施要符合保障人身安全的要求。比如酒店、超市等经营者使用的电梯必须符合劳动部门制定的强制性安全标准,要定期对电梯进行必要的维修、保养和安全检查,以保证电梯的安全运行。其次,如果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没有明确规定的,经营者应根据自己所从事的具体经营活动的特点配置足以保障消费者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设备、设施。若有社会公认的能保障消费者安全的设备、设施的,经营者应配置该种设备、设施;若没有社会公认的能保障消费者安全的设备、设施的,则应采用足以保障消费者安全的设备、设施。例如,经营者在布置经营场所时,对于有可能伤及顾客的经营设备、设施应该采取必要的保护或防范措施,以防止顾客受到伤害。(二)经营者在软件方面的安全保障义务软件方面的安全保障义务指的是经营者在人的方面应该履行的义务,即经营者应当根据其从事的行业特点和经营场所可能出现的危险,配备相应数量的、合格的安全保障人员,保障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其内容主要是:(1)安全保障人员应当经过培训合格,实行持证上岗。如歌舞厅、网吧、游泳馆等场所应根据国家规定配备保安人员、救生人员,以防范各种突发事件。(2)安全保障人员应当认真、积极地履行保护义务,不懈怠、不脱岗,从而有效防范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来自于第三方的侵害。(3)对危险的警告、说明义务。经营者应当对各种可能会出现的危险应采取合理的方法进行警告和说明,以防止消费者受到意外的伤害。(4)危险救助义务,指经营者对于正在或者已经发生的危险,应及时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救助,以避免损害的发生或损失的扩大。

本文作者:杨仕忠工作单位:贵州省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查看全文

第三类伤害中经营者的责任

在旅店、商店、超市、餐馆、浴室、歌舞厅、车站等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场所,消费者受到来自第三人的不法侵害,人们称之为第三类伤害,第三类伤害的案件的报道是一个热点问题,关于第三类伤害中经营者的责任问题也是法律实践中的一个难点问题。笔者拟就这一问题作一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一、第三类伤害中经营者责任的不同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消费者与经营者是一种消费服务合同关系,消

费者支付一定的费用,经营者应提供相应标准的服务,在这种消费服务合同关系中,保障消费者人身安全是经营者的当然义务,消费者在经营场所受到人身损害,经营者应承担赔偿责任,除非这种损害系消费者自身过错造成的。

第二种观点认为:消费者与经营者是一种消费服务合同关系,消费者在受到第三人伤害时,消费者即可以向加害人主张赔偿,也可以向经营者主张赔偿,加害人与经营者对消费者承担的是一种不真正连带责任。

第三种观点认为:共同侵权是对受害人的同一种权利所实施的行为,加害人侵害的是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经营者侵害的是消费者在接受服务时人身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同时经营者与加害人主观上没有侵权的共同故意,也无客观上的行为牵连,加害人与经营者对消费者不构成共同侵权,不应对消费者承担连带责任,而应根据各自的过错根据消费者选择的被告承担各自的责任。

查看全文

电子商务经营者个人信息保护分析

摘要: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今天,各种与电子商务相关的信息保护成为消费者与经营者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今年新颁布的电子商务法对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责任从电子商务经营者角度进行了规定,并对承担信息保护义务的方式、方法等都进行了明确的阐明。本文旨在从具体的电子商务法律条文出发,结合我国其他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规,根据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活动的需求,分析探讨了电子商务经营者各种个人信息保护的权利与义务,以期使电子商务经营者在经营实践中,能明确各种信息保护责任,并从电子商务安全管理角度对安全管理规范制度进行了阐述,旨在有利于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电子商务经营者、个人信息保护、电子商务法、安全措施、安全制度

进入网络信息爆炸时代,计算机网络所具备的超级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使现代社会个人信息的收集与交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在今天的大数据时代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可以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今天,全世界90%以上的信息是以数字形式存储的,在电子商务交易活动中,人们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迅速搜寻、储存、送达与个人或企业相关的数据信息,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构成了一个网络化的商务交易生态系统,《中国电子商务报2018》显示:2018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1.63万亿元,网络零售规模全球第一。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同时,为追逐各种经济利益而产生的:非法收集、盗窃、买卖、欺诈骗取等侵犯个人信息权的行为时有发生,破坏了电子商务发展所需要的健康社会环境,同时给网民带来了经济损失,有些甚至危及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保障电子商务交易活动的安全性,新颁布的电子商务法中设专门条款对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规定,电子商务法第23条、第24条、第25条规定具体的电子商务交易活动中个人信息的保护内容。本文将从电子商务经营者责任出发对电子商务交易活动中的与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的部分展开法律分析,并对电子商务经营者依法所必须履行的个人信息保护的方法与措施进行了论述。

1、电子商务经营者与个人信息权

在虚拟环境下从事的电子商务交易,电子商务经营者必须获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方可完成整个购买、物流、支付的全过程,因此,电子商务经营者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利用与个人信息安全和保护,从交易活动的开始就是一个矛盾对立统一体。所谓电子商务经营者根据《电子商务法》第9条规定:是指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从事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包括: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平台内经营者以及通过自建网站、其他网络服务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电子商务经营者。个人信息,按照201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第76条第5款的规定: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自然人个人身份的各种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等。公民的个人信息还包括通信通讯联系方式、通信记录和内容、账号(淘宝号、QQ号、支付宝账号、银行账号等)信息、征信信息、行踪轨迹、住宿信息、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等。个人信息是自然人在社会生存发展状态下所与生俱来或后天获取的他人可知或不可披露于众的所有信息内容的总称。个人信息权指任何公民,都享有支配或自主裁决其个人信息的权利。个人信息权的内容包括:收集和利用个人的信息的知情权,以及本人利用或授权他人利用其信息的决定权等方面的内容,个人拥有的与其相关信息的控制权等。个人信息权有学者认为他是一种可以被所有者占有、利用和出售并带来经济利益的商品;也有学者认为他是一种个人隐私内容,侵犯个人信息就是侵害信息主体个人隐私的内容;另有观点认为任意收集、处理或利用个人信息是对公民个人人格利益的侵犯。个人信息权属于受民法保护一种独立的民事权利,是人格权的一部分。我国民法第111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在现代社会已成为一种在信息发展中产生的新生利益,其所有、控制、支配等需要法律规范予以制约与调整。在大数据、云计算的时代,在不断完善的数据挖掘技术基础上,商家通过大数据系统收集个人消费信息,利用碰撞、对比、串联等方式获取消费者全面的个人身份和消费特征等信息,可以对每个消费者的生活轨迹、消费习惯等信息了如指掌。所以,电子商务经营者如何合理合法地利用消费者个人信息,防止在商务活动中侵犯个人信息行为的发生已成为电子商务中个人信息保护的瓶颈问题。电子商务活动中,相关个人信息权侵犯问题的产生主要表现为:(1)不当收集个人信息;电子商务平台及其经营者可以轻易获取消费者各种人身安全相关的信息,借助大数据分析,电商企业可以了解消费者的个人生活等轨迹,使用不当,对消费者权益将形成危害。(2)个人信息不法交易;获取个人信息背后是巨大的商业利益产业链,根据消费者爱好兴趣消费取向,个人信息在商家之间的买卖,很可能构成对消费者利益对损害。(3)个人信息的泄露;如:近年来,个人隐私信息泄露、盗用、贩卖事件时有发生,骚挠、诈骗电话和邮件仍然肆虐,电子商务平台是信息泄露“重灾区”。如:2018年9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在北京所的《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显示:曾经遭遇到个人信息泄露情况的受访者占85.2%,当消费者电子商务经营者的个人信息泄露后,约85.5%的受访者曾收到推销电话或短信的骚挠,约75.0%的受访者接到诈骗电话,约63.4%的受访者收到垃圾邮件。调查结果显示经营者未经本人同意收集个人信息,约占总样本的62.2%,经营者或违法分子泄露、出售或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占调查总样本60.6%,网络服务漏洞形成个人信息泄露57.4%,通过电脑病毒或钓鱼网站等非法手段获取个人信息分别是34.4%和26.2%。保护个人信息权是电子商务交易活动中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内容,对电子商务中个人信息的保护,与规范电子商务参与者的行为,维护网络交易市场的正常社会秩序,以及促进电子商务可持续地健康发展等密切相关。

2、个人信息权法律保护与电子商务

查看全文

小议企业中经营者的激励问题

摘要:建立经营者的激励机制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分析了经营者的激励因素;论述了经营者激励机制的构建问题。

关键词:经营者激励制度

委托——关系在现代企业中产生之后,经营者就成为企业的实际控制者,企业的兴衰成败就主要取决于经营者的行为合理与否。然而,经营者目标和所有者目标是有矛盾的,经营者行为可能会偏离所有者目标,这是企业经营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所以,实现经营者行为合理化就成为我国企业改革和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从激励的角度论述这一问题,主要分析两点:经营者行为的激励因素有哪些;如何实现经营者行为合理化。

一、经营者行为的激励因素

人们工作的目的是需要的满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针对人的需要实施相应激励是可能的。但激励人们努力的方式不应是单一的,当物质激励提供的激励效果下降时,就应增加精神激励的内容。要根据人的不同需要和不同的社会环境,设计相应的激励方案。麦克利兰的需要理论认为,人有三种需要: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亲和需要。所谓成就需要是指追求卓越,实现目标和寻求成功的驱动力。成就需要高的人往往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倾向于挑战性的工作和乐于看到自己的工作绩效和评价等特点。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对具有高目标值的企业家或经理人员的激励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既然人的需要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那么,激励经营者行为的因素也就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大类。

1.物质激励。物质资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获取一定的物质资料是人们的一种基本需求。激励的意义在于:企业如何向劳动者支付报酬;支付多少报酬。一般而言,现代公司经营者的报酬结构是多元化的,既包括固定收入,如基薪,也包括不固定或风险收入,如奖金、股票等;既含有现期收入,也含有远期收入。工资或薪水是预先确定的,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不变。奖金的金额通常由董事会根据经营者的短期业绩,如一年的利润来确定,并一次性支付。

查看全文

企业经营者绩效考核

一、企业经营者现状与绩效考核中的问题

(一)企业经营者的现状

由于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备、目标不一致而产生的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任危机,将直接导致企业未来发展状况。通过对企业经营者现状进行的分析将不难发现问题的症结。

1、视自我为环境主宰。成功的经营者都是瞬时而变的,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无法控制身边的环境,面对市场这个大的经济环境,他们顺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变化而做出决定。但是,有些经营者却看不到这点,他们认为自己能主宰周围的环境,在做出经营决策时,往往不顾市场的需求,以致做出错误的决定。

2、将公司与个人混为一体。如果CEO是公司的创办人或是协助公司成长的元老级人物,他们就特别容易将公司的成就混淆为个人的成就。有这种心理的CEO常常利用公司为他们实现一些并不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的个人野心。

3、固执己见、铲除异己。胸怀宏图大略的CEO在他们经营期间,在全公司灌输他们理想中的信念,让公司所有员工都为达到他们所设立的目标而奋斗。如果有某个经理游离于CEO制定的这一目标之外,这些CEO就会觉得他们的理想受到了侵害。在给出对方一段很短的宽限期后,他们最终会给这些踌躇不前的经理两个选择:要么照计划行事,要么卷铺盖走人。最终导致公司大量人才流失,使企业人才短缺,失去市场竞争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