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国际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6 03:01:5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经营国际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油田国际化经营模式
摘要:中原油田作为中国石化上游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探路者,在近20年的发展中,在组织体系、品牌建设、经营管理、技术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原特色的国际化经营管理模式。本文通过分析中原油田海外事业发展的实践历程,就如何推动国际化经营实现新的跨越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中原油田国际化经营管理模式有效发展
一、引言
中原油田自1992年开始进军海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市场,是最早走出国门的中国石油企业之一。多年以来,坚持“规范管理、互利双赢、扎根海外、长期发展”的经营理念,举全油田之力发展海外事业,拥有稳定的市场份额和良好的品牌形象,走上了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同步提升的科学发展轨道。从2000年起连续10年跻身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50强,近四年入选美国ENR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
2010年底,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国际化经营研讨会上提出境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新的发展方向,要求努力转变发展方式,走精兵之路、高端之路、综合服务之路,注重规避风险,努力追求效益,全力支撑境外投资业务发展,积极带动国内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中原油田海外项目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唯有把握发展规律,学习借鉴先进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才能在国际化经营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二、中原海外事业的发展实践
国际化经营分析论文
一、国际化经营发展模式的理论诠释
国际化经营是企业产销活动的范围如何从一国走向世界,关于国际化经营发展模式的理论有渐进论和跳跃论,前者已广为流行,后者正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两大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1.渐进论
渐进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代表人物为瑞典的约汉森(Jahanson)和瓦德协姆·保罗(WiedersheimPaul),该理论认为,从大多数企业走向世界的历史实绩来看,从国内经营到国外经营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量变到质变的长期演变过程,而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突然飞跃。经营国际化的这种渐进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市场范围扩大的地理顺序,二是企业跨国经营方式的演变发展。
目标市场选择的渐进性,表现为大多数企业市场的扩大都是遵循“由近及远,先熟悉后陌生”的路线。市场扩张的地理顺序通常是: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相邻市场→全球市场。
跨国经营方式的渐进性,表现为绝大多数企业都是采取“先易后难,逐步升级”的策略,经营方式演变的最常见类型是:纯国内经营→通过中间商间接出口→企业直接出口→设立海外销售分部→设立海外分公司跨国生产。
银行国际化经营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显著增长,企业境外投资与对外贸易发展迅速,需要“走出去”的商业银行提供相应的配套金融服务。同时,我国银行业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进程中也迫切需要推进国际化经营。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中小股份制银行为辅的中资银行国际化稳步推进,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我们必须看到中资银行距离真正实现国际化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存在的问题中资银行国际化经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因素,如地域覆盖面偏窄、战略定位不够清晰、同质化竞争激烈、资本运作经验不足、对东道国情况了解不深入、高端人才缺乏等。
首先,中资银行海外扩张出现了区域集中、扩张方式相似的特点。早期的扩张均集中于我国港澳地区,其产品同质性高,产品研发能力欠缺,自身的经营特色模糊。海外的中资银行服务对象主要是华人华侨及国内客户,客户群过小,没有充分挖掘当地的市场潜力和消费者行为方式,并且业务集中在传统的存汇兑、贷款和拆放业务,表外业务、投资银行等业务涉及很少,对盈利能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降低了海外资产的使用效率。其次,资本运作经验不足成为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的主要障碍。海外分支机构筹资渠道相对有限,境外融资刚刚起步,并购尚未成为主要的扩张手段。单个海外机构资本金不足制约了业务规模的扩张,使其难以获得规模经营的收益,在产品开发和信息科技方面投入资金过少也使境外网点无法形成联动效应。最后,国际化管理手段落后。中资银行普遍缺乏国际化经营的管理经验和能力,将国内风险管理、财务管理及人事管理的理念带到海外机构,这造成了海外机构与国际化银行的脱节。同时,国际化高级管理和业务人才缺乏。海外机构员工本土化进展缓慢且薪酬竞争处于弱势,难以吸引高端人才。可资借鉴的经验中资银行可以考虑借鉴国际化大银行的扩张策略,找到适合自身情况的国际化之路。汇丰银行早期一系列的成功收购帮助汇丰扩大了全球市场份额,例如汇丰控股在美国收购了美国银行业资产规模排名第17位的海丰银行以及历史最悠久的消费信贷公司HouseholdInternational等,并购资本突破了400亿美元。在欧洲收购了法国商业信贷银行及土耳其的Demirbank等公司。
现在汇丰的商业网点几乎遍布整个欧洲。分析其国际化之路,我们可以看到汇丰对收购的时间节点以及收购的对象选择很重视,往往选择经济萧条时期或某家公司处于业绩底部的时候设法收购。在收购时也注重对象地域分布、核心业务以及与总部的潜在协同效应的考量,实施渐进性的发展策略,先在与本部联系最密切的地区拓展,后延伸到相对容易的区域直至进行全球布局。收购后汇丰尤其注重业务、网点的整合,打造了一支国际事务官团队,参与被收购企业的管理,从企业文化、经营战略到运作规程等方面进行彻底改革,加强人员调整,充分利用协同效应实现快速盈利。花旗银行在世界各地广泛建立银行网络是花旗银行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一环,其战略重点以新兴市场业务为主,亚太地区是花旗银行业务发展最快的地区。花旗银行采取扎根式的经营策略,一旦进入一国市场后就会坚持深耕开发,不轻易撤出,即使东道主国家出现了经济衰退甚至经济危机也是如此。例如,印度尼西亚在20世纪末发生金融危机,许多外资银行纷纷撤离,花旗银行则趁此机会开设新的分支机构,业务量和利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在当地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可以说,只要花旗确定了一个市场,就会扎根于当地的文化,摸索当地消费者的习惯,并借助全球化的网络与当地银行竞争。花旗银行在进行跨国经营时通过细分客户市场,实施有效的市场定位,针对不同偏好的客户提供适合其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花旗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也不相同。在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不发达国家,主要为当地的跨国公司和企业提供现金管理、短期融资等基础服务。而针对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国家如马来西亚、新加坡,则提供证券、衍生品等高级服务。对于日本这样处于成熟市场经济阶段的国家,其提供的服务包括信托、证券、期货等,几乎涵盖了其在美国本土的所有业务。同时在国际化进程中花旗银行非常注重产品的创新和开发,实行标准化服务,使得在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都能享受相同的服务,这对花旗银行良好国际形象的建立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巴黎银行法国巴黎银行是法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银行。其国际化的动力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国内市场发展潜力有限。法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很多欧美地区的商业银行以并购的方式进入法国市场,因此到国外扩张便成为多数法资银行的选择。同时,法国政府政策上的支持以及欧洲一体化的推进,欧洲各国对金融市场干预的逐渐变少,这些都对法资银行的国际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巴黎银行的跨国经营经验很丰富,能够与外国企业很好的合作,善于适应多元的文化以及不同的监管环境。其投资区域的选择遵循分散化的原则,除了国际主要金融中心以外,亚洲和拉美新兴市场的布局成为巴黎银行在本世纪的首要任务。巴黎银行采取建立分行、子银行、合资银行及并购等形式进入新市场,根据不同国家对外开放政策、投资环境等指标来决定具体的进入方式。同时,巴黎银行能够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利用东道国的自身劣势进行海外市场的扩张。比如巴黎银行在衍生金融产品、消费信贷产品、私人银行等领域较为领先,而这些正是东道国银行不擅长的。策略建议中资银行应该在现有基础上,借鉴国际化银行的发展经验,批判性地思考下一步的策略。笔者认为,中资银行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一步推进国际化。在地域分布上,除了考虑在与我国贸易往来频繁的国家或地区、与我国文化传统相近的东盟乃至亚洲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外,国际大型金融中心的布局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因为这里往往金融基础设施完备、监管环境适宜。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中资银行应发挥联通内外的作用,不妨提前布局,以收购或新设机构的方式扩大在这些金融发达地区的市场份额。同时,中资银行需要考虑与当地机构进行建设性的合作,依托它们的管理经验和人才、风险和财务管理方法,渐进式地完成从小到大的转变,采取既竞争又合作的策略。此外,根据国家资源战略的需要,加大对中国经济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的布局,重视开发中东、非洲、拉美等地区的市场。在业务选择上,刚开始从基础的存贷款、贸易融资、外汇交易等开始,慢慢积累人才和经验后再参与复杂金融衍生品、个人理财等高端业务,而且这些高端业务是中资银行真正在海外扎根壮大必须开展的。同时中资银行应实现境内境外业务联动发展,当下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可能跨越内外两个市场,如果中资银行不能提供“一条龙”服务,那么这部分业务就会被在华的外资银行抢占。海外机构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竞争优势,降低服务成本,比如注重网上银行系统、电话银行系统、手机银行系统等业务上的投入,实现实体网点与虚拟渠道并行发展。
在战略定位上,不同银行应有自己的规划,发展自己的特色服务。比如帮助海外客户投资中国,服务当地华人华侨,在资本市场采取稳健的策略,创新人民币相关产品等。同时现有海外机构亟须转变管理模式,可通过收购当地银行机构或招聘当地经理人来获取先进的管理经验,实现管理理念的转型以适应新市场、新文化环境的要求。在扩张形式上,采取新设机构还是收购兼并的形式进入境外市场,要取决于多种内外部因素。一是金融机构本身的发展战略。希望快速实现境外扩张的机构一般会并购现有的优质境外机构;希望能够专注于自身特色业务的机构倾向于新设机构。二是东道国的法律、企业文化等软环境。如东道国法律允许,则那些与当地文化差异小的金融机构,采取并购的方式进入市场容易成功。并购时要充分考虑被收购对象的市场地位、原有网络和客户资源,明确兼并的业务方向,即专注于哪些业务。从事批发业务的银行适宜采取设立分行的形式,其可通过总、分行的垂直管理机制获取更多的业务;从事零售业务的银行宜采取当地注册为法人银行的方式,这有利于其本土化。在对市场了解不充分时,银行则需要采取先设立代表处或规模较小的分行来熟悉目标市场,等时机成熟再扩大规模或确定目标机构进行收购。若采取并购则需考虑并购目标与行为是否符合自身的发展战略,能否与境内机构实现一体化经营,取得良好的协同效应。在时机选择上,应充分利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机会,可考虑并购欧美本土银行机构或其在海外的分支机构,同时深入分析并购目标的潜在优势及自身的发展战略,量力而行。在客户关系上,积极与当地中资或外资企业合作,并且保持和客户的经常联络,在符合东道国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上采取合适的行为方式,积极支持企业发展,从细节入手把握个人客户的需求,力争将服务标准接近或等同于当地老牌银行。
企业国际化经营
一、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进入九十年代之后,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加利宣布:“世界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对我国而言,经济全球化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积极影响有:加速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为我国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进行生产和经营创造了条件;给我国带来了新技术、新产品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为我国进入知识经济新时代拓展了道路;有利于我国企业向现代化、集团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但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使得资本的国际流动更加无序,从而增加了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可能性。
(二)我国加入WTO。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WTO成员国,这对我国企业发展同样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这要求我国企业经营者具有全球眼光,实现经营思想和经营理念的彻底改变。
(三)企业国际化经营是大势所趋。如果说20世纪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叱咤风云,那么21世纪无国籍公司将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举足轻重。跨国公司经过100年的发展,进入了自己的最高级阶段:无国籍时代。在无国籍经济的旗帜下,人类将实现真正的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国际化。
二、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国际化的投资、生产、经营能力薄弱,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较差。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企业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与国外技术力量强、资金雄厚、市场占有率高的跨国公司形成鲜明对比,这使得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明显地表现出竞争力差的弱点,由此而成为企业国际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
国际化经营战略对策
一、国际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给市场竞争带来了明显的变化,那就是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我国加入WTO后,市场开放和营销全球化成了中国企业必然的选择。我国企业不仅要承受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土带来的竞争压力,而且还要在人家的土地上与外国公司竞争。企业要在所面临的全球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才能够生存下去,否则在竞争中势必会处于劣势,甚至会威胁到自身的生存。当前,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对外投资的规模与我国整体的经济实力不相称。据商务部统计,2003年,经中国商务部批准和备案设立的境外非金融类中资企业510家,而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1081家。可见,与中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相比,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力度不够。以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来看,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金额仅占世界对外投资金额的0.15﹪。与中国经济大国的身份很不相称。此外,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为1:0.09,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1:1.14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11,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1:0.13的水平。由此可见,中国资本流入与资本流出的严重失衡,这种强烈的反差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也十分罕见。
2.海外投资的资源导向性明显,但技术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1990年~2000年度,中国30家最大的跨国经营企业中,有23家属于资源开发型企业。以渔业为例,自从1983年以来中国的一些企业在尼日利亚、印尼、阿根廷、美国等20多个海洋资源丰富的国家投资进行渔业开发,已运回国内数十万吨鱼货,占我国渔业总产量的17%;中信公司在非洲、拉美、西太平洋等地区开发林业资源已取得很大的成效,运回大量的木材。冶炼行业,中国冶金进出口公司在澳大利亚总投资2.8亿澳元开发铁矿,在这20年时间内运回2亿吨高质量矿砂。这说明中国产业跨国经营的技术含量不高。不过,近几年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业务领域逐步扩展到生产加工、资源开发、工程承包、农业合作和研究开发等众多领域,扩展层次在不断提升。有的产业已由早期的建点开办“窗口”发展到投资办厂,带动国产设备竞争出口,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设立境外研发中心创办科技园业,建立国际营销的网络和战略合作关系等各种形式
3.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尚处不够成熟的低级阶段,比较优势尚不突出。近几年来,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区域分布已扩大到五大洲。但从总体上来看,投资的区域仍旧相对集中。从投资总量上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北美洲(仅指美、加、墨三国)、大洋洲、亚洲(东南亚、西亚)等地区,有明显的地区集中性。从对外投资国别上看,投资主要集中在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的少数石油,矿产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到2001年底,中国企业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累计投资超过2000万美元,累计投资量占中国工业对外投资量的9%,形成了三大核心区:港澳地区、美加地区、澳新地区。中国企业在这三大核心区的投资企业数和投资额分别占中国对外投资企业比重28.61%、36.01%和17%。
4.投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采取投资新建方式。这种方式尽管有其优点,但其耗时长,难以快捷地进入市场。
国际化经营发展论文
一、国际化经营发展模式的理论诠释
国际化经营是企业产销活动的范围如何从一国走向世界,关于国际化经营发展模式的理论有渐进论和跳跃论,前者已广为流行,后者正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两大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1.渐进论
渐进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代表人物为瑞典的约汉森(Jahanson)和瓦德协姆·保罗(WiedersheimPaul),该理论认为,从大多数企业走向世界的历史实绩来看,从国内经营到国外经营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量变到质变的长期演变过程,而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突然飞跃。经营国际化的这种渐进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市场范围扩大的地理顺序,二是企业跨国经营方式的演变发展。
目标市场选择的渐进性,表现为大多数企业市场的扩大都是遵循“由近及远,先熟悉后陌生”的路线。市场扩张的地理顺序通常是: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相邻市场→全球市场。
跨国经营方式的渐进性,表现为绝大多数企业都是采取“先易后难,逐步升级”的策略,经营方式演变的最常见类型是:纯国内经营→通过中间商间接出口→企业直接出口→设立海外销售分部→设立海外分公司跨国生产。
国际化经营发展论文
一、国际化经营发展模式的理论诠释
国际化经营是企业产销活动的范围如何从一国走向世界,关于国际化经营发展模式的理论有渐进论和跳跃论,前者已广为流行,后者正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两大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1.渐进论
渐进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代表人物为瑞典的约汉森(Jahanson)和瓦德协姆·保罗(WiedersheimPaul),该理论认为,从大多数企业走向世界的历史实绩来看,从国内经营到国外经营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量变到质变的长期演变过程,而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突然飞跃。经营国际化的这种渐进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市场范围扩大的地理顺序,二是企业跨国经营方式的演变发展。
目标市场选择的渐进性,表现为大多数企业市场的扩大都是遵循“由近及远,先熟悉后陌生”的路线。市场扩张的地理顺序通常是: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相邻市场→全球市场。
跨国经营方式的渐进性,表现为绝大多数企业都是采取“先易后难,逐步升级”的策略,经营方式演变的最常见类型是:纯国内经营→通过中间商间接出口→企业直接出口→设立海外销售分部→设立海外分公司跨国生产。
国际化经营发展分析论文
一、国际化经营发展模式的理论诠释
国际化经营是企业产销活动的范围如何从一国走向世界,关于国际化经营发展模式的理论有渐进论和跳跃论,前者已广为流行,后者正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两大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1.渐进论
渐进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代表人物为瑞典的约汉森(Jahanson)和瓦德协姆·保罗(WiedersheimPaul),该理论认为,从大多数企业走向世界的历史实绩来看,从国内经营到国外经营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量变到质变的长期演变过程,而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突然飞跃。经营国际化的这种渐进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市场范围扩大的地理顺序,二是企业跨国经营方式的演变发展。
目标市场选择的渐进性,表现为大多数企业市场的扩大都是遵循“由近及远,先熟悉后陌生”的路线。市场扩张的地理顺序通常是: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相邻市场→全球市场。
跨国经营方式的渐进性,表现为绝大多数企业都是采取“先易后难,逐步升级”的策略,经营方式演变的最常见类型是:纯国内经营→通过中间商间接出口→企业直接出口→设立海外销售分部→设立海外分公司跨国生产。
企业国际化经营分析论文
一、中国企业只有不断提高动态能力才能获取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是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条件。随着市场环境不确定性的加剧和企业成长对环境依赖性的增强,企业很难依靠传统经营方法获取竞争优势,只有不断增强动态能力才能创造竞争优势。
动态能力理论强调企业在面对变化的市场环境时,必须能够迅速整合、建立和重构其内外部资源和能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它是对企业目前拥有的知识存量和新知识的开发,逐步整合和改进现有的能力和提高效率,使企业在不确定的环境下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其中,“动态”是指为了与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相协调,不断更新各种功能性竞争力的能力;而“能力”强调的是为了适应动态环境的要求而进行的整合、重构内外部资源等来应对不断变化的需求。动态能力是一种培养能力的能力,企业能够利用其能力从事组织活动。
动态能力理论从内部、外部两个角度人手研究动态环境下企业成长问题,十分关注外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特别强调内外部资源和能力的整合,认为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动态能力就是企业的学习能力。动态能力理论的思维逻辑是:外部环境分析——寻求新机遇和威胁——响应新机遇的战略及内部能力的调整——寻求完成新机遇和规避风险的合作伙伴——合作竞争——新的竞争优势并结束现有合作——再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调整战略。实践证明,全球竞争中的优秀企业,往往能够不断创造出新的产品或服务以维持和更新企业的竞争优势,适应动态环境,促进企业不断成长。
动态能力理论源于20世纪90年代市场环境的变化。当时,市场环境日益动态化,技术创新速度加快,经济的国际化、市场的全球化和顾客需求的多样化造成了竞争内容越来越多,竞争优势的可保持性越来越低,惟有不断创新,才能持续成功。动态能力理论建立在资源观与核心能力观基础之上,是为了在动态环境下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领先竞争对手而发展起来的。在当今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企业要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放弃以往的静态竞争优势的获取模式,而以一种动态的眼光来看待竞争优势的获取,不断更新自身的动态能力。从本质上讲,动态能力理论表现为一种动态的非均衡性,能力持续不断地被肯定和否定,是培养能力的能力。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提升本身的竞争力,从而在整体上体现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连续性,难免会受到惯例抉择或者技术沿革影响,动态能力管理能够帮助企业更新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打破这种路径依赖性和“技术轨道”,抓住新科技突破所带来的技术创新或者应用机会,提高企业的环境适应力。面对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动态能力转化为竞争优势的路径主要有:一是企业通过组织学习,增强对环境变化的预判能力,不断更新与强化应对能力;二是企业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必须使其经营战略保持足够的柔性化,保持足够的灵活应变能力,更好地协调自身资源或能力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匹配性,确立更为科学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定位,保证较之于竞争者有更强的战略稳定性和动态适应性;三是企业要把创新视为创造竞争优势最为有效的方式,视为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之道,强调创新平台化、创新全方位化(其中包括结构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商业创新等);四是企业要把顾客视为竞争优势的新源泉,优先发现或彻底创造、满足顾客需求,在与供应商、购买者、替代者、潜在竞争者、现有竞争者等“行业竞争力量”的竞争中获得“先行优势”,从而保持竞争中的主动地位。
石化企业国际化经营研究论文
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和我国加入WTO,不仅我国市场将向外国企业全面开放,而且外国市场也将更大程度地对我国企业开放。这无疑将大大加快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对于我国五大支柱产业之一的石油和化学工业来说,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那么中国石化企业又该如何走出国门,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将是关系中国石化企业能否长远发展的艰巨课题。下面针对中国石化企业国际化经营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中国石化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分析
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供的最新数据,2004年我国石化行业销售收入和利润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年将实现工业总产值2.425万亿元,销售收入2.33万亿元,利润2700亿元。中国是国际石化企业投资的重要地区之一,也是全球最重要的石化产品进口国之一。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石化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步发展并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目前,我国石化企业基本上走的是一条“引进来”的道路,引进国外资金、技术以及发展出口贸易在企业国际化经营格局中居于主导地位,2005上半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940.67亿美元,同比增长30.1%,进出口贸易作为石化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主要方式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而以境外直接投资为主要特征的“走出去”步伐较为缓慢,尚处于初级阶段,其中只有像中石油、中石化等国有大石化企业在海外有过直接投资,其他中小型石化公司根本不具备国际化经营的条件。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成为WTO的成员国,我国石化企业也在加快自身的国际化进程。具体表现为:
1、我国石化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一直以来,西方石化公司都注重自身的国际化。现在也到了中国石化企业加快国际化进程的时候。最近的“沃尔玛现象”昭示中国石化的国际前景,早在10—15年前,在美国最大的商品零售商沃尔玛的货架上,只有不到20%的商品产自中国,而且大多是低廉的小商品;如今,中国商品已超过了80%,产品种类涵盖各类日用品,且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正是从商品的低价格和高质量的角度上看,中国商品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特别是中国具有无限的人力资源优势,包括在高价值产品、产品质量与多样性、服务及石化行业的技术支持、石化行业的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优势等方面。而且目前我国石化企业正在通过国际合作、对外投资等形式进行国际化探索。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营数据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