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教训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6 00:57: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经验教训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发达国家旧城改造的经验教训
旧城改造
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建设速度大大加快,城市更新改造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展开。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土地的有偿使用,房地产业的发展,住房的商品化,第三产业的兴起以及大量外资的引进,使得旧城改造获得新的改造动力和契机,从而推进了旧城改造的发展,但是也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外旧城改造的经验教训1958年8月在荷兰海牙召开的第一届关于旧城改造问题的国际研讨会对旧城改造的概念做了比较完整的概括,指出旧城改造是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在城市老化地区实施的有计划的城市改造建设,包括再开发、修复、保护3个方面的内容。德国在对旧城改造问题上就持积极而慎重的态度,各级政府把城市改造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他们对旧城改造执行如下程序:(1)调查研究。对旧城改造的必要性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可能影响作出基本判断,了解城市各个方面的意见并进行汇总;(2)确定旧城改造地区。社区政府根据调查和经济能力规定旧城改造的地区,如果房地产所有者不能承诺按照改造的目标和意图利用建设用地时,地方政府有权实施预购权以及终止租赁合同;(3)整顿措施。在做好相应准备之后,由社区政府负责实施整顿措施,包括拆除有关建筑、居民和商业企业的迁移、道路等基础设施的设置或变更等;(4)建设措施。包括建筑设施的新建、补充和现代化修缮、其他公共设施的兴建等;(5)结束旧城改造。发达国家在旧城改造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第一,把改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质量作为城市改造的中心内容。例如,德国在城市(乡镇)规划和城市建设中,十分重视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注重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在地方规划中,除了有土地利用规划、建筑规划外,都有绿化规划。目前,德国城市绿地面积一般占20%-30%,高的达到40%-50%,人均占有量达100平方米左右。(注:转引李其荣《对立与统——城市发展历史逻辑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57、287页。)在城市建设中,对城市环保和绿地的保护亦有严格的措施和规定。首先,注重城市外围的大环境绿化,郊区也有很好的森林植被;其次,市区保留足够的绿地面积,在旧城改造中不但不能减少绿地,必要时还要开辟新的绿地;三是工业区和村镇也要十分重视绿化,一般都要按绿化规划进行建设与保护。此外,还充分利用天然河湖或人工湖及人造水景,为城市增添几分灵气。第二,把改造旧城与保护历史文化古城风貌结合起来,对重要文物、古迹及古建筑物重点保护,不准改变原有风貌;发达国家——无论宗教文化与历史传统有多大差异,但是在保护古都风貌这一点上并无二致。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对古建筑和城市遗产的保护已逐渐成为世界性的潮流。1972年11月联合国通过了一项“保护世界文化与天然遗产公约”,成立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同年,欧洲各国外长会议决定把1975年作为欧洲建筑遗产年。1977年国际建筑协会制订的历史性规划大纲《马丘比丘宪章》,把保护传统建筑文化遗产提高到重要高度。1978年10月召开了全美洲“保存艺术遗产讨论会”。1979年联合国确定了57项文化古迹作为第一批世界文化和天然遗产,仅亚洲就有18个城市被列为世界性重点保护的城市。1980年法国总统提出把该年作为“爱护宝贵遗产年”。2003年南京明孝陵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成功。这些世界范围的保护活动,使国际上对建筑遗产和古城的保护超出了文化界和建筑界的领域。例如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法国共有12600处古迹和21300座历史性建筑物均受到法律保护,其中大多数是城堡、庄园、宅第和教堂。法国1962年公布了马尔罗法。该法规定对若干城市地区进行全面性的保护规划。1977年通过的法令把巴黎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历史中心区,即18世纪形成的巴黎旧区,主要保护原有历史面貌,维护传统的职能活动;第二部分是19世纪形成的旧区,主要加强居住区的功能,限制办公楼的建造,保护19世纪统一和谐面貌;第三部分是对周边的部分地区则适当放宽控制,允许建一些新住宅和大型设施。(注:转引李其荣《对立与统——城市发展历史逻辑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57、287页。)第三,发挥各级政府及私人的积极性,多方筹集旧城改造资金。开始于1954年的美国旧城改造就是通过地方有关机构和大量联邦政府的补贴来筹集改造资金的。它重整了数以百计的社区形态。据1973年公布的统计资料表明,截止计划终止时,在1000平方英里的城市土地上实施了2000多个更新项目,拆除了60万左右的单元房屋,搬迁了200万居住人口。继而,在同样的土地上,25万单元新房屋拔地而起,另有约1.2亿平方英尺公寓和2.24亿平方英尺商业面积也建于此类土地上。发达国家在旧城改造过程中也有不少的教训值得我们去吸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一些大城市旧城中心区的人口和工业出现了向郊区迁移的趋势,使得原来的旧城中心区衰落,表现为税收下降、房屋和设施失修、就业岗位减少、经济萧条、社会治安和生活环境趋于恶化的态势;同时,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却使人们觉得单调乏味、而且还带来了大量的社会问题,有的西方学者称之为“第二次破坏”(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称为第一次破坏)。例如,近年来,英国的新城建设趋于停顿,其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过去一味注重建立新城,而忽视了旧城改造。这种旧城改造就是“以旧换新”,它接近于建一座新城。结果,建立新城耗用了大批资金,加重了国家的经济困难,反过来也使新城建设无法进行下去。我国旧城改造过程中遵循的原则及存在的问题1.旧城改造的原则和措施根据国外的经验教训,我国旧城改造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应当以工业企业的结构调整为中心,逐步带动工程设施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发展,尽可能地改善人民的居住和卫生条件;充分体现现代化城市的艺术风格;尽快地把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运用于旧城改造,积极为周围广大地区发展农业创造条件。鉴于以上原则,旧城改造一般应当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旧城工业区的改建措施。由于旧城的工业基础水平不一,布局状况也不一样。因此,要在对旧工业区现状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地考虑生产体系与协作关系,城市交通、公用设施以及生活居住和卫生条件等有关因素,并根据城市不同性质和特点,确定城市工业区的调整方案和分期实施的步骤,以达到工业区合理布局的要求,其调整方式主要有保留、合并和迁移三种。第二,旧城居住区的改建措施。旧城生活居住区改建的主要形式是拆旧更新和加层扩建。在这方面,美国的城市更新计划值得我们借鉴。美国的大规模城市更新发展计划始于1954年。美国城市更新的途径是清理与重建。2002年7月25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颁布了旧城居住区改造的有关法规,对如何保护旧城与建设新城的关系进行了详细规定,以求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同时给旧城居住区动迁居民以适当的货币补偿。第三,旧城基础设施的改建措施。根据国内外的有关经验,旧城基础设施的改建主要可从调整住宅建设和市政建设项目的比例、兴建游艺场和运动场、增加道路的面积以及建地铁这样几个方面入手。2.中国城市规划与旧城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我国旧城改造过程中,私人的土地使用权和私有房屋往往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和尊重。我国旧城改造中开发商与业主关于拆迁补偿的谈判,往往由于政府介入,带有极强的行政色彩,而政府本着土地公有的原则,与业主的谈判实际上不是一种平等的对话。一旦有拆迁户因为开发商没有足够的补偿条件而拒绝搬迁,拆迁方往往给其施加压力,强制其拆迁。具体来说,首先,旧城改造过程中由于急功近利而造成改造规模过大,速度过快,致使拆迁户安置困难,同时也破坏了原有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原有的社会网络。在更新改造的利益分配上,由于缺乏应有的调控机制,开发公司获利丰厚,拆迁户未能得到应有的补偿,导致矛盾激化;其次,在市政设施建设方面,我国许多城市市政建设跟不上生产和生活发展的需要。有的城市,住宅建成后,由于缺水少电等原因而无法住人;有的地方兴建了一些商业服务设施,但配套标准低而不全,给居民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在城市住宅建设方面,旧城住宅建设质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居住需求,住宅小区建设水平不高,商品房空置、开发土地闲置现象日益严重,房地产开发建设并没有同时要求绿地建设,住宅建设中浪费土地现象较为突出,高层住宅数量偏少,居民回迁率低;再次,没有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由于历史文化保护意识淡薄,只顾局部的、眼前的经济利益,在城市历史文化和景观保护区大兴土木,甚至拆除或任意改建已经明确需要保护的历史建筑,严重破坏城市的传统风貌和特色,致使城市特色丧失。当年北京城大拆城墙、2001年定海古城毁于一旦以及近年上海旧城改造中已经存在的这样那样的缺憾都是这个原因。国外旧城改造对中国城市改造的启示认真总结国外旧城改造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在我国当前旧城改造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相结合。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吸取近年来英国在新城建设过程中忽视旧城改造的教训。我们认为,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是城市发展的两个经常性内在动因,城市正是在旧城不断改造与新区不断开发的交替过程中实现规模的逐步扩大和质量的逐步提高。处理好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的关系,既能够合理调整城市结构及布局,又能够促进新旧区协调发展,加速旧城改造进程。城市旧城改造过程中需要调整城区的空间布局,过量的人口需要疏散,不宜布置的工厂企业要迁出,不足的公共建筑要增加。对于南京来说,在处理旧城及新区建设的关系上,应当适当放慢旧城改造的速度,大力发展新区。对于新区的发展,要在新区规划的指导下,加强统一开发,提高组织管理力度。同时尽快组织编制“旧城更新计划”,从整体上系统地解决旧城更新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南京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应该注重经济与生态效益的统一,“旧城更新”要适应下一世纪的发展需求,从主城区空间发展格局来看,应当将其分为几个圈层,划分不同的保护与更新区域,从而实施不同程度的保护。第二,旧城更新中始终贯穿着“保护”与“更新”的辩证关系:“保护”强调的是历史性与传统形态,它所代表的价值取向是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更新”强调的是时代性与城市功能,它所代表的是现代文明与进步。有人认为,现在我国城市旧城区多为旧建筑,环境质量较差,需要“全面改造”、“彻底改造”。我们认为,这种提法其实质就是把旧城区全部拆除重建。一座城市就是一部历史,建设越久远,历史沉淀越厚实,其传统历史街区的价值也就越高。如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青岛的“里弄”等都具有较高的历史及建筑艺术价值,这些建筑一旦拆除就不可能恢复。当然,保护并不是一切原封不动;除列为文物的历史建筑外,其他建筑还是可以更新改造的,关键是旧城改造要有保护的理念,使城市历史得以延续和发展。这方面国外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如20世纪40年代末华盛顿的规划中,国会山以东一带原来的一些旧住宅曾经被划为将被拆除的“衰落地区”或贫民窟地区,但是后来这个地区的房子并未拆除,而是修缮一新,改造成为高级住宅。这些房子由于地点适中,庭院结合,代表历史遗产而身价百倍。旧城更新的同时要保护好古都的城市格局。北京市的旧城格局与风貌保护,是在动态下进行的,不是在静态下进行的,这就使得保护工作难度相当大,北京旧城原有格局和风貌的空间在一步步缩小,形势十分严峻。这就要把北京旧城原有格局和风貌的保护放在旧城发展的首位,从规划、建设到管理都要谨慎,否则,失去的应该属于保护的文物将永远不会再生。在北京市的旧城改造中,应该重点保护好旧城的中轴线、皇城、四合院、胡同、古树和水系园林。第三,注重改造策略,量力而行、因势利导地进行改造。旧城改造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性原则和效益原则,依据经济实力科学合理地安排旧城改造的工程规模。在旧城改造以前,应当对旧城区进行战略性的规划研究,调查清楚旧城区内的土地使用及建筑现状,统一规划确定需要拆除重建、需要改造、需要保护的地块和建筑;统一确定道路交通、公共服务及绿化开畅空间等系统性设施和空间;要克服和避免大大超越本地经济承受能力和市场吸纳能力的大拆大建现象。改造也不能仅从单纯的经济效益出发,要统筹安排改造的重点、先后顺序、工程规模和方式,商业地区开发与住居地开发要协调进行,黄金地段开发与偏街背巷开发应该协调发展。改造也不能采用推倒重建的单一开发模式,而应该依据旧区内不同情况采取“拆、改、调、留”等多种途径和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和再开发。第四,注重环境建设,营造一个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越快,旧城改造规模越大,越是要保护生态环境,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或者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因此,旧城改造指导观念不但要考虑经济因素,还要考虑生态环境质量因素;旧城改造方式与旧城发展轨迹相适应,应与旧城发展阶段相适应,要选择最适合旧城可持续发展及其旧城生态系统自我完善的改造方式;旧城改造的建设标准必须以保证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旧城生态环境质量作为标准。目前,我国旧城的绿化面积难以达到先进的定额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市内以小型绿地为主,并与市外的大型绿地相结合,逐步形成绿化系统的办法。市内利用空坪隙地多建小型公园,并进行干道、滨河路绿化、街坊、庭院、房屋垂直绿化等;而郊外则可结合风景区建立大公园、森林公园,以供居民节假日活动之用。同时,在环境建设中特别应当注意不能不顾本地的气候、土壤等生态环境,盲目从遥远的外地全面引进与移植植被。这种做法一方面成本较高,更重要的是破坏原本在本地和谐的植被、昆虫、鸟类等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罗思东:《战后美国城市改造对社会公正的侵蚀》,《城市问题》2004年第1期。[2]黄亚平、王敏:《旧城更新中低收入居民利益的维护》,《城市问题》2004年第2期。[3]王天青:《旧城改造若干问题之我见》,《城市开发》2003年第5期。[4]孙洪铭:《怎样保护老北京?》,《城市开发》2003年第1期。[5]姚昆遗:《为上海旧城改造把脉》,《城市管理》2002年第2期。[6]童本勤:《走向整体的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科学发展观与“两个率先”高层论坛》专集。[7]项光勤:《科学发展观与南京新区建设》,《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科学发展观与“两个率先”高层论坛》专集。
国考面试经验教训
国考面试已经一周了,这是第一次参加面试,成绩不算太低但也不高,没有幸运地成为留下来的那三分之一。不过也收获了一些经验教训。希望对以后的面试有所帮助,也希望能对各位考友有所启发。
1、精心准备,熟悉题目。套用家宝的一句话,就是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局面想像得更复杂一些。那么,之前的准备就更加要充分一些。感觉自己的失败就是准备得不太充分,以致于到了考场看到有那么多人,平日里的侃侃而谈就变成了考场里的废话连篇没有秩序。所以,还是要好好准备一番,各种问题如何去回答,要做到烂熟于心,能够像条件反射一样马上想到,否则到考场,加上一紧张,则就会变得乱七八糟。
2、关于着装。面试的男生都是西服,女生则比较多样化,不过感觉还是套装比较保险。网上都说女生是要大方得体。但关于何为大方得体,可能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是套装则是大家所普遍认同的。其实我穿套装不是很好看,但是至少不会因为着装而扣分,那就不错了。
3、回答问题要简洁而有条理。我想这大概是我当时最致命的地方吧。因为准备也不怎么充分,紧张之下就很难很快地组织答案,所以没有第一、第二、第三之类的,是想到什么说什么,就很没有条理和逻辑,这是面试的一个大忌。虽然我在模拟面试的时候都是很有条理,但是一紧张,就乱了自己阵脚了。另外,回答问题一定要简洁。因为我平时在外面兼职带课,就养成了唠唠叨叨的习惯,有的话就反复说。而这大概是面试的另一个大忌。因为一个上午的题目是一样的,考官要听十几个人回答相同的问题已经够烦的啦,每个人的回答重复性也是有的,如果你一个人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还要重复个好几遍,我要是考官我也会烦的,那还怎么指望拿什么好分数啊。再说,公务员是需要谨言慎行的,讲话啰嗦的人他们大概也不会太喜欢。
4、答题时间要控制好。我因为没条理,又重复,还喜欢展开,结果就把二十分钟都用上了。现在想想还是不好。把要点讲到就好。二十分钟的答题时间大概在十五分钟左右是最合适的。这个我想可能要事先训练一下如何把握时间。
5、回答问题时可以联系时政热点。回答时主考官一直很严肃而面无表情,只在我讲到国家如何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时,注意到主考官眼前一亮。但是,因为后面又说错话了,于是他也就不怎么理我了。我想,这些考官们平时肯定也是比较关注时政的,那么面试时联系时政的回答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和认可。
班主任心得和经验教训
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也有人说:班主任是学校最苦的岗位。教书生涯迈进第三个年头,今学期初尝班主任之职,可谓是在艰苦中摸索,尝到了苦与甜的体验。班主任,一个沉重的名词,一旦成为一个动名词,也就是意味着最富有挑战性与最耐久的工作,而我,虽苦却乐在其中,因为班主任工作事件中得到许多宝贵的经验,让我在往后的日子里有继续努力的力量。这学期的接的班在初一时是纪律很差的班,下面谈一下一个学期以来的班任心得和经验教训:
一、一期来的工作情况
1、重视和搞好班干部的发掘、扶持和培养。
我首先选择一些品学兼优、责任心乐意为同学服务的学生担任班干部,要求他们努力学习,团结同学、以身作则,鼓励他们要大胆工作,有要严格要求,注意工作方法。我还定期开班干会,一方面从他们身上了解到更多班的动态,有可以让他们总结每星期班的好、不好的方面及下星期要能力的方向。另一方面指导他们工作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能力。
2、深入了解学生,多和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以便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3、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论东南亚金融危机经验教训
自去年以来的东亚金融风暴,给亚洲和其他地区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韩、泰、马、印尼等国经济损失近6000亿美元,这些国家按美元计算的人均收入水平一下倒退10多年。
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导火线是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太高,储蓄者对银行体系和本国货币的币值丧失了信心,因而给国际金融炒家提供了狙击本国货币的机会。国际炒家先向银行借入当地货币,然后拿到外汇市场上去抛售。政府为了维系汇率的稳定,拿出国内的外汇储备去托市,但国内储蓄者见到国内货币受到狙击,信心随之崩溃,也争相抛售本国货币,改持外币以保值,外汇市场出现墙倒众人推的局面。为了维系脆弱的汇率,数百亿美元的国家外汇储备几日之内即耗尽,等外汇储备用尽,中央银行再也无力去托市,外汇市场出现崩盘,短短几个月,币值贬低百分之五十,甚至百分之八十。这些国家短期外债又太多,为了还债,只好接受苛刻的条件,向国际货币基金等国际金融机构借款,丧失了按国内情况制定经济政策的自主权。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还未开放,人民币不能随意自由买卖,外汇储备丰富,外债也少,是少数几个不受这场金融风暴直接冲击的东亚国家。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使东亚国家的货币免于新一轮的竞相贬值,对于世界金融体系的稳定以及东亚国家早日走出这场危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目前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还低,为了更好地利用外国的资金、技术,加速我国经济的发展,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加入国际金融、外贸体系是必然要走的道路。但是,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还很脆弱,银行不良债务的比例偏高,为了避免金融风暴将来在我国发生,我们应该分析清楚东亚国家银行不良债务偏高的原因,及早采取防范措施,将危机消除于未发之时。
东亚国家银行不良债务偏高的第一个导因是泡沫经济的破灭。泡沫经济又可分为房地产泡沫和股市泡沫。
房地产泡沫在东亚国家和地区上从日本、韩国,下到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几乎是无一幸免。这种现象的产生既有经济规律的内在原因,也有人为政策的外在原因。东亚国家和地区,总的情况是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相对稀缺,和人少地多的国家和地区相比,在同样的发展水平下,东亚的土地价格将会相对的高。但造成房地产泡沫更关键的因素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社会总需求的增长,供给弹性越小的要素的价格会增长得越快,在所有生产要素中,土地的供给弹性最小,因此,价格的上涨也会最大。尤其,在东亚的国家,其经济活动经常集中于像日本的东京、大阪、韩国的汉城、泰国的曼谷、菲律宾的马尼拉等大城市,这更加限制了土地的供给弹性。由于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大家预期土地的价格会快速上涨,为了赚取土地价格上涨的资本所得,许多人将大量资金投入到房地产业,因此更加速了房地产价格的飙升。当大家看到房地产价格只涨不跌,就大胆以购买到的房地产为抵押向银行借款来进行房地产投资。因为房地产是不动产,容易查封、保管和变卖,而且,房地产的价格只涨不跌,银行以为房地产抵押贷款万无一失,所以不少银行发放过量的房地产贷款。但不幸的是,当经济发展的速度因各种原因而放慢时,价格跌得最惨的也将是供给弹性最小的土地和房地产业,而房地产投资者看到房地产价格下跌,为了保护投资利益,竞相抛售,使房地产价格直线下落,泡沫随之破裂,原来万无一失的房地产抵押贷款也就成了不良的呆帐、坏帐。
会计准则发展的经验教训及借鉴意义
摘要:租赁是现代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融资租赁进入中国深受日本影响,中国租赁会计准则的制定却更多地参照和吸收了美国及国际会计准则。本文详细研究了日本租赁会计准则的导入、发展及修订的过程,从制定程序到会计处理,以及修改后的具体内容,做较为系统的讨论,希望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为我国租赁业务的发展及准则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日本租赁会计准则;融资租赁;经营租赁
一、引言
在现代公司制企业运作中,租赁作为一种企业融资的渠道,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融资租赁是集融资与融物、贸易与技术更新于一体的新型金融产业。由于其多方面的优势,成为世界各国竞相采用的资金融通方式。融资租赁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进入中国。1980年,日本欧力士集团在中国成立了东方租赁有限公司,1981年中国租赁有限公司成立,融资租赁在中国快速发展。2007年后,国内融资租赁业进入了几何级数增长的时期,业务总量由2006年的约80亿元增至2011年约9300亿元。国务院总理在2015年8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强调,促进金融租赁行业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会议指出,加快发展融资租赁和金融租赁,是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缓解融资难融资贵,拉动企业设备投资,带动产业升级。行业的发展需要基准的规制。与租赁业务相关的租赁会计准则,是各国会计准则及全球准则趋同中关注的焦点之一。早在1976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成立之初,租赁会计即作为其一项重要的研究任务,了FAS13《租赁会计》(AccountingforLeases)。1982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制定并了IAS17《租赁会计准则》(AccountingforLeases)。租赁会计准则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在1992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基准原则》中虽然已经涉及到了租赁业务,但却并非具体会计准则,真正意义上的租赁会计准则是2001年的《具体会计准则——租赁》,在租赁会计中导入“融资租赁交易”,属于租赁会计准则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租赁》,修正第一阶段的缺陷,特别是从贷方的角度修正了直接融资租赁。第三个阶段是2018年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将承租人的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取消,除了短期租赁和低价值租赁外,承租人要承认其所有租赁的使用权资产与租赁负债,以及折旧与利息费用。新租赁会计准则逐步向国际化靠拢。关于我国融资租赁业务及租赁会计准则的发展,有一项十分重要但一直以来为人们所忽视的事实是:我国融资租赁业务的发展,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即受到日本公司的较大影响,日资和中日合资始终占了融资租赁较大的份额,并对实务产生较大影响,日本租赁会计的观念和方法自然地进入并影响中国租赁会计实务的发展。但我国租赁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却较多参照了美国的做法,造成准则与实务之间一定的差距。本文基于历史事实,考察日本租赁会计准则引入、发展的历史事实,分析其中的特殊性,希望于对我国租赁会计准则及实务形成一定的借鉴。
二、日本租赁产业和租赁会计准则的引入与发展
日本租赁产业起步比中国早约20年。昭和38年(公元1963年),日本首次引入现代租赁交易,建立了第一家现代化的租赁交易公司:JapanLeaseInternational(现SMFLCapital),第二年又成立了ORIENTLease(现ORIXCorporation)和TokyoLease。之后,商社、银行等不断参入到租赁产业中来。特别是从昭和44年(1968)后半年开始,许多大资本(包括大型金融机构、大型商社、大型企业)也建立了租赁交易公司,参与到租赁交易产业当中来。昭和48年(1973)以后,许多地方银行也开始纷纷建立租赁公司。在此促动下,租赁行业和租赁市场不断扩大。与租赁产业市场的发展相伴随,租赁会计准则相继出现,形成其独特的一面。在长年实务会计处理的基础上,租赁会计准则于平成5年(1993)首次通过日本企业会计审议会第一部会制定通过并实施。通常情况下,会计准则的制定本应向国际标准看齐,但日本租赁会计准则的制定实际上却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将租赁会计作为一种“例外”来处理。从最初的平成5年(1993)制定的关于租赁交易的会计准则开始,日本的租赁会计准则的制定与修订经历了如下过程。《关于租赁交易的会计准则的意见书》企业会计审议会第一部会,平成5年(1993);《关于租赁交易的会计准则的制定》大藏省,平成5年(1993);《关于租赁交易的会计处理以及公表的实务指针》日本公认会计师协会,会计制度委员会,平成6年(1994);《关于租赁交易的公表部令,财务诸表等规则的规定以及处理办法》日本公认会计师协会,会计制度委员会,平成6年(1994);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关于租赁交易的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委员会,平成19年(2007);企业会计准则适用指针第16号《关于租赁交易的适用指针》企业会计准则委员会,平成19年(2007)。下文,将按照准则制定之始的平成5年(1993)的《租赁交易准则》,改订的平成19年(2007)年的《租赁交易准则》的年代顺序,对日本的租赁交易准则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进行分析考察。
国外政党的执政经验教训值得研究借鉴
从世界政党政治的实践看,执政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有一些共性的东西。虽然各国政党的执政模式不同,它们的性质、信仰、纲领、执政理念、社会基础等都千差万别,但作为执政党,这些党在执政能力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共同的规律。尤其是在当前的形势下,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民主化迅猛发展,一些执政党顺应时展潮流,加大自身建设力度,取得显著成效,其做法和经验十分值得研究。
一、加强理论创新能力的主要做法
理论纲领是政党的行动指针,是政党凝聚党心、赢得民心进而整合社会的旗帜。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能否把握形势发展的特点,制定符合时代要求的理论纲领,事关执政党的前途和命运。
1、根据形势变化革新理论纲领,以因应新的社会现实。
布莱尔在1994年担任英国工党领袖后,认为英国正暴露一系列深刻的矛盾:政府日益难以承受福利国家的沉重负担,效率低下,浪费严重;个人主义盛行,社会缺乏凝聚力。为了应对面临的挑战,布莱尔打出“新工党、新英国”旗号,提出“第三条道路”理论。这一理论既不同于主张国家管理一切的老左翼的观点,也有别于过分重视市场经济的新右翼的观点,主张重新界定政府、市场和个人的作用,通过政府、企业、个人的共同参与,建立一个更加公开、公正和繁荣的社会。正是这个新的理论,很快激活暮气沉沉的工党,使它在野18年后重新赢得大选。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在苏东剧变后演变为匈牙利社会党,在国内政治、经济、社会思潮等各个领域全面向西方靠近的形势下,提出党的思想理论要顺应时代和形势发展的要求,避免意识形态的僵化。该党审时度势,提出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和民主法治国家,建立以混合所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合理分配收入的人道的社会,强调立足于匈牙利国情和社会民主主义原则,继承匈牙利民族价值、左派价值和社会目标,及时更新思想理念。匈牙利社会党经过反思、调整和创新,改善了形象,扩大了影响,使得该党在1994年和2002年两次赢得大选。
理论纲领的调整与革新,通常伴随着人们思想认识的转变和更新。这是一个循序渐进、因势利导、水到渠成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集中全党智慧,博采众长,群策群力,共同学习、研讨和创新的过程。当前,一些西方政党在制定新纲领时,通常要举办很多辩论会、研讨会、座谈会、网上论坛等,发动全体党员积极参与。德国社民党目前进行的新纲领大讨论已持续数年之久,有时还邀请党外人士和国外政要参加,这就使得纲领革新成为全党思想观念更新的自然进程。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变化的加剧,西方许多政党提出,要想不被时代抛弃,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成为一个不间断的“学习型政党”。
品牌经理必须学会战略管理:诸多著名品牌的经验教训
在中国许多企业还在把品牌当作产品一样来做的时代,我们有没有必要强调品牌战略?不少咨询专家为了赚取现金(现在的利益),往往会附合企业主的口味,把品牌短期利益即销售业绩甚至销售量放在第一位,叫喊什么“效益就是一切”,还美其名曰“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我们不赞成这样一种做法。这在主观上是在向企业主“献媚”,目的在于从企业主那儿套取短期利益。在客观上违反品牌成长的客观市场规律,从本质上说,也不符合企业主长期赢利的根本愿望和经济目的,是一种江湖骗子式、杀鸡取卵、自我毁灭式的危险行为。我们试看中外两个典型案例。
、金利来
曾几何时,“金利来—男人的世界”让多少中国男人和女人为之动心,数年之间,金利来在中国大陆成长成为一流高档男装品牌,成为成功人士的象征和许多男士的首选产品。但辉煌一时的金大哥而今安在?几乎已经不见踪影。例如在上海,各大知名百货公司和专卖店机构中,已经没有这位香港大哥的码头可寻。成功何其辉煌,为何如今却如此潦倒,一败涂地?!
、华伦天奴
又曾几何时,一说起带着“”字标识的意大利著名高档品牌华伦天奴,我们就不禁肃然起敬,心中升起一种高档华贵和贵族化的感觉。我记得在年代初期中期,华伦天奴在中国市场几乎占据了顶级服装的市场地位。
我国历史上农村税费改革的经验教训及启示
一、历史上三次重要的农村税费改革
自从有了国家,便有税与费。我国古代社会以农立国,征税收费的主体是朝廷与官府,纳税付费的主体是农民。一部中国古代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农民负担史。农民负担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国家凭借其行政权力向农民强制性征收的“皇粮国税”即正税,二是正税以外的各种行政性收费。一般而言,国家财政收入理应以税为主,以费为辅。但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朝廷与官府却反其道而行之,往往是费大于税、费重于税。我国历史上“苛费猛于虎”、农民不堪重负的严重状况,曾引起个别帝王及官员的不安与关注。他们实行过多次税费制度改革,其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三次税费改革是唐朝的“两税法”、明朝的“一条鞭法”和清朝的“火耗归公”。这些税费改革,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而且许多改革思想对此后的财税改革也影响很大。
(一)唐代的“两税法”唐代推行的“两税法”首开中国费改税的先河,是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次税费改革。两税法的出台有深刻的历史背景:(1)安史之乱爆发后,政治动荡,财权下移,财税管理紊乱,原有的“有田则有租,有户则有调,有身则有庸”的租庸调法无法继续实行下去。(2)中唐以后,由于土地买卖限制日宽,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少数人集中了大量的土地,均田制受到严重破坏。失去土地的农民大量逃亡,并归附于庄园主成为隐户,导致国家失去了纳税户,“王赋所入无几”,国家财政陷入危机。(3)在正税失控,官禄、兵饷日增的情况下,统治者对广大百姓横征暴敛,乱收费一发不可收。(4)收费没有固定期限,征收时间、征收次数随意性极强,百姓随时都面临交费的困扰,生产和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于是,在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唐德宗不得不接受宰相杨炎旨在解决财政危机、归并杂费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改革。两税法的主要内容:(1)归并税目,把当时混乱繁杂的税种合并统一起来,归并为户税与地税两种;(2)集中征收时间,一年分夏秋两次征收;(3)费改税,将各种名目繁多的收费全部改为正税,一同并入两税之中,作为两税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财税管理的角度看,两税法至少有四个方面值得肯定:(1)简化了征收手续,归并了收费项目,集中了纳费时间,抑制了滥收费,改变了过去“科敛之名凡数百”及百姓“旬输月送无休息”的状况,使人民得到了便利,体现出“方便”和“经济”的原则。(2)通过归并收费项目,规范收费管理,控制了收费的范围和数量。(3)两税法实施之后,中央统一控制了税费征收大权,强化了中央财权的集中性和控制力,抑制了地方为所欲为的乱收费和滥收费行为。(4)扩大了税基,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改革前,中央年财政收入只有一千二百万贯,而改革后猛增至三千万贯以上。
(二)明朝的“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是在明朝中期至清朝后期实行的一种赋税制度,前后持续了300多年,在中国赋役制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明初,税制仍沿用唐朝的“两税法”,即按土地、财产的多少来确定纳税额的税收制度。但由于当时战乱不断,人户逃亡,田园荒芜,户籍、地籍混乱,两税核定及征收十分困难,而军费骤增,财力不足,不得不用附加预征等方式增加收入。再加上豪强逃避赋税,官吏营私舞弊,农民负担加重,怨声载道。针对这种情况,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明皇采纳内阁首辅张居正的建议,出台了“一条鞭法”。所谓“一条鞭法”就是把徭役与田赋合并,按地亩纳税,将繁杂的赋役项目合编为一条,故称为“一条编”,也称“一条鞭”。主要内容:(1)合并赋役。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在一起征收,并将部分丁役负担摊入田亩。过去按户丁派役,改为按丁数和田粮摊派。(2)出钱代役。“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即农民可以出钱代替徭役,力差由官府雇人承担。(3)田赋征银。田赋中除政府需要征收的米麦以外,其余所有实物都改为用银折纳,开始了由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4)官吏征税。赋役由粮折成银两交纳后,不再通过特设的粮长、里长征收,而由地方官吏直接征集,防止豪强富绅勾结作弊,避免了代收、代征的弊端。
工作总结如何写
一、总结的概念
总结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通过对过去一阶段工作的回顾和分析评价,判明得失利弊,提高理性认识,用以指导今后工作的一种常用文书。
总结可以使本系统、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某一项工作的实践活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便发扬成绩,克服缺点,吸取经验教训,使今后的工作少走弯路,多出成果。它可以为各级领导和机关提供基层工作的情况和经验,以便加强科学管理和指导。它还可以用于表彰先进,树立典型、交流推广先进经验,指导和推动面上的工作,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
二、总结的特点
(一)内容的自我性。
总结是自身活动实践的产物。它以客观评价自身工作活动的经验教训为目的,以回顾自身工作情况为基本内容,以自身工作实践的事实为材料,其所总结出来的理性认识也应该反映自身工作实践的规律。所以内容的自我性是总结的本质特点。
外国经济改革研究论文
简介:亚诺什·科尔内,1928年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青年时期在布达佩斯大学攻读哲学。1961年在布达佩斯的卡尔·马克思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66年在匈牙利科学院获得科学博士学位。1967年后他成为匈牙利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1972年至1977年他担任联合国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席。1978年他担任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主席。现为美国哈佛大学与匈牙利布达佩斯大学教授。自SO年代以来,他致力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1957年他撰文对经济管理体制过度集中问题提出质疑。70年代和80年代,他对社会主义国家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进行理论描述,提出《短缺经济学》理论等、90年代他对后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东欧国家的经济改革的经验教训进行政治经济学思考与研究。80年代前期他曾访华研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问题。1999年6月到北京、深圳等地作学术交流。
一、所有制关系
1.所有制变革。20世纪80年代,由匈牙利、波兰、捷克等东欧国家开始,蔓延到苏联的“市场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完全相同。东欧国家的改革,实行国家所有制并发展市场,取消命令经济。改革产生了一些变化,但是不彻底。
从中得出的第一条经验教训是,一个有效能的市场或者说运行良好的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在所有制结构、财产所有权结构中私有制占主导地位和财产私有权的支配地位。这个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所有制所有权结构中的地位,不是以其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来反映,而是以企业的规模与性质去决定。如大型企业、金融机构是否具有私有性质。
私有制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其所有者既可以是人格化的,亦可以是非人格化的。所谓人格化的所有者,即企业的所有者是明确的、明晰的,它或者是专门的投资机构、或者是投资者集团、或者是某位个人。所谓非人格化的所有者,即企业的所有者是不明确的、不明晰的,它或者是保险机构、或者是银行及投资基金、或者是证券市场中购买上市公司股票的投资者。在美国的所有制结构中,非人格化所有者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东欧改革中,这一问题曾引起较大争议;我个人认为应以非人格化的所有制占主导、但是从过程发展的顺序看,所有制的起源是从人格化的所有者开始,逐步进化到非人格化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导、支配地位。
从东欧国家经济改革中得出的第二条经验教训是,运行良好或有效能的市场经济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是,允许并鼓励个人所有制即个人化、人格化的所有权制度,不要以非私人的所有制或非人格化的所有者硬性地人为地取代个人的所有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