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务信息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5 22:41: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警务信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警务信息

谈论当前警务信息公开问题

摘要:警务信息公开是社会政治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公安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各级公安机关领导和民警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高度重视。要完全做到警务公开,需要从健全法律、设置组织机构、加快进程及服务民生等方面入手,站在提升警务效能、建设和谐警民关系的高度,制定措施、积极推进、务求实效。

关健词:警务信息信息公开信息传播警民沟通

孟建柱部长在全国公安机关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结业式上强调,在当前信息流与人流、物流、资金流高度融合和社会高度开放透明的情况下,要全面提升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和水平,必须树立现代传播理念,注重群众的需求和感受,在加强与社会公众沟通上下功夫。在不影响侦查破案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公开警务信息,提高警务透明度,有效保障公众知情权,推进依法行政。

1警务信息公开制度的内涵和意义

警务信息是各级警察组织及其职能部门与人员在其管理或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产生、获得或拥有的信息。警务信息公开则是各级警察组织及其职能部门与人员行使国家法定职权的过程中,通过法定形式和程序,主动将警务信息向社会公众或依申请而向特定的组织或个人公开的制度。

警务信息公开的内容除了治安行政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管理决策和执行过程及结果,如对户籍进行管理所依据的法律、制度、办事程序、收费标准等,还包括刑事执法的相关内容,如治安形势、犯罪规律、犯罪率、犯罪多发地、重大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情况等内容。当前的形势下,警务信息公开的意义在于:

查看全文

警务信息及公安管理路径

一、分析警务信息不对称的的原因

导致警务信息不对称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我们首先从主观方面考虑一下,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会导致对警务信息理解的程度不同,这就导致了警务信息不对称的说法。就像发生火灾事故中,烧焦了的尸体就是尸体,然而专业的技术人员却可以通过这具尸体分析中男女等等。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明显,以及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就导致无论是警种还是说警民之间所掌握的警务信息的差异性越来越大。警务信息不对称程度加大,这就造成了客观的警务信息不对称。从经济角度分析来讲,所谓的关系就是指在市场交易时,双方之间的关系被称之为委托和关系。警民之间的委托,本身就存在警务信息不对称的观点。

在这一层关系中,占有优势的掌握信息比较多的一方永远是人,然而处于信息劣势掌握的知识比较少的这一方永远是委托人。这种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就像医生和病人之间的关系,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关系等等。在我国“民主政治理论”中提出了,警察是执行民意,并由群众委托,执行公众所拥有的公共权力的人,在警民之间就潜在的存在着一种隐身的关系,即关系。这种关系潜在的表明了公民的人是警察,然而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警察永远是掌握第一手资料,然后再由警察将所掌握的信息告诉给民众,这就意味着警察永远都是处于优势状态,然而群众趋势处于劣势状态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警察往往在执行任务的时候,都带着很明显的神秘色彩,所以这就造就了警民之间的警务信息不对称性。警务当中的分工很多,各种各样的分工,以及各层的领导,是造成警务信息不对称的一个因素。很多文件从公安部传到科队还需要经过很多个部门,在这一过程中,所漏掉的文件是数不胜数的。利益、观念以及地域的不同,造就了警务信息的不对称性,警察虽然都是公务员,但是人总是有欲望的,有些警察为了谋取利益而掩盖一些信息,这种情况在我国还是很普遍的。

二、警务信息不对称

对公安行政管理的消极影响公安行政管理包括治安、户籍、交通、消防以及出入境管理等内容。警务信息是制定公安行政管理的依据,还是对进行公安行政管理控制的有效工具。警务信息不对称会对公安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有所影响,阻碍警务信息交流与共享,不利于上下级的沟通也不利于团队的合作,对于改善警民关系更是难上加难。

三、结语

查看全文

警务信息法律制度的摩擦与改善

本文作者:李淑华工作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情报学系

警务信息公开是指公安机关及人民警察在行使警察权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形式,依法将有关警务活动的信息向社会公众或特定当事人公布公开,使公众能够有效参与警务活动,对警察权实行监督,确保公正执法的一项制度。[1]要保证警务信息公开的落实,寄全部希望于公安机关及警务人员的品德修养是不现实的,必须走法治之路,依靠制度安排,规范警务信息公开的社会性、政治性权力和义务。

一、警务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冲突

2000年6月,公安部颁布《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其中第六章第二十八条规定:“公安机关执法办案和行政管理工作,除法律、法规规定不能公开的事项外,应当予以公开,并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和其他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以及公示栏、牌匾或者印发书面材料等形式告知群众,为群众提供方便。”《内务条令》将警务公开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正式确认下来,使之作为全国各级公安机关必须实行的一项法定制度。1999年6月,公安部下发《公安部关于在全国公安机关普遍实行警务公开制度的通知》,该《通知》根据当时情况下的公安工作实际,具体规定了警务公开的主要内容、形式和办法,以及警务公开的组织领导、监督检查等,成为调整和规范公安机关警务信息公开活动的主要法律依据。然而,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加快和公民民主意识的不断提升,警务信息公开法律制度显现出一些问题,与相关法律形成矛盾和冲突,其中与《保密法》之间的冲突最为突出。具体表现为:

(一)警务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法律位阶低警务信息公开所依据的法律制度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公安部关于在全国公安机关普遍实行警务公开制度的通知》等,而保守国家秘密所依据的法律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及相关部门规章。很明显,无论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还是《内务条令》及《通知》,在法律位阶上都比《保密法》低———《保密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是上位法;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由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内务条令》和《通知》则属于部门规章和部门内的规范性文件,是下位法。因此,当信息公开与保密发生冲突时,相关部门就可以援引“上位法优于下位法”这一法律原则,理所应当地选择不公开警务信息。更何况,在思想和观念上公安机关及人民警察一贯片面强调公安工作的保密性,总是借“保密需要”为由拒绝公开警务信息。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几乎任何一个政府都有一个天然的倾向———尽可能少地公开信息,因为信息的公开容易给民众批评制造依据。[2]

(二)不予公开的信息范围存在不确定性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以公开为原则、以保密为例外。关于不予公开的信息范围,现行法律制度是以排除法来规范的。如《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八条规定:“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意指行政机关对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信息不得予以公开,这是对政府信息公开的一个原则性限制条件。然而,如何界定“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确切涵义,是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和主观性的问题,因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针对不同的对象,同样的命题可能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这种模糊的术语和规定恰好为规避信息公开提供了便利和借口。[2]《公安部关于在全国公安机关普遍实行警务公开制度的通知》中规定:“公安机关的执法办案和行政管理工作,除法律法规规定不能公开的事项外,都要予以公开。”这里所指的法律法规仍然是《保密法》及部门规章。在我国的《保密法》中,国家秘密是指“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內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保密法》虽列举了7类国家秘密事项的范围,但实际上包括公安机关在内的国家机关的一切活动、国家机关产生、获得以及保存的一切信息,都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都可以称之为“国家秘密”。信息公开法律规范以排除法界定不予公开的信息范围,显得过于宽泛、笼统,缺乏确定性。

查看全文

关于警务信息的公开分析探究论文

摘要警务信息公开是社会政治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公安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各级公安机关领导和民警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高度重视。要完全做到警务公开,需要从健全法律、设置组织机构、加快进程及服务民生等方面入手,站在提升警务效能、建设和谐警民关系的高度,制定措施、积极推进、务求实效。

关健词警务信息信息公开信息传播警民沟通

0引言

孟建柱部长在全国公安机关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结业式上强调,在当前信息流与人流、物流、资金流高度融合和社会高度开放透明的情况下,要全面提升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和水平,必须树立现代传播理念,注重群众的需求和感受,在加强与社会公众沟通上下功夫。在不影响侦查破案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公开警务信息,提高警务透明度,有效保障公众知情权,推进依法行政。

1警务信息公开制度的内涵和意义

警务信息是各级警察组织及其职能部门与人员在其管理或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产生、获得或拥有的信息。警务信息公开则是各级警察组织及其职能部门与人员行使国家法定职权的过程中,通过法定形式和程序,主动将警务信息向社会公众或依申请而向特定的组织或个人公开的制度。

查看全文

浅谈智能移动警务在公安工作中的作用

摘要: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内的公安机关也日益关注科技强警的目标进展。当前,国内广泛实施了金盾工程,“金盾工程”作为实施科技强警战略的重要载体全面启动,随着“金盾工程”的进行,公安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公安基础数据库所包含的驾驶员基本情况、被抢盗数量统计、指纹系统采集数据、逃犯库、重点人群、暂住人群、常住人群等诸多信息也在迅速完善。虽然公安机关的内网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增,但是当前的公安系统尚无法完全满足工作的需求,警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通常仅可利用手机、无线对讲机等工具和警务机构取得联系,并验证和查询相关信息。此类原始的工作方式未能与时俱进,故而民警们在工作中也需要可移动、便于操作和更先进的平台来确保任务的完成。

关键词:智能移动;公安工作;应用

21世纪以后,因为高科技犯罪日益成为犯罪的主流方式,故而公安人员面临的工作状况也日趋复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警务工作越来越需要依靠科学的思维来指导日常的工作,越来越需要科学的技术手段来服务人民群众、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2]。针对执法过程中面对的挑战和压力,以及使用了高科技手段的犯罪分子,公安人员亦应当努力增强现代化办案方式,并利用科技手段构建完善的安全信息系统,进而为国家的安定作出贡献,并使国民过上稳定的生活。怎样加快执法工作的效率,提升警察们开展工作的速度,成为了目前公安人员们面对的关键问题。在智能移动警务系统出现以后,警务人员可随时利用智能设备联系公安内部系统,同时亦可及时同公安信息网完成信息的共享,进而促进执法工作的智能化、移动化和信息化,有效加快民警人员的办事效率,也可充分对国民利益和我国的安全提供保障,进而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

1智能查询

因为智能移动警务系统本身具备全方位的信息库,故而该系统可提供智能查询的功能,警务工作者可利用系统输入关键词,并由系统智能分析、比对数据库中的相关信息,最终给出查询结果,可从结果当中提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智能查询本身可针对事件、车辆和公民等对象进行查询,并且获得有意义的查阅结果[3]。

1.1人口智能查询

查看全文

社区警务机制调研与思考

为全面适应市委、市政府“十二五”宏观发展战略和公安机关“两最”目标的现实需要,今年以来,市公安局党委结合全市城乡公安工作实际,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在全市范围内探索实施“一区一警”社区警务机制。

一、我市公安机关“一区一警”警务机制的产生背景和基本设想

(一)从宏观形势看,当前,稳定与发展仍然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主题。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稳定的保障,二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前不久,胶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各地都在抢抓“蓝色”机遇,形成浩浩汤汤、百舸竞发的壮观局面。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战略的同步实施,潮水国际机场、龙烟铁路、蓬长通道的相继建设,给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蓝色经济,大有可为。可以预计,作为“蓝色”重要成员之一,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将巧借重大历史机遇,加快推进“转方式、调结构”战略,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和再次腾飞。蓝色经济区建设,不只是党委、政府和经济部门的事情,而是事关全局、功在千秋的全社会的系统工程,作为公安机关,必须站在历史的最前沿,先知先觉,坚持与时俱进,勇立潮头,积极深化理念创新和机制建设,改革和创新社会治安管理体制,更加前置公安工作,延长工作触角,更加主动地做好群众工作,巩固基层政权,构建和谐社区,维护社会稳定,才能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发挥保驾护航的职能作用,才能提高“两最”含金量和知名度。

(二)从上级要求看,全国公安机关“三项建设”正处于加快实施阶段;我市各级公安机关也都在围绕孙运波局长年初提出的“三大建设、四项重点工作”总体部署,立足本地、本部门实际,选树载体,加快推进,努力实现“全面工作上档升级,单项工作争先创优”的工作目标。从根本上讲,信息化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以及社会管理创新,归根结底是要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也就是说,脱离群众工作而谈“四项重点工作”,只能是空中望阁、雾里看花。鉴于此,要让“四项重点工作”真正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就必须更加主动地前置警务,深入群众,从而使社会治安管理创新、公安信息化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和谐警民关系建设获取更有效的载体,取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一区一警”社区警务模式,是推进基层公安机关“四项重点工作”的现实需要。

(三)从实际看,当前,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入关键时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村改居工作的稳步实施,社区工作必将日益宽泛化、专业化、多功能化,亟需建立一种新型社区工作机制,寻求维稳工作、群众工作与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以适应我市村改居工作需要。基于此,为了建立同频共振的实效警务机制,搭建起维护社区稳定的新支点,市公安局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拟探索实施“一区一警”的社区警务战略。初步设想为:一方面,创新社会治安管理机制,在全局选拔96名优秀社区民警,按照1—3个社区配备1名民警的比例,对全市的184个社区实行“全覆盖”,民警紧紧围绕收集信息、人口管理、治安管理、安全防范和服务群众五大职责开展工作,并争取党委、政府支持,逐步实现由党员民警兼任社区党支部副书记,由非党员民警兼任社区主任助理,实行双重管理、双重考核;另一方面,在每个派出所成立由副所长牵头的办案小组,形成拳头,专职负责对辖区刑事、治安案件的侦破办理,以社区警务为依托,努力增强打击效能,提高破案率,增强群众安全感。

二、市现行的社区警务工作存在的不足

查看全文

农村和社区警务建设情况总结

目前,省已建社区警务室2312个,配备社区民警4910人;建立农村警务室4054个,配备驻村民警4400人;有社区专职巡逻队2865个,队员2.3万余人。

我市把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三基一化”(加速推进工业化,加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基础工作)总体战略部署之中,并作为重中之重强力推进。今年市政府把社区农村警务纳入2010年“十件实事”之一,市里拨款,为县以下级别每个警务室划拨专项建设经费2.2万元,每个乡镇投入3.5万元用于配套建设,为每个警务室配备了电脑、摩托车、工作包。

与此同时,市里还充分运用公安机关综合考评和“三基一化”验收考核手段强力推动社区农村警务建设,各级公安机关党委纷纷把做好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作为改善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形象的重大突破口,增强了抓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今年5月份开始,市公安厅坚持每月对全市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进展情况打分排名,直接通报到各市州公安局,抄送各级党委、政府,强力推动落实。针对每月通报反映出的问题,实行带队分片包干的做法,重点深入落后地区进行督导,并将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纳入治安业务工作考评,推动了全省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发展。

立足实际多措并举,突破五大难题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市里各级公安机关借鉴外省市的成功经验,结合本省实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步突破了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缺人干、无阵地、怎么干、考不实、留不住”五大难题。

去年以来,按照省公安厅机构改革方案,对一些机构进行了清理,精简下来的警力全部下放到派出所,用于充实社区民警和驻村民警,同时规定新进民警一律先到派出所和社区、农村从事基层基础工作,较好地解决了警力来源问题。同时,公安厅制定出台了《全省社区和农村警务室建设规范》,从警务室建设、工作制度、民警的职责任务等七个方面对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规范,对各市如何开展警务建设和民警怎样开展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公务员之家

查看全文

社区警务工作安排意见

进入2012年,我区社区警务工作将紧紧围绕深化“三大警务”建设,以提高辖区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为目标,通过理顺内部管理,整合警力资源,创新激励机制,警务前移延伸,建立健全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区警务运行模式,使社区和农村警务室真正发挥防范、管理、打击和服务的综合作用,全面推进我区基层基础工作的整体发展。结合我区实际情况,明确如下几点意见。

一、社区警务工作目标

(一)切实理顺派出所内部管理运行机制,配齐配强社区、农村警务室民警,实施警务室民警专职化,真正实现警力下沉;

(二)建立完善基础警务工作模式,启动新的警务模式和勤务方式;

(三)前置基础工作,转变、延伸、拓展社区警务工作职能,围绕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的工作目标,把减少犯罪、服务群众作为社区民警职能定位和努力方向。

二、具体工作内容

查看全文

社区和农村加强警务建设情况报告

目前,黑龙江省已建社区警务室2312个,配备社区民警4910人;建立农村警务室4054个,配备驻村民警4400人;有社区专职巡逻队2865个,队员2.3万余人。

我市把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三基一化”(加速推进工业化,加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基础工作)总体战略部署之中,并作为重中之重强力推进。今年市政府把社区农村警务纳入2010年“十件实事”之一,市里拨款,为县以下级别每个警务室划拨专项建设经费2.2万元,每个乡镇投入3.5万元用于配套建设,为每个警务室配备了电脑、摩托车、工作包。

与此同时,市里还充分运用公安机关综合考评和“三基一化”验收考核手段强力推动社区农村警务建设,各级公安机关党委纷纷把做好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作为改善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形象的重大突破口,增强了抓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今年5月份开始,市公安厅坚持每月对全市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进展情况打分排名,直接通报到各市州公安局,抄送各级党委、政府,强力推动落实。针对每月通报反映出的问题,实行带队分片包干的做法,重点深入落后地区进行督导,并将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纳入治安业务工作考评,推动了全省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发展。

立足实际多措并举,突破五大难题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市里各级公安机关借鉴外省市的成功经验,结合本省实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步突破了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缺人干、无阵地、怎么干、考不实、留不住”五大难题。

去年以来,按照省公安厅机构改革方案,对一些机构进行了清理,精简下来的警力全部下放到派出所,用于充实社区民警和驻村民警,同时规定新进民警一律先到派出所和社区、农村从事基层基础工作,较好地解决了警力来源问题。同时,公安厅制定出台了《全省社区和农村警务室建设规范》,从警务室建设、工作制度、民警的职责任务等七个方面对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规范,对各市如何开展警务建设和民警怎样开展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公务员之家

查看全文

法院智慧警务大平台规划建设探究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智慧警务大平台建立“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安全防范体系,保证在有限的警力情况下,通过软硬件提升法警的处理应急事件能力,通过“聪智”大脑有效的提升办案效率实现智慧法警。

【关键词】司法警务;人工智能;智慧警务

后,党中央提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并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将“智慧法院”列为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随着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2.0版的完美收官,十三五规划要求信息化3.0版智慧法院2017年底建设完成,2020年底在全国法院深化完善[1]。现各级人民法院警队警力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法院工作的用警需求,尤其是在刑事审判司法警务保障中警力难以达到相关规则中刑事审判对司法警务保障的刚性规定。近两年发生的因各类案件矛盾积聚,在法院调解、开庭审理过程中演变成暴力事情更加暴露出人民法院在安全防范中的隐患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的应对缺陷。而海陵区人民法院的司法警务工作日益繁重,用警需求明显增加。因此,如何科学管理整合警力,提高司法警务工作效率,建立“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立体安全防范体系,通过司法警务指挥平台发挥监督、调度、指挥、统计职能,为人民法院司法审判中心工作服务,成为法院警队必须面对与解决的课题[2]。智慧法警主要通过智慧警务大平台建立“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安全防范体系,保证在有限的警力情况下,通过软硬件提升法警的处理应急事件能力,通过“聪智”大脑有效的提升办案效率。

1智慧警务的特征

1.1人工智能大应用。人工智能将持续推动视频、音频文件生成自动化及审核自动化,人工智能可能给法院管理带来更为深远的变化:①视频、音频文件生成自动化,在人工智能的参与下,从一开始人工巡查等模式,目前可以做到由人工智能巡查,减少因人为失误造成的影响;②各种文件审阅自动化,尽职调查、合规审查等,都需要对各类事件进行审查、分析和研究,从而能刺激警务人员的提升工作效率。人工智能在足够多的学习后,能提前预判某些可能会发生的事件并预报给警务人员,加强警务人员的警觉性。1.2数据大脑。大数据的海量发掘,为智慧警务管理智能化、自动化提供了主要支持手段。通过数据提醒人去第一时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通过数据对所有事件进行合理分析,自动生成事件报告。1.3智慧警务综合平台。数据驱动是智慧警务管理核心要义,在实现警务信息化和智能化基础上,建立专门的智慧警务分析平台进行大数据治理,结合外因需求、内在优化,做到全面感知、全面数字、全面互联、全面智能,达到数据驱动领导决策的目的[3]。

2智慧警务平台的建设规划与实践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