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直接投资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5 22:20: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境外直接投资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境外直接投资论文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对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各类经济要素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从而使得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日益增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逐步融合,最终朝着无国界经济转变的一种过程和趋势。伴随着国际分工日趋深化和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其主要标志是:国际直接投资急剧增长;跨国公司作用显著强化;国际经济合作迅猛发展;国际金融市场快速膨胀。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在与发达国家的经济交往中,能够获得它们自身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如果没有这些,发展中国家要想得到发展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这可以说是发展中国家所拥有的特殊的“后发优势”,如果发展中国家能够充分利用这一特有的优势,就有可能以发达国家所远远不及的速度发展,加快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步伐。从这个角度看,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在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拥有强大经济技术实力的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起着支配作用,它们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游戏规则”,试图把经济全球化灼过程变成其谋求经济、政治霸权的过程,这就使得发展中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既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以分享世界经济发展的成果;又要切实把握好分寸,注重趋利避害,防止欲速不达,在经济和政治上受控于发达国家。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影响也是双重的。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主流,越来越多的国家改变了对外国投资的态度和政策,纷纷取消了在金融、保险等服务领域中对外国投资的限制,制定和实施了许多旨在吸引外资的政策法规,为适应国际投资自由化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有些国家还大力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创造良好的硬环境,以便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这些行动本身对国际投资者来说就是一种绿色信号,无疑有利于投资要素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优化配置和自由流动。我国境外投资者应该及时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这些条件和机遇,寻求优越的投资环境开展境外直接投资,以便获得更高的投资效益。当然,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影响不仅具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加剧,国际资本市场竞争也空前激烈。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往往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和技术实力,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起着支配作用。而我国境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创办跨国公司的经验相对缺乏,加上西方发达国家正时刻警惕着中国这个第三世界新兴的强劲对手,使我国的境外直接投资从一开始就处于不利地位。因此,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我们既要积极发展境外直接投资,使本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又要保持清醒头脑,使境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水平与国情国力相适应。
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国内商品短缺的现象已基本结束,市场开始出现整体供大于求的格局。据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结果,在900多种主要工业品中,有半数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如纺织品的生产能力已经高出市场需求的40%,彩电生产能力高出60%,空调生产厂家开工率只有43.4%,供大于求的电子产品达到75%。另据国内贸易部对605种商品的供求情况排队,供大于求和供求基本平衡的品种高达99.8%,其中供大于求的品种占72.2%。由此可见,我国现阶段的生产过剩并不是极少数产品的偶然性市场供求不平衡引致的,而是大面积的产品和生产能力的相对过剩。面对这种严重的生产过剩,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扩大政府支出,降低银行利率,增加出口退税,减少法定准备金,甚至在通货紧缩时期逆势加薪等等。采取这样大的力度和密度的综合调控手段,旨在扩大内需,提高生产能力利用率,然而其成效不甚明显。这是因为,我国现阶段的生产过剩是低水平的相对过剩,是产业结构变化滞后于需求结构的变化造成的,这种经济发展的非均衡不可能完全仰赖常规的综合性政策措施来解决,而必须采取治本措施,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为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我们应该适当扩大境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向国外转移部分富余的生产能力,开拓国际投资的新领域。特别是发展以实物形态资本为载体的境外直接投资能增加我国国内市场的总需求,进而拉动经济增长,使我国经济在国内市场需求约束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一些工业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同时,还存在着某些资源短缺的问题。若用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一国资源丰缺的标准,即资源种类的齐全程度、资源储量的充裕程度和资源品位的高低程度来衡量,我国属于资源种类比较齐全、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则相对贫乏的国家,而且矿产资源品位低。如石油、木材、橡胶、铁和铜铁矿等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不少资源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我国目前已探明的铁矿资源虽有500多亿吨,但其中97.3%的储量为贫矿,平均含铁率仅为30%左右。按现有的资源利用方式,预计到2010年国内45种主要矿产资源约有1/2不能满足需要。面对国内资源供求矛盾日趋突出的严峻形势,我们应该更多地将眼光投向国外,积极参与国际资源开发的合作与竞争,有选择地在境外建立一批战略性资源开发生产供应基地,以便解决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需要与某些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同时保障我国资源供应的战略安全。
我国境外直接投资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对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各类经济要素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从而使得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日益增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逐步融合,最终朝着无国界经济转变的一种过程和趋势。伴随着国际分工日趋深化和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其主要标志是:国际直接投资急剧增长;跨国公司作用显著强化;国际经济合作迅猛发展;国际金融市场快速膨胀。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在与发达国家的经济交往中,能够获得它们自身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如果没有这些,发展中国家要想得到发展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这可以说是发展中国家所拥有的特殊的“后发优势”,如果发展中国家能够充分利用这一特有的优势,就有可能以发达国家所远远不及的速度发展,加快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步伐。从这个角度看,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在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拥有强大经济技术实力的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起着支配作用,它们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游戏规则”,试图把经济全球化灼过程变成其谋求经济、政治霸权的过程,这就使得发展中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既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以分享世界经济发展的成果;又要切实把握好分寸,注重趋利避害,防止欲速不达,在经济和政治上受控于发达国家。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影响也是双重的。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主流,越来越多的国家改变了对外国投资的态度和政策,纷纷取消了在金融、保险等服务领域中对外国投资的限制,制定和实施了许多旨在吸引外资的政策法规,为适应国际投资自由化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有些国家还大力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创造良好的硬环境,以便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这些行动本身对国际投资者来说就是一种绿色信号,无疑有利于投资要素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优化配置和自由流动。我国境外投资者应该及时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这些条件和机遇,寻求优越的投资环境开展境外直接投资,以便获得更高的投资效益。当然,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影响不仅具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加剧,国际资本市场竞争也空前激烈。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往往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和技术实力,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起着支配作用。而我国境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创办跨国公司的经验相对缺乏,加上西方发达国家正时刻警惕着中国这个第三世界新兴的强劲对手,使我国的境外直接投资从一开始就处于不利地位。因此,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我们既要积极发展境外直接投资,使本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又要保持清醒头脑,使境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水平与国情国力相适应。
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国内商品短缺的现象已基本结束,市场开始出现整体供大于求的格局。据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结果,在900多种主要工业品中,有半数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如纺织品的生产能力已经高出市场需求的40%,彩电生产能力高出60%,空调生产厂家开工率只有43.4%,供大于求的电子产品达到75%。另据国内贸易部对605种商品的供求情况排队,供大于求和供求基本平衡的品种高达99.8%,其中供大于求的品种占72.2%。由此可见,我国现阶段的生产过剩并不是极少数产品的偶然性市场供求不平衡引致的,而是大面积的产品和生产能力的相对过剩。面对这种严重的生产过剩,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扩大政府支出,降低银行利率,增加出口退税,减少法定准备金,甚至在通货紧缩时期逆势加薪等等。采取这样大的力度和密度的综合调控手段,旨在扩大内需,提高生产能力利用率,然而其成效不甚明显。这是因为,我国现阶段的生产过剩是低水平的相对过剩,是产业结构变化滞后于需求结构的变化造成的,这种经济发展的非均衡不可能完全仰赖常规的综合性政策措施来解决,而必须采取治本措施,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为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我们应该适当扩大境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向国外转移部分富余的生产能力,开拓国际投资的新领域。特别是发展以实物形态资本为载体的境外直接投资能增加我国国内市场的总需求,进而拉动经济增长,使我国经济在国内市场需求约束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一些工业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同时,还存在着某些资源短缺的问题。若用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一国资源丰缺的标准,即资源种类的齐全程度、资源储量的充裕程度和资源品位的高低程度来衡量,我国属于资源种类比较齐全、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则相对贫乏的国家,而且矿产资源品位低。如石油、木材、橡胶、铁和铜铁矿等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不少资源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我国目前已探明的铁矿资源虽有500多亿吨,但其中97.3%的储量为贫矿,平均含铁率仅为30%左右。按现有的资源利用方式,预计到2010年国内45种主要矿产资源约有1/2不能满足需要。面对国内资源供求矛盾日趋突出的严峻形势,我们应该更多地将眼光投向国外,积极参与国际资源开发的合作与竞争,有选择地在境外建立一批战略性资源开发生产供应基地,以便解决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需要与某些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同时保障我国资源供应的战略安全。
企业发展境外直接投资探究论文
1当前我国境外直接投资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1.1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投资形势不断恶化,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锐减根据联合国贸发会(UNCTAD)的初步预测,2008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FDI)降至1.45万亿美元,降幅达21%。预计2009年将进一步下跌40%。最令人关注的是全球并购发生根本逆转。并购是全球FDI的主要组成,而杠杆收购和股权交换是跨国并购的主要交易方式,全球股票市场的大幅缩水必然对并购产生重创。据毕马威报告显示,2008年全球并购资产规模减少30%,1309宗计划中的并购案被取消。私人股本公司并购交易额同比下降72%,降至五年来最低,预计2009年将进一步下降30%。根据UNCTAD测算,2008年全球跨国并购下降为1.18万亿美元,降幅达27.7%。绿地投资有较强抗危机能力。2008年前10个月,绿地投资项目已经超过13000个,超过2007年全年的水平。但随着许多公司宣布取消和延期一些项目,其影响将在2009年逐步反映出来。例如,中国香港和记黄埔地产是发展中国家最大跨国公司,也是全球建筑业的领先企业,已经宣布将暂停旗下所有新投资项目。
1.2不同类型投资受危机影响的程度不同,金融危机使投资领域和结构深度调整国际投资理论通常根据投资动机的不同,将FDI分为市场寻求型、效率寻求型和资源寻求型等三种类型。不同类型投资受危机影响的程度也不同,迄今受直接冲击的公司主要为市场寻求型,特别是以发达国家市场为导向的投资。危机对效率寻求型投资的影响难以一概而论。但资源寻求型投资的萧条往往发生在一段时期的极度繁荣之后,危机一过,需求迅速回升,FDI支出会很快进入快速增长的轨道。与此相反,跨国公司在制造业领域的投资则相对谨慎,仅有17%的公司表示将实质性增加其海外投资。特别是对纺织和服装等中低技术领域,投资前景远低于总体平均水平。
1.3金融危机正在加速改变全球投资流向和地区格局,使投资流向和地区格局出现新变化在全球FDI总流量急剧下降的背景下,作为危机中的资本运送渠道,FDI正加速流向资本稀缺地区。UNCTAD预测表明,2008年发达经济体跨国并购降幅为33%,其中欧盟、美国及日本分别下降33.5%、17%和10.8%。而发展中国家跨国并购总体增长15.7%。OECD预测,2008年非OECD国家跨国公司在OECD国家的并购将增加25%,成为金融危机下少有的亮点。从占全球跨国并购总额50%的100起最大的跨国并购交易趋势看,到2008年10月22日,OECD国家源自非OECD国家的跨国并购已达到710亿美元,相当于OECD国家100起最大跨国并购交易额的15%,而2007年仅为9%。
随着资金可能一面倒地流入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融资困难。OECD预计,2009年发展中国家吸收FDI跌幅可能高达40%。只要发达国家深陷危机,资金就很难回流到发展中国家。
2当前我国境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世贸境外直接投资效益提升论文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对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各类经济要素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从而使得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日益增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逐步融合,最终朝着无国界经济转变的一种过程和趋势。伴随着国际分工日趋深化和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其主要标志是:国际直接投资急剧增长;跨国公司作用显著强化;国际经济合作迅猛发展;国际金融市场快速膨胀。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在与发达国家的经济交往中,能够获得它们自身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如果没有这些,发展中国家要想得到发展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这可以说是发展中国家所拥有的特殊的“后发优势”,如果发展中国家能够充分利用这一特有的优势,就有可能以发达国家所远远不及的速度发展,加快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步伐。从这个角度看,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在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拥有强大经济技术实力的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起着支配作用,它们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游戏规则”,试图把经济全球化灼过程变成其谋求经济、政治霸权的过程,这就使得发展中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既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以分享世界经济发展的成果;又要切实把握好分寸,注重趋利避害,防止欲速不达,在经济和政治上受控于发达国家。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影响也是双重的。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主流,越来越多的国家改变了对外国投资的态度和政策,纷纷取消了在金融、保险等服务领域中对外国投资的限制,制定和实施了许多旨在吸引外资的政策法规,为适应国际投资自由化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有些国家还大力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创造良好的硬环境,以便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这些行动本身对国际投资者来说就是一种绿色信号,无疑有利于投资要素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优化配置和自由流动。我国境外投资者应该及时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这些条件和机遇,寻求优越的投资环境开展境外直接投资,以便获得更高的投资效益。当然,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影响不仅具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加剧,国际资本市场竞争也空前激烈。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往往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和技术实力,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起着支配作用。而我国境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创办跨国公司的经验相对缺乏,加上西方发达国家正时刻警惕着中国这个第三世界新兴的强劲对手,使我国的境外直接投资从一开始就处于不利地位。因此,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我们既要积极发展境外直接投资,使本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又要保持清醒头脑,使境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水平与国情国力相适应。
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国内商品短缺的现象已基本结束,市场开始出现整体供大于求的格局。据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结果,在900多种主要工业品中,有半数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如纺织品的生产能力已经高出市场需求的40%,彩电生产能力高出60%,空调生产厂家开工率只有43.4%,供大于求的电子产品达到75%。另据国内贸易部对605种商品的供求情况排队,供大于求和供求基本平衡的品种高达99.8%,其中供大于求的品种占72.2%。由此可见,我国现阶段的生产过剩并不是极少数产品的偶然性市场供求不平衡引致的,而是大面积的产品和生产能力的相对过剩。面对这种严重的生产过剩,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扩大政府支出,降低银行利率,增加出口退税,减少法定准备金,甚至在通货紧缩时期逆势加薪等等。采取这样大的力度和密度的综合调控手段,旨在扩大内需,提高生产能力利用率,然而其成效不甚明显。这是因为,我国现阶段的生产过剩是低水平的相对过剩,是产业结构变化滞后于需求结构的变化造成的,这种经济发展的非均衡不可能完全仰赖常规的综合性政策措施来解决,而必须采取治本措施,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为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我们应该适当扩大境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向国外转移部分富余的生产能力,开拓国际投资的新领域。特别是发展以实物形态资本为载体的境外直接投资能增加我国国内市场的总需求,进而拉动经济增长,使我国经济在国内市场需求约束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一些工业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同时,还存在着某些资源短缺的问题。若用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一国资源丰缺的标准,即资源种类的齐全程度、资源储量的充裕程度和资源品位的高低程度来衡量,我国属于资源种类比较齐全、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则相对贫乏的国家,而且矿产资源品位低。如石油、木材、橡胶、铁和铜铁矿等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不少资源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我国目前已探明的铁矿资源虽有500多亿吨,但其中97.3%的储量为贫矿,平均含铁率仅为30%左右。按现有的资源利用方式,预计到2010年国内45种主要矿产资源约有1/2不能满足需要。面对国内资源供求矛盾日趋突出的严峻形势,我们应该更多地将眼光投向国外,积极参与国际资源开发的合作与竞争,有选择地在境外建立一批战略性资源开发生产供应基地,以便解决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需要与某些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同时保障我国资源供应的战略安全。
中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风险研究
摘要:日益加快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使得我国的诸多企业均纷纷选择境外直接投资,由此也显著拉动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促进了综合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高。但因为每个国家在政治环境、语言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上各不相同,所以不断扩大的投资规模相应的也增多了企业境外投资的风险。为此,深入研究境外投资风险防控,将有助于促进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让投资汇报增加。
关键词:企业;境外直接投资;风险防控
截止到2016年,中国资源类企业与金融机构在海外收购上取得了成绩无疑是令人瞠目的,交易的规范程度与密集程度也是之前所没有的。现阶段,西方各大企业因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股价下跌严重,趁此机会诸多中国企业与金融机构开始走出国门,“抄底”全球资本市场,而其充分利用的投资手段就是股权投资。但据商务部给出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亏损达65%,一边是手握重金,“走出去”成长壮大的现实需要,另一边是剧烈动荡的国际资本市场,所以对中国企业来说现在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怎样防范海外直接投资的风险。
一、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风险形成原因
(一)国际政治环境不稳定。近年来,我国企业因受“中国威胁论”与读哟中意识形态的影响,所以在对外投资上频频发生被国外政治干扰的情况,且在世界诸多受干扰国家中,我国高居第一。比如,美国借着“中国威胁论”的名头阻止我国中海油公司对优尼科公司实施并购;在海尔收购美泰克公司上也施加了诸多阻碍;限制联想对IBM个人电脑业务的收购等。而印度也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对我国在印的多项基础产业投资予以阻止。日趋动荡的国际政治与经济形势,致使部分国家政局也处于混乱状态,频发各类恐怖主义活动与内战。海外企业面临多种风险,如被征收、外汇限制等,在随着我国国际经济地位的不断上升,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企业在海外的直接投资尤其是战略性产业投资受到的政治干扰势必还会增多。(二)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美国次贷危机所差生的影响是世界性的,有官员表示:“之前五年的好日子已经结束”,世界经济新的调整期已经来临。日趋激烈的美国次贷危机,增加了人民币的价值,而各个国家也在激烈的争夺能源与矿产资源。虽然我国国内经济发展迅猛,但新的能源危机也随之而来,最近几年国际矿业巨头所上演的“争相抬价”的戏码,明显是专门对中国企业境外并购所设置的局。从现阶段的国际经济形势我们可看到,国际贸易间的有着越来越多的摩擦,各国的利益冲突也不断发生,由此让企业跨国经营环境更加不确定,而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即是美国次贷危机和美元的迅速贬值。部分专家分析,现阶段不断加剧的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是中国资本“全球抄底”的最大风险。美国经济的衰退相应的也影响到了欧洲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而对新兴经济体的影响也只是早晚而已。虽然为了刺激经济,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货币与财政政策,但仍然不清楚哪里才是经济迅速出现好转的“底”,且还也需要一段时间来证明是否到“底。不断加剧的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以及模糊的“底部”情况,我们也可以想象到中国资本“出海抄底”的风险。(三)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就如今我国企业境外并购活动而言,政治环境风险、法律风险、信息风险、产业风险、财务风险已经营运风险等是产生风险的几个主要方。因此,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框架是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时所必备的。从企业自身的准备工作来看,明确的目标、给力的团队以及规范的流程三者缺一不可。若一个企业充分做好准备工作,那么也就有更多的机会得到投资方的亲睐。之所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成功率较低,主要就是因为没有做好前面的基础工作,要想保证并购一次成功,就需事先尽心多次的调查研究,把各项准备工作做充分。同时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要清楚的认识到并购的完成仅仅是一个开始而已,有评估报告显示,20%的风险发生于并购阶段,而并购后在经营中产生的法律风险则占到了80%,所以中国企业应重点注意这一项。现在,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还由诸多问题不容忽视,但部分企业由于缺乏较强的风险识别能力,未采取有效的风险规避于应对措施,因而也得到了非常惨痛的教训。比如,2004年,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控股的境外上市公司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就由于违规越权从事场外石油期货交易,而遭遇了巨大的资金亏损,达5.5亿美元之多,而这一典型的境外企业风险管理失控案例也为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经营的风险防范敲响了警钟。
二、防范中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风险的具体措施
企业发展境外直接投资分析论文
1当前我国境外直接投资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1.1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投资形势不断恶化,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锐减根据联合国贸发会(UNCTAD)的初步预测,2008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FDI)降至1.45万亿美元,降幅达21%。预计2009年将进一步下跌40%。最令人关注的是全球并购发生根本逆转。并购是全球FDI的主要组成,而杠杆收购和股权交换是跨国并购的主要交易方式,全球股票市场的大幅缩水必然对并购产生重创。据毕马威报告显示,2008年全球并购资产规模减少30%,1309宗计划中的并购案被取消。私人股本公司并购交易额同比下降72%,降至五年来最低,预计2009年将进一步下降30%。根据UNCTAD测算,2008年全球跨国并购下降为1.18万亿美元,降幅达27.7%。绿地投资有较强抗危机能力。2008年前10个月,绿地投资项目已经超过13000个,超过2007年全年的水平。但随着许多公司宣布取消和延期一些项目,其影响将在2009年逐步反映出来。例如,中国香港和记黄埔地产是发展中国家最大跨国公司,也是全球建筑业的领先企业,已经宣布将暂停旗下所有新投资项目。
1.2不同类型投资受危机影响的程度不同,金融危机使投资领域和结构深度调整国际投资理论通常根据投资动机的不同,将FDI分为市场寻求型、效率寻求型和资源寻求型等三种类型。不同类型投资受危机影响的程度也不同,迄今受直接冲击的公司主要为市场寻求型,特别是以发达国家市场为导向的投资。危机对效率寻求型投资的影响难以一概而论。但资源寻求型投资的萧条往往发生在一段时期的极度繁荣之后,危机一过,需求迅速回升,FDI支出会很快进入快速增长的轨道。与此相反,跨国公司在制造业领域的投资则相对谨慎,仅有17%的公司表示将实质性增加其海外投资。特别是对纺织和服装等中低技术领域,投资前景远低于总体平均水平。
1.3金融危机正在加速改变全球投资流向和地区格局,使投资流向和地区格局出现新变化在全球FDI总流量急剧下降的背景下,作为危机中的资本运送渠道,FDI正加速流向资本稀缺地区。UNCTAD预测表明,2008年发达经济体跨国并购降幅为33%,其中欧盟、美国及日本分别下降33.5%、17%和10.8%。而发展中国家跨国并购总体增长15.7%。OECD预测,2008年非OECD国家跨国公司在OECD国家的并购将增加25%,成为金融危机下少有的亮点。从占全球跨国并购总额50%的100起最大的跨国并购交易趋势看,到2008年10月22日,OECD国家源自非OECD国家的跨国并购已达到710亿美元,相当于OECD国家100起最大跨国并购交易额的15%,而2007年仅为9%。
随着资金可能一面倒地流入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融资困难。OECD预计,2009年发展中国家吸收FDI跌幅可能高达40%。只要发达国家深陷危机,资金就很难回流到发展中国家。
2当前我国境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扩大发展我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发展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已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国际竞争力的标志、缺乏清晰明确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投资存在盲目性、对外直接投资结构不尽合理、投资规模小,经济效益偏低、缺乏高素质专门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不科学、政府部门对企业跨国经营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现有企业制度不合理、必须提高我国当前对外直接投资重要性的认识、注重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战略的制定,做好投资区域与产业的选择、努力扩大境外直接投资企业的规模、采取多元化的投资方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全方位筹措投资资本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发展势头一直强劲,却也存在缺乏清晰明确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投资存在盲目性;对外直接投资结构不尽合理;投资规模小,经济效益偏低;缺乏高素质专门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不科学;政府部门对企业跨国经营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现有企业制度不合理等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必须提高对我国当前对外直接投资重要性的认识;注重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战略的制定,做好投资区域与产业的选择;努力扩大境外直接投资企业的规模;加强企业管理大力培养跨国经营人才;改善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采取多元化的投资方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全方位筹措投资资本等对策。
关键词对外投资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发展战略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国际直接投资急剧发展,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已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国际竞争力的标志。2005年初,中国政府提出中国经济要大步“走出去”战略,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这不仅是适应我国外资战略重大转变的需要,而且是进一步顺应经济全球化的现实选择。
1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缺乏清晰明确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投资存在盲目性
个人境外投资法律机制的构建
本文作者:唐琼琼工作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一、我国境内居民个人境外投资的现状
当前我国的个人境外投资政策可以概括为“部分放开,有限流出”。目前,国家放开的个人境外投资的主要渠道有:一是通过银行、基金管理公司等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进行境外固定收益类、权益类等金融投资,即通常所说的QDII形式;二是境内个人通过设立特殊目的公司设立境外融资平台,通过反向并购、股权置换、可转债等资本运作方式在国际资本市场上从事各类股权融资活动,利用境外融资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要;三是境内个人通过所属公司或境内机构参与境外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认股期权计划;四是将个人财产转移境外后进行投资。现阶段我国个人境外投资及其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投资渠道有限,投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一方面,我国现行个人境外投资渠道有限。据调查,河北省个人进行境外投资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证券交易所购买境外上市公司股票、从事衍生金融产品交易、在境外开设小型店铺、购买境外房产、合伙开办小型贸易公司等。个人境外投资金额普遍偏小,基本上在50万美元以下。但根据现行的外汇政策,个人境外投资难以通过正常渠道办理。一是在现行外汇政策框架下,部分交易不能办理。如购买境外上市公司股票,按照外汇管理政策,个人只能通过QDII形式购买基金公司的开放式基金来进行。但是,目前QDII投资额度依然偏小,业务发展缓慢。二是部分交易需外汇局审批,手续繁琐,耗时较长。如个人由于移民办理资产转移,需提供书面申请、申请人身份证明文件、财产权利证明文件、主管税务机关开具的税收证明或完税凭证等一系列资料,且需经外汇局核准后才能办理,等值5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资产转移还需省级外汇局核准。另一方面,我国个人境外直接投资的需求日益增长。近年来,温州市企业境外直接投资和个人外汇收支双向增长,截止到2009年底,经政府商务主管部门批准“走出去”的温州境外企业和机构达558家;每年有许多海外投资项目来温州推介,这些项目在招商上面向的客户90%是中小企业或个人投资者。截至2009年,60多万温州人在93个国家和地区创业,设立境外企业500多家。尽管个人可以通过在境内先设立企业、再经过该企业对外投资的途径来间接实现个人境外投资的目的,但这样做不仅增加了办公场所、工作人员等公司运营成本,且在税收上与个人直接进行投资有较大差异。
(二)宏观层面统计监测难度较大
个人境外投资管理状况及策略
鼓励个人境外直接投资,是进一步深化外汇体制改革,支持“走出去”发展战略,完善境外投资促进体系的重要举措之一。它对于进一步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有序拓宽对外投资渠道将起到有益的补充。近年来,受国内高通胀、高房价和负利率的影响,居民个人有巨大的投资意愿和冲动,随着国内证券市场的不断低迷,寻找境外投资机会成为部分居民的选择。另外,国家出台一系列放宽居民个人购汇的限制,“藏汇于民”政策使个人对外投资成为可能。但由于个人直接境外投资政策环节并未理顺,使居民个人对外投资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因此,有必要理清管理思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序推动个人的直接对外投资。
一、个人境外直接投资管理现状
(一)较法人境外投资而言,个人境外投资管理法规不健全,基本处于粗放状态按照目前的外汇管理法规,从主要的审核要素及登记管理环节来看,境内居民个人境外投资在外汇管理环节较境内机构境外投资宽松许多。如下表所示:从实际情况来看,个人境外直接投资基本上属于粗放管理状态,其投资规模、经营状况、盈利能力等无法进行统计。
(二)政策环节未理顺,现居民境外投资项目的投资款流出及收益流入,大多以各种变相甚至非法的形式进行由于政策障碍,目前已有的国内居民境外投资项目的投资款流出及收益流入,往往通过个人分拆结售汇、黑市购汇及现钞携带等变相甚至非法的形式进行。一是个人直接投资管理规定可操作性不强。2006年的《个人外汇管理办法》规定,境内个人对外直接投资符合有关规定的,经外汇局核准可以购汇或以自有外汇汇出,并应当办理境外投资外汇登记。按照正常的程序,个人从事境外投资应当经过发改委、商务部门批准后办理外汇登记及备案,之后才能办理资金汇兑手续。但是,目前境外投资外汇登记制度均是针对机构量身定做的,基本上不适用于个人境外投资。另外,商务部门因程序问题无法核准个人境外直接投资,外汇局也同样无法办理外汇登记,至于后续的资金汇出核准更是无从谈起。二是特殊目的公司管理规定难以理顺个人直接投资资金汇兑管理环节。《关于境内居民通过境外特殊目的公司融资及返程投资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05]75号),允许境内居民个人以特殊目的公司的形式设立境外融资平台,但“涉及境内购付汇的,应按照《境内居民个人外汇管理办法》的规定办理有关手续”,即同样要求提供境外投资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这就意味着个人如果以购汇、支付外汇的形式向境外投资根本无法实现。另一方面,汇发[2005]75号文只对有特殊目的需求的个人境外投资项目有一定约束力,而对大量非特殊目的的个人境外投资项目不能产生任何影响。
二、个人境外直接投资的监管难点
(一)个人境外投资的资金来源不规范基于多种原因,绝大多数个人境外投资资金来源五花八门,有自有外汇、民间借贷、现钞携带,更有甚者通过地下钱庄兑换,其来源与渠道不尽规范。
中资银行境外分支机构与投资分析
摘要:随着内资金融机构的境外分支迅速发展,研究其是否提升投资便利化是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的重要命题。利用2003—2018年中国对51个经济体的OFDI流量数据和中资银行在东道国(地区)的子公司及分支机构数量的数据,可以考察中资银行境外分支机构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银行的境外分支机构数量与中国企业对该经济体的直接投资正相关;基于分位数处理效应(QTE)模型的因果分析证实了这一结果不是由反向因果关系驱动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市场导向型投资以及治理水平较差的经济体,中资银行境外分支机构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研究结果为我国提升银行国际化水平以推动实体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政策依据。
关键词:银行境外分支机构;对外直接投资;信息不对称
一、引言
过去三十年中,受益于旨在鼓励跨国公司境外投资的“走出去”政策,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显著增加。特别是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使中国跨国公司的境外投资进一步增长。根据《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2018》数据,我国OFDI从1990年的8.3亿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1430.4亿美元。但当前全球经济深度调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尤其是来自发达国家的审查。金融机构境外布局对于像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可能尤为重要,因为母国金融中介在克服这些摩擦和降低交易成本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这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命题,即随着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以“五大行”为代表的中资银行积极扩大子公司和分支机构的境外网络,那么中资银行境外分支机构是否促进了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传统的跨境投资理论侧重于以实际经济因素来解释投资流动的方向和数量,从垄断优势、内部化理论和国际生产折衷(OIL)理论,到边际产业转移理论和Helpman等①提出的企业异质性理论,都是从生产率或禀赋角度来阐述跨国公司的国际化路径。经验文献方面,一些文献认为引力变量(如文化距离,母国的人均GDP和相对劳动禀赋)会影响OFDI②;另一些则强调了东道国制度和金融发展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中的重要性,证明了双边汇率的作用。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献探讨了金融因素,特别是跨境金融机构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重要性。Hale认为与母国银行的特定业务关系可以更无缝地进行金融交易,包括降低与东道国新的银行建立联系将产生的相关费用和信息壁垒。②一些研究认为,在更基本层面上,与母国银行合作可以帮助降低与语言障碍、文化差异或体制差异相关的交易和通讯成本。③此外,Alfaro等发现外资银行提高了当地金融体系的效率,对OFDI和经济增长具有积极影响。④Ongena等认为,中国银行的境外分布可以促进和维持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⑤Poelhekke提供的证据表明,荷兰的全球银行使国内企业海外投资更容易,尤其是在法治薄弱或腐败的国家中。⑥Kandilov等使用美国制造业数据,证实了东道国银行放松管制吸引了更多数量和更高数额的跨国并购交易。⑦但一些研究认为这种正相关性来源于银行海外布局的“跟随客户”(followtheclient)的特点,即银行进入国外市场是为了满足已建立的客户对海外银行业务的需求。Qian和Delios使用银行层面的数据发现,日本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的全球扩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跟随现有客户进入东道国市场。⑧Wezel的经验证据表明,当考虑到亚洲市场时,德国银行确实会跟随其客户。⑨国内研究方面,大多采用案例或比较分析,验证银行海外分支机构是否通过提供东道国(地区)的软信息而促进外国直接投资。⑩总结以往文献,探索母国金融机构海外发展与对外直接投资之间关系的论文较少,仅有的一些经验文献也没有得出二者因果关系的共识。因此,在金融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以及“金融服务实体”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研究中资银行国际化水平能否支持我国实体经济更好地“走出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实证分析了中资银行境外分支机构与OFDI的因果联系,从而扩展了现有文献。此外,在最近多数研究强调金融全球化风险的背景下,本文认为大型国际银行的一个可能被低估的好处是对OFDI的促进作用,从而为更全面的金融全球化的成本收益分析提供了参考。
二、银行境外分支机构促进OFDI的理论机制
银行境外分支机构可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类渠道对OFDI产生积极影响,如图1所示。(一)直接影响。跨国银行将通过以下渠道直接降低跨境投资的固定成本,从而增加目标公司池的规模和质量:(1)克服信息不对称——银行境外分支机构拥有潜在的子公司及其所在行业的专门信息,并通过与当地商会、大使馆、地方政府和法律机构的联系,可以向客户提供法律法规、地方发展和融资机会方面的信息。(2)缩小母国与东道国(地区)之间的治理距离——母国和东道国(地区)的制度质量可能不同,这使得难以判断投资者的保护以及在投资变坏时的法律追索范围。银行境外分支机构可以帮助缩小子公司与跨国公司之间在国家层面上的治理距离,这些市场摩擦与语言、地理、文化以及投资者保护和税收待遇的差异有关。(3)安排内部资本市场——熟悉母公司运营和本地外部资本市场缺陷的跨国银行能够以最有效的方式帮助跨国公司安排内部资本市场,并帮助其在其他金融市场融资。(4)直接提供融资——当海外投资需要大量贷款或发行公司债券,境外金融机构也使银团贷款和在多个市场上出售公司债券成为可能。根据异质性投资理论的思路,企业在解决不确定性之前做出是否进行海外投资的决策。对外直接投资要求企业在境外不可逆地投资I(σ)的前期成本,σ代表信息不对称以及东道国(地区)与母国的制度差异,I(σ)包括目标公司的搜寻成本和克服治理距离的成本。为了简化,假设跨国公司生产采用简单新古典的生产函数形式:Yi=AiKαiNβiL1-α-βi(1)产出Y取决于生产率水平A、资本K、资源N以及劳动L。在考虑信息不对称以及东道国(地区)与母国的制度差异后,投资收益率可表示为:ri=MPKi=α[1-τ]i(σ)Ai()KiLiα-1()NiLiβ=α[1-τ]i(σ)Aikα-1inβi(2)其中,τi(σ)代表信息不对称和治理距离对利润的侵蚀,一国的投资收益率与该国的技术水平、人均资源丰富程度成正比,与人均资本密集度Ki和τi(σ)成反比。假设企业自有资金只能承担前期固定成本的比例为θ,其余(1-θ)I的资金以Fj(σ)的成本进行外部融资,则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收益率为:πi(σ)=α[1-τ]i(σ)Aikα-1inβi-(1-θ)I(σ)Fj(σ)(3)由于∂τi(σ)/∂σ>0,∂I(σ)/∂σ>0,∂Fj(σ)/∂σ>0,因此:∂πi(σ)/∂σ<0(4)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假设:母国境外金融机构的建立能够降低企业境外投资的搜寻成本和融资成本,进而提高OFDI。(二)间接影响。银行分支机构导致东道国(地区)信贷市场状况的改善,有助于当地市场规模扩大并对企业的持续经营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促进本国的对外直接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