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5 21:58: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警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警惕潜在的危险
有一个众所周知的试验:把一只青蛙丢进沸腾的热水锅里,生死关头,青蛙奋力跳出,死里逃生。之后,再把这只青蛙放进盛有凉水的锅里,然后逐渐加温。刚开始青蛙尽情地在水中享受温暖,等它感到水温无法忍受想跳出时,却为时已晚。
反思一些党员干部走上违纪违法的道路,又何尝不是如此。初时面对赤裸裸的拉拢腐蚀,往往都能定力十足,断然拒绝。但随着地位的升高、权力的增大,有的人自认为受党教育多年,在关键时刻能经受住诱惑、把握好自己,不会出什么事情。便逐渐松懈,放松了警惕性,从一般的吃吃喝喝逐步演变为赤裸裸的权钱交易,直到锒铛入狱,才大梦初醒,悔之晚矣。可见,无论面对怎样的环境变化,始终保持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警觉意识,时刻警惕潜在的危险,是多么重要。
古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警惕潜在的危险,关键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推动工作、指导人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筑牢精神高地,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着力提高政治上判断是非、思想上分清良莠、道德上明辨荣辱的能力,分辨真假、美丑、善恶,不为浮名遮望眼,不为私利迷方向,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面对怎样的环境变化,都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和自我认知上的清醒,做到位高不移公仆心、权大不忘责任重,功成不忘组织情,经受住各种风浪的考验。
“堤溃蚁穴,气泄针芒。”生活作风、生活情趣是一个人道德水准、精神境界、价值取向的外在反映。决不能把个人生活情趣看小了、看淡了、看轻了。警惕潜在的危险,要把握人生,珍惜时间,多把时间用于提高工作素质能力上,少花在不必要的迎来送往上;多用在一些品位高雅、愉悦身心、促进健康的活动上,少用在一些容易使人意志消退、低级庸俗的吃喝玩乐上,重视丰富内心精神世界,自觉净化好自己的生活圈、交往圈、娱乐圈,保持高尚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情趣,真正做到防微杜渐。
人的一生中,其实就在做着两件事———选择和拒绝。警惕潜在的危险,关键是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和干扰,必须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明辨诱惑、抵制诱惑、战胜诱惑。越是小事越要留心,越是独处越要小心,越是顺境越要清醒,越是第一次越要三思而后行,时刻做到慎独慎微慎顺慎初,切实牢牢守住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防线,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警惕自由主义新倾向思考
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必须防止和警惕自由主义的新倾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党的政府的各级领导干部大多数能勤政、廉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保持为人民服务的先进性。但总有那么一些少数人,喊着“改革”的调子,任意“改掉”党和国家的政策与法规;借着“创新”牌子,而肆意“创丢”了党的光荣传统和民族历史优秀文化;打着“发展”的旗子,却随意“蒸发”百姓的切身利益。当年,同志曾痛斥自由主义的种种表现,如今这种自由主义的新倾向如不警惕与防止,将危害党和人民的关系,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改革,不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改革开放是基本国策,民主法制是治国基本方略。因此,正确认识和实践改革开放,坚持依法治国,带头执行党和国家的现行政策,在经济活动中按价值规律办事,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过去那些约束生产力发展的旧框框,旧条条,要改革,要突破;一些不合时宜的制度、规章,无疑要通过合法的程序更改布新。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是依靠国家一系列法规和市场主体企业的规章制度为支撑的。作为各级部门、企业领导,应当以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态度来实践改革开放,权为民所用,以百姓的利益得失为改革开放的衡量标准,绝不能为了局部利益和个人私利,对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规章制度,采取适用主义,随心所欲,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改走样,特别是把那些利民的政策与法规任意“改掉”,甚至欺上瞒下,弄虚作假,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自由主义。
市场经济需要党的方针政策来指导,需要法制法规的保护和约束,否则就没有诚实守信的市场,没有公正、公平、公等的竞争。改革是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的主体,改革的最终是要解放人,让多数人受益,享受到改革的成果,这是以人为本的改革理念,也是党和政府的改革的根本方针政策。但是,有些人却背离了改革的目的,有的改革以“物”为本,有的改革以“资本”为本。于是,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泥沙俱下,好心的错误者有之,别有用心者也有之。有些人为了“小团体”或个人利益目的,总是“活学活用”政策,千方百计、不择手段,钻政策和法规的“空子”。当政策或法规约束到自己,受到监督时,总是不舒服、不自在、不自由。沈阳的“土皇帝”慕绥新说:“国家的法令、法规在我这里也得变通执行,我同意的执行,我不同意的就不能执行”。西安机电公司老总周长青说:“我在公司说一不二,我说什么就是什么。”于是他们为了扫清障碍,达到目的,借口市场经济的要求,改革开放的需要,经济目标的发展等,把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规看成是“老皇历”、“旧框框”,以“改革”的名义来“改掉”,他们这种“以权代法”、“以言代法”,还美言其曰是“与时俱进”。比如,把党的民主集中制,改为“一言堂”,“领导”改了“老板”。又如,把理论联系实际改为“理论联系实惠”,把密切联系群众改为“密切联系领导”,把为人民服务改为“为人民币服务”等等。有的部门,把国家下拨的救灾款改成少数人的“福利金”。威严的海关,正常的过关手续在金钱的打通下,改出赖昌星这样的走私集团。城市的居民住房、农村农民的田地,改作房地产开发商大款的“钱袋”。有的把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改为“只退不进”,一卖了之,造成国产资产严重流失。有的企业改丢了质量标准,“改”出假酒、假烟、假奶粉等,毒害了百姓。还有的企业改丢了安全生产规章制度,造成一次次矿难,“改死”了多少无辜的生命。有的企业以现代企业制度改制为名,改成董事长、经理、书记一人兼,造成监督与制约难。还有的企业改制把一个好好的国有企业“改进”个人的腰包里去了!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诚然,胡改乱改的这些人,迟早也会“改断”自己的美梦,“改送”自己的前程。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国家的法规、制度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各级领导万万不可粗心大意,政策法规都是经过严格合法的程序制度后颁布实施的。改革,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不是任意改掉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党的先进性教育,必然教育和要求党的干部,严格遵纪守法,令行禁止,绝不能脱离实际,脱离百姓,谋私枉法,扛着“改革”的牌子,自我任意改来改去,“天马行空,独往独来”,为所欲为,胡作非为。
二、创新,不能“弃祖忘宗,唯洋是尊”。
旅游局警惕诈骗活动通知
各旅游城市旅游局:
最近一个时期,一些不法分子冒用各级旅游行政主管机关和有关领导的名义,在旅游行业搞伪造批文,强拉广告,制售假证书、推销兜售伪劣书籍和商品等诈骗活动,既损害了旅游行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的形象,也给不明真相的单位和个人带来了经济损失。为引起各级旅游部门的高度重视,警惕和预防诈骗行为,特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1.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从讲政治、保护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高度,认真对待和处理发生在旅游业内的诈骗活动。要教育所属人员,加强反腐倡廉和安全防范意识,防止受骗上当。对业已发生的诈骗行为,既要从内部查找原因,堵塞管理漏洞,同时要积极向公安机关举报,并协助做好案件的侦破工作。2.各级旅游行政主管机关要针对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企业熟悉行业内文件、广告的程序和规定,了解旅游行业开展检查评比和业务审批活动的方法及相关资料、证书的发送办法,加强行业管理工作的透明度,提高企业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能力。3.各级旅游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不得以个人名义向旅游企业推销、介绍商品和参与有偿交易活动。各旅游企事业单位,要加强行业内部的联系,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查询有关经营信息,识别真伪,提高协防意识。若发现行骗行为,应立即向当地有关部门报告,不让诈骗分子得手。各地要将有关情况,及时逐级上报。
警惕腐败制度化措施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制度化腐败倾向的四种具体表现;制度化腐败倾向的危害;治理制度化腐败倾向的对策建议,对警惕腐败制度化措施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一些领导干部,以“主要领导负责制”为借口,我行我素,独断专行、一些领导干部,以“为本单位干部群众谋福利”为幌子,打着“开源创收”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旗号,巧立名目,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由于这些做法使本单位干部群众得到“益处”,因而也就容易得到本单位干部群众“拥护”,对这些违法案件的查处和纠正就会有较大的阻力、一些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打着推动内部激励机制的旗号,干的却是使个人谋取非法利益制度化、合法化的勾当、制度化腐败倾向的根源都在于制度缺失或制度缺陷、我们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新的制度规范体系,让制度去治理腐败,具体材料请详见:
所谓制度化腐败,就是由于制度缺失或制度安排的原因,使得腐败呈现普遍化和公开化特征。从普遍化的角度讲,就是腐败的无孔不入,在各个领域、各个层次,腐败现象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从公开化的角度讲,就是腐败常常披上了合法的外衣,有时是堂而皇之地公开进行,诸如公款行贿、部门利益、小金库等。也就是说,制度化的腐败在官员中建立起了相对平衡的腐败机制,这种机制由某个利益共同体所组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相互为用,十分顽强地抵抗反腐败的举措。
当前,我国发生的腐败,还没有到制度化的地步,但现实中出现的一些制度化腐败倾向,还是应引起我们高度的警惕,需要在反腐倡廉建设尤其是惩防腐败体系建设中加以应对。
制度化腐败倾向的四种具体表现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制度化腐败的倾向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些领导干部,以“主要领导负责制”为借口,我行我素,独断专行。在实际工作中,片面强调“一把手”的权力,搞家长制、个人说了算,一句话就能决定一个干部的前途命运,大笔一挥就可以开支国家巨额资金。权力专断的存在既给监督制约带来困难,同时也为私欲膨胀者以权谋私打开了方便之门。由于制度安排的原因,使制度化腐败成为可能。
论警惕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化与扩展,贸易保护主义也开始抬头,购买本国货物,排斥外来产品和外来劳务的言论,在一些发达国家的政要和议会那里不时出现,这表明在发达国家经济集体步入衰退时,全球自由贸易也开始为贸易保护主义阴霾所袭扰。如果世界各国对此不能给予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那么上述不负责任的言论有可能引发全
球范围内新的“以邻为壑”的贸易战。美国1930年出台的大规模提高进口商品关税的法案,曾经引发全球范围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从而放大了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的深度与破坏性,可谓殷鉴不远。
“购买美国货”条款注定事与愿违
美国历来以维护美国制造业工人利益自诩,奥巴马政府上任前,各国就普遍预测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有可能抬头。今年1月28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8190亿美元经济刺激方案,作为奥巴马政府重振美国经济迈出的第一步。然而,在长达700多页的经济刺激方案中,仅占小半页纸的“购买美国货”条款却引发了巨大争议。该条款规定,任何基础设施项目(包括联邦建筑与学校)要获得新经济刺激方案的资金支持,其所使用的钢铁产品必须是美国国内生产。美国参议院讨论的版本更加极端,要求除钢铁产品外,项目所需的一切制成品(如水泥),也都必须是美国国内生产。2月4日,参议院以口头投票方式通过了修改后的“购买美国货”条款,经过软化后的条款规定,加拿大、墨西哥、欧盟等WTO《政府采购协议》(1996年)签署国将享有豁免权,而中国、俄罗斯等发展中大国不在此列。
“购买美国货”条款的支持者声称,此举可以保证经济刺激方案所创造或保留的至少300万个就业岗位留在美国国内。但是,这只是奥巴马政府的一厢情愿。第一,由于钢铁、水泥等是资金密集型而非劳动密集型行业,条款的就业效应非常有限。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一份报告估算,关注钢铁供应的众议院版本法案,可能只能挽救1000个就业岗位;即使是更为强硬的参议院版本,也只能创造9000个就业岗位。第二,奥巴马政府忽略或者说低估了贸易伙伴国相关反应可能造成的后果。如果条款引发贸易伙伴国的效仿或报复,美国将会损失更多的就业岗位。报告指出,如果针对外国政府采购的美国出口下降1%,美国就会损失6500个就业岗位。因此,这项条款能创造的就业岗位非常有限,而可能导致的潜在就业岗位的损失则非常显著。
“购买美国货”条款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在美国国内外招致广泛非议。一方面,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很可能演化为世界范围的贸易战,从而危及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加、墨、欧盟、日等国的领导人,已先后对美国提出严厉批评。欧盟委员会发言人表示,如果该条款最终被通过,欧洲将采取反击措施。另一方面,尽管条款得到美国钢铁企业的支持,但却遭到美国跨国公司的猛烈抨击。美国机械制造、航空、制药等行业对海外市场依赖度极高,担心贸易保护主义将引发其他国家的反击,从而导致其海外市场份额与营业利润受损。目前,通用电器、波音、卡特彼勒等美国跨国公司已明确表示强烈反对。此外,条款的推出也可能切断美国企业参与全球经济振兴计划的广阔商机。最近中国政府就表示,欢迎欧盟企业参与中国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的招投标工作。而推出这样的条款无疑将导致美国企业丧失类似机会。
审慎警惕孝道思想论文
摘要:“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孔子之前,华夏民族对“孝”的阐释已经蔚为大观,本文从儒家经典《论语》入手,结合前人观点和其他儒学著作,阐发孔子的孝道思想,并探究《论语》中的“孝”对今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孝;论语;孔子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美德之一。其实,孝的思想早在孔子以前就已产生,在西周的铜器铭文之中“孝”字从老从子,象征老人扶子之行,象征年轻人搀扶族中老者。“孝之本宜,恐非限于父母,诸父诸祖亦应善事。”(《金文诂林》卷八)在远古的氏族和部落社会之中,“孝”的意义是很广的,是指对本族中年长者的尊重、敬爱、赡养和祭祀[1]。随着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和社会长时间的发展,“孝”也由对族中老者的尊敬变成对父母的关爱,成为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重要伦理规范,甚至在今天,对生者的“孝”更为受到重视。但是综观《论语》里的孝道思想,跟上古时期更为接近,那就是“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义务,还是忠于国家的品德基础,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士的标准之一,在孔子那里,孝不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精神上的抚慰和祭奠。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必然引起传统意识形态的动摇,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之下,传统宗法社会中维持人际关系的孝道思想也受到了严重冲击,子弑父、臣弑君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整饬社会秩序,重建孝道伦理的过程中,孔子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及其发展的前提。《论语》记载了孔子的学生有子所说的一句名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这句话是说,孝悌是做人的根本,人之行莫大于孝,为人者如果做不到孝,那其他的品质也就无从谈起。有子继承的是孔子的思想,可是说这是对孔子孝道思想的延展,孔子自己也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在另一本儒家经典《孝经》中还有一句话说:“孝乃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儒家从理论上肯定了孝是人伦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仁”是孔子强调为圣人的必要准则,而孝作为仁的内核,可见其地位之重要。有子认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犯上和作乱即为不忠,孝悌者鲜犯上而无作乱,是忠君爱国思想的拥护者。我们现在常说“孝顺”一词,似乎孝敬就代表着顺从长辈或者权威的意志,那孝是不是就是愚忠和逆来顺受?很多人因此产生误解,批判《孝敬》的愚昧和保守。其实,仅就这一点,孔子早就给出了答案。有一次,曾子问孔子,“孝”是不是就等于“从父之令”,缺乏自己的独立意志和价值的准则呢?孔子的回答是:“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在“孝”之外,孔子还用了另一个道德的准则“义”来规范它的实行。如果上级或者长辈言行不已,就可以阻止或者不执行。可以看出,“义”作为一个概念是超越了君臣、父子的伦理关系的,《荀子•子道篇》记载了同样的一段话。鲁哀公问孔子同样一个问题。子贡认为“子从父命”就是孝。孔子说子贡是“小人”。孔子指出“子从父”不能说子“孝”,臣从君,也不能说是臣“贞”。孔子说:“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总而言之,“孝”是子对为什么要从“父之令”的审慎的把握。把握的标尺就是“义”。“孝”由此就成为小辈或者臣子依据一种更高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准则,根据一定的认识论方法处理与君和父的关系的一种品性。在这种解释思路下,“孝”不是无原则的服从,“孝”是学道的表现和成就,是对自己内心最高价值准则的服从。“孝”不是对长辈和上级的单向的义务。
其次,孔子认为在精神上的孝,意义远大于物质的供养。关于这一点,孔子在《论语》中多有论述,对于不同弟子的提问,他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但是其中的要义都是一致的。他认为一般人所说的养就是孝的观念是有问题的。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认为,就是家里豢养的动物,都能在物质上被给予很好的照顾,那么给父母的物质供养就不足以成为孝与不孝的分界线。能够区分的只有抽象的情感。所以色是难的,要做到面对父母的时候,不厌烦而有愉悦之色,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做到的。如果整天摆着一副臭脸,父母就是天天食鲍鱼吃燕窝也不会开心的,父母最需要的是心灵的慰藉。看到这两句,心中感慨颇多,孔子的教导对现代人来说指导意义更大。在古代,交通不便,疆域窄小,出趟远门并非易事,正所谓“父母在,不远游”。但是今天,除了农村那些出不来的人,还有多少人愿意固守家园,守护自己的父母?的确很多时候,我们可能身不由己,繁忙的工作,又有谁考虑到父母的感受?每当我们推说加班加点而没空探望他们的时候,我们是否记得孔子的教诲?那首《常回家看看》在大江南北的走红不是没有原因的,这一点,我很佩服孔子,他洞察到了人内心的想法,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症结所在。在父母眼里,子女的陪伴和关切比物质的丰盛要重要得多。所以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是的,既然是孝子,那他在物质和言行上的态度就不会受到父母的微词,唯有疾病,是天灾,很难由人力控制,是父母和孝子都没有办法的。这种疾病,不是自身的不注意造成的。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毁。”所以自然的病症成为父母也是孝子最无能为力和担忧的事件。另外,孔子还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於其父母皆弟之言。”对于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看法,向来都被认为有主观的成分,但是人们不会对孝子父母对孝子的看法有怀疑和不好的评价。孝道作为人伦之一,那个时代是大家很重视并且有目共睹的,如果是公认的孝子,那么他的言行对社会就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成为道德楷模式的人物。此时,就连父母家人也变成了“孝”的监督者,他们的言行是有公心且可供参考的。由此可见,孝在当时已经被提升到了一个怎样的高度。
新农村要警惕现象思考
最近,笔者在农村调研时发现,在建设新农村中一些地方出现的片面性、盲目性等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是认识上的“片面性”。目前,在一些农村还没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和全面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内涵,认为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才是建设新农村的主要“标志”,这既便于广泛动员发动群众,又可以轰轰烈烈搞上一番,刷墙壁、大扫除、写标语、办橱窗、整街道、栽花草,好不热闹!对这种做法我们并非不支持或一概否定,但这只是建设新农村的一个方面,切不能把改善“村容村貌”视为“首要任务”,把主要力量下在“旧貌换新颜”上。
二是建设目标的“偏离性”。有的村干部片面认为,新农村建设好不好,要看新房盖多少。因此,有的村干部打着建设新农村的招牌,拉着架子给村民申报建房手续,也有个别乱批“宅基地”的违规现象。还有的村子更是“敢想敢干”,在“规划”中都是怎么兴建新村“一条街”、村里的街道如何“拓宽”和“取直”等。形式上的集中,外观上的整齐,不考虑农民长期形成的生活和居住习惯,难免给农民带来生产生活上的不便,使发展生产这一首要任务被忽略。
三是建设中的“盲目性”。有的对新农村建设存有“急于求成、短期见效”的“跨越思维”,恨不得一朝一夕就建起个“新农村”。有的无视财力物力,一味追求“大干快上”;也有的随意给农民增加“新负担”,到处筹款集资甚至举债也要“上马”。个别村干部还美其名曰:为官一任拼一拼,跑步建设新农村。更有甚者,有的换届新上任的村干部,挖空心思想“出名”,一心一意想“露脸”,只求领导说个“好”,不怕群众评价“糟”。这种“表率作用”很不利于新农村建设健康扎实地稳步发展。
四是无作为的“消极性”。这种现象在经济欠发达的村子比较突出。在调查座谈中,有些村干部悲观地说:我们这里历史条件就很差,想建新农村那是说大话,能维持现状就不错啦!好多村民也失望地说:一无钱、二无物、穷村子、散支部,建设新农村根本没出路!有的村民毫不掩饰地说:“村干部腐败是建设新农村的障碍,只有下决心治腐败,建设新农村的局面才能打开!”还有少数村子处于“无动于衷”和“等待观望”的状态,坚持过去咋干还咋干,拉着架子等支援。上述几种现象都是不可取的
贯实警惕以发展名义侵蚀农地
因此,农地不仅是农民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任何对农民土地权益的侵蚀和损害,就不只仅影响眼下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还肯定影响农业和农民的将来。当前特别要防止以种种发展的名义对农民土地权益的侵蚀,这既需要加强宏观调控,实行“最严格的耕地维护制度”还需要建立完备的土地使用制度,从而使市场成为获得土地的惟一渠道。
国土资源部执法监察局公布了年全国土地违法案件查处的情况。该局专家表示,近日。从去年案件查处情况来看,政府违法违规案件比年上升28.53%,成为国土治理整顿的重点。年对政府违规违法的查处,仍是国土资源系统治理整顿的重点。
一些地方政府以发展一方经济的名义,这些年。搞了名目繁多的开发区,乱批滥占农地,造成农地锐减和农民土地权益受损。
主要表示在随意启动征地权上。一些地方政府利用征地弥补与市场价格的巨幅差价获得资金,一些地方以发展一方经济的理由侵蚀农民的土地权益。只给农民象征性弥补,并且随意扩大“公益性用地”范围。这样做,虽然为当地经济发展获得了资金,却让农民为了全社会的利益作出牺牲;而更严重的有的地方政府竟然与企业合谋,以“公益性用地”名义为企业谋取“经营性用地”从而大幅降低企业的用地本钱;有的地方为了招商引资,还不惜以“低地价”甚至“零地价”来招徕商家。这过程中,农地甚至耕地和基本农田都成为最直接的猎取目标,而对于农民的满意,则以发展经济的需要和行政权力来摆平。这一切不只使农民成为最大的利益受害者,使市场的公平性受到损害,也为权力寻租提供了机会。
减少农民,侵蚀农民的土地权益还发生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发展城镇。国家临时的发展目标,但城镇化不能建立在损害农民权益的基础上。一些地方以城镇化的名义,利用县改市的机会,扩大城镇规划规模,把大量农地纳入城镇规划范围,予以征用,搞土地贮藏和土地“银行”经营乡村,以地生财。有的地方还把“经营乡村”当作一种发展经验和一种创新来宣传,可众多农民在这种“经营乡村”过程中,成为“无土地、无工作、无保障”三无人”自愿流入大城市加入竞争激烈的劳务大军。
改革户籍制度的机会,一些地方甚至还借打破城乡壁垒。侵蚀农民的土地权益。一些地方在改县为区时,取消农业户口,把农民的身份改为市民,但在采取这一具有积极意义行动的同时,却在法律和政策的模糊地带做文章,巧妙地把农地原先的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身份转为乡村国有土地身份。从而既方便乡村使用土地,又降低了使用土地的本钱,而农民在得到市民称号的同时却蒙受了土地权益的直接损失。
警惕全球金融风暴论文
一、美国金融风暴不可避免并将引发全球金融风暴
去年全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只有1.1%,创近10年最低水平,当年工业设备利用率只有74.7%,创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固定资本投资已连续四个季度下滑,失业率已达到前所未有的5.8%,据估计还有可能继续上升。
有些人以为,是“9·11”事件打击了美国经济,其实不是。美国经济此次衰退,可以追朔到2000年4月以纳斯达克指数暴跌为标志的经济泡沫崩溃。在纳指暴跌后,4~9月间道指仍挺在万点以上水平,但自9月下旬至2001年4月,不仅纳指再次暴跌,道指也随纳指双双下跌,纳指从3800点跌至1670点,道指从10850点跌到9480点。美国经济和股市2000年9月后就再也没有出现强劲增长势头,因此“9·11”事件只是使美国经济在衰退的斜坡上下滑得更快,而不是下滑的起点。
既然不是偶然事件造成美国经济衰退,对何时出现复苏就存在着许多争论。目前对美国经济的前景大概有三种不同意见,即“V”型曲线、“U”型曲线和“L”型曲线这三种判断。简单说,“V”型曲线就是认为美国经济可以立即走出低谷,“U”型曲线是认为不可能在短期内复苏,要等两到三年;“L”型曲线则是说,此次衰退的时间会持续很长,何时复苏不可预期。
以2000年4月美国纳斯达克指数暴跌为标志,美国新经济的泡沫已经破了。2000年9月,美国道指、纳指双双暴跌,自那时以后直到今天,股市虽有反弹,但都未超过那次暴跌前的点位,显示出美国资产泡沫的膨胀也已到达顶峰,已处在高危期,随时有可能破灭。主张美国经济“V”型曲线和“U”型曲线的人,都是基于美国经济当前的问题仍属于传统生产过剩危机的认识,而没有与整个金融制度危机联系起来看,但美国的当权者却早已看清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可怕前景,因此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措施,维持资产泡沫不破,主要作法就是在资产泡沫濒于破灭的时候,拼命向市场注入货币。在“9·11”事件后美国政府预计到外资和个人资金会从股市大量退出,因此在重开股市前的两周内采取了两项重大举措,一是分两次共注入了1200亿美元的基础货币,按美国目前1:9的货币乘数,相当于提供了1万亿美元的信用资金供给,比中国一年的GDP都要大!二是美国证券委宣布取消了对上市公司只能持有本公司10%股票的严格限制,鼓励上市公司大量回购自己的股票。像微软等一些大上市公司,在本公司股票遭抛售的同时大量接手本公司股票,持有本公司股票的比例便很快就升到40%以上,由此维持道指在短期深跌后重上万点。美国人深深懂得,美国的经济繁荣来自于美元的强势,而美元的强势则来自于美元资产的价值,一旦美国股市崩溃,美元资产变得一文不值的时候,美元的强势就会一朝土崩瓦解,而没有美元的世界霸权,美国经济就会立即陷入一片混乱和严重萧条。不难想象,一个仅靠发行货币而维持国民40%消费品供给的国家,当其他国家视同本国货币为废纸的时候,与今天的阿根廷有何区别?
但是,是泡沫怎能不破?美国人用供应更多货币的办法补充资本市场的资金溢出,从而维持住股市点位,这种作法只是把泡沫吹得更大,使资本市场更具泡沫化,因此是“饮鸩止渴”,只能推迟泡沫破灭的时间而不会改变这个结果。美国人一直在吹嘘在“9·11”事件后经济可以迅速止跌,甚至已经出现了复苏势头,但美国去年10月份的消费反弹,主要是因为实行了汽车按揭贷款“零”利率的政策,刺激了汽车消费,但到11月和12月,汽车消费一落千丈,消费增长也再现颓势。最近美国商务部公布了1月份的先行指数,10项中有8项上升,特别是建筑业的增长令人瞩目,有人因此乐观地说美国经济已经开始复苏,但最关键的制造业定单和股市点位这两项并没有上升,能认为美国经济已经摆脱了衰退的阴影了吗?55于建筑业创记录的增长,也马上有分析指出,这是由于人们对股市恐慌,将资金从股市转向房地产,但是近些年美国房地产的泡沫也不小,美国在90年代的10年中,年均租售的办公楼面积是8800万平方英尺,而去年由于经济衰退,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1.12亿平方英尺退租,所以建筑业的景气并非反映着需求的增长,而只能预示出房地产业的进一步泡沫化。
家庭教育误区警惕论文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许多家长最直接的想法是:人家的孩子都那么优秀,我的孩子怎么这样?同时会怀疑孩子的智商是否低下,而不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有问题。这时候,家长就已经进入了教育的误区。
非但家长如此,一些专家和科研人员也非常警惕孩子“学坏”,有的从生理和心理上解释了孩子为什么会学坏,有的分析了孩子学坏的社会原因和家庭因素,还有的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意见或建议。以下列举一些权威观点。
观点一:孩子学坏特别容易
有一位心理学教师有一次为幼儿园院长们讲课,当讲到家长和老师的行为对孩子起了榜样的作用时,一位院长发问:“为什么孩子模仿大人好的行为,不如坏的快呢?”弄得这位教师一下语塞,只得承认自己尽职尽责没有完全弄懂。
人的心理太复杂了,甚至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也说:宇宙间最后一个解不开的难题,可能就是人自已的心理。人为什么特别容易学坏,也是一个难度甚大的问题,据有关研究,可能是出于如下原因:
攻击、破坏、放纵是动物的本能,弱肉强食,争夺支配权的厮杀是动物界生存力的表现,最强悍、放纵的动物总是能得到环境生存隆育后代的权利;而顺从、软弱的动物都一批批地补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