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卫生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5 20:58: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精神卫生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民政精神卫生调研报告
精神卫生工作属公共卫生范畴,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加强对精神卫生工作的领导,建立各部门协调工作制度,把精神卫生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政府议事日程,根据实际,提出精神卫生工作目标,统筹规划,采取措施,抓好落实。
民政部门所属精神卫生机构要承担在服役期间患精神疾病复员、退伍军人的救治任务,并及时收容和治疗“三无”精神疾病患者。卫生部门所属精神卫生机构要承担精神疾病患者的救治任务,调整现有精神卫生机构的服务方向和重点,提高治疗与康复水平。公安机关要了解掌握本地区内可能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有关情况,督促家属落实日常监管和治疗措施,对扰乱公共秩序、影响交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等严重肇事肇祸的精神疾病患者实施强制治疗工作。
精神疾病是在各种生物、心理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造成人的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识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精神疾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加强精神卫生工作,做好精神疾病的防治,预防和减少各类不良心理行为的发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繁荣稳定,对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增多,竞争压力加大,人口和家庭结构变化明显,严重精神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儿童和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老年性痴呆、抑郁、药品滥用、自杀和重大灾害后受灾人群心理危机等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精神卫生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
一、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庭状况
提起“精神病”,常人总有一种似骂人的意思。人们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瞧不起或者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恐惧,避而远之。由于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就导致家中有人患了精神疾病,为顾及所谓的“面子”,不敢公开,延误了及时治疗的最佳时间。
精神疾病患者属于我国残疾人范畴,他们也有享受就医的权利,他们是最可怜的精神残疾人,他们精神上虽然残疾,但是他们的人格和权利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
世界精神卫生日
“世界精神卫生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orldPsychiatricAssociation――WPA)在1992年发起的,时间是每年的10月10日。
世界各国每年都为“精神卫生日”准备丰富而周密的活动。包括宣传、拍摄促进精神健康的录像片、开设24小时服务的心理支持热线、播放专题片等等。2000年是我国首次组织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
2001年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精神卫生年,2001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为“精神卫生”。从2000年开始,卫生部在精神卫生日组织开展大规模活动,宣传精神卫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2000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为:“健康体魄+健康心理=美好人生”。2001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为:“行动起来,促进精神健康”。2002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为:“精神创伤和暴力对儿童的影响”。(“Theeffectoftraumaandviolenceonchildren.”)2003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为:“精神健康,从了解开始”。
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2001年世界卫生报告》说,目前全世界共约有4.5亿各类精神和脑部疾病患者,每4个人中就有1人在其一生中的某个时段产生某种精神障碍,精神卫生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精神障碍是一类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疾病,精神卫生工作既包括防治各类精神疾病,也包括减少和预防各类不良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发生。精神疾患已成为当前我国疾病分类中较为严重的一类疾病。按照国际上衡量健康状况的伤残调整生命年指标(DALYS)评价各类疾病的总全负担,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已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WHO,1996年资料)。各类精神问题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即占全部疾病和外伤所致残疾及劳动力丧失的1/5。
据1993年抽样调查表明,国内各类精神病的总患病率由1982年的12.69‰上升至13.47‰。这些精神疾病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本人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也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另外,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入,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劳动力的重新组合,人口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原有社会支持网络的削弱,导致了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儿童的行为问题、大中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老年期精神障碍、酒精与麻醉药品滥用以及自杀等问题明显增多。根据预测,进入21世纪后我国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将更加突出。在2020年的疾病总负担预测值中,精神卫生问题仍将排名第一。所以,积极预防不良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也是当前精神卫生工作应该立即采取的行动。
目前,由于精神卫生知识尚不普及,宣传力度不够,大多数人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对患者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偏见与歧视现象较严重,致使一些精神疾病康复者不能顺利回归社会大家庭,产生了强烈的“病耻感”。一些患者和家属即便具有一定的精神卫生知识,认识到疾病的性质,多数人也宁可自己忍受痛苦而不愿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害怕因“精神病”而受歧视,结果延误了治疗,病情加重。
世界精神卫生日
2007年世界卫生日
世界精神卫生日(每年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联合会的一项倡议。今年它得到国际预防自杀协会的支持和其它非政府组织的合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作,由世界卫生组织主办。由于自杀通常是未能诊断和治疗的严重精神病的后果,因而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为“增强认识,减少风险:精神病与自杀”。
就全世界而言,自杀为15~44岁人士的三大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大多数自杀是可以预防的。可在社区和国家采取若干措施以减少危险,包括:
·减少获得自杀手段(例如杀虫剂、药物、枪支);
·治疗精神障碍患者(特别是抑郁症、酒精中毒和精神分裂症患者);
卫生精神工作计划(省)
精神卫生工作既包括防治各类精神疾病,也包括减少和预防各类不良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发生。随着我省社会生活节奏和城市化、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目前,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1%。据全国和我省部分地区的流调资料推算,我省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在人群中的发生率约达
**%,精神分裂症病人约达*万,抑郁症病人达*万。同时,老年性痴呆发病率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也呈上升趋势,我省老年痴呆患者约有20万名。此外,妇女、老年人、受灾群体等特殊人群的各类精神和行为问题,也都不容忽视。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做好精神卫生工作,对促进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省精神卫生总体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差距较大,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精神卫生工作面临众多的问题和艰巨的任务。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精神卫生工作,贯彻落实《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一20**年)》(以下简称《规划》),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坚持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工作原则,坚持精神卫生工作为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维护社会安定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普及精神卫生知识。
精神卫生发展计划
精神卫生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对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精神卫生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初步形成,领导协调机制正在各地逐步建立,管理规范和制度陆续出台,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发展,能力水平得到提高,服务规模和内容逐步扩大与完善。但是,我国精神卫生工作中还存在预防和识别处理精神疾病与心理行为问题的力度不够、总体服务资源不足且管理分散、地区差异明显、防治机构和人员队伍缺乏、尚未建立有效的机构间工作衔接机制、精神疾病社区管理和康复薄弱等问题。为顺利推进《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年-2010年)》的实施,协调部门间精神卫生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完善精神卫生工作体系,特制定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
一、完善精神卫生工作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4〕71号)的精神,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原则,建立与“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工作机制相适应的精神卫生工作体系。
(二)基本原则。
----以预防为主,部门分工负责,依托现有力量,建立和健全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的人员队伍。
区卫生局精神卫生管理意见
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精神病人医疗服务体系,提升全区精神病人康复医疗服务能力,推进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再上新水平,促进康复医学事业全面发展,建立医疗、康复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和服务模式,根据卫生部下发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规范》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工作意见。
一、建立健全城乡精神卫生工作体系
区人民医院设置区精神卫生中心,负责对全区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院、村卫生室精神卫生工作的总协调调度,组织领导业务技术指导、监督考核。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院、村卫生室作为全区精神卫生管理工作的分支机构,具体承担相关工作任务。在全区建立起以精神卫生中心为中心,以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院、村卫生室为网络的精神卫生管理工作体系。
二、明确功能定位,建立康复医疗分工协作机制
区人民医院(区精神卫生中心)主要为患者提供专业、综合的治疗和康复,并承担区域内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任务,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街道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主要按照卫生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版》的有关要求,为疾病恢复期患者提供基本线索调查,病人摸排和随访服务。
三、逐步建立通畅的康复患者转诊制度
卫生局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意见
为了全面贯彻实施《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和《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进一步做好**区精神卫生工作,保障人民健康,维护社会安定,提高全民素质,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卫生服务的需求,结合**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意见。
一、指导原则
精神卫生工作要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原则,建立“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探索符合本区实际的精神卫生发展思路,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网络,把防治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社区和基层,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的模式,保障精神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开展,加强重点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康复,突出重点人群的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努力开展精神疾病患者救治救助,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预防和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卫生服务的需求,建立健全精神卫生的法律法规;加强精神卫生工作队伍建设和科研工作。
二、工作目标
(一)“**”期间精神病防治康复指标:精神病患者监护率达95%、显好率达90%、社会参与率达80%、肇事率控制在0.1%以下、检出率达7‰。
(二)普通市民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达50%。
市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意见
一、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2011年底前,建立比较完善的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实现“双百”目标,即精神疾病患者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比例达到100%,被关锁(以无理的办法限制其人身自由)的精神疾病患者解锁率达到100%;重性精神疾病治疗率达80%,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率达到90%;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达到75%。
(二)年度目标。
1.2009年:初步建立精神卫生工作长效投入机制和城乡统筹的社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精神疾病患者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比例达到100%;被关锁的精神疾病患者解锁率达到60%;重性精神疾病治疗率达到60%,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率达到70%。
2.2010年:被关锁的精神疾病患者解锁率达到100%;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治疗率达到70%,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率达到80%。
3.2011年:建立稳定的精神卫生工作经费财政投入机制、完善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防治能力较高的精神卫生服务队伍;重性精神疾病治疗率达到80%,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率达到90%;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达到75%。
卫生系统职业精神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凝炼卫生职业精神,推进医改,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医疗健康服务,根据省卫生厅的工作要求,现市卫生系统将开展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制定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引领,紧紧围绕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以“凝炼卫生职业精神、推动卫生事业科学发展”为主题,开展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广泛凝聚共识,提高道德修养,在全市卫生系统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为扎实深化医改和做好各项卫生工作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讨论内容
重点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如何认识新时期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科学内涵。重点围绕祖国医学“大医精诚”和西方医学“尊重生命”的优良传统,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新时期医学创新精神,深入开展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大力倡导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精神相统一,引导广大医务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和幸福观。
世界精神卫生日的由来
“世界精神卫生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orldPsychiatricAssociation――WPA)在1992年发起的,时间是每年的10月10日。
世界各国每年都为“精神卫生日”准备丰富而周密的活动。包括宣传、拍摄促进精神健康的录像片、开设24小时服务的心理支持热线、播放专题片等等。2000年是我国首次组织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
2001年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精神卫生年,2001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为“精神卫生”。从2000年开始,卫生部在精神卫生日组织开展大规模活动,宣传精神卫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2000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为:“健康体魄+健康心理=美好人生”。2001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为:“行动起来,促进精神健康”。2002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为:“精神创伤和暴力对儿童的影响”。(“Theeffectoftraumaandviolenceonchildren.”)2003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为:“精神健康,从了解开始”。
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2001年世界卫生报告》说,目前全世界共约有4.5亿各类精神和脑部疾病患者,每4个人中就有1人在其一生中的某个时段产生某种精神障碍,精神卫生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精神障碍是一类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疾病,精神卫生工作既包括防治各类精神疾病,也包括减少和预防各类不良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发生。精神疾患已成为当前我国疾病分类中较为严重的一类疾病。按照国际上衡量健康状况的伤残调整生命年指标(DALYS)评价各类疾病的总全负担,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已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WHO,1996年资料)。各类精神问题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即占全部疾病和外伤所致残疾及劳动力丧失的1/5。
据1993年抽样调查表明,国内各类精神病的总患病率由1982年的12.69‰上升至13.47‰。这些精神疾病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本人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也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另外,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入,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劳动力的重新组合,人口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原有社会支持网络的削弱,导致了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儿童的行为问题、大中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老年期精神障碍、酒精与麻醉药品滥用以及自杀等问题明显增多。根据预测,进入21世纪后我国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将更加突出。在2020年的疾病总负担预测值中,精神卫生问题仍将排名第一。所以,积极预防不良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也是当前精神卫生工作应该立即采取的行动。
目前,由于精神卫生知识尚不普及,宣传力度不够,大多数人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对患者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偏见与歧视现象较严重,致使一些精神疾病康复者不能顺利回归社会大家庭,产生了强烈的“病耻感”。一些患者和家属即便具有一定的精神卫生知识,认识到疾病的性质,多数人也宁可自己忍受痛苦而不愿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害怕因“精神病”而受歧视,结果延误了治疗,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