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生活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5 20:36:4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精神生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电信精神生活经验交流
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是迄今为止地球上所有人类共享的三大生活。如果说,动物也有物质生活和或多或少、或简单或复杂的社会生活的话,那么精神生活则是人类所独有的高级享受。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包括物质生活,而且包括社会生活,更重要的,还包括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
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当然离不开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古人云:“衣食足,知荣辱”,又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这些说的就是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有物质生活作基础、社会生活作保障,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有了必要条件。
但是,这并不是说,物质生活富裕的人的精神生活就一定充实,社会地位高的人在精神上就必然幸福。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明,富人和发达国家比穷人和发展中国家有更高的自杀率。自杀率在这里是作为精神生活不幸福或精神生活水平不高的实证指标来使用的。关于自杀的经典社会学研究显示,物质??社会生活同精神生活存在着一种负相关关系。也可以这样说,在一定的物质??社会生活范围内,随着物质??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水平也会相应提高,二者是正相关;但是超过这个临界范围,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成了一个变数,甚至会变成负相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精神生活又是一个可以与物质??社会生活相脱离而单独进行讨论的概念变项。
如果把心理健康、精神自由、时代精神、信仰真理、社会情操和崇尚自然作为高质量的精神生活的指标,那么,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可以从心理的、伦理的、哲学的、信仰的、社会的和自然的六个层面契入。因此,要提高精神生活水平,必须做到:
第一,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宁静,使心不为事役,不为物惑,不为情困。俗话说,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不要自寻烦恼,自己与自己过不去。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有识人之志,容人之量,与人之乐。要谨慎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不尽如人意之事,站得高些,看得远些,想得大些,思得深些。要善于选择参考群体,及时消除认识失调,把挫折感和相对剥夺感抛到九霄云外。要运用理性之利剑,挥斩无名之烦恼,使内心经常处于无障碍、无冲突的健康自由状态。
第二,树立正确的伦理价值观,追求“真、善、美、乐”。在对至真、至善、至美、至乐的追求中实现精神自由。伦理是处理人际关系和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普遍行为准则。作为一种规范科学,伦理学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什么是真、善、美、乐,什么是假、恶、丑、苦。心中装着正确伦理价值标准的人,在良心这杆秤面前就不会失衡,精神生活就不会被深度“套牢”。那些把伦理原则完全内在化的人,精神生活就可随心所欲,达到“不逾矩”的自由状态。
老年人精神生活现状调研汇报
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城乡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状况如何?有何新变化新需求?老年人精神生活建设对开展老龄工作有何影响?就此,我采取城乡结合和试卷问答为主的方法进行了调查与探索。
调查对象是环翠区和文登市城区3个办事处和好中差3个基层镇中的27个村,问卷重点调查300人,其中女性177人,男性123人;55—59岁准老年人33人,60—69岁的181人,70岁以上的86人,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11%,60.3%,28.7%;文化程度高中以上62人,初中78人,小学83人,小学以下77人,分别占调查人数的20.6%,26%,27.7%,25.7%。
一、老年人精神生活的主要形式及参与情况
1、书报学习类。能经常读书阅报的老年人10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6%;能经常看电视的289人,占96.3%,平均每天占用的时间约1.5小时。老年人关注的内容依次为:新闻、保健健身、法律和文化生活。在新闻类节目中老年人对军事、政治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并对历史人物和革命战争片十分感兴趣。老人们认为通过这类活动获取了新知识,增加了生活乐趣,是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重要途径,表露出老年人较高的政治觉悟、爱国热情及其怀旧情结。同时,老年人认为目前存在着有组织的活动少、阅读的书目来源少、相应之间的交流少的“三少”问题。
2、娱乐活动类。经常参与棋牌等以娱乐为主活动的有107人,占35.6%,日均占用时间约2小时。
3、健身活动类。能经常参与健身活动的老年人119人,占39.7%;日均占用的时间约2小时。老年人喜欢的项目与其需要的运动量、技巧、性别、年龄相关,依次为太极类(包括太极拳、剑、扇)、操类、木兰类、舞类、球类。各类项目中,65岁以上的男性老年人偏好太极类且练习的时间长;木兰类、舞类以女性老年人为主,年龄结构低龄化;操类因简单易学有自由性,且动作要求不严见效快,为大众性健身项目,为初学者、刚刚加入健身队伍的准老年人及70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喜欢。
奥运电视与精神生活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奥运·电视;身体;物质性;精神性
[论文内容提要]本文以奥运,电视的各种现实与想象的身体介入为视野,论述了奥运与电视及身体的构成关系,并指出,在这场身体盛会及盛会的呈现中,我们不能为了某种单一的经济、政治、文化甚至竞赛本身的指标而忽视了中国人现实与想象的身体经营。
虽然,在真实的生活中,大多数中国百姓还没有机会现场目睹奥运赛事,但运动员与相关机构中的很多人很早就参与奥运活动了。更多的人都是通过各种媒介的传播来获知奥运相关信息的。在2008年的奥运期间仅通过电视转播,“根据增长率推算,在北京应该能够达到40亿人口的全球覆盖”。其中,国内的总收视率大概也会攀升到30%左右的新高度。
本文的写作隐含了奥运与电视的同构关系,同时也隐含了它们与身体的同构关系。下面将从4个方面检讨其构成关系:一、物质性的生产关系——身体通过对外在于身体的其他目的的追求,建立了与奥运·电视的联系;二、偏重物质的身体之再生产关系——身体通过它直接的再生产方式,与奥运。电视建立了联系(竞技运动与全民健身运动);三、精神性的想象关系——身体通过它对所拥有的文化属性的指认,与奥运·电视建立起巨人身体的国家形象的联系;四、偏重精神的身体之享受关系——身体通过它全部的在场(比赛现场)和它部分的在场(电视现场)与奥运·电视建立起实在的欣赏关系与消费关系。
一、物质性的生产实践
在西方,关于身体的物质性有两个主要的理论端口,一个是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经典论述为代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另一个是现象学的,以梅罗·庞蒂为代表:“从现象学的眼光来看,身体的暧昧含混、本性具足……身体是具体的,正如生命是具体的一样”。我们这里的理论指向是马克思的,即,一切围绕奥运·电视而产生的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它们表现在以奥运经济为主题的直接的经济活动——门票的销售、奥运会电视转播权、国际赞助、奥委会特许经营权、奥运会供应商、国际奥委会纪念币铸造、邮票发行等权利的转让与营销等等和间接的经济活动——一系列有关奥运的基础性场所的建设、安全体系的建立、科技开发、食品输送、环境保护、交通道路的开辟、旅游开发等等。“2000年第27届悉尼奥运会被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称为‘最好的一届奥运会’,也被舆论称为‘最赚钱的一届奥运会’。悉尼奥组委获得直接盈利7.65亿澳元,仅举办会议的16天会期就带来8.8亿美元的旅游收益……通过筹办奥运会,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建设,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交通、旅游、房地产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从而大大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提高了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影响
摘要:精神生活对于大学生的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精神生活的发展与完善能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而校园文化是大学综合实力的体现,是大学生精神生活的软环境。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它对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极为重要的。因此,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和自身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生;精神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生活的质量逐渐成为衡量生活质量和水平的主要标志。就大学生而言,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发展与提高既是个人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也是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的体现。校园文化是大学生精神生活的软环境。它对丰富大学生精神生活,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关于校园文化,于晓阳定义为“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它是一种管理文化、教育文化和微观组织文化”[1]。白同平认为“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结构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文化活动、校园规章制度、校园精神、校园价值取向等”[2]。高校校园文化是以大学优秀的人文教育环境为基础,以学校师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生活环境。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将对生活其中的每个成员产生影响,在点滴中实现对大学生的教育。校园文化通过对大学生精神的引领、思想的塑造、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展现来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全面提升大学生各项能力,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
二、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现状
实施素质教育提升高校生精神生活水平
一、大学生精神生活的状况与存在的问题
1.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所产生的失落感导致奋斗目标的迷失
大学生在高中时对于大学都有自己的憧憬。但是,到了大学后,现实和自己想象的有差距,于是产生失落感。进入大学后,相对松散的管理模式,使部分大学生们想要充分地享受相对自由的空间。对所在学校或所学专业不满意,开始变得消极。对于新的生活目标表现出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有的同学便投入到游戏中,去寻求刺激,补偿心理的失落。
2.学习压力大目的性不够明确,自律意识有待加强
社会转型时期,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有些抵抗力较差的学生容易受不良思想的侵袭。有的学生原来作为当地的佼佼者,得益于赞许的目光。但是,到了大学之后,发现同类者甚多,学习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他们的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近年来,大学校园内的“考证热”、“外语热”、“计算机热”持续升温,尤其是“考研热”已达到白热化程度。他们认识不到专业学习对自己今后发展的重要意义;有厌学情绪,对学习既没有兴趣,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学习责任心不强,碰到一点困难和挫折,就出现退缩和逃避行为;学习习惯不良,自控能力差;逃课和抄袭作业时有发生,有的还考试作弊。
3.父母的过分溺爱,行为习惯有待养成
后进生教育思想价值和运用思索
无论什么时代,后进生的教育永远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和教育实践工作者们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和阐释可谓不少,其中,苏霍姆林斯基的相关思想观点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关于后进生教育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很多,但核心的思想在于通过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后进生。尽管苏霍姆林斯基所谈的“后进生”多是学习困难或智力落后的学生。但是,我们也知道,品德和学业表现往往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因此,把苏霍姆林斯基的“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用于品德落后的学生同样可行。
一、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目的、教育者的职责与人的精神生活密切相关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就其性质来说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精神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教育,就其广义的理解来说,这是一个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在精神上不断地丰富和更新的多方面的过程”。而教育的目的、教育者的职责等,在他看来也无不与人的精神生活密切相关。他说到:“我们,尊敬的教育者们,时刻都不要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没有做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知识之所以是需要的,不仅是为了劳动,而且是为了享有一种与劳动并无直接关系的、丰富多彩的、幸福的精神生活。”
(二)丰富的精神生活也是教育的手段
丰富的精神生活不仅是教育的目的,同时也是教育的手段。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记忆力的增强、思维能力的提高,乃至整个的全面和谐发展,全都离不开丰富的精神生活。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以人为的手段来促使记忆积极化,并不能保证脑的完善的机能性活动。离开对人的整个心理的、精神生活的和谐影响,发展是不可能的。同时他还指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确实善于在每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为他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这些主张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城乡老年人生活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城乡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状况如何?有何新变化新需求?老年人精神生活建设对开展老龄工作有何影响?就此,我采取城乡结合和试卷问答为主的方法进行了调查与探索。
调查对象是环翠区和文登市城区3个办事处和好中差3个基层镇中的27个村,问卷重点调查300人,其中女性177人,男性123人;55—59岁准老年人33人,60—69岁的181人,70岁以上的86人,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11%,60.3%,28.7%;文化程度高中以上62人,初中78人,小学83人,小学以下77人,分别占调查人数的20.6%,26%,27.7%,25.7%。
一、老年人精神生活的主要形式及参与情况
1、书报学习类。能经常读书阅报的老年人10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6%;能经常看电视的289人,占96.3%,平均每天占用的时间约1.5小时。老年人关注的内容依次为:新闻、保健健身、法律和文化生活。在新闻类节目中老年人对军事、政治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并对历史人物和革命战争片十分感兴趣。老人们认为通过这类活动获取了新知识,增加了生活乐趣,是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重要途径,表露出老年人较高的政治觉悟、爱国热情及其怀旧情结。同时,老年人认为目前存在着有组织的活动少、阅读的书目来源少、相应之间的交流少的“三少”问题。
2、娱乐活动类。经常参与棋牌等以娱乐为主活动的有107人,占35.6%,日均占用时间约2小时。
3、健身活动类。能经常参与健身活动的老年人119人,占39.7%;日均占用的时间约2小时。老年人喜欢的项目与其需要的运动量、技巧、性别、年龄相关,依次为太极类(包括太极拳、剑、扇)、操类、木兰类、舞类、球类。各类项目中,65岁以上的男性老年人偏好太极类且练习的时间长;木兰类、舞类以女性老年人为主,年龄结构低龄化;操类因简单易学有自由性,且动作要求不严见效快,为大众性健身项目,为初学者、刚刚加入健身队伍的准老年人及70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喜欢。
学校文化精神建设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从生命哲学的视野看,只有精神活动才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最高形式,因而也只有精神文化才真正表现出文化的生命特征。离开人的生命意识,任何文化的思考都没有真正的教育价值。学校文化建设不能只从教育者的理解力出发,而要把学校文化建设变成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精神文化建设必须突破学校文化建设的传统框架,在新的哲学背景上构筑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形态。
【英文摘要】Fromthevie
以往许多研究仅仅从精神文明的角度思考精神文化,将其局限于单纯社会道德建设的视野之中,排除了对精神文化的本体论研究。从教育实践看,学校文化始终走不出“物质文化”建设的思路,基本上是一种文化环境的布置或文化活动的设计,这就是为什么学校文化丰富了,却不能把幸福和快乐带给学生的根本原因。文化观的价值转向,使学校文化理论能够建立在生命哲学的基础之上,让文化真正回到学生自己的精神生活之中。
一、精神文化的哲学本质
(一)精神文化的解释范式
关于精神文化,有两种基本的解释范式。一种是道德哲学的解释范式。近代哲学将文化的概念推向精神的高度,并提出精神文化这一概念,是出于人类对物质文化和技术文明的反思,试图从物质文明的陷阱中得到解救,表现了人类重新探寻未来文化发展方向的危机意识。斯诺关于“两种文化”的著名论断告诉人们,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尖锐对立,已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重要危机。科斯洛夫斯基则直接用“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这对范畴,再次表达了斯诺关于两种文化对抗的担忧,从而使精神文化获得一种特殊的时代意义和历史内涵。从这个意义上看,精神文化被看作与物质文化和技术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价值,它强调人类文化生活的伦理和道德内涵,表现了人类对精神世界和伦理生活的重新发现。文化哲学和社会哲学对精神文化的解释大多站在这一立场之上。另一种是生命哲学的解释范式。第一次从人或生命的角度讨论“精神文化”,始于德国文化教育学派的思想家。狄尔泰的生命哲学、斯普兰格的文化陶冶论、博尔诺夫的精神漫游说等等,为文化的精神概念奠定了基础。在此之前,文化一词经历了古代希腊人的“教养文化”、泰勒的“总体文化”,以及新康德主义的“价值文化”等等。然而,文化的含义尽管不断得到拓展,但始终没有能真正与人的生命过程和精神生活走到一起。文化教育学派的思想家们,最早将文化与人的生命意识结合起来,使文化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所具有的内在性质得到揭示。斯普兰格曾解释了之所以要以生命为起点理解文化的本质,是因为文化对人精神生命不可或缺的意义。他认为,学校文化的价值在于“唤醒生命”,而不在于传递知识。教育应当“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教育之根和文化之根的寻求,只能通过人的灵魂的唤醒才能实现。”(注: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派[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73、99.)文化只有与精神相结合,即只有用“精神文化”这一概念才能真正表达文化的生命本质。生命哲学的解释范式,并不拒绝精神文化所具有的伦理价值,但它更关注学校文化与人的生命意志之间的对话,将精神文化视为人的一种内在生活形式。
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同志将精神文明建设与先进文化建设及文化体制改革结合起来,进一步阐释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过程中,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的具体内容、目标和方向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必须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精神生活是人所特有的现象,正是在精神生活世界中,人通过对客观对象的观念把握来超越现实的物质生活世界。人总是自觉地从多种可能中选择一种善的、美的理想,来引导自己的物质生活,使之趋于合乎人的本性。因此,人的生活除了物质生活外,不能不包括精神生活。人对精神生活的本能追求,对意义世界的积极建构,既是人的本质的表现,也是人类追求和实现幸福的表现。物质生活的富足仅仅是人所追求的幸福生活的一个方面,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渴望不但不会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而降低,反而更加强烈,要求也更加提高。正是由于这一根本原因,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而且更在于精神文明的极大提高。社会主义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是其中应有之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不断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品质。
第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等,其中最为根本的是思想道德方面的建设。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从观念上反映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的根本标志之一。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老一辈革命家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所培育的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是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以这些精神引领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又从本质上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精神风貌。这是追求个人主义价值观念的资本主义世界所不可能具有的,它无疑也是克服资本主义世界价值观的根本缺陷、走出现代主体性困境的正确方向。可以说,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超越资本主义的局限性、推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乃至将来向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当今时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复杂境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遇到了从未有过的难题。社会主义市场化之路是中国人民经过几十年探索所做出的选择。而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追求利益的经济,它以个体价值实现为其内在推动力,因此市场经济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我们所建设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发展市场、追求物质利益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少数人发财致富,而是要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标就决定了我们既要搞市场经济,又要克服市场经济给人的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能以人的异化、以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剥削为代价去发展生产。所以,我们发展市场经济,同时又要超越市场经济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批判和反对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腐朽、堕落思想,批判和反对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用超越了狭隘集体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真正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去引导、教育、启发人们,使人们真正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努力奋斗。
第三,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们的生活需求就会朝着提高品质方向发展,从注重满足物质需求,转向注重高质量的精神生活。有用性固然是文化产品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绝对不是唯一方面,表达人的思想、展示人的才华的文化内涵无疑是更深层次方面。人对精神生活的本能追求,对文化世界的积极建构,构成了文化成为商品的原始根源,也是文化最终成为一种产业的原始根源。
领导干部要有高尚的精神追求
高尚的精神追求始终是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也是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道德基础。
高尚的精神追求是正确对待现实和理想的基础。共产党人坚信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同时也认识到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决不能只顾眼前而忘记远大理想,也不能离开现实努力而空谈远大理想。共产党人致力于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变革,既不会因为共产主义的遥远而灰心丧气,也不会因为现实中取得了成绩而故步自封。
高尚的精神追求是正确对待自己和人民的前提。共产党人追求的是爱国利民,而不是为自己办私事、谋私利。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自觉使个人利益服从于人民利益,把个人前途寄托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上,寄望于社会主义宏伟目标的实现上。
高尚的精神追求是正确对待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保证。我们搞社会主义,不仅要使人们物质生活丰富,而且要使人们精神生活充实。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最不可缺少的就是积极健康、乐观向上、丰富多样的精神生活,不论物质条件匮乏还是充盈,首先在精神上必须富有。
高尚的精神追求是教育和培养品德高尚的人的先导。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事业大发展的时期,要无愧于这个大好的历史时期,没有奋发向上的精神追求不行;在这一转折过程中要经受住各种诱惑和考验,没有催人奋进的精神追求不行。每个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只有始终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始终坚持改造主观世界,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无愧于时代要求,有一个无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