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者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5 20:01:0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精神病患者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精神病患者

精神病患者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病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方法我院自2018年6月开始对精神病患者围手术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据此调整防范措施。分别于实施防范措施前(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实施防范措施后(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各选取55例患者进行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依从性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精神病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安全隐患包括患者依从性差、患者暴力行为、患者突发疾病、意外受伤风险等。实施防范措施后,患者的手术依从性(83.64%)显著高于实施前(65.4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3.64%)低于实施前(18.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病患者思维混乱、精神敏感,对手术及护理的依从性往往较差,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临床通过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可提高其手术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精神病;手术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精神病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疾病类型,患者在病情影响下会出现认知障碍、情绪障碍等心理问题,难以正确判断事物,导致其对自身行为的控制能力减弱,对医护工作的配合度较差[1]。手术属于侵入性治疗方式,可对患者的生理、心理造成一定刺激。而精神病患者精神敏感,对手术的应激反应更严重[2]。因此,在精神病患者的围手术期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易出现意外事故,给患者自身及医护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为提高精神病患者的手术治疗与护理质量,对患者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据此给出相关防范措施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精神病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8年6月开始对精神病患者围手术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据此调整防范措施。分别于实施防范措施前(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实施防范措施后(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各选取55例患者进行观察。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被确诊精神病,因躯体疾病行手术治疗,无相关禁忌证;患者与家属知情本研究,并愿意配合。排除标准:手术时意识不清的患者。实施前患者的男女比例为31∶24;年龄21~63岁,平均(40.58±2.41)岁;手术类型:25例急诊手术,30例择期手术;麻醉方式:29例全身麻醉,9例局部麻醉,17例椎管内麻醉。实施后患者的男女比例为30∶25;年龄20~64岁,平均(40.13±2.58)岁;手术类型:27例急诊手术,28例择期手术;麻醉方式:30例全身麻醉,8例局部麻醉,17例椎管内麻醉。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1.2.1安全隐患分析。①患者依从性差:精神病患者由于受疾病的影响,其感知和思维相对紊乱,可能出现否认自己患病的情况,并抵抗医疗护理工作,甚至产生被害感,依从性通常较差。②患者突发疾病:精神病患者的精神和情绪敏感,对手术室环境陌生,加之奇形怪状的金属手术器械,各种冰冷的仪器以及仪器发出的噪音,都可能会对患者的精神造成刺激,引发其慌乱、恐惧、焦虑等情绪,导致疾病突发,并引起情绪和行为冲动。③患者暴力行为:患者对医护工作依从性差或精神疾病发作后可能出现暴力行为,而手术室环境开放,各类尖锐的器械、物品均触手可及,随时可能成为患者攻击自己或他人的工具。④意外受伤风险:精神病患者思维和意识较为紊乱,自理能力低于正常患者,在接送过程中、麻醉苏醒过程中,均有一定的意外受伤风险。1.2.2防范措施。①术前应积极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向家属发放健康手册,并进行口头健康知识宣教,以获取家属的配合。在交流过程中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协同专业精神科医师对患者的精神状态进行评估,予以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提高患者对于疾病、手术的认知情况。与患者交流时应注意态度友好,语气温和,适时给予患者关爱的眼神和足够的尊重,接纳患者的不同之处,不讥笑嘲讽,以减少患者的抵抗情绪,并针对可能出现的不良情况做好防范措施。②术前准备:与患者保持沟通,观察患者的表情、动作、语言,技巧性地采用语言、目光、动作、肢体接触安抚患者情绪,予以精神支持。在沟通时,选择患者喜爱的话题,可从其体貌优点、学历优点、学识才干等方面切入,诱导患者积极沟通,转移其注意力,增进护患关系,减少陌生环境、人物、事物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刺激。在沟通时,应避免提到疼痛、手术、通电等可对患者产生刺激的话题,并注意尊重患者的看法,不以自身观点来评判患者的言语正确与否,以免引起患者的抵触情绪。③加强对手术室医护人员的培训,讲解防爆知识、精神病患者护理知识、各项操作注意事项等,以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与能力。为避免患者情绪冲动,造成伤人、自伤等不良事件,手术室应尽量精简物品,除必要器械与设备外,避免摆放其他物品,准备好保护性约束设备,以便在患者行为无法自控时予以干预。调节室内温湿度和光线,提高舒适度。术前进行输液、麻醉等工作时,应选择经验丰富、穿刺技术好的人员进行,提高穿刺质量,以尽可能地减少护理不规范、操作不成熟等人为原因造成的刺激。在输液时,注意对患者穿刺部位的护理,对液体进行加温,减少患者的不适感,从而减轻其身心应激反应。④麻醉时应关注患者生命体征,防止患者突然乱动、坐起,导致坠床、摔伤等不良事件。若患者在各种因素刺激下,出现情绪激动、撞墙等无法控制的行为时,应立即予以保护性约束,并以温柔缓和的语言安抚患者,解释医护人员的操作,告知约束的目的,以稳定其情绪。在保护性约束期间,应注意调整约束带的松紧度,避免影响肢体血液循环。术后麻醉苏醒及送患者回病房时应妥善固定引流管,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和肢体动作,避免患者出现触摸切口、撕脱敷料等行为,在搬动患者时应做好意外防护,以免患者乱动导致坠床。1.3观察指标。分别于实施防范措施前后对精神病患者的手术依从性进行评估。若患者情绪稳定,能够遵从医护人员的指导配合术前准备与麻醉工作,则为依从;若患者对手术存在抵触情绪,但在医护人员和家属的安抚、劝说和解释后,基本能够配合术前准备与麻醉工作,则为基本依从;若患者抵触情绪强烈,在医护人员与家属安抚下仍拒绝配合,或中途出现反抗行为,伤人毁物,则为不依从[4]。依从性=(依从例数+基本依从例数)/总例数×100%。记录围手术期两组患者伤人、毁物、自伤、坠床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老年精神病患者饮食安全护理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在老年精神病患者中应用护理干预对饮食安全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7月~2019年7月从我院精神科择取20例老年精神病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10例)行以常规护理,研究组(10例)基于常规护理强调饮食方面护理干预,对照分析两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1例呛咳,无噎食,饮食安全事件总发生率为10%,对照组3呛咳、1例噎食,饮食安全事件总发生率为40.0%,研究组饮食安全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精神病患者来说,强调饮食方面护理干预,可以避免饮食安全事件的发生,使患者安全得到保障。

【关键词】护理干预;老年精神病;饮食安全

对于老年精神病患者来说,因伴随年龄增长机体功能逐渐衰退,加上长时间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因此容易出现饮食安全问题,这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会导致死亡,因此需要引起重视,做好饮食安全护理工作[1]。本文分析在老年精神病患者中应用护理干预对饮食安全的影响,从人民医院精神科择取20例老年精神病患者进行研究,报告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于2018年7月~2019年7月从我院精神科择取20例老年精神病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10例)中,均为男性,病例择取年龄66~80岁,平均(72.63±2.12)岁;研究组(10例)中,均为男性,病例择取年龄67~81岁,平均(72.46±2.25)岁;对照两组一般资料发现不存在统计学层面差异,证明本研究对照结果有意义。1.2方法。对照组(10例)行以常规护理,包括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生活护理、饮食指导、用药护理等。研究组(10例)基于常规护理强调饮食方面护理干预:①吞咽功能分级。通过洼田饮水试验测定患者吞咽功能,让患者在端坐状态下饮用30mL温开水,对饮用时间、呛咳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可以一次性顺利咽下为1级;需分2次及以上咽下,但未呛咳为2级;一次性咽下,但有呛咳现象为3级;需分2次及以上咽下,且有呛咳现象为4次;无法全部咽下,频繁出现呛咳现象为5级。3~5级患者为高危饮食风险患者,应予以特别重视。②饮食护理。以吞咽功能评估结果为依据,为患者制定饮食计划,以容易消化、容易下咽的食物为主,注意营养均衡,另外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使患者营养状况得到改善。③恢复训练。老年精神病患者通常存在功能障碍,如肢体障碍、语言障碍等,护理期间应进行针对性恢复训练。以达到饮食安全为准,为患者制定安全进食流程,对舌肌进行训练,如吞咽、咀嚼等。1.3临床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呛咳、噎食、窒息发生情况。1.4统计学方法。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通过(x±s)表达,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通过(%)表达,用x2检验,若P<0.05确认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精神病患者防自杀护理论文

【关键词】精神疾病;自杀行为;预防;护理

精神病患者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的支配下,住院期间发生自杀行为而导致严重的后果。有资料表明[1],精神疾病总自杀率为51/10万,是一般人群的6倍~12倍。另有文献报道[2]1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死于自杀,是一般人群的20倍。由此可见,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如护理不当自杀成功率将会更高。为此,我们从提高认识入手,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实行科学管理,加强心理护理,开展多种服务,取得了全军精神科住院精神病患者连续28a无自杀的最好成绩。护理班被全国妇联授予“三八红旗先进集体”,被国家卫生部授予“巾帼文明岗”的光荣称号。老护士长曾光荣出席党的第十三届代表大会。现将成功经验介绍如下。

1提高安全意识,充分调动积极主观能动性

1.1热爱本职工作教育,树立为精神病患者服务的观念。由于传统观念,人们对精神病患者仍持有一定偏见,为精神病患者服务的护理人员社会地位也受到一定影响,“金眼科、银外科、挨打受气的精神科”就是这种偏见的一种体现。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中,科室间经济利益相差较大,社会交往也有较大局限性,这些现实无疑对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是一个影响,所以我们对新护士抓紧热爱本职工作教育,并以老护士长献身精神科、多次立功并光荣出席党的十三大会议的事迹激励大家,用几代老主任在精神科献完青春献终身的事例调动积极因素,每年开展一次“爱科室,爱专业,爱病人”的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双学双比(学雷锋,比奉献精神;学白求恩,比技术水平)”的对照检查活动。大家提出以患者的心理需求来调整自己的服务标准,以优质的服务来消除患者的消极情绪。观念树牢了,服务更新了,安全工作就有了保证。

1.2精神病护理继续教育与安全工作主动权。新护士虽从正规学校毕业,但精神科专业知识较为贫乏,不掌握本专业知识,安全护理工作将无从谈起。所以,我们每年对新护士进行了系统的精神疾病知识讲座,在继续教育中突出安全知识教育,安排新老护士组合进行安全护理传、帮、带,以老护士总结的“勤动手,搜检危险物品;勤动嘴,进行心理疏导;勤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勤用眼,把患者放在视线内”的“四勤”经验为传帮带的重要内容。使每一名护士都具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过硬的操作技能和应急能力,安全工作就有了主动性。

1.3总结典型事例教训,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我们整理了建科后自杀死亡的病历,将其临床表现,自杀方式和背景,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不良后果及工作人员应吸取的教训,承担的责任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后对护士进行思想教育,对近年来出现的自杀苗头及自杀未遂者也编入教育的实例,分析原因、预测后果、讲清危害,使大家真正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意外事件的危害性和严重性,从思想上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服务理念。我们每年进行一次“学制度,讲教训,论危害,查苗头,定措施”的安全月教育,思想上重视了,行动上自觉了,责任心增强了,工作上主动了,安全工作就能得以实现。

查看全文

精神病患者死因解析与护理策略

笔者分析了36例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的死因及相关因素,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以改进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降低致死率。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本资料来源于我院1998—2006年的全部住院病历,在2194例住院患者中,死亡36例占住院患者总数的1.64%。笔者对36例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归纳总结,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性别年龄与死因

36例死亡患者中,男26例,女10例,男女之比为1:0.38;年龄2l一77(47.354-13.52)岁,其中41—60岁18例占50.0%。见表1。

查看全文

加强对精神病患者管控通知

社区:

为加强对精神病患者的管控,防止其到处滋事,确保村民的生活安宁,经综治委确定,特制定如下监管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由综治办研究制定监管措施,社区具体落实,明确要求社区确定一名责任心强的同志密切关注的活动情况,早晚点名一次,发现特殊情况,立即上报社区、镇综治办。

2、督促其父母履行监护职责

由于是无行事能力的精神病患者,其父母作为法定监护人必须履行监护义务,社区应向其父母宣传相关的法律知识,讲明利害关系,同时发现附近居民做其父母的思想工作,督促其履行监护职责。

查看全文

精神病患者护理风险评估单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病患者入院三级护理风险评估单的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5月—2017年5月我院精神科采用入院三级护理风险评估单进行风险评估,选取该阶段收治的262例精神病患者,将其设置为观察组;另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施行普通入院风险评估的255例患者,将其设置为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59%,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20%,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入院时采用三级护理风险评估单对精神病患者进行书面风险评估,并针对评估结果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可有效规避护理风险,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入院;三级护理风险评估单;不良事件

精神病患者是较为特殊的群体,由于其出现精神症状,往往无法控制自身的行为,在住院期间容易出现暴力攻击行为,对护理人员和患者自身的安全均带来隐患[1]。为此,临床上一般会在精神病患者入院时对其进行入院风险评估,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我院自2016年5月开始采取入院三级护理风险评估单对精神病患者进行风险评估,相对于普通风险评估,三级风险评估实施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6年5月—2017年5月我院精神科采用入院三级护理风险评估单进行风险评估,选取该阶段收治的262例精神病患者,将其设置为观察组。患者的年龄分布于16岁~75岁之间,平均年龄(45.73±23.47)岁,均为女性患者,包括241例精神分裂症、15例双相情感障碍、5例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1例重度抑郁发作。另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施行普通入院风险评估的255例患者,将其设置为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分布于15岁~76岁之间,平均年龄(45.82±23.54)岁,均为女性患者,包括235例精神分裂症、10例双相情感障碍、9例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1例分离性障碍。所有患者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2]中关于精神病的诊断标准,2组患者的年龄、疾病构成比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可进行对比。1.2方法。入院三级风险评估单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一级评估由主班护士完成,主要评估患者:①入院方式:是自愿、非自愿(被动或骗入院)、步行、轮椅等;②一般接触:合作、不合作,及情绪状态;③个人卫生情况及有无躯体损伤、压疮、带管情况;④有无攻击行为包括语言、肢体及对象;⑤有无自杀自伤行为及具体描述;⑥患者院外情况;⑦生命体征;⑧住院依从性及不依从将采取的方式。二级评估由责任护士完成,在一级评估的基础上责任护士与患者沟通,对患者进一步评估,包括:①情绪状态:紧张焦虑、易激惹、高涨、低落、淡漠、敌意、平稳;②行为:兴奋、怪异、冲动、紊乱、不合作、违拗、木僵、活动增多或减少;③幻觉:幻听(命令性、评论性等)、幻视、幻嗅;④妄想:被害妄想、关系妄想、罪恶妄想、夸大妄想等;⑤症状对患者的影响;⑥患者对症状的应对方式:寻求帮助、主动倾诉、痛苦、攻击他人、自伤等;⑦治疗的依从性;⑧躯体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⑨家庭支持系统;⑩沟通能力;存在或潜在的风险;资料来源。三级评估由护士长完成,对二级评估的内容进行补充。入院三级风险评估必须在患者入院后72h完成。对照组施行普通入院风险评估。观察组进行三级风险单评估,并针对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护理防范措施,具体措施如下:①入院时,护理人员应采取温和、友好的态度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为患者介绍住院环境,并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安抚。②对抵触住院或有既往暴力攻击行为史的患者,尽量安排多名医护人员共同治疗和护理,操作时尽量敏捷,与患者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切忌距离患者过近或站在患者身后。并对患者的暴力行为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规避风险因素,病房内禁止摆放危险物品[4]。③当患者情绪激惹时,可采取保护性的物品对患者进行约束,固定好其肢体,待患者情绪趋于平稳时,及时解除相应的约束,整个过程中,应对患者进行适时的安抚[5]。1.3观察指标。对比2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主要包括自伤、自杀、伤人、坠床、噎食以及出走。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安全管理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安全管理对治疗及护理老年精神病的作用。方法调研120例在我院治疗的老年精神病患者,按随机分表法分为2组(对照及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进行安全护理及常规护理。观察统计数据,查看两种护理方法对患者治疗的帮助。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医护人员的细心护理下,病情稳定较快,患者发病次数较少(3.45±1.00次/月),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30.00%)数据统计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安全管理有效降低了不良事件发生率,并为患者提供安全治疗的环境;值得在医院内推广。

【关键词】老年精神病;护理;安全管理

老年精神病随着社会发展呈逐年上身趋势,如不细心护理将进一步加重患者心理异常状况及自杀率[1]。常规护理老年精神病对缓解患者病情无明显效果,不能保障患者身心安全;所以护理安全管理对老年精神病治疗及安全护理有明显意义。本次研究与探讨在老年精神病患者中护理安全管理对治疗及护理的影响,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调研120例,2014年~2015年在我院治疗的老年精神病患者,按随机分表法分为2组(对照及观察组),60例/组;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观察组中男32例,女29例,年龄58~79岁,平均年龄为(57.69±5.47)岁,病程6个月~3年;对照组中女性37例,男性23例,年龄是58~80岁,平均年龄为(56.99±5.35)岁,病程8个月~3年;两组患者基本资料进行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

查看全文

住院精神病患者失眠原因探析论文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失眠;干预

【摘要】目的探讨导致住院精神病患者失眠的相关因素,提出护理对策。方法对245例住院精神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接触交谈,分析影响睡眠的因素,制定相应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入睡困难86例(35.10%),早醒78例(31.84%),时睡时醒11例(4.48%),彻夜不眠18例(7.35%);失眠与精神症状、社会、环境、心理因素、躯体状况、药物不良反应等因素的影响有关;及时控制精神症状,消除疼痛和药物不良反应,加强心理疏导,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是控制失眠的有效措施。结论做好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睡眠状况监测,可防止意外的发生,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失眠;干预

失眠指入睡困难、早醒、时睡时醒、彻夜不眠[1]。对精神病患者来说,失眠是十分常见的症状,且睡眠好坏是判断病情变化的一项直观指标。因此,对精神病患者失眠的有效护理,有利于巩固疗效,促进疾病康复,防止意外发生。作者通过对精神病患者失眠原因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查看全文

精神病患者事故要素及护理策略

住院精神病患者外走、冲动、伤人、毁物及自杀、自伤等危险行为的预防与护理,是精神科病房护理工作的重点,为了发现危险行为的相关因素,科学性地提出防范措施,不断提高护理水平,对发生危险行为的58例住院精神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对存有危险行为,企图或已发生并造成严重后果的58例住院精神病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统一集中进行分析。内容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婚姻、职业、文化程度、病程、危险行为发生与入院时间的关系、发生的时间与采用的方式、患者的精神症状9项。将危险行为发生的频度和构成比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患者性别、年龄、婚姻、职业和文化程度度等项进行了χ2检验。

2结果

2.1性别和年龄

58例患者中,男36例,女22例。与同期住院610例患者男280例,女330例比较之结果,P<0.01,提示危险行为的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58例患者中40岁(含40岁)以下的患者49例,40岁以上9例。总体610例患者中40岁(含40岁)以下者425例,40岁以上者185例。P<0.01,说明危险行为多发生在40岁以前,40岁以上者明显减少。

查看全文

精神病患者开放式护理管理研究

精神病为神经系统的一种特殊疾病,主要由于患者心理障碍,导致患者在认知、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动出现间歇和持久性异常,患者若病发时可影响正常生活、学习、工作;且部分患者可在病发时可出现主动攻击、自杀等异常行为。临床治疗此类病时间较长,且患者经治疗后痊愈也可由于环境、事件等刺激诱发病发,部分患者病发时,家属和患者自己无法应对,严重的影响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1]。且对于首发精神病患者往往自我无法接受,自控能力较差,患者可出现情绪烦躁、行为异常,且与其他人沟通障碍,无法配合治疗。因此对于首发精神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模式应有所改变,而开放式管理模式为近些年研究发现的,主要针对于患者心理、行为、环境等进行有效干预,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但查阅相关首发精神病实施开放式管理模式相关文献较少。该文就首发精神病采用开放式护理管理模式进行详细研究,为今后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有利参考和证据,现将报告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前来该院就诊的48例首发精神病患者病历,对其进行详细的回顾与分析,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24例,其中对照组有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范围为20~68岁,平均年龄为(45.8±12.7)岁,狂躁型有15例,淡漠型有9例;而观察组有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范围为21~69岁,平均年龄为(44.9±13.1)岁,狂躁型有14例,淡漠型有10例。排除两组患者患有肝肾衰竭、凝血功能障碍等疾病,以及妊娠和哺乳等情况,避免由于治疗影响重大疾病的治疗,且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告知相关事宜和注意事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以取得患者家属配合。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平均年龄、病种分类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管理方法

1.2.1对照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