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5 15:51:2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静脉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护士静脉穿刺调查综述
本文作者:陈永芳工作单位:广州市番禺中心医院血液科
护士对职业防护的认识不足,对职业防护有关知识完全及基本掌握的护士为66.7%,部分掌握及未掌握的占33.3%;从表1可见,护士对静脉穿刺时戴手套的态度是无所谓及不应戴手套的占27.8%。由此可见,相当一部分护士对职业防护的学习及认识不足,护士对职业防护知识的总体掌握程度及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为此,进一步加强护士对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十分有必要,对保护医患双方及保障治疗效果均有重要意义。大部分护士静脉穿刺时未能戴手套防护表1显示,在静脉穿刺时,仅26.5%的护士总是戴手套,从来不戴手套的护理人员比例为62.5%。这个比例也与已往有关文献报道一致。刘红等[4]对100名临床一线护理人员进行统一问卷调查,护理人员在进行抽血、静脉输液时使用手套的比例较低,以静脉输液为例,其中全部戴手套和有时戴手套操作的护理人员总共仅占29%,从来不戴手套的护理人员比例高达71%。谌安君[5]对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教学医院18个科室320名护士进行临床护理操作戴手套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提示护理临床护理操作手套使用率低,特别是有可能接触到体液、血液的高危操作时,仅有很少一部分护士能做到总是戴手套;大部分只是偶尔戴手套,甚至不戴手套。这些研究结果均表明,临床护士在日常护理操作中,大部分未能采取职业防护。这导致护士发生职业感染的风险大大提升。4.3护士静脉穿刺时未能戴手套防护的主要原因:表2显示,护士静脉穿刺时未能戴手套防护的原因中操作不方便、不习惯的占了绝大多数。董桂兰等[6]调查护士在操作时不愿意戴手套的原因,其中有58.6%的护士也是认为戴手套不舒服,同时77.1%的护士认为戴手套操作不方便,会影响一针见血的成功率,而且在静脉输液操作时还会发生输液贴与手套粘连的现象,影响操作速度。谌安君等[5]分析护士不戴手套的原因主要是操作不方便,戴手套操作可能导致静脉穿刺成功率下降、延长操作时间而致护士临床人力不够。其次为不习惯,这与多年来护士工作繁忙、戴手套影响工作效率及医院管理层没有严格要求执行有关。直到近年,护士执业伤害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关注,才强调护士戴手套的重要性。本调查结果与上述文献报道基本一致。本调查发现,有47.4%的护士担心增加消耗,加大医疗成本而增加科室支出的因素,现在大部分科室都实行多劳多得制,手套消耗纳入医疗成本,消耗与奖金挂钩,使护士产生能不戴就不戴,能省就省的错误观念。另外,护理部领导及病房护士长并没有鼓励护士戴手套,甚至有部分护士长把手套作为科室财产管理起来而导致护士取用不便;也有6.2%护士认为没有必要,麻烦,心存有“我这么多年来都没有感染,以后也不会感染”的侥幸心理。董桂兰等的调查亦显示,约50%以上护理人员操作时不戴手套是因为担心患者有意见,怕患者抱怨。本研究发现有28.4%护理人员亦有因怕患者抱怨而不戴手套,可见加强患者对静脉穿刺时应该戴手套的认识非常有必要。
加强护士职业防护知识及自我防护意识的培训要做好职业防护,医院首先应加强护士职业防护知识及自我防护意识的培训,使每一名护士都能充分认识到职业感染的危险性和做好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在思想认识上打好基础。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及护理操作规程:医院应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护理操作规范,要求护士在静脉穿刺时戴手套。护士长要起到带头的作用,严格执行静脉穿刺时戴手套的规定。加大宣传力度。为护士的职业防护提供支持及方便。
犬髂外静脉与股静脉切开插管比较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Beagle犬髂外静脉切开插管作为外科学动物实验的可行性。方法20只Beagle犬随机分为股静脉组和髂外静脉组,分别行股静脉、髂外静脉切开插管,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果髂外静脉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多于股静脉组(P<0.05)。结论Beagle犬髂外静脉切开插管难度大,不宜作为外科学动物实验。
关键词:Beagle犬;股静脉;髂外静脉;静脉切开插管
Beagle犬髂外静脉为后肢静脉的主干,在骨盆腔前口腹股沟部毗邻髂外动脉、股神经[1]。股静脉位于髂外静脉远端,股静脉切开插管是外科学动物实验常见项目,经常用于建立静脉通道。Beagle犬髂外静脉切开插管在外科学动物实验领域目前尚未见相关文献报道。我们于2019年10-12月进行实验,以传统的Beagle犬股静脉切开插管作为对照,探讨将Beagle犬髂外静脉切开插管作为外科学动物实验备选项目的可行性。
1材料和方法
1.1实验动物与器械
普通级Beagle犬20只,身体质量为8~12kg,由广州医药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提供,许可证号为SCXK(粤)2018-0007。Beagle犬分笼喂养,每笼1例。手术画线笔、手术刀、组织剪、线剪、吸引器、电刀、甲状腺拉钩、血管钳、持针钳、眼科剪等。
多巴胺泵静脉注射致浅静脉炎护理成效
静脉炎是由于静脉中输人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或因静脉内长期放置刺激性较大的塑料导管引起的局部静脉化学炎性反应。通过用土豆片为患者进行湿敷治疗药物所致静脉炎,使其病程缩短,局部红肿、热痛及静脉条索状在短期消失,从而保护了静脉血管,减轻了患者痛苦。多巴胺作为一种血管活性药物,具有改善周围循环,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收缩血管、从而使血压升高等作用,是心脏治疗的常用药物。多巴胺易引起静脉炎及局部组织损伤,局部皮肤水泡、溃疡、甚至皮下组织坏死,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同时不利于临床治疗,如处理不当易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满,发生投诉,甚至造成医疗事故。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0月一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多巴胺持续微量泵静脉注射致浅静脉炎患者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28~86岁。所有患者在应用多巴胺后出现局部红肿,色素沉着,静脉呈条索状发白,自觉疼痛,触压疼痛加剧,并且有4例患者出现局部皮肤小水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试验组用土豆片沿静脉走向外敷,每天3次,每次20rain,连续1周。对照组用25%硫酸镁湿热敷,每天3次,每次20min,连续1周。
门静脉高压症护理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2例,男10例,女12例,年龄最小32岁,最大67岁,平均年龄(54.8±9.8)岁。其中乙肝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肿大伴脾亢12例,药物性肝硬化、血吸虫肝硬化各3例,术前B超脾脏大小(肋下斜径)(17.2±4.0)cm。合并轻度黄疸2例,少量腹水12例,肝硬化18例,住院天数5~48天。
1.2临床表现门静脉高压症主要表现为脾肿大、脾功能亢进、呕血或黑便、腹水或非特异性全身症状(如疲乏、厌食等)。呕血多为急性大出血,为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所致,易诱发肝昏迷。体检可触及脾脏,见腹壁静脉曲张、黄疸等。还可有蜘蛛痣、肝掌、男性乳房发育等。
1.3治疗方法均在气管插管麻醉下行原位脾切除,手术的关键在于保持脾脏在原位状态下断离胃短血管和脾门血管,然后分离周围组织,最后完整地切除脾脏。
2护理
2.1急性出血期病人的护理
静脉套管针护理分析
我们采用静脉套管针针芯进行腰麻,用于小儿下腹部、下肢手术麻醉,取得满意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期行下腹部、下肢手术的患儿60例,年龄6月~6岁,ASAⅡ级。依对应年龄、体重和手术随机分为A、B两组(n=30),A组为腰麻组,B组为全凭静脉麻组。
1.2麻醉方法:患儿术前禁食6h,术前30min肌注鲁米那4~6mg/kg、海俄辛0.01~0.02mg/kg。入室时予肌注氯胺酮5~7mg/kg,入睡后面罩吸氧并建立静脉通道,静滴5%葡萄糖盐水4~10ml/(kg・h)。A组行腰麻,一人固定小儿,取右侧卧位,予屈髋屈膝不屈颈,确定腰3~4间隙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用22G或24G国际通用型号静脉套管针针芯经穿刺点刺入,达蛛网膜下腔后观察针尾部脑脊液流出,接注射器,按患儿脊柱长度,注入0.5%布比卡因0.15mg/cm,随即平卧,术中辅以咪达唑仑0.05mg/kg镇静。B组以2mg/(kg・h)持续输注氯胺酮行全凭静脉麻醉,亦辅以咪达唑仑0.05mg/kg镇静,必要时予氯胺酮每次1mg/kg。
1.3监测与记录指标:采用欧美达7100监护仪连续监测患儿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记录入室、术始、术中(术始30min)、术毕的数值,记录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唤之能应、睁眼或哭闹)、B组氯胺酮的公斤体重剂量,记录患儿的不良反应。
1.4统计学分析:所得数据均以±s表示,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处理,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静脉镇痛及呼吸功能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为避免肺病手术本身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本组均选择ASAI~II,单一肺叶切除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观察组:静脉镇痛:男19例,女11例,年龄15~67岁,平均(40.08±26.89)岁,体重(46.2±16.3)kg;手术种类为左肺肺叶切除16例,右肺叶切除14例。对照组为硬膜外镇痛,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17~67岁,平均(40.74±21.34)岁,体重(45.3±15.6)kg;手术种类为左肺肺叶切除17例,右肺叶切除13例。两组麻醉方法、术中用药、手术时间基本一样,具有可比性,术中及术后均留置尿管。
1.2镇痛方法:观察组:1%曲马多+1.5μg/ml芬太尼;对照组:0.125%布比卡因+芬太尼2μg/kg[1];为防止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镇痛泵中均加2.5mg氟哌利多。均在手术结束前1h给首剂之后接镇痛泵,术后镇痛持续约48h。
1.3观察内容:①镇痛效果:使用0~10cm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尺,分别记录术后24、48h静息和咳嗽疼痛评分。术前1d教会患者评分尺使用。②肺功能:测试术前及术后1d、2d坐位时FVC、FEV1、PEF,取三次测量值的最大值并记录并将术后值换算为术前值的百分比。术前一日教会患者肺功能仪的使用,测定术前及术后1d、2d动脉血气,抽取动脉血标本前停止吸氧30min。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1d、2d坐位呼吸频率。③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呼吸频率<1次/分或PaCO2>50mmHg)、低血压(收缩压<90mmHg或降低超过术前值20%以上)、运动阻滞(改良Bromage)、镇静程度。④肺部合并症(肺部感染、肺不张)、手术后住院天数。
1.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组内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用团体t检验,以P<0.05为显著性差异。
2结果
新生儿静脉穿刺方式运用
静脉输液是新生儿给药的主要途径,但由于新生儿特殊的解剖特征和生理特点,如血管脆弱、管腔细小、好动、不合作等,容易导致穿刺部位肿胀、出血。如果多次穿刺,将对患儿造成一定的伤害,同时也给护理工作增加一定的难度和工作量。对于需要长期静脉输液的新生儿,静脉穿刺留置是最好的选择。由于其具有操作简单、套管柔软、对血管刺激小、可长期静脉内留置等优势,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用药和急救,并且可显著提高护理工作效率J。当前静脉穿刺的部位主要有腋静脉、头皮静脉、踝部大隐静脉及前臂头静脉,但对于新生儿这类特殊人群来说,哪个部位的静脉穿刺留置效果最佳目前尚存在争议。本文就新生儿静脉穿刺的方法做一比较分析,为临床静脉留置输液方法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8年10月至2010年3月,我科行静脉留置输液的新生儿243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编号,其中男139例,女104例;胎龄28~36周,平均33.8周;出生体质量1353~1937g,平均1663g。根据随机数字方法分成3组,每组81例,分别为腋静脉穿刺组、头皮静脉穿刺组和前臂头静脉穿刺组。3组患儿在性别、年龄、胎龄、出生体质量以及病情方面均没有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3组患儿均采用24G密闭式静脉留置针,其静脉穿刺部位分别为腋静脉、头皮静脉和前臂头静脉。穿刺成功后均采用3L无菌透明敷贴封闭穿刺部位,平整粘贴并固定好;采用含肝素钠的生理盐水5mL(使用250mL生理盐水加入12500U肝素钠配制而成)正压封管。穿刺固定好后,每隔24~48h揭开无菌敷贴,用75%酒精消毒穿刺针眼处,待于燥后换用新的无菌敷贴。输液管每24h更换1次。整个护理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注意每天观察穿刺部位,当穿刺处出现肿胀、留置针阻塞、2级及以上静脉炎时应及时拔除留置针。如果未出现上述情况,留置针保留时间应不超过14d,应注意及时、主动拔针,以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比较分析3组患儿的留置针留置时间、穿刺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合作率、患儿家长满意程度等情况。
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治疗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16例患者,行患肢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人工血管包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小腿浅静脉及交通静脉结扎抽剥术,并配合围手术期中医药辨证施治,通过彩超观察患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股深静脉、腘静脉术后内径及血液返流时间皆较术前缩短,其中股总静脉、股浅静脉内径及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股深静脉返流时间,手术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股深静脉、腘静脉内径及腘静脉返流时间,手术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有明显的改善,可明显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血流动力学
广东省中医医院血管外科近年来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116例,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001~200612广东省中医医院外科收治的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116例,其中男性74例,女性42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58.9±11.3)岁;病程1~50年,平均(17.4±12.5)年。其中51例术前合并小腿静脉性溃疡,溃疡面积最大者达10×18cm2。116例患者术后未有出现静脉血栓等并发症者。
工作坊培训模式在静脉导管维护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工作坊培训模式在规范护士静脉导管维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全院进行静脉导管维护质量控制调查,并对54名静脉治疗小组联络护士进行相关理论知识考核,针对存在的问题,采用工作坊模式进行培训。理论考核以百分制计分,划分4个等级。结果:培训前静脉导管维护质量控制检查,冲管及封管、输液接头护理、静脉导管固定及撕除贴膜的合格率分别为85.00%、82.00%、80.00%及75.00%;培训后合格率分别为95.00%、100.00%、96.00%、98.00%,显著高于培训前(P<0.01);护士理论考核成绩平均分培训后为(87.98±7.43)分,显著优于培训前的(78.19±8.91)分(P<0.01)。100.00%的护士认为此培训方式对以后静脉导管维护有帮助;96.30%的护士对此培训方式非常满意。结论:工作坊培训模式既能有效提高护士的静脉导管维护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又能有效激发护士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了培训效果。
【关键词】工作坊模式;静脉导管维护;护士培训
静脉输液是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由于静脉导管装置种类的增多及对输液治疗质量要求的提高,导管维护不当可导致患者受到伤害。刘名君等[1]调查144所安徽省各级医院静脉治疗现况,显示在静脉导管维护方面,正确实施冲封静脉导管及接头更换的医院仅占58.33%。为提高护理质量,提供专业、规范的静脉输液治疗维护,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我院于2018年4月对全院静脉治疗小组成员进行静脉导管维护理论水平调查,针对薄弱环节,采用工作坊模式进行重点培训,包括理论知识讲授、案例分析、实践指导、总结提炼、体验分享。工作坊是一种应用于临床护理人员培训的新型的教学方法,通过体验、参与、互动等培训方式,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参与者及培训者学习积极性,补充了单一、呆板的单向授课方式,广泛运用于学校教学和在职培训[2]。本研究将这一教学方法应用于静脉导管维护培训中,成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培训对象。培训对象来自全院54个护理单元静脉治疗小组联络员,均为女性,年龄22~50(31.78±5.36)岁,本科32名,大专22名,工作年限为4~30(9.65±5.61)年,主管护师20名,护师28名,护士6名。1.2方法。1.2.1成立工作坊管理和培训小组管理小组由1名分管静脉治疗的护理部主任和1名静脉治疗组长组成,主要负责工作坊培训项目的统筹管理,包括培训前期筹备、院内静脉导管维护现状调研、培训计划、培训前后考核和结果分析、监管计划实施的过程、评价计划实施的效果等。培训小组包括理论和技能培训。理论培训小组组员2名,来自获得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专业证书的肿瘤科护士长和干部呼吸科的省静脉治疗委员会副主委护理专家。技能培训组包括5名教练员,10名辅助教练员,均为静脉治疗骨干护士,分别来自肿瘤科、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呼吸科等中心静脉导管比较多的重点科室,均接受过省级相关静脉治疗培训。1.2.2前期准备(1)收集资料:①各护理单元静脉治疗小组联络员针对静脉导管日常维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手机拍摄记录,统一将照片发送至静脉治疗小组微信群,培训小组组长负责整理分析照片;②护理部对全院住院患者进行静脉导管维护质量控制检查,调查全院静脉导管维护现况,包括各种输液工具的维护情况,冲封管时机、冲封液量、导管的固定、穿刺部位的选择、输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等。分析发现,在冲管及封管、输液接头护理、静脉导管固定及撕除贴膜等方面,合格率比较低。(2)护理部根据201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的《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以下简称为《规范》)[3],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参照相关文献,自编测试试卷,试卷内容共30个条目,包括一次性钢针、静脉留置针、PICC、中心静脉导管(CVC)、输液港等输液装置及日常维护等知识。对全院所有护理单元54名静脉治疗小组联络员通过微信问卷星平台进行测试,调研静脉治疗小组成员理论知识掌握情况。1.3培训方法。根据《规范》要求,采用工作坊教学方式进行培训。(1)理论培训(0.5学时):采用幻灯片形式讲解导管冲封管目的、时机、浓度及冲封液量、不同输液接头正压封管的步骤、固定方法的选择及静脉导管日常维护等相关理论知识。(2)案例分析(1学时):将静脉治疗小组成员拍摄的照片中典型案例制成PPT课件,用“大家来找碴”形式指出案例存在的问题及处理的办法,现场讨论,制定整改措施。(3)实践指导(2.5学时):将静脉治疗小组成员分为5组,每组人数控制在10~11人,每组有1名技能教练员及2名辅助教练给予规范化演示。①冲管及封管:外周静脉留置针用3~5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PICC、CVC及PORT5~10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正压封管,肝素帽边推边退针头,当剩0.5~1ml封管液时,用手掌大鱼际顶住注射器针头,一边推一边拔针头,推液速度大于拔液速度,在推的瞬间先夹闭拇指夹再拔针;正压接头封管液推注完毕,先分离注射器后夹拇指夹。加强规范性操作,可降低静脉导管回血堵管的发生[4]。②输液接头护理:每周更换输液接头,输液接头疑似污染、接头中有血迹及残留液时应立即更换。用75%酒精对接头的横截面及纵截面用力擦拭,至少15s,待干后连接接头[5]。③静脉导管固定:采取高举平台法U型固定,单手或双手持透明敷贴无张力垂放,敷贴中心对准穿刺点。捏:从穿刺点捏留置针柄突起或中心静脉导管。抚:自内向外抚压整片贴膜。压:边压边框边撕贴膜,肝素帽或正压接头高于穿刺点。U型固定降低导管留置过程中回血、血栓等发生[6]。④贴膜撕除的方法:0°或180°撕贴膜。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模型模拟练习。(4)培训后考核:操练结束后每名护士均在分组教练员处现场独立完成操作考核并计分,考核以百分制计分,包括4个部分:冲管及封管(30分),输液接头护理(20分),静脉导管固定(30分),贴膜撕除(20分);另外护理部再次通过问卷星平台进行相关理论测试。(5)总结:护理部主任总结此次培训工作,要求各护理单元静脉治疗小组联络员培训结束后对全科护理人员进行全科覆盖培训,留有培训记录,考核成绩上报护理部。1.4培训效果评价。(1)比较工作坊培训前后全院静脉导管维护质控合格率:工作坊培训前后2个月全院进行静脉导管维护质量检查。按照我院静脉导管维护质量考核标准进行统一质控,计算静脉导管维护质控合格率(各项维护措施合格条目/该项维护措施检查条目)。(2)比较工作坊培训前后导管维护知识理论成绩和现场技能考核情况,以百分制计分,85分以下为不合格,85~90分为一般,91~95分为良好,95分以上为优秀。(3)满意度调查:自行设计问卷调查护理人员对工作坊培训模式的效果认可度及满意度,不记名。培训效果认可度评价分为无帮助、一般、有帮助;满意度评价分为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4.0进行统计学分析。理论考核成绩用x-±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描述;培训前后质量控制合格率比较采用χ2检验,培训前后各等级成绩人数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平均分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探索静脉炎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护理
摘要:通过分析静脉炎发生的原因,综述相关防治护理措施,为降低静脉炎发生率,预防药品不良反应,合理、安全用药,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静脉炎原因防治护理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穿刺静脉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和疼痛,皮肤下出现红线,严重者静脉可出现索条状改变和结节。静脉炎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同时也影响了治疗效果。其主要是由于同一根静脉反复多次穿刺或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留置刺激性较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1]。多年来,临床专业人员通过了解静脉炎发生的原因,采取多种有效的防治护理措施,使静脉炎的发生率有所下降。
一、静脉炎发生的原因
1、药物作用
静脉炎的发生主要与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及Ⅰ型变态反应有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