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况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5 14:15:0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境况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当代诗歌境况

我在这里所讲的“当代诗歌”,不是严格意义的“正统文学史”上的“当代诗歌”。在“正统文学史”的概念中,是把中国文学的发展分成了四个阶段,分别是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而且大致是以1840、1919和1949年做这四个时代的分界线的。所以,“当代文学”在通用的文学史教材里,一直是指1949年以后的中国文学。然而我所讲的“当代诗歌”,不是指这样一个正统文学概念;而且我所指的“当代”,也不是社会学家或人类学家所说的“当代”的意思(他们所说的“当代”,是指目前我们正在经历的时代),一句话,我所说的“当代诗歌”,指的是从1976年至今的诗歌。

为什么要选择1976年这样一个时间呢?这只是因为1976年曾经发生过一次“天安门诗歌运动”。这个运动,把此前和此后的诗歌创作明显地区分开来。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诗歌创作是非常活跃、而且非常具有成效的。当时出现了一大批好的诗人,包括穆旦、戴望舒、徐志摩,还有象征派的李金发等等。但是到建国以后,这些诗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写得少了,尤其是到五十年代末,随着国内政治气候的变化,出现了一种“红旗歌谣”式的诗歌,失去了诗歌应有的人文关怀、失去了诗歌应该具有的韵味和品质……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70年代。

1976年,国内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四五运动”,一大批诗歌被张贴到天安门广场、或西单民主墙上,震动了全国……这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天安门诗歌运动”。当时的诗歌就形式而言,主要的还是古体诗词样式(如著名的“扬眉剑出鞘”等等)。

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是:1976年左右,在北京,在天安门之外的其它胡同里、小巷里,还有一些所谓“地下”的诗人,在创作着一些与当时频频见诸于国内报刊的诗歌完全不同的别样的诗歌。这些“地下诗歌”,是以手抄本、或者油印刊物(比如《今天》)的形式流行于世的。这些诗人,便是北岛、食指、芒克、杨炼、顾城、江河等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朦胧诗”创作的代表人物……我所说的“当代诗歌”,就是从这些人、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查看全文

诗歌境况分析论文

我今天讲座的题目是:《当代诗歌境况及其走向》。

我在这里所讲的“当代诗歌”,不是严格意义的“正统文学史”上的“当代诗歌”。在“正统文学史”的概念中,是把中国文学的发展分成了四个阶段,分别是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而且大致是以1840、1919和1949年做这四个时代的分界线的。所以,“当代文学”在通用的文学史教材里,一直是指1949年以后的中国文学。然而我所讲的“当代诗歌”,不是指这样一个正统文学概念;而且我所指的“当代”,也不是社会学家或人类学家所说的“当代”的意思(他们所说的“当代”,是指目前我们正在经历的时代),一句话,我所说的“当代诗歌”,指的是从1976年至今的诗歌。

为什么要选择1976年这样一个时间呢?这只是因为1976年曾经发生过一次“天安门诗歌运动”。这个运动,把此前和此后的诗歌创作明显地区分开来。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诗歌创作是非常活跃、而且非常具有成效的。当时出现了一大批好的诗人,包括穆旦、戴望舒、徐志摩,还有象征派的李金发等等。但是到建国以后,这些诗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写得少了,尤其是到五十年代末,随着国内政治气候的变化,出现了一种“红旗歌谣”式的诗歌,失去了诗歌应有的人文关怀、失去了诗歌应该具有的韵味和品质……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70年代。

1976年,国内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四五运动”,一大批诗歌被张贴到天安门广场、或西单民主墙上,震动了全国……这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天安门诗歌运动”。当时的诗歌就形式而言,主要的还是古体诗词样式(如著名的“扬眉剑出鞘”等等)。

这是一个方面。

查看全文

深究曼海姆的社会境况决定论

摘要:本文考察了知识社会学的中心思想,即受海姆的“社会境况决定论”,并在此基拙上探讨了受海姆这一理论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区别。

关键词:知识社会学社会境况决定论唯物史观

“社会境况决定论”是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中心思想,它探讨“知识的存在决定”或“思想的社会决定”。曼海姆认为,思想家总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状况中,特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状况造成了思想家看问题的社会角度,思想家从自己的社会角度出发形成思想理论,就难免使自己的思想理论带有自己的社会偏见,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因此,思想终究是由社会境况决定的,曼海姆把这叫做“境况决定论”或“社会境况决定论”。不少西方学者将这一观点同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相提并论,并称为“马克思一曼海姆观点”。让我们对曼海姆的这一观点作一考察,并澄清这一观点同马克思的观点的区别。

一、社会境况决定论的表现

曼海姆的“社会境况决定论”认为,思想、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并不是由思想理论本身决定的,而是由思想理论之外的社会境况即社会环境、社会状况决定的,曼海姆把这些决定思想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因素也叫作“存在因素”或“超理论因素”。

具体地说,曼海姆说的“存在因素”或“超理论因素”是指客观存在的生活经验、群体利益、社会地位、社会过程以及其他社会环境因素。在他看来,这些社会性因素制约着人的认识方式,使不同的社会环境的人产生不同的思想,因此,思想理论必定同这些社会性因素有关。

查看全文

研究流动境况中的儿童受教育权

一、现行教育制度存在的缺陷

中国《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明确规定: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不应受财产状况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但是,这种原则性规定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资源紧缺、地方保护、身份歧视、教学评价指标不合理等负面因素,致使从地方到中央的习惯做法、政策、法规甚至法律本身都存在相当程度的不公平,平等原则没有很好地贯彻到具体的制度中。教育不公问题作为城市病的一种,囊括了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教育机构的身份歧视、对学生的身份歧视、大学招生的地域歧视、高考户籍限制等教育不公平现象。对于随迁子女来说,现行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在明示的基本原则上,都是利好的,但具体制度规范往往是不利的。随迁子女群体相对来说是个新生事物,现行的主要教育法律法规产生于限制迁徙的宏观制度背景,立法滞后。过去的体制是城乡二元分割,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衡,虽然近期出台了一系列旨在补偿和特殊关照随迁子女的教育政策,但仍然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对随迁子女教育不公平这一现实。对现行教育制度进行分析总结并对照随迁子女群体的基本需求和特殊需求,其显现出来的缺陷主要有:(一)小学属地管理,资源优先满足本地学生,对于随迁子女就近入学没有强制性的责任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于随迁子女入学作出了强制性规定,目前已经不是问题,但是对于“就近入学”的小学生就学原则却难以落实。在学位不足的情况下,随迁子女往往被作为最后考虑的群体而无法就近入学,导致他们上学穿过几条交通主干道、坐公交车十几站的都有,严重影响了学习时间和人身安全。如某行政村小学在优先解决完本村户籍生和买房户的子女入学后,剩余的招生名额拿出来供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抓阄。该学区教育负责人连续几年呼吁新建学校或者扩容改造,由于筹集资金问题难以解决而未被上级批准。教育资源配置对受教育人口波峰波谷的适应能力不足长期难以改观,主要是决策者没有承担不良决策责任的风险,缺乏解决问题的动力。以北京为例,2010年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是41万多人,2011年9月份的统计是48万多人,2012年将近61万人,到2015年预计会达到85万人,因为义务教育的款项是按照户籍所在地在划拨,确实给北京的学校造成了很大压力,也给随迁子女就近入学造成了障碍。(二)教学评价以升学率、学习成绩为最重要标准,导致随迁子女在学校内部遭遇种种歧视有些学生经历千辛万苦,甚至是缴纳了不菲的赞助费以后,进入教学条件相对较好的公立学校,由于难以融入学校的教育大环境,不得不再次回流到教学条件比较差的民办学校。有些学生则被劝说转学、退学,有些学生被迫留级。(三)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均衡分配的力度太小,无规定均衡分配渐进的时间表,也无规定针对规避政策行为的应对措施比如一些优质高中按照政策要求拿出一定比例招生指标分配到各个初中以后,仍然要求按照考试成绩择优录取,一些教学质量差的学校因为没有学生通过考试,指标就被调剂走了。以上种种制度偏差和规避行为,导致随迁子女对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享用极度匮乏,从而影响到其对高一级教育阶段的选择范围,也间接决定了这一群体走向社会所可能定位的阶层局限,导致社会阶层固化。(四)户籍藩篱导致一些城市抵制随迁子女异地高考和中考,给该群体造成难以逾越的障碍这一显而易见的不公平由于有旧制度的撑腰,甚至造成了民间冲突,城市原住民与城市移民之间因为教育利益之争而走上大街引发街头事件,在网络上更是两军对垒,剑拔弩张。比如占海特事件,随迁子女一方呼吁教育平等,要求异地中考和高考权利,原住民一方要求制度因循守旧,拒绝城市移民的要求,继续独享优质教育资源①。目前中国大学招生中对当地考生投放了比平均水平高得多的名额,如39所国家“985工程”重点大学的招生名额即是如此,北京近几年的高考录取率都在80%以上,而作为生源大省的河南却一直都在80%以下,这既凸显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又加剧了随迁子女考生与本地考生的教育利益冲突。(五)对于民办学校的歧视性待遇导致民办学校难以留住人才,教师流动频繁如民办学校登记为“民办非企业”性质,教师退休待遇与企业相同,教师在岗待遇也不如公办学校,引起教师对前途的忧虑,造成对人才的吸引力大打折扣。据调查,河南某市民办学校流动年轻教师占该市全部流动教师的45%,他们既是民办学校教师的主流,也是流动教师的主流。教师的频繁流动,使其无法全身心投入教学,导致民办学校教育质量难以提高,而民办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随迁子女。

二、可资借鉴的当代主流教育平等理论

教育平等理论主要阐释教育公平与教育平等的内涵、分类与关系。概括来说,教育公平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横向的公平,即受教育权的平等。每个人都拥有与他人相同的受教育权利,包括过程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其二是纵向的平等,就是有差别的平等。教育本身应当使人们获得改善自身境遇的机会,应当将教育作为“补偿利益”的方式,弥补经济因素造成的不平等问题。教育公平实质上是人们对既存教育利益,诸如教育机会、教育资源等的分配是否合理,以及这一分配方式产生的原因和标准等的价值判断。以上横向的公平和纵向的平等,也可以表述为均等性公平和非均等性公平。均等性公平是指平等地对待相同者,是一种横向的、水平的和平均的公平;非均等性公平是指纵向的、垂直的和不均等的公平,即不均等地对待不同者。对于教育资源配置来说,这两种公平要同时兼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均等性公平主要用于评价基于身份、能力方面的非歧视分配,反映的是人格平等和机会均等。非均等性公平主要用于评价基于地区、群体、个体差距方面的补差性分配,反映的是人道关照和历史性补偿。需要指出的是,无论哪一种公平,都不应该被理想化、绝对化和表面化,所谓公平,是基本公平,是相对公平,是实质公平。

三、随迁子女受教育权保护制度的建构

实现随迁子女平等受教育权,首先,需要解决教育资源总体不足境况下的平等享用问题;其次,解决在学过程中因为学习成绩、家庭经济状况、家长社会地位而被歧视性对待,对学习帮助和教学融入的需求得到满足问题;再次,是在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现实中如何公平地得到分配给这个群体的机会;最后是升学权中户籍壁垒的破除,这一权利的实现由于受到城市既得利益群体的抵触,成为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针对前述问题,建议从以下方面重构教育制度:(一)扩大义务教育统筹管理范围变革教育管理体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由省级统筹管理和投入,解决由地方投入为主带来的不同地区教育资源差距悬殊问题和教育设施峰谷调节能力不足问题。加强人大对同级政府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法律监督,③加大教育投入,限时解决超大班额、大班额问题。借鉴日本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经验,缩小地区差距。(二)明确就近入学空间标准对就近入学进行详细规定,并规定学区所在地行政负责人的决策责任后果。建议把“就近”限定在小学一年级学生步行十分钟到十五分钟的范围内,新建学校选址要优先考虑这一条。否则,就近还会是个橡皮筋。可制订专门的教育发展行政责任制度,如果某学区出现无法就近入学的学生,且在开学前无法协调解决,要对学区所在地行政负责人问责。(三)革新教育评价标准改革教学评价标准和对学生个体的评价标准,并拓展对学校考核评价的主体。在教学评价标准中把帮助学生进步作为重要指标。在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中,把历时性的进步作为重要指标,不进行横向比较。在针对学校的考核评价指标中,把学生及其家长的意见分配较大的权重,改变管理本位的传统,突出学生主体性和家长满意度,改变只对上级负责的体制,突出教育事业服务大众的本质,把应试教育理念转变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养成式教育理念,如此,受益最大的将是随迁子女群体。(四)逐步放开对学生的户籍限制鉴于中国大、中、小城市及县、乡、村教育资源占有差距悬殊的现实,在努力均衡教育资源,缩小城与乡、城与城之间教育差距的同时,在相关政策中给出改革的时间表,每年都要要求切实的改变。比如,要求一线城市每年允许多少比例的非户籍随迁子女就地考试,考试指标可以按照居住时间进行分配,二线城市相应增加比例,三线城市增加更大的比例,这样逐步地解构不公平不合理的制度,既可以给随迁子女相对的公平,也可以避免对城市教育资源冲击过于猛烈而引发一系列问题,在条件成熟后修改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取消升学户籍限制。(五)教育资源配置突出公平与均衡把公平和均衡作为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明示原则,增量投入优先保障刚性需求,存量管理突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改变过去头重脚轻、青睐高等教育的做法,增量投入优先用于随迁子女急需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教育实践中已经涌现出不少好的做法,应该及时提升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制度。在优质教育资源无法迅速增长的客观条件限制下,资源共享是资源公平分配便捷有效的途径,是一种内涵式的增长方式。如:教师无校籍管理的体制创新,校长流动性任职的校际间交流,优质课件的信息化共享等,都是资源共享的有力举措。流动儿童特别是处于多重流动境况中的儿童受教育权实现方面的问题,与现行制度的不合理限制密切相关。这种限制从纯粹理论的角度看并不合理,但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从教育公平的角度看是不正确的,但从教育的计划性角度看又是必需的。关键是什么程度的限制才是适当的,如何把限制降到最低直至取消。这是一个兼具价值性和技术性的问题,目前的制度没有给出答案,需要在实质平等的大原则下寻求具体出路。多重流动境况中儿童教育所面临的诸多特殊问题比较复杂,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和政府部门协同解决,无论哪一方面的单打独斗都是不可行的。流动还将长期存在,制度必须面向未来。

查看全文

商务英语创新型人才就业境况研讨

摘要:以贯彻实施十七大精神为目标从商务英语的就业现状、国内外的客观形势、商务英语三个具体方向以及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并结合相关调查资料,对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就业形势进行理论性研究,并提出当代大学生应如何进行商务英语就业选择,为更多的商务英语学生提供更完善的信息,有利于商务英语毕业生的就业。

关键词:商务英语;就业形势;对外贸易

2007年,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十七大精神对就业作出部署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发现社会需要既具有英语应用能力,又有商务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具有较强商务英语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由此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就业形势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商务英语内涵

商务英语作为专业英语课程,即ESP(EnglishSpecificPurposes)的一个分支,是指人们在商务活动中所使用的语言。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商务英语主要用于对外贸易,被称为外贸英语。现在随着经济发展的日益全球化,现代商务英语已成为一门实用性学科,以国际商务为语言背景的专门用途英语。而且学习商务英语的人是学习英语语言和国际贸易的完美组合体。商务英语能力的人才具备一定的商务操作技能和业务处理能力,在国际商务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商务英语就业形势分析

查看全文

优质教学境况的建立

有人说孩子的心灵像白纸,纯洁无瑕,老师就像是个画师,在白纸上画出最美的画。而我更愿做一只带队的大鸟,与等待起飞的小鸟们一起在蔚蓝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上面一段话是我在实施訢课程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座右铭,目的是激励我时刻注意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他们参与交往的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中来,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人。

一、融会贯通,敢于创新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数学教学要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推陈出新。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回忆,运用辐合求同思维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归纳,得出规律,达到获得知识板块有助理解和迁移创新的目的。创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只有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反馈、反思,迁移等方法,才能最大程度地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提到,能掌握整数计算的各运算定律,培养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自觉地进行合理的计算,尽量使用简便算法。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灵活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在教学小数、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中可以把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到这里,就算是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中遇到能够使用简便的方法,也提倡学生大胆的运用。如教学“圆环”面积的时候,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出用“外圆的面积减去内圆的面积”,在计算的时候发现:外圆的面积是πR2,内圆的面积是πr2,这样得到的式子是:πR2-πr2,我启发学生观察式子的特征,跟我们以前所的哪一个知识有关,能不能使计算简便一些。学生通过讨论,利用乘法分配律可以得到“π×(R2–r2)”,这可以减少了学生在计算中多次使用圆周率的麻烦,既能使计算简便,也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乘法的运算定律复习了一遍。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静态的知识结论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之中,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规则建立在形象的感知之上,只有这样“授之以渔”,学生的思维才会达到辩证的水平,对一些似是而非、易于混淆的问题才不致于简单地作出非此即彼的是非选择,而是在对立统一中寻求确切的解答;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大有发展。

二、标新立异,培养创新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重要话题。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从标新立异开始。标新立异是创新的幼芽,老师们应该用欣赏的眼光、赞扬的话语去保护它,浇灌它,使它茁壮成长。如在教学加法算式:5+5+5+5+4相加时,要求把它改写乘法算式,结果大部分学生作出(1)5×4+4(2)5×5-1,出乎意料的是有一个同学却是做6×4。我高兴地表扬他的大胆创新,有同学却马上反对。这样,同学们就在不知不觉中参与辩论。此时全班同学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活跃。我适时引导学生评价这几个算式,哪个算式是正确的?哪个最简便?这样,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心理压力得到减轻,自尊心得到充分尊重,个性特长得到有效地发展,创造性思维得到较全面的开拓,从而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善于应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题,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查看全文

漫谈师范美术教育的境况和未来发展

摘要:高等师范美术院校要明确教学、科研和创作三者的关系,确立教育性、研究性、学术性是师范美术教育的关键。当前高师美术教育,其教育性质与教育功能,以及教育质量和培养目标都存在明显问题。高师美术教育的发展,就是要建立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以及建构中国美术教育的精神品质和语境。

关键词:高等师范美术教育时代诉求未来发展

一、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境况和时代诉求

回溯历史,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正是在师范美术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06年,南京两江师范学堂设立图画手工科,标志着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起步,随即保定北洋师范学堂和杭州师范学堂等也实施了以西洋美术教育内容和方法为主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手段。随后,苏州美专、北京美专、杭州美专等私立美术学校和国立美术系科相继建立,形成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完整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传统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为现代规模化教学所取代;美术教育不再仅仅是提高个人修养的需要,更在于职业化的训练和社会普遍的美育功能。教学的内容也不仅仅是个人经验的传授,而是成为系统化、学科化和规范化的普遍教学;美术的培育对象也由少数文化精英转向社会大众,强化美育在大众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然而,现实让我们感到,能够承担和实践这一使命和责任的教育者还不够多,美术教育的主导性还不够强。具体体现为,首先,许多美术教育者对民族美术教育无从着手,简单地以传统的教学和创作状态来应对当今多变的美术教育形式。同时,自身的师德修养理论研究及学术思想、创作能力都很匮乏。同时,只热衷于西方美术观念、思维方式,完全用西方的色彩、素描技能来建构自己的美术形态,对民族传统美术的价值缺乏深入理解,使外来文化占据了美术教材、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主导地位。西方美术内容与艺术观点往往成为美术教育的主体与核心,出现了对西方美术教育的理念、课程、教学体系的模仿、照搬,以至于当代美术教育务虚多、求实少,急功近利多、长远思考少。所以,高校美术教育肩负着中国美术人才培养和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振兴的任务,是民族美术发展创新的重要基础、教育理念和方法,这决定了美术教育的抉择与走向。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现代美术教育的时代诉求下,高师美术教育的民族性教育理念与方法就显得极为重要和充满启示性意义。高师美术教育与专业美术学院的不同之处,应该是把研究学术、搞艺术创作和为人师表结合起来,这是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师资建设的关键。为师、为学、为艺,应该是从事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艺术家、教育家共同追寻和坚持的理想。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为学者,慎思、笃行、问道;为艺者,敏悟、游心、抒怀。三种不同的文化使命与生活状态,都聚集在当代高师美术教育者的身上。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美术师资。优秀的教师不一定画得最好,但一定要教得最好,其着眼点应该放在美术教育上,因此,美术教师首先是为师,应该是美术教育家而不是单纯的创作家,为师比为艺更为重要,“师范性”是根本。另外,对为师者来说,还必须在美术研究和艺术创作中有较高建树,这是根本,所以,明确教学、科研和创作三者的关系后,确立教育性、研究性、学术性是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查看全文

09年我国宏观经济境况

摘要:本人根据200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本人对中国2008年,2009年以及未来几年的宏观经济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包括企业发展、房地产业、进出口业等。

关键词:经济金融市场经济增长

一、2009年我国宏观经济预测

2009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将要比08年更为严峻,经济增长速度也将变慢,国内经济会面临一些困难。

(一)2009年总评

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变慢的形势分析,2009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都很难走出低谷。2009年宏观经济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加紧张,特别是内部经济内生性变化带来的压力会明显大于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周期性变化和国内周期性因素相叠加,加大了2009年经济进一步向下调整的压力。但是我国经济长期的内在条件没有改变,2009年经济继续向下调整的幅度会小于2008年。

查看全文

大学生创业境况综述

一、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创业主观意愿因素麦可思公司近年来对大学生创业情况进行了调查显示,大学生创业意愿近年来有一个明显的变化,2008届毕业生创业率为1%,2012年接近3%,但与国外相比还差得很多。徐小洲认为创业社会资源、创业知识准备、创业机警性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积极性不强的主要因素。刘海鹰认为,卓越导向和成长导向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因素,而利益追逐、个体的年龄、性别差异对创业没有显著影响。杨立安认为,由于创业对于我国大学生来说还是新鲜事物,了解的不多,成功经验不是很丰富,因此导致大学生创业积极性不是很高[1];薛丹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现状是:在创业时具备足够的激情,但创业知识等方面的积累不够,市场风险意识不够。

(二)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因素杜永红、苏益南通过实证调查认为,大学生创业者的自身素质构成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关键,特别是人格特质中的能力和个性以及沟通、分析决策、人际交往等方面;徐小洲、严建雯认为,大学生创业资源、机会、创业自我效能、家庭环境影响、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马淑文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商业机会、创业团队和创业资金会对创业造成影响。笔者认为,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我国高等教育无论从教材建设、师资队伍配备、实践教学环节体验方面都缺乏实践体验环节,大学生缺乏有经验的指导和教育必然缺乏对创业的深层次认识和理解,导致片面认为只要有激情、毅力就可以创业的思想。

(三)创业政策和创业教育因素曹润林认为,在政策的扶持方面还存在财政专项资金较少、税收激励不足、融资政策体系乏力、政策统筹不成体系的问题;在创业教育方面存在课程体系、师资、指导缺失等问题。张科伟认为,国家鼓励创业政策缺少具体实施方案,很多很难落到实处,在经营领域、融资渠道等方面还缺乏具体的优惠政策。在创业教育方面大多数高校对于大学生创业存在认识上的偏差,缺乏足够的重视,在课程建设上缺乏系统的体系,师资力量上缺乏专业型等问题。此外,余岚等研究认为,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可以采取层次分析法对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进行系统、有层次的分析。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应着眼于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与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相结合、与实习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笔者认为,大学生创业积极性不高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大学生自身认识模糊以及家庭和社会对于创业认同度低的原因,更重要的是高校不积极作为的原因。主要表现在高校对大学生创业的意识不强、具有专家化的师资队伍欠缺、课程体系和有效的操作模式欠缺、教育实践性不足。要达到切实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目的,就要从学校入手,找到问题的根源,做到有的放矢。我们也可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大学生进行创业因素分析,除了要考虑个体人格特质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外,客观因素对创业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应注重实证研究与定量研究的价值取向。

二、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措施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高校要强化对创业能力教育,聘请专业教师,开设必修课程,切实改变“重形式,轻实效”的现状;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加强投入;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模式,积极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汲取营养,加深对社会及职业相关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建立个性咨询室等方式。教育要克服功能窄化,不够系统现象,树立全程化服务意识。从创业能力教育理念与思路引导入手帮助学生进行全程化的规划;同时要从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能力理念入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创业能力在个体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四、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国内大学生创业问题的研究尚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

查看全文

当代医学人文教育境况与策略

摘要:当代社会,受到科学主义、技术至上、市场化等因素的影响,医生容易依赖技术成为医学技术的匠人,容易受市场因素影响,追求金钱至上进而败坏医生形象,要改变这一困境,更好地实施医学的人文教育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医学;科学;技术;市场;人文

在人类历史上,医学的不断发展解决了人们在病痛上的危机,延长了人类的生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幸福和快乐。但是随着私有制的出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另一方面,医学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的问题,令人深思。

1当代社会医学面临的人文教育困境

1.1科学至上,病人成为修理的机器

自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科学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医学也在不断完成超越。在西方,医学逐渐地摆脱了宗教的束缚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西方医学的外科手术治疗,在现代化仪器的辅助下,可以精确地找到需要进行手术的位置,然后在麻醉药下的帮助下,病人在不知不觉中,医生已完成了某个器官的切割。冷眼观察这个过程,医生已把病人看成是一部需要修理的机器。在很多时候,这种手术治疗,确实解决了病人的苦痛,甚至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但是,在有些时候,西方医学的这种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方法,可能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因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某一地方的疼痛可能并不代表这个地方有问题,其发病的位置可能在另一地方,或者可能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因此,医生如果不能全面综合的来考察病人的情况,会使问题变得更糟糕。这确实目前很多医生不能做不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