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5 13:57:1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京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京剧

让学生爱上京剧过把京剧瘾

【摘要】本文针对京剧被引入小学音乐课堂所作的几点思考。京剧在我们国家的地位已经根深蒂固了。对于我们炎黄子孙来说就应该不断地熟悉并发扬我们的国粹。想熟悉他就必须先走进它。但如果仅仅依靠个人的兴趣去挖掘它,那是远远不够的。从学校推广,效果也许会比较明显,因为学生相互之间的影响很大,共同学习更容易培养兴趣。现在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对我们的国粹产生兴趣。尤其是小学生。所以让学生从陌生到熟悉的这一过程对音乐老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可是,依靠音乐老师来解决这个难题那绝对是不够的。如果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也许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会让学生情不自禁的爱上京剧。

【关键词】小学音乐,国粹,兴趣,流行元素

一些在外华侨之所以能解相思之苦,是因为在那里有一种能让他们产生共鸣的回声,那就是京剧的回声。正是这种回声,能让在外迷失路途的人不再彷徨迷惘,正是这种回声,中国人凭借着它的曲调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同胞。由此可见,京剧在我们国家的地位已经根深蒂固了。对于我们炎黄子孙来说就应该不断地熟悉并发扬我们的国粹。想熟悉他就必须先走进它。但如果仅仅依靠个人的兴趣去挖掘它,那是远远不够的。从学校推广,效果也许会比较明显,因为学生相互之间的影响很大,共同学习更容易培养兴趣。现在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对我们的国粹产生兴趣。尤其是小学生,京剧对他们来说就像一个刚刚降临的新生儿对于这个世界是那样的陌生。所以让学生从陌生到熟悉的这一过程对音乐老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可是,依靠音乐老师来解决这个难题那绝对是不够的。如果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也许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会让学生情不自禁的爱上京剧。

一.引入线条艺术,让京剧更加迷人

京剧突然的走进学生,对于学生来说肯定很难适应。如果说把京剧引入音乐课没让他们感受到其中的快乐,反而成了他们的一种负担,结果肯定适得其反。所以,对音乐老师来说不要急着教教他们,尝试和其他科目的老师合作才是万全之策.因为京剧本身就是一门综合艺术。单靠音乐课是达不到最佳效果的。通过以下途径可以让学生恋上它。

1.美术课会让京剧显得更有灵气

查看全文

京剧舞蹈美透析

摘要:文章以京剧舞蹈美的展现途径、表现手段、本体特征、审美功能为四大理论层面,采取先断层扫描后总体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京剧舞蹈美进行了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分析论述。对于京剧舞蹈艺术乃至整个京剧艺术的创作实践,将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京剧舞蹈解析

京剧舞蹈是京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唱腔一起,担起“以歌舞演故事”的重任,在整个京剧表演艺术中,占有“半壁江山”。因此,研究探讨京剧的舞蹈美,对于京剧表演艺术与整个京剧艺术的繁荣与发展,都将大有裨益。

一、京剧舞蹈美的展现途径

京剧舞蹈美,属于视觉艺术形象美,但是在具体表演中,很少有以单纯舞蹈形式出现的(《霸王别姬》中虞姬的剑舞、《天女散花》中天女的绸舞为特例),常见的展现途径是与京剧表演的“四功”——唱、念、做、打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也就是说,京剧舞蹈是“化”在“四功”之中,并与之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正如有的戏曲理论家所指出的那样:“京剧是无动不舞,有声必歌。”

查看全文

京剧舞蹈美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文章以京剧舞蹈美的展现途径、表现手段、本体特征、审美功能为四大理论层面,采取先断层扫描后总体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京剧舞蹈美进行了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分析论述。对于京剧舞蹈艺术乃至整个京剧艺术的创作实践,将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京剧舞蹈解析

京剧舞蹈是京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唱腔一起,担起“以歌舞演故事”的重任,在整个京剧表演艺术中,占有“半壁江山”。因此,研究探讨京剧的舞蹈美,对于京剧表演艺术与整个京剧艺术的繁荣与发展,都将大有裨益。

一、京剧舞蹈美的展现途径

京剧舞蹈美,属于视觉艺术形象美,但是在具体表演中,很少有以单纯舞蹈形式出现的(《霸王别姬》中虞姬的剑舞、《天女散花》中天女的绸舞为特例),常见的展现途径是与京剧表演的“四功”——唱、念、做、打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也就是说,京剧舞蹈是“化”在“四功”之中,并与之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正如有的戏曲理论家所指出的那样:“京剧是无动不舞,有声必歌。”

例如“唱功戏”《二进宫》《玉堂春》《文昭关》等,看似很少舞蹈动作,但仔细观察分析,演员的一走一站、一看一望、一招一式,一抖袖一转身,一举手一投足,则无不是精湛的舞姿。可以说,京剧的唱功,是与舞蹈节奏韵律同步一体的,即人们常说:“载歌载舞”。再如以做为主的做功戏《乌龙院》《四进士》《拾玉镯》等剧目中,演员的做功也全是舞蹈化了的。而在打功戏(武戏)《虹桥增珠》《闹天宫》《三岔口》等剧目中,就更以舞蹈为主了。至于在唱、念、做、打并重的《定军山》《南阳关》《扈家庄》等剧目中,舞蹈就更综合在“四功”之中了,无论是“起霸”“走边”“刀舞”“枪舞”,还是“圆场”“翻身”“僵尸”等等,无一不是舞蹈动作。

查看全文

京剧舞蹈研究论文

一、京剧舞蹈美的展现途径

京剧舞蹈美,属于视觉艺术形象美,但是在具体表演中,很少有以单纯舞蹈形式出现的(《霸王别姬》中虞姬的剑舞、《天女散花》中天女的绸舞为特例),常见的展现途径是与京剧表演的“四功”——唱、念、做、打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也就是说,京剧舞蹈是“化”在“四功”之中,并与之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正如有的戏曲理论家所指出的那样:“京剧是无动不舞,有声必歌。”

例如“唱功戏”《二进宫》《玉堂春》《文昭关》等,看似很少舞蹈动作,但仔细观察分析,演员的一走一站、一看一望、一招一式,一抖袖一转身,一举手一投足,则无不是精湛的舞姿。可以说,京剧的唱功,是与舞蹈节奏韵律同步一体的,即人们常说:“载歌载舞”。再如以做为主的做功戏《乌龙院》《四进士》《拾玉镯》等剧目中,演员的做功也全是舞蹈化了的。而在打功戏(武戏)《虹桥增珠》《闹天宫》《三岔口》等剧目中,就更以舞蹈为主了。至于在唱、念、做、打并重的《定军山》《南阳关》《扈家庄》等剧目中,舞蹈就更综合在“四功”之中了,无论是“起霸”“走边”“刀舞”“枪舞”,还是“圆场”“翻身”“僵尸”等等,无一不是舞蹈动作。

由此可见,京剧舞蹈以“四功”展现途径,而“四功”也以舞蹈为亮点和神髓。“四功与舞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京剧舞蹈美的表现手段

京剧舞蹈是舞蹈艺术中的一种,所以它在总体上也符合舞蹈艺术的特征:“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多种基本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性的舞蹈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样式。”如果说,京剧的舞蹈美以“四功”为展现途径是其“外部关系”的话,那么它以“五法”为表现手段就是“内部关系”,即是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

查看全文

小议京剧文丑的扮演

论文摘要

在本文中,我就自己七年中专学习,四年剧团实践,大学本科的深造,谈谈对京剧文丑表演的认识。文章提及京剧文丑基本功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大量传统戏的学习是角色创造的基础,塑造新创剧目的丑角形象等观点。

当今,戏曲并不是很景气,原因很多,但作为一名戏曲演员,当自强不息。在坚持民族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可广泛吸取其他艺术的可用之处,发挥创造性思维,开拓进取,创造出既有传统美学特征又符合时代主题的新戏曲艺术经品。

关键词:诗化的韵律感清晰自然爽朗幽默既要统一又要多面创造性思维

(引言)

京剧丑角大致可分为文丑和武丑两个行当。文丑以诙谐幽默、插科打诨的人物居多,武丑以武艺高强、性格刚烈的角色为主。因为从儿时就开始了文丑行当的学习,再加上剧团的实践,大学本科的深造,掐指算来已有十余载……

查看全文

京剧表演艺术中程式美

一、京剧程式的特点

京剧的程式作为一种具象的规范.其形成有深刻的文化原因。它依从的是完整原则,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等等,依据角色、行当的特点要求,进行规范、完整、细致、夸张、美感的系列舞台行动。黑格尔指出:“艺术理想的本质.就在于使外在的现象符合心灵,成为心灵的表现”从“徽班进京”到“同光十三绝”.从“四大名旦”到“四大须生”.京剧发展到今天.凝结了无数艺术家的毕生心血.经过200多年的继承、发展,逐渐形成了观赏性、艺术性高度同一的京剧程式美京剧艺术非常重视外部形式上的表演(即程式化)。

强调唱念做打舞翻的基本功和表演技巧,强调形式美。每一个动作都是由手、眼、身、发、步五体同步协作进行的。唱、念、做、打,各有各的程式,那么怎样把程式有机地连缀起来呢?这里就有一个起承转合的法则问题:比如动作的最小元素“山膀”.看着可能没有什么.但是要达到形式美,就要有这样一个程序:欲左先右,从腰部启动,然后看手、眼随、上步、拉开、眼向前看、踏步、静心、亮相、睁眼、吸气、闭嘴、吸肚和挺腰这一连串动作,并在动作中,协调。达到浑然一体的视觉效果也就是说.从这样一个小的动作,也要体现出人物的气魄和矫健。否则,如果是没有灵魂驱动的“山膀”.完全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表现.观众就会感到你自己也不知所云。京剧重视外型的表现.但是必须是“使外在的现象符合心灵的表现”例如武戏演员的“起霸”,就是一组程式动作的组合,在动作的组合顺序上几乎是一样的。在表演中,根据人物的不同特点.就要有不同的程式表现。比如要求《扈家庄》中扈三娘的起霸要表现出人物的骄、娇二气;要求《铁笼山》中姜维的起霸要表现出人物的统帅气魄和智勇双全;《借东风》中赵云的起霸,因为是配演,虽然半个起霸.但是要表现出人物的八面威风而这些不同的人物个性就是要表现在基本相同的.经过千锤百炼的一举一动上.也就是说既要注意外型的塑造.又要使每一个动作表现出人物的潜台词。京剧艺术的美是“美乃是灵魂与自然相一致所产生的结果。”(现代美学家桑塔耶那语)

二、京剧程式的必要性

京剧艺术的各个组合中。唱、念、做、打,都有自己的程式因为在京剧舞台上不允许有纯属自然形态的原貌出现.一切生活的自然形态.都须按照美的原则予以提炼、概括、夸张、美化。使之成为节奏鲜明、格律严整的技术格式即程式1.并在舞台上表现出来。京剧音乐中的板式、曲牌、锣鼓;念白中的韵白、京白,表演中的身段、手势、步法、工架,武打中的各种套路,以至喜怒哀乐、哭笑惊叹等感情的表现形式等等.无一不是生活中的语言、声调、心理变化和形体动作的格律化.即程式化的表现。其实.世界上各种艺术都与京剧一样存在着程式.没有程式就没有了艺术。程式就像我们写文章时的语汇、词组和成语经过严格的语法规范连缀起来一样.比如中国画家在勾画山水花鸟时的勾勒、泼墨、积墨、皴法、烘托和用色的程序:芭蕾舞在表现各种情感时的大跳、托举、旋转、倒踢紫金冠;歌剧演员在抒发情感时的咏叹调、宣叙调以及演出过程中的序曲、间奏曲、舞曲;电影在表现的特写、近景、中景、远景、蒙太奇、化入、化出和话外音等等一样,如果取消了这些程式,这些艺术也就不能存在了。取消了勾勒和没骨,还有国画吗?取消了足尖动作,还能叫芭蕾舞吗?取消了咏叹调还能叫歌剧吗?取消了蒙太奇和特写镜头,电影还能拍摄吗?取消了西皮二黄的种种板式,还能叫京剧吗?真可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可见,京剧中的程式就像生物中的细胞.物体中的分子与粒子一样是无法分开的。

三、京剧艺术程式的继承与发展

查看全文

京剧行当英译方法探研

摘要:当代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为改变中国在翻译上的“逆差”状况,迫切需要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本文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当前京剧译名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相关的方法,以期给相关读者以启迪。

关键词:京剧行当;英译;文化传播

一、中国京剧对外传承状况分析

五千年的中华古国,孕育了辉煌的华夏文明,然而自从西方列强的大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作为被殖民者,长期充当着从属者与迎候者的角色。在殖民时代的西方人心中,非西方文化只能是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作为国粹的中国传统京剧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作为“劣等文化”也逐渐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建国以来,中国摆脱受压迫的地位,开始为本国的文化在国际上找回发言权。尤其是进人21世纪,我国文化交流地位也日益平等,越来越多的国外友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让京剧走出国门成了文化交流重要的一环,然而这方面却少有学者涉足,为找回曾经被遗忘的华夏文明,笔者认为有必要为祖国传统文化传播尽一份绵薄之力。

二、京剧行当翻译的理论依据

在京剧行当翻译中,应把文化传播的目的与翻译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在这方面,功能派针对各种翻译的薄弱环节,提出重社会文化及交际功能的翻译目的理论。该理论指出翻译在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中,译者将原语文化中具有特定意义的符号转换成译语文化中符号时,要求交际符号必须在意义方面达成共识。原语只是译者利用的多种信息的一种,原语不再是译者决策的至高无上的依据,它只是一种信息提供(张沉香,2008)。因此,在京剧行当翻译时,为使翻译名称能准确传达其文化蕴义,译者可以拓宽翻译的技巧,从直译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灵活选择相应的合适的译法以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查看全文

让学生爱上京剧

一些在外华侨之所以能解相思之苦,是因为在那里有一种能让他们产生共鸣的回声,那就是京剧的回声。正是这种回声,能让在外迷失路途的人不再彷徨迷惘,正是这种回声,中国人凭借着它的曲调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同胞。由此可见,京剧在我们国家的地位已经根深蒂固了。对于我们炎黄子孙来说就应该不断地熟悉并发扬我们的国粹。想熟悉他就必须先走进它。但如果仅仅依靠个人的兴趣去挖掘它,那是远远不够的。从学校推广,效果也许会比较明显,因为学生相互之间的影响很大,共同学习更容易培养兴趣。现在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对我们的国粹产生兴趣。尤其是小学生,京剧对他们来说就像一个刚刚降临的新生儿对于这个世界是那样的陌生。所以让学生从陌生到熟悉的这一过程对音乐老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可是,依靠音乐老师来解决这个难题那绝对是不够的。如果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也许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会让学生情不自禁的爱上京剧。

一.引入线条艺术,让京剧更加迷人

京剧突然的走进学生,对于学生来说肯定很难适应。如果说把京剧引入音乐课没让他们感受到其中的快乐,反而成了他们的一种负担,结果肯定适得其反。所以,对音乐老师来说不要急着教教他们,尝试和其他科目的老师合作才是万全之策.因为京剧本身就是一门综合艺术。单靠音乐课是达不到最佳效果的。通过以下途径可以让学生恋上它。

1.美术课会让京剧显得更有灵气

京剧脸谱在中国戏曲脸谱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说他特殊是因为他的地位从来都不亚于京剧表演艺术。虽然有一种说法脸谱来自假面具。可是他并不是我们们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假的物体,也就是死的东西。恰恰相反,它是和演员一起出现在舞台上的活的艺术。因此脸谱具有它独特的魅力。看不懂京剧的人却能从脸谱上找到一部分感觉,而这些感觉正是从图案、色彩上找到的。所以,引入美术就可以让学生先入为主的喜欢上它。有一位美术老师在上京剧课的时候,首先向学生展示的就是京剧脸谱。学生马上就问:“为什么他们的脸上都画得那么漂亮?”这样一句话引起了全体孩子的共鸣。这就让孩子不由自主的想去寻找其中的奥秘。在美术老师的引导下,他们渐渐明白了京剧脸谱和正常人的脸是不一样的,它是五颜六色的,而且不同的色彩显现出不同的性格。经过美术老师的引导,一张张自己动手画的生动的展示在自己的眼前,让他们过了一把“脸谱瘾”。

2.舞蹈课能让京剧更自然的走进学生

查看全文

传播学下京剧翻译传播研究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文化交流与输出方面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中国京剧作为优秀的中华文化使者,在国际上所发挥的文化传播作用不容忽视。京剧被翻译成各种形式的英文文本,海外观众通过京剧译文了解京剧这一舞台艺术的内涵,但目前京剧翻译依然存在着重翻译轻载体的问题。京剧译文需要适当的载体,将正确的文化内涵传递给观众。本文通过将传播学理论与翻译实践相结合,探究对京剧进行翻译并推广的可行性,同时对译文以何种形式传播进行思考。

关键词:传播;京剧翻译;舞台;受众;载体

随着全球化不断加深,中国国际地位也随之提升。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更加注重文化交流与输出的重要性。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亟待继承与创新,以此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京剧作为当下优秀中华文化输出的代表艺术,具有较为深厚的传播基础,围绕京剧翻译方法的研究也层出不穷。然而,在洞察观众需求的原则上,京剧译文在舞台上的传播载体也不容忽视。祝一舒(2108a)指出:翻译,作为一项跨文化的交流活动,译者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就是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译文通过配合对应受众与恰当载体进行传播,才能够激发除专业观众外非专业观众对中华文化的兴趣,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同时为传统艺术注入生命力。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有助于我国在世界上拥有更大的话语权(陈仲伟,王富银2018,李擎,2018)。

一、京剧翻译传播的可行性

1.传播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舞台艺术已由单纯的表演艺术,转变为具有丰富中华文化内涵的综合艺术形式。它不仅在中国有着重要地位,随着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在世界不同民族与地区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加强。京剧作为当代“国粹”的代表之一,有着较丰富的对外传播经验。“从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于1919年、1924年的访日演出,到1930年、1935年先后访问美国和苏联,再到程砚秋1932年的访欧活动”(孙萍,2015),老一辈京剧表演艺术家在早期进行出访,为京剧奠定了可观的海外受众基础。但是,随着传播程度的不断加深,文化、语言等因素成为京剧进一步传播的障碍。一些学者意识到京剧翻译的必要性,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在20世纪30年代,熊式一教授的《王宝川》译本促进了京剧在海外更为广泛的传播(马会娟,2017)。这一实践的成功,说明海外受众确实具有京剧翻译的需求,也从侧面说明了京剧翻译传播的可行性。2.基于“5W”模式的京剧翻译。拉斯韦尔(2012)曾提出“5W”模式的传播学理论:谁(Who),说什么(SaysWhat),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对谁(To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s)。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布雷多克又对“5W”模式进行补充,加入“传播的目的是什么(Why)”以及“在什么场合下进行(Where)”两个要素,成为“7W”模式。以这一模式作为理论基础,则可将译者、京剧演员以及所有参与京剧传播这一活动的人员作为传播者。京剧的唱词以及唱词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为翻译中所要传播的信息。传播媒介为舞台、字幕以及表演所需的配器,传播受众为外国观众。取得的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通过想要传播的信息,对受众产生了何种影响,同时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认知或是行为。这一过程的最终效果取决于该过程前的其他部分,应与“传播的目的是什么”这一环节进行对比。在京剧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的目的应是令外国观众最大程度地了解唱词及其文化内涵。最终让观众们能够站在艺术的角度上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从而提升中华文化整体的影响力。传播目的是传播者对一个传播过程的完美预想,不应与传播所“取得的效果”混为一谈。此外,因为京剧是一种具有时效性的舞台艺术,京剧翻译的最终落脚点应为演出的剧场,故此处研究的传播场合为剧场舞台。

二、译文传播所面临的问题

查看全文

京剧名称英译的文化透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京剧行当;英译;文化传播

论文摘要:当代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为改变中国在翻译上的“逆差”状况,迫切需要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本文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当前京剧译名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相关的方法,以期给相关读者以启迪。

1.中国京剧对外传承状况分析

五千年的中华古国,孕育了辉煌的华夏文明,然而自从西方列强的大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作为被殖民者,长期充当着从属者与迎候者的角色。在殖民时代的西方人心中,非西方文化只能是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作为国粹的中国传统京剧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作为“劣等文化”也逐渐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建国以来,中国摆脱受压迫的地位,开始为本国的文化在国际上找回发言权。尤其是进人21世纪,我国文化交流地位也日益平等,越来越多的国外友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让京剧走出国门成了文化交流重要的一环,然而这方面却少有学者涉足,为找回曾经被遗忘的华夏文明,笔者认为有必要为祖国传统文化传播尽一份绵薄之力。

2.京剧行当翻译的理论依据

在京剧行当翻译中,应把文化传播的目的与翻译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在这方面,功能派针对各种翻译的薄弱环节,提出重社会文化及交际功能的翻译目的理论。该理论指出翻译在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中,译者将原语文化中具有特定意义的符号转换成译语文化中符号时,要求交际符号必须在意义方面达成共识。原语只是译者利用的多种信息的一种,原语不再是译者决策的至高无上的依据,它只是一种信息提供(张沉香,2008)。因此,在京剧行当翻译时,为使翻译名称能准确传达其文化蕴义,译者可以拓宽翻译的技巧,从直译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灵活选择相应的合适的译法以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