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职能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5 13:03: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经济职能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政府经济职能论文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的实力和优势,在全球化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获得了全球化带来的种种好处,因此不遗余力地推动全球化的发展。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既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这也就是反全球化的声音不绝于耳的缘故。客观而论,如果发展中国家怕噎而废食,对全球化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这是不足取的;相反,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投身全球化浪潮中,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在充分享受全球化的好处的同时,又将其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利用后发优势赶超发达国家。这就需要发展中国家政府肩负起比发达国家政府更为繁重的职责,履行切合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状况的经济职能。这些职能包括:
(一)保护职能。所谓保护职能,就是发展中国家运用政府的力量,保护本国的产业安全,防止产业主导权转移;保护本国经济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防止外部势力的掠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它是由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落后性所决定的重要职能,它不是一种封闭的、排斥外部经济联系的保护职能,而是在与世界各国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发生广泛联系的全球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正当保护职能。
1.保护产业安全。WTO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组织形式之—,目前有144个成员,其中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在WTO的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原则下,发展中国家从商品市场到投资领域全面开放,民族产业安全问题因此变得十分突出。首先表现在发展中国家不少产业的产品技术含量与发达国家相差较大,在规模经济方面也落后于它们,外国商品的涌入将极大地冲击这些比较劣势产业,威胁其生存和发展。其次是外资可能控制发展中国家部分产业与市场。和发达国家的企业特别是跨国集团相比,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机制、品牌、信息、营销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外资进入国内,有可能导致一些产业主导权转移,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再次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状况将加剧。在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加速把传统产业、夕阳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外商投资大都集中于资金回收期短、见效快、能够保证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的加工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低度化、趋同化问题严重,加工工业存在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妨碍其产业的升级换代。最后是国家对产业宏观调控能力下降。外资企业一般从自身利益出发制订其发展规划,而不以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重,其活动往往与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产业政策不相符合,而且由于外资(主要指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一般都有强大的政治背景,发展中国家不能完全控制其活动,导致产业政策的效力减弱。
为了确保本国的产业安全,发展中国家政府应该建立一套综合的产业安全保障体系。一是按照国际惯例、WTO有关协议和各国实践,建立科学的产业保护机制。包括严格的保护程序,客观的判断标准,完善的法律依据和健全的执行组织。二是采取切实的产业保护措施。根据WTO对发展中成员的优惠条款,在遵守WTO协议的前提下,通过完善关税制度,建立不违背WTO规则的非关税壁垒,实行特定商品的数量限制,提高货物出入境监管水平与效率等措施,可以有效地保护本国产业。三是提升本国民族产业的竞争力。即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运用市场力量加快企业间的购并联合,改善民族企业组织状况,提高产业整合度;加大对企业的技术支持力度,提高民族产业技术水平。通过这些政策行为提高民族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和竞争力,增加安全系数。四是制定科学的引进外资的策略,合理引导外资的地区和产业流向,将引进外资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适时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2.保护经济资源。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逐渐摆脱殖民统治,纷纷建立起独立的民族国家,被帝国主义通过公开手段全面掠夺经济资源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发达国家(尤其是超级大国)变相掠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资源的现象依然存在。它们或者通过附加条件的“援助”方式迫使发展中国家接受各种不平等条件,或者利用价格“剪刀差”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遭受损失。在经济全球化加速的今天,这种变相掠夺愈演愈烈。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既要学会利用外国资本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争取更多外援,也要防止外国资本的掠夺性资源开发行为,通过各种措施最大限度地切断经济剩余的外流;既要善于利用发达国家已经拥有的先进生产技术设备和管理手段,也要增强民族经济的自主性,依靠挖掘本国经济资源来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防止和避免由于外国势力的“经济制裁”带来灾难性的经济损失。
3.保护生态环境。在发展中国家中,除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外,大多仍然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工业化早期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严重困扰这些国家,尤其是今天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国际分工使发达国家将越来越多技术水平较低资源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污染环境的企业向这些国家转移,加剧了这些国家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的程度,影响它们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政府要积极履行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职能,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关系,在国内通过环境立法和环保教育,强化国民的环保意识,提倡一种有利于生态稳定的消费方式,并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尽可能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在国际经济交往中,要更加重视环境安全问题,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要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技术标准,限制国外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进入,并通过国际组织督促发达国家停止无休止地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材料用以大肆挥霍的做法,共同保护和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实现本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唐朝农业经济职能探析
摘要:农业乃国之根本,发展农业具有重大意义。而农业的发展需要离不开政府的行政干预。纵观唐朝时期,在继承重农智能的同时,政府经济职能也发生了变化。本文就唐朝农业经济职能作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唐朝;农业经济职能
1农业经济职能需求分析
唐朝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职能,加强政府经济职能对推动农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水利灌溉、农业技术和工具、病虫害防治等都是农业生产必须解决的问题,要想维持农业的生产与再生产,需要一系列的条件,如土地所有制状况决定的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在地域自然灾害方面的能力是否能保证农业生产和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来进行干预,政府通过农业经济职能的履行,维持农业生产与再生产所需的平衡条件,从而推动农业的更好发展[1]。
2农业经济职能供给的约束分析
一定时代的政府职能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息息相关的,政府在履行经济职能的过程中,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所提供的财政供养能力的制约,从而影响到政府职能的履行效果。从职能供给的角度来看,政府经济职能的履行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不成熟,容易造成政府经济职能需求和供给的非均衡常态。在农业经济职能履行过程中,政府必须拥有相应的权利,政府只有获得了相应的权利,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规划、组织、指挥、监督以及协调作用,从而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小小龙。同时,政府农业经济职能的履行需要一定的投入,而要想提高政府职能履行效果,就必须加大财政支出,为政府农业经济职能的履行提供经济基础[2]。另外,唐朝法律以完备而著称,是中国封建法典的楷模,具有封建法典的典型性、代表性,其法典之众、种类之多、条文之密,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唐朝健全的法律法规为唐朝政府的行政管理以及经济职能的履行提供了法律根据,使得政府农业经济职能能够高效执行。
审计经济监督职能研究
摘要:国家审计监督作为国家经济监督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在目前的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过程中受到了广泛关注,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也需要进行系统而高效的经济监督。本文力图通过审计角度对国家监察制度中的经济监督职能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家审计与审计监督的特点对目前的经济监督职能进行分析,并针对今后的国家经济监督的发展得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审计;监察制度改革;经济监督职能;中产阶级陷阱
目前正处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国家经济转型与升级关系着我国国家经济发展命脉,且高速发展状态下的经济状态极易带来腐败泛化,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风险,因此必须系统考量当前国家监察制度中的经济监督职能。国家审计在我国经济监督系统中占据统领性地位,能够让当下复杂的经济监督态势形成树状体系,更有利于监督职能与立法司法职能相协调,让经济监督在发展的过程中及时完成自我更新,顺应当代潮流发展。通过国家审计、审计监督与经济监督三者间关系来看,从审计角度对国家监察制度中的经济监督只能进行系统检视,意味着对国家监察制度在经济监督方面的作用进行自上而下的检视,能够借此分析出在国家监察制度整体中经济监督职能所占据的地位以及在我国目前国家管理体系中的经济监督现状,在此基础上我们能够从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宏观角度对经济监督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有的放矢的探索,为国家经济转型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完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国家审计与经济监督的关系
(一)经济监督的内涵与意义。经济监督是指在国家财经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框架下,监察和督促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组织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从事其经营活动和业务活动。其依据包括国家和有关机构的法律、法令、规章制度与指令,对象包括各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和组织的财务收支、税金征收与缴纳、各项基金的形成和使用与结算、信贷业务的处理等,工作内容包括确认以上对象会计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是否正确真实、所反映经济活动及其结果是否合理合法和有效。经济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审计监督、财政监督、税务监督、计划监督、会计监督、银行监督、政策监督等多个方面。经济监督的必要性是由我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的,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国家有权保证相关企事业单位收支的人民属性,防止相关收支出现重大失误。通过经济监督能够有效控制经济基础的正确发展导向,从而保证上层建筑的性质稳定。具体来说,经济监督能够有效防止特权主义的泛化,保障社会总体公平。(二)国家审计与审计监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审计是指由独立机构和人员接受委托或授权,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材料及其财政财务活动的真实性、公允性和合法合规性进行审查、鉴证和评价的经济监督活动。国家审计监督作为最高层次的经济监督形式,其内容包括: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各地方政府的财政情况、国家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做出公正评价并提出审计报告。审计监督是指在国家行政组织内部设立专门机构依法审核检查国家行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经济效益和遵纪守法情况。审计制度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监督制度,其中一个主要内容是审查监督各级政府机关的经济计划、预决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及财务收支状况,检查财经工作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因而是行政监督的一个重要任务。概括说来,国家审计是审计监督在国家功能行驶过程中的最高形式,从国家经济监督以及国家监察体系总体角度看来,审计监督即为国家审计。(三)国家审计与经济监督的关系。总的来说,我国国家审计监督与其他专业形式的审计监督相辅相成,共同成为目前我国如今的经济监督体系。其中,国家审计在宏观层面上主导经济监督。国家审计的最终目的在于维护政府和人民的利益,这与我国经济监督的最终目的不谋而合。在相关立法支持下,通过审计手段,能够让完成对我国企事业单位财政方面的监察与有效防控,这使得财政、人大等同级或其他监督模式能够获得有效的第一手资料,也能够通过国家审计及时对相关损失止损,完成监督体制的源头优化。此外,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性质而言,国家审计是国家机器运行过程中的能量配置表,能够作为经济监督的一部分最直观的体现企事业单位运行过程中的能量配置与发展方向。无论是当下的经济转型与升级,还是脱贫攻坚战的进一步推进,抑或是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都需要实现经济监督。在国家监察委员会这一作为我国新时代监察体系的机构成立以来,监察制度的也得到长足发展,审计工作更应步步落实、与时俱进。
二、国家监察制度中的经济监督职能
政府经济职能浅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市场经济政府职能
[论文摘要]:现代市场经济是市场调节与政府作用有机结合的经济,市场调节的效率,政府作用的优劣,都取决于政
府经济职能的准确界定,高效有力的政府管理是市场正常运行的必要保障。
在现代社会经济中,政府不仅承担着保卫国家的主权职能,保障社会安定的社会职能,更重要的是,国家还承担着经济管理职能,或称为经济职能。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职能将会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经济中不可或缺的政府
市场失灵要求政府直接参与经济或对经济进行干预,政府在经济中是不可或缺的,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经济职能将日益增强。
论政府经济职能德
[内容提要]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管理的主体进行宏观调控,如同其他市场经济主体一样,也必须遵守规则。二十多年的经济改革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昭示,政府行为除了法律、规章制度约束之外,还必须具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伦理理念,遵守道德规则,增强自律意识,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对政府行为的道德规约显得日益重要。这是经济伦理学应该关注的一个重要研领域。
[关键词]政府经济职能;宏观调控;道德规约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市场调节这只“无形的手”,同时,还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进行宏观调控。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的主体,在通过其职能的发挥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时候,本身也存在着一个规则问题,以及如何遵守规则的问题。我国目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许多突出矛盾,如市场秩序混乱、地方保护主义、政府办事效率低下等,除了市场化程度低、市场机制不健全外,政府调节也存在一些有待认识和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国际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更需要从经济伦理学的学科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提出,政府调节中产生的一些问题,除了加强法制和制度建设之外(即使是这方面的问题,同样也离不开道德的作用).还必须强化道德的规范和约束。这是我国经济伦理学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同其他市场主体一样,政府作为管理的主体,也是有章可循的。只有做到有章可循,政府的调节才能真正步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才有可能完成市场留给政府的任务。当然,政府也是有缺陷的。有不完善的市场,也有不完善的政府,其原因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这就说明政府行为也不能不受制度的约束。加入WTO后,政府管理市场必须是依法办事,以保证政府力量成为社会的积极力量而非破坏性力量。这里仅就伦理的规约作一概述。
一、以尊重市场运作规律为政府基本的伦理理念
探索、遵循经济规律,是经济学的任务,也是经济伦理的应有之义。政府调节的道德约束,首先必须强调这一点。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论文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的实力和优势,在全球化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获得了全球化带来的种种好处,因此不遗余力地推动全球化的发展。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既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这也就是反全球化的声音不绝于耳的缘故。客观而论,如果发展中国家怕噎而废食,对全球化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这是不足取的;相反,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投身全球化浪潮中,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在充分享受全球化的好处的同时,又将其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利用后发优势赶超发达国家。这就需要发展中国家政府肩负起比发达国家政府更为繁重的职责,履行切合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状况的经济职能。这些职能包括:
(一)保护职能。所谓保护职能,就是发展中国家运用政府的力量,保护本国的产业安全,防止产业主导权转移;保护本国经济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防止外部势力的掠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它是由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落后性所决定的重要职能,它不是一种封闭的、排斥外部经济联系的保护职能,而是在与世界各国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发生广泛联系的全球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正当保护职能。
1.保护产业安全。WTO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组织形式之—,目前有144个成员,其中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在WTO的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原则下,发展中国家从商品市场到投资领域全面开放,民族产业安全问题因此变得十分突出。首先表现在发展中国家不少产业的产品技术含量与发达国家相差较大,在规模经济方面也落后于它们,外国商品的涌入将极大地冲击这些比较劣势产业,威胁其生存和发展。其次是外资可能控制发展中国家部分产业与市场。和发达国家的企业特别是跨国集团相比,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机制、品牌、信息、营销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外资进入国内,有可能导致一些产业主导权转移,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再次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状况将加剧。在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加速把传统产业、夕阳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外商投资大都集中于资金回收期短、见效快、能够保证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的加工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低度化、趋同化问题严重,加工工业存在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妨碍其产业的升级换代。最后是国家对产业宏观调控能力下降。外资企业一般从自身利益出发制订其发展规划,而不以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重,其活动往往与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产业政策不相符合,而且由于外资(主要指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一般都有强大的政治背景,发展中国家不能完全控制其活动,导致产业政策的效力减弱。
为了确保本国的产业安全,发展中国家政府应该建立一套综合的产业安全保障体系。一是按照国际惯例、WTO有关协议和各国实践,建立科学的产业保护机制。包括严格的保护程序,客观的判断标准,完善的法律依据和健全的执行组织。二是采取切实的产业保护措施。根据WTO对发展中成员的优惠条款,在遵守WTO协议的前提下,通过完善关税制度,建立不违背WTO规则的非关税壁垒,实行特定商品的数量限制,提高货物出入境监管水平与效率等措施,可以有效地保护本国产业。三是提升本国民族产业的竞争力。即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运用市场力量加快企业间的购并联合,改善民族企业组织状况,提高产业整合度;加大对企业的技术支持力度,提高民族产业技术水平。通过这些政策行为提高民族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和竞争力,增加安全系数。四是制定科学的引进外资的策略,合理引导外资的地区和产业流向,将引进外资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适时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2.保护经济资源。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逐渐摆脱殖民统治,纷纷建立起独立的民族国家,被帝国主义通过公开手段全面掠夺经济资源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发达国家(尤其是超级大国)变相掠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资源的现象依然存在。它们或者通过附加条件的“援助”方式迫使发展中国家接受各种不平等条件,或者利用价格“剪刀差”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遭受损失。在经济全球化加速的今天,这种变相掠夺愈演愈烈。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既要学会利用外国资本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争取更多外援,也要防止外国资本的掠夺性资源开发行为,通过各种措施最大限度地切断经济剩余的外流;既要善于利用发达国家已经拥有的先进生产技术设备和管理手段,也要增强民族经济的自主性,依靠挖掘本国经济资源来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防止和避免由于外国势力的“经济制裁”带来灾难性的经济损失。
3.保护生态环境。在发展中国家中,除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外,大多仍然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工业化早期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严重困扰这些国家,尤其是今天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国际分工使发达国家将越来越多技术水平较低资源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污染环境的企业向这些国家转移,加剧了这些国家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的程度,影响它们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政府要积极履行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职能,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关系,在国内通过环境立法和环保教育,强化国民的环保意识,提倡一种有利于生态稳定的消费方式,并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尽可能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在国际经济交往中,要更加重视环境安全问题,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要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技术标准,限制国外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进入,并通过国际组织督促发达国家停止无休止地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材料用以大肆挥霍的做法,共同保护和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实现本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小议市场经济下的政府经济职能的规章
[内容提要]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管理的主体进行宏观调控,如同其他市场经济主体一样,也必须遵守规则。二十多年的经济改革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昭示,政府行为除了法律、规章制度约束之外,还必须具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伦理理念,遵守道德规则,增强自律意识,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对政府行为的道德规约显得日益重要。这是经济伦理学应该关注的一个重要研领域。
[关键词]政府经济职能;宏观调控;道德规约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市场调节这只“无形的手”,同时,还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进行宏观调控。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的主体,在通过其职能的发挥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时候,本身也存在着一个规则问题,以及如何遵守规则的问题。我国目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许多突出矛盾,如市场秩序混乱、地方保护主义、政府办事效率低下等,除了市场化程度低、市场机制不健全外,政府调节也存在一些有待认识和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国际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更需要从经济伦理学的学科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提出,政府调节中产生的一些问题,除了加强法制和制度建设之外(即使是这方面的问题,同样也离不开道德的作用)。还必须强化道德的规范和约束。这是我国经济伦理学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同其他市场主体一样,政府作为管理的主体,也是有章可循的。只有做到有章可循,政府的调节才能真正步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才有可能完成市场留给政府的任务。当然,政府也是有缺陷的。有不完善的市场,也有不完善的政府,其原因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这就说明政府行为也不能不受制度的约束。加入wto后,政府管理市场必须是依法办事,以保证政府力量成为社会的积极力量而非破坏性力量。这里仅就伦理的规约作一概述。
一、以尊重市场运作规律为政府基本的伦理理念探索、遵循经济规律,是经济学的任务,也是经济伦理的应有之义。政府调节的道德约束,首先必须强调这一点。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是第一性的,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市场是流通领域本身的总表现”①,它是一切经济关系的总结合部。这些关系集中在表现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及供需双方结构关系,而供需中的诸类关系又以价格的变动反映出来,并进行自发地调节,成为一种波动中的自然制衡机制。这种“无形的手”,表现了供求规律、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的合力,是商品经济所具有的基本调节功能。市场调节虽然是自发的,但它是自然进行的基础性的调节,任何以社会生产力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假如离开市场调节、另搞一套,就必然脱离实际,犹如神经系统脱离有机整体,自然没有存在的依托和载体。我们搞了二十多年的经济改革,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现在加入wto,其实质是市场经济的泛化,市场机制的强化,市场规则的普遍化。
论市场经济下的政府经济职能的道德规约
[内容提要]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管理的主体进行宏观调控,如同其他市场经济主体一样,也必须遵守规则。二十多年的经济改革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昭示,政府行为除了法律、规章制度约束之外,还必须具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伦理理念,遵守道德规则,增强自律意识,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对政府行为的道德规约显得日益重要。这是经济伦理学应该关注的一个重要研领域。
[关键词]政府经济职能;宏观调控;道德规约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市场调节这只“无形的手”,同时,还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进行宏观调控。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的主体,在通过其职能的发挥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时候,本身也存在着一个规则问题,以及如何遵守规则的问题。我国目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许多突出矛盾,如市场秩序混乱、地方保护主义、政府办事效率低下等,除了市场化程度低、市场机制不健全外,政府调节也存在一些有待认识和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国际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更需要从经济伦理学的学科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提出,政府调节中产生的一些问题,除了加强法制和制度建设之外(即使是这方面的问题,同样也离不开道德的作用)。还必须强化道德的规范和约束。这是我国经济伦理学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同其他市场主体一样,政府作为管理的主体,也是有章可循的。只有做到有章可循,政府的调节才能真正步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才有可能完成市场留给政府的任务。当然,政府也是有缺陷的。有不完善的市场,也有不完善的政府,其原因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这就说明政府行为也不能不受制度的约束。加入WTO后,政府管理市场必须是依法办事,以保证政府力量成为社会的积极力量而非破坏性力量。这里仅就伦理的规约作一概述。
一、以尊重市场运作规律为政府基本的伦理理念探索、遵循经济规律,是经济学的任务,也是经济伦理的应有之义。政府调节的道德约束,首先必须强调这一点。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是第一性的,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市场是流通领域本身的总表现”①,它是一切经济关系的总结合部。这些关系集中在表现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及供需双方结构关系,而供需中的诸类关系又以价格的变动反映出来,并进行自发地调节,成为一种波动中的自然制衡机制。这种“无形的手”,表现了供求规律、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的合力,是商品经济所具有的基本调节功能。市场调节虽然是自发的,但它是自然进行的基础性的调节,任何以社会生产力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假如离开市场调节、另搞一套,就必然脱离实际,犹如神经系统脱离有机整体,自然没有存在的依托和载体。我们搞了二十多年的经济改革,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现在加入WTO,其实质是市场经济的泛化,市场机制的强化,市场规则的普遍化。
经济委工作职能
根据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县部分机构调整的批复》(蚌编[2006]30号),2006年7月,组建**县经济委员会,挂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中小企业发展局牌子。县经济委员会是县人民政府负责经济运行调节和工业生产的综合管理部门。
一、主要职责
县经济委员会主要职责:
(一)负责经济运行调节;监测、分析经济运行态势,调节国民经济日常运行;编制并组织实施近期经济运行调控目标、政策和措施,组织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并向县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研究拟定并组织实施产业政策,监督检查产业政策的执行情况;指导行业、重点产品的调整方案;联系工业领域的行业协会、社会中介组织并指导其改革与调整;研究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状况,提出优化所有制结构的建议。
(三)负责工业生产的综合管理;研究拟定工业方面的综合性经济政策并监督检查;组织拟定行业发展规划;收集、整理、分析和经济信息。
乡镇政府经济职能改革思考
目前,在我国“三农”问题中关于乡镇政权的存与废之争,成为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赞成废除乡镇政权、实行乡镇自治观点的学者认为:乡镇政权中存在“使加之于农民头上的经济负担或剥夺非常严重”,“乡镇干部腐败现象突出”,“对农民任意施加非法暴力强制”等问题(于建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取消乡镇政府完全符合市场经济“官退民进”、“小政府大社会”的要求,符合中国古代“皇权不下县”的传统和当前的中国国情(胡星斗,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乡镇政府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由于财政与其内部权力结构的原因,乡镇没有能力构建一级完全政府”,“乡镇政府能力与其内在冲动的矛盾,导致了乡镇政府职能的异化,成为当前农村许多问题的始作俑者”,“乡镇政府没有存在的理由,应撤掉乡镇政府”(周绍金,宁县双河镇镇长);著名农村问题研究学者温铁军研究员更是提出将乡政府改为乡公所、镇改为自治政府,乡镇并列自治,其自治权与村民自治的权利相等等主张。反对撤消乡镇建制者认为:目前,我国乡镇建制的作用无可替代。中国“三农”问题专家贺学峰教授指出,“中国是一个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在有着众多人口,而且无论是经济还是社会文化乃至政治上日渐边缘化的广大农村,出现各种特殊问题的可能性都会有,其变数太大,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不仅会影响到农村的发展和稳定,而且还将会严重影响整个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农村本身在市场化中的相对处境越来越差,农村社会出现不稳定事件及各种意料不到事件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一个能“将农村情况自下而上地及时汇报上去,自上而下及时将上级政策传达下去或将资源分配下去”的乡镇建制的作用无可替代。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王逸之副教授则对撤消乡镇一级政府机构的合法性提出质疑。另外,还有学者对撤消乡镇建制所带来的数以百万计的乡镇“下岗”干部的安置问题以及目前我国农民素质能否胜任乡镇自治的要求表示担心。笔者认为,乡镇政府在农村社会事务管理、公共品提供等方面目前还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冒然取消乡镇政权未免有些偏激,但乡镇政府又确实存在职能膨胀、机构臃肿等问题,因而,改革乡镇政府机构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应走一条渐进式的改革之路,乡镇政权机构改革应从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入手,而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又应从剥离乡镇政府经济职能开始。
一、乡镇政府在实施其经济职能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
我国农村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乡镇政府基本沿袭了时期的行政管理体系。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能使国家计划有效地落实到农业生产的基层组织,同时也为了能更有效地动员农村政治、经济资源支援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实际上是工业化建设),政府行政体系改革中赋予催耕、催种、催交和面对面管理的经济职能。改革开放之初,为动员社会力量发展经济,同时也为解决农村过剩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促进农村地方经济资源的发掘、转化,在我国广大农村催生出了大量的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产生又大大加强了乡镇政府参与具体经济活动的职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财政体制的改革、干部选拔标准的变化以及乡镇政府集团利益的形成,进一步刺激了乡镇政府干预地方经济的内在冲动,从而使乡镇政府的经济职能得到进一步的扩大。然而,在乡镇政府实施其经济职能的过程中,却暴露出许多问题,存在着诸多弊端。
1、乡镇政府不具备参与具体经济活动的能力
(1)乡镇政府缺乏驾驭经济的能力。不容否认,我国大多数乡镇政府官员的经济管理素质不高,把握宏观经济走向的能力偏低,加之信息不充分,经营决策水平有限,很容易造成决策上的失误。而这种决策失误辅之以乡镇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所赋予的行政权力将会对当地经济产生更广泛而严重的负面影响。乡镇政府可凭借社会、经济管理职能赋予它的权力资源对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不切实际的行政干预,从而使这种在失误基础上做出的决策在偏离正确道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目前,频频见诸媒体的发生在我国农村的许多“长官农业”、“官逼民富”等现象就是典型的例证。
(2)乡镇政府缺乏参与具体经济活动的经济资源。目前,我国乡镇政府普遍存在着严重的财政危机。一方面,乡镇财政收入普遍较低,经济不发达地区尤为严重,另一方面,随着乡镇政府职能的扩张,乡镇政府机构人员普遍超编,财政负担严重,从而致使乡镇财政赤字严重、债台高筑。据保守估计,我国各乡镇债务负担高达2000多亿元。如此糟糕的财政状况注定了大多数乡镇只能停留在“吃饭财政”的水平,有的甚至难以支持一级政府的运转,更谈不上调动经济资源参与具体的经济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乡镇政府只有通过巧立名目,乱收费、滥摊派、侵占农民利益以获得经济资源,这已经成为当前引起农民对乡镇政府的不满、干群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