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战略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5 12:35:1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经济战略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经济战略

品牌战略经济研讨

一、引言

特许经营是通过签订合同,特许人将有权授予他人使用的商标、商号、经营模式等经营资源,授予被特许人使用;被特许人按照合同约定在统一经营体系下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特许人支付特许经营费。特许经营作为一种独特的商品流通模式,在创立之初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以其巨大的优势和生命力推动了整个商品流通领域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促进了整体经济的发展,被誉为商业界的一次革命性创新。然而,特许经营在现实运行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例如,特许商收取高额特许权使用费①,但并未提供相应的服务,并且特许方品牌建设措施不合理,造成品牌信用下降;加盟商行为不端,产品以次充好,加盟商之间进行不正当竞争,破坏了特许品牌形象等。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特许经营商业模式的品牌策略不合理,没有明确品牌建设责任,没有采用正确品牌建设策略,品牌建设费用设计不合理。因此,研究特许经营商业模式品牌建设策略,提出最优模式,对于特许经营健康发展,提高特许品牌信用度②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特许经营商业模式已经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特许经营中委托合约关系的研究

Lafontaine等分析了双边激励下的特许合约后认为:假如特许商比加盟商更规避风险,最佳的特许权使用费是随风险的增加而增加的,若特许商是风险中性的,则模型得出的结论是一个自营公司而非特许组织[1]。赵霞通过建立不对称信息双边激励模型揭示了若特许商和加盟商双方的服务水平(广告促销)同时对市场需求产生影响,通过特许权使用费率的设置可以有效地起到激励双方提供服务动机的作用,特许权使用费的设定体现了特许关系双方之间的收益分配[2]。

查看全文

网络经济战略选择分析

1网络经济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1.1企业生存环境变化

网络经济的发展是伴随着互联网及计算机技术的兴起而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随着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生存环境也在发展着变化。企业生存环境的最大变化就是经济全球化,企业面临的竞争不仅来自于国内,而且需要与世界各国优秀的企业进行竞争。一方面,我国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在巨大压力下可以积极地提升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及产品质量,这对提升我国企业整体的竞争水平及改善我国企业结构有重要作用。而且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快速、越来越便捷,企业可以通过及时获得的信息调整自己的经营发展战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此外,企业可以从全球寻找合适的原材料产地、可以分享全球的市场。因此,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生存环境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1.2市场进一步细分

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市场被进一步细分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往往只需要在一个专业领域做到极致,就能在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可以使企业在这一领域得到长远的发展。现在社会已不是以前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了,企业的发展将逐渐转向精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每个企业只需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到出色就好。当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消费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人们消费需求也越来越细化、越来越个性化,这也使得企业需要针对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这也导致着市场的进一步细分。在市场细分条件下,每个企业都只需要在一个小的领域或者小的专业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做到最好,只要在某一个点做到出色,就可以很好的占领一部分市场,就能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生存发展下去。

1.3企业经营模式变化

查看全文

经济重要战略机遇研究

摘要:正在发生的科技革命也不会自动缩小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重大技术创新多数首先发生在发达国家,从而使它们首先占据了市场优势。我们利用人家发明的技术时,往往要支付高额的使用费或转让费。

关键词:不容错失;重要战略;战略机遇期

其实,机遇本身就是一种挑战。能否抓住机遇,历来是关系革命和建设兴衰成败的大问题。

史可为鉴。18世纪末19世纪初,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相继进入工业革命时代,而已经走完“康乾盛世”的清王朝还沉醉在“天朝帝国”的荣耀里,不思进取。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国家开始电气革命,而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清朝覆灭和军阀混战时期,重大机遇再次与我们擦肩而过。两次错过机遇的代价是惨重的,使我们长期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甚至一度几乎堕入亡国灭种的深渊。

我们再不能重蹈历史的覆辙。21世纪是决定中国能否全面赶上世界先进国家的关键世纪,未来的一二十年是我国在新世纪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国际竞争将空前激烈,只有那些具有敏锐眼光和充分准备的竞争者才能赢得未来的主动权。

我们对参与这场较量有着高度的自信。我们党已经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形成了“三个代表”这一执政兴国的强大理论武器。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都是今天拥有而过去不曾或不完全具备的有利条件。

查看全文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分析论文

一、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由来及其过程

2006年8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同美国总统布什通电话。双方表示,加强双方在经济领域的对话,将有利于两国经贸合作和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和全球稳定安全也会产生积极影响。2006年9月20日,中美双方发表《中美关于启动两国战略经济对话机制的共同声明》,标志着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正式进入创建轨道。

2006年12月14-15日,首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北京举行。双方围绕"中国的发展道路和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2007年5月22-23日,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华盛顿举行。双方围绕服务业、投资与透明度、能源和环境、平衡增长和创新等议题进行了讨论。2007年12月12-13日,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北京举行。中美围绕"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应对全球化的挑战"这一主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讨论,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将于2008年6月在美国华盛顿举行。随着双方对话的深入,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机制也日趋完善和成熟。

二、剖析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原因

首先,共同利益是双方对话的基础。"相对其他国家来说,中美经贸关系更符合’比较优势’的原理,中美双方均从这种贸易、投资关系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①如今,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国,中国是美国第四位进口国。美国从中国进口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升降;而获取美国的资金、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经验,也是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中国对美出口的廉价产品,不但使美国消费者每年减少1000亿美元的开支,而且使美国的GDP每年增加0.7%,通胀率减少0.8%,有利于减少美国财政赤字,确保了美国跨国公司的利润增长。除了经贸关系联系紧密,中美双方在政治、军事、文化、环境等方面也存在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如全球和东亚地区安全问题、《京都议定书》的签署和世贸谈判等问题,美国需要中国的合作;同样,中国要和平发展,也一定程度需要美国维持稳定的外部环境。②另外,中国现今倡导建立"和谐社会",对环保、知识产权、食品安全等方面的重视也日益加强,也都是符合美国的对华一贯立场的。如果双方能够合作,不但能够给中国带来所需的先进技术与经验,也能给美国带来巨大的利润。这样,建立以经济对话为基础,兼顾政治、安全以及环境范畴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不单单可以使中美双方解决经贸方面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在其它领域找到更多的"利益契合点"。

其次,冲突与磨擦不断加大是对话的刺激因素。虽然中美双方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但中美冲突与摩擦的程度并没有减弱,相反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并表现出恶性循环的特征。比如,美国对中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信任感,所以美国一方面批评中国对美的巨大贸易顺差,一方面却又加强对华的技术出口控制。美国作为高技术国家,在经济关系中高技术产业占据比较优势。控制对华技术出口必然导致加大了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从而进一步加大对华不信任感,形成恶性循环。这类问题,多源于误解和相互猜疑,如果不通过积极的对话来逐步构建双方互信,将难以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查看全文

中国国际经济战略选择

一、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

(一)新兴经济力量发展较快。在以往的世界经济格局中,美国、欧洲和日本作为世界经济中的三股重要力量,占据世界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左右,一度将其他国家和地区远远甩在后面。进入21世纪之后,这种近似于垄断的世界经济格局出现了变化,美国、欧洲、日本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较为缓慢的状态,随之而来的人口老龄化加剧、国内需求不足、经济增长无核心化等问题更是极大地困扰着这些发达国家,同时也给处于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与之相对应的是,21世纪出现了一批新型的经济力量,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人侧目。这些新兴的经济力量正在悄然改变着世界经济的格局,通过一些统计数据我们可以进行一个大胆预测,在不远的将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和发展,世界上新旧两种经济力量将会出现相对持平的状态。(二)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多边谈判进展缓慢。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的进一步扩大,世界经济市场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贸易保护,这种新型的贸易保护实质上与以往风行一时的贸易保护主义是相同的,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而已。贸易保护主义虽然对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一时的益处,但从长远角度来看诸多贸易壁垒的形成是不利于全球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的,甚至会造成波及全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因此,世贸组织对此付出了诸多努力,多次召开协商会议以期解决这一问题。但是由于参会的各方利益诉求不同,出发点也不尽相同,因此始终无法达成一致的协定,多边贸易体系的谈判进展相当缓慢。(三)双边、区域自由贸易较为活跃。贸易自由化是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趋势,当前国际市场中双边及区域自由贸易的盛行正是对这种发展趋势的反映,同时也是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的重要方式。从科博登条约开始,双边区域经济合作开始在国际社会中逐渐实行起来。这种合作方式对于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缓解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壁垒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自由贸易已经成为国家之间经济贸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由贸易对各个国家的影响越来越大,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也在不断地扩大。

二、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对我国经济有着积极的影响。首先体现在有利于引进外贸投资方面。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国家实力的增强以及开放程度的加深,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吸引的外资投入也越来越多。引进的外资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还可以加强我国与世界其他各国的经济贸易交流,还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加快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中。其次,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有利于优化我国现存的产业结构类型,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经济领域的市场竞争力。最后,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外贸发展模式由低级向高级的转变。(二)负面影响。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对我国经济也有着消极的影响。首先表现为资金压力的增大。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但同时带来的资金压力和金融风险也不容小觑。扩大的市场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也必将会带来更大的风险和压力。资金缺口问题就是其中困扰中国企业的难题之一。其次,随着经济开放程度的加深,经济波动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冲击也越来越大。经济波动是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随着日益开放的国际市场环境传递到我国的经济市场中,对我国经济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最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发展较为困难。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我国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步伐。

三、中国国际经济战略的选择

(一)调整我国对外贸易的结构方式。在我国的国际经济战略中,既是经济战略的基础又是迫切需要改变的地方就是我国对外贸易的结构方式。在以往的国际经济贸易格局中,出口贸易的结构不够完善,虽然经过了多次调整但是仍然未能满足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的需求,亟待改变。出口型经济作为当时主要的经济类型为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优势,也为经济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无可否认的。但是就长远的发展来看,出口型经济的市场较为单一,仅仅凭借规模来取胜,是无法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的,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应该对出口贸易的结构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使我国对外贸易实现从量的优势到质的优势的关键性转变。(二)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战略性贸易政策指的是一个国家通过出口补贴、关税等战略性措施来增强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实现分享市场份额、分享外资企业的垄断利润等目的。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对于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国家应该从政策和经济上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扶持。如对钢铁工业来说,国家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有效提高钢铁工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力水平,促进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其次,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体系。自主知识产权是高新产业立足的根本和获得发展的首要前提。因此,我国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应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这不仅是对我国经济结构的完善,也是对增强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在国际竞争力上的推动。最后,对于有发展潜力的高科技产业,我国应予以大力的扶持。高科技产业既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力之一,也是我国实行战略贸易政策的关键所在。(三)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制定与实施国际经济战略的重要基础。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与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经济贸易的发展状况和未来走向。在国际经济贸易的大背景下,我国要从当前的现实国情出发,结合当前国际经济市场环境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规范,制定出符合全球经济发展方向的国际经济战略,这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发展、提升我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实施上,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强调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其次,要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从政策方面对产业结构的调整给予支持;第三,重视相关项目的建设和产业聚集区的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四)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我国经济结构中的第三产业指的就是服务业,即不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相对于传统的第一二产业而言,第三产业以服务业为主,包括交通运输、信息传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是现在也是未来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针对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滞后、竞争力不高等问题,从发展服务业入手进行解决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第一,积极完善服务业贸易市场,建立健全服务业监管体系,为我国服务行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第二,鼓励支持新兴服务行业的发展,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服务行业的整体水平。这一目的的达成既需要靠政府提供的宏观环境,又需要相关服务行业管理者的重视和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查看全文

论中国经济国际战略

[内容提要]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震德,新世纪初中国国际战略与对外开放关系应采取什么

样的对策;是国人和世人权度关心的问题。本文从经济全球化入手,探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

际战略的新思路和相应对策。

[关键词]全球化;国际战略;国际机制

经济全球化以不可抗拒之势向2l世纪迈进,在确定新世纪中国国际战略时,我们要顺应世界发展的总趋势如破竹中国是世界的中国,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和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制约下,当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必须顺应潮流,自觉进行调整,对于一个曾经是封闭的、意识形态主导对外关系的国家而言,改变和调整对外战略与对外政策,无疑是困难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但别无他途。

一、置身于全球化参与国际竞争

查看全文

民企战略振兴经济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私营企业在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发展沿革及应有的地位评价;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及某些理论上的认识误区;民营企业面临的发展机遇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民营企业属于个体私营企业的体制范畴、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经过二十年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我国迅速摆脱经济水平落后的现实需要、制约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内部的缺陷也严重制约了本身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保障国民经济的持续向前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飞速进展和知识经济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民营企业的资产结构调整和资本扩张步伐,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要求而逐步推进的等,具体请详见。

民营企业属于个体私营企业的体制范畴。因此,民营企业的兴起,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实施,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立了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把民营经济由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提升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表明了我国民营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年的不断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形成越来越强的经济实力,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宏观格局中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新的一个世纪的到来,知识经济已然成为全球不可遏制的发展潮流,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也使得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遭遇愈来愈严峻的挑战,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作为在市场机制下通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和努力摸索刚刚炼就了一身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基本本领的民营企业,如何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在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格局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为我国最终实现经济的振兴和全面繁荣作出举足轻重的贡献,应该是每一个民营企业管理者在定位企业的发展战略中最应高度关注的课题,从长远看,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入一个新的世纪的时候,面对令人眼花缭乱,变幻莫测的经济全球化景象和接踵面至,目不暇接的一波又一波推动经济出现超常规发展的新技术革命,关注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最终取得辉煌的成就,实现将我国带入经济强国的最终目标,尤其显得意义深远而重大。在此,本篇将分四个部分,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展开描述:

一、私营企业在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发展沿革及应有的地位评价

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经过二十年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占份额也越来越大,尤其是民营企业作为非公有制经济中的绝对主力,更是发挥的其不可抵估的作用。在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民营经济占我国工业总产值的份额为0.7%,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但是二十年后的1998年,也就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时候,民营企业事实上已经靠自己的实力和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及经济建设的发展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因此民营企业在我国的市场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自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这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必然结果。据有关数据统计,截至1998年底,我国私营从业者为7800余万人,占全国从业人员的近12%;实现产值11800亿元,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近12%;消费品零售总额近13000亿元,占社会总销售额的44%;实现税收700多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的近10%,目前,我国私营企业达到100多万户,个体工商户3000万户左右,私营经济积累注册资本达到13000多亿元。其中民营企业占有10000亿元,因此,毫不夸张地说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私营经济,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近年国企面临困境,为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出现了大量的下岗失业问题,民营企业成为安置失业人员的重要途径,有近600万下岗职工被私营企业所吸纳,极大地帮助了国企下岗职工失业的严重问题,支持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正常实施并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私营企业对我国GNP增加额的贡献连续达到60%以上,而其融资的比例仅仅占到全社会融资总额的30%。通过以上统计数据,我们可以感受到私营经济在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所蕴藏的巨大生命力,通过私营企业的不断成长壮大,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也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我国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我国迅速摆脱经济水平落后的现实需要。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就是要按市场规律发展经济,合理配置资源,使得投入产出实现最优,面向二十一世纪,我国经济要全面振兴,能否利用私营经济发挥的积极作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我们不能像在改革开放之初那样,将发展私营经济看成是经济落后地区和某些行业的需要,而是要充分认识到私营经济在机制上的突出优势,利用其市场适应能力和自我积累能力强的特点,认识到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的国情,充分发挥私营经济吸收大量劳动力资源的特长,从劳动力与最简单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开始,进行原始积累,开发各种资源,加快全社会资本的积累,提高国民经济总体效益。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不会将私营经济同公有经济截然分开,而是得出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的结论。无论从我国已有三十多家私营性质的企业成为上市公司,尤其是在近两年来以北京、深圳为代表的民营高科技公司的迅猛发展,还是越来越多颇具规模的私营企业开始步入股份经济的现代企业管理之路,我们有理由认为民营经济将发展成为我国有光明前景的所有制形式,这是民营企业坚信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会取得更大成就的前提下定位自身发展战略的基石,也是应予以自身的在国民经济发展格局中所占有不可动摇地位的正确评价。

二、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及某些理论上的认识误区

查看全文

经济增长的战略选择

本文作者:何玉付刘海燕工作单位: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增长。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实现的。建国60年来,我国GDP增长了10多倍,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40多倍。美国、德国、法国、印度等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一般在20%左右,而我国在很多年份都超过了40%。虽然我国政府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也积极倡导和推进企业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但是,多年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甚至损害国家和民众利益的情况一直没有较大改观。这与我们没有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增长方式密切相关。因此,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目标模式存疑

从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作为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模式,已经被世界许多学者和国家所接受。1986年苏共27大确定“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约化轨道”的经济发展方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我国也提出“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目标。虽然这一目标模式得到广泛认同,但是,笔者认为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思考。第一,没有实现“质”的规定性与“量”的规定性有机结合“。粗放型”和“集约型”更多地体现了增长方式“质”的规定性,而缺乏“量”的规定性。到底什么样的要素配置才是“粗放型”或者“集约型”?至今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从“粗放”到“集约”只是一个方向,一个过程而已,而且这个过程永无止境。第二,没有充分体现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很多国家都在追求的目标,但是,几乎所有国家都没有做到,并最终被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所累。第三,没有实现动态和静态有机结合。在把握经济增长方式时,动态的、局部的观点是十分必要的,今天的集约型方式在明天看来可能是粗放的,中国的集约型在美国看来可能是粗放的,所以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只能表示差异和变化,很难据此下“粗放”或者“集约”的结论;另外,如果把数量主导视为粗放,质量主导视为集约,则几乎没有纯粹的粗放或集约,因为数量与质量是共同演进的,数量扩张的外部性之一是质的改善。第四,没有把握住战略目标与战术重点的有机结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劳动力从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并缔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第五,没有很好地将远景目标与近期任务相结合。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我们描绘了经济增长的美好前景。但是,再美好的未来也必须依靠完成好每一阶段的历史任务来实现。中国政府把转变增长方式作为经济工作的着重点,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经济增长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这是当前的紧迫任务,也是长期的奋斗目标。

2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三大选择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中国确实是老话题了,上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就提出“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目标。然而,中国经济持续30年的高速增长,却没有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严峻的资源、环境现状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老路已经走到了尽头,不转变增长方式,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承受,国际竞争力也难以提升。特别是本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影响很大,给我国经济造成剧烈波动。这种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来争取其中很低的附加值,换取巨大贸易顺差以及大搞建设,重复投资的宏观政策产生了越来越严重的副作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不可能总是将经济发展的动力维系于外部市场;一个“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政府,更不可能让人民无法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有鉴于此,我国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三大转变。第一,从依赖出口到激活内需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贸易发展迅猛,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是一件大好事。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2005年净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5%,2007年,中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提高到8.8%,世界排名跃居第二位。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出口需求急剧减少,经济波动幅度加大。龙洲经讯咨询公司认为,净出口对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缩减一半。从经济发展战略角度来看,一个拥有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国家把经济增长维系于外部市场,而不是发展国内民生是不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失误?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增速放缓,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人民币升值以及劳动力成本提高等等都将增加出口行业成本,抑制出口快速增长。面对日益恶化的国际经济环境,政府再次提出激活内需,这是具有经济增长战略意义的。因为在没有内需支撑的情况下,外部需求萎缩,经济下滑就不可避免。加上高涨的能源、原材料价格以及工资上涨推动企业投资成本上升,产能过剩又反过来抑制制造业投资增速下滑,仅仅在调整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上做文章,形势不可能有实质性改观。如果不能把解决民生问题落实到激活内需的行动中,这一战略就会象十年前提出拉动内需一样陷于流产。第二,从投资驱动到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转变。长期以来,我国投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GDP增长速度,也明显高于消费增长速度。2001年至2006年,我国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为9.8%,而按累计法计算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高达21%。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22.4%急速增加到2006年的41.3%,同期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由65.1%下降到39.2%。这种状况使得消费与投资的结构性矛盾更趋突出,十分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轮的增长主要是依靠基础设施和房地产,靠政府每年规模庞大的基本建设投资以及外资企业在中国持续增长的直接投资支撑,而不是靠私人投资,不是靠本土企业,这种发展模式现在已经出现危险。因为国民经济增长对外资依赖程度越大,经济的稳定性就越差,受国际环境的影响也越大;投资越是依靠财政,政府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就越趋于减弱。众所周知,投资不是目的,但消费依赖于投资。因此,从投资驱动到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转变,并不是否认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也不是大幅削减投资,关键是防止投资的过快增长,理顺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的关系,调整投资方向,把投资方向与刺激消费紧密结合起来,密切注意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的不协调状况,努力调整消费与投资的比例关系,促进消费与投资的结构调整,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更加重视社会公平,从根本上解决扩大国内消费的问题,协调消费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关系。事实上,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时机已经成熟。以2007年为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17.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农民收入的较大幅度增长,会拉动消费需求的增长,进而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第三,从关注GDP到科学发展观的转变。GDP是“二战”之后西方提出的一个衡量经济总量的概念。现在看来这个指标并非完美无缺。因为GDP只能反映经济总量,无法反映经济质量,同时还由于其本身难免的大量重复计算,使越来越多的人产生怀疑,我国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对GDP的补充和修正。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内外需不平衡、国内需求结构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以及体制机制不健全等等,都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只有以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才能破解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的矛盾。

查看全文

经济战略调整论文

一、关于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调整

改革以来,我们在体制上有一个重大变化,就是所有制改革使我们的所有制形式和所有制结构有了重大变化。经过20年改革,我国形成了四种比较典型的所有制模式。第一种是以东北几省为代表的国有经济模式,国有经济的地位还没有动摇;第二种是以广东的前期和上海的后期为代表的外资经济模式;第三种是以江苏为代表的集体经济模式;第四种是以浙江为代表的混和经济模式。这四种模式特征清楚,对比鲜明。其中对比最鲜明的是东北的国有经济模式和浙江的混合经济模式。东北的国有经济模式在我国历史上作出过重要贡献,但是改革开放后,由于国有企业的体制和机制弊端造成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历史负担沉重,所以东北地区近几年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存在许多问题,如生产效率低,下岗人员多。与此同时,浙江则不同,浙江发展很快,这与它的混合经济模式有很大关系。以温州为代表的混合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曾受到过激烈的抨击,说它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私有经济泛滥,二是商业道德沦丧,三是公益事业无人关心。20年后的今天,事实完全不是这样了,温州不但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而且公益事业也取得长足进展,如大家集资修建公共设施,大家一致打假。从这些情况看来,国有企业多的地方,社会问题就多;相反,多种所有制经济同时发展的地方,就比较稳定。所以,所有制结构不调整,一切无从谈起。加快改革我国的所有制结构,调整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收缩国有经济战线,既有利于坚持公有制,又有利于政府从面大线长的国有经济困境中解脱出来,真正转变职能。因此,中央下决心调整国有企业的战略布局,让国有资本从有些领域坚决退出来。

关于如何科学地进行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本文主要谈以下四个问题:

(一)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目标。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国有经济应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国有经济要控制的行业有: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骨干产业。我将其归为两类,一类是政府不投资,则没有人愿意投资的行业;另一类是别人想投资但国家不让投资的行业。除此两类,其他行业都可以鼓励非国有资本进入。换句话说,除此两类,在其他行业国有资本都可以退出。应该强调的是,国有资本的退出只能是“适当退出”而不是“全部退出”。前一阶段流行国有资本全部退出竞争领域的说法,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政府要通过国有资本在产权市场的自由流动来实现一些特殊目标,如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保障资金的筹措,等等。另外,即使在以上所说的两类行业中,国有资本也不一定要处于垄断地位,引进非国有资本也是必要的。

(二)国有经济要占优势这个理论要发展。在我看来,国有经济的调整不要有比重限制。以前我们的全民经济比重很大,我们没有发展起来,我们的社会主义还差点被搞垮了;现在我们的非公有经济发展起来了,我们的国有经济减少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在前进。

(三)国有经济调整的主体是各级政府。国有资产全民所有,到底由谁来代表?由国务院代表,但国务院是个很大的概念,也管不过来,还得由各级政府来代表。但是,各级政府不能随意调整处置国有资产,必须公开、有偿。

查看全文

浅析饭店业经济战略选择探究

【内容提要】在利润逐年下降,饭店总量供应持续多年相对过剩的条件下,中国饭店业应控制总量,优化存量,走专业化经营的道路以避免恶性削价竞争。同时通过集团化规模经营来降低经营成本,抗衡经营风险。集团化过程中应强调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以品牌与管理为先导,无形资产有形化实现低成本高效率扩张。

【关键词】中国饭店业/存量优化/专业化经营/集团化

【正文】

中国的饭店业经营状况不容乐观,全国饭店平均出租率从1993年至1998年逐年下降,利润率表现同样的趋势,以致1998年全行业亏损,全国房价下降了136%,平均出租率下降了约3个百分点(袁宗堂,1999)[1]。而其面临国际竞争的强大压力体现在合资饭店与国有饭店的经营业绩上:1997年国有饭店总营业收入为369.3亿人民币,平均每间客房约9万元,低于平均效益3.3万元,没有利润甚至亏损。而合资饭店营业收入351.32亿人民币,平均每间客房19.71万元,是国有饭店的2.2倍,利润为19.92亿元,差距是惊人的。

控制总量扩张与优化存量结构的供给战略

导致近年我国饭店业经营业绩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条: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