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意义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5 11:56: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经济意义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经济思想及意义
摘要:井冈山斗争时期是经济思想发展的起点。这一时期经济思想主要内容包括: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推动社会变革和经济变革;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革命战争等任务的辩证发展关系;把发展农业生产摆在根据地经济建设工作第一位;通过土地革命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和提高农业生产率;探索建立国有经济为领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反对绝对平均主义,收入分配政策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并重;加强宏观调控,刺激经济增长;探索建立促进经济发展的制度等。这些经济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四个伟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井冈山;经济建设;土地革命
一、引言
2017年是井冈山根据地创建90周年,中国已经完成“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研究井冈山斗争时期经济建设规律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有两个问题值得研究解答:第一、为什么能带领军民搞好经济建设,为成功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新道路提供物质基础?第二,井冈山斗争时期经济思想对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哪些借鉴意义?通过查阅论文资料,到目前为止关于井冈山斗争时期经济建设的研究成果丰硕,研究者主要从党史、党建等不同角度、不同领域考察分析井冈山斗争时期经济建设主要内容、表现特点及历史经验,但是运用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文章相对较少。以往的研究对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经济建设成功实践的经济规律和发展逻辑研究不够多,没有深入而全面地揭示其经济思想本质理论特征。因此,我们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新的视角对井冈山斗争时期经济建设思想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井冈山斗争时期的主要经济思想
(一)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变革和经济变革。在革命时期,同志重点强调了利益关系问题,也即生产关系问题,把利益关系的革命性变革作为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1]1930年1月,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分析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广大的负担赋税者和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中国资产阶级和中国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进一步发展和更加深刻化。出现以上矛盾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制度腐朽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造成农民、城市贫民、工人阶级等大多数人极度贫困,资本积累的过程导致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矛盾日益扩展和加深。这表明当时的生产关系已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打破原有的生产关系,进而砸烂腐朽的上层建筑,这就需要进行革命斗争和经济变革。当前我国已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一方面,人民群众从物质文化的需要扩大到更大范围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将是我国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的突出问题,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不平衡反映发展结构性问题,主要体现在发展行业不平衡、领域不平衡、区域不平衡、群体不平衡等方面,不充分主要体现在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还有不少发展的潜力没有被挖掘出来。因此,我国当前的改革要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规律,解决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二)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革命战争等任务的辩证发展关系。高度重视经济建设,主要有三个理由:保障红军的给养和供给,通过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激发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战争的积极性,从经济建设去巩固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巩固工农民主专政和加强无产阶级的领导。他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中强调“只有开展经济战线方面的工作,发展红色区域的经济,才能使革命战争得到相当的物质基础,才能顺利地开展我们军事上的进攻。”[3]120经济建设为革命战争中心任务服务,和平时代应以经济建设为一切任务的中心。“在现在的阶段上,经济建设必须是环绕着革命战争这个中心任务的……只有在国内战争完结之后,才说得上也才应该说以经济建设为一切任务的中心。”[3]123这句话论述经济建设应为时代中心任务服务,而我们新时代的经济建设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服务。“经济建设在今天不但和战争的总任务不能分离,和其他的任务也是不能分离的。”[3]125强调经济工作要和查田运动、改善工人群众生活、领导选举运动和检举运动、文化教育等工作结合起来,推动革命战争的胜利。现在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样要搞好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三)把发展农业生产摆在根据地经济建设工作第一位。重视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1934年1月,他在《我们的经济政策》中强调,我们的经济建设的中心是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工业生产,发展对外贸易和发展合作社。发展经济学家张培刚认为农业对经济发展的具体作用和贡献主要体现为农业的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资本贡献和外汇贡献。[4]358-361为什么重视农业生产也可以从这四个方面来分析。产品贡献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为红军和非农产业提供粮食和原料供给,为手工业和工业生产提供重要原料来源。“这里应当指出:在目前的条件之下,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它不但需要解决最重要的粮食问题,而且需要解决衣服、砂糖、纸张等项日常用品的原料即棉、麻、蔗、竹等的供给问题。”[3]131市场贡献指农业作为非农产品的需求者,为非农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市场贡献。农业生产发展为进口药材、食盐、布料消费和红色区域手工业、工业恢复发展作出了市场贡献。资本贡献主要体现在土地税和粮食供给为军队给养、国营工业和合作社发展作出了重大资本积累的贡献。外汇贡献主要体现在对外贸易上,一方面农业生产粮食、木材等农产品出口到白区创汇,另一面通过增加农业产出,来减少粮食等农产品的进口,粮食可以在内部调剂,确保粮食安全,减轻敌人对根据地封锁带来的困难,并节省外汇。(四)土地革命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和提高农业生产率。优先发展农业必须解决农民土地制度问题。土地制度是规范人对土地所有、占有关系和土地使用的制度。是对土地所有权的再分配,即把一部分土地以不同的方式分配给另一部分所有。一般有四种形式:地租契约的改革、降低地租、土地有偿转让和土地无偿转让。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土地革命改革形式是土地无偿转让,对土地所有权进行再分配。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是地主阶级占有绝大多数的土地,地主以出租土地、收取地租等形式来剥削农民。这种土地占有关系构成了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从整体来看根据地土地所有结构,土地的60%以上在地主手里,40%以下在农民手中。”[3]68党在土地问题上的策略是“打土豪、分田地”,本质是消灭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打倒国民党大地主阶级统治基础。最开始没收一起土地重新分配,后来认识到这种做法会导致小地主、富农等中产阶级受到革命的过重打击,所以出现白色恐怖时期中产阶级的反水,影响革命斗争大局。1929年4月兴国县地土法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3]83土地分配标准:以乡为单位,所有人一律平均分配土地。土地所有权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土地制度改革解放农村的劳动力,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经济生产和革命积极性。他由认同土地国有到贯彻完善土地国有,再到放弃土地国有、确立农民土地所有权。[5]《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所有,分配给农民”,这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利用法律手段没收地主剥削阶级的土地,彻底改变了旧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兴国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所有,分给无田地及少田地的农民耕种使用”。《土地问题提纲》规定“确定土地归农民所有”,明确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耕者有其田”。[6]土地所有权思想演变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和民主革命的需要,他意识到农民在中国革命中非常重要,土地所有权归农民所有,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通过土地革命建立了新的生产关系,充分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和投身革命的积极性。(五)探索建立国有经济为领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农业生产的土地所有制问题解决后,还需要确立工业、合作社等所有制结构,重构经济制度巩固工农民主专政。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主要是指这个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井冈山斗争时期的所有制结构主要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私人经济。1934年,在《我们的经济政策》中分析国民经济成分结构指出:“现在我们的国民经济,是由国营事业、合作社事业和私人事业这三方面组成。”[3]133并强调“我们的经济政策的原则,……巩固工农在经济方面的联合,保证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的领导,争取国营经济对私人经济的领导,造成将来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前提。”[3]130表明他重视培育国有经济的领导地位。在经济实践中发行经济建设公债,支持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发展,希望经过长期发展,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配合起来,将对私人经济逐渐占优势并取得领导地位。鼓励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发展与奖励私人经济发展同时并进。“我们对于私人经济,只要不出于政府法律范围之外,不但不加阻止,而且加以提倡和奖励。因为目前私人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所需要的。”[3]133私人经济在当时占有绝对优势,鼓励发展符合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六)反对绝对平均主义,收入分配政策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所有制结构确定后,分配关系必须与所有制结构相适应。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生产关系与分配关系具有历史性。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批评了“绝对平均主义”,分析了分房、发伤兵费、分物品、分配工作等事项要求极端平均现象,完全不考虑实际情况差异和工作的需要,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效率。他强调“应指出绝对平均主义不但在资本主义没有消灭的时期,只是农民小资产者的一种幻想;就是在社会主义时期,物质的分配也要按照“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的原则和工作的需要,决无所谓绝对的平均。”[3]90-91这句话的意思是绝对平均主义在革命斗争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都不可能实现,与马克思的收入分配原则是一致的,应根据社会发展阶段所有制性质和社会需要决定分配方式。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批判了拉萨尔的“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地分配给社会一切成员的错误观点。[7]因此,根据马克思的社会总产品分配原理和反对绝对平均主义思想,收入分配需要考虑宏观调控、社会发展阶段及所有制形式因素。(七)经济发展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并重。第一,从需求方面看,注重发挥增加投资、扩大市场消费、开拓对外贸易的积极作用。通过打土豪筹款子、边区税收、发行公债筹集资金,解决经济建设的资金问题,先后投资国营工业和合作社,建立军事工业,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部分工业,进行筑路、修水利等基本农田建设。改善消费环境和扩大红色区域广泛的市场消费。建设谷仓、备荒仓,建立粮食调剂分局和重要圩场,发展消费合作社和粮食合作社,促进流通消费。“因为敌人的封锁,使得我们的货物出口发生困难。红色区域的许多手工业生产是衰落了,烟、纸等项是其最著者。但是这种出口困难,不是完全不可克服的。因为广大群众的需要,我们自己即有广泛的市场。”[3]132强调的就是通过增加自给和红色区域消费来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工业。发展对外贸易的利益主要是来自红色和白色两个区域间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来自于要素禀赋的差异。在经济上实行开放政策,保护中、小商人及群众的商品交易,开办边界红色圩场沟通红白区域的贸易,同时欢迎白区的商人到坪场来做生意。建立对外贸易局,发行经济建设公债去发展出入口贸易。对外贸易局主要是砍掉商人中间环节残酷的剥削,输出木材、食粮和钨砂等红区资源丰富的产品获得资金,用低价从白区购买药材、食盐、布料等高端产品满足红区军队和民众的需求,使得人民群众得实惠。“我们的目的不但要发展生产,并且要使生产品出口卖得适当的价钱,又从白区用低价买得盐布进来,分配给人民群众,这样去打破敌人的封锁,抵制商人的剥削。”[3]122第二,从供给方面看,重视资本积累、改革土地制度、推动生产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经济建设生产和进行革命斗争必须解决资本的来源问题,特别要重视资本的原始积累。最开始靠打土豪和战争缴获供给资本和资源,后来征收土地税和对大商人或巨商实行派款集资,发展国营经济和对外贸易盈利以及发行经济建设公债,筹集经济建设发展资本。“但是经过分配土地后确定了地权,加以我们提倡生产,农民群众的劳动热情增长了,生产便有恢复的形势了。现在有些地方不但恢复了而且超过了革命前的生产量。”[3]这说明土地所有权制度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通过加强文化教育、制度变革和技术创新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率。例如组织犁牛合作社解决耕牛缺乏问题,组织劳动互助社和耕田队,调剂农村中的劳动力。为促进农业的发展,组织小范围的农事试验场,设立农业研究学校和农产品展览室所。“用文化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政治和文化的水平,这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同样有极大的重要性。”[3]126(八)加强宏观调控,刺激经济增长。在《我们的经济政策》中强调“从发展国民经济来增加我们财政的收入,是我们财政政策的基本方针,明显的效验已在闽浙赣边区表现出来,在中央区也已开始表现出来了。”“这里必须充分注意:国家银行发行纸币,基本上应该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单纯财政的需要只能放在次要的地位。”[3]124这里强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他的主要政策措施如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主要政策是减税、发债、增加政府投入、财政补助,财政支出厉行节省方针。具体来说有以下举措:“取消苛捐杂税,保护中小商人”[8];制定和实施了减轻农民土地税收的政策,使红区农民从国民党繁重的捐税中解脱出来,解放并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提倡和奖励私人经济的发展,对农民的生产提倡奖励;发行经济建设公债,扩大政府开支,发展国营经济和合作社,兴修农田水利设施等。完善货币金融政策重构金融秩序。主要货币政策是废除旧债、成立银行、发行货币、发展国债市场。具体举措有:废除原来封建地主债务和高利贷,将农民从封建人身依附剥削关系中解脱出来;打破旧有的不合理金融体系,建立银行,发展农村经济的新型金融体系;先后发行“工”字银元、纸币货币,建立正常金融秩序,保证物资有效流通;多次发行公债,鼓励群众购买公债,筹集经济建设资金和革命斗争经费。[9](九)探索建立促进经济发展的制度制度是能够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包括人类社会的经济规则、社会规则和政治规则。舒尔茨(1968)认为制度的基本功能是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的服务。林毅夫和J.B.鲁金特认为制度的基本功能是节约和再分配。发展经济学认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几种主要经济制度:产权制度、市场制度、国家制度、意识形态。[4]101-102从经济建设实践来看,重视制度的经济价值服务功能和节约再分配功能。产权制度方面,土地革命对土地制度进行强制性制度变迁,通过立法确定土地所有权制度,农民土地权益不可侵犯,制定“一个红枣也不能动”的工商业政策,保护中小商人的合法财产。市场制度方面,废除旧债、成立银行、发行货币、发展国债市场,建立新型金融市场体系;经济上实行开放政策,保护中小商人贸易,成立对外贸易局发展进出口贸易,抵制商人的残酷剥削,建立规范的市场流通体系。国家制度方面,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实行官兵平等,土地实行人人平等分配,经济建设目的是改善群众的生活和为革命斗争服务,这种国家制度可以有效保护产权,促进经济增长。特别重视意识形态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宣传发动干部要重视经济工作特别是要解决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动员群众开展经济建设事业。例如他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中强调“革命战争的激烈发展,要求我们动员群众,立即开展经济战线上的运动,进行各项必要和可能的经济建设事业。”[3]119
劳动经济学在经济的意义透析
劳动关系问题是我国面临的重大经济问题之一。劳动力问题的研究,不仅正在趋向经济学研究当中,而且劳动经济科学理论已日益成为我国制定各项经济社会政策的主要依据。在当代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面临着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国家经济正在向世界经济转化,做为一种发展趋势。都将进人世界经济活动的大竞赛、大角逐之中,二是对即将到来的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使所有国家都有一个迎接挑战、缩短距离,让自己的经济发展能够在新的起点上腾飞的严峻问题。影响这两个挑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经济学角度看,主要是看有没有一支高科学研究、高技术开发、高生产效率的现代化高素养的劳动人才大军。国际经济的争夺看上去是市场的争夺。而实质上是劳功人才的争夺。劳动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本,已经成为国际经济活动中的新价值观念。各国政府为此都加强了智力投资,积极地改善和提高劳动力素质。同时,他们越来越认识到:有一支现代高素养劳动人才大军是基础,而建立和形成一种适宜的劳动关系是条件,没有这种相宜的劳功关系,再高素养的劳动力也不会形成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甚至反会导致劳动力经济的萎缩。
而没有劳动的经济活力,也就没有整个经济社会的生机。可见。劳动经济问题,劳动关系的处理,涉及到人们的一生,影响着劳动者的现在与将来的活动。这就在客观上,使人们渐渐地、然而又是极深刻地发现,一个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增长,大半取决于它在处理劳动力及其劳动关系时取得成功的程度,并愈加感觉到对于社会劳动关系的建立、发展,社会劳功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劳功者收入分配,劳动经济环境、条件等一些重大劳动经济问题,必须有一套完善的、科学的方法来加以解决和改善。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的生产活仗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劝,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都有一个合理组织劳动者的劳功,通过劳功,生产出产品或是提供劳务,以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在客观上,任何一种社会条件下,国家都要履行其经济职能。通过制订相应的经济、社会政策,直接或间接地分配社会劳功。比如建立什么样的劳功关系,让劳功者以怎样的方式与生产资料结合,劳功过程及其劳功协作如何组织与分工,实行何种劳功报酬分配原则,制定怎样的制度、规则、纪律来处理相应经济关系等。这一切工作都是首先通过制定各种经济的社会的政策表现出来。而这些政策制订的理论依据,则主要是来自于劳功经济研究的成果,来自于劳功经济理论科学原理。社会实践表明,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尤其是关于劳动力、劳功组织方面的经济、社会政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劳功者的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及其发挥的程度,从而直接影响到生产劳为的经济社会效益的高低。所以,在理论上,不仅经济学家们称劳动经济学是极有价值的、实证性的政策科学,在实践上,任何一个国家也都历来十分重视劳功力问题、并把它作为制订和完善各种政策的基础和依据。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曾经把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建立的国家,称之为“劳动共和国”,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体系,又是建立在对劳动问题的研究基础之上的,并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社会主义国家研究劳动经济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研究劳动经济现象,解决劳动方面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大的优势。我们正是通过对社会主义劳动经济科学的研究,发展和完善着社会主义的经济学说,坚持着社会主义道路,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前进。
在我国。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劳动问题和劳动经济研究,劳动问题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不断增长。无论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还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实施。无论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的完善,还是具体经济体制改革内容步骤的推进,劳动问题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历届党代表大会的决议和报告等文献里,以及党和国家的高层领导的讲话中,都不止一次地强调解决劳动方面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和新的经济运行机侧的确立,为劳动经济的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与条件。一些重大的难度较高的劳动经济问题都得到了较好的处理。但是,也应看到,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及其困难仍是繁多复杂的。如由于劳动力数量多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矛盾,造成的持续的劳动就业压力问题,由于人口多,实行“低工资、多就业”,造成的劳动效率、经济效益不高的问题,由于劳动生产率低与国民收入增长速度慢,造成的平均工资水平低、保险福利难以明显改善的问题,等。劳动经济问题直接涉及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对这些问题要从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立场出发,充分利用我们研究劳动经济问题的优势与社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劳功问题的实际,积极地、逐步地加以解决。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正在走向一个崭新的阶段。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每一种新的社会生产方式都是建立在特有的劳功的社会性——劳动关系基础之上的。因此,在今天,正确认识和研究劳动经济学的经济学地位与学科意义,探索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劳功经济科学,就成为非常迫切重要的课题。没有系统的、科学的劳动经济学理论知识体系,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劳功经济问题的有效处理,而劳动经济理论研究的滞后性,又往往会影响到经济体制改革,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实质性进展。
浅谈旅游经济发展对经济意义
旅游经济是以旅游活动为前提,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反映旅游活动过程中,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之间,按照各种利益而发生经济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近年来我国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发展旅游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一、旅游经济的作用
1.增加国家外汇收入,平衡收支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作为国家支付手段的外汇,其作用日益显著。作为外汇收入的旅游业在国家创汇,平衡国际收支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已经为各国实践所证明,为人们所认识。
2.回笼货币,积累资金
旅游收入的另一重要部分是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对于国家回笼货币,积累资金起着积极的作用。据统计,我国在群众手里的节余资金超过2万亿人民币,而且每年以30%左右幅度增长。如何引导消费,更有效地回笼货币,渠道很多,而旅游就是一个新的渠道。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闲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精神的需求和消费日益迫切。
生态旅游经济意义研究论文
【摘要】在旅游业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的重要经济产业部门乃至经济支柱产业的今天,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理想的形式,已在我国取得了一些进展,并成为许多地方和部门规划中不可缺少的项目。开发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形式,将经济效益,生态保护和社会效益三者结合起来,对于避免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近二十年来,国内外的业内人士、学者们定义了生态旅游,并研究指出必须依照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资源长期培育生态旅游,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倡导生态旅游的观念。本文在原有的生态旅游研究基础上对其定义进一步地探讨,并对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加以分析。
【关键词】生态旅游定义经济意义
DiscusstheEconomicsConceptsofEcotourism
【Abstract】Ecotourismhavebeenasanideallystandardfordevelopingareaprojects,whilenowadaystourismisbecomingtheemphasiseconomicdomaindepartmenttilltothesustentacularindustrialinsomeplaces.Manyscholarstriedtofindoutdefinitionof"ecotourism"conceptsincethetermwascoinedin1980s,andresearchedonthestrategicideologyonsustainableendgenousparadigm,soundsinpayingmoreattentiontothewealthofecotourism,andtoinitiatethedevelopmentofecotourisminChinese.Thisissuespaperfocusesoneconomicimpactbyecotourism,therearetworelated,butdistinct,economicconceptsinecotourism:economicimpactandeconomicvalue.
【KeyWords】EcotourismDefinitionEconomicConcepts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再定义
种草养畜生态经济意义探讨
摘要:种草养畜的生态经济意义,主要体现在防风固沙与改良土壤及推动畜牧业健康发展等方面。本文主要对种草养畜的生态经济意义及关键技术进行阐述,希望对种草养畜技术的作用价值充分发挥起到积极参照作用。
关键词:种草养畜;生态经济意义;关键技术
迎合人均的土地使用量少与草食动物的饲养需求逐渐提高的背景,为推动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还需本着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原则,多借鉴先进的饲养经验,灵活利用新技术与新理念等,打破畜牧业的发展瓶颈。尤其是种草养畜技术的应用,可促进生态平衡与提高动物饲养收益。通过对关键技术的充分把握与不断拓展,更利于促进种草养畜的社会与生态及经济等效益作用的发挥。
1种草养畜的生态经济意义
1.1生态意义
首先从种草养畜技术的涵养水土与防风固沙的作用入手分析。草原规模化的发展,可通过防止风沙与保护水及土壤等途径,积极起到近似于森林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同时种植草地的管理要求低,草地在防止水土流失的生态效益方面价值更高。其次从改良土壤的作用入手分析。草地种植可积极改善土壤肥力与质量,牧草种植后通过发挥自身的固氮能力等作用,可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对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与降低土壤的紧密度及盐碱度等有着积极意义。
文化旅游经济下酒店管理内涵的意义
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实现了改善,旅游行业得到较大发展。文化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形式,目前拥有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文化旅游经济发展背景下,酒店的管理工作也势必需要迎来创新,以此适应时代发展步伐,力求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本文主要在概述文化旅游经济和酒店管理工作、分析文化旅游经济发展背景下创新酒店管理内涵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探讨文化旅游经济发展背景下创新酒店管理内涵的实践策略,旨在为酒店管理行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旅游经济;酒店管理;内涵
目前,我国旅游业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文化旅游就是这一趋势下涌现出的一种创新旅游方式,促使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了提高,同时也使得旅游业拥有了全新的发展方向。在旅游业中,酒店与旅游相辅相成,因此,文化旅游经济发展背景下,酒店也需要创新管理方式,加快酒店管理的转型进程,力求创新酒店管理工作的内涵,从而达到改善服务质量的目的,在为游客创造良好旅游体验的同时,提升自身经济效益。
一、文化旅游经济概述
文化旅游,是指出于文化层面目的(了解文化内涵、文化特征、参与文化活动等)而开展的旅游活动,通常是在人文资源开发过程中同步衍生出的旅游产业,这是当前十分受旅游者喜爱的一种旅游形式,同时也得到了各个旅游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文化旅游的开展目的主要在于改善旅游活动的质量,其强调突出某一具体的文化符号,通过销售这一文化符号,达到提升经济效益的目的[1]。创意是文化旅游的核心,只有当文化符号具有突出的创意性时,其才能真正得到游客的认可,因此必须重视提高对于创意的重视力度,重视提升文化符号的创意水平,从而达到高效推销的目的。通常情况下,可以认为,文化旅游是一种旅游形态,而产业是将这种生产形态销售出去的模式,而实现这一销售活动的基本连接点即为创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旅游也是应用人为因素建立生活文化的实践活动。近年来,文化旅游的大众认可度日益提高,也给酒店的管理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全新要求,同时也创造了诸多机遇,要求酒店创新管理工作的内涵,从而达到良好的实践效果。
二、酒店管理工作概述
马克思经济哲学当代意义论文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哲学/方法论/当代意义
【正文】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03)06-0055-04
哲学的经济学分析和经济学的哲学概括,是马克思理论研究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体现出丰富的方法论思想。认真清理和总结这些思想,无论对于我们建构当代中国经济哲学还是分析现实经济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一、客观性与主体性的统一
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既非单纯经济学也非纯粹哲学,而是在融合两者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质科学。这种“新质”,就在于它打破了当时的一些哲学家和经济学家考察经济问题的方法:或者从主观概念、理性原则出发剪裁、套用客观经济现实,否认后者是前者的基础;或者停留和止步于客观经济现象的表层,否认作为主体的人的认识、实践的能动创造性。前者是唯心主义的经济哲学方法,后者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经济哲学方法。
浅析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
一、农业经济发展是人口大国的必然选择
中国约有13.75亿人口,吃穿住行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有13亿人口,再大的问题除以13亿都是小问题。城乡一体化工作开展后,实现了农民向市民转变。没有了“农民”这个名词,这不意味着城市能容纳所有的流入人口。流入人口的急速增长,增加了城市就业压力、教育资源压力。原本压力大的城市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城市的生活压力远比农村大,城市的生活节奏远比农村快,城市的生活成本远比农村高,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不意味着经济收入的提高。征地后失去土地的农民有了市民的待遇,同时需要承受市民的压力。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容易造成摩擦性或结构性失业。农村打架斗殴时有发生,生存环境使人堪忧。合理的人员流动能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1.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农业经济发展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能促进市场经济发展,还能促进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农业经济属于第一产业。农业发展养活了约13.75亿人口,促进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等。最近受关注的经济作物备受人们青睐,经过检疫检验合格后的经济作物远销海内外。近几年开发的农家乐更是给市场经济增添新的活力。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了“脱贫致富”项目。传统农业产品销售只能通过政府采购。脱贫致富之后,村里修建了出村的公路,架设了电网,搭建了电商平台,增设了技术支持站。在政府的帮扶下,农业实现了多元化发展,市场实现了多种经济制共存。2.农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农业经济发展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能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程度,还能促进社会稳定。农业经济发展关键在人。农村人口大部分文化程度不高,收入不稳定且经济收入不高。农村治安问题一直是受关注的问题。农村经济的繁荣可以解决农民选择外出务工后农村土地的荒废,农村劳动力缺少的问题。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了“惠农”项目。合理的人员流动促进社会稳定。近年国家实行惠农政策,在资金方面给予了农村发展支持,在技术方面给予了农民技术支持。农民的发展得到了有力的保障。只有农民收入稳定了、经济收入提高了、素质提高了,农村治安问题才得到妥善解决。
二、农业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农村教育资源不够、质量不高是农村教育工作者一直考虑的问题。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基础设施不完善是一直困扰农村教育工作者的难题。大学生面临找工作的压力。农村经济发展不仅能吸引大学生到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去,而且能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古语云:“人才强国、科教兴国”。农村教育工作者只有把好经济发展的脉,才能留的住人才。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教育资源提高和儿童健康成长。1.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能缓解城市压力,还能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农村教育基础差、底子薄,人员素质普遍不高。每年大学生面临找工作的压力。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但提供实现个人理想的工作,而且能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了“引进来、走出去”项目。农业经济发展能够实现更多的孩子接受义务教育,实现更多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教育从娃娃抓起,从教育上解决农村教育差、底子薄的问题,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发展。2.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儿童健康成长。农业经济发展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能提高农村教育质量,还能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农村经济条件差,没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儿童的饮食环境和饮食条件。农业经济发展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饮食条件,改善农村饮食环境,实现更多的儿童吃上和城市儿童一样经过检疫检验合格的、营养的、卫生的、健康的一日三餐。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了“希望工程”项目,能够实现更多的农村儿童健康成长。健康从娃娃抓起,从饮食上解决农村儿童营养不良、体质下降的问题,提高农村儿童体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三、农业经济发展是居民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吃的好不好,吃的健不健康等等,直接关系到居民的身体健康。中医强调“民以食为天,药补不如食补”。食物中蕴含着各种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居民在健康方面不注意,缺少营养均衡的意识,不能做到合理膳食。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能改善居民健康状况,而且能降低疾病发生概率。1.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居民合理膳食。农业经济发展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能促进市场经济发展,还能改善居民健康状况。农村人口大部分收入不稳定且收入不高,每年的收入仅够维持生计,一日三餐不能保证。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能提高农民收入还能降低物价。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了“扶贫”项目,能够实现增加农民收入,能够实现农村人口每人都能保证一人三餐,提高农民身体素质,促进居民合理膳食。只有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合理膳食,才能做到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实现改善居民健康状况的目标。2.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居民营养均衡。农业经济发展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能促进市场经济发展,还能促进居民营养均衡。大部分农村人口饮食结构不合理,没有做到荤素搭配,缺乏专业的营养师指导。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能促进居民营养均衡,而且能降低疾病发生概率。农业发展实现了“中国好谷物”项目,能够实现居民营养均衡,做到荤素搭配,指导居民饮食结构合理,降低疾病发生概率。农业不同于工业和服务业,农业经济怎样又快又好的发展,怎样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怎样促进现代化文明都是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发展方向上选择适合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落脚点。
新经济期间文化创建的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文化客观地存在于每一个企业之中。优秀的企业文化,将极大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反之则将削弱企业的组织功能。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并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基石,决定着企业的兴衰。纵观成功企业的发展史,无一例外地有着深厚的自身文化积淀。而新经济时代下的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1.1企业文化可促使企业可持续成长物质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但是企业文化却是不断发展的,它会成为支撑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支柱。海尔集团CEO张瑞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一个企业要在国际上站住脚,就必须做大。然而,这种“大”是要建立在“强”的基础上的,只有“强”才能保证企业在“大”的过程中不出问题。而使企业强大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企业文化,这应该是一种价值观正确、全体员工都认同的粘合剂,是企业进行管理的一种内在基础。日本政府在总结明治维新时期经济能得到迅速发展的经验时发表过一份白皮书,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日本的经济发展有三个要素,第一是精神,第二是法规,第三是资本。这三个要素的比重是,精神占50%,法规占40%,资本占10%。这说明,资本不是最关键的因素,文化要素才是最重要的。由此可见,没有企业文化的引导,企业就像失去灵魂一样,如一盘散沙,最后在竞争中被淘汰。
1.2企业文化推动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国际著名的兰德公司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企业的竞争力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产品层,包括企业产品生产及质量控制能力、企业的服务、成本控制、营销、研发能力;第二层面是制度层,包括各经营管理要素组成的结构平台、企业内外环境、资源关系、企业运行机制、企业规模、品牌、企业产权制度;第三层面是核心层,包括以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企业创新能力、差异化个性化的企业特色、稳健的财务、拥有卓越的远见和长远的全球化发展目标。第一层面是表层的竞争力;第二层面是支持平台的竞争力;第三层面是最核心的竞争力。可见,企业文化对企业增强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3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吸引人才,实现目标的关键⑴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人才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而在人才争夺战中,金钱已不是第一位,企业文化才是最重要的。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激发人才的创造热情,形成一种精神振奋、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培养人才对于企业的认同感以及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发挥出其他管理制度所无法比拟的激励力量。它就像一只无形的巨手,引导着企业中的人才发挥出巨大的潜能。⑵优秀企业的文化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尤其对于高层次员工来说,物质已远不是第一位,实现职业理想才是他们人生价值的体现。⑶海尔的成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依靠良好的企业文化获得成功的范例。海尔总裁张瑞敏曾说过,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主体是人,目的也是为了人,因此人的意识和价值就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谁拥有了德才兼备的现代化的人,谁就可以在竞争中获胜。综上,作为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现代企业,仅凭高薪是无法满足现代高层次员工的需求。只有内涵丰富的企业文化才会对他们起到很强的吸引作用,才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2如何建设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
小议劳动经济学在我国的意义
劳动关系问题是我国面临的重大经济问题之一。劳动力问题的研究,不仅正在趋向经济学研究当中,而且劳动经济科学理论已日益成为我国制定各项经济社会政策的主要依据。在当代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面临着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国家经济正在向世界经济转化,做为一种发展趋势。都将进人世界经济活动的大竞赛、大角逐之中,二是对即将到来的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使所有国家都有一个迎接挑战、缩短距离,让自己的经济发展能够在新的起点上腾飞的严峻问题。影响这两个挑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经济学角度看,主要是看有没有一支高科学研究、高技术开发、高生产效率的现代化高素养的劳动人才大军。国际经济的争夺看上去是市场的争夺。而实质上是劳功人才的争夺。劳动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本,已经成为国际经济活动中的新价值观念。各国政府为此都加强了智力投资,积极地改善和提高劳动力素质。同时,他们越来越认识到:有一支现代高素养劳动人才大军是基础,而建立和形成一种适宜的劳动关系是条件,没有这种相宜的劳功关系,再高素养的劳动力也不会形成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甚至反会导致劳动力经济的萎缩。
而没有劳动的经济活力,也就没有整个经济社会的生机。可见。劳动经济问题,劳动关系的处理,涉及到人们的一生,影响着劳动者的现在与将来的活动。这就在客观上,使人们渐渐地、然而又是极深刻地发现,一个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增长,大半取决于它在处理劳动力及其劳动关系时取得成功的程度,并愈加感觉到对于社会劳动关系的建立、发展,社会劳功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劳功者收入分配,劳动经济环境、条件等一些重大劳动经济问题,必须有一套完善的、科学的方法来加以解决和改善。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的生产活仗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劝,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都有一个合理组织劳动者的劳功,通过劳功,生产出产品或是提供劳务,以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在客观上,任何一种社会条件下,国家都要履行其经济职能。通过制订相应的经济、社会政策,直接或间接地分配社会劳功。比如建立什么样的劳功关系,让劳功者以怎样的方式与生产资料结合,劳功过程及其劳功协作如何组织与分工,实行何种劳功报酬分配原则,制定怎样的制度、规则、纪律来处理相应经济关系等。这一切工作都是首先通过制定各种经济的社会的政策表现出来。而这些政策制订的理论依据,则主要是来自于劳功经济研究的成果,来自于劳功经济理论科学原理。社会实践表明,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尤其是关于劳动力、劳功组织方面的经济、社会政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劳功者的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及其发挥的程度,从而直接影响到生产劳为的经济社会效益的高低。所以,在理论上,不仅经济学家们称劳动经济学是极有价值的、实证性的政策科学,在实践上,任何一个国家也都历来十分重视劳功力问题、并把它作为制订和完善各种政策的基础和依据。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曾经把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建立的国家,称之为“劳动共和国”,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体系,又是建立在对劳动问题的研究基础之上的,并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社会主义国家研究劳动经济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研究劳动经济现象,解决劳动方面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大的优势。我们正是通过对社会主义劳动经济科学的研究,发展和完善着社会主义的经济学说,坚持着社会主义道路,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前进。
在我国。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劳动问题和劳动经济研究,劳动问题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不断增长。无论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还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实施。无论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的完善,还是具体经济体制改革内容步骤的推进,劳动问题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历届党代表大会的决议和报告等文献里,以及党和国家的高层领导的讲话中,都不止一次地强调解决劳动方面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和新的经济运行机侧的确立,为劳动经济的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与条件。一些重大的难度较高的劳动经济问题都得到了较好的处理。但是,也应看到,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及其困难仍是繁多复杂的。如由于劳动力数量多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矛盾,造成的持续的劳动就业压力问题,由于人口多,实行“低工资、多就业”,造成的劳动效率、经济效益不高的问题,由于劳动生产率低与国民收入增长速度慢,造成的平均工资水平低、保险福利难以明显改善的问题,等。劳动经济问题直接涉及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对这些问题要从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立场出发,充分利用我们研究劳动经济问题的优势与社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劳功问题的实际,积极地、逐步地加以解决。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正在走向一个崭新的阶段。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每一种新的社会生产方式都是建立在特有的劳功的社会性——劳动关系基础之上的。因此,在今天,正确认识和研究劳动经济学的经济学地位与学科意义,探索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劳功经济科学,就成为非常迫切重要的课题。没有系统的、科学的劳动经济学理论知识体系,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劳功经济问题的有效处理,而劳动经济理论研究的滞后性,又往往会影响到经济体制改革,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实质性进展。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