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一体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5 11:52: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经济一体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体育与经济一体化研究
1体育与经济的一体化发展趋势
经济和体育就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上看,二者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由于二者的密切度还不够,与社会主体市场的配合度还不高,但是相信只要不断研究分析,不断配合打磨,终将会推出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体育经济发展体系。1.1体育与经济密不可分。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不断发展,我国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很高。社会生产率实现了充分的提高,平均生产力也得到高效的提升,而人们的观念态度也产生了相应的转变。人们的消费趋势逐渐由基本的生活需求转向更具有发展意义的消费,更加注重自身的健康与发展。而随着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体育模式也难以符合人们的要求了。因此,体育应该作出更具有针对性的发展,不断完善自身的结构体系,从而促使其社会实现良好的契合。想要体育和经济二者具有更为良好的联系,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符合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观念,将经济和体育中的一些共通之处提炼出来,促使体育和经济二者能够共同实现更为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市场经济和体育经济之间具有难以分割的关系,它们相互发展,相互促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体育经济也在寻求一种更为适合市场经济的方式进行发展。但是无论是什么发展之路都会具有一定的坎坷存在,一些问题的存在势必会影响体育经济实现良好的进步。国家的性质不同所适用的体育发展形式也是不尽相同的,同样的,即便是再优秀的经济和体育形式也不会适用每一个国家。因此,每个国家都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社会走向建立健全适合自己的体育经济一体化发展形式。从而不断促使其具有更良性的发展,并为国家相应产业的进步贡献力量。而我国坚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后退,我们就要就我国当前的发展情况和实际的国家情况,为促使自身发展定制一套完整的体育经济一体化的形式。1.2体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建立完整的体育经济一体化模式的具体举措主要从几个重要的关系入手:明确一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首先,传统和现代。实质上,人从产生开始就在不自觉的在运动了。人们在这方面不断经历,从而体育也就具有了相应的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体育和经济之间具有了更为紧密的关系。现代体育经济在传统形式基础之上实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在创新的同时,也具有我国古代传统的特色体现。其次,世界和中国。闭关锁国的社会在经历过我们知道那是错误的,因此,我们要加强与外界的联系,积极吸取外国先进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借鉴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结合我国现实情况进行充分考虑,从而将更为适合自身发展的为我所用,切实的实现体育经济全球化。最后,经济体育内部。无论是哪种社会活动都是以人为核心展开的,如果离开了人这个主体,那么这项活动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在经济和体育发展一体化的过程中,主要有三个主体关系起着重大的作用:人和人,人和社会,人与自然社会,一旦天平有失偏颇,那么经济体育也会随着发生重大的变化。想要三种关系中都能够具有一个良好的平衡点,还需要我国进行不断的发展和摸索。
2促进体育与经济的一体化发展的措施
2.1体制创新,保证一体化发展的有效运行。创新是促使社会不断进步的关键条件,体育和经济一体化只有不断的发展和创新才能跟上我国不断进步的社会主义市场脚步,体育和经济一体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当前我国体育和经济一体化体系还没有实现系统的建设,体育和经济在社会大众看来还是两个部门,两个领域,这样的发展现实也致使体育和经济难以实现有效的共同进步。针对这一点我国近些年一直在不断的努力,但是其中还有很多问题难以得到全面的解决。针对这个问题,我国应该有针对性的创新发展相应的体制体系,充分吸收一些先进的科学经验,根据我国当前发展实际,对于各项资源实现更为优化的配置,也使得体育和经济一体化的走向更为明确,以市场经济作为最终目标。2.2增强环境创新,促进一体化发展的稳定发展。环境的良好与否对于体育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外部的政策支持和管理方式很大程度影响到体育与经济一体化的实现情况,因此,优化环境因素能够有效推动体育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第一,加大宣传的力度,正确引导大众对其的态度。宣传的方式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方式来实现,在宣传的过程中要根据大众理解的方式进行,并且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促使人们切实的意识到体育和经济发展对于社会和自身而言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第二,国家推出相应的政策,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国的政策导向对于行业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而良好的,完整的政策体系会促使我国体育行业的走向更为健康。与此同时,国家相关部门的介入,一定程度上会促使相关的市场操作更加规范,国家的监督是非常强大的。2.3目标创新,增加一体化发展竞争力。我国人们对于体育的认识比较落后,对于很多人来说,体育只是一种娱乐形式,这对于实现更为深入的体育消费具有很大的阻碍。因此,应该有导向的促使体育竞赛和商务活动进行相应的联系,为人们拓宽眼界,让人们充分认识到体育和经济之间的联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现状,应该不断创新我们对于体育与经济一体化的评判标准,从而促使其实现更为良好的,有效的长足发展。而参与评判的指标主要包括GDP指数、消费水平、生活结构等方面,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评价系统。评价系统所呈现出来的情况包括人们的消费趋势,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追求的发展模式,人们的健康情况等,从而针对这些客观的数据有指向的调整体育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2.4促进管理创新,增强一体化发展动力。体育与经济发展一体化的主体。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管理者占据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体育产业的发展良好。因此,管理者自身所具有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系统的管理模式,对于体育和经济一体化的良好运行能贡献出很大的力量。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相关管理人员要具备较高的素质才能更好的完成自身工作。其中包括:良好的思想政治觉悟,多年管理经验,超强的创新能力等。其中还包含了当前现代化管理的相关文化意识,体育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相关管理的了解与运作机制等管理制度对相关人员的素质要求。
3结语
市场经济时代背景下,体育与经济一体化成为了一个必然趋势,这从体育产业与市场经济共同基础上就可以看出。体育与经济的资源整合,是将体育作为主体的一种经济形式,体育产业为了实现自身发展,就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的强化又为经济发展新模式提供了可能,因此体育与经济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现阶段,对体育经济一体化问题进行全面探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济一体化研究论文
摘要:欧洲共同体是在其成员国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差距、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不断加强、各国保护竞争立法又有较大差异的背景下建立的,因此,在共同体大市场内制订统一的竞争法,是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促使欧共体竞争法不断扩展其调整范围,完善其自身的制度和规则。欧共体竞争法的适用协调了成员国的竞争政策.建立了统一的竞争秩序;规范企业的竞争行为,促进了共同市场有序发展;禁止境外企业的不当竞争行为,创设了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保障了经济一体化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欧共体竞争法;欧洲经济一体化;欧共体竞争法的作用
20世纪50年代,法、德、意、荷、比、卢六国建立了欧洲共同体,启动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欧共体从筹建阶段开始,始终将竞争法的制定与实施作为一体化的重要活动内容。欧洲经济一体化催生了欧共体竞争法,并使之不断充实和完善,成为整个共同体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法律部门,而欧共体竞争法对于经济一体化经济秩序的形成,共同市场的顺利运作,成员国之间经济、贸易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欧共体竞争法与欧洲经济一体化这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既是欧共体法制建设的一个重点,又是欧洲经济一体化运行的一大特征。
一、欧共体竞争法是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区域经济一体化并非从欧洲共同体开始,但是欧共体却将一体化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欧共体建立之前,世界上其他地区已经先后建立了一些区域性经济组织,如1949年4月建立的南非——南罗得西亚关税同盟、1951年8月建立的尼加拉瓜——萨尔瓦多自由贸易区等。它们往往采取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的形式,集中解决彼此间贸易的关税和其他限制问题,因此,1948年临时生效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24条认可了缔约方之间采取的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两种合作形式。欧共体的建立,突破了传统一体化的合作模式,它不仅体现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的功能,而且在此基础上还“通过建立一个共同市场和一个经济与货币联盟,以及实施(条约规定的)共同政策或活动,在整个共同体内促进经济活动的协调与平衡发展,注重环境保护的持续与非膨胀性的增长、经济成效的高度聚合、高水准的就业与社会保护、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成员国间经济与社会的聚合与团结,”其合作范围更宽,联合的程度更高,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更高层次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欧洲经济一体化从单一贸易领域合作提升到经济、贸易领域的全面合作,因此,它不能套用以往一体化组织的经验,必须在一体化组织机构的权限、内部经济与贸易法律制度、共同的对外贸易政策等方面有所创新。同其他一体化组织一样,欧共体的体制、机制的确立,完全取决于成员国的态度,而成员国的接受程度又往往受制于自身的经济体制、发展水平、法律制度等条件。六个国家虽然具备了建立共同市场的条件,但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
亚洲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向
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再纵观亚洲其他各国经济发展,大多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中国以及亚洲如何在全球经济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掌握更大的话语权已成为了一个急需讨论的问题,这其中经济一体化就是一个值得选择的途径。在亚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首先要提到的是东盟。东盟是亚洲经济一体化较早出现也是最为规范的一个组织,东盟现今有10个成员国,不过其并不是一个经济强国联盟,其中经济发展最好的新加坡也因为本身体量过小而难以起到带动作用,这就让东盟对内对外能量均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东盟采用10+3(中日韩)或者10+4(中日韩印)来弥补,但是纵然有《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等作为支持,不过中日韩印等国家并不是正真的东盟成员,也很难有动机加入这样一个实力并非强劲的组织,这也就让人们对东盟系列的前景难以过多看好。除此之外,下面还将对亚洲经济一体化的问题做简要讨论。
一、亚洲模式的禁锢
亚洲的经济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亚洲模式,正是这种模式在亚洲催生了一批新兴工业国,这种模式当中有两个主要特点一个是出口导向,这是一个通过需求爆发的方式快速拉动经济增长;另一个就是强政府,即使是在走向市场经济之后也实行的是政府指导下的市场经济,其实这就给亚洲经济一体化带来了一个障碍。政府主导经济的目的是防止因为市场的盲目而带来无效率,市场也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如果要推行一体化的话,无论是在哪一个层次上的推行都将面临让政府度让出一部分权力,而这却与亚洲模式有着相违背的地方。权力的度让往往伴随着利益的减少,各国政府很难愿意牺牲这部分利益。更为关键的是即便政府愿意度让出手中的一些权力,那么市场也不容易顺利的接手。亚洲各国经济与欧盟各国经济相比内在差异更大,也不像北美自由贸易区那样有一头实力绝对强劲的领头羊。经济水平的参差不齐,没有任何一个政策,一个具体的发展方向是适合所有国家的。各国市场规范化程度,市场开放程度也不尽相同,统一难度实在非同小可。
二、小船堆积不成航母
一些支持亚洲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观点就是亚洲经济需要团抱在一起来抵御世界经济中的风风雨雨。但事实上如果以此作为经济一体化的出发点,亚洲经济一体化就很难实现了,因为大家连在一起更多的不会是增强抵御风雨的能力,而如同小船连在一起成不了航母一样但会上演火烧连营的悲剧。在全球金融危机后的今天,大家应该能很清醒的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正在加强各国之间的关联。亚洲各国虽然经济在这几十年间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大多数亚洲国家经济结构仍不合理,经济市场也不稳定,金融市场管理较为落后,如果在此时间段激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那么新经济体必定会有太多的薄弱点,一旦被击破将给亚洲经济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三、亚洲难以掌握主导权
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
一、欧盟和APEC推进方式比较
作为制度性一体化,欧盟在一体化的每个阶段都制定相关法律,成员国依此实施一致对内对外政策,经历了由低到高的一体化形式。《巴黎条约》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反映了特定经济部门的一体化。《罗马条约》建立了关税同盟,实行区域内贸易自由化。《单一欧洲法案》对商品、劳务、人员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列出了约300项立法,并规定了完成这些立法的时间表。1993年,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形成。随后,欧共体成员国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并于1999年实现了经济货币联盟。今后,欧盟将迈向完全的经济一体化,对各种经济政策通过超国家机构进行协调和统一。
欧盟创建时就采用关税同盟对一体化升级具有决定意义。关税同盟要求成员国放弃关税制定权,并让渡给共同体所设立的超国家机构。根据“新功能主义”,超国家机构具有功能外溢的特征,即当成员国在某一经济领域实现了一体化,超国家机构将提出另一个领域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这将导致其他经济领域的一体化发生。随着一体化程度加深,欧盟各成员让渡的权力从关税制定权扩展到货币政策制定、管理和执行权。尽管让渡主权的范围不断扩大,但权力的实质性转移仍取决于成员政府的政治意志。为平衡成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超国家机构加强机制化建设,采取各种有效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在协调成员国和联盟利益的矛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欧盟正是在解决这两种利益矛盾的过程中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与欧盟不同,APEC在推动经济合作的道路上采取了一种独特的方式。首先,APEC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开放的区域主义”。为了推进全球贸易投资的自由化,防止世界贸易形成封闭状态,APEC坚持非歧视性原则,其成员任何关税减让、非关税措施的减少或取消原则上可适用于非成员。其次,APEC各成员存在很大差异,如果强求一致,只会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因此APEC选择了灵活的方式,承认各成员贸易投资自由化起点不同,允许成员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开放程度和承受能力,在APEC规定的时间表内对不同经济领域的自由化进程采取不同的方法,强调了灵活性。最后,APEC规定成员用15~20年完成贸易投资自由化,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这个长期目标。这样,各成员就有时间和机会逐步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和产业结构,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在开展具体的经济合作时,APEC成员不需要服从于超国家规章或强制力量的制约,它实行“自愿选择、组织推动”,同时采用单边行动和集体行动,依靠各成员的主动性和成员之间的协调性。APEC的这种发展模式建立在现实和实用基础上,只要亚太地区多样性这一特点不变,APEC开放、灵活、渐进的推进方式就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二、欧盟和APEC特征比较
1.动力机制比较——制度与市场
经济一体化研究论文
冷战结束,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进步日新月异,跨国直接投资突飞猛进,贸易自由和资本流动自由成为时代的主题,全球经济一体化成为不可阻挡的新世纪潮流。不曾想,1997年夏天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不仅把蒸蒸日上的亚洲经济搅得一团糟,而且,国际游资的一轮接着一轮的冲击,危机正在向俄罗斯和拉丁美洲蔓延,甚至眼看着要将欧洲(通过俄罗斯和东欧)和美国(通过亚洲和拉丁美洲)卷进来,团圆出一场空前的全球经济大萧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援助几乎灯干油尽,却于事无补。各个遭殃的和快要遭殃的国家和地区只好个人自扫门前雪,政府纷纷直接干预和介入市场运作,甚至干脆实施外汇管制。全球经济一体化之自由化改革开放的玫瑰色图景,被一场没完没了、没法“过去”的“金融危机”涂抹得面目全非。
一、反自由市场机制的政府干预
马来西亚的外汇管制:为了防止国际组织和外国势力掺活进国家内政,马来西亚一开始就拒绝了有附加条件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企图凭自己的力量应付危机。然而,巨额国际游资的冲击实在太强大了,岂是区区一小国能够独立招架?2马元和股市无法遏制地持续下滑,迫使总理马哈蒂尔最终选择了外汇管制。管制内容包括非居民的货币兑换、离岸户口转帐、沽售股票所得的转出、海外投资、进出口结算以及现金的出入境。简而言之,退出游戏,关门不玩了。公布外汇管制措施的当天,马元汇价上升了7.2%。3
香港的庄家下场和增加磨擦的“七招三十式”:面对国际炒家“按提款机”式的新一轮摧毁性攻击,香港当局忍无可忍,直接入市,大笔作多,买港元,买股票,买期货。8月28日一天,香港股市成交790亿港元,创历史最高记录。特区政府照单全收大量抛售的恒生指数股,抛多少收多少,大有不惜“国有化”恒生指数股企业的架式。
紧接着,政府推出“七招三十式”。其中“七招”是香港金融管理局的七项新措施,旨在强化货币发行局制度和增加银行体系流动资金,减少港元利率被人为操纵的机会。“三十式”则分别针对香港联合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中央结算公司、政府财经事务局五个机构,提出新纪律或重申一些交易规则,加强对股票抛空的监管。这些技术性措施,归根结底是给国际炒家的“提款”程序设置障碍、增加摩擦,让炒家没那么容易赚到钱,知难而退。虽然联系汇率发行局制度不变,这些限制性措施不仅在特殊意义上绊住国际炒家的脚,同时也在一般意义上为国际资本在香港进出的流动增加了摩擦。
各国家和地区政府纷纷出手,干预市场:早在1998年1月初,新台币兑美元在三天内大跌之后,台湾就立即关闭了NDF(无本金远期外汇交易)。49月初,为了防止索罗斯旗下基金“空袭”,台湾金融当局指名道姓地宣布,不准台湾投资人将资金汇出境外投资索罗斯基金,严禁台湾证券商为索罗斯旗下基金下单买卖。5新加坡则修改了股市指数,将原来以价格加权的计算改为市值加权计算,使炒家通过操纵指数成份股获利的难度增加。6俄罗斯为了捍卫卢布,曾经在8月宣布限制商业银行购买外汇,其实就是外汇管制。7后来又放弃了,结果,卢布汇价一路下滑,从8月17日到9月9日,卢布贬值超过60%,8外汇交易几度被暂停,银行也一再停止卢布的兑换。最近又有消息说,总统叶利钦正在考虑限制美元在国内的流通。9
全球经济一体化试析论文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一般说来,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它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推动力是追求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趋势。随着全球范围内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生产要素跨国界的不断流动,使得世界各国经济联系越发紧密,成为一个相互依赖的统一整体。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在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效率,推动世界经济的总体增长,促进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进一步大发展的同时,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带来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总起来说,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主要有:(1)生产国际化。(2)贸易自由化。(3)金融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生产力的发展和不断深化的国际分工,在客观上要求打破国家对资源配置的地域限制,要求对生产要素进行跨国家或地区集中生产自己具有或可以实现较大利益的商品,使生产要素配置更加合理,最终将增加产品总量和生产规模,使各国受益。各国在当代经济交往中,一直在追求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它标志着先进的生产方式,是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全球资源可以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优化配置。全球范围内有效的分工协作可以产生新的巨大生产力,而且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从而可以开发最先进的产品,获得最经济的成本和最贴近的市场,从而具有最大的竞争力。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不仅是空间先进方式,而且开辟了人类更先进的生产方式的道路。它就是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经济化,主张在世界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的干预,充分发挥价格和利润在市场中的作用,建立一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而全球经济通过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使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从而实现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
三、经济全球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近十几年来,全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多方面质变。整个世界的经济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创造的物质财富大大增多。但是,收益分配的不公在加剧,可持续发展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加剧。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比较复杂,但它们的市场经济模式不同,因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在加剧。世界经济不平衡的加剧引发了一股又一股的反全球化运动。这对于改善贫富差距扩大的不合理、不公平状况有一定促进作用。但要真正改变世界范围内的分配不公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主要应靠发展中国家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战略和策略,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
经济一体化试析论文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一般说来,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它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推动力是追求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趋势。随着全球范围内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生产要素跨国界的不断流动,使得世界各国经济联系越发紧密,成为一个相互依赖的统一整体。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在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效率,推动世界经济的总体增长,促进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进一步大发展的同时,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带来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总起来说,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主要有:(1)生产国际化。(2)贸易自由化。(3)金融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生产力的发展和不断深化的国际分工,在客观上要求打破国家对资源配置的地域限制,要求对生产要素进行跨国家或地区集中生产自己具有或可以实现较大利益的商品,使生产要素配置更加合理,最终将增加产品总量和生产规模,使各国受益。各国在当代经济交往中,一直在追求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它标志着先进的生产方式,是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全球资源可以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优化配置。全球范围内有效的分工协作可以产生新的巨大生产力,而且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从而可以开发最先进的产品,获得最经济的成本和最贴近的市场,从而具有最大的竞争力。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不仅是空间先进方式,而且开辟了人类更先进的生产方式的道路。它就是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经济化,主张在世界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的干预,充分发挥价格和利润在市场中的作用,建立一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而全球经济通过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使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从而实现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
三、经济全球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近十几年来,全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多方面质变。整个世界的经济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创造的物质财富大大增多。但是,收益分配的不公在加剧,可持续发展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加剧。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比较复杂,但它们的市场经济模式不同,因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在加剧。世界经济不平衡的加剧引发了一股又一股的反全球化运动。这对于改善贫富差距扩大的不合理、不公平状况有一定促进作用。但要真正改变世界范围内的分配不公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主要应靠发展中国家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战略和策略,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
国际经济一体化探究论文
通过对国际经济一体化一些理论的研究思考,总结出了另外一种理论
关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新思考
优化发展论:无论是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还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都是为了实现规模经济,是资源得到更充分的优化配置,进而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政治地位的稳步上升。
一.发达国际与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但是彼此互补性很大,因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融合后,会导致两国需求大幅度增加,而供给在短时间内增加较少,随着经济的不断深化调整,需求增幅会放小,而供给增幅会放大,与此同时,价格的增速会由快到慢,最终趋于稳定,同时,两国的福利水平是不断增加的。
如图,两国经济一体化后,需求由D1移动到D2,供给由S1移动到S2,此时价格由P0上升到P1,接着随着资源的优化配置,使生产力逐步提高,需求也不断增加,因此需求曲线又由D2增加到D3,但幅度减少,供给由S2增加到S3,幅度增大,此时,价格上升到P2,幅度减少,随着经济的发展,最终D与S趋于稳定,价格通胀率逐步减小直至稳定,社会总福利水平稳定提高。
城乡经济一体化规范讲话
同志们:
这次县委农村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和县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回顾总结过去5年的农业农村工作,研究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安排部署年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加快全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县委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召开了几次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县委常委会对开好这次会议和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认真抓好落实。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总结经验,进一步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党的以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实际,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努力克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困难,战胜了非典疫情和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不利影响,成功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蓝耳病和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情。过去的5年,我们从加强农业基础入手,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重点,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发生了明显变化,广大农民由衷地感到高兴。农业农村的发展,为全县社会稳定和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过去的5年是我县农业发展最好、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一)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地区经济一体化投资效应论文
地区经济一体化与公司内贸易是当前世界经济两个最引人注目的现象,这两者的结合点即一体化的直接投资效应,随着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议定以及中日韩三国关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商谈,我国经济已开始实质性地融入一体化进程。我们认为,地区经济一体化是国家层次的主观行为,是一定区域的国家通过某种制度形式与组织安排,克服由国家政策导致的市场扭曲的过程与状态,它以消除阻碍货物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为根本标志,从本质上而言是市场的统一与扩大,反映了区域性国际分工的深化与资源在区域市场范围内利用效率的提高。随着贸易障碍的降低与消除,区域内外的跨国公司必将利用新的贸易格局与区位优势调整其生产布局与投资方向,由此形成的贸易与直接投资的流向体现了国际分工的调整过程与分工新格局的形成趋势,本文在总结与分析国际经济学关于经济一体化投资效应的基础上,对我国参与一体化可能产生的投资效应提出相关建议。
一、地区经济一体化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国际分工是产生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国际贸易又进一步加深国际分工,解释贸易的理论都是以阐释分工为基础的,贸易理论的发展主要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比较利益理论。李嘉图认为,各国应致力于生产其相对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产品,并以之出口换取其相对具有较低劳动生产率的产品;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则表明,商品价格差异是贸易的基础,要素价格差异是产品价格差异的根源,各国应出口密集地使用本国丰富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商品,并以之出口换取密集地使用本国所稀缺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二是新贸易理论。以克鲁格曼、赫尔普曼等人为代表的国际经济学家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动因之一,但该理论仅解释了要素禀赋具有差异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而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贸易是发生在经济特征相似国家之间的贸易,新贸易理论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其一是着眼于规模经济与产品差异化,以边际成本递减作为生产分工与集中的理由,其二是用不完全竞争及其市场细分策略来解释这类贸易与国际分工,说明规模收益只要超过运输成本,生产应有集中化的趋势,并且市场规模越大、“学习曲线”效应越明显的行业,成本就会越低,以此为基础的生产分工与选址,不再决定于比较优势与要素禀赋,而是历史因素与政府政策等因素作用的结果。
从以上理论出发,分析经济一体化在贸易流向与产业组织结构两方面对分工的影响,可以发现具有以下几方面明显的效应:第一,市场规模效应。一体化以后,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壁垒降低,因而无论从市场范围还是消费者效应来说,都有效地扩大了市场的规模,相似要素可以更密集地使用,按照一国都趋向于出口在本国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产品的原理(克鲁格曼、赫尔普曼,1985),一体化区域将具有增加对区外出口的倾向。第二,市场竞争效应。贸易壁垒降低将导致区内市场竞争激化,减少寡头垄断,降低区内市场细分的程度,可以强制地带来经济效率的调整。第三,规模经济与专业化分工的效应。市场规模扩大以后,企业可以通过做大规模降低成本,一些厂商能够从事更多的工厂专业化分工,减少每个工厂生产的产品种类,降低服务成本,增强出口与区域内进口替代的能力。以上三方面都将增加一体化区域的区位优势,增加一体化区域内部分国家的竞争优势,引起区内投资格局的调整与区外对区内投资的增加。
从贸易对分工的影响来看,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分析有三个共同点:一是产品都是由一国国内的企业生产的;二是贸易保护的对象都是一国的产业、产品及其生产的企业;三是要素在地区间不流动。但如果以跨国公司的跨国一体化经营为分析背景,以上三点结论就需要重新推敲,国内有学者将跨国公司内中间产品的贸易、对外直接投资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贸易与投资的融合概括为贸易投资一体化现象(张二震、马野青,2002),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我们认为,分析贸易投资一体化对国际分工的影响,可以以要素的跨国流动与各国同类要素的异质性为基础,当跨国公司实行跨国一体化经营时,跨国公司的管理、技术以及品牌都可以成为投入的要素,地区经济一体化降低了贸易壁垒,有利于要素与中间产品的国际流动,从而推动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依据各国的要素差异进行不同的价值增值环节的选点布局,一国科技型、管理型以及高素质劳动力较多,将有利于价值增值环节大的生产投资与研发机构的建立,低素质低技术的劳动力较多,将有利于一般加工型生产环节的建立。贸易投资一体化使产品乃至产业失去了国家的界限,在中国生产的产品不能再说是由中国制造的,但国际分工仍存在,不过分工不以产品、产业为标志,而以国家之间的要素差异为标志,以要素创造的价值增幅为标志。以这种分工为基础的贸易,结果不是要素价格的均等化,而是其差距的扩大,如跨国公司专门将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价值增幅大的生产环节放在本国,而把生产的组装等劳动密集型工序放在中国,或仅建立适应中国市场的技术应用中心,中国将专门成为成熟技术的生产加工基地,长期下去中国的知识型管理型人才收入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越来越大,造成人才培养的困难与人才的流失,进而掉入要素低水平成长的贸易陷阱。
对一体化国家而言,区域经济一体化扩大了区域内的市场,降低了区域内同类生产要素流动的障碍,增加了同类生产要素尤其是知识型管理型人才的聚集,这都将增加区内的区位优势,提高以贸易投资一体化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层次。但对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而言,跨国公司的生产选址将非常重要,使价值增值幅度大的生产环节落址于本国,通过对知识型人才的需求来实现本国有竞争力要素的持续增长,将成为各国贸易保护的新目的。吸引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不仅要有量,而且还要有质。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