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角度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5 11:27: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经济学角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经济学角度

经济学角度看政改

随着经济改革步步深入,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愈受社会关注。经济与政治,一个经济基础,一个上层建筑,彼此千丝万缕,血脉相通。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政改问题,或许能帮助我们理出一些有价值的思路。

人们为什么偏好“做官”

国人有崇尚做官的传统。学而优则仕,可谓根深蒂固,历久不衰。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虽反复强调: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可人们还是要削尖脑袋进机关、当干部。即使经过20多年改革,人们的择业观已有大变,可是在很多地方,从政依然是许多人的首选。人们为何对做官情有独钟,一定要往“官道”上挤呢?

人们乐于在政界摸爬滚打,主要受三样东西驱使:赢得尊敬、获取收入和权力。其中,权力最为关键。有了它,不仅前两样东西唾手可得,不费吹灰之力,有时权力甚至有通天的本事,能呼风唤雨,点石成金,无怪乎古往今来,无数英雄拜倒在权力的魔杖之下。站在经济学角度看,掌握权力,就意味着控制了公共资源。对封建帝王来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都是他的,所以皇权至高无上。从封疆大吏到七品县令,官印在手,管天管地管空气,说一不二,因此百姓称他们为“父母官”。当然,共产党的干部绝不是封建官吏,但人民给予的权力,同样是对公共资源的控制。计划经济时期,官员大笔一挥,可调拨物资,分配指标,下达任务,可谓字字千金。时至今日,越是市场经济欠发达、国有经济比重高的地方,人们的从政热情越高。在这些地方,机构精简难,公务员考试火,千军万马挤官道,大多都是冲着官员手中的权力来的。

如何淡化官本位意识?经济学的法门,就是“一收一转”:收缩政府对公共资源的控制,转变政府行使职能的方式。传统的计划经济,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认为政府无所不能。既然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政府机构便一再膨胀,吃皇粮的人不断增多。政府权力重,企业权力轻,为官员擅用职权、假公济私开了绿灯。而市场经济国家,则认为政府的作用是有限的。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政府的职责只有四项:保护国家安全、维护司法公正、弥补市场缺陷、保护“不能对自己负责”的社会成员。政府的权力锁定在此范围内,经济活动就不应听命于政府,而主要应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自发进行调节。只有当市场调节代价比政府干预大时,才需要政府那只有形的手出来帮忙。像国防、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个人无法提供;或者风险太高、无利可图,私人不愿意干,这样的事,只能由政府去办。换句话说,在经济生活中,政府只是个配角,别人不愿做或做不了的事,才需要它去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以民营经济为基础,提倡小政府,大服务。国有经济只需控制重要部门、关键领域,对国民经济发挥主导作用,其它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应该逐步退出。政府直接控制的企业少了,管钱管物的权力自然相应收缩。另外,市场经济也对政府的活动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由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由微观调控变为宏观调控。比如将行政审批制改为核准制,就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如此一来,想借做官捞一把的人,一定会望而却步,另谋高就。想做官的人少了,做事的人多了,于己无害,于国有利,岂不善莫大焉。

查看全文

浅谈经济学角度看诚信的丢失论文

[论文关键词]诚信;缺失;构建;经济学

[论文摘要]当今整个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信用经济时代”,建设一个完善的诚信体系是全社会的共同目标。然而与这个目标背道而驰的是现在的社会诚信度普遍偏低,这一被大家普遍认同的商业社会的基本原则却得不到普遍的遵守,诚信缺失的原因是什么呢?诚信又如何构建呢?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探讨。

据《京华时报》报道:近年来,合同交易只占经济交易量的30%,合同履行率只有50%左右。中国每年因不诚信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近5855亿元。由于市场交易主体的不诚信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妨碍我国经济国际化的竞争,影响宏观调控的政策效应。诚信缺失不仅仅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害,还将对整个社会体系造成深远影响。加强诚信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一、诚信的经济学含义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诚信已被人们公认为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原则之一,更多地应用于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行业内外竞争的秩序化。诚信不仅属于道德和法律的范畴,也属于经济范畴。现代意义的诚信是在中国传统信义原则的基础上并借鉴西方管理制度的一些经验形成的全新的理念,其出发点和目的是保证社会活动的顺畅进行,各方在诚信原则的协调下都能获得自己的利益,从而达到一种“双赢”或“多赢”的态势。世界经济学制度主义的创始人凡勃伦认为,诚信作为一种“人类制度”在市场经济的现实条件下,它遵循投资、收益、支出、回报等经济学的规律,可以用货币曲线来描绘。“诚信”的观念原本就是在人们追求利益的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通常情况下,诚信是要付出“成本”才能得到的,有了初级的诚信后还要付出维护诚信的成本和扩大诚信的投资,才能获得回报和源源不断的收益。诚信的投资与收益关系为正比关系,投资越大收益越高。但是这种比例关系还要考虑客观条件的因素,比如社会信用环境等。

二、诚信缺失的经济学分析

查看全文

小议从经济学角度看会计监管

【论文关键词】政府会计监管;会计信息;经济学

【论文摘要】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对政府会计监管的几个主要理论论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以期能对政府会计监管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有所裨益。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如何提高市场的信息功能显得越来越重要,而政府会计监管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政府会计监管的背景及含义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物品①和社会资源,在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内部经营管理和国家宏观调控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人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由于受到巨大利益的驱动和会计信息的不对称,会计信息提供者所生产和披露的会计信息的“含水量”也越来越高。会计信息失真、造假现象严重。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美国安然事件以及在最近我国资本市场上发生的一些腐败案件,使人们对会计行业自律的严密性、独立性、政府在会计监管中发挥的作用产生了颇多的质疑,于是会计的理论界和实务界针对如何加强政府会计监管、政府在会计监管的必要性、作用与意义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那么,什么是政府会计监管呢?当前人们对会计监管的含义有这么几种观点:第一种认为,会计监管是政府或会计职业团体对会计工作的干预,以确保会计工作能够合理、有序的进行。第二种认为,会计监管不仅是对会计工作的干预,更是对会计工作质量的保证。若只把会计监管片面的理解为“干预”,那必然是间接的,而会计监管本质上要求必须具备经常性、全面性、连续性特点。第三种观点认为,会计监管主要是为了弥补市场竞争的先天性缺陷——个体利益膨胀导致整体利益无法实现最优,而建立的一种让利益各方进行有效博弈的制度,因此会计监管可以看作是一个讨价还价的博弈过程。

一般意义上的会计监管是对会计主体生产和披露会计信息所进行的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这里的外部监管包括会计行业自律(如会计师协会)、民间监管(如公共媒体等)以及政府的监管。

查看全文

从经济学角度探索创业的定位趋向

摘要:理性的创业者具有经济人的本性:趋利避害,追求利益最大化。创业收益大于创业成本是创业者热心创业的主要原因。预期收入是创业者创业的重要诱因。社会收益是创业者在“看不见的手”引导下贡献给社会的财富,也是创业家们回报给社会提供的创业环境的酬金。创业环境越好,社会收益越大。成本是创业进入的壁垒,成本高创业的障碍就大。机会成本影响创业抉择,机会成本与创业的可能性间呈逆向关系。

关键词:创业选择,成本,机会成本,收入,预期收入,社会收益,创业环境

1、创业:经济人的理性选择

美国的经济学家斯威格列茨在他撰写的经济学教科书中写道,经济学研究的是: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是如何选择的,这些选择又怎样决定社会资源如何被利用。就业还是创业是一个人一生中的重要选择,创业选择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行为,这种行为受到“看不见的手”的引导,表现为“经济人”的理性选择。亚当·斯密指出:“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使其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来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创业正是创业者利用机会整合资源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时,不断积累个人财富,满足个人追求财产和实现自我的需求,客观上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国经过“”,在改革开放初,中国人没有多少财产,财产观念也十分淡薄,中国人穷,穷则思变,穷则创业。

所以中国的生存型创业者多,就是说中国多数创业者是为了挣钱吃饭,为了活得更滋润而创业。但20多年来从农民到市民,从科研人员到公务员、海外留学生,一批批创业者无不在个人财富的创造过程中为中国经济的增长、社会的稳定、体制的革新作出巨大的贡献。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创业者多为机会型创业者,即瞧准了机会就开始创业。他们的家庭和社会更富有,他们不是因为解决吃饭问题而创业,他们创业是为了通过抓住商业机会创造商业价值,进而成就自己的人生,对社会作出贡献。比尔·盖茨是一个典型的机会型创业者。他舍弃在哈佛法学院的学业,这是因为他在商业实践中发现了软件产业存在巨大的商机。他及其团队非凡的创造力及软件产业的行业成长性,使他只经过20年的时间就创造了传统经济无法企及的巨大财富,进而蝉联世界富豪榜冠军,2003年个人资产407亿美元,仅该年度的社会捐资达十几亿美元。

理性的创业者具有“经济人”的本性,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冒险的同时尽力规避创业风险。理性的创业者在自由地选择创业,享有创业成功的快乐时,同时必须承担着创业失败的责任,而且他个人财富、价值与他对社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呈正相关。正如A·哈耶克所言,“如果允许个人自由地选择,那么他必然要承担选择的风险,并且,他因此所得的报酬肯定也不取决于他们目的的好与坏,而仅仅取决于对其他人的价值”。

查看全文

经济学角度下的金融服务营销论文

一、我国金融营销服务中的客户维护发展现状

与其他行业相比,金融业的营销模式仍有大量不足之处。首先,金融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金融机构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基本相似。例如,在办理银行卡业务时,各家银行的营销手段极其相似,推出的银行卡的基本功能和附加功能大致相同,没有对客户资源进行整理、规划。其次,对现有客户源的维系方法不得当,造成大量老客户流失,形成盲目销售的情况。比如,在销售信用卡时,公司对员工的业绩考核主要以销售数量为依据,忽视了客户的透支额、使用频度、账户平均金额和消费总量等信息,营销手段缺乏精准性。最后,忽视客户利益,金融机构的商品和服务侧重提升企业自身的利益,对客户采用敷衍的营销形式,不能从客户的利益视角思考营销方法,导致用户对金融机构缺少忠诚度,客户流动性大。综上所述,金融机构要在关注行业的发展动态的同时,加大客户维护工作的研究投入,提高企业的行业竞争力。

二、客户维护对营销服务的影响

1.客户维护有助于增加资产收益。

由于消费行为、家庭生命周期以及科技环境的影响,金融机构在不断地调整地经营方式。随着金融市场逐步细化,客户可以根据收益大小自由选择金融投资方式,从而达到资产收益最大化。例如,房地产行业的迅速崛起,导致房价陡然上升,专业的房地产金融随之产生,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人们薪资的上涨和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的社会需求量增加,汽车金融机构应运而生。金融市场细分进一步满足了客户的金融需求,使客户享受专业化服务,维系了客户关系,同时增加了金融机构的利益。

2.客户维护有利于增加企业利润。

查看全文

剖析经济学角度看待幸福主义研究论文

关键词:幸福主义;伊斯特林悖论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经济学历史与现状的介绍,批判了不幸福经济,分析了经济学对幸福主义的疏离、对不幸福经济学的批判及幸福主义的回归。幸福是人生的永恒追求,是人类活动的终极目的,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经济学也不例外。

经济学在其初创期,承接哲学传统,注重伦理道德,具备价值判断,表达了对人本思想的关注,体现了对人类发展的终极关怀。幸福是人生的永恒追求,是人类活动的终极目的,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经济学也不例外。

古典经济学的朴素幸福主义

古典经济学表现为一种朴素幸福主义,其主要的代表人物如亚当•斯密(1723-1790)、边沁(1748-1832)和穆勒(1806-1873)等都承继了亚里士多德的传统,表达了对幸福的关注,并赋予经济学浓厚的道德诉求和哲学思辨色彩。

在亚当•斯密的学术思想体系中,《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是两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道德情操论》主要阐述伦理道德问题,《国富论》主要阐述经济发展问题。《道德情操论》是《国富论》的哲学基础,《国富论》是《道德情操论》思想的继续发挥。斯密认为对幸福的追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主张从经济关系中考察人的行为和情感,确定人们相互关系的道德准则。

查看全文

以经济学角度浅议城市房屋拆迁缺陷

房屋往往是人们安身立命之处,对于大多数家庭而言房屋是他们最重要的财产之一。房屋拆迁对于个人利益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常巨大的。自从2007年重庆的“史上最牛的钉子户”见诸报端之后,房屋拆迁引发的纠纷再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关于房屋拆迁的讨论再度升温。

根据建设部信访办的统计,2002年1月至8月28%受理的来信和70%的上访批次涉及房屋拆迁问题。到2003年8月底,国家信访局接受的关于房屋拆迁的投诉信件和上访者人数均同比增长50%。根据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的统计,城市房屋拆迁引发的行政诉讼在2004年增幅达60%。[1]

一、城市房屋拆迁问题产生的原因

城市房屋拆迁原本是极为正常的,一个城市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房屋拆迁。房屋拆迁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旧城区的发展日益饱和、已不堪重负,需要从城市的外缘进行拓展或是对旧城区进行改造;第二,一个城市行进了新的规划,城市主导功能发生变化,需要对现有城市格局进行改变;第三,房屋本身使用年限过久,危、旧的房屋已不再适合居住,需要进行就地重建或异地重建等。作为城市发展正常的新陈代谢过程,原本房屋拆迁无可厚非。那么为何近年来城市房屋拆迁却引发了频繁的社会纠纷?为何这一问题竟愈演愈烈?这些问题似乎应当值得认真的思考。

笔者认为纠纷产生的直接原因在于拆迁补偿达不成一致。近年来房地产业持续升温,房价的上涨之势令人咋舌。对于很多普通百姓而言,房价与收入的巨大差距使得买房已成为一件近乎遥不可及的事。此时如果他们的房屋被拆迁却得不到适当的补偿,那么很可能意味着在他们在失去老房子的同时很难再购买一套新住宅。

二、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城市房屋拆迁中各主体的作用

查看全文

从经济学角度看待环境法实施论文

论文关键词:环境法不合作博弈效率

论文摘要:环境法是现代国家保障公共环境利益的制度形式之一。受个体行为、政府行为以及违法人者与执法机构之间的不合作博弈等因素影响,环境法规实施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通过讨论破坏行为数量与执法者发现违法行为的概率、惩罚强度以及其它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环境法规实施过程的内在机理,并据此提出了提高环境法规实施效率的建议。

环境法是调整人类在开发利用和保护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1)(P40)建国以来,我国先后建立起以《环境保护法》等为基础,以包括“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在内的八项环境管理制度为核心的环境法规体系。这些法规在遏制生态环境危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环境法规的实施效果越来越不能令人满意,其中效率较低的问题尤其突出,以致我国每年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的基调总是“局部好转,总体形势仍在恶化”。本文运用经济学原理,对影响环境法实施效率的因素及其内在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提高环境法规实施效率的策略和建议。

一、影响环境法规效率的因素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影响环境法实施效率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个体在行使其环境权利中的“外部性”问题,是影响环境法实施效率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物品本身是不可分割的,它具有典型的“公共物品”的属性,个体的环境权利彼此间是相关联的,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公共产权。随着人口数量的急速增长,以及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对环境的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生态环境物品日益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由于存在负的外部性,出现了企业生产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差异。(2yr2-;a}为了追求自身经济利益,企业往往过度地排放污染物,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后果。众多企业对于土地、水资源等环境资源的争相利用,对草地、森林等生态资源的滥垦、滥砍、滥伐、滥樵,往往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公地悲剧”。[3](P1243-48〕另一方面,由于环境物品的公共物品属性以及个体环境权利的公共产权属性,在环境治理活动中,个体间存在着“搭便车”的动机,大大影响环境治理的绩效。以制止环境污染为例,为了争取公共环境利益,本可联合起来与污染者进行集体谈判以避免效用损失,但作为理性经济人,每一个体都希望自己不参与或少参与,尽量地将制止污染的成本转嫁给他人,即企图通过“搭便车”来实现自己的环境权益,结果使污染者得以逃避制裁,公共环境权益遭到侵害。

查看全文

卫生经济学公共管理论文

1卫生经济学的学科特点

1.1卫生经济学集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

卫生经济学是一门蓬勃发展的新兴学科,20世纪50年代,卫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因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目前已形成了业内公认且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同时,卫生经济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同经济体制下对卫生经济学的运用是不同的,国外的卫生经济学教材分析的实例可能解决不了我国的问题。在我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更多复杂的问题需要运用卫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可以说,卫生经济学是与我国医改工作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本门学科能够帮助回答如何使用有限的资源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达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改革目标。从卫生经济学的这一学科特点来看,本门课程的教学不能够仅仅停留在讲解整套理论体系,而是应该在夯实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教给他们用理论去发现表面现象下的实际问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1.2卫生经济学是融多学科特点于一身的交叉学科

卫生经济学是一门非常典型的交叉学科,在其理论体系中,借鉴引用了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民经济核算、保险、管理学、财务管理、社会医学、甚至医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从而形成了自身特有的理论体系。卫生经济学融合多学科的这一特点使卫生经济学课程的部分章节与相关课程的章节有重复讲授的问题,比如卫生事业管理、社会医学等,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些迷惑:为什么相同的章节在不同的课程体系中重复出现?这个特点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课教师需要对卫生经济学及其相关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有全面的把握和认知,了解相同的章节在不同的课程当中都是以何种形式出现的,同时需要帮助学生进行鉴别性的学习,也就是在不同的课程当中从不同的角度学习同一个知识点。

1.3卫生经济学课程的各章节既能独立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又相互联系

查看全文

浅析宏观经济学问题

摘要:从传统的角度看,宏观经济理论往往缺少微观基础,但是新古典革命和新凯恩斯革命都曾尝试在稳定的微观基础之上来进行宏观经济的分析研究。宏观经济学曾被认为是,在有约束条件限制的背景下,经济主体按照分析宏观经济的走向趋势采取最优化的措施,在采取这一措施的前提下确定宏观经济的总量,然而针对微观基础进行的研究也逐渐展现出其局限性。所以,本文以物理经济学为背景,对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进行分别研究,目的在于讨论分析进行预期机制等模式的研究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物理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

针对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进行研究总是会受到限制的,人民群众就对研究过程中使用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反思和总结,从中指出了有疑惑的地方。本文尝试在物理经济学的背景下对微观基础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物理经济学通常使用统计物理的办法对经济系统进行分析研究。统计物理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比较相似,它一开始从已经看到的客观现象角度出发,通过统计分析和提取数据等一系列行为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反映物质作用的客观规律,然后使用进行物理实验的办法来检验其正确性。若该客观规律的正确性得到证实,那么还会使用演绎法进行辨别该物质的具体特点。从统计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不一样的物质系统会有不一样的临界反应现象,快到临界点的时候就会出现变化,这代表了有一种普适性规律在对其作用和特点进行支配活动,所以不一样的系统表现出不一样的物理特性。有趣的是在经济系统中也有着相似的临界现象,在无穷无尽的个体与之进行作用下,产生了与经济变量所反应的自相似特性和无特征标度行为,经济系统则是具有历史性并演化而来的一种模式。物理经济学还有一个重要方法,即使用物理的理论进行类比分析。上述提到的偏向于推理的办法有利于人们从更广阔的视角和更深厚的时间跨度去追寻客观经济规律的起源,把视线拓宽到正在发展的客观物质世界,进而通过物理学中较为成熟的理论方法探讨经济领域问题的以此进行解决。本文会对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进行分别研究,目的在于讨论分析进行预期机制等模式的研究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1代表性个体问题

代表性个体分析模式从马歇尔的代表性个体概念中起源发展。代表性个体作为宏观经济分析模式中最常用的一种,它的目的在于对微观基础进行分析加总以此转化为宏观经济的总量,进一步为宏观经济的分析奠基。有经济学家在早期提出代表性个体分析模式有着很多关于微观基础的问题:第一,对于代表性个体的假设很有可能是不合理的。代表性主体只会对一样的性质主体产生代表性意义,而实际生活中存在数量较多的是异质主体,二者彼此之间是不可替代的,不可以将异质性主体替换为代表性主体来进行分析研究。第二,就算上述的猜想假设是合理的,根据这一假定做出的行为加总仍旧会导致总量问题产生。经过这一假定把微观分析的结论进行直接加总转化为宏观总量的办法是不会成功的。由于复杂的经济现象和彼此依存的微观主体的存在,会导致微观层面确立后产生的个体行为,在进行加总后在宏观层面上这一理论不一定会成立。这种结论出现的原因在于,微观个体彼此之间存在着差异以及交互作用,微观个体与累计总体分别面临着不同的行为约束,针对这两个层面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优化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会得出互不相容的结果。从物理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因为微观个体存在的数量庞大,社会经济现象则不可能更不用对每一个单独的个体的信息以及具体行为有明确的了解。若针对微观个体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推论总体层面上微观个体的特性,很大程度上会得出不正确的结果,这种结果的出现是因为个体的行为意识方向有可能不会延伸到大众的行为当中去。换句话来说,无穷无尽的个体行为之间相互作用会产生人类总体行为,针对人类总体行为的特点来说,人们需要追寻是在大脑中通过自然选择而被编程固定的基本意向,而不是个人的行为意识。

2理性预期问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