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外部性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5 09:36: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经济外部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经济外部性

绿色建筑经济外部性分析论文

1研究背景

自从20世纪60年代出现绿色建筑概念以来,绿色建筑由理念到实践,逐渐发展,形成了较完善的设计方法和评估体系,尽管如此,绿色建筑在发展中仍然遇到很多阻碍,其中经济问题是最主要的瓶颈。本文从经济外部性的角度指出其根本原因,并对其解决方法进行了探索。

1.1绿色建筑内涵

绿色建筑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收利用)过程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士地、水资源、材料)、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也被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1]。

其主要内涵包括建筑选址、设计、施工、使用运营、管理及废弃的过程中,在维护环境基本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资源,满足人类安全、健康、高效、舒适地居住和使用,达到建筑与人的和谐共生。这种建筑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当代与后代的生活质量,其绿色的本质是无污染,无废物,开放式的综合的良性循环。绿色建筑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环境资源进行影响。在空间上就是绿色建筑对周边的生态环境,居住者的生活环境,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时间上就是在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包括原材料的开采、运输加工、建造、使用、运营、管理、拆除、回收,等各个环节。

总的说来绿色建筑主要是3个理念,第一、节能;第二、环保;第三、与自然和谐。

查看全文

解析经济外部性对房地产的干扰

房地产评估概述

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在土地、住房制度和金融体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房地产市场已经形成。房地产市场的建立和房地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有一套更为科学、合理的房地产估价方法,以满足因为买卖、交换、入股、抵押、典当、保险、课税、征地拆迁补偿和投资决策、会计成本分析等需要。

房地产评估的概念

房地产价格评估是指具有专业水平和经验的评估人员根据特定评估目的,遵循法定或公允的标准和程序,运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对房地产商品的价格(租金)、价值进行科学的评定与估算。

房地产评估是科学、艺术和经验三者的结合。正确的房地产价格的估计、推测或判断应依赖于一套科学严谨的房地产估价的理论和方法,但又不能完全拘泥于现有的理论和方法,还须依赖房地产估价人员的经验。因为影响房地产价格形成的因素复杂多变,不是简单的套用某些数学公式就能计算出来的。房地产评估不是对房地产价格的主观给定,而是把房地产的客观存在的价值通过估价活动正确地反映出来。房地产估价是估价人员基于对房地产客观存在的价值的认识以后,运用科学的估价理论、方法和长期积累的估价经验将其表达出来,而不是把某个主观想象的数据强加给估价对象。

评估方法及评价

查看全文

绿色建筑经济外部性分析论文

1研究背景

自从20世纪60年代出现绿色建筑概念以来,绿色建筑由理念到实践,逐渐发展,形成了较完善的设计方法和评估体系,尽管如此,绿色建筑在发展中仍然遇到很多阻碍,其中经济问题是最主要的瓶颈。本文从经济外部性的角度指出其根本原因,并对其解决方法进行了探索。

1.1绿色建筑内涵

绿色建筑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收利用)过程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士地、水资源、材料)、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也被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1]。

其主要内涵包括建筑选址、设计、施工、使用运营、管理及废弃的过程中,在维护环境基本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资源,满足人类安全、健康、高效、舒适地居住和使用,达到建筑与人的和谐共生。这种建筑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当代与后代的生活质量,其绿色的本质是无污染,无废物,开放式的综合的良性循环。绿色建筑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环境资源进行影响。在空间上就是绿色建筑对周边的生态环境,居住者的生活环境,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时间上就是在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包括原材料的开采、运输加工、建造、使用、运营、管理、拆除、回收,等各个环节。

总的说来绿色建筑主要是3个理念,第一、节能;第二、环保;第三、与自然和谐。

查看全文

物流设施的外部经济性研究与实证

一、引言

物流设施是指提供物流相关功能和组织物流服务的场所,包括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各类运输枢纽、场站港、仓库等。[1]截至2013年,物流设施支撑我国物流业实现社会物流总额197.8万亿元,全国在建、运营或规划物流园区754个(2012年),铁路营运里程10.31万公里,公路435.62万公里,内河航道12.59万公里,沿海生产用万吨级泊位1524个。作为社会物流活动的载体,物流设施通过提供物流服务,支撑着社会生产和商品流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纽带作用,广泛地影响着社会经济各个部门,是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但作为一类基础设施,其盈利渠道往往较少,创造的实际价值长期被其他经济主体分享或无偿占有,建设运营方财务压力较大,造成了在经济较不发达地区推动物流设施的建设较为困难。因此,在定性地分析物流设施各项外部性后,对其定量测算能够为政府及投资方在项目立项审批、建设运营模式选择、利益分配及税收政策方案的制定等方面提供决策支持,在区域经济增长、工商企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及投资建设方利益之间寻求平衡。

二、文献回顾

现有针对物流设施外部经济性(以下简称“外部性”)的研究比较分散,系统性的成果较少,主要集中在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与集聚、对外贸易、企业竞争力、居民收入5个方面。在区域经济方面,关于铁路、公路等物流设施对经济的影响尚存争论。[2-3胡尔腾(Hulten)等[4]发现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存在正向外部性;张学良[5]测算出铁路、公路、航道等的建设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值合计约为0.05至0.07;刘俊华等[6]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增加物流设施投资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物流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范月娇等[7]发现港口对港口城市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溢出效应。在产业结构与集聚方面,万欢[8]指出,物流设施投资可显著地优化产业结构,有助于第三产业占比提升;韦琦[9]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物流业是制造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在对外贸易方面,鲍伊斯(BougheasS.)等[10]指出,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可以通过降低物流成本的方式促进对外贸易;刘生龙等[11]通过实证分析认为,铁路可达性的改善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王晓东等[12]基于31个国家和地区的双边对外贸易数据,指出物流设施的建设对双边对外贸易的促进非常明显。在企业竞争力方面,谢莉(ShirleyC.)等[13]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美国高速公路的投资有助于降低企业的库存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梁红艳[14]研究发现,通过建设物流设施、发展物流外包服务等方式,物流业可以通过降低生产成本、交易成本、促进垂直分工深化等途径,有效提升制造企业效率;刘秉镰等[15]通过实证分析认为,高等级公路设施能够显著降低制造企业库存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在居民收入方面,王志涛等[16]指出,包括铁路、公路、港口等物流设施建设的投资与城镇居民收入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是城镇居民收入的格兰杰原因;张建升[17]基于我国1998~200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认为物流设施建设强度和物流业发展水平每提高1%,在提升居民收入的同时,还将缩小东部城乡收入差距1.45%,中部13.41%,西部0.68%。总体而言,现有针对物流设施外部性的研究方法、手段较多,在外部性的各个方面上也形成了一定的成果,但缺少系统地从理论层面上分析物流设施的各项主要外部性,也没有针对物流设施投资建设与运营的不同阶段逐一进行实证,更缺乏将定量分析结果进行横向对比的研究。

三、定性分析

外部性概念起源于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的著作《经济学原理》,也称溢出效应。关于外部性的定义尚无统一标准,本文认同萨缪尔森对于外部性的定义,即在缺乏任何相关交易的情况下,一方承受了由另一方的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在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外部性包括成本外部化、收益外部化和风险转嫁。[18]就物流设施来说,其所提供的物流基础服务及物流增值服务,如运输、仓储、物流金融、物流咨询等,均有对应的收益,但其对经济、[19-20]产业、[21-26]贸易[27-28]等的促进,物流设施的运营主体却无直接收益(如表1所示),所以物流设施的外部性主要来自于收益外部化,由此定义物流设施外部性如下:定义:物流设施外部性是指物流设施的建设运营主体除了与物流服务相关的收入外,并不能享有物流活动所创造的全部价值。具体而言,物流设施作为物流网络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物流服务的实际载体。由于物流服务的专业性、物流网络的可达性等,物流设施将直接影响其主要客户——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运行效率。同时,经济发展又与产业结构、对外贸易息息相关。从微观上看,物流成本、贸易成本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及效率,并最终传递到物价之上,进而作用于居民生活水平。综上所述,选取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与集聚、对外贸易、企业竞争力、居民收入5个方面,作为物流设施外部性的主要研究内容。1.区域经济方面在区域经济方面,物流设施的外部性体现为促进经济增长。由于通道型的物流设施如铁路、公路、航道等多起到增加区域内各大经济节点可达性的作用,节点型的物流设施如物流园区、中心、港口码头等多处于各大经济节点之内,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汇聚点。对于物流业本身来说,物流设施内完善的基本条件、服务设施及政策环境会吸引更多物流企业入驻,形成物流产业集聚地,使得区域内其他产业获取更低价、优质、专业的物流服务成为可能,由此影响全要素生产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TFP)及企业区位选择的变化,[29]进一步加速生产要素的流通,刺激各类需求的发生,促进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引起区域经济产出、投资[30]等的变化,最终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2.产业结构与集聚方面在产业结构与集聚方面,物流设施的外部性体现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集聚。由于物流设施中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其将为如批发零售业、信息业、金融业等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促进信息交流及技术扩散,[31]使得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推进,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演进,[32]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另外,在推动区域产业集群形成上,除了集聚物流产业,对其他产业通过规模效应形成物流成本的洼地以及物流服务水平的高地,吸引企业围绕或依靠物流设施进行发展,共享经济效益及劳动市场,逐步从分散状态转移为集中状态,在区域内形成“发展极”,提升产业集聚度,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3.对外贸易方面在对外贸易方面,物流设施的外部性体现为促进对外贸易的开展。物流设施网络通过支撑专业、高效的干线运输、多式联运等物流服务,使各地的时空距离进一步缩小,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促进企业间商品交易的进行和扩大;物流设施以物流服务支撑内陆口岸、保税区、无水港等设施的建设,使进行对外贸易的门槛逐步降低,促进对外贸易的达成。另外,物流设施将降低边界效应,[33]促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更大程度地支撑区域间商品交易繁荣。4.企业竞争力方面在企业竞争力方面,物流设施的外部性体现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由于物流设施的建设完善了物流网络的结构,提升了物流网络的运作效率,降低了工商企业在使用物流网络时的磨损及交易成本。[34]另外,物流设施是物流产业的集聚地,可以通过规模效益降低物流企业运作的成本,并通过市场竞争,提升物流企业服务水平,促进各类物流服务价格的合理化,形成一批优质供应商,[35]工商企业可通过物流外包在降低自身物流成本的同时,专注于企业核心业务,以更低的物流成本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改善经营情况,提升综合竞争力。5.居民收入方面在居民收入方面,物流设施的外部性体现为增加居民收入。物流设施作为一项要素投入,其建设已经被论证可以提高居民收入;[36]同时,物流设施也将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使得其员工收入得到保障并获得提升;再有,物流设施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效应以及对基础设施密集型产业的集聚效应,将有效地提升居民的薪酬待遇水平。

查看全文

建筑经济的外部性策略

本文作者:张迎春工作单位:南通苏中建设有限公司

绿色建筑产业经济的现状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带来的经济利益有目共睹,建筑业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城乡经济最重要的增长点之一。但是,看到建筑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注意到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是一种粗放式发展,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难循环为代价的。我国建筑业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了能源消耗量大、利用效率低、污染严重等等严重问题。建筑用能效率低、污染严重。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比气候条件接近的发达国家高2-3倍,建筑供暖造成的空气污染高2-5倍。2000-2004年,我国大城市新建居住建筑在施工图设计审查阶段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比例,北方严寒和寒冷地区为90%,夏热冬冷地区为20%,夏热冬暖地区仅为11%。而实际按节能设计标准施工的建筑,北方地区为50%,夏热冬冷地区仅为14%。这些数据提醒我们,我们建筑经济的这种发展模式尽管在短期内可以得到较好的经济效益,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但是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建筑产业的经济效益不但要看短期效益,还要看外部经济效益,即从建筑物外部得到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这也是一种产出,是一种外部经济,而不应该仅建筑本身反映出的那部分产出。发展这种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的绿色建筑应该是我们将来建筑经济的发展方向,初期阶段应该得到国家的大力护持。绿色建筑产业经济发展的问题(1)政府没有建立完善的绿色建筑政策和管理体系。政府在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国由于长期积累的制度性问题,致使绿色建筑在政策制定和配置上存在着很多问题。另外,在绿色建筑监管和协调机制上的不完善,大大削弱了政府对绿色建筑发展的引导作用。(2)绿色建筑建设的经济激励措施不足。绿色建筑是一个系统工程,与许多经济主体利益密切相关,这些经济主体包括开发商、设计者、所有者、普通公民等,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应该考虑他们的利益。绿色建筑提供了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源,改善了人居环境,减少了各种能源资源消耗,这种正外部性特点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经济政策进行激励,但是目前这种经济刺激政策还没有形成规模,使得绿色建筑的建造成本比非绿色建筑的要高。执行绿色建筑政策不会带来更多的收益,甚至有可能增加执行的成本,这种情况不利于绿色建筑市场的拓展。

完善绿色建筑政策体系,通过多种手段促进绿色建筑经济发展(1)建立健全完善的绿色建筑政策体系和绿色建筑标准,对于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绿色建筑的大部分项目都是可以量化的,所以在标准的制定上必须更多的体现量化的内容。对节能、节水、排放都应该设定具体细致的量化评价指标,对评价的度量单位、测量工具也应该有相应的规定。只有设定了专门的绿色建筑评价量化标准,按照绿色建筑的特性设定定性和定量指标的适当比例,才能使绿色建筑评估标准得以推行。(2)加强综合协调,建立以建筑工程管理部门为主的监管体系。对于我们目前的建筑管理中,财政、劳动、民政、人事等多个部门共管,职权责相互交叉不清的现象,建议建立专门的绿色建筑管理机构,统一协调各机关部门利益,形成以建筑工程管理部门为主的强有力的监管体系。中央建立隶属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绿色建筑管理司,省和地方建立归口于建设厅和建工局的绿色建筑管理处,中央负责制定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地方负责根据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制定自己符合地方要求和实际的具体细则。通过各级绿色建筑管理部门,协调财政、劳动、民政、人事各部门的关系,在工作中相互支持与配合,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国家绿色建筑政策、标准贯彻落实到位。同时还可以通过绿色建筑管理部门整合开发商、供应商、设计部门、研究机构、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等各方面力量建立绿色建筑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构建绿色建筑产业链,发展绿色建筑技术,并加强对本行业企业的组织管理。制定实施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经济激励政策(1)税收激励政策,主要包括强制性税收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各级主管部门考虑对普通建筑开发和高能耗建筑依据“谁损害谁赔偿”“谁污染谁赔偿”原则开发开征能源税、排放税和环境税,通过这类强制性税收逐步将传统高能耗建筑的成本提升到绿色建筑的水平上,增强绿色建筑的市场竞争力,减少其绿色建筑正外部性带来的负面影响。(2)财政补贴政策。设立财税补贴要从市场机制出发,为的是解决绿色建筑外部性所带来的成本障碍,通过获利来吸引市场上的建筑开发企业、材料供应商、普通购房者参加到绿色建筑的发展中来。补贴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可以通过直接的方式,如对绿色建筑的相关利益方进行资金上的奖励;也可以是间接的,如购买绿色建筑相关产品可以获得价格上的减免。另外,还要政府机构也可以引入专业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评估的专业性,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公平。金融激励政策由于建筑开发一次性投入巨大,大多数开发商需依靠银行贷款才能完成工程的顺利开发建设。对于这些企业而言,贷款优惠所起的激励作用十分明显。对于开发绿色建筑的企业,政府可以采取贷款贴息优惠,在主管部门经过核查严格按照绿色建筑标准施工的前提下,在每个计息期内补贴相应利息。这种激励方式可以减轻开发商的财政负担,是比较理想的激励工具。

总之,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建立有效的外部性激励政策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当前我国政府应当借鉴国外经验,建立财政、金融、税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提高相关行业、企业和消费者的积极性。对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企业部门、普通购房者实行一定的政策优惠,通过税收激励、财政补贴、金融激励政策推动其发展。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绿色建筑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转变城镇发展方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强化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外部性激励策略,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我国建筑节能减排做出更大贡献。政

查看全文

经济法外部独立性研究论文

摘要:自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概念出现之日起,有关经济法的争论就开始了。可以说正是因为这种争论才有了经济法的发展,经过多年的争论、探索,经济法的科学内涵及准确表述正越来越清晰地凸现在人们的面前。同时,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对经济法的探索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其诸多基本理论问题都需要继续争论和探索。这些争论最为根本的分歧集中在经济法的调整对象问题上。经济法的外部独立性问题(即经济法是否具备独立的调整对象),作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须臾不可缺少的问题之一,在国内外众说纷纭。可以说,如果能够很好地解答这个问题,应该可以为经济法理论的长期争论有一个新的突破,然而这又是一个十分难以澄清的“理论死结”,否则也不会令如此众多睿智的学者们感到困惑。文章就上述问题进行了详尽论述。

关键词:经济法外部独立性分析

一、外部独立性问题观点评述

对经济法是否具备独立的调整对象,法学界历来存在不同看法,我们可以将以往观点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否认经济法具备独立的调整对象,即“否定说”;另一类是承认经济法具备独立的调整对象,即“肯定说”。“否定说”认为经济法不具备特有的调整对象,所谓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其实都是其他部门法的调整对象,所以经济法不是一个独立的部门法。人们熟悉的较为典型的否定说有以下几种:1综合经济法论。即认为经济法是分属于其他各部门法、调整各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综合概念。2学科经济法论。即认为经济法是研究经济法规运用的各个基本法手段和原则对经济关系进行综合调整的规律的法律学科。3经济行政法论。即认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应全部属于行政法的调整范围,对于这一部分的经济关系或归行政法调整或在行政法下设一个新的行政分支,即“经济行政法”。

作为对否定说的回应,我国部分经济法学者对独立调整对象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其中又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主要有:(1)纵横说,认为经济法调整国家机关与企事业以及公民之间在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2)密切联系说,认为经济法是调整经济管理关系以及与经济管理关系密切联系的经济协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第二个时期是1992年以后,主要有:(1)经济协调关系说,认为经济法调整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特定经济关系;(2)需要干预经济关系说,认为经济法调整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需要由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3)国家经济调节关系说,认为经济法调整在国家管理社会经济过程中因国家调节而引起的,以国家为一方主体的社会关系。

对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独立性问题经济法学界多持肯定态度,但80年代的观点有“大经济法”之嫌,而且对“独立性”的关键问题,比如与行政法的分界,基本上不作回答,故难以令人信服,1992年以后的观点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在这些论著中基本上都有经济法与行政法、民商法等部门法关系的专门论述。然而,这些论述往往有意无意地避开调整对象这一根本性问题,而多从目的、任务、价值等侧面论述它们之间的区别,尽管这些论述不无道理,但是一旦涉及独立调整对象问题就难免陷于尴尬,只能以两者之间多有“交叉”、“密切联系”等模糊理由说明,尽管经济法学者对经济法独立性的论证作了不懈努力,却仍无法为其他学者特别是行政法学者所完全接受。

查看全文

经济法视角下外部性问题调解机制

一、外部性的基本概述

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活动对另外一个或数个无关的经济主体造成的有益或有害的影响。外部性可以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亦称外部经济,是指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亦称外部不经济,是指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二、外部性问题的理论来源

说到外部性理论,不得不说到庇古和科斯,他们开创了对外部性问题的研究,对外部性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庇古教授的外部性理论庇古教授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他的《福利经济学》享誉世界,它将资产阶级福利经济学系统化,标志着其完整理论体系的建立。在其《福利经济学》一书中,他提出"庇古税方案",即通过政府行为对产生经济负外部性的企业和个人征税,以补贴因为负外部性而受到不利益的主体和有正外部性的活动的主体。庇古正式提出和建立了外部性理论,但他的思想亦有来源于马歇尔的经济理论,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为其外部性理论的提出提供了思想源泉。

(二)科斯的外部性理论科斯对庇古的外部性理论进行了批判,他提出了外部性问题的相互性这样一个之前没有被关注的现象,即外部性问题的产生并不仅仅是由于企业或个体等受益者一方的原因,也有可能是由于利益受损者的原因才使得企业或个体的经济负外部性发生作用,因此造成的不利后果应该由双方合理承担。科斯进一步提出,产权没有界定清晰是外部性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有效的产权可以实现外部性问题的内部化。这就是著名的科斯定理:只要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当然,科斯所设想的制度必须建立在一个前提上:这个市场是完善的,交易完全自由自愿,交易成本为零。

查看全文

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法制定的外部性

[摘要]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法制定时,在保障企业或个人获取收益的同时,综合考虑生态环境与经济层面的短期与长期利益协调问题,并有效利用环境资源,积极保护和治理环境,实现循环经济的生态效率目标。文章提出了基于多阶本征模态函数分析的经济法制定对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指数影响关系模型,采用经验模态分解法进行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指数的特征分解,结合参数空间变异性分析方法进行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指数预测。实证结果表明,设计的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法制定的外部性模型具有显著性,预测结果准确可靠。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法;外部性分析;经验模态分解;经济指数预测

我国部分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当资源枯竭时,资源指向性的城市可能将陷入结构性衰退,面临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严峻问题,实现城市的循环经济转型发展已迫在眉睫。

一、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法的制定

1.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法制定的必要性资源型城市以往多采用粗放式的发展模式,高强度的资源开发不仅导致了资源浪费严重,而且使环境问题更为突出。而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可以解决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看来,发展循环经济就成为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但要保障循环经济的顺利开展,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体系的支撑和服务。通过循环经济立法,能够把握“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有利于防止污染,确保环境得到保护。因此,健全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制定循环经济法律相应的激励与惩罚机制,提高民众参与度,加大执法力度,可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共同发展;做好循环经济生态建设,确保城市良性发展。同时,资源型城市还应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个性化的循环经济地方法律,为国家层面的法律体系提供配套和补充。2.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法现状目前,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尚不健全,缺少责任条款的保障,配套措施不完善、法律实际权威性较弱,且缺乏一定的企业法律责任规定与政府监督文件;能够对全局产生重要影响的实质性法规的数量相对较少。我国《循环经济法》中政府部门职责和企业职责等划分尚待明确,分散式规定使得主体未能准确认知自身权利与义务。[1]

二、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法制定的外部性分析

查看全文

绿色建筑经济问题分析探讨论文

摘要: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行业的趋势,本文运用经济学原理,对绿色建筑经济行为进行了分析,指出绿色建筑外部性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一些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建议,以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关键词:绿色建筑;外部性;税收;补贴

1研究背景

自从20世纪60年代出现绿色建筑概念以来,绿色建筑由理念到实践,逐渐发展,形成了较完善的设计方法和评估体系,尽管如此,绿色建筑在发展中仍然遇到很多阻碍,其中经济问题是最主要的瓶颈。本文从经济外部性的角度指出其根本原因,并对其解决方法进行了探索。

1.1绿色建筑内涵

绿色建筑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收利用)过程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士地、水资源、材料)、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也被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1]。

查看全文

煤炭建设项目评估外因分析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引言;煤炭资源建设项目的外部性;煤炭建设项目外部性经济分析方法;外部性带来的直接环境成本评估;小结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以资源开发来带动西部地区经济的增长、外部性的定义与类型、建设项目产生的外部性原因可以分为不可减少和可减少的外部性、煤炭资源建设项目造成的外部性、煤炭开采产生大量废石污染环境、从环境经济角度用货币的形式,来评价由于采矿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市场价值或生产率法、机会成本法、恢复费用法、土地价值法、调查评价法(假想的评价)、矿井水处理后回用于生产、生活,在技术、环境和经济上是可行的、在进行建设项目评估时要把外部性纳入其中等,具体请详见。

0引言

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炭产量1997年已达13.3亿吨,居世界第一位。同时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启动,以资源开发来带动西部地区经济的增长,矿产资源的产量必将逐年增加,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日显突出和严重。煤炭在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给矿区带来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如煤炭开采引起地表塌陷、采掘的废矸石、排出的废气、废水、粉尘、生产过程中的噪声等,对地面环境产生严重影响,使矿区生产、生活环境受到污染。因此,在煤炭开采时应充分考虑到开采带来的外部性影响,并在开采可行性分析时把外部性经济分析也考虑进去。

1、煤炭资源建设项目的外部性

1.1外部性的定义与类型

外部性是在没有市场交换的情况下,煤炭建设项目的生产行为影响了其他生产单位(或消费者)的生产过程(或生活标准),外部性分为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