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5 09:29: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经济体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经济体制

全市经济体制改革意见

根据省政府《关于建立改革工作机制加强改革统筹协调的通知》(浙政发〔2006〕19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统筹协调全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化对改革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依靠体制机制先发优势,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改革不够到位、体制不够完善、机制不够协调的问题仍然存在,改革的系统性、复杂性、艰巨性和紧迫性日益增强。再创我市体制机制新优势,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深化改革。各级各部门要以更大的决心推动改革,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在改革创新上取得新突破,为新一轮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增强改革的协调性,统筹兼顾,综合配套,协调推进,形成改革的整体合力。

二、加强组织领导,总揽改革全局

加强对改革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统筹、指导和协调全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审议全市经济体制改革中长期规划和年度改革实施意见;审议决定重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及试点范围;适时听取有关重大经济体制改革情况汇报,研究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和重大决策,提出重大改革建议;研究涉及经济体制改革的其他重大事项。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改革办”)。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负责日常工作。市级各部门要明确承担本部门改革工作责任的专门处室。

各县区要加快建立以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改革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将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协调,以科学的方式扎实推进改革,不断在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

查看全文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探讨

[摘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整体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阶段推进“城乡融合主导”的农村经济改革有具有重要意义。整理归纳了40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经历的不同阶段和改革内容,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当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村经济体制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开始改革农村经营管理体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提高对农业的投资比重和农产品收购价格,同时重建农村基层组织,改体制为实行生产责任制和政社分设,建立适应农村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新型组织体系,确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济经营体制。这些改革在农村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使农村经济实现全面发展。自1985年开始,伴随农产品产量的迅猛增长,农村改革由生产领域向流通领域延伸,政府开始积极引导农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取消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依据不同情况实行合同订购和市场收购;调整经济结构,鼓励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在稳定第一产业的同时加大力度发展第二、三产业;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对乡镇企业进行政策帮扶,使乡镇企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同时加快发展小城镇以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一阶段的改革使农村经济迈上了一个新台阶。1989年,农村改革进入了调整期,这一轮经济的调整仍是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在持续深化改革的同时抑制通货膨胀,调整投资结构,将投资重心向农业转移。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在践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过程中出现了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收回农民承包地以及任意改变土地承包合同等做法,导致在农村出现了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质疑的声音。为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家庭分散经营有效对接大市场以抵御市场竞争带来的巨大风险,农业产业化经营应运而生。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经营,实现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推动形成新的利益共同体以促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和现代化转变,是我国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到了21世纪初,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中心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的改革成为我国农村改革的重点之一。主要是通过取消农业税费,加大政府补贴,建立新型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实施“三权分置”,所有权归集体,承包权归农户,经营权可流转,这既保障了农民利益,又有助于发展规模经营,符合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经营权,可以更大胆投资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从40多年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可以看到,不同阶段的改革策略体现出对农村格局和主攻方向的动态调整,体现出从震荡效果最小的环节切入,通过物质积累和体制机制的逐步深入进行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农民与土地关系始终是改革主线,市场化是改革方向,因此,40多年来,农村经济改革具有主线的连贯性,方向的正确性,并成为支撑和驱动整体改革开放的重要力量。表1归纳了自1978年以来的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存在问题

2.1农业生产经济组织化程度不高。当下,伴随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深入,农业结构逐步优化,围绕粮食过剩问题将通过种植面积的调整进行改善,但与之相伴随的是农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将严重影响农民的积极性。由于我国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无法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在调节生产、稳定供求的作用,同时缺乏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也就无法改善农民在产业链上的弱势地位,应对市场风险能力自然较差;再加上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无法及时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品种,同时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节本增效措施,导致无法降低生产成本,也就无法应对进口产品的价格冲击。2.2城乡二元分割体制障碍。由于户籍制度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未发生改变,导致城乡之间在收入差距扩大的背景下仍面临着社会保障资源分配的失衡,农民仍具有职业和身份的双重特征,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仅仅体现为促进就业的意义,这不仅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也积聚了社会矛盾。2.3农产品市场体系落后。当下农业市场主体发育不足,要素市场发育不全,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价格保护机制不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落后,交易模式单一,严重制约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再加上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缺乏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科技无法实现技术资源的合理配置,直接影响了农产品市场化进程的推进。

查看全文

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计划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改革的重点和任务;工作保障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发展主题,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切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建立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切实找准问题,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把握好改革的时机、力度和节奏,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调动各方面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激发创造性,形成共同推进改革的合力、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企业改革、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步伐、创新招商引资体制机制、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强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2010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和谋划“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市发改委要建立健全部门间统筹协调推进改革的工作机制,加强对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推进和综合协调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按照“十一五”规划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市当前的改革和发展形势,现就2010年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发展主题,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切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建立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

(二)总体要求

查看全文

战后经济体制分析论文

《日本研究》2003年第4期刊载了刘红写的论文《战后日本经济体制的特征、问题及改革》,对影响日本经济发展的关键——经济体制特征——作了扼要的阐述和分析。刘氏指出:“具有长期、持续性交易关系本质的日本经济体制,其形成并非是根植于日本文化和传统的,究其根源是为适应战后的经济环境而形成的。”这种观点带有相当普遍的代表性。笔者认为,上述观点颇值得商榷。本文扼要阐述了日本史坛最新的研究动向,考察了日本经济体制的几项特征,分析了经济体制对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指出战后日本经济体制的特征形成于战时而非战后,因此通过改革解决当今日本经济体制所面临的问题的根本前提,就是对包括战时体制在内的那场侵略战争,进行彻底清算。

一、学术热点:日本战后经济体制源于何时?

对战后日本经济体制形成于何时,日本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概括而言,主要有两种论说,一种是“文化传统说”,另一种是“战后改革说”。前者认为:“日本的经济制度具有日本固有的文化背景,根植于民族特性。日本型企业和官僚制的原型,可以追溯到江户时代的‘藩’和‘家’。可以认为连带意识和平等主义的根源,早在农村共同体中就已经存在。”后者则强调:“战后的日本是在战争的废墟上站起来的‘新生的日本’,同以往的日本有本质的差异,同以往的历史没有联系。就这个意义而言,‘我们的生日是终战日,我们的父母是战后改革’。”由于“战后改革说”代表了长期占据日本史学主流地位的“战后史学”派的观点,因此在日本最有影响。

但是,早在20世纪70年代,否定“战后改革说”的动向在日本学术界已经出现。1977年,木神原英资、野口悠纪雄发表了《大藏省·日银王朝的分析——总体战经济体制的终焉》一文;提出了强调战时和战后经济体制存在连续性的“假说”,认为“战争结束时,日本社会的形式和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另一方面,经济体制,特别是作为实行金融统制之基础的战时经济体制,却基本上得以存续”,“支撑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体制,基本上是战时总体战体制的继续”。1978年,中村隆英在《日本经济——其成长和结构》一书中指出:“战后和战前,不是飞跨战时联结起来的。战时形成、战后继续保持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技术、生活方式、习惯等,实在是出入意料之多。虽然这些东西在形成的时候,以后会变得怎样没人能够预料,但它们却构筑了战后的企业形式、生产组织乃至生活方式。”1988年,山之内靖发表了题为《战时动员体制的比较史考察——为了了解今日日本》的论文,认为日本为进行“总体战”而进行的战时动员,“形成了某种‘全体主义’。这种‘全体主义’,是形成战后日本‘体制社会’的起点”。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日本面临种种经济难题为背景,诸多学者对战后日本的经济体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了“日本战后经济体制是战时经济体制而延续”的结论。1993年,冈崎哲二、奥野正宽编纂出版了由8位学者共同撰写的《现代日本经济体制的源流》。该论著撰写者对日本金融体制、企业体制、劳资关系、业界团体、财税政策、农业状况等各经济领域在战时和战后的变迁,进行了详尽的历史性考察和比较分析,指出日本至战前30年代的企业统治,即由财阀家族确保股东主权的经济体制,是盎格鲁—萨克逊型的自由主义经济体制。但是在战争时期,这一经济体制转变成了“日本型经济体制”。正是这种转型后的体制,构成了促使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制的原型。他们通过各项考察后最终得出结论:“构成现代日本经济体制的大部分要素,都是在中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时期,为了对国家资源进行总动员而实施‘计划经济化’的战时经济的需要,以及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而实施‘统制经济’的需要而制定的。”1995年,山之内靖、J·维克特·考希曼(J.VictorKoschmann)、成田龙一主编了作为13位日美学者共同研究成果的论著《总体战和现代化》。该论著同样对构成战后日本政治和经济体制的几个方面进行了颇为详尽的考察,并最终得出结论:“战后各项改革的基本方向,和战时的各项改革是共通的,这些改革使战前经济体制的制度性基础彻底解体……使战后体制向战前体制回归的道路被封闭。日本的经济虽然也算是市场经济,但是其制度性基础中,包含着在战时计划、统制经济的基础上导入的要素。可以说,日本的经济体制是一种独特的经济体制。”问同一年,野口悠纪雄发表了《1940年体制一再见了,战时经济》(按:他所谓的1940年体制,即战时体制),考察了“1940年体制”即战时体制的形成过程、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和“1940年体制”的关系、“1940年体制”的基本理念、日本经济体制面向未来的选择等几个方面,明确指出了战时和战后经济体制的存续关系:“在战前具有浓厚古典的自由主义经济性格的日本企业和金融市场,在战时经济中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的日本型企业、间接金融体制的原型,存在于战时经济之中。”

总之,20世纪90年代后,以日本经济风光不再为背景,对日本战时和战后经济体制是否存在连续性的探讨,构成了日本学术界一个持续的热点,其影响波及日本现代史研究的各个领域。通过初步的历史考察,笔者认为至少就日本经济体制而言,战时和战后无疑存在连续性。

查看全文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趋势研究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伴随着经济形态的变化可以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主要包括:第一阶段(1978-1984):这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个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首次提出,代表了农村经济制度的正式形成。第二阶段(1985-1992):这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实现了对农村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同时将土地承包实践延长为15年。在这个发展阶段,市场竞争机制被引入到农村市场,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创造了更多机遇。第三阶段(1993-1998):这个阶段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阶段,不仅将土地承包时间延长到30年,而且在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实现了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改革基础,同时也形成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良好条件。第四阶段(1998-至今):这一阶段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的阶段,无论是在农村经济发展还是在农村的政治和文化发展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农民的收入持续增加,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变得日益丰富,无论在物质方面还是在劲射方面都距离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越来越近。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如今,农村土地产权管理制度也不断完善,农村市场结构正在不断发生变化,代表农村经济正在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然而需要认识到的是,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

2.1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

由于农村市场的特殊性,形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改变农村市场效益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加快了我国农村市场分散化经营的转变,农民逐渐成为是市场的主体,他们直接参与到市场竞争,分散的生产和经营模式直接导致他们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弱,无法有效的获取市场信息,不利于促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查看全文

经济体制改革通知

**县、各区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市属各委、局、办:

为加强对我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建立健全改革工作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稳步推进我市各项改革工作,市人民政府决定建立**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联席会议的工作职责

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组织研究拟订全市经济体制改革中长期规划和工作指导意见,呈报市委、市人民政府审定后实施;组织研究拟订年度改革工作要点,分解落实改革工作任务,报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组织研究拟订综合性改革意见或实施方案,协调、衔接专项改革实施方案或措施;督促检查改革工作的落实和目标完成情况,组织开展调查研究,总结交流改革经验和做法,研究分析改革难点问题并提出建议和对策。

二、联席会议的组织形式及成员单位

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为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召集人。受召集人委托,分管经济体制改革的副市长、副秘书长、市发改委主任也可作为临时召集人。联席会议的成员单位由市发改委、经委、建委、国资委、贸发局、教育局、科技局、公安局、监察局、审计局、农牧局、旅游局、民政局、财政局、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文化局、卫生局、国土资源局、城市交通局、林业局、房产局、水务局、环保局、广电局、体育局、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编办、法制办、信息办、整规办等单位组成。各成员单位确定一位分管领导作为联席会议成员,确定一个相关处室作为联络处室,其负责人作为联系会议联络员。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负责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因人事变动需调整增补人员,要及时告知市发改委。

查看全文

监狱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内容摘要

监狱经济是伴随着监狱及其行刑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它的存在及其发展不仅能使罪犯劳动力资源得到开发利用,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贡献,而且还能为监狱有效执行刑罚提供物质保障和现实载体。而监狱经济的运行状况,直接取决于监狱经济体制。

在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监狱经济体制是一种权力高度集中、监狱和监狱企业合为一体的体制,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但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监狱企业在竞争中力不从心,处于弱者地位,经济效益不断下滑,监狱的生存也受到了直接威胁,监狱的改造质量水平因此而不断下降。表现在监狱经济方面,面临着监狱企业补充监狱各项建设经费、生产经营债务、办社会等负担过重;监狱企业长期投入不足,发展空间严重受阻;传统监狱企业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等主要困难与问题。表现在监狱经济体制方面,存在监狱刑罚执行、教育改造职能和监狱经济管理职能难以到位;监、企、社混合多元体制造成监狱工作复杂与艰难;现行监狱经济体制的瑕疵容易滋生司法腐败等主要弊端。随着我国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及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以“监企合一”为核心的监狱经济体制面临的困难与弊端逐步显露,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因而这一问题也是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在对监狱经济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回顾的基础上,明确了监狱经济的重要地位,论证了监狱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从多方面分析了监狱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和问题,并提出了我国监狱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对策。本文认为,必须加快监狱经济体制改革,要加大改革力度,落实全额保障政策,推进监、企、社分开,使监狱更好地履行刑罚执行职能;要认真执行政策,将监狱执法经费支出与监狱企业收入分开;要努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理顺监企关系,建立促进新型监狱体制规范运行,以“全额保障,监企社分离,收支分开,规范运行”为监狱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从体制、机制和源头上解决目前监狱经济体制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而真正建立和完善公正、廉洁、文明、高效的新型监狱体制和工作机制。

关键词:监狱经济改革探讨

目录

查看全文

经济体制完善论文

私有制与市场经济具有天然联系,也经历原始资本主义、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跨国资本主义等发展阶段,才形成一套比较完整且不断变革中的现代市场体系。重温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五大经济特征越发明显,但应当说,从原始掠夺、自由竞争、私人垄断、国家垄断到跨国垄断,从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到集团制,从科学管理、人群关系、行为科学到管理科学,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确实发生比较深刻的变化,从而暂时摆脱寄生的、腐朽的、垂死的命运,仍然能容纳生产力的较快发展。

公司制与计划经济具有天然联系,社会主义思潮与资本主义思潮几乎同时产生和发展,但实践表明,就生产力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市场经济是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问题在于:公有制能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早在一百年前,帕累托就提出这个问题,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又引发一场长达二十年的大论战,邓小平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对这场论战作出了肯定回答。

应当清醒的看到,建立与私有制具有天然联系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经历三百年的漫长探索,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不同国家又有不同模式。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一个全新课题,要在三十年内就建立完善的、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焦点,是国有经济如何发挥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由于我们对这场革命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估计不足,往往急于求成,动辄几年建立、几年脱困、几年完善、几年成熟。当改革的实际进程达不到预期目标,在一些深层次问题上未能取得突破时,有些人便对国有经济的前景表示悲观。他们根据“经济人”的假说,以“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效率最高为由,提出“国家所有制下企业家不可能定理”,主张国有经济全部退出竞争性行业。这未免言之过早,失之偏颇。事实上,作整个经济体制中心环节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不仅受到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也受到政治体制改革进程的制约。如果没有外部环境的配套改革,国有企业只能是无水之鱼。国有企业改革的困境,既有历史的、社会的原因,也有经验的原因,不仅仅是产权虚置的问题。作为现代化大生产的社会组织,现代企业不像小私有者那样,多卖一元钱就能多的一元钱。无论公有还是私有,都存在委托一链问题,关键在于治理结构。只要做到产权清晰,形成激励约束机制,是否国有或国有控股并非决定性因素。西方的私有制企业,倒闭的远多于存续的,苏东的“休克疗法”,并不是“一私就灵”,我国的公有制企业,也没有进入世界五百强的。鉴于建立公有制市场经济是领导有序的自觉进程,也许并不需要像私有制市场经济那样经历三百年的自发过程,如果我们能够在本世纪中叶今本实现现代化的同时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就是史无前例的伟大创举,就是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经济体制与中华文明

人们不难发现,我们在学习外国经验时存在一种普遍现象:科学技术一学就会,既快又好。世界市场出现什么新产品,往往不到一年就可以看到国产品。一年半前,一般人还不知道什么叫光盘,一年半后,我国的光盘产量就成世界之最。而经济体制一学就变,既变形又变味[1]。行业协会本来是自下而上成立的自治组织,我们一学就变成“二政府”。股市从来就是经济形势的“晴雨表”,我们这的经济形势一片大好,越来越好,可股市一片大跌,一路下跌。究其原因,乃在科学技术是自然系统,服从自然规律,而经济体制是人造系统,与人文休戚相关。

查看全文

深化区经济体制改革思路

2005年经济体制改革总的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围绕区委、区政府"构筑生态型石化基地"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领域的各项改革,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消除影响我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我区经济在今后一段时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建立合理经济布局和所有制结构,广覆盖、多层次、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大的体制保障。为此要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使区经济体制改革在新时期、新阶段取得新的突破。

1、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各项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体制改革的着眼点要兼顾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通过创新体制,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在搞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影响现代化进程的"三农"问题,使城乡协调发展。改革发展的各项举措要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以推进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为重点,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要继续以"放心、放手、放开、放胆"的姿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进民营企业的二次创业。抓紧清理有关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依法取消对民营经济的各种不平等待遇。研究制订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新的扶持政策。进一步打破垄断、开放市场,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的发展。加大扶持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力度,切实解决其融资难的问题。积极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和以民引外,帮助其做大做强。引导民营企业创新体制,规范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方向发展。通过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进一步调整全区所有制结构。

3、以完善国资管理和营运体系为重点,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按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国资主管部门、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主体及其控股、参股企业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行政资分离、政企分开,明确权责关系。逐步创造条件对现有授权经营主体打破行业界限,进行资产重组。扩大其资本规模,提高营运效率。进一步完善综合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继续完善国有股权代表的激励机制,使其责、权、利得到统一。要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对未纳入授权范围的资产要进行委托管理。在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要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切实解决企业改制中的遗留问题。对已改制企业要通过国有股减持等形式实现国有资本的有序退出。对垄断行业要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要继续引导已改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以文化卫生等系统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为重点,深化社会事业领域体制改革。一是继续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在对事业单位按监督管理、社会公益和中介服务、生产经营进行分类定位的基础上,确定不同的改革目标。对可面向市场的生产经营型、社会中介服务型,以及事业单位附属的"三产"单位要加快转企改制的步伐。同时进行产权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二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消除文化领域的准入限制,充分利用我市非公经济发达的优势,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办文化,促进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要把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通过吸引社会资本改造为多元投资的股份制企业。继续整合现有文化资源,组建若干个文化产业集团,并以文化产业集团做大做强为契机,促进我市文化名城建设。三是继续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和医疗保险救助体制改革。对市属公立医院进行产权制度改革,选择1至2家市属医院作为试点,吸引民间资本,改为股份制营利性医院。继续搞好药品集中招标工作,切实缓解群众"看病贵"的问题。要完善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体制,解决弱势群体的治病难问题。全面实施市区退休人员门诊医疗费社会统筹,尽快实施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同时,继续搞好农村卫生院改革,探索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农村卫生保健网络。四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继续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实现办学模式和投入体制的多元化,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同时,市属校办工厂的改革要有实质性的突破。

查看全文

构建计划市场经济体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这样的成果在某种程度上归功于现行的不完全市场经济体制,但我们更应该认真地思考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下,运行市场经济体制是否能够带领中国经济发展走向一条持续快速稳定的道路。基于对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带来的诸多问题的探讨与分析,比较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模式,并结合我国实际,最终得出结论:构建计划市场经济体制才是符合中国特色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计划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

一、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市场经济体制

(一)市场经济体制

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社会资源基本手段,是高度发达的、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大商品经济,其最基本的特征是经济资源商品化、经济关系货币化、市场价格自由化和经济系统开放化。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只能作为经济运行的调节者,对经济运行所起的作用只是宏观调控。

(二)计划市场经济体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