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系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5 09:22:4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经济体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经济体系

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正处在蓬勃发展的状态,人类活动对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多,同时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了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我们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为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保驾护航。本文通过对加强湖南省生态经济体系建设意义的阐述,分析了构建湖南省生态经济体系应当遵循的原则,进一步提出构建湖南省生态经济体系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湖南省;生态经济体系;意义;对策

一、加强湖南省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的意义

生态经济意义重大。然而,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发展,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以及经济秩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十分突出。建立起科学的生态经济体系是非常必要的,这一举措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湖南省资源的浪费,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有效提高湖南省经济竞争力。同时,也能够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发展,从而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推动湖南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湖南省生态经济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动公众参与的原则。政府在民众心中是一个权威性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机构,对民众具有较大影响力。因此,建设生态经济体系可以通过政府的组织、引导与号召,利用各种平台搭建与民众或团体沟通的渠道,充分调动民众或团体参与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二)明确优势,稳步推进。由于各区域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建设生态经济体系过程中,必须要有针对性。一方面,必须把握湖南省自然生态资源优势,以此规划主导发展产业,并能够适时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积极利用本区域内资源优势,有效地将传统产业与生态产业相结合,促进生态产业的发展。此外,生态经济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在湖南省区域内,社会各方面要形成合力,分层次、分重点逐步深入推进生态化建设。(三)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保障,在构建湖南省生态经济体系过程中,必须坚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建设,从而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四)积极引入先进科技,不断创新。科学技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因此,在目前生态经济体系构建过程中必须适时转变工作思路,摒弃传统观念,并及时引进先进理论与技术,创新当前的工作机制,有助于加强对生态经济体系高效管理。

查看全文

农村经济体系研究

摘要:目前农村经济体系中存在分散、各个服务体系组织间缺少必要的联系,存在社会服务资源浪费现象,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对农村经济体系采取一定的技巧和具体的人才、服务等措施,去实现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实现农村经济体系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建立;农村经济体系;具体措施

由于目前农村经济体系中存在分散、各个服务体系组织间缺少必要的联系,存在社会服务资源浪费现象,尚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对农村经济体系的建设工作势在必行。建立农村经济体系还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具体措施,最终的着眼点是整合资源,提高效率,而不是盲目去建设,只有事先对农村经济体系有着一定的了解和探究,才有利于具体措施的实施,最终实现农村经济体系又好又快的发展[1]。建立农村经济体系的具体措施有如下几点。

1加强农村经济体系中的人才建设

在建立农村经济体系中较为关键的是人才的建设,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农村工作经营管理能力经验的人才是最终寻找农村经济体系人才建立的目标。寻找对农村经济体系建设有着极高情绪和热情的人才,配合对农村经济合作知识有着详细了解又懂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农民专业合作带头人,有利于发展农资和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经济体系。

2加强农村经济体系中自身规范的发展

查看全文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分析

[提要]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分析,指出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的转变过程中面临的艰巨任务和实现跨越发展的迫切要求。通过分析供给需求两方面的矛盾,总结当前必须以构建产业化体系为抓手,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为突破,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竞争力。

关键词:供给侧;现代经济体系;;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是总体上是粗放型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逐渐扩大,这种发展模式已经引发一系列问题,从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情况,党的报告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调整经济结构,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提升生产效率和经济活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

一、从供需两端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形势

(一)需求端。一个国家的总需求由消费、资本形成、净出口三个部分构成。综合来看,消费需求尽管占比最大,但是消费增长总体放缓,不能稳定经济的增长;投资的增长速度呈现下降趋势,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创下新世纪以来的新低;受中美贸易冲突影响,2018年上半年我国对美出口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明显。外贸形势的严峻和投资增速的放缓,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二)供给端。供给端与需求端是相对应的,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取决于经济中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平衡。目前,一些传统产业存在产能过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其产能已经达到了物理性的峰值,很难消化现有的产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付出了应有的代价。同时,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供给端没有适配国内中等收入群体扩大而改变的消费结构,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的能力相对比较差。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开始显现。劳动人口的减少和老龄人口的增加都会对总体储蓄率、投资回报率和原有的比较优势产生负向影响。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意义

查看全文

建设现代化煤炭经济体系思考

1为煤炭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1全国煤炭供应保障能力大幅提高。2017年,全国煤炭产量35.2亿t(2013年39.7亿t),比1978年增长4.7倍,年均增长4.56%。40年累计生产煤炭693亿t,占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74.3%。1985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煤炭生产大国,此后,煤炭产量占世界的比重逐年提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6%上升到目前的46%左右。1.2煤炭开局深度调整。2017年,晋陕蒙三省(区)煤炭产量占全国的66.8%,比1978年提高46.1个百分点;东部地区煤炭产量占9.4%,比1978年下降32.9个百分点。2017年,神东、陕北、晋北等14个大型煤炭基地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94.3%。1.3以煤为主、多元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1)煤炭生产结构优化。全国煤矿数量由20世纪80年代的8万多处减少到2017年的7000处左右。建成了120万t/a及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1200处左右,产量占全国的80%左右;建成了千万吨级煤矿37处,产能6.3亿t/a,在建和改扩建千万吨级煤矿34处,产能4.4亿t/a。(2)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2017年,全国年产超过2000万t的企业达到27家,比1978年增加25家,煤炭产量占全国的59%;年产超1亿t的企业发展到6家、产量占全国的30.5%。(3)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截至2017年底,煤炭企业参股、控股电厂权益装机容量达到3亿kW;占全国火电装机的27.1%;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煤制乙二醇产能分别达到800万t/a、800万t/a、51亿m3/a、270万t/a;多数大型煤炭企业非煤产业产值超过60%,呈现出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1.4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煤炭科技经历了从跟踪、模仿到部分领域并跑、领跑的转变。煤炭科技创新体系持续完善和优化;煤炭资源开发、煤矿重大灾害防治、煤炭高效转化等基础理论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大功率采煤机、输送机、大采高电液控制支架、物联网、新型智能传感器等关键技术攻关取得突破;煤机装备制造能力进入世界前列,8.8m一次采全高综采成套装备全部实现国产化;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装备、大型矿井建设、特厚煤层综放开采、燃煤电厂超低排放、高效煤粉型工业锅炉、煤炭深加工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7年,大型煤炭企业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97.8%,比1978年提高了65.3个百分点,原煤生产人员效率达到8.2t/工,是1978年的8.8倍;全行业共有25位专家学者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煤炭生产、科研与教育一线涌现出了一大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5煤矿建设能力跃升世界前列。冻结法立井施工深度达到1000m、斜井施工连续斜长达到800m;井筒最大净直径达到10.8m,掘进最大直径达到15.5m;钻井法凿井深度达到660m。建成了陕北、大同、平朔、蒙东等一批亿吨级矿区;建成了年人均生产效率达到或超过1万t的大型现代化煤矿80多处。建成的补连塔煤矿,井型规模2800万t/a,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井工煤矿;建成的哈尔乌素露天矿和宝日希勒露天矿,产能达到3500万t/a;建成的安家岭露天煤矿选煤厂,洗选能力达到1500万t/a,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的70多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实现了地面一键启动、井下有人巡视、无人值守。1.6煤炭市场化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1992年,徐州和枣庄两个矿务局煤炭价格改革试点,拉开煤炭市场化改革的序幕;此后煤炭价格改革不断深化,2013年,国家取消重点电煤合同,实现了电煤价格并轨;炼焦煤、动力煤期货成功上市;2017年,建立了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的定价机制,有效防止煤炭价格大起大落,达到了煤炭供需双方互利共赢、两放心(需方对资源放心、供方对市场放心)的效果。煤炭价格指数体系不断完善,市场合作机制更加健全,国内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市场配置煤炭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显著增强。1.7生态文明矿区建设取得成效。矿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清洁生产机制全面建立,原煤洗选、“三废”综合利用能力大幅提高,保水开采、充填开采、无煤柱开采等绿色开采技术得到普遍推广,煤炭深加工示范、燃煤电厂超低排放、高效煤粉型工业锅炉技术示范取得成功,煤炭清洁高效集约化利用水平大幅提升;建成了以同煤塔山、神华宁东为代表的一批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以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和徐州贾汪区潘安湖为代表的国家近代工业博览园和生态旅游示范区。2017年,全国原煤入选率达到70.2%,比1978年提高53.5个百分点;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到67.3%,提高40.3个百分点;矿井水利用率、瓦斯抽采利用率、土地复垦率分别达到72%、52.3%、48%。矿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风光更加秀美。1.8煤矿安全生产状况实现了明显好转。国家高度重视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健全完善了煤矿安全监察体制机制,加强煤矿安全生产法治建设和基础建设,促进了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实现了明显好转。全国煤矿事故死亡总人数由1978年的6001人减少到2017年的375人,煤炭百万吨死亡率由9.713下降到0.106。1.9国际化发展迈上新台阶以首家中外合资安太堡露天煤矿建设为起点,煤炭行业国际化发展渐次展开。1988年,中煤建设首次走出国门承建摩洛哥杰拉达煤矿;1998年,兖州煤业在香港、纽约上市;2006年,中煤装备公司首次向俄罗斯出口综采放顶煤成套设备和技术;2008年,中国神华投资首个海外煤电项目神华国华印尼南苏电厂;2012年,中煤科工承担乌克兰梅利尼科瓦煤矿现代化改造项目。近年来,江西中鼎国际承建阿尔及利亚奥兰大学城项目;兖矿收购力拓联合煤炭公司、开拓南美找矿市场;浙江能源与巴西煤电、煤制气合作等取得成功;国家能源集团、徐矿集团、山东能源、陕煤化、盘江煤电集团等大型煤炭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煤炭行业国际化发展迈入新的境界。回顾煤炭行业改革开放的40年,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40年,是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40年;煤炭行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传统产业向现代化产业体系快速发展的跨越。我们也清醒认识到,煤炭工业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支柱产业,还面临着发展理念亟待更新,生产力水平发展不平衡,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任务依然艰巨,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这些问题还需要在继续深化改革中加以解决。

2认真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建设现代化煤炭经济体系

高度重视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关心煤矿职工生活,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他指出,要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形成煤、油、气、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强调指出,我们正在压缩煤炭比例,但国情还是以煤为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甚至从长远来讲,还是以煤为主的格局,只不过比例会下降,我们对煤的注意力不要分散;在宁夏考察期间,亲临神华宁煤400万t/a煤炭间接液化示范工程现场,提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又做出了重要批示;实地考察徐州贾汪潘安采煤塌陷区整治工程和抚顺市采煤沉陷区避险搬迁安置情况,强调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发展中首先要解决好民生问题、保障好困难群众生活。党的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全面部署,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煤炭需求仍将保持适度增长。国家推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促进脱困发展,行业平稳运行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行业发展基础将更加坚实;以信息化、大数据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快速发展,为煤炭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站在新的起点上,煤炭行业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推进能源革命、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集约化利用为主攻方向,着力推动煤炭产业技术升级、产品升级、质量升级、管理升级,培育新模式、发展新业态、提升新动能,实现煤炭上下游产业协同、新产业培育、新业态创新有机结合,用新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化煤炭经济体系建设、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2.1建设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创新发展体系围绕煤炭工业科技发展。“十三五”指导意见提出的重点任务,加强煤炭资源综合开发、煤矿重大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煤炭高效转化与清洁利用等基础理论研究;加快煤矿巷道高效快速掘进与支护技术及装备、千万吨级煤炭综采成套装备研发,提升我国煤炭智能化开采水平;重点开展煤炭精细化重介质分选、高效干法选煤、高效超低污染燃煤锅炉等技术攻关;深入推动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等现代煤化工工程示范和装备研制,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重点开展采空区水害致灾因素快速探测、掘进工作面远距离超前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制,实现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化开采,推动煤炭产业技术升级。2.2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煤炭市场体系完善煤炭现货市场,发展期货市场;建立全国煤炭生产、供应、消费大数据平台,健全煤炭应急保障机制;推动煤炭产运需企业间长期战略合作;健全完善“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定价机制,建立中长期合同监督、评价和考核机制;健全社会诚信机制,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2.3建立和完善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绿色发展体系。建立以生态环境承载力确定资源开发规模的评估机制,完善清洁生产机制,统筹推进采煤塌陷区生态保护和修复,以最小的生态扰动获取最大的资源开发收益。鼓励煤炭绿色开采、保水开采、充填开采等技术进步,鼓励原煤全部洗选,向社会提供优质、洁净、适用的商品煤。加大力度支持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改造、高效煤粉型工业锅炉、煤炭深加工、民用散煤清洁化技术和低阶煤分级分质技术发展。加强系统优化和集成,促进煤炭全产业链清洁高效利用,实现煤炭利用价值最大化,推动煤炭由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的战略转型。2.4建立煤炭行业高素质人力资源支撑体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健全行业高等教育、学历教育、专业学习、岗位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一批行业创业创新服务体系和创新创业基地,加快培养一批高层次科技研发人才、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一批面向行业需求的煤机装备制造业、煤炭深加工、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金融业等行业紧缺的工程技术类人才,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队伍;优化行业人才引进政策,加大高端人才和行业发展急需人才的引进力度,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形成行业人才高地,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2.5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保障体系。加大煤矿安全生产投入,加强煤矿安全基础建设,推进安全科技进步,发展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优化系统、减头、减面、减人,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修订完善煤矿安全作业规程,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制度保障。建立煤矿强制性尘肺病筛查、鉴定、治疗制度,严格煤矿生产作业场所粉尘监管,加强职业病危害宣传教育,全方位提高煤矿职业危害防治水平。2.6建立煤炭行业国际化发展的开放体系。坚持以“一带一路”主要产煤国家为重点,支持煤炭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鼓励企业到境外开展产能合作、专业化合作、技术服务,培育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新优势。加强与国际能源组织、煤炭和采矿界的对话与交流,构建煤炭国际贸易及技术信息交流平台,探索与沿线国家企业、相关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深化互信合作、促进互利共赢。以煤炭产能合作为契机,带动我国煤机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产品。2.7健全和完善煤炭产业政策保障体系。完善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相关政策,深入推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产能,推动结构优化调整、供需实现基本平衡、行业效益提升、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提高企业发展能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独立工矿区分离移交。

作者:王显政 单位: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查看全文

循环经济的特色经济体系诠释

摘要: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经济体系建设中,不仅要突出生态和文化内涵,还要体现鄂西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更要符合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兼顾物质、精神、生态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本文以循环经济与特色经济的原理为指导,通过对鄂西圈8个市州(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的分析,提出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经济体系特色经济模式构建的思路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循环经济鄂西特色经济

一、循环经济与特色经济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生态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体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我国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从源头上治理污染、持续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也是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城市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特色经济是一个区域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利用比较优势原则,通过竞争形成的,具有鲜明产业特色的经济结构。特色经济的构成要素是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特色企业、特色产品。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以公平竞争为生命线,而区域经济发展又必须遵循比较优势原则,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因此,特色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利用比较优势原则和市场原则,通过竞争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产业特色和产品特色的经济结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特色经济是相对于特色经济而言的,是在鄂西地区依据现有的社会经济基础、资源禀赋、文化状况和生产力水平,在竞争中充分发挥区域经济优势、自然资源优势、文化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优势,进而形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产业特色和产品特色的经济结构。

循环经济要求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因此,保持特色资源的优势、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是一个地区特色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一个地区特色资源开发与保护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而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和最佳模式,是21世纪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循环经济的理论思想非常切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对于资源环境依赖性与主要资源的可重复利用性等固有特性和发展要求。

查看全文

论循环经济的特色经济体系

一、循环经济与特色经济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生态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体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我国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从源头上治理污染、持续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也是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城市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特色经济是一个区域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利用比较优势原则,通过竞争形成的,具有鲜明产业特色的经济结构。特色经济的构成要素是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特色企业、特色产品。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以公平竞争为生命线,而区域经济发展又必须遵循比较优势原则,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因此,特色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利用比较优势原则和市场原则,通过竞争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产业特色和产品特色的经济结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特色经济是相对于特色经济而言的,是在鄂西地区依据现有的社会经济基础、资源禀赋、文化状况和生产力水平,在竞争中充分发挥区域经济优势、自然资源优势、文化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优势,进而形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产业特色和产品特色的经济结构。

循环经济要求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因此,保持特色资源的优势、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是一个地区特色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一个地区特色资源开发与保护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而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和最佳模式,是21世纪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循环经济的理论思想非常切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对于资源环境依赖性与主要资源的可重复利用性等固有特性和发展要求。

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经济体系构建的基础分析

根据鄂西不同市州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情况及资源禀赋,我们选取了若干指标,经过对指标进行数学处理将鄂西8个州市划分为如下三个圈域:即第一圈域为“宜昌襄樊”圈域,包括宜昌、襄樊2市;第二圈域为“荆荆十随”圈域,包括荆门、荆州、十堰、随州这4个市;第三圈域为“恩施神农架”圈域。包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神农架林区。

查看全文

浅议生态经济体系构建论文

[关键词]: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政策体系

[摘要]:随着对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关注,生态经济走进了人们视野。生态经济是人类对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反思,生态经济认为一切经济活动和所有生物都对地球生态系统有着依赖关系,人类社会子系统的存在和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生态大系统的平衡。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连,生态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现形式。生态经济战略的确立与实施,将主要依赖于相应的经济政策体系的建立,这一政策体系主要应包括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投资与金融政策等。

Abstract:Withtheconcernaboutresourcesandenvironmentalquestions,ecologicaleconomyhascomeintopeople’svision.Ecologicaleconomyismankind’sintrospectionoftherelationofeconomicgrowthandecologicalenvironment,ecologicaleconomythinksthatalleconomicactivitiesandalllivingbeingshaverelationsofrelyingontotheearthecosystem,subsystemexistenceandeconomicdevelopmentofhumansocietydependonthebalanceofthebigsystemoftheecology.Ecologicaleconomy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linktoeachotherclosely,ecologicaleconomyistheimportantwayofrealizationofsustainabledevelopment.Establishmentandimplementationoftheeconomicstrategyoftheecology,willdependonthesetting-upofthecorrespondingeconomicpolicysystemmainly,thispolicysystemshouldincludeindustrialpolicy,regionalpolicy,investmentandfinancialpolicy,etc.mainly.

Keyword:Ecologicaleconomy,Sustainabledevelopment,Economicpolicysystem

近些年来,环境与资源问题受到全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关注来自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经济与地球自然系统冲突的迹象,正变得越来越明显,在我们的身边,充斥了森林缩小,土壤侵蚀,沙漠扩大,气温升高,破坏性风暴增多,冰川融化,物种消失的新闻报道,这些趋势,标志着经济与地球生态系统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从人类生产活动的技术特性和生态环境本身的承载能力来说,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生产的要素和条件,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符合人类生活需要的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已经短缺,拥有这样的环境已经成为人类追求幸福的目标之一,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人们对自身所处的环境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具有明显的二重性特征。从生活的角度看它是目标,从生产的角度看,它已经变成生产要素和条件,生态环境既是经济活动的载体,又是生产要素。这就要求我们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并对被过度使用的生态环境进行补偿。

伴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生态经济也受到人们更多的重视。生态经济从最广泛的视角看待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它重视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从中理解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性。生态经济所关心的问题是当前世界面临的一系列最紧迫的问题,如可持续性、酸雨、全球变暖、物种灭绝和财富的分配等。生态经济的视角由生态学和经济学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而形成。通常,生态学研究只处理自然系统本身的问题,很少涉及人文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而经济学则关注如何有效的配置资源,如何把目标变成政策,对资源本身的有限性及增长的极限则较少关注。生态经济则透过经济学和生态学的交叉视角,从新的视点看待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

查看全文

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创建途径选择

循环经济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乡市地处国家粮食产业工程规划的优质粮食产业带,是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和水稻生产基地,也是河南省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形成了黄河滩区奶牛养殖、京广铁路沿线生猪、蛋鸡养殖以及长垣驴养殖等特色养殖业。在农业产品产量、质量大幅提高的同时,化肥、农药、畜禽养殖等污染对农业环境破坏十分严重,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低,因此,构建新乡市农业循环经济体系,是发展精品农业,建设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全面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

1新乡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1精品农业比重不高

近年来,新乡市在粮食产量逐年提升的同时,化肥、农药和水消耗较高(化肥消耗量571.0kg/hm2),远高于国内先进水平。“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种植总面积达14.7万hm2,在河南省处于领先地位,但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新乡市畜牧业发展迅速,养殖业增幅在全省前列,目前养殖小区总数达到330个,各类规模养殖场达到21900多个,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311.7×106kg、315.3×106kg和227.8×106kg,分别占全省肉、蛋、奶总产的5.6%、9.1%和9.1%,但规模化养殖场数量较低,农户散养依然偏高,散养比重高达65.0%,走的是“初级农产品转化成食、粮、畜、禽”后再加工的路子,虽然给当地畜牧业发展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严重的农村面源污染,以及“与人争粮”的局面。

1.2资源利用率较低

小麦、玉米、水稻是新乡市的三大优势粮食作物,2009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59.7万hm2,粮食总产量374.9×104kg,农作物秸秆年产生量达450.0×104kg。虽然通过青贮氨化、食用菌培植、沤肥、还田等措施,使秸秆部分实现了资源化,但大部分秸秆为初级利用,饲料化、原料化等较高水平的资源化利用比重低,不足秸秆总量的10.0%,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作进展缓慢,基本未建设合理的废水处理设施,只有小部分进行了产沼气、灌溉等简单处理,处理率不足20.0%。养殖业粪便缺乏标准化的处理设施,利用层次较低,大多为露天堆放、自然晾晒后低价出售。资源化利用层次不高,给周边空气环境、区域环境带来不良影响。

查看全文

循环经济体系产业生态化路径

摘要: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之一,“循环发展”理念成为区域循环经济体系构建的重要指引。结合生态意义突出的陕南地区发展实际,通过对该区域循环经济体系建构进程中以升级现代农业、强化循环工业、凝练生态旅游业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化产业路径及其成效进行分析,有助进一步推动对陕南循环经济发展。

关键词:陕南;循环经济;现代农业;循环工业;生态旅游业

在党的报告中,“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1]40“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1]40被列为我国“推进绿色发展”[1]40的重要途径,成为了我国“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1]42过程中的重要工作。党的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由此可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代表的生态文明理念始终受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相关实践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入,引导着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在质量和水平上持续优化和提升。陕南地区北依秦岭,南倚巴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地。基于突出的生态意义,实现该区域的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成为推进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为兼顾陕南发展过程中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均衡,以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为特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倡导,并被专家学者关注。张田英[3]、马靖[4]、李天芳[5]等宏观描述了陕南采取循环经济发展策略的必要性,分析了陕南实施循环经济产业模式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这些研究成果一致强调了做好陕南地区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对陕南循环经济体系建设也提供了诸多有益建议,但在如何从地方主要产业的生态发展着手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框架及相关实施路径等问题上仍留下了有待继续探讨的空间。因此,本文结合陕南地区发展实际,分析了该区域循环经济体系建构进程中以升级现代农业、强化循环工业、凝练生态旅游业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生态化路径及其成效。

1升级现代农业:筑牢陕南循环经济压舱石

陕南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区,兼具南方亚热带稻作农业和北方暖温带旱作农业(小麦、玉米种植等)特征,是我国传统农业区之一。汉中盆地盛产水稻、油菜、柑橘等亚热带农作物,是历史上著名的鱼米之乡。安康、商洛虽地处秦巴山区,但桐油、蚕桑、冬桃、核桃、板栗等特色农产品同样蜚声国内,兼具种植历史久远和生产规模较大双重优势,具有较高的农业经济价值。在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古代社会,陕南农业和特色种植业一直是地方经济的基础。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因区位交通的局限,陕南农业科技升级缓慢,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直至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通畅了农业信息交流,才使陕南升级现代农业的基础和技术条件日益成熟。其中,循环发展理念就是这一时期引入的促使陕南启动现代农业升级的重要思想资源。升级现代农业的主要技术路线基于现代农业循环发展理念———“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农业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和对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6]类似现代农业升级技术路线与农业生态化发展路径高度统一,着重强调绿色环保的属性,全面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鉴于陕南生态系统、生态作用以及地形地貌的特殊性,陕南现代农业的升级重点不在于农作物种植规模的扩大,而在于原始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加工全链条的开发和优秀品牌的打造。陕南农业基础最为雄厚的汉中市,在近十年的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大力扶持有机稻米、绿色稻米基地、“双低”油菜基地建设,用先进加工技术规模化生产“胚芽米”和“低芥酸菜籽油”,形成“汉谷源”“芳祥”“定军春”“建兴”等多个较有影响的绿色粮油品牌。以“汉白猪”为代表的特色养殖业不仅积极致力于国家级标准化示范猪场建设,更与以上海东方希望畜牧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国内著名企业合作,共同打造集种植、饲料、养殖、屠宰、肉食品加工为一体的“现代环保健康”的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力求建立生猪养殖循环产业样本。汉中在推广种植紫色玉米及紫玉米花青素萃取和相关生物食疗、理疗产品方面取得突破,成为了传统农业依托现代科技产出绿色高附加值大健康产品的代表。正因为有诸如上述现代农业发展升级的良好成绩,如今汉中市不仅巩固了国内优质粮油产区的地位,也成为陕西循环经济产业领域向稳向好的发展。汉中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完善现代农业科技支撑”“打造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7]是实现农业生态化升级过程中一体两面、内外呼应的重要途径。鉴于农业生态化在陕南循环经济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以汉中为代表的陕南现代农业更注重有效发挥循环经济的压舱石作用。对陕南循环经济未来发展而言,推广现代农业科技和扩展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工作仍须持续深入,以确保陕南循环经济体系的基础更加坚固稳定。

2强化循环工业:建好陕南循环经济主阵地

查看全文

探究知识经济体系中的管理会计

知识经济以知识为生产要素的核心,而人是知识的主人。形成一种能促使人的聪明才智和开拓创新精神得以充分发挥的机制,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物质、精神的许多层面。因而与此相适应的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就不应是单一化的,而必须是灵活、多样化的,包括数量信息与质量信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静态信息与动态信息;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物质层面的信息与精神层面的信息,等等。使之与知识经济的特点和要求相适应,并据以形成多视角的激励机制,在高层次上激发员工的奋发创新精神,借以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无穷无尽的智力源泉。

智力资产和相应的智力资本的确认、计量及其效益的评价与分配等,将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在知识经济体系中,智力资本(Intellectualcapital)及与其相对应的智力资产(Intellectualassets)作为人类超常智慧的结晶,是企业创造超常效益的最基本的源泉。它们的确认、计量及其效益的评价与分配等,将在管理会计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因为,在知识经济中,智力资产与传统的作为管理会计师所熟悉的物质资产(Physicalasset)与财务资产(Financialasset)有所不同,它们作为人类超常智慧的结晶,是生产价值很高的知识产品的基本生产要素。而与智力资产相对应的智力资本,则是智力资产创造者所拥有的知识产权。这两个范畴所反映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会计上表现为“借方”与“贷方”的关系。在这里必须着重指出,为了正确反映智力资产在知识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必须把它同通常所说的无形资产区别开来。如前所述,智力资产是指具有非凡的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而无形资产则是他们的超常智慧已经物化了的部分,在现有文献中,对无形资产的相关问题论述较多,而对本文所说的智力资产则极少涉及。因而我认为,对知识经济中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智力资产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并通过周密的确认、计量与评价程序,将它们的价值同现有其他资产一样,以“智力资产”项目列记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同时以相同的金额列于资产负债表中的“资本”项下,并同对企业投入现金或其他资产而形成的“资本”一样,参与收益的分配,以实现价值的创造与分配的统一。这样做,也体现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精神。至于已入帐的智力资产的金额,则应视其寿命周期内不同阶段的增值或减值情况,相应地进行调整或逐次摊销。由于这是知识经济条件下管理会计内容上的一个新发展,目前的认识还是初步的。因而必须把它当作一个新的专门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地进行开拓性的研究。

投资方案效益的评价要从财务效益向全方位效益转变。现行管理会计对投资方案的效益评价,主要考虑财务效益,而且把重点放在寻求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节约上。这种做法是导源于劳动密集型或低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条件,从知识经济的要求来看,无异于舍本逐末。知识经济既是以知识为核心生产要素的经济,自应以智力投资作为基本的投资取向。与此相适应,投资方案的效益评价,就应站在时代的高度,面向国际大市场体系,从整体观和长期观来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尽可能超前地在人才开发、科技开发和产品开发等方面投入足够资金,力争在这些领域超前地取得创造性成果。因为在知识经济体系中,人才的知识优势和创新精神,是企业的生命。依靠深厚的人才、科技积累,谁能最先推出具有独创性的产品(因为它享有专利权),谁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占领世界市场,从而为企业全面、长期地提高其竞争、发展能力奠定牢固的基础。由此而取得投资效益,是属于高屋建瓴式的全方位效益,它是传统的、狭隘的财务效益根本无法比拟的。因此在知识经济体系中,投资方案的评价与选优,应以方案可能产生的全方位效益作为基本的出发点。

具体地说,在知识经济体系中,投资于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生产经营的电脑化、自动化水平,可能产生的全方位效益可进一步区分为直接效益(如直接人工成本的减少、能源成本的节约、废料的减少、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存货的减少等)、间接效益(如减少占地面积、保障劳动安全、改善生产条件等)和无形效益(如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的弹性、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改善企业的社会形象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等)三大类。利用这三大类指标对先进技术设备的投资决策进行效益评价,如何量化它们,据以得出较具体的数据,是传统上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

但对以上三类指标进行较具体的分析,可以看到,有些指标易于进行量化,并可直接采用货币计量的方式;有些指标只可从它的某一个侧面进行量化,据以得出的数据具有较大的不完全性;有些指标则难以用具体的数据来较确切地反映其可提供的效益。以下举例说明。

一般地说,上述第一类反映直接效益的指标易于进行量化,且可用货币计量其效益的大小。如存货减少,一方面可以减少存货的仓储费用,并且可以相应减少在存货上占用资金所需支付的代价(利息费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