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提升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5 09:19:0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经济提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网络经济下经济提升方式
网络经济指的是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之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它不仅是包括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增长,也包括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迅猛发展,更包括由于高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所引起的传统产业、传统经济部门的深刻的革命性变化和飞跃性发展。传统经济下起主要作用的生产要素是土地、资本和劳动力,其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和资本投资的增加,以资源耗费为代价。而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科技知识和网络信息的创新与积累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它与传统的以投入资本和劳动带动增长的经济不同,信息和知识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网络经济以传统经济为依托,依靠现代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移动通信技术,通过知识和信息的投入,实现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各个经济体之间的联系,加快了全球经济的发展速度。
1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
1.1生产要素的差别
网络经济是知识经济的一种具体形态,知识、信息是网络经济的主要资源。传统经济下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土地、劳动、资本。这些都是有限的资源,所以实现这些有限资源的有效配置是传统经济学中研究的主要问题。而在网络经济中,信息和知识实际上是不可穷尽的,人们可以不断的创造知识和获得信息,在这种情况下,网络经济的增长可以实现持续增长的目标。
1.2边际收益递增
在传统经济学中,我们认为随着每一单位生产要素的投入,其单位生产要素所带来的产出的增加是逐渐减少的。例如:假设当资本的投入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劳动投入比例的增加,每单位劳动所带来的产出是不断减少的,劳动的生产函数曲线随着劳动的增加呈水平状。经济学家认为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是因为各种生产要素之间存在一个最优的投入比例。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劳动与资本间逐渐偏离最优比例,所以呈现出边际要素递减的生产函数。在网络经济下,这种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却不再成立了,反而呈现出相反的边际收益递增的规律。这是因为在网络经济中信息资源成了主要资源,由于信息资源可再生和可重复利用的特性,对其生产者无竞争性而对其使用者无排他性,它的成本不随使用量的增加而成比例增加;同时信息技术发展快、变化大、生命周期短;而且需求往往是由供给创造的,产品受市场容量饱和的影响较小。因此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中出现了边际效益递增的规律性现象。
三提升经济活动体会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经济工作“三提升”活动的目标;着力提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着力提升工业经济增速;着力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切实加强对“三提升”活动的领导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工业是保增长的重中之重,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是经济工作的落脚点、通过争取投资、招商引资、银行融资和社会投资等多种渠道,促进各类项目建设取得更大突破,努力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强化“工业强市”理念,突出“抓欠产保目标、抓调整促振兴、抓改革增活力”,优化工业经济布局,加大企业融资力度,支持企业推进技术改造和创新,努力提升全市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加快工业发展步伐、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通过加快县域工业化、县域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步伐,为城乡居民增加收入创造良好的条件、市政府成立经济工作“三提升”活动领导小组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
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积极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按照“一主导三带动六突破”的总体思路和“保增长、调结构、提效益、促和谐”的总体要求,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全力以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全市经济运行出现许多积极变化,总体呈现出企稳向好、逐月回升的良好势头。尤其是全市上下抢抓国家扩内需、扩投资和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重大机遇,以加大投资力度促进重大项目建设,以扩大生产销售力保工业经济增长,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活跃城乡消费市场,促使全市经济在逆境中实现了较快增长。但是,与兄弟地市和省上目标责任考核指标相比,上半年全市仍有部分指标总量和增幅在全省排名相对靠后,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136.85亿元,总量居全省第五位,增幅居全省第四位;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97.54亿元,总量居全省第二位,增幅为全省倒数第二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80元,总量居全省第四位,增幅为全省倒数第二位;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483元,总量居全省第三位,增幅为全省倒数第一位,给顺利完成全年目标考核任务造成了一定压力。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全市经济企稳回升的良好势头,确保省委、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力保我市在全省年终目标责任考核中居于前列,市政府决定,下半年在全市开展以着力提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提升工业经济增速、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工作“三提升”活动。现就有关事项提出以下意见:
一、经济工作“三提升”活动的目标。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工业是保增长的重中之重,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是经济工作的落脚点。全市上下要进一步树立“保投资、保工业、保增收就是保增长”的理念,聚精会神上项目,集中精力抓工业,全力以赴促增收,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推进科技创新,提升发展质量,壮大经济总量,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到年底,通过提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70亿元,增长35%以上,力争达到800亿元,增长40%。通过提升工业经济增速,确保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950亿元,增长18%以上。通过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增速,确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5190元,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020元,增长14.5%以上。
二、着力提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通过争取投资、招商引资、银行融资和社会投资等多种渠道,促进各类项目建设取得更大突破,努力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切实抓好年度投资264.35亿元的103个重点项目建设,特别是对在建的85个项目,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进度;对尚未开工的礼泉海螺水泥、咸阳博物院等18个项目,积极协调解决前期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力促三季度末全部开工。全力抓好中央新增投资项目的争取和落实工作,力争三季度末所有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形成更多的实物工作量。坚持工程质量与建设进度并重,积极协调落实建设资金,加快民生八大工程、城建十大工程、灾后重建项目以及省级重点镇和关中百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确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稳定房地产市场,加大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积极完善住房二级市场。全面推进永寿国电电厂、渭河人防隧道、西宝铁路客运专线咸阳段等55个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力争一批项目提前到今年开工建设。持之以恒地抓好招商引资,尽快启动旅游文化、空港物流、食品加工、太阳能光伏产业等主题招商活动,组团参加陕西省赴珠三角地区经贸交流、第十三届“厦洽会”等经贸洽谈活动。重点抓住省级大的集团公司、扩大产能的央企、西安外迁企业,发挥友好城市的作用,进一步争取投资,力争再引进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大项目和好项目。落实各县市区政府一把手招商引资责任制,实现政府主要领导一人一年至少外出开展一次招商活动的目标。今年下半年到明年1月底前,秦都、渭城、彬县、兴平要至少引进1个投资额20亿元左右的项目,武功、永寿、淳化要至少引进1个投资额5亿元左右的项目,其余各县要至少引进1个投资额10亿元左右的项目;已经引进这类项目的,要抓紧早日开工建设;尚未引进的,要加大招引力度,并确保新引进项目在明年上半年动工建设,力争超额完成今年的招商引资任务。
茶企经济效益提升分析
摘要:茶企业是我国走向国际贸易的主要企业类型之一,茶企业与其他的企业相比较有相当多的优势,尤其体现在茶企业在文化内容上已经在国际上拥有了明显的基础,这是其他企业所没有的。近些年的茶企业在经济效益的提升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自身成本管理的重视度,优化会计成本管理机制,实现高效率的管理过程。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成本管理会计视域下的茶企经济效益提升方式,并提出了相应的方法。
关键词:成本管理;茶企;经济效益
茶企在近些年的发展,是茶文化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茶文化不仅仅是茶企的精神和灵魂所在,也能够为茶企形成巨大的销售活力,吸引更多的人们参与到茶品的购买当中。茶企在走向国际贸易以后,开始对自身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形式进行了调整,更多地将一些茶文化融入到了茶企的销售过程。这样的实践过程为人们重新认识茶文化提供了明确的基础,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改变人们的茶文化实践方式。成本管理对于所有的现代化企业而言,都属于非常重要的内容,才有完善成本管理,能确保茶企的发展保持较高的水平。现阶段的茶企发展,在成本管理方面依旧存在着相当大的不足,尤其是在茶文化经济效益的形成上,并没有进行成本核算,导致实际的成本管理优势并不是十分明显。在这样的状况下,茶企要想在以后的发展中,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必然需要针对自身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多方面的调整和优化,确保最终的茶企经济效益得到全面的提升。
1茶企经济效益提升的主要影响因素
茶企经济效益一直处于持续的提升状态,而影响它的主要因素是多方面的。经过现阶段的思考,可以得出茶企经济效益的发展,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茶文化影响。茶文化是茶企经济效益的灵魂所在,人们之所以品茶,不仅仅是为了解渴,更大程度上是为了缓解自身的生活压力,而茶产品与其他的饮品有着较大的区别,它能够减轻人们的压力,为人们带来更好的精神享受。因而茶文化便成为了影响茶企经济效益的首要因素。不同茶企会由于自身的茶文化不同,直接导致经济效益程度不一。第二,成本管理影响。成本管理在现阶段的茶企发展当中,已经成为非常基础的影响因素之一。这一因素对于茶企的影响较为直接,主要集中在成本的过度消耗上。很多茶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选择在企业的表面装饰和茶包装上投入了大量的成本,虽然整体的面貌具备了较高的观赏度,但是茶品的质量和文化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同时,这样的成本消耗直接给茶企经济效益的提高造成了相当大的阻碍。第三,销售成本影响。茶企在进行茶叶购置的过程中,不会过多地考虑到成本问题,仅仅关注茶叶的成本,转而忽略了茶叶运输、包装等成本,因而在最后饿了销售成本计算上,往往会有严重的额外支出,直接给茶叶销售造成了不良影响。
2成本管理对茶企经济效益提升的影响
医院经济运营效率提升的策略
1提升医院经济运营效率的意义
医疗改革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在这样的竞争和挑战下,医院要不断创新,提高服务的质量,以增加医院的经济收入。医院的经济管理主要是根据现在经济的发展运用一些经济的手段,并且对医院的经济活动进行一个全方位的管理,包括组织、计划、监督等,科学、合理的使用医疗的资源,最终达到提高经济运营效率的目的。现在医院大部分的医疗资金都是由政府提供的,所以这些资金必须要有一个详细的规划,合理使用,避免浪费,同时解决医院的一些问题,减少医患矛盾,最终达到为社会做贡献的目的。
2医院经济运营管理的目标
现在我国的医院运营管理还处于正在经济转型的阶段,这个时候医院本身的经营管理目标也需要做出一定的改变才能适应现在的发展。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总结出改变后的医院经济运营管理目标,主要包括:(1)全面改进医疗科技,让更多的医疗设备能够在临床中得以应用。医院本身要想稳定的经营下去,就必须要引进一些性能比较好且价格又合理的资源,这样才能增加医院自身的综合实力。在引进先进设备的时候还需要增加更多的专业人员,没有专业人员的辅助这些先进设备就不能发挥出最大的用途,使用设备的专业人员在工作的时候还需要认真的操作,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2)医院可以在保证服务的基础上提高本身的经济效益,为有效提高医院经济运营效率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3目前医院经济运营管理的现状
3.1医院药品和医用耗材的加成政策取消。现在很多的医院都有从事公益的项目,国家会根据每个医院做公益的情况进行适当的拨款。从医院的角度出发,经济来源主要是国家和医院两个方面,现因药品检查费用的下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医院的收入。3.2医保资金现在只能定额结算。医疗保险体系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医保费用的结算,现在医保费用结算的是否合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医疗保险的制度执行的效果。在现有的医保结算上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病人在治疗的时候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如果患者患有多种疾病,只能用诊断出来的一种疾病进行住院,不然就需要重新办理住院手续,这样就会耽误患有多种疾病的患者进行治疗,还会影响了医院经济效益的增长。3.3国家的资金投入不足。医院其实是一种非盈利性的企业,现在市场发展越来越严峻,医院要想更好的进行建设,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培养更多的医护人才。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大多医院只能保证正常的运转,根本没有办法进行相应的建设,如投入先进的设备,而在医疗人才培养上更是不足,这也严重影响了医院经济运营的效率。3.4医院的经济运营目标有了很大的改变。现在我国医院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药品和仪器作为医院运行最重要的资产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医院要想获得经济的效益,继续保证稳定的运行,都开始实行以药养医的政策,这个时候医院的运营目标就会在政策的影响下发生改变。3.5医院经济管理的不透明性。医院在运营的时候一般政府都会拨一部分资金,但是因为医院资金流动的复杂性,医院的财务管理经常出现监督不力的问题,很多时候资金的走向都不是很清晰,最终影响医院的信誉,阻碍了医院的发展。
当前经济宪法地位与提升
本文作者:楼恩满工作单位:中共广西梧州市委党校
非公有制经济作为一种宪定的经济成份,其宪法地位是通过宪法规范来确立的,宪法规定了非公有制经济成份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的位置,以及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成份的基本政策。对非公有制经济宪法地位进行研究,认清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非公有制经济宪法地位是如何得以确立的,非公有制经济有着怎样的宪法地位,非公有制经济宪法地位有没有过变化,这对于进一步加深对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关政策的认识,颇具理论指导意义。
一、非公有制经济宪法地位确立的前提条件
非公有制经济的合宪性是非公有制经济宪法地位确立的前提条件。所谓合宪性,是指符合国家性质要求和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对一个国家的性质即国体作出规定后,就要对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作出规定。国家的性质决定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应该符合国家性质的要求。我国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和主体。公有制经济自然是符合社会主义性质的,而非公有制经济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性质的要求呢?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认为,社会主义要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因此,社会主义是排斥非公有制经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制定的,1954年的宪法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5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6都规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º但是,那时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是暂时的。按照列宁过渡时期学说,在经济不发达国家,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必然有一个过渡时期。无产阶级政党在过渡时期的重要任务,就是必须利用自己的统治地位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1952年12月,党中央根据列宁过渡时期学说,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4年宪法把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写了进去: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社会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是要解决所有制问题,社会主义改造是一场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随着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基本完成,非公有制经济事实上已经不复存在了。因此,1954年的宪法形式上确定非公有制经济成份存在,实质是确定其不应该存在,至少是不应该长期存在。非公有制经济是不符合社会主义性质要求的,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相违背的经济成份,是要对其进行改造的。所以,非公有制经济虽然宪定了,但只是形式合宪并非实质合宪。随着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发展,我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邓小平同志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过去我们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¼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½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¾邓小平同志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些深刻论述,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1984年1月,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的5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6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1月,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992年1月,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形成了系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明确阐述了社会主义并不排斥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以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份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份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非公有制经济符合社会主义性质的要求和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提供了理论依据。1993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确定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实际上是确立了个体和私营经济成份存在的经济制度基础,也就是确立了个体和私营经济符合社会主义性质要求和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从而使个体和私营经济从形式合宪到实质合宪。
二、非公有制经济宪法地位的确立
非公有制经济宪法地位确立的前提条件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合宪性,因而,非公有制经济宪法地位并非伴随着宪法的制定同时确立。前面说到,1954年的宪法是否定非公有制经济的合宪性的,所以,依据1954年的宪法,非公有制经济是没有宪法地位的。其后的1975年的宪法和1978年的宪法,没有对非公有制经济成份作出宪法规范。À因而,在这两部宪法施行期间,也没有确定非公有制经济的宪法地位。1982年宪法的制定和颁布施行,有学者认为这是第一次确立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宪法地位。但是笔者认为,1982年宪法的制定和颁布施行,并没有确立非公有制经济的宪法地位。理由是:第一,1982年的宪法只是对个体经济作出规定,并没有对其他的非公有制经济形式作出规定,个体经济只是非公有制经济的一种形式,其他的非公有制经济形式的合宪与否都没有确定,怎么能说是确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宪法地位呢?第二,1982年宪法确立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总的来说是排斥非公有制经济的。1982年的宪法第六条只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第十五条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并没有确立非公有制经济成份存在的基本经济制度。计划经济本质上是排斥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第三,1982年的宪法第十一条对个体经济作出了规定,允许城乡个体劳动者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并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补充。这只能说是确立了个体经济宪法地位,不能说是确立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宪法地位。依笔者拙见,确立非公有制经济宪法地位,首先,要在宪法上确立一种不排斥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基本经济制度。其次,要确认主要的非公有制经济形式的合宪性。再次,要确定非公有制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即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实现了这三个条件,才能说确立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宪法地位。而这是对1982年的宪法经过两次修改后才完全实现的。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第一个宪法修正案,确认了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即私营经济的合宪性,接着在1988年6月3日国务院第七次常务会议通过了5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6。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第二个宪法修正案,确定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的经济制度,市场经济要求经济主体具有利益和经济行为的独立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但是不排斥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是一种不排斥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经济制度。所以,非公有制经济宪法地位,是经过1988年和1993年两次修宪后才确立的。1993年第二个宪法修正案,是非公有制经济宪法地位确立的标志。到此时,非公有制经济才成为与公有制经济相对应的,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即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补充的经济形式,才具有宪法地位。
外商投资对经济提升的约束
前言:天津滨海新区成立于1994年,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贸易港口城市和工商业城市,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2006年5月被国家确定为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后,作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其发展战略已由城市发展战略上升到国家总体发展战略高度,有望成为继广东深圳、上海浦东之后,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作为国家经济重点开发区,其良好的地缘优势、商务投资环境和巨大的发展机遇,成为外商竞相投资的热点地区,直接投资的数量和规模迅速增加。对促进滨海新区当地产品出口、创造就业、技术创新和提升管理水平起着重要作用,成为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截至2010年,滨海新区批准外商投资企业累计已达239家,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09家,2010年全年新区实现招商引资实际利用外资70.4亿美元,同比增长22.2%。滨海新区完成生产总值5030.11亿元,增长25.1%,占天津市比重的一半以上[1]。由此可见,外商直接投资对滨海新区的影响不仅关系到天津及北方地区的经济增长,也对全国的经济发展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滨海新区发展的统计数据归纳总结,重点探讨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滨海新区的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而对滨海新区如何引进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对滨海新区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外商直接投资在滨海新区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逐年扩大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开发建设步伐的加快,滨海新区近年来利用外资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从表1可以看出,2003年到2010年,滨海新区外商直接利用外资合同额和实际直接利用外资额不断增加。其中2003年到2005年期间,海新区外资项目合同数不断上升,项目数从458个增长到625个。但是2006年后,项目合同数开始减少,外资合同额却不断增加。这表明单位项目合同的外资规模在扩大,外商投资中的大项目增多,整体上看外商在滨海新区直接投资呈逐年增长趋势。资料来源:通过对《天津统计年鉴2004-2011》数据整理得出
(二)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发生变化从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来看,滨海新区目前主要有三种方式: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和独资经营。从图1可见2005、2006、2009年的独资企业所占比重都在70%以上,而合资企业所占比重整体呈减少趋势,2005年合资企业占外商投资的25%,到2009年其仅占外商投资方式的1%。这说明随着滨海新区投资环境的改善,外商直接投资逐渐减少了对本地企业的依赖程度,更倾向于选择独资的经营方式,以保持其技术领先的优势。
(三)外商直接投资的国别或地区主要来源分布根据近几年滨海新区利用外商直接的国别和地区来看,香港、韩国、新加坡、日本、美国成为滨海新区利用外资的主要来源(如表2所示)。表2外商直接投资主要国别(地区)分布情况(单位:万美元)2006年至2009年,外商直接投资整体上为递增趋势。亚洲国家或地区由于地缘优势,是滨海新区吸引外资的主要来源,2009年中国香港、韩国、新加坡的FDI投资额分别为34.2613、5.1317、4.9191亿美元,来自英属维尔京群岛的FDI总额为12.17亿美元,美国08年以前一直是滨海新区外资主要来源国,因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其对滨海新区的直接投资额大幅度下降。欧洲地区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是新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但在投资金额上不占据主要份额[2]。(四)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较广,并向服务业转移。从滨海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主要投向于商品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业、地质勘查业和制造业;其次投向于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对农业投资较少。从表3可以看出,2007年,投资项目最多的数是制造业达到135个,占到滨海新区外商投资项目数的34%。2009年投资项目和外商直接投资额最多的数是租赁和服务业达到109个,其引进外资额为达到27.8亿美元,而制造业的投资项目数减少到30个,仅占到总项目数的10%。这说明随着投资环境与政策的日趋完善,外商企业的投资方向也由最初的制造业逐步转移到银行、保险等第三产业服务业,如法国里昂信贷银行、法国兴业银行、美国大通银行、英国汇丰银行等已逐步进驻天津并设立代表处,服务业正逐渐成为滨海新区外商投资的重要领域。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滨海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提升安远经济,打造边贸重镇
提升安远经济,打造边贸重镇 一、基本情况
安远乡位于宁化县北部46公里处,地处闽赣两省四县八乡的结合部。他东邻建宁县均口镇,南接宁化县河龙、水茜乡,北连建宁客坊、黄埠、伊家乡,西面与江西石城县高田镇和广昌县塘坊乡毗邻。总面积280平方公里,居全县第一,耕地面积5.3万亩。现辖1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34909人。2003年,全乡实现农业总产值11390万元,工业产值4800万元,地方级财政收入96.68万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00万元,引进县外固定资产投资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39元,各项工作综合评比位列全县乡镇第三。
安远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盛产粮食、肉猪、仔猪。特产有辣椒、银杏、红菇、魔芋、稻萍鱼等,曾有“鱼米之乡”“宁化粮仓”的美誉。安远是个文明古镇,历史悠久。自古就有墟市,宋称黄土岗,明设巡检司,故有安远司之称,民国时为安远镇。1930年1月,率领的红四军二纵队曾进驻安远并经硝坊、营上、吴家,向塘坊,西越武夷山进入江西广昌。1933年,澎湃县苏维埃政府从湖村巫坊村迁驻安远里坑,的胞弟方志纯曾任澎湃县委书记。1934年,闽赣省苏维埃政府由建宁都上迁驻安远。安远现为我市重点革命老区乡镇。
二、小城镇建设和边贸发展历史和现状
由于安远地理位置特殊,安远的集市贸易远近闻名。明代时集市规模和交易量在汀州府辖区为最。周边县乡远至江西抚州等地人民生活所需的食盐、大米、食糖、布匹等均在安远集散、中转。据传,当时食盐交易量墟日高峰时多达2万担。为保护商贾利益、维护治安,官府历来都屯兵于此。现乡人民政府办公所在地,旧曾是安远司衙和国民党时期乡公所所在地。抗日战争暴发后,内地货源日趋紧缺,南昌与赣东南县商贾纷纷云集此地,安远成为闽、赣、浙、粤四省十多个县的货物集散地,边界贸易空前繁荣。
改革开放以来,安远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边贸优势进一步发挥,1998年,安远被我市确定为小城镇建设边贸重点乡镇。近年来,我乡紧紧围绕县委县府实施“农业115工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招商兴工”战略,狠抓工作落实。本届乡党委政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农业强乡,科技兴乡,边贸重乡和财政富乡”的奋斗目标,组织实施经济113工程(即“夯实一个农业基础,打好一张边贸牌,做好田间、畜牧养殖和山上开发三篇文章”),壮大安远经济,打造边贸重镇。2003年底集镇个体工商户达到271户,私营企业5家,从业人员1100余人,注册资金1863万元,年交易额达到3636万元,其中销往江西及周边县乡的建材、家电及生产生活物质达2500万元。
提升安远经济,打造边贸重镇
一、基本情况
安远乡位于宁化县北部46公里处,地处闽赣两省四县八乡的结合部。他东邻建宁县均口镇,南接宁化县河龙、水茜乡,北连建宁客坊、黄埠、伊家乡,西面与江西石城县高田镇和广昌县塘坊乡毗邻。总面积280平方公里,居全县第一,耕地面积5.3万亩。现辖1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34909人。2003年,全乡实现农业总产值11390万元,工业产值4800万元,地方级财政收入96.68万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00万元,引进县外固定资产投资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39元,各项工作综合评比位列全县乡镇第三。
安远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盛产粮食、肉猪、仔猪。特产有辣椒、银杏、红菇、魔芋、稻萍鱼等,曾有“鱼米之乡”“宁化粮仓”的美誉。安远是个文明古镇,历史悠久。自古就有墟市,宋称黄土岗,明设巡检司,故有安远司之称,民国时为安远镇。1930年1月,率领的红四军二纵队曾进驻安远并经硝坊、营上、吴家,向塘坊,西越武夷山进入江西广昌。1933年,澎湃县苏维埃政府从湖村巫坊村迁驻安远里坑,的胞弟方志纯曾任澎湃县委书记。1934年,闽赣省苏维埃政府由建宁都上迁驻安远。安远现为我市重点革命老区乡镇。
二、小城镇建设和边贸发展历史和现状
由于安远地理位置特殊,安远的集市贸易远近闻名。明代时集市规模和交易量在汀州府辖区为最。周边县乡远至江西抚州等地人民生活所需的食盐、大米、食糖、布匹等均在安远集散、中转。据传,当时食盐交易量墟日高峰时多达2万担。为保护商贾利益、维护治安,官府历来都屯兵于此。现乡人民政府办公所在地,旧曾是安远司衙和国民党时期乡公所所在地。抗日战争暴发后,内地货源日趋紧缺,南昌与赣东南县商贾纷纷云集此地,安远成为闽、赣、浙、粤四省十多个县的货物集散地,边界贸易空前繁荣。
改革开放以来,安远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边贸优势进一步发挥,1998年,安远被我市确定为小城镇建设边贸重点乡镇。近年来,我乡紧紧围绕县委县府实施“农业115工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招商兴工”战略,狠抓工作落实。本届乡党委政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农业强乡,科技兴乡,边贸重乡和财政富乡”的奋斗目标,组织实施经济113工程(即“夯实一个农业基础,打好一张边贸牌,做好田间、畜牧养殖和山上开发三篇文章”),壮大安远经济,打造边贸重镇。2003年底集镇个体工商户达到271户,私营企业5家,从业人员1100余人,注册资金1863万元,年交易额达到3636万元,其中销往江西及周边县乡的建材、家电及生产生活物质达2500万元。
蚕桑产业经济效益提升
1制约蚕桑产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因棄
11.1桑园基础设施较差。喿园的排灌系统和桑树病虫害联防联治设施都比较落后,机械化设施配备水平也比较低。目前大多数地方通过截断水源来推动大田种桑,这种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但是对桑园排灌不利。除此之外,桑园的喿树病虫害防治难度由于缺乏联防联治设施而增大。而且,桑园基本上都是人工操作,劳动效率低下。1.2桑园缺乏正常管理。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报酬上涨,导致桑园里没有工人对桑园的土壤、杂草及排水等进行日常管理,导致桑园内出现积水现象,土壤板结和肥效流失现象也日益加重严重,桑树的生长受到了影响,同时抗病能力及抗逆性也在下降。桑叶单位面积的产量和质量连年降低,导致经济效益下滑。1.3先进实用技术推广面不大。蚕桑产业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采用了大蚕省力化饲育和方格蔟营茧等技术,但是像“十天养蚕法”饲育模式和6连片方格蔟上蔟等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推广范围小,覆盖面积窄。加上在政策上,上级部门政府对桑园联防联治和大蚕词育场地建设不够支持,也制约着蚕喿规模效益和蚕桑产业效益的提高。
2提离蚕桑产业质置效益的对策
2.1加强桑园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旱治虫能力。蚕桑产业的基础在桑园,蚕茧产量和质量的好坏与桑园关系密切。虽然桑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最近几年有所加强,但是绝大多数的桑园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当落后。应该加强桑园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加强喿园的排灌系统,确保桑园在出现干旱或内涝的时候依然能够丰收。政府应该出台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帮助蚕农购买机械翻耕桑园或是给桑树治病,鼓励蚕农购买小型农机具,帮助推动桑园机械化操作,提高劳动生产率。2.2加强桑园曰常管理,提高桑园产质量。技术推广部门要加强对农户的培训,在桑树的树型养成、修枝、封园、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时期组织培训班,引导农户科学规范地管理桑园。告诉农户如何合理搭配肥料,提高有机肥施用比例,大力推广专门适合桑树使用的复合肥。在管理喿园的过程中,尽量较少使用除草剂,按时对喿园进行深耕翻耕,以防土壤板结,对桑树生长不利,降低产量。2.3推行“民办公助”式的蚕桑病虫害防治,提高蚕桑病。虫害虫防治效果蚕桑病虫害防治要实行“民办公助”的模式,扩大消毒环境和联防联治范围,实行“政府负责药品、物质,养蚕农户投人劳动力”的形式,以切实推进蚕喿病虫害统治防治工作。实行联防联治工作应该统一时间、标准和农药,分户治虫。这样可以节省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达到防虫治虫的目的。定期组织农户打扫卫生,清理垃圾,污水及时排除,杂草铲除干净,然后撒上新鲜的石灰粉,提髙蚕室蚕具的消毒效果。2.4推进省力化养蚕技术,提高蚕桑规模效益。提高蚕桑产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推广简易蚕室大蚕地蚕育技术,这么做可以有效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而且可以降低劳动强度。政府要想办法解决养蚕大户资金紧缺的问题,播放一定的款项用来搭建简易蚕室用地,为大蚕地蚕育技术推广提供物质保障,使蚕桑规模效益最大化。2.5利用桑园多种经营,提高蚕桑综合经济效益。近年来,蚕桑经济效益下滑,面对这种情况开展桑园多种经营。目前,广西蚕桑产业的生产效益主要停留在“蚕苗”和“生丝”上,有许多产品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如桑枝、喿叶、桑果、蚕沙等,实际开发利用不足30%。另据农业部门调査统计,2017年广西栽培桑枝食用菌超过三亿棒,产值约10亿元,综合效益很高。可以探索采用桑园间作蔬菜、桑园套作药材、桑园养殖,综合开发利用蚕桑副产品前景非常广阔,桑枝粉可以用来繁育食用菌,桑叶也可以研制成食品、保健品和药品,走生态综合经营之路,不断提髙蚕桑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覃鲜花.充分利用优势积极稳步地发展蚕业[J].广西蚕业,2006,21(5):71-73.
林业经济效益提升低碳经济论文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恶化问题造成了深远影响,使得我国人民群众增强了环境保护的意识。国家对于林业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视,目前我国林业资源的利用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这些弊端对于林业持续性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1影响低碳林业经济效益的因素
1.1经济和法律层面。众多因素都会对林业的利用方式造成一定的影响,当城市的人口数目激增,就需要足够的耕地和居住地,这时就会对森林进行砍伐,然后变成人们的使用地。同时,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于我国林业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也会受到影响。我国颁布了相关法律对于破坏我国森林资源的现象进行责任的追究,相关部门要将这些责任落实到位,进而更好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1.2国民参与度不高。在林业的开发和保护过程中,需要人民群众的参与,人民群众进行管理和监督,能够更好地促进林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林业的透明度。但是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是,国民的参与度不高热情、不够浓厚。森林经营规划是我国目前的重点工程,所以政府要着重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让人民群众都参与进来,进一步地提高我国林业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性发展。国家也要颁布相关的政策和完善相关的法律,为我国林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政策和法律的支撑。
2低碳经济背景下提高林业经济效益的途径
2.1辩证看待林业经济效益。对于林业经济效益方面要辩证地看待,要对林业经济效益提高方面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研究,以更好地提出科学性的合理性的措施。要想更好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就要以提高林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为基础,要对人民群众的思想进行转变。在传统的观念中,对于林业的利用是以砍伐木材为主,而这种观念对于我国林业资源的可持续性战略发展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要对这一观念进行转变,创立全新的观念,更好地建立我国林业资源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的局面;合理地发展林业相关的副产业,充分地发挥林业的资源优势,大幅度地提高了林业的经济效益,并且提高了该地农民的经济收入。2.2合理利用科学技术。充分将科学技术利用在林业方面,能够进一步提高我国林业的经济效益。利用技术大量栽培经济效益较高的树种,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要大力鼓励企业运用高新的技术、材料和工艺能够提高我国林业的经济效益,进而更合理地利用林业资源。在林业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出现的废物,利用高科技的力量转变成可以进行再回收的物品,进一步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保护了环境。而且国家要加大资金投入,大量地培养林业的技术性人才,以缓解我国对于林业技术型人才供不应求的现状。林业技术人才的大量培养,能够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西方国家对于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提高林业经济效益方面的技术和经验都先进于我国,所以我国可以吸取西方先进国家的经验,并且引进西方的高技术型人才,能够为我国该行业的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3完善法律法规。完善有关我国林业保护和开展相关的法律法规,要严格地将这些法律法规落实到位,当某些企业出现违规行为时,一定要对这些企业进行处罚,以更好地发挥法律法规的作用。虽然我国自然资源丰富,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资源的大量开发,所以目前出现了自然资源短缺的现象,所以对于保护我国林业资源方面的法律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完善,进而实现对林业资源最大力度地保护,以更好地满足我国对于林业资源的需求程度,为未来的林业资源保护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要加大对于保护林业资源的宣传力度,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破坏林业资源的害处和保护林业资源的好处。2.4开展森林生态旅游业。发展林业生态旅游业是目前更好保护林业的最好手段,随着目前污染的加重,空气质量变差,所以人们对于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兴趣增加,这种森林生态旅游的方式越来越受欢迎,比如说建立森林公园,不仅仅保护了森林的资源,而且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对于人们身心健康也造成有利的影响,完善森林生态旅游业周围相关的基础设施,而且建立森林生态旅游业能够促进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进一步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这种产业链的产生是低碳性经济发展模式。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