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收入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5 08:39:5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经济收入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经济收入

绿色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思考

摘要:当前收入分配的公平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效率,效率和公平没有得到兼顾。长此以往,因为分配的不均会制约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阐述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关系,分析了当前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现状,着重研究了在新发展理念下应该怎么同时实现经济的发展和分配的公平,希望给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参考。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经济发展;收入分配;辩证思考

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提出了新发展理念,所谓新发展理念就是要创新发展方式、使得各方利益得到协调、发展生态节能的绿色经济,创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经济,并且把所有的发展结果实现共享。在这个理念中,主要是倡导要实现经济发展和实现发展成果共享,创建一个共享、和谐社会。这就要求在新发展理念的指挥下,要求以经济发展促公平分配、以公平分配反作用于经济发展。

一、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关系

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两者的关系不是单一的前者决定后者,或者后者决定前者,需要辩证的看待二者的关系。现如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经济发展对分配有影响,经济发展的方式决定收入分配的方式,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收入分配的水平。但是收入分配对经济发展也有能动的反作用,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反作用于经济发展方式,收入分配的量反作用于经济发展水平。通常把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关系比作“做蛋糕”和“分蛋糕”的关系,只有蛋糕做的足够大,才能给人均分配更多的蛋糕;也只有把蛋糕分配公平了,才能促使人们去更努力的把蛋糕做大。

二、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现状

查看全文

劳务经济与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研究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仍然未能摆脱经济紧缩的局面,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然而,在家庭经营农业收入节节减少的同时,工资性收入却持续增长,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和新亮点。劳务经济的研究已经引起农业经济学界的重视。

本项研究的重点是从劳务经济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农民收入增长问题。所以,不是笼统研究非农业收入,也不是单纯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实际上是考察家庭经营与雇佣劳动的制度绩效问题。

所谓劳务经济,就是劳动者出卖劳务而获得报酬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现象。在本项研究中,劳务经济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乡村干部、民办教师等身份在行政事业单位劳动得到的收入;二是在本地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中得到的收入;三是常住人口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四是其他工资性收入。

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阶段及其地位。1978-2000年间,我国农村劳务经济在联产承包变革中得到解放和发展,孕育了乡镇企业和民工潮两次劳务经济的浪潮,全国农村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1.3亿人,农村非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从7.1%提高到目前的31.6%。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期从133.57元增加到2253元,增长15.9倍。其中:1983-2000年间工资性收入从57.53元增加到701元,增长11.2倍;家庭经营纯收入从227.68元增加到1436.2元,增长5.3倍。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从18.57%提高到31.1%,对纯收入增长额的贡献率为33.1%。劳务经济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产品过剩经济的出现,为家庭经营的整合提供了基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加入WTO及其改革开放的深化,城乡一体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即将来临。

一、发展阶段:劳务经济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渠道

根据劳务经济与农民收入的关系,我们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务经济划分为三个阶段。

查看全文

劳动收入增长的经济自由度诠释

论文关键词:经济自由度,劳动收入

论文摘要: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崛起的成就非常突出。1980年中国GDP相当于全球GDP的4%,但到2006年,上升到近16%,翻了3倍多,但成就的背后存在着结构问题。

中国劳动收入占比逐年下降

如果看民间消费占GDP的百分比,会发现这样的事实,1952年民间消费差不多是中国GDP的69%,跟今天美国民间消费占美国GDP71%的水平差不多;到1978年时,中国民间消费仍然相当于当时GDP的45%,到最近这个比例却已经下降到36%左右。

另外一个重要的结构问题是劳动收入。

如果考察职工工资的变化,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第一,1978年全国职工工资总额(不包括各种福利、退休保障、医疗保障等非工资内容)相当于当时GDP的15.5%,但到2008年,这个比值下降到11.2%.第二,1978年所有国营单位工资总额约为当年GDP的13%,到现在则下降到6.1%。

查看全文

劳务经济与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研究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仍然未能摆脱经济紧缩的局面,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然而,在家庭经营农业收入节节减少的同时,工资性收入却持续增长,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和新亮点。劳务经济的研究已经引起农业经济学界的重视。

本项研究的重点是从劳务经济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农民收入增长问题。所以,不是笼统研究非农业收入,也不是单纯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实际上是考察家庭经营与雇佣劳动的制度绩效问题。

所谓劳务经济,就是劳动者出卖劳务而获得报酬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现象。在本项研究中,劳务经济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乡村干部、民办教师等身份在行政事业单位劳动得到的收入;二是在本地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中得到的收入;三是常住人口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四是其他工资性收入。

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阶段及其地位。1978-2000年间,我国农村劳务经济在联产承包变革中得到解放和发展,孕育了乡镇企业和民工潮两次劳务经济的浪潮,全国农村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1.3亿人,农村非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从7.1%提高到目前的31.6%。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期从133.57元增加到2253元,增长15.9倍。其中:1983-2000年间工资性收入从57.53元增加到701元,增长11.2倍;家庭经营纯收入从227.68元增加到1436.2元,增长5.3倍。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从18.57%提高到31.1%,对纯收入增长额的贡献率为33.1%。劳务经济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产品过剩经济的出现,为家庭经营的整合提供了基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加入WTO及其改革开放的深化,城乡一体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即将来临。

一、发展阶段:劳务经济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渠道

根据劳务经济与农民收入的关系,我们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务经济划分为三个阶段。

查看全文

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透析

从三次产业分布看,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具备基础从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看,张掖市三次产业(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和建筑安装业、第三产业为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2006年的30.06:35.38:34.55调整为2012年的27.7:36.5:35.8,而甘肃省和全国分别从2006年的14.67:45.81:39.53和10.10:47.90:42.00调整为2012年的13.35:49.4:37.31和10.09:45.31:44.60。2012年,张掖市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高,分别较甘肃省和全国高14.35和17.6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均超过三分之一,具备较强的税收增长基础。从重点税源行业看,有色、化工、电力、建材等基础产业占有主导地位,来源于服务行业的三产税收占比偏低,重点税源行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主要受经济增长放缓、企业利润增幅低、物价涨幅回落特别是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以及结构性减税力度较大等影响,抵御市场变化能力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税收的稳定增长。

从财政边际收益分析,显示宏观税负增长趋势明显财政边际收入率是指新增财政收入占新增GDP的比率;财政平均收入率是指财政收入总额占GDP总额的比率。从2006-2012年张掖市财政收入增长趋势图(图1)显示,财政边际收入率和财政平均收入率总体趋势相同,财政边际收入率曲线较财政平均收入率曲线明显陡峭,从财政边际收入率曲线与财政平均收入率曲线的近期趋势看,财政收入超GDP增速现象仍将延续。

从劳动者报酬看,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没有制约居民收入增长从2006-2011年张掖市、甘肃省、全国生产总值(GDP)收入构成比较(表3)看,张掖市GDP构成中比重出现“两升”(劳动者报酬、营业盈余)“两降”(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与甘肃省GDP构成变化趋势正好相反,与全国GDP构成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GDP构成中劳动者报酬占比稳步上升,2011年达到68.08%,较甘肃省和全国分别高22.13和23.14个财税论坛表2张掖市经济与财政横向比较统计表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甘肃省统计年鉴》、《张掖市统计年鉴》,下同。说明:汇率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外汇交易中心2012年12月31日公布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6.2855元人民币;平均工资2012年未出。注:2012年部分数据未出。单位:人均GDP为美元,人均工资为人民币,其它为%百分点,达到发达国家50%以上占比标准;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占比所有下降,2006-2011年间,二者在GDP总量中占比同步下降4.5个百分点左右;企业营业盈余占比所有提高,2006年营业盈余在GDP总量中占比为13.56%,到2011年达到16.92%,提高3.36个百分点。劳动者报酬、营业盈余与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占比两升两降,且二者变动幅度基本相当,这进一步说明,政府财政收入增长没有制约居民收入增长。

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因素我国采取的是以流转税收和所得税收为主的征收模式。征收模式决定了税收增长取决于经济增长和企业效益的提高。1.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GDP的增长,生产经营者实现的销售(或经营)收入增加,保障了流转税税基的稳定增长。2.企业效益。经济发展带来企业效益的提高,利润的增长保证了所得税收入的快速增长。3.产业增速。GDP是由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组成的,其中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高,增速也高于GDP增速,而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GDP中的二、三产业,各产业增速的不同导致财政收入增速随之变化。

(二)制度因素财政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其主要原因是两者统计口径存在差异和税收制度设计缺陷,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统计制度。我国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税收制度,对生产经营者的销售收入,减去已购进的各类材料和其他费用支出作为税基进行课征,由于固定资产折旧费没有剔除,所形成的财政收入存在一定水分。2.统计内容。财政收入与GDP两者大部分统计内容相同,但也存在不同:部分税种存在重复使用同一税基计征现象,如对销售行为除计征增值税外,还要开征所得税、教育附加费和城市维护费等;财政收入中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等非税收入未计入GDP统计范围等。3.统计价格。目前使用的GDP增长是以1985年价格为基数,按可比价格计算所得,没有考虑物价变化,而财政收入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包含了物价涨幅和体制变动等因素。4.税收制度。现行税制中规定了先征后退、即征即退等优惠办法,而在财政收入统计上,对已退税收也计入到当期财政收入中,如对出口退税的财政收入统计,使实际财政收入存在虚增。

查看全文

中国经济GDP收入分配革新

一、全球经济有望下半年进入新一轮基钦周期

比较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近十年来分化明显。这将有利于全球经济格局的平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的背景下,虽然增速分化明显,但周期表现越来越趋同。欧债危机对欧元区和美国的困扰,也将影响多为出口依赖型的新兴市场,这也是导致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的一大因素,另外就是2011年高通胀对货币经济政策的约束以及国内当局政策不当的风险。不过我们认为,欧债危机的暂缓将为全球经济的复苏创造条件。当前时刻,我们对全球经济趋势的总体描述是:通胀依然处于下行周期,美强欧弱的分化将逐步扩大,欧债危机暂时熄火,未来依然有可能死灰复燃。2011年下半年以来,以“金砖五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通胀高企、欧债危机的影响下普遍出现了明显的经济增速放缓迹象,且进一步恶化的风险在加大。发达经济体中,“美强欧弱”的分化势头也愈加突出,日本在海啸冲击与外围经济环境恶化情形下延续低迷并临近衰退边缘。相对来说美国与德国的表现较为突出,美国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表现出良好的内在经济动力,受益于工业的扩张与收入的改善,私人投资与私人消费对经济拉动开始发力,目前经济仍处不断修复进程中;德国因其经济内在动力强劲,2011年第3季度在欧元区中表现得独树一帜,GDP环比折年率由第2季度的1.1%反弹至2.3%,其中私人消费支出走弱以及外贸萎缩是主要原因。2012年1月德国工业产值因建筑业自去年底恶劣天气影响后的大幅反弹而抬头,但仍难掩饰经济逐步放缓的趋势。从OECD综合领先指标来看,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均有望今年见底,主要发达经济体今年的经济走势大体如下。第一,2012年美国通胀水平下滑趋势将逐步得到确认,这有利于维持超宽松货币政策,另外,失业率仍将保持高位,但呈逐渐改善趋势,且与2011年相比会有明显下滑。总体来看,美国今年全年将保持温和复苏势头,支撑着美元相对欧元强势的地位。第二,欧元区全年仍难摆脱衰退局面,2012年2季度开始欧元区经济将会有所改善,但全年经济仍处温和衰退。随着经济下行引发通缩预期,以及全球步入通胀下行周期,2012年欧元区通胀水平将明显得到释缓,有利于欧洲央行实行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对冲经济下滑。

二、中国经济增速回落增强政策宽松预期

中国目前处于金融危机过后新一轮朱格拉周期的开始阶段,当前经济增速逐步下滑,但长期潜在增长依然强劲,我们认为如果决策恰当,中国未来5~10年仍可能实现高速经济增长。

(一)中国长期潜在增长依然强劲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我国经济增速一直保持在年均10%左右的水平。“十一五”期间,我国实际GDP平均增速为11.7%,我们认为在“十二五”期间,实际GDP潜在年增速应该在9.5%甚至以上。当前,我国GDP增速处在相对较低的位置,以去年9.2%的速度已出现就业恶化的问题,未来或将逐渐向潜在增速回归,我们认为,如果决策层经济政策恰当,中国未来5~10年仍可能实现高速经济增长。首先,从人均GDP看,中国经济增长空间仍然很大。日本在1971至1975年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2005年美元)以后,GDP年增速结束高速增长状态开始回落,且一直在6%上下区间波动到1990年;韩国在1995年人均GDP达到12000美元以后,GDP年增速才结束高速增长状态,回落到5%的区间波动。而中国11年的人均GDP却不到5000美元。其次,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对比中日韩三国的农村人口占比,可以看到2010年中国城市人口占比49.68%,仅达到日本1960年和韩国1972年的水平。从城镇化推进对房地产和其他服务业的带动看,城镇化还将带动经济高速发展5-10年左右,之后将有一个10年左右中速发展的过程。再次,从索罗增长模型的角度测算出我国保增长底线为8%。中国城镇劳动力人口约3.5亿,城镇化导致每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镇900至1000万,另加新增600至700万大学毕业生,导致城镇劳动力每年新增4%左右。这一趋势未来5到10年内变化不大。与此相对应,每年需要的新增资本累积将大约与此对应,为每年4%左右。全要素生产率贡献不算,资本累积和劳动力贡献就已经构成近8%的潜在增速。(第二和第三产业已经占GDP比重近90%)。要素生产率的贡献难以精确衡量,但考虑中国工业生产率水平和成熟国家的落差,(制造业生产率大约为美国的1/3),其提升速度未来长期依然较快。从近几十年的历史看,2%左右是最起码的估算。因此我们估计中国未来5到10年的潜在GDP增速可能是从9.5%上下至8.5%缓慢下降的趋势。

查看全文

村级经济增加村集体收入的意见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经济、有效增加村集体收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结合我市实际,就鼓励和扶持发展村级经济、增加村集体收入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科学规划、因村制宜、政策激励、差别扶持”的原则,加快推进村级经济发展模式、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实现村级经济总量和效益持续增长,村集体收入持续提高,村级综合实力持续增强,为巩固农村基层政权,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总体目标: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村集体收入持续增长,力争到2010年底,全市70%以上的村年稳定性收入超过30万元,其中20%的村年稳定性收入超过100万元,基本消除年稳定性收入在1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

二、创新发展思路,拓展村集体收入的来源渠道

3.鼓励发展集体产权物业经济。根据区位特点和规划要求,把集体收入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土地、房屋等经营性资产,通过建造标准化厂房及配套用房等途径,增加集体租金收入。在用足用好自身资源的同时,鼓励村级组织以独立、联合或股份合作的形式到工业集中区、商贸区等功能区建设、购置物业用房,发展物业经济。

查看全文

户籍制度改革与国民经济收入

通过改革户籍制度转化增加国民经济收入,实现小康、现代化的社会,也是各地在户籍改革中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

就像我们经常看到或听到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当城市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持有的“三证”就是有效的,而且会合理地留在城市继续工作;当城市建设某一阶段不需要他们的时候,就会成为“暂住人口”打发回家。即使有些农民多年居住城市,并在城里“安家立业”,但仍不能成为合法的城市居民,因为户籍制度不允许,从个人利益选择权上受制政策管理,从国家经济利益上也没真正成为社会第二或第三产业中的正式人员,在扩大城市化建设中只能编入到“流动人口”当中。

想想当初全国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城市的概念也许并不只限于拆除违章建筑、扩宽马路、危房改造和清理流动人口上。似乎这种定论在八十年代就想放宽的户籍制度,却仍然没能在挂在墙上早已规划好的那张扩大城市建设的设计蓝图上显现,也没有实现试图把那些小城市变为大城市进入现代化城市发展的一种梦想。也使一些表面不切实际的政策疏忽了改变“流动人口”对社会稳定产生的不利影响,大部分暂住人口照旧“半城半农”穿梭在农村与城市之间。因为制度没有落到实处,比如像当初制度中规定的在城市里有“五年以上稳定工作”就不现实,清理暂住流动人口的政策年年在抓,怎么稳定?就拿一般单位招工条件也要城市户口,想稳定却没有“稳定”制度,不容易实现。或者“要有产权住房的”,过去城里买房子不是谁想买就能买,没有本市常住户口即使有钱也买不上。有的地方曾经还公布一项“连续三年纳税100万的企业家,可以申请城市户口”的政策,像这样的企业家还需要解决城市户口吗?实际这种企业家根本就没把户籍当作一回事。所以,也就出现当初制度改革后只有一个人申请的尴尬局面。不是老百姓不捧场,只是制度上的“严肃性”让人生畏。要想从农村人变成城市人,再从城市人变成现代人,没有可以实现的实效政策,要想解决中国三产发展不足和农民收入问题,只有再等等,而不是“悄悄的办”。

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增加大量农民进城,提高城市文化水平,带来第三产业增长,改善低收入群体消费,以至达到扩大内需,解决通货紧缩现状,似乎描绘的一系列国民经济发展的美好蓝图就要实现了。或许有很多人笑我是小儿科,也许是吧!因为想到这样简单运转逻辑的同时,还会有人在问,我们这些城市里还没有工作的下岗职工怎么解决,难道把农民请进城里,让城市人喝西北风?

根据社科院经济文化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我国农村进城经商务工的人数1985年首次突破1000万人,1995年达到4000万人,年均增长14.87%。从实际情况看,近年来农民进城务工的速度并没有明显减缓。城市中这些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者如果能够顺利、毫无障碍地成为城市居民,按每人平均携带一到两个人口家庭,全国转户的城市人口就可增加约1.6亿人,将使中国城镇人口达到6.2亿,城市化程度达到48.86%,基本达到49.1%的国际参照系标准水平。

不是说要把农民“请”进城,而是他们本来就应该在城里,只是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使这部分农民得到城市居民的待遇,进城成为合法化,这样才能使我国城市产业化结构接近世界国际参照系标准。而一些内在因素和制度不能得到很好改善,在某种意义上却是阻碍了城市现代化进程。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查看全文

户籍制度改革与国民经济收入

通过改革户籍制度转化增加国民经济收入,实现小康、现代化的社会,也是各地在户籍改革中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

就像我们经常看到或听到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当城市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持有的“三证”就是有效的,而且会合理地留在城市继续工作;当城市建设某一阶段不需要他们的时候,就会成为“暂住人口”打发回家。即使有些农民多年居住城市,并在城里“安家立业”,但仍不能成为合法的城市居民,因为户籍制度不允许,从个人利益选择权上受制政策管理,从国家经济利益上也没真正成为社会第二或第三产业中的正式人员,在扩大城市化建设中只能编入到“流动人口”当中。

想想当初全国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城市的概念也许并不只限于拆除违章建筑、扩宽马路、危房改造和清理流动人口上。似乎这种定论在八十年代就想放宽的户籍制度,却仍然没能在挂在墙上早已规划好的那张扩大城市建设的设计蓝图上显现,也没有实现试图把那些小城市变为大城市进入现代化城市发展的一种梦想。也使一些表面不切实际的政策疏忽了改变“流动人口”对社会稳定产生的不利影响,大部分暂住人口照旧“半城半农”穿梭在农村与城市之间。因为制度没有落到实处,比如像当初制度中规定的在城市里有“五年以上稳定工作”就不现实,清理暂住流动人口的政策年年在抓,怎么稳定?就拿一般单位招工条件也要城市户口,想稳定却没有“稳定”制度,不容易实现。或者“要有产权住房的”,过去城里买房子不是谁想买就能买,没有本市常住户口即使有钱也买不上。有的地方曾经还公布一项“连续三年纳税100万的企业家,可以申请城市户口”的政策,像这样的企业家还需要解决城市户口吗?实际这种企业家根本就没把户籍当作一回事。所以,也就出现当初制度改革后只有一个人申请的尴尬局面。不是老百姓不捧场,只是制度上的“严肃性”让人生畏。要想从农村人变成城市人,再从城市人变成现代人,没有可以实现的实效政策,要想解决中国三产发展不足和农民收入问题,只有再等等,而不是“悄悄的办”。

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增加大量农民进城,提高城市文化水平,带来第三产业增长,改善低收入群体消费,以至达到扩大内需,解决通货紧缩现状,似乎描绘的一系列国民经济发展的美好蓝图就要实现了。或许有很多人笑我是小儿科,也许是吧!因为想到这样简单运转逻辑的同时,还会有人在问,我们这些城市里还没有工作的下岗职工怎么解决,难道把农民请进城里,让城市人喝西北风?

根据社科院经济文化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我国农村进城经商务工的人数1985年首次突破1000万人,1995年达到4000万人,年均增长14.87%。从实际情况看,近年来农民进城务工的速度并没有明显减缓。城市中这些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者如果能够顺利、毫无障碍地成为城市居民,按每人平均携带一到两个人口家庭,全国转户的城市人口就可增加约1.6亿人,将使中国城镇人口达到6.2亿,城市化程度达到48.86%,基本达到49.1%的国际参照系标准水平。

不是说要把农民“请”进城,而是他们本来就应该在城里,只是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使这部分农民得到城市居民的待遇,进城成为合法化,这样才能使我国城市产业化结构接近世界国际参照系标准。而一些内在因素和制度不能得到很好改善,在某种意义上却是阻碍了城市现代化进程。

查看全文

劳动经济学看明星高收入现象

【摘要】近年来,明星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行业,这其中明星工资率高是一个主要的原因。本文以明星高收入现象入手,通过研究发现,明星高收入现象成因包括:劳动力市场的补偿性工资差别、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工资差别和劳动力市场的垄断性工资差别。而明星高收入现象造成的影响包括:影响产业均衡发展、扭曲青少年的价值观、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基于以上内容,结合劳动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我认为应对明星高收入现象应采取三个方面的措施:政府进行相应调节、劳动力供给做出相应的转变、劳动力市场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

【关键词】工资差别;劳动力市场;市场需求

霍建华和周迅,是前段时间大火的《如懿传》两大明星,据报道,霍建华在如意《如懿传》的薪酬是5070万,而周迅的片酬是5350万。同时据华视娱乐招股书报道,孙俪及其团队在《那年花开月正圆》中拿到的片酬为6048万元。而据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市统计局的数据可知,2017年度北京市职工每人工资仅仅101599元(又称社会平均工资),月每人工资仅仅8467元。相比较而言,平均工资较高的北京市职工工资与明星工资相比不过是九牛一毛。明星高收入现象近年来愈演愈烈,以至于明星片酬以千万起步,模特收入按台步来计算,甚至有人将明星最高片酬制作成收入排行榜来刺激普通民众。

一、那么造成明星高收入现象形成原因是什么呢

明星收入与普通民众收入形成一种巨大的差别,这种收入差别可以看作工资差别。而工资差别可以分为补偿性工资差别、竞争性工资差别和垄断性工资差别。分析明星高收入现象的成因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1.明星高收入其实是劳动力市场对明星的一些特殊方面给予的一种补偿,即补偿性工资差别。首先,是对演员人力资本投资的补偿性工资差别。比如,赵丽颖大家也都知道,她演了十几年戏,但在刚开始前七年她一直在演配角,在这几年她努力提高演技,顶着压力坚持演艺行业,最终获得成功。而她的工资也是对她多年的努力的一个补偿。其次,是对演员效用均等化的补偿性工资差别。因《孔雀舞》名声响遍大江南北的杨丽萍,她曾削去两根肋骨以塑造身形进而创造完美舞姿。她几十年不吃主食来保持身材,以至于竟达不到体脂的标准而无法生育,她这份对待艺术的衷心,对艺术付出的代价,就需要市场付出更高的工资去补偿她。2.明星的高收入可以归结为是一种竞争性工资差别。我们都知道胡歌,他帅气,而且演技特别好,但我们很少有人知道他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并且他对自己进行了大量人力资本投资,来提高自己的演技,进而能够更有效率的工作。他的能力结构超越了一般,因而工资收入也会更高。3.明星的高收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他们劳动能力结构的自然特征形成的,即垄断性工资差别。这点在模特身上尤为突出。大部分模特具有常人不具有的身材比例,而这是一般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也无法得到的,并且具有这些特征的人数量很少。市场上模特工作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情况,因此模特公司为了与同行争夺这些模特就会竞相提高模特待遇,因而模特收入就呈现出急剧上涨趋势。

二、尽管明星高收入存在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这种现象也会带来一系列影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