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市场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5 08:14:5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经济市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经济市场

市经济市场季度报告

一、一季度全市市场的运行特点

一季度全市市场运行平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位列全省第一。根据*市统计局提供的统计数据:一季度全市共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13亿元,同比增长22.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4%,高于GDP增幅16.1个百分点。全省一季度共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7.20亿元,增长1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于全省水平,并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对经济的增长的贡献地位越来越突出。

1、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增幅仍处于高位运行。一季度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增幅为6.5%,而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7.4%,比去年同期上涨7.4%,*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增速低于全省水平。其中8大类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中,衣着、交通和通信、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分别下跌4%、1.2%、1.1%和0.5%。食品、居住、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烟酒及用品类价格分别上涨20.5%、7.2%、2.4%和1.8%。食品价格的上涨拉动整个物价指数上涨7.2个百分点。

2、受节日消费拉动和冰灾影响,住宿和餐饮业增幅较大。一季度我市住宿餐饮业累计完成零售额11.6亿元,同比增长24%,比去年同期提高4.5个百分点,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8个百分点。

3、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消费热点突出。一季度我市消费品市场食品饮料烟酒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销售保持快速增长,分别实现零售额2.56亿元和1.9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2%和38%。汽车类消费累计实现零售额3.2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1%。

4、大部分生活必需品价格呈上涨趋势,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较为平稳。根据对全市生活必需品和重要生产资料的价格监测,由于主要受今年初雨雪冰冻气候及食品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我市一季度大部分城市生活必需品及重要生产资料价格比去年同期有所上涨。其中蔬菜类、肉类、食用油类商品价格涨幅最大,其他商品价格相对平稳。蔬菜类批发价格上涨35%,其中涨幅较大的品种为青椒4元/公斤和白萝卜1.6元/公斤,分别上涨68%和42%。肉类零售价上涨12%,其中鲜猪肉零售价23.9元/公斤、鲜羊肉36元/公斤、鲜牛肉46元/公斤,分别上涨6.2%、14%和22%。食用油零售价上涨约20%,菜籽油、调和油、豆油、花生油价格为14.57元/升、14.6元/升、12.3元/升和27.76元、升,分别上涨23%、21%、18%和17%。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供需较为平稳,价格小幅上涨,其中钢材类、化肥类、有色金属类、煤炭、成品油类一季度价格与去年12月份相比,分别上涨5.35%、3.84%、2.77%、1.91%和0.3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23%,10大类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全部上涨:产品畜上涨90%、农业生产服务上涨34%、饲料上涨20%、农用机油上涨16%、化学肥料上涨16%、农药及农药械上涨10%、农用手工工具上涨9%、机械化农具上涨3.2%、其他农业生产资料上涨2.2%、半机械化农具上涨1.7%。

查看全文

市场经济下市场营销现状浅析

一、市场经济视域下市场营销中的几个关系

如果想在新的市场经济视域下做好市场营销的定位,就需要正确处理好市场营销与企业其他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1.市场营销同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企业的战略是为企业的总体方向做细致的规划,是每一个企业的纲领性文件,而在制定企业战略的过程中,必须要确定市场营销的中心位置,通过市场营销的角度去制定企业的战略,以市场作为战略的导向,营销为战略的中心,同时还要重视网络的基础地位。换言之就是用营销的观点来具体论述企业的战略思想,让效益、服务和新业务三者协同发展。从企业的战略角度来看,效益代表这企业内部成本与企业的收入之间的关系,也是企业的营销目标;服务则决定了企业在用户心中的地位,是市场营销中的新观念,作为市场营销的次级作用,代表企业的软实力;新业务则在表了企业的未来,是一个企业创新的观念。我们需要让这三者之间形成“三足鼎立”的关系,才算处理好了市场营销同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2.市场营销与企业资本经营间的关系在确定了企业战略基础上,企业需要确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处理效益、服务以及新业务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运作。资本经营就是从企业的自身出发,注重产品的质量和保证产品数量达到市场营销的目标。通过找资金纽带将三者牢牢联系在一起,让生产的资源得到最佳的效果来获得资本的增加,简而言之就是吧财务与资本当成经营管理的核心。要想更好实现企业的资本经营,企业就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的制度,做好产权的清晰、责任划分以及最重要的科学管理进行企业的改造,形成一个合要求的市场主体。从我国还在发展阶段的市场经济出发来实现资本的经营归根到底还需要按照市场的要求进行资本的合理配置,资本的增值只有以市场为导向才能够实现。所以资本的经营是市场营销的新阶段,在确定市场营销定位的过程中需要逐步来创造和推进资本的经营,在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研以及分析预测的基础上确定企业投资的方向,进而加快企业资金的周转,确定资本的增值。3.市场营销同企业人力资源之间的关系在市场营销定位过程中,人力资源是企业宝贵的资源,如果能够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优势,实现了人才利用的最大化,才能达到市场营销的人才经营。将人才经营加入到市场营销定位的考虑范围内是企业市场营销的又一次大的飞跃。同企业的资本一样,人才也是市场经济中的基本资源,我们需要运用市场的观念,在市场中做好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管理体制,通过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统筹规划来综合管理,同时加强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使用、培训和考核的一体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培养出具有高素质、懂得现代企业管理和有着市场观念、创新思维的营销人才,才能让企业的市场营销有一个最准确的定位。4.市场营销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现代的市场经济是千变万化的,营销的定位需要根据市场的不断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才能够让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所以说,创新是市场营销的中心,营销通过创新将变革变为事实,贯穿在“三足鼎立”之间,不断通过创新让市场营销适应市场的变化。而创新从实际出发,具体而论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创新首先是观念的创新。不论市场营销如何创新变化,观念的变化是首当其冲的。学会创新思维,打破常规的营销线路,做到在面对变化时敢于去想,同时通过敏锐的调查力和丰富的想象力,适时地进行一点反向思维。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敢于冒险,接受新鲜事物。(2)其次,创新还表现在营销组织机构的创新。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是亘古不变的原则,而我们如何搞好市场关系就需要从客户入手来决定营销团队的组织结构。在这方面,很多企业都因为有太多犹豫,机构的改变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这无形中就让企业失去了很宝贵的市场先机。机构的改革首先需要让生产简洁化,同时讲究联合,适当发展委托机构。(3)最后,创新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技术和开发业务中的创新。长期依靠一两个产品来支撑企业的生存已经变得非常困难,所以企业要通过不断地创新技术,开发新的业务让营销的范围更加广阔。市场营销部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认真分析各类环境以及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时提出新业务开发和推广。

二、结语

总之,市场经济视域下的市场营销定位是需要综合考虑市场环境、客户的需求变化以及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来制定的。企业在对市场营销定位分析过程中一定要通过敏锐的观察力,结合企业内部的创新和处理好各种内部关系,才能让企业获得更好的市场。

作者:汪芸倩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查看全文

市场经济与德育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德育提出了什么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它影响到人们的道德观念,影响到人们的道德实践,进而也影响到以社会道德实践为基础的学校德育活动。学校德育必须对这一影响到社会生活一切领域的社会变革作出自己应有的应答。我国德育的研究者、学校德育的实际工作者已经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并在努力做出一个完满的答案。但是要能够对这一时代提出的课题,做出一个完满的回答,首先必须搞清楚时代给德育提出了怎样的问题,也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德育提出了怎样的根本性问题。

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有人认为既然我们现在搞市场经济,那么德育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就是让学生了解市场经济活动的具体情况,以及与市场经济活动相关的观念。于是他们让学生去看市场,譬如看证券交易。或者让学生自己办市场,让学生在自己所办的市场上叫卖或买商品。笔者并不一般地反对这些活动,学生需要学会在市场经济中生存。但是德育毕竟不是简单地学做生意,或学习市场上的活动,今天的学生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活,但他们是作为“人”在市场上生活。学习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做“人”,这才是德育的任务。

市场经济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被认为是新鲜的,其实不过是我们重新评价或认识的一些观念。譬如,“竞争”、“效益”、“惜时”、“守信”等等。但是“竞争”、“效益”只是中性词,无法作出直接的价值判断。竞争有正当的与不正当之别,效益也可能是个人的、集团的,而不是个人、集团和社会统一的。以善恶判断为基础的道德教育,不能够以这些中性概念作为进行道德教育的规范性概念。“惜时”、“守信”被视为与市场经济相关的新观念,然而这两种观念可以说中国自古有之。因此它们也不是市场经济特别的要求。可见,如果把市场经济对德育的影响仅仅看作引进几个“新”观念,那么在市场经济与德育的关系上也仍然未得要领。

市场经济也确实给我们德育工作者出了一些两难问题,譬如等价交换,这是市场公平的基础,然而它并不能成为人际交往的普遍原则。又如,市场崇尚竞争,但它不能演变为生活中的弱肉强食。这些两难问题,似乎不能不使我们把经济活动与道德活动加以区别。这似乎又必然地要把市场经济与德育的距离拉远。然而简单地对经济与德育加以区分,对受教育者来说是缺乏说服力的,因为市场今天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基础,而明天市场又将是他们驰骋的“疆场”。对人来说不可能有两种生活:一种是经济生活,一种是道德生活。把市场经济与德育加以区分的二元分析的方法,于逻辑不通,于实际也不符合。

在市场经济与德育的关系上,肤浅的理解只能造成人们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若即若离”的感觉。这样德育就无法把握面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它应肩负的使命。

查看全文

政府调控与市场经济

宏观调控目标决定了宏观调控的手段,财政政策的经常使用被认为会对市场机制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宏观调控最好坚持“单一目标”即“稳定物价水平”。然而,大多数西方国家在实际政策操作中,除了物价水平目标以外,还有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强调的“稳定增长”目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里,西方国家还有“充分就业”目标,以及“平衡国际收支”目标。而且在最近的十几年里,西方国家已经不再把“平衡国际收支”当作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的目标,反而把“资本市场稳定”作为宏观调控的新目标。在中国,鉴于宏观调控政策要兼顾稳定与增长、发展与改革、开放与转型等方面的综合效应,因此其宏观目标是多重的。除了西方国家强调的“经济稳定”目标以外,还需要包括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所不可缺少的“促进发展”和“协调平等”目标。

为了有效地制定和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应当遵循一定的法律和规范。其主要内容包括,1.明确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方针、基本方式、职权和职责,使政府该管的必须管起来,而且要管好,不该管的不必且不得插手。2.规定宏观调控的程序。3.设定宏观调控方式方法。把税收调控、信贷调控、预算调控、投资指南、计划指导、外贸协调、产业导向和环境保护等纳入法制的轨道。4.明确界定政府及其主要领导人在宏观调控方面的失职行为及其法律责任。5.明确在市场失效的情况下政府的经济职能。面对市场失效造成的经济波动与危机,政府必须即刻采取应急措施。在市场体制下,市场的自我调节是经济体制的主导,市场主体应当享有充分的自由竞争权力,市场机制才会充分发挥其作用。直接的政府管制至少存在以下缺陷:1.直接的政府管制以行政权力代替市场机制,以政府决策代替市场搏弈,限制了竞争,扼杀了市场活力,很容易侵犯市场主体的权利。由于市场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很多方面的政府管制完全成为多余。放松管制往往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了大规模的放松管制的改革,放松管制改革每年大约为美国带来358亿到462亿美元的收益。2.直接的政府管制很难实现预期的目标。由于政府理性的有限性、信息偏在、政策递减效应、法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政府管制往往于事无补,达不到预期目的,事实上经常起了相反的作用。例如,中国民航总局近年来三令五申禁止机票打折,目的是希望各航空公司能扭亏为盈。结果是:实施禁折令以来,空座率大幅度上升,航运能力严重放空,大量飞机闲置。3.市场经济条件下,直接的政府管制经常成为特定利益集团、阶层所购买的“商品”,成为他们取得垄断利益的保护伞。因此,管制政策总是为适应特定群体对资源的需求而不是为适应市场的需求制订的,借公共利益、整体利益之名行局部利益、个体利益之实。

因此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必须本着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根据各个领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具体情况,确定干预的程度和范围。比如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出现了反凯恩主义的思潮和行动,但在90年代的“明显的恢复凯恩主义的气息”之后,随着通货膨胀威胁的减少,随着紧缩阴影的降临,随着高失业困扰着全球许多国家,凯恩斯主义的复活不大已经暗潮涌动。哈佛大学经济学家也指出:如果失业率达到8%,凯恩斯主义就可能抬头。这表明无论是控制通货、解决通货紧缩还是实现充分就业,都免不了国家干预,足见即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是不可避免的。

基于以上的论述,现阶段我国的改革进度趋势是从计划转向市场,从封闭转向开放。由于个体创新的新科技革命成为国际发展的推动力以及我们自身涉足市场经济时间并不久经验不够丰富的现实,决定了我们更应当关注的是怎样进一步放松市场管制,释放经济个体。而在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下,保留适当的国家干预政策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这种干预必须建立在对市场尊重的基础之上,任何背离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干预,只能阻碍乃至破坏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国富:市场机制、政府干预和地区差距走势[J].经济问题探索,2005,2

查看全文

论市场经济报告规范

[提要]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为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土壤。研究会计理论,规范我国的证券市场,特别是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是当前会计学术界应重视研究的课题之一。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市场经济和财务报告的规范问题进行探讨。第一部分提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需要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规范的问题;第二部分从财务报告规范的性质、行为和影响等方面探讨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的问题;最后一部分归纳了财务报告规范理论给我们的一些启迪。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需要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

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主要有两种观点:市场调节论和政府规范论。

(一)市场调节学说

市场调节学说认为,如果市场是完全有效的,那么公司的财务报告如何呈报应由市场调节来决定,没有必要做更多规范。支持这一学说的有理论、信号理论和私有合同理论。

1.理论

查看全文

碳市场的生态经济探索

本文作者:华志芹温作民工作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1研究背景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生态灾难使得人类不得不接受事实:二百多年前的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效仿,稳定的生态系统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生态经济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资本代表不断消失的自然资源基础作用应当成为经济增长研究的焦点[1]。国内外对自然资本的理论研究为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研究奠定了基础,在研究经济增长过程中考虑环境问题,是经济学家不懈努力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马勒尔(Maeler)首次从环境质量角度研究了最优经济增长问题,与以往的研究不同之处在于:其效用目标函数由U(c)扩展为U(c,Y)(其中Y为环境质量)[2]。卢比奥(Rubio)和库切(Coetz)分析了土地资源作为自然资本与生产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3]。史仕新、刘鸿渊通过建立集合人力资本、生态资本以及科技进步的生产函数,探讨在满足约束条件情形下,经济处于最优的平衡增长路径上。该经济增长模型把三种资本视为具有完全替代性,当实现三种资本弹性之比等于经济投入份额之比时,每单位有效劳动的平均产量最大[4]。生态经济模型分析为更清晰地分析生态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是生态资本与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不容忽视的差异:市场价格缺失可能导致极大的建模误差。因此合理的生态资本价值计量是构建生态经济模型的基础。碳交易市场旨在通过市场机制以碳资本价格为信号,激励企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实现碳生态资本价值的补偿。本文从分析碳交易市场的经济特性入手,基于罗默(Romer)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引入生态资本变量从宏观层面构建生态经济增长模型,从模型简单形式的分析中可以得出:技术进步是生态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同理新增生态资本也是生态经济长期增长的内在源泉,因而生态经济的发展取决于技术水平的规模报酬与生态资本的规模报酬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对资本增长的共同作用。由于我国碳市场处于探索阶段,如果能把握碳市场发展的规律,那么将指导我国碳市场的形成。

2生态经济增长模型构建

2.1碳交易市场经济特性分析

当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资源以不同方式组合时将体现不同的生态资本价值,假设环境对二氧化碳的承载能力是生态资本价值的重要指标,那么考虑生态资本价值以二氧化碳排放量来衡量,二氧化碳排放量高则表示生态资本价值低,碳排放量低则价值高,这从生态容量的有限性与稀缺性角度可以解释生态资本的经济性。碳交易市场实质即实现了生态资本价值的动态变化,新古典经济学从微观层次上解释,只要生产要素间实现帕累托最优配置,那么生态资本价值实现最大化。从宏观层次上却要解释生态经济系统增长的原因,即新增生态资本的动力机制。因而碳市场不是孤立的、封闭的经济系统,其应当视为社会经济系统的一个生产生态资本的经济部门。碳交易市场的内在激励机制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成本的比较优势,即通过减少生产要素的投入或者提高生产要素的组合效率或者产生规模经济性等。这本质上是由技术进步引起的,可以理解为新增的技术使得生态资本价值发生变化,在碳市场经济中,即存在这样的可能性:技术差异化引起生态资本存量的变化,碳市场经济的增长依赖于生态资本存量的增长;同时生态资本增长过程中又伴随着新技术的产生。

查看全文

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提要]: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为主要手段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制度,法治经济是以一系列法律为调节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关系的准绳的经济制度,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法治。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为法制奠定了经济基础,法治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法律形式,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与法制作为事物的两个方面,法制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反过来法制又会作用了市场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步于计划经济,它只能由国家发起。因此,一方面需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另一方面,应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

[关键字]:市场经济·法治经济

一、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法治

首先让我们先从下面几个概念开始:

市场:一种资源配置的手段,通过公平竞争,公开竞价来实现资源分配、流转。

法治经济:以一系列法律为调节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关系的准绳的经济制度。在前市场经济的社会中虽然也有法律,但其主要功能是调整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及统治者内部之间的关系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而法治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产生而产生的。

查看全文

制盐市场经济思索

最近我们盐行业的盐产品出现了近20年来的库存最低量,本人就现状作了几点总结,不当之处请指正。

作为一种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自动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其突出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强调市场机制在调节过程的自动性和客观性;强调资源配置是在社会范围内。她是一种以市场为中心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和供求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着经济的运行,这些市场经济运行规律通过市场机制体现出来,表现为市场机制的作用。

盐,作为一种商品,其在市场上运行同样也遵循着这些规律。80年代末,90年代初,盐产品供不应求,各地方纷纷上马制盐企业,而需求量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导致90年代中后期盐产品供大于求,盐价大跌,例如:工业用大仔盐最低降到250元/吨,大大挫伤了制盐工业,各地制盐企业纷纷转产,全国的制盐能力大大下降。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各国的跨国公司为了自身的发展,开始拓展海外市场,中国作为潜在的巨大市场,他们自然移师中国,掀起了一股投资热,当然很多的化工企业也参加了进来。众所周知,盐乃化工之母,这样盐在国内的需求又急剧增大(由1995年的需求1500万吨上升为3000万吨),而国内目前的制盐能力的萎缩,又导致盐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最近几个月,盐价又暴涨,仍以工业大仔盐为例,现在的离岸价已涨到450/吨。可以想象许多已经转产的制盐企业必将转产制盐,这样又会导致前面出现的供求矛盾。上述盐供不应求—供大于求—供不应求,不难看出这是市场在起作用,是市场在进行调节,当我们看到市场经济的那么多优点的时候,我们感受到了市场经济的缺陷,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它有麻木性,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盐的价格涨落符合价格机制,它在市场上的流通同样也遵循价值规律,上述情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市场失灵的具体体现。在一个市场里,如果没有政府等外来因素的干预,一切处于自由竞争状态中,则由于消费者需求和生产者供给相互作用的结果,一定能达到一个“市场均衡”,即在某段时间内,某一市场中商品需求量正好和相同时间内商品供给量相等,这种均衡就是我们所期望的市场的最好状态。对于盐,我们同样也期待这种供求平衡。市场是一个无形的手,它在没有任何外来干预的情况下,处于自由竞争状态,要想实现市场内商品的供求平衡,我们必须借住一个有形的手进行干预,这个有形的手自然是政府,只有政府的全面介入,整个盐业才会步入正规。盐作为一种商品,它又不同于其它一般商品,其自身具有特殊性,盐由制盐企业生产,他们只能将盐卖给盐业公司,销售给企业及个人自然只能是盐业公司,制盐企业的卖出价随行入市,也就是遵循市场运行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而由盐业公司卖出的小包装盐可以流通,而工业用盐则不可以转让。当盐供大于求的时候,制盐企业为了收回成本及赚取更高的利润,通过非法渠道不通过盐业公司把盐非法卖给企业,这样盐业公司则疲于奔命。

目前我们盐业公司正在进行整合,以便适应新的市场发展需要,我个人对盐业的发展有以下建议:

1、政府对盐的定价必须以市场为主要依据,但食盐的价格应该适当进行降低,并保持其销量稳定(由于盐的价格上涨,收入比较低的人为了节约,贪图便宜而使用非碘盐,这样就减少了每天应该摄入盐中的含量)。

2、根据用盐企业的业务需要和生产能力对其进行配额供应(具体可以依据用盐企业上报的需求量及其一些时端内的具体业务量)。

查看全文

市场经济下经济教学创新

一、经济管理专业改革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1.对市场经济全球化的认知不足,改革与实际情况脱节。

针对经济管理专业的改革,专业教师尽管大量的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素材,但是对于市场竞争、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趋势、市场经济国际化的程度和表现,以及在当前信息大爆炸的背景下,中国市场竞争格局不断调整和国际化标准不断的对中国各行各业的改革进行影响的现实情况背后所隐含的道理等无法进行宏观的把控,因此,在照本宣科的情况下,教师对经济管理专业的改革仅仅是对表现形式和讲解内容进行调整,并无法为学生按照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和国际变革的整体态势,从全局角度做出相应的解析。但是对于设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校来说,其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在指导学生从客观角度来利用专业知识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和中国市场经济局势的同时,可以学会以管理的角度来对未来为之服务的企业的经济发展等进行专业的管理,由此,当前因为教师和学生双方以及学校本身对市场经济全球化的认知不足就会导致虽然对经济管理专业进行改革,但是改革的实效与当前大的局势相脱节。

2.缺乏有效的互动沟通导致整体发展停滞不前。

除去现实的硬件原因,对于经济管理教学改革来说,比较突出的人为原因则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不足,或者在缺少有效的沟通方法和沟通侧重点的前提下,教师无法把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要求,而学生对于教师教学效果和教学素材准备的情况即便有所意见和建议,但是在课上没有勇气或者没有机会再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在课下一般高校的老师并没有坐班制,而外聘的教师更是在课后就会离开学校,所以,学生没有找到教师就课程内容进行沟通的机会。当然,即便是下课课间学生有所提问,也是从自己对课程不理解的问题角度出发,很少从教学改革角度与教师进行沟通。从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标准来看,在大学只有期末考试的试卷才能作为评判学生学习质量的依据,而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课堂教学效果并没有一个比较系统的标准,并且缺乏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机制,这种现状在中、高职学校尤为突出。学生无论是从其对事物的评判力和思考能力角度来看,还是从其自身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来看,均需要教师予以指导,但是在缺乏有效沟通的前提下,长期的低效课堂教学效果和低效的学习只能导致教学双方都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是效果甚微甚至适得其反。

二、以市场经济全球化为背景的经济管理专业改革

查看全文

小议市场经济下的经济效果

【关键词】区域经济增长消费消费增长模式

【摘要】区域经济增长应以消费为主的增长模式将会是经济发展更科学的选择。经济增长的引擎是投资、净出口和消费。中外经济发展经验证明,完全依靠高投入、高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已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要求;而大规模的出口则会使外贸出口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过高,导致国际市场的任何变动都会对国内经济带来冲击,影响国内经济发展。因此,以消费推动经济增长应成为中国经济乃至区域经济发展的长期引擎。

马克思认为,“消费直接也是生产”这种生产过程,同物质资料的生产一样,也需要投入,也有产出;不同的是消费作为“生产”其投入和产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物质资料生产所需的投入和产出;这种“投入”和“产出”是指消耗一定的物质资料和劳务,取得的一定的成果,即人们的体力、智力的恢复和发展,人本身的再生产。其生产函数用公式表示就是:Q=f(a、b、c…n)。Q表示消费产出,a、b、c等表示消费的投入,可以是消费实物量,也可以是价值量也可以是时间。

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投入与产出、消耗与成果、消费支出与达到消费目的的效果之间的关系,就是消费的经济成果,即消费取得的成果(消费产出)与消费支出(消费投入)的比值。按照生产者行为理论分析,生产者生产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消费的目的即追求消费效果最大化,即如何在现有的消费投入下取得最大的消费经济效果。

一、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消费的经济效果分析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从1957-1978年的二十多年间的统计数据看,全国居民人均货币消费水平由102元上升175元,实际年均消费水平增长不足2%,增长极其缓慢。由于消费资源的配置主要由计划进行,城镇居民主要实行供给制,农村居民则自给性消费占主导地位。因此消费者对消费品的选择性和自主性很小,导致消费超稳定性。加上平均主义和计划票据供应,城乡居民在物质消费、精神文化、劳务方面的消费都是同一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