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崛起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5 07:24:5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经济崛起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国经济快速崛起逻辑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和平稳定、党的领导、制造业外包、土地财政、经贸双循环、复利的威力等因素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崛起的底层逻辑。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运行的良好开端,和平稳定是中国经济运行的必要条件,党的领导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可靠保障,制造业外包为中国经济的崛起提供了机会,土地财政为中国承接外包创造了可能,经贸双循环为中国经济腾飞夯实了基础,复利的威力加速了中国经济腾飞的步伐。
关键词:中国经济;快速崛起;底层逻辑;分析
1978年中国的GDP为1495.41亿美元,2018年中国的GDP为136081.52亿美元,年均增速为11.94%。相比而言,美国1978年的GDP为23515.99亿美元,2018年的GDP为204941.00亿美元,年均增速为5.56%。1978至2018的四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崛起,本文对其底层逻辑做一简要分析。中国经济快速崛起的底层逻辑如下。
一、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运行的良好开端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是指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城市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企业承包制入手,进行了综合和专项改革试点,激发了工人的生产热情。试办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经济特区,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等14个港口城市,中国的对外开放已从沿海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标志着改革开放起步阶段的结束。1988年9月中共中央做出《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改革开放由经济领域扩展到其他领域。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已全面进入攻坚阶段。俗话讲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1979年中国的GDP达到1782.81亿美元,比1978年增加287.4亿美元。
二、和平稳定是中国经济运行的必要条件
以工业崛起推进县域经济崛起
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县域经济的崛起必须首先是工业经济的崛起。近些年,会昌县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特点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
四大支柱产业构成县域经济基础
年以来,会昌县有重点地扶持了一批有技术优势、有规模优势、有发展优势的工业企业和特色产业,形成了以矿产品加工业、食品工业、机械制造业、医药工业四大支柱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万元,工业增加值万元,实现销售收入万元,利税万元。
⒈立足资源优势的矿产品加工业。会昌是个矿产资源大县。现已探明开发的矿藏有锡、盐、萤石、石灰石、稀土等余种,其中锡金属储量万吨,列亚洲第一,岩盐储量亿吨,居江西第二。目前,金龙锡业公司已形成日处理矿石吨、年产销金属吨的规模;石磊、鹰鹏两家公司形成年产万吨萤粉的能力,取得了产品自营出口权;华昌水泥厂具备年产万吨的能力;九二盐矿达到年产万吨碘盐规模,是全国家碘盐生产单位之一。年,矿产型企业产值突破亿元。
⒉依托特色农业的食品工业。会昌作为农业大县,有万亩耕地,盛产稻米、大豆、辣椒等作物。五丰、华达昌公司形成了年产万吨米粉的能力,目前开发研制了四大系列个品种的米粉,其中通心米粉被国家科技部列入年农业成果科技转化基金项目;制糖厂具备日处理吨工业蔗的能力,产糖率达到%,兴昌、家家丽两家企业年产辣椒制品吨;传统食品酱干已形成年产吨的能力,其中“倡寿”牌酱干列入东方航空公司顾客消费产品。年,食品工业出口创汇万元。⒊市场看好的机械制造业。年,原会昌制革转鼓厂进入全国轻工机械百强企业行列,产品畅销国内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泰国、越南、港澳等国家和地区。改制后的裕同转鼓公司研制开发了高档程控转鼓,具备年产台转鼓的能力;金马蓄电池隔板厂跻身产值万元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
⒋锐意创新的医药工业。侨兴制药公司开发了种片剂、种丸剂、种散剂、种口服液的产品,形成了年产亿片片剂、亿粒丸剂、万支散剂和万支口服液的生产线。其中“通脉降脂片”、“八宝惊风散”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为国家二级中药保护品种,“通脉降脂片”、“清火片”分别列入江西公费医疗用药和上海市政府药品采购品种。
外国经济崛起制约因素分析论文
一、人口负担沉重与贫困
1.印度人口数量庞大,人口素质相对较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与人口数量有着重要的关系,只有具备相应的人口才能形成一定的经济规模。但是如果人口数量过于庞大,超过本国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就会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目前印度人口约11亿,并将于2050年达到16亿,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印度人口的爆炸性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其经济增长的成果,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人口数量相比,人口素质则更是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印度人口素质相对较低,据2001年人口普查结果,男性与女性的识字率分别为75.85%和54.16%,总识字率为65.38%,有近四成人口是文盲,适龄人口进入高校的比例为10%。这些低文化、低级技能的劳动力不但不能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而且将成为制约其经济崛起的关键因素。
2.贫困问题严重。印度的经济改革并没有使穷人的生活水平得到多少改善,就业增长缓慢,失业人数增加。据2001年人口普查,全国10.27亿人中劳动力有4.234亿人,就业人数为4.164亿,失业率为7%。据联合国《2001年人文发展报告》,按购买力平价,每人每天生活费1美元为贫困线,印度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为44%。印度总理辛格在60周年独立日演讲中毫不掩饰地说:“尽管我们实现了强劲的经济增长,但贫困和失业并没有消除。印度的真正独立在于消除目前的贫困。”严重的失业和贫困问题不仅削弱了印度的社会凝聚力,而且成为社会动乱的主要根源,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二、民族矛盾与宗教矛盾
印度民族众多,宗教复杂。印度有13个大民族和上百个小民族,这些民族的语言、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有许多不同之处,甚至相互对立。印度是极富宗教传统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宗教和教派最多的国家,几乎拥有世界上所有的宗教。民族与宗教矛盾等因素不仅严重阻碍了印度经济的发展,而且很大程度上威胁着社会的稳定。印度独立后,民族宗教的暴力冲突造成的人员死亡人数,大大超过了三次印巴战争的死亡人数。印度民族问题中最严重的是民族分裂主义的倾向,有些民族中的激进势力还展开了不同规模的武装斗争或暴力恐怖活动。
独立半个多世纪以来,教派冲突持续不断。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冲突是侵害印度社会肌体的痼疾。圣雄甘地和尼赫鲁总理早就认识到教派主义的严重危害,多次谴责教派主义,认为教派主义是“威胁印度生存的最大危险之一”,提倡世俗主义以化解教派冲突。然而,教派冲突的毒汁已经渗透到印度社会的血液中,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积怨太深,一点火星即可引发熊熊大火。独立以后,教派冲突导致无数无辜平民丧生,造成社会动乱,威胁着印度的统一和国家安定,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印度与巴基斯坦等伊斯兰国家的关系,损害印度的国际形象。
印度经济崛起制约因素探析论文
一、人口负担沉重与贫困
1.印度人口数量庞大,人口素质相对较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与人口数量有着重要的关系,只有具备相应的人口才能形成一定的经济规模。但是如果人口数量过于庞大,超过本国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就会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目前印度人口约11亿,并将于2050年达到16亿,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印度人口的爆炸性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其经济增长的成果,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人口数量相比,人口素质则更是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印度人口素质相对较低,据2001年人口普查结果,男性与女性的识字率分别为75.85%和54.16%,总识字率为65.38%,有近四成人口是文盲,适龄人口进入高校的比例为10%。这些低文化、低级技能的劳动力不但不能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而且将成为制约其经济崛起的关键因素。
2.贫困问题严重。印度的经济改革并没有使穷人的生活水平得到多少改善,就业增长缓慢,失业人数增加。据2001年人口普查,全国10.27亿人中劳动力有4.234亿人,就业人数为4.164亿,失业率为7%。据联合国《2001年人文发展报告》,按购买力平价,每人每天生活费1美元为贫困线,印度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为44%。印度总理辛格在60周年独立日演讲中毫不掩饰地说:“尽管我们实现了强劲的经济增长,但贫困和失业并没有消除。印度的真正独立在于消除目前的贫困。”严重的失业和贫困问题不仅削弱了印度的社会凝聚力,而且成为社会动乱的主要根源,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二、民族矛盾与宗教矛盾
印度民族众多,宗教复杂。印度有13个大民族和上百个小民族,这些民族的语言、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有许多不同之处,甚至相互对立。印度是极富宗教传统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宗教和教派最多的国家,几乎拥有世界上所有的宗教。民族与宗教矛盾等因素不仅严重阻碍了印度经济的发展,而且很大程度上威胁着社会的稳定。印度独立后,民族宗教的暴力冲突造成的人员死亡人数,大大超过了三次印巴战争的死亡人数。印度民族问题中最严重的是民族分裂主义的倾向,有些民族中的激进势力还展开了不同规模的武装斗争或暴力恐怖活动。
独立半个多世纪以来,教派冲突持续不断。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冲突是侵害印度社会肌体的痼疾。圣雄甘地和尼赫鲁总理早就认识到教派主义的严重危害,多次谴责教派主义,认为教派主义是“威胁印度生存的最大危险之一”,提倡世俗主义以化解教派冲突。然而,教派冲突的毒汁已经渗透到印度社会的血液中,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积怨太深,一点火星即可引发熊熊大火。独立以后,教派冲突导致无数无辜平民丧生,造成社会动乱,威胁着印度的统一和国家安定,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印度与巴基斯坦等伊斯兰国家的关系,损害印度的国际形象。
产业生态化促使当地经济崛起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目前,我国中部地区发展相对过于缓慢而出现“中部塌陷”困境,为了让中部走出这一困境,实现中部崛起,本文认为中部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是最佳途径和重要载体。文章分析了中部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及对中部的影响,探讨了中部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与中部崛起之间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中部崛起
中部,包括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山西六个相邻省份。然而,目前中部发展相对过于缓慢而出现“中部塌陷”困境。波特曾指出,产业集群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因素,并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关键取决于其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本文尝试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针对中部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借鉴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经验,提出中部产业集群进行生态化发展这一课题,以期提升中部竞争力、保障中部有序协调发展、实现中部崛起战略和中部经济、环境和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其他区域的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借鉴。
中部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对中部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一)中部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河南、湖北、湖南产业集群发展相对较好,其余三省发展相对较弱。到2007年底,河南省年工业总产值过亿元的产业集群共有388个,集群内集聚了14.5万家企业,占全省中小企业总数的50.3%,年实现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36.35%,吸纳从业人员320万人,占全省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的38.13%,但集群规模还是以中小规模为主。湖北产业集群在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有些乡镇拥有了两个产业集群。有的产业集群优势初步显现。但是湖北产业集群的产业关联度明显偏低,专门化程度偏低、整体集约化程度较低,技术含量相对不高,产业集群缺乏创新平台,集群内大多存在低端过度竞争。湖南形成了四大类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雏形;传承历史文化、地方特色浓郁的产业集群;依托区位优势,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集群;是“十大标志性工程”企业带动的当地产业集聚而形成的产业集群,但是湖南的产业集群的发展层次较低,具有优势且较完整的产业链少;骨干企业数量少,单体规模小;产业的本地配套性差、配套成本高,尚未有竞争优势。安徽省产业集群目前尚处在初级阶段,集群的规模小,产业的附加值较低。江西省近年来出现了产业集聚的趋势,形成了一些产业集群的雏形,但规模小,档次低,多以低层次企业为基础。山西产业集群产业结构单一,煤炭开采、焦化和电力产业为主,其它产业集群规模普遍较小,多元化、互补性产业未能形成。
数字经济的崛起与发展研究
【摘要】基于“互联网+”战略的实施与发展,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成为激发群众消费的重要方式。尤其是2020年肺炎疫情的发生加快了数字经济模式的发展,数字经济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数字经济的崛起与发展与经济学存在内在关联,因此,论文基于经济学视角分析我国数字经济的崛起原因及发展趋势,以此发挥数字经济的效用。
【关键词】数字经济;经济学;高质量发展
1引言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基于5G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数字经济的崛起与发展对社会经济产生诸多影响,因此,立足于经济学视角详细分析我国数字经济的崛起与发展,以此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而提供支撑。
2数字经济的概述
2.1数字经济的模式
公法崛起与经济市场化论文
现在有个说法是:“为什么研究行政法的女性很多,因为行政法是公法;为什么研究宪法的男性很多,因为宪法是母法”。实际上宪法既是母法,又是公法,是个巧合,宪法与行政法都是公法。
1998年我去台湾的时候,有台湾的学者告诉我,在60、70年代,民商法在台湾很盛行,但到了70、80年代公法变得非常热(当然现在民商法还是很热),但是公法-宪法与行政法已经发展得和私法差不多了。台湾的大法庭要审查宪法行政法争议,有十五个大法官,其中大多数都是研究公法的,也就是说它由“冷学”变成了“显学”。1999年底《法制日报》开了个座谈会,请专家们谈谈《法制日报》的宣传,应该重视那些方面的问题?我给他们提了个建议,说要抓住公法这个核心、这个环节,占领公法这个最高层,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呢?即为什么公法现在国家会很重视呢?马克思曾经讲过:“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那么,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就是发展经济,就是发展民主。而发展经济、发展民主,都离不开公法,公法处于非常关键的地位。
一、公法为何会在21世纪的中国崛起,我认为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经济的市场化
公、私法的划分是从古罗马开始的,古罗马法学家查士丁尼在《学说会纂》的前言中提出:关于罗马国家的法是公法,关于私人的法是私法,首先提出了公私法的划分。但古罗马的公法并没有发展起来,或者说发展得很不充分。而私法则发展得很充分,即所谓的“市民法”、“万民法”发展得很充分,是以后《法国民法典》直接学习的样板,直接影响了近代现代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到了资产阶级改革以后,古罗马公、私法的划分主要是影响了大陆法系国家,在英美法系国家并不承认公私法的划分(实际上也存在着公私法的问题,实际上也存在着不同的法律部门,但基于观念和传统的原因,英美法系不大承认公、私法的划分,当然也有个别学者如培根,是承认这个划分的)。
为什么说经济市场化会要求公法的崛起呢?美国有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获奖者诺斯提出一个“诺斯悖论”认为:“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但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这类典型的例子是很多的,比如在中国古代有许多所谓的盛世,有清朝的“康乾盛世”、有唐朝的“贞观之治”有汉朝的“文景之治”,当然这其中最兴盛的是清朝的“康乾盛世”,其时间是1750年,当时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点世界的33%,人口有4亿(当时欧洲只有几千万人口),我们的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但到了1949年,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只占世界的0.3%,这200年间降了100倍,这200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使中国衰退的这么厉害?那就是腐败的制度,腐败的封建制度,扼杀了资本主义的产生,极大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现在的国民生产总值,去年是1万1千多亿美元,今年大概是1万2千多亿美元,美国是10万亿美元,世界的总GDP,大约是30万亿美元,我们现在占百分之几点几。“十六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要翻两番,即要达到接近5万亿美元,再提出到2040年再翻两番,如果按7%增长速度,到2040年可能达到20万亿美元。那美国又怎么增长呢?美国的增长速度一般认为20年翻0.5番,到2020年是15万亿,到2040年大概是22万亿。如果按照这一速度,到2040年我国的GDP总值将与美国的比较接近,当然这只是一种算法。
中部崛起战略与区域经济差距分析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便是其中之一。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政策转向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006年,国家正式实施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其中,中部地区主要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6省。此后,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各级地方政府先后出台、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贯彻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那么,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对于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有无作用?在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缩小方面是否有效?如果有效的话,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这是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
1实证分析模型及数据处理
1.1实证分析模型
为了验证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对于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有无作用及其在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缩小方面的有效性,本文借鉴学者们估计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地区差距时经常使用的β收敛方程,该方程是基于由新古典增长模型所得到的Barro式回归方程。同时,借鉴邦德、霍弗(Ho-effler)与坦普尔(Temple)对索洛增长模型进行的动态面板分析模型[1],本文采取的实证模型其形式如下:△yit=Υt+α△yi,t-1+βyi,t-1+Χitλ+ηi+εit(1)其中,被解释变量△yit为对数差分形式的劳均GDP①;△yi,t-1为滞后的被解释变量;yi,t-1是对数形式的初始的劳均GDP;xit表示t时期的其他变量;yt是时间虚拟变量;ηi是个体效应;εit为干扰项;下标i与t分别表示地区和时间。该模型兼有动态增长及条件β收敛模型的特征,这一模型也是刘生龙、王亚华、胡鞍钢(2009对西部大开发效应进行实证检验时使用的基本模型[2]。为了检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有效性,我们对(1)式进行修改,最终使用的回归模型形式如下:△yit=Υt+α△yi,t-1+βyi,t-1+Χitλ+δ1dmid+*d2006+ηi+εit(2)式(2)中变量含义与(1)式中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式中增加了区域与时间虚拟变量的交叉项dmid*d2006,其中当dmid=1时,代表中部地区;当dmid=0,则代表除中部地区以外的其他地区;时间虚拟变量d2006代表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实施时间,2006年以前d2006=0,2006年及以后年份d2006=1。此处的参数值δ1即表明了在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前后中部地区增长速度的变化与其他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之差,从中可以看出前者是否明显高于后者,以此可以对中部崛起战略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1.2变量选择
丹尼•罗德里克(DaniRodrik)曾将影响增长的因素划分为直接因素和基本因素两大类[3]。直接因素主要包括:要素禀赋(劳动、资本、自然资源)、生产率(技术、分配效率);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一体化和制度。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研究。同时,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区域政策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区域政策的主要目标确定为缩小区域收入水平与就业水平差距。因此,本文依据丹尼•罗德里克的增长决定因素的分析框架,借鉴学者们在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及收敛过程中的研究成果[4-7],考虑到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的现实,本文选取的变量主要涉及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基础设施、产业结构转换等几个方面。同时,由于中国目前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在地区经济增长过程中,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还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在实证分析时我们也选用政府规模作为重要的解释变量。物质资本投入我们选用各地区资本存量进行度量;人力资本投入我们选用劳均受教育年限进行度量;基础设施状况我们主要选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的指标进行反映。同时,为了分析产业结构转换效应,我们增加了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总产值占GDP比重作为变量。对于政府规模的度量,我们采用樊纲、王小鲁、朱恒鹏(2007)[8]的方法,用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年底职工人数占当地总人口的比例进行度量。
关于中小企业发展与中部经济崛起
▲基金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5)060);湖北省中小企业研究中心资助项目(wh2004014)
内容摘要:中小企业是实现中部经济崛起的重要因素,是解决三农问题、城市化和工业化问题、市场化问题的强大动力,也是推进中部崛起的引擎。因此,依托中小企业是实现中部崛起的必然要求,也是中部崛起的强大动力。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关键词:中部崛起中小企业湖北
我国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后的一年里,“中部崛起”成为中部地区各省规划经济蓝图时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著名经济学家邹恒甫说:“中部将是中国经济未来最重要的增长极,它的崛起不仅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国家战略,更是中国能否真正实现复兴的关键所在。”面对当前中部崛起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依托中小企业是实现中部崛起的必然要求
中小企业发展是实现中部崛起的决定性因素
科学发展观经济道路发展论文
摘要:国内的健康发展是一国奉行和平对外政策的基础,历史的发展已经充分证明。国内的健康发展主要指奉行科学的发展理念、科学的发展方式及相应的制度保证。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中国和平崛起战略正是建立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科学发展观是和平崛起的全面保证。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平崛起大国关系
依据国际政治学现实主义理论,一个新兴大国的崛起就意味着世界权力的重新分配,必然导致国际体系的剧烈变革,战争则一直是其变革的主要机制。[1]所以,一个国家经济增长过快总会引起世界的疑虑与不安。虽然中国近十几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她与历史上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有着明显的不同,其根本区别是中国走的是一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本国国情和时代背景相适应的和平崛起道路。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平崛起则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全方位战略,因此科学发展观与和平崛起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是和平崛起的指导思想和核心理念,本质上决定了中国的和平崛起之路,而和平崛起道路则是中国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必然选择。
一、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为和平崛起提供精神保证
一个国家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一种正确的发展理念来指导,对内要保证发展的方向性,对外要保证发展手段选择的正确性。复旦大学林尚立教授在考察战前日本国家发展时指出,军国主义把日本变得强大的时候,也把它引向了失败,进而总结出:一个宏大目标如果没有正确的精神和合理的价值,那么这个目标带来的不一定是希望和憧憬,也不一定是光明和幸福。[2]西方国家崛起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形形色色的侵略理论,如“陆权论”、“海权论”、“地缘政治学”,这些理论都为其侵略行为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理论,它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理念,和平崛起战略正是建立在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理念基础之上,是其在对外政策上的延伸和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其核心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以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为最高理想,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3]其内容包含两方面:对内实现“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对外追求“协和万邦”的大同理想”,这在外交思想上则表现为追求公正、正义、和睦相处。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特征和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和平崛起正是构筑在国内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之上,没有国内的科学发展理论为指导,就不会有对外的和平崛起。回顾德国、日本的历史,我们会看到,德国以“复仇”情绪作为国家崛起的精神动力,而日本则以“布国威于四方”作为崛起理念,最终导致战争和自己的失败。与之相比较,其区别在于德日缺乏正确的发展理论,而我们则重视构建一个和平崛起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