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利益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5 06:27:5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经济利益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国国家经济利益演变分析
国家利益[1]是“一个民族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总体利益,包括一切能满足民族国家全体人民物质与精神需要的东西。”[2]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和追求是国家的基本对外职能。国家利益的内容及形式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同时深受国内国外因素的制约。如何认识国家利益和判断国家利益,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对本国利益的维护和拓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国民经济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国家建设任务的重点,经济利益始终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后,经济利益的地位和重要性尤为凸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一成绩离不开中国政府对国家经济利益重要性的战略判断,本文从客观环境与主观认识的角度分析了建国以来中国经济利益的演变。
一、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国家经济利益的主要内容与分析
百年来的积贫积弱,使得中国的经济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是千疮百孔的国民经济。新中国的领导层深知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就无法振兴民族,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国家利益。建国伊始,中国就把经济建设作为重要的国家利益,将经济利益摆在了突出地位。中国政府深知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因此在自力更生的前提下,非常重视与外部的经济交流。
1、对外贸易是新中国主要的国际经济利益
国际贸易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经济利益,新中国要发展经济,离不开与外界发生经济贸易联系。总理积极主张发展与一切国家,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关系,他强调:“中国经济发展起来了,市场扩大了,就更需要同外界互通有无,开展贸易,……只要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购买力大了,他们就不能只在国内解决问题,这就需要输入,也需要向国外输出。”[3]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国际贸易几经波折。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和封锁政策,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国际市场是原苏联和东欧国家,其比重在70%以上。随着中苏关系的变化,中国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贸易急剧下降。对外贸易遇到了第一股较强的寒流。中国积极拓宽外贸渠道,将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开始转向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利用一切机会和可能,积极开展与西方国家的经贸合作。1957年,中国已同包括英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和荷兰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8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关系,并同其中24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贸易协定或议定书。1963年,中国同日本签订了采用延期付款方式进口维尼纶成套设备的合同,打开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封锁。1964年,中国与法国的建交不仅促进了中法两国政府间贸易关系的迅速发展,而且在西欧掀起了开展对华贸易的热潮。1965年,对西方国家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回顾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的历史进程,尽管中国对外贸易几经曲折,但仍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1950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11.35亿美元,到1978年,对外贸易总额已发展到206.38亿美元。[4]建国前,中国出口商品的80%以上是初级产品。“一五”计划后,中国工业迅速发展,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70年代的初级产品出口已占中国出口总额的50%以上。这样的成绩在面临西方国家封锁和中苏关系恶化的不利贸易环境下确实来之不易。
2、引进技术和智力支援是重要的国际经济利益
民族经济利益客观性研究论文
摘要:民族经济利益是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各种经济资源、经济条件和经济机会的总和,它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从主体、历史和现实看,民族经济利益具有客观性;另一方面,民族经济利益的客观内容集中地反映在以国家、民族自治地区和民族为基本主体单位的利益结构之中。
关键词:民族经济利益客观性利益层次
法的物质制约性原理表明法律从根本上讲是调整利益关系的工具,法的公平与否完全取决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平衡的程度。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格局要求法律不能只考虑国家经济利益,而且要考虑包括民族经济利益在内的不同群体经济利益和个人经济利益。那种忽视群体经济利益,认为只存在国家经济利益和个人经济利益的观点是不全面的。事实上,个人总是某个群体的成员,个人经济利益必须通过一个中间环节──群体经济利益来实现。民族作为人们的共同体,是一种群体,它具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
一、民族经济利益的客观性
民族经济利益是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各种经济资源、经济条件和经济机会的总和。民族经济利益的范围和方向的确立,数量、质量的增长和提高一方面受一国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状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该国民族关系状况的制约。传统法学理论普遍忽视了民族经济利益的存在,比如边沁就宣称“个人利益是唯一现实的利益”,而庞德只承认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并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利益学说,而在当代资本主义高度发达阶段,社会公共利益作为一种独立的利益形式而成为更多人的共识①.就连我国当前的法学理论中,并没有民族经济利益的一席之地,而处处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涵盖一切。“我国法学理论和立法上通常都将国家的、集体的和个人的三者利益并列在一起提出,这常常给我们造成某些错觉”②。只不过它给我们造成的错觉是民族经济利益已经包含到集体利益中去了。其实不然,民族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文化范畴,也是一个政治、经济和法律范畴,同时它带有人的共同体的生物属性,这一切便构成了它不同于其他任何范畴的特点──民族性。民族经济利益的客观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从主体看,民族是构成人类社会的重要主体之一。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构成人类社会的各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人、家庭、基层组织、行业、阶级及阶层、民族和国家七大层次……依主体的不同,利益可以划分为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地区利益、部门利益、民族利益、阶级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③.由此可见,从主体考察,民族经济利益是一种客观存在,只要有民族存在,就有该民族赖以生存的经济利益存在,也就是说,作为客体的经济利益与作为主体的民族是不可分割的。
民族经济利益研究论文
摘要:民族经济利益是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各种经济资源、经济条件和经济机会的总和,它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从主体、历史和现实看,民族经济利益具有客观性;另一方面,民族经济利益的客观内容集中地反映在以国家、民族自治地区和民族为基本主体单位的利益结构之中。
关键词:民族经济利益客观性利益层次
法的物质制约性原理表明法律从根本上讲是调整利益关系的工具,法的公平与否完全取决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平衡的程度。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格局要求法律不能只考虑国家经济利益,而且要考虑包括民族经济利益在内的不同群体经济利益和个人经济利益。那种忽视群体经济利益,认为只存在国家经济利益和个人经济利益的观点是不全面的。事实上,个人总是某个群体的成员,个人经济利益必须通过一个中间环节──群体经济利益来实现。民族作为人们的共同体,是一种群体,它具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
一、民族经济利益的客观性
民族经济利益是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各种经济资源、经济条件和经济机会的总和。民族经济利益的范围和方向的确立,数量、质量的增长和提高一方面受一国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状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该国民族关系状况的制约。传统法学理论普遍忽视了民族经济利益的存在,比如边沁就宣称“个人利益是唯一现实的利益”,而庞德只承认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并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利益学说,而在当代资本主义高度发达阶段,社会公共利益作为一种独立的利益形式而成为更多人的共识①。就连我国当前的法学理论中,并没有民族经济利益的一席之地,而处处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涵盖一切。“我国法学理论和立法上通常都将国家的、集体的和个人的三者利益并列在一起提出,这常常给我们造成某些错觉”②。只不过它给我们造成的错觉是民族经济利益已经包含到集体利益中去了。其实不然,民族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文化范畴,也是一个政治、经济和法律范畴,同时它带有人的共同体的生物属性,这一切便构成了它不同于其他任何范畴的特点──民族性。民族经济利益的客观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从主体看,民族是构成人类社会的重要主体之一。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构成人类社会的各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人、家庭、基层组织、行业、阶级及阶层、民族和国家七大层次……依主体的不同,利益可以划分为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地区利益、部门利益、民族利益、阶级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③。由此可见,从主体考察,民族经济利益是一种客观存在,只要有民族存在,就有该民族赖以生存的经济利益存在,也就是说,作为客体的经济利益与作为主体的民族是不可分割的。
论民族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
法的物质制约性原理表明法律从根本上讲是调整利益关系的工具,法的公平与否完全取决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平衡的程度。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格局要求法律不能只考虑国家经济利益,而且要考虑包括民族经济利益在内的不同群体经济利益和个人经济利益。那种忽视群体经济利益,认为只存在国家经济利益和个人经济利益的观点是不全面的。事实上,个人总是某个群体的成员,个人经济利益必须通过一个中间环节──群体经济利益来实现。民族作为人们的共同体,是一种群体,它具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
一、民族经济利益的客观性
民族经济利益是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各种经济资源、经济条件和经济机会的总和。民族经济利益的范围和方向的确立,数量、质量的增长和提高一方面受一国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状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该国民族关系状况的制约。传统法学理论普遍忽视了民族经济利益的存在,比如边沁就宣称“个人利益是唯一现实的利益”,而庞德只承认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并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利益学说,而在当代资本主义高度发达阶段,社会公共利益作为一种独立的利益形式而成为更多人的共识①。就连我国当前的法学理论中,并没有民族经济利益的一席之地,而处处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涵盖一切。“我国法学理论和立法上通常都将国家的、集体的和个人的三者利益并列在一起提出,这常常给我们造成某些错觉”②。只不过它给我们造成的错觉是民族经济利益已经包含到集体利益中去了。其实不然,民族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文化范畴,也是一个政治、经济和法律范畴,同时它带有人的共同体的生物属性,这一切便构成了它不同于其他任何范畴的特点──民族性。民族经济利益的客观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从主体看,民族是构成人类社会的重要主体之一。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构成人类社会的各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人、家庭、基层组织、行业、阶级及阶层、民族和国家七大层次……依主体的不同,利益可以划分为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地区利益、部门利益、民族利益、阶级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③。由此可见,从主体考察,民族经济利益是一种客观存在,只要有民族存在,就有该民族赖以生存的经济利益存在,也就是说,作为客体的经济利益与作为主体的民族是不可分割的。
其二,历史地看,民族经济利益要么表现为一个民族国家的经济利益,要么表现为一国之内的不同民族经济利益。“在历史的行程中,紧接着一个时代夜幕的是另一个时代的黎明”④。城邦国家的理想是帝国,而帝国的恶梦却是民族国家。而今,民族国家已覆盖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这是史无前例的。总体而言,民族国家的建立旨在排除其他民族的统治,它的基础是新的人们共同体──民族。组成该共同体的人们首先具有共同的民族经济利益,此时,该民族经济利益与该民族国家经济利益在内涵和外延上基本一致。而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则是另一种情形:由于存在着多个不同的民族,因而,国家政权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多民族共治政权而不是一个民族的自治政权。因此,各民族除了具有共同的经济利益的表象──国家经济利益之外,还存在着相对独立的各民族经济利益。我们所言的民族经济利益,当然是指多民族国家里不同民族的经济利益,主要是少数民族的经济利益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利益。多民族国家民族经济利益的客观性反映了各民族在多民族国家里基于各自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文化类型而产生的各民族经济利益上具有的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的历史实际。
其三,从现实看,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实际决定了各民族经济利益的多元化格局。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当代中国是古代中国的传承继受者。当今我国民族经济利益多元化的格局表现为:一方面,全国56个民族根本的经济利益的统一性。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政治保障,国家的建立使国内各民族成为一个国际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实体,从而也确保了各民族共同的经济利益之安全。另一方面,各民族所居住的区域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差异和民族的社会文化差异,不仅使不同民族经济利益活动的内容各不相同,而且使其经济活动的方式和道路选择,也表现出重大的差异”①,因而,各民族经济利益客观上具有差异性。在我国,这种民族经济利益的多元化格局是以二元结构为表征的,突出地表现为汉族居住地区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利益上存在的差异。民族经济利益的客观性要求国家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充分考虑民族经济利益的客观实际,运用公正有效的法律机制实现民族经济利益的分配。
经济利益链下征地冲突问题探讨
摘要: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使得农村土地征收利用愈来愈多,农民自身利益受到挑战,征地冲突事件显著增多,这并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基于此,文章从经济利益链视角出发,首先对征地冲突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利益博弈,并基于经济利益链对存在问题进行审视,提出缓解征地冲突的措施及解决方案。
关键词:经济利益链;征地冲突;管理
基于经济发展,征地冲突事件的发生频率逐渐增加,对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产生了严重影响。从经济利益链角度来说,每个个体都是理性经济人,利益最大化是每个个体的主要追求。但从农民的视角来说,土地征收是一种强制性行为,尽管会给予农民一定的征地补偿,但补偿标准由政府制定,农民在既定的征地补偿标准下,并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因此,农民与政府之间利益冲突显著。
一、基于经济利益链视角的征地冲突诱因分析
(一)多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利益博弈
政府、开发商和农民是征地过程中的重要经济主体,基于不同的角色与发展立场,每个个体的发展需求不同,所追求的利益目标也有所不同。从政府发展的角度出发,注重提升当地经济利益,或区域经济效益。开发商希望付出较少的资金,从经济上获得最大的收益。对于被征地的农民来说,最大的愿望是获得最多的土地征用补偿。基于这一问题,不同主体在追求自身发展利益的同时,主体之间的矛盾也愈发尖锐。
经济利益影响审计分析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审计独立性的含义;我国审计独立性现状;经济利益因素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改善审计独立性的相应措施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审计业务的委托关系、直接经济利益的影响、未支付的审计费用、过低的审计费用、相机收费、提高审计机构经济独立性、规范审计方与被审计方的关系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本文从审计独立性含义入手,阐述了我国目前独立审计的现状,分析了经济利益对审计独立性的重要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与我国独立审计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经济利益审计独立性影响对策
近年来,国内外相继出现的一系列因缺乏审计独立性造成的审计失败案件,导致人们对审计的“独立性”提出了质疑。造成审计缺乏独立性的因素众多。审计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注册会计师审计被誉为最超脱、独立性最强的审计,因为职业规范要求它在形式上和实质上都独立于审计委托人和被审计人,但在现实中却难以做到完全独立于这两方。
审计机构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在执业中追求利益最大化,按照成本收益原则所表现出来的信用程度是权衡得失的结果。审计人员除了自身的道德修养外,很大程度上还受到所处的执业环境及监督机制的制约。对于经济利益这一影响审计独立性的重要因素,本文将分析它对审计独立性产生的影响,以及审计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应对策略,从而使审计业的独立性得到提高。
1审计独立性的含义
中国怎样保住在伊巨大经济利益
和安南一样,钱韦和她的同事们呼吁在伊拉克战后重建中联合国要起到主导作用。钱韦是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总公司成套一部总经理,他们公司在伊拉克有将近10亿美元的业务。
这其中最大的项目是建设30万千瓦的萨哈拉丁发电厂。由于战争工程停顿后,所有的人员物资现在都处在待命状态。部分所需设备已经运到伊拉克现场,时间久了就容易损坏;还有十几万美元的欠款没有收回。
钱韦担心的还不只是那些设备和十几万美元欠款。她告诉《经济》杂志说,虽然前期完成的工程大多数都已结算,但是电站的整套施工设计方案,价值就有几千万元。目前设计仍在进行中,而战后如果工程不能继续,这方面的软性投入,包括当初为争取这个项目付出的努力,就都化为泡影。
对于战争结束后工程能不能继续,钱韦表示,这个工程是联合国石油换食品项目中的一部分,如果战后重建由联合国主导,项目继续下去顺理成章。如果是美国主导,那就不好说了。
钱韦有些焦虑地说,公司肯定要尽全力通过中国政府、联合国争取把工程做下去,因为“做不下去的话,公司肯定是利益受损的第一承担者”。
得失取决于联合国
良好管理提高经济利益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好的管理能给企业带来很大经济利益、成本管理观念落后、忽略了对其他相关企业及相关领域成本行为的管理、传统企业管理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来降低产品成本、成本管理方法陈旧、我国的生产组织还比较粗放,对消费个性的重视不够、企业内部成本管理主体的确立失误、不良利益动机驱动导致成本信息失真、树立企业成本管理的系统观念、引入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思想、战略成本管理是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而制定、培养全员成本管理意识、做好成本管理基础工作、搞好企业成本性价比等,具体请详见。
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困难,生产成本增加,效益下降。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基本环节之一,好的管理能给企业带来很大经济利益。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成本管理的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本文在分析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对策,以降低金融危机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
一、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管理观念落后。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成本管理观念落后的现象,表现在对成本管理的范围、目的及手段等方面的认识存在偏差。很多企业仍将成本管理的范围限于企业内部,甚至只包括生产过程,而忽略了对其他相关企业及相关领域成本行为的管理。成本管理的目的也只仅限于降低成本,较少从效益角度看成本的效用。降低成本的手段主要是以节约的方式,不能应用成本效益原则,通过发生成本来实现更大的收益。
传统企业管理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来降低产品成本:一是规模效益,二是增强与供应商及分销商的谈判能力,以期由此达到转移成本的目的。由于其规模的大小受需求大小的制约,更何况现在的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差异正在加大,同类产品的生产规模有缩小的趋势。企业成本简单的从核心企业转移到供应商或分销商,非但不能降低产品最终销售价格,而且会导致成本的增加,从而减少了从原材料到最终消费品的增值。尤其是在当今日趋公开的市场环境下,过分的成本转移将使企业失去好的合作伙伴。
(二)成本管理方法陈旧。虽然我国一些企业进行了先进成本管理方法的试点,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从整体上讲,成本管理方法还是很陈旧,不能适应经济环境的要求。据调查,57.1%的企业使用品种法,41.5%的企业使用分步法,其中使用平行结转法的有22.9%,使用逐步结转法的有16.8%。当前世界生产发展的趋势是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因为购买者的偏好并非完全相同,随着生产的发展,购买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要求厂方设计并生产自己最满意的商品,厂方也可以高效益保证购买者在短时间内取得理想的商品。在这种情况下,一条生产线上可能只有几台相同甚至是没有两台完全一样的产品。这样的生产方式将适用于分批法计算成本。我国现在只有5.7%的企业采用分批法计算成本,表明我国的生产组织还比较粗放,对消费个性的重视不够,相应带来成本核算方法选择上的简单化。标准成本、计划成本和目标成本是目前成本与成本管理中较为流行的现代成本管理方法。从被调查企业的情况看,51.4%的企业采用了目标成本法,38.9%的企业采用了计划成本法,18.1%的企业采用了标准成本法。但是,先进的作业成本法、成本企划法在企业中未得到推广。
成本控制关系经济利益论文
商业银行在从事业务经营活动过程中,其存款利息支出、佣金、贷款和垫付款项的损失、与投资账面价值减少有关的费用和一般管理费用等,构成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现代商业银行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除了要积极扩大收入来源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加强成本的控制与管理,以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按照“成本效益”分析原理,现代商业银行对成本管理已不是简单地停留在事中的成本核算、事后的成本分析上,而是重视事前的成本预测与规划,对成本实行全过程、全员和全面的管理,以期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成本管理及控制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经济效益的高低,关系到其能否在同业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因而成本管理受到各商业银行的关注与重视。
1目标成本管理的实质
目标成本管理是商业银行为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而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其营业成本应控制的限额,或者说事先确定的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成本奋斗目标。它是一种适用于商业银行内部的约束性指标,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群体性,是商业银行目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实现目标利润为目的,以目标成本为依据,对商业银行经营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支出进行全面的管理。它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相比,主要有以下区别:
(1)指导思想不同。传统的成本管理是以基期的成本水平为依据,考虑到计划期有关因素变动对成本的影响来确定计划期的成本水平,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成本管理。目标成本管理是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目标所进行的成本管理,取决于商业银行的目标利润水平。
(2)管理的范围不同。传统成本管理的范围只局限于事中的成本管理,而目标成本管理的范围是将银行的全部经营活动作为一个系统,从事前的成本预测到成本的形成及事后的成本分析实行全面的、全过程的管理,将全部经营活动中的一切耗费都置于成本控制之下。
(3)管理的侧重点不同。传统的成本管理侧重于事后算账,虽然也进行成本分析,提出改进意见,但改进措施的实施要等到下一个成本管理期间。而目标成本管理则把工作重点放在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按目标成本控制耗费,及时分析差异,采取措施消除不利因素,加强了成本的控制地位。
民族经济利益相对独立性研究论文
摘要:民族经济利益是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各种经济资源、经济条件和经济机会的总和,它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从主体、历史和现实看,民族经济利益具有客观性;另一方面,民族经济利益的客观内容集中地反映在以国家、民族自治地区和民族为基本主体单位的利益结构之中。
关键词:民族经济利益客观性利益层次
法的物质制约性原理表明法律从根本上讲是调整利益关系的工具,法的公平与否完全取决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平衡的程度。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格局要求法律不能只考虑国家经济利益,而且要考虑包括民族经济利益在内的不同群体经济利益和个人经济利益。那种忽视群体经济利益,认为只存在国家经济利益和个人经济利益的观点是不全面的。事实上,个人总是某个群体的成员,个人经济利益必须通过一个中间环节──群体经济利益来实现。民族作为人们的共同体,是一种群体,它具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
一、民族经济利益的客观性
民族经济利益是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各种经济资源、经济条件和经济机会的总和。民族经济利益的范围和方向的确立,数量、质量的增长和提高一方面受一国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状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该国民族关系状况的制约。传统法学理论普遍忽视了民族经济利益的存在,比如边沁就宣称“个人利益是唯一现实的利益”,而庞德只承认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并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利益学说,而在当代资本主义高度发达阶段,社会公共利益作为一种独立的利益形式而成为更多人的共识①。就连我国当前的法学理论中,并没有民族经济利益的一席之地,而处处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涵盖一切。“我国法学理论和立法上通常都将国家的、集体的和个人的三者利益并列在一起提出,这常常给我们造成某些错觉”②。只不过它给我们造成的错觉是民族经济利益已经包含到集体利益中去了。其实不然,民族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文化范畴,也是一个政治、经济和法律范畴,同时它带有人的共同体的生物属性,这一切便构成了它不同于其他任何范畴的特点──民族性。民族经济利益的客观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从主体看,民族是构成人类社会的重要主体之一。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构成人类社会的各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人、家庭、基层组织、行业、阶级及阶层、民族和国家七大层次……依主体的不同,利益可以划分为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地区利益、部门利益、民族利益、阶级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③。由此可见,从主体考察,民族经济利益是一种客观存在,只要有民族存在,就有该民族赖以生存的经济利益存在,也就是说,作为客体的经济利益与作为主体的民族是不可分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