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技术开发区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5 05:41:3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经济技术开发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经济技术开发区战略思考
工业园区经济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性内容,市委、市政府在市委三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和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争取将龙南县工业园升格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是市委、市政府在*发展新的起点上、以新的思路重新整合资源、着力构筑*大发展新平台的正确战略决策,必将为龙南工业园区建设创造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增长动力,为龙南建设赣南次中心城市构筑强大的要素集聚平台,从而推动龙南乃至*经济在新一轮发展中实现新的跨越。
一、龙南建设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要战略意义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南北协调发展、东中西良性互动新格局日益显现,作为极具发展潜力、地处赣粤边际和南北过渡交点和纽带的龙南县,必将承担更大的责任。因此,在新的发展条件下,将龙南工业园升格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从*发展的视角看,提高区域竞争力需要实施新举措。*年,*省为加快粤北山区及东西两翼发展,出台了《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所谓“飞地”政策。近期*又立足新的起点,再次掀起解放思想、“杀开一条血路”的新热潮,发展态势更是咄咄逼人,这对于主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龙南乃至*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尤其是作为*对接珠三角前沿阵地的龙南,如何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冲破封锁、快速崛起,迫切需要构建一个全方位承接国际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强大平台。把龙南工业园升格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使之成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主阵地,就是在推动*南部与粤北地区的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的战略之举。
2、从*发展的视角看,实现追赶与跨越需要注入新动力。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时要立足市情,实事求是,抓住主要矛盾谋发展。在充分把握中央实行宏观调控、统筹区域发展这一大好机遇,最大限度地争取中央的支持,通过外部输血实现和谐发展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实施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创造条件,激发和调动内生动力,让一部分基础较好、条件较好、发展潜能较好的县市,通过自力更生和市场的力量快速发展起来。把龙南工业园升格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是市委、市政府深刻洞察*市情,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将为我市实现追赶与跨越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3、从*南部发展的视角看,建设次中心城市需要集聚新要素。*市第三次党代会和*市十一五规划提出要把龙南建成“赣南次中心城市”和“*南部核心经济区”。要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必须由工业的崛起来支撑,而工业发展的核心在工业园区。目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龙南县也同样面临结构调整、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后劲乏力等诸多困惑,遭遇用地、用工、融资、环保等许多难题。龙南工业园现有的条件已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需要更高规格、更优档次的工业平台来承接产业的壮大,并由此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集聚。龙南工业园区升格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必将有力推动龙南加快建设成为对接珠三角最具活力、最有效率的对接点,进一步增强次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
经济技术开发区报告
一、发展历程回顾
*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如春风拂过祖国的大江南北,举国上下掀起解放思想、扩大改革开放的热潮,市委、市政府结合安庆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抢抓机遇,适时决定在安庆市北郊开辟7.2平方公里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安庆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经济快速增长的突破口、扩大利用外资的载体,对外开放的窗口,实现城市扩容,逐步搭建百万人口城市的框架。
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小块起步、滚动发展”和“一年打基础、两年见雏形、三年见成效、四年大变样、五年大发展”的开发建设思路,开发区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路。十几年来,开发区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年到*年为初期起步阶段
初期,以形态开发为主,开发区利用市财政3000万元借款起步,迅速完成了起步区0.88平方公里范围内征地拆迁,修建了湖心北路、站南路等骨干道路,初步拉开了开发区规划框架。其间,经历了全国范围内清理整顿开发区和国家宏观经济调控。这一阶段招商引资主要实施低门槛政策,凡符合当时国家产业发展要求的项目不论是"二产"、"三产"项目,不论是外资项目还是内资项目,不管是大项目还是小项目都欢迎。到*年,进区项目有27个,其中外资项目6个,协议利用外资1010万美元。进区项目中部分工业项目开始实施,但是主要还是通过局部房地产项目启动,聚集资金,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为下一个阶段扩大招商引资打基础。
(二)1995年到1998年为调整发展阶段
经济技术开发区制度
第一条为办好**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开发区位于**市区北部凤鸣湖、长江路一带。
第三条开发区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引进外资和国内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引进人才和科学管理方式,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基础产业,兴办工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出口收汇,促进**市和安徽省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
第四条开发区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推行国家和省有关改革措施,实行新型管理体制,完善公共设施,优化投资环境,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第五条鼓励国内外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在开发区投资兴建基础设施,开发经营成片土地,兴办产品出口企业、先进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
鼓励国内外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或个人在开发区进行各种方式的经济技术合作。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化探索
[提要]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个开放包容、活力四射的经济体,在城市国际化建设中起着率先垂范的作用。活用已有的国际化经验,全方位、多角度、上下一心,官民一体,国内外同时发力,继续大力提升其国际化水平,对秦皇岛国际化城市建设是不无裨益的。
关键词: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化;路径探索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QETDZ)是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先后获得“中国创造力开发区、跨国公司最佳投资环境开发区、最具发展潜力园区、全国投资环境40佳、中国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河北省经济发展先进开发区、全国首批民生改善典型开发区”等荣誉称号,是我国高端人才最集中的区域之一,是首批国际级经济技术开发区,ISO14000国家示范区。开发区的国际化是秦皇岛市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开发区的国际化之路对秦皇岛市的国际化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秦皇岛国际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秦皇岛经济开发区的国际化建设是秦皇岛国际化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秦皇岛国际化城市建设进程中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特色的经济性特区作为经济国际化的主要载体,借助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和利用良好的基础设施,不仅成为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重要基地,而且还通过先行一步的实践展示了经济国际化的规范与效果,通过与周边地区的配套协作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2017年,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0.08亿元,同比增长8.0%,占全市18.6%;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12亿元,增长8.3%,占全市42.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6.27亿元,增长16.8%,占全市22.5%;实际利用外资3.85亿美元,增长71.4%,占全市37.6%;完成进出口总额35.54亿美元,增长13.5%,占全市71.2%;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56亿元,增长10.8%,占全市17.3%,发挥着“窗口、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成为秦皇岛市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二)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外商投资兴业的最佳场所,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国际化建设经验,溢出效应值得期待。秦皇岛开发区以其独特优势,成为中外客商的投资热点,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已经在秦皇岛开发区内投资置业。美国通用电气、联合技术、ADM和韩国LG、POSCO、日本旭硝子、新加坡丰益等世界500强企业,以及中信、中粮、中石油、中船重工、中航工业、中国兵装、中兴通讯、哈电等众多国际、国内知名公司,相继落地生根,蓬勃发展。建成了世界最大汽车铝制零部件基地、中国第二大汽车玻璃生产基地、重要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和北方最大粮油食品加工基地。打造了中国首家数据产业基地,建成了国内最大节能卤素灯生产基地、最大烟雾抑尘装置生产基地、重要的清洁能源装备生产基地,打造了享誉内外的产业品牌。节能环保、数据产业、新能源、生物工程等战略性新兴特色产业正在崛起。入驻秦皇岛开发区的国内外跨国企业不仅给秦皇岛带来了资本、技术、人才,更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和国际化经营经验。这些跨国公司的入驻及其他们的国际化经营,不仅能大大推动本开发区的国际化建设,而且必将给秦皇岛港、北戴河新区、北戴河机场及临空经济区、周边县域的国际化建设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其溢出效应值得期待。
二、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化路径探索
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加快*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凡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在*市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均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开发区应按照*市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以吸收外资发展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举办先进技术企业和产品出口企业为主。根据需要也可兴建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外事活动场所和举办旅游、提供寓所等服务性项目。
第四条本市有关部门和单位应为开发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生产、经营条件,不断完善供水、供电、供煤气、排水、通信、道路、仓储运输、生活服务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第五条开发区内投资者的投资、财产、收益和其他合法权利,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保护。
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提质增效探讨
南昌经开区作为江西省第一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江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肩负着领跑领先的重大使命。近年来,南昌经开区在商务部219个国家级经开区中综合发展水平总体上处于中上游水平。2017年同济大学了中国国家级产业园区的持续发展蓝皮书,荣登“中国国家级产业园区百强榜单”看,位列全国365个国家级产业园(高新区和经开区)中综合排名第34位,成为全省唯一进入全国榜单50强的国家级产业园。在新常态的大时代格局下,如何跻身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方队,围绕扬优势、补短板、增活力,强后劲,找到南昌经开区经济提质增效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是当前亟需研究的现实问题。
一、南昌经开区经济发展现状
1、经济运行稳中提质。2017年实现GDP428.59亿元,增长9.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1亿元,增长12.2%;固定资产投资719.2亿元,增长1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83亿元,增长15.1%;实际利用外资6.78亿美元,同比增长20.18%。2、产业基础比较扎实。经过多年发展,南昌经开区现有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两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光电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等7个省级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医药食品、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四个百亿产业集群,2017年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0.18亿元、240.63亿元、210.65亿元和162.04亿元。3、工业经济质量越来越优。一是工业经济持续发力。2016年南昌经开区工业主营收入突破1000亿元,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又突破1000亿元大关;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总量均列全省94个工业园区第二位。二是工业质量趋优。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保持在65%以上,2017年达67.7%;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59.28%以上;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90%以上,可达94.2%;工业项目进资占实际利用外资中比例达到90.15%。4、提质增效效果凸显。近年来,南昌经开区多举措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取得了一定成绩。2017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19.0%,城镇化率为67.68%,比2016年提高了0.7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37.55%,比2016年提高了2.59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15.0%,比2016年提高了0.03个百分点;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达到34.75万元/人。
二、经济发展中存在主要问题
经过25年的发展,经济规模位列全省开发区前茅,但招商引资面临着政策优势弱化,区域间竞争加剧、服务业发展滞后等大环境挑战不容忽视。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一是服务业比重提高难。南昌经开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19.0%,但仍低于南昌市23.87个百分点,近三年均在20%上下徘徊,比重提高难。由于产城融合水平偏低,核心商务区、消费商圈均未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制约了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二是高技术产业规模偏小。高新技术产业起步晚,起点低,发展慢,创新不足,传统制造业比重过大,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7.55%。2、企业创新及研发能力不强。总体来看,南昌经开区创新活跃度、研发投入、科技产出等不够,2017年全区规模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仅有51家,占比仅为25%,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的比重2.46%。3、规模上差距明显。GDP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规模以上工业是支撑经济发展关键性指标,财政总收入是评估经济效益的核心指标,从以上三个指标看,与中部6个省会城市的国家级开发区比,总量不大。2017年,南昌经开区的GDP占武汉、长沙、合肥、郑州、太原经开区的比重为18%、41%、27%、76%和14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武汉、长沙、合肥、郑州、太原经开区的比重为18%、56%、30%、90%和166%。财政总收入占武汉、长沙、合肥、郑州、太原经开区的比重为15%、38%、32%、30%和122%。
三、推进南昌经开区提质增效对策建议
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要点
“12345”工作布局就是“一个中心,两个重点,三个保障,四大园区建设,五化目标管理”,即: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稳定和落实体制机制为重点,以运筹发展资金、健全组织机构、提升队伍素质为保障,加快推进生态工业园创建、中韩工业园启动、保税物流园封关运营、铝材深加工产业园提升,实现全区机关管理制度化、城市管理规范化、公司运作市场化、社会服务常态化、重点工作目标化的总目标。
一、把握正确工作方向
1、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中央、省、市、县委部署要求,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严格活动程序,落实“规定动作”,做好“自选动作”,创新活动形式。坚持领导带头、解决突出问题、群众积极参与、注重整体推动原则,机关整顿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集中解决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制定整改措施,完善长效机制,达到党员干部受教育、社会风气大好转、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都满意的效果,确保活动不虚、不空、不偏、不移,扎实有效,不走过场。
2、理顺体制机制。自2010年11月,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体制机制一直未理顺,严重制约开发区的发展。县委已把理顺开发区体制机制提上议事日程,待县委对开发区体制机制研究部署后,我们将按照调整方案,探索建立责权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财税管理机制,有力促进资源要素的快速集聚和发展要素的有效整合,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为开发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组织保证。
3、健全完善制度。根据中央、省、市、县出台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公务接待等方面的规定,结合开发区实际,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目前重点对主任办公会议事制度、工程招投标实施办法、财务预决算及开支规定、接待制度、请销假制度、学习培训制度、社会化服务制度、非在编人员管理办法、食堂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进行细化和完善,使制度更加合理,便于操作。
4、建设开发区文化。一是进一步加强开发区机关文化建设,创建开发区文化品牌,发挥文化促进作用,全面提高机关工作人员文化素质。二是宣扬开发区创业精神,塑造开发区新形象,加强内宣和外宣,在重大媒体和国家、省级等刊物上宣传报道开发区,提升开发区在全国的知名度,扩大影响力;三是充分发挥开发区网站平台,修改开发区宣传片,加快开发区招商宣传力度,创办《开发区情况简报》、开设开发区电视频道。
工作总结(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全区上下团结一致,凝心集力,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十大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虔州”发展战略。紧抓更名机遇,进一步完善的管理职能,理顺管理体制。按照区委提出的“思想再解放、观念再更新、作风再转变、效率再提高,发展再加快,”的要求,全力推进工业园区现代化、中心区域城市化、农业产业示范化、政府效能特区化进程,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开创了新局面,呈现了新气象,取得了新成绩。
--经济快速增长。2006年,我区全面贯彻执行中央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经济运行速度快速增长,运行质量稳步提高,全年完成生产总值5.8亿元,同比增长69.7%;实现工业总产值19.2亿元,同比增长108%。实现财政总收入6106万元,同比增长6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522万元,同比增长62%。实现固定资产投资5.5亿元,同比增长41.88%。其中财政收入增长率居全市各县(市、区)第一位,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跃居全市各县(市、区)第二位。
――招商引资工作态势良好。开发区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交通、政策优势,不断创优投资环境,强势推介、主动出击,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2006年,全区共引进招商项目40个,其中外资项目15个,内资项目25个。签约外资5158万美元,实进外资4273.2万美元,签约外资和实进外资分别完成市里下达任务的101.37%和98%,签约内资11.98亿元,实进内资15.08亿,实进内资完成市里下达任务的178%,同比增长11%。
――工业园区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园区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高,招商引资载体功能更加完善。调整了招商引资方向,明确了项目的准入条件,招商引资工作走上理性化轨道,提高了招商项目质量。进一步创新开发区经营体制,整合优势资源,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不断增强工业园区的产业聚集能力。2006年,工业园区共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5亿元,新铺设沥青路2178m,完成了土石方工程25万m3,铺设自来水管4610m,工业园区各企业新建厂房、员工楼22万m2。目前,工业园区已经形成了以华坚、华夏、海欣、江铃等大企业为龙头的出口加工贸易、有色金属深加工、生物制药、汽车配件等支柱性产业。2006年实现园内工业总产值15.1亿元,同比增长83.2%,实现销售收入14.8亿元,同比增长93.4%,实现税金3160万元,同比增长40.4%,安置就业1.46万人,同比增长23%。
――中心区域城市化步伐加快。我区主动对接虔州市城市化发展战略,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有机结合,围绕“把开发区建成虔州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经济活跃的现代化工业新城区”目标,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的理念,高起点规划,大力拓展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不断完善工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人居环境、服务环境。以重点项目为龙头,利用市接待中心,华坚国际鞋城、市政中心的带动作用,加强项目运用,进一步拓展城区:一是以市接待中心、翠湖山庄为龙头,加快休闲住宅区的建设;二是以师院新校区、应用科技学院为龙头,加快高校园区的建设;三是大力建设工业园区,不断完善其配套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黄金实验小学敬老院、小康示范村,营造一流人居环境、商业环境,以完善的城市功能集聚大量大口,形成浓厚商业氛围。繁荣市场、兴旺城区,为加快工业开发营造完善、配套的综合环境.开展了中心城区道路交通经营秩序集中整治活动,大大改善和优化了城区环境
――人民生活稳步提高。2006年,开发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共修建村级道路58.51公里,实现总投资1000余万元,新增17个行政村通水泥路,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农村电网改造已基本完成。认真贯彻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全区计划生育率达96.66%,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1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43‰。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投入资金221万元,加快了校舍建设步伐。加强了公共卫生建设,健全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做好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社会救助工作,认真落实了各项惠农政策。加强督察,促进了“三清三改”的深入开展,全区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全区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意见
2009年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蕴含重大机遇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衰退对我国的冲击仍将持续,对产业集中、经济外向度较高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的影响将更为明显。近期,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了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连续出台了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战略部署,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现就2009年开发区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各开发区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精简高效、亲商务实的体制优势和多年发展形成的综合优势,积极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积极促进就业,继续成为所在地的经济增长极,成为国家规划的新的经济增长带的重要支撑点,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平台。
二、千方百计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是当前经济工作的基本立足点,是保增长的根本途径。各开发区要抓住中央和地方扩大投资的机遇,及时调整财政预算,增大筹融资规模,加大基本建设投入,集中财力实施一批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积极与国家产业振兴计划做好衔接,努力争取国家重点产业项目和产业基地落户开发区。引导企业拓展内销市场,增强抗风险能力。
三、稳定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一是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不断推进投资便利化。将创建政策透明、行政规范、营商便利、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作为当前提升我国引资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进一步清理涉及外商投资企业的收费和检查事项,大力构建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利用各种平台和机会,加大对外招商和宣传力度,增强外商对开发区投资环境的了解和对我国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深入开展产业招商、以商招商,确保取得实效。二是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将利用外资与促进国内产业优化相结合,重点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加大服务扶持力度,进一步提升层次扩大规模。坚持科学发展,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土地利用节约集约化水平。
四、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将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作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和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研究出台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措施,支持服务外包企业人才培养、国际资质认证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努力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问题的复函》(国办函[2009]9号)精神,各开发区特别是20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开发区要加大对服务外包产业的财税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区可充分利用中央财政贷款贴息政策扩大服务外包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加快建设进度。
五、稳定进出口规模,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一是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用好用足国家出口退税等政策,加大对外贸发展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改善企业融资担保条件,健全出口信用风险保障机制。稳定出口采取的各项措施一定要符合WTO规则。二是引导企业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在继续巩固美欧日等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引导企业下大力气开拓南亚、中东、中亚、南美、东欧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出口市场。鼓励和支持企业到新兴市场参展办展,进行商标注册、质量认证,支持企业建立境外营销网络。三是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重点推动自主品牌产品和大型机械、成套设备以及优势农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扶持力度。深入推进科技兴贸工程,搞好创新基地建设。提升加工贸易产业产品层次,延长加工贸易产业链条。加强出口产品质量促进工作,面向企业提供进出口产品质量检验标准咨询服务,完善出口产品质量全过程监管体系。
经济技术开发区年工作总结
××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团结一致,凝心集力,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十大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虔州”发展战略。紧抓更名机遇,进一步完善的管理职能,理顺管理体制。按照区委提出的“思想再解放、观念再更新、作风再转变、效率再提高,发展再加快,”的要求,全力推进工业园区现代化、中心区域城市化、农业产业示范化、政府效能特区化进程,全区经济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社会各项事业都开创了新局面,呈现了新气象,取得了新成绩。
--经济快速增长。××年,我区全面贯彻执行中央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经济运行速度快速增长,运行质量稳步提高,全年完成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实现财政总收入万元,同比增长,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万元,同比增长。实现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其中财政收入增长率居全市各县(市、区)第一位,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跃居全市各县(市、区)第二位。
――招商引资工作态势良好。开发区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交通、政策优势,不断创优投资环境,强势推介、主动出击,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年,全区共引进招商项目个,其中外资项目个,内资项目个。签约外资万美元,实进外资万美元,签约外资和实进外资分别完成市里下达任务的和,签约内资亿元,实进内资亿,实进内资完成市里下达任务的,同比增长。
――工业园区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园区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高,招商引资载体功能更加完善。调整了招商引资方向,明确了项目的准入条件,招商引资工作走上理性化轨道,提高了招商项目质量。进一步创新开发区经营体制,整合优势资源,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不断增强工业园区的产业聚集能力。××年,工业园区共完成基础设施投资亿元,新铺设沥青路,完成了土石方工程万,铺设自来水管,工业园区各企业新建厂房、员工楼万。目前,工业园区已经形成了以华坚、华夏、海欣、江铃等大企业为龙头的出口加工贸易、有色金属深加工、生物制药、汽车配件等支柱性产业。××年实现园内工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实现税金万元,同比增长,安置就业万人,同比增长。
――中心区域城市化步伐加快。我区主动对接虔州市城市化发展战略,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有机结合,围绕“把开发区建成虔州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经济活跃的现代化工业新城区”目标,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的理念,高起点规划,大力拓展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不断完善工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人居环境、服务环境。以重点项目为龙头,利用市接待中心,华坚国际鞋城、市政中心的带动作用,加强项目运用,进一步拓展城区一是以市接待中心、翠湖山庄为龙头,加快休闲住宅区的建设;二是以师院新校区、应用科技学院为龙头,加快高校园区的建设;三是大力建设工业园区,不断完善其配套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黄金实验小学敬老院、小康示范村,营造一流人居环境、商业环境,以完善的城市功能集聚大量大口,形成浓厚商业氛围。繁荣市场、兴旺城区,为加快工业开发营造完善、配套的综合环境开展了中心城区道路交通经营秩序集中整治活动,大大改善和优化了城区环境
――人民生活稳步提高。××年,开发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共修建村级道路公里,实现总投资余万元,新增个行政村通水泥路,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农村电网改造已基本完成。认真贯彻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全区计划生育率达,人口出生率控制在‰。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投入资金万元,加快了校舍建设步伐。加强了公共卫生建设,健全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做好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社会救助工作,认真落实了各项惠农政策。加强督察,促进了“三清三改”的深入开展,全区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全区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