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调整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5 05:16:3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经济结构调整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经济结构调整思考
经济结构调整是当前我国经济领域的重大战略性任务,需要人才结构调整与之相适应,为其提供充分的智力和技术支持。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支规模宏大、门类齐全、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但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人才结构失衡,人才结构调整跟不上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依然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国以人兴,政以人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人才资本之父舒尔茨指出:人类的未来不取决于空间、能源和土地,而取决于人类智慧的开发,取决于其智力的挖掘。所以,加大人才结构调整力度,建立起与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的人才结构调整应变机制,对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地区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建立与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的人才结构调整战略
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矛盾运动过程,人才结构调整始终与之同在,为其服务,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但是人才结构调整往往处于被动式、指令性调整,受制于经济结构调整。这种调整方式导致人才资源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产业因缺乏合格人才难以获得发展,迟滞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建立起人才结构调整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随着经济发展变化而相应变化的人才结构调整机制,是解决人才结构调整根本出路问题的重要所在。经济结构的调整是由价值规律所决定的,是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可预测性的。因此,我们必须围绕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抓住优化人才结构这个关键,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和经济结构对人才总量、结构、素质的要求,建立起与未来一个时期经济结构大体相对应的人才结构调整战略,形成人才资源优化的宏观调控体系,以实现人才结构调整的战略性大转移。通过人才结构调整战略的指导作用,有效地盘活人才存量,大幅度提高人才增量,不断提升人才素质,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来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从而实现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的相适应。
二、充分发挥存量调整与增量调整的互补作用
人才结构调整分为增量调整和存量调整。增量调整是在现存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人才资源增量的素质结构和投入方向,达到优化人才结构的目的。存量调整是通过对现存人才资源进行培训和合理流动实现结构的合理化。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当前,由于人才结构调整片面地追求增量调整,造成了低素质人才供大于求,而高素质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严重制约了高新产业的发展,影响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如何发挥增量调整与存量调整的作用,实现优势互补,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变化,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为此,我们要积极转变人才结构调整方式,充分发挥存量调整与增量调整互为补充的特点,以存量调整为重点,配合增量调整,实现人才结构的优化,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首先要对准"存量"做文章,通过继续教育、转岗培训、深造进修等方式,最大限度地盘活人才存量,提高现存人才资源的素质和能力水平,缓解经济结构调整紧缺人才的需求。其次是按照人才结构调整战略和未来一个时期经济结构调整对人才资源需求的特点,进行增量调整,推行人才先导模式,通过调整高等教育体系专业结构,加大人才吸收力度等措施,着眼于复合型人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加强相近专业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提高人才的竞争能力,提升人才资源的能级结构,达到从"源头"调整人才的目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增量调整与存量调整的相互协调、相互结合,达到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的相适应。
三、坚持市场调整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途径研究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国家和社会各界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其中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是核心环节之一,关系到农业改革的成败以及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我国农业经济建设的主要方向之一为经济结构调整,在调整改革的过程中产生许多了亟需解决的问题,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必然选择,只有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争取效益最大化,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文章结合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的实际以及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实现途径与方法进行重点研究。
关键词:农业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农产品
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传统农业的发展一直处在十分封闭的市场经营状态下,商品经营销售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力较小。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受全球化影响渐渐融入国际贸易体系,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结构面临改革难题,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我国粮食生产比重在农业经济结构中比例较大,尽管相比传统粮食种植结构模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由于经济附加值低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同时,经济作物的种植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农业产业合作组织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也是我国当前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需要面临的关键性问题。因此,中国农业想在国际农业市场贸易中占一席之地,就必须改革传统农业经济结构,加快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步伐。
一、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市场为主要导向,因此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农业产业化。在20世纪我国农业的探索发展时期,形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由民众智慧结晶产生的双层经营体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与农产品产量,促进了经济生产力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这种双层经营体制的潜力渐渐被挖掘殆尽,要想跟随时展要求优化经济结构,就需要进行新的改革创新,总结先前经验,通过实践检验,进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生产力发展,尽快融入国际市场,提高我国农业产业竞争力。先前,我国比较成熟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面向市场,采用“公司+农户”的产业组织模式,依靠经济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加工和经营一体化,使得利润在每个经营结构主体之间合理分配。农业产业化弥补了过去传统的经营模式的缺点,更大程度上优化了农业资源的配置。这种经营方式丰富了服务的质量与水平,充实发展了经营体制的内容。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与农户建立生产营销关系,包括“订单农业”、“公司+农户”等方式,这种产销模式带领农户依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达到专业化、科学化、集约化的生产目的,形成政府、市场、企业、农户相互促进的新经济结构调整机制。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
经济结构调整分析论文
1资本市场对各种经济结构的作用分析
1.1资本市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产业是具有相同特征的企业的集合,产业结构调整归根结底是不同种类企业的市场进出问题。通过资本市场,使有效益有竞争力、市场成长性好的企业得到资本而成长壮大,使没有效益成长性差的企业无法得到资本支持而受到抑制或者被淘汰,这种市场作用最终将带来产业结构优化的结果,因为投资者以自利为前提的投资活动必然会刺激市场资源向位于优势产业中的企业倾斜。
1.2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的作用。以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但是,技术的创新与商业化是一项不确定性极强、商业风险极大的活动,创新型企业又普遍规模小、发展前景不确定、缺乏信用积累和担保资产,很难从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中筹措到大量资金。在此,惟有资本市场才能与创新活动结成互动关系。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发展到今天,任何人都已经无法漠视其对创新活动和风险投资活动的巨大刺激作用了。
1.3资本市场对企业重组的作用。经济结构调整必然会带来大规模的企业资产重组。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国调整经济结构的速度加快,一场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企业结构整合正在深入进行。各种并购事件屡屡发生,而且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为历史罕见。而无论是同类企业之间为了追求更低成本、更高效率而进行的联合,还是上、下游企业之间、经营内容不同的企业之间为了追求多样化、规模化而进行的收购或重组,大多都是通过公募或私募资本市场进行的。
1.4资本市场对金融结构调整的作用。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亚洲许多国家的金融体制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为了走出危机,重新踏上正常运行的轨道,各国纷纷着手改革存在严重缺陷的金融体制,推进金融结构的调整。这种调整通常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加速不良资产的处理。具体做法包括积极推动商业银行出售不良资产;对金融机构注入公共资金以补充坏账准备金;设立处置不良债权的专门公司,负责对外出售不良债权等等。二是对金融机构进行治理整顿。政府不再为金融机构“保驾护航”,对严重经营不善、存在巨大风险的金融机构,或令其关闭进行清算、或促使其被经营好的金融机构兼并、或出售给外资金融机构。对于一些资本充足率达不到要求、潜在风险较大的金融机构,则按照早期整顿方针,促使其进行资产重组。显然,上述调整措施均需以资本市场为依托展开。例如政府为化解银行巨额不良债权所注入的公共资金需要通过资本市场发行国债来筹集,对外出售不良资产和进行银行重组,就更需要资本市场为之提供运作场所和工具。
2对现有资本市场情况分析
低碳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研究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低碳经济,狭义地理解即是以较少的碳排放量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其目的在于强调在经济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广义上讲,低碳经济是以最少的自然资源、能源消耗获得最多的“好”产出(产品)的同时将“坏”产出———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甚至零污染的发展模式。它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文献中(Kinzig,Kam-men,1998)。低碳经济一词首次在官方文件中出现是在2003年2月英国贸工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序言中,是继“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之后提出的一个新理念。深入剖析这四种当前主流的经济发展理念,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点在于站在“资源、环境、经济”相协调发展的高度,强调人类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资源、环境的重视及其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协调,资源节约是其理论前提,经济、环境友好发展是其预期目标,而节能减排是其核心技术手段。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出发点、落脚点及技术指标考核方式,循环经济侧重于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及提高资源利用、循环效率的技术手段;绿色经济强调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污染排放水平及相应的污染控制技术;可持续发展侧重于经济发展、生态承载力平衡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注重在生态承载力平衡发展的前提下满足人类经济发展的目标,寻求资源、环境系统在物种、代内、代际之间的长期平稳持续性发展,是这四个概念中包容性最强的概念;低碳经济着重强调碳排放量的减少,即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整体长期发展的威胁在人类活动各个环节严格控制碳排放量。整体看来,绿色经济的具体实施形式主要是低碳经济模式和循环经济模式,同时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性表现形式。因此,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理念方针的必由之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坚持和实现,具有紧迫性和客观必要性。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共同生产、生活行为的结果,其反过来影响着全人类的发展,中国也不例外。据国家相关气候变化研究部门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未来在二氧化碳浓度加倍的情景下,南方地区将升温2~2.5℃,北方地区将升温2.5~3℃①。这种变化将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包括粮食生产、气候灾害、健康与环境等。此外,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相关统计数据,继2007年中国以60.7亿吨的CO2排放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CO2排放国以来,中国的CO2排放量呈现逐渐递增趋势,2010年中国消费化石能源而排放的CO2增至大约72.6亿吨,而同期美国的CO2排放量已经从2007年的约57.7亿吨逐步下降至2010年的53.9亿吨②。这意味着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中国逐渐成为主角,碳减排在中国义不容辞。在国内,资源的数量限制、再生能力限制以及污染对于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得传统的以“高能耗、高污染、高产出”为代表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环境污染的外部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已不容忽视,每年因自然灾害、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不计其数,有数据显示,如果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加入负的污染产出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中国经济发展并不乐观③。与此同时,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全球贸易方式、国际环境法律法规制度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和生产消费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已成为当务之急,而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首当其冲。
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面临压力分析
低碳经济的中心及重心均在于“低碳”,即减少碳排放。在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必然选择的前提下减少碳排放会面临来自宏观经济哪些方面的压力,应该如何应对,众多学者对低碳经济与宏观经济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一)经济增长的压力
学者们多关注于分析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其中,GDP或人均GDP增长是CO2排放量增长的最大驱动因素,这一点在学术界已经形成共识。如魏一鸣等(2008)[1]、王锋(2011)[2]、胡玉莹(2010)[3]等及刘瑞翔、姜彩楼(2011)的研究表明,1987~2007年间中间产品投入结构的变化和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是导致能源消费加速增长从而碳排放量急剧上升的主要原因。[4]Ramanathan在分析中加入了能源消耗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CO2排放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同增同减趋势。[5]Soytas等运用美国的数据对三者进行研究,结果认为能源消耗是碳排放量增长的Granger原因。[6]此外,人口增长、城市化、工业化等也对CO2排放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王锋(2011)测算了工业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工业化结构比重每上升1%,能源需求就增加0.77个百分点,这暗含着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能源消费的大量增加及CO2的大量排放。[2]75Zhang等建立了一个包含GDP、能源消耗、资本和城市化、碳排放量等多变量的模型分析影响碳排放量的多种因素,结果显示,除了经济增长外,能源消耗、资本结构和城市化等均对碳排放的增长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7]刘志林等(2009)认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为中国城市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契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中,通过转变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在实现减少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的路径下提高生活质量是低碳城市化的题中之义。[8]毕军等(2009)提出低碳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地方短期经济绩效与碳减排长期收益之间的矛盾以及产业发展之间的冲突,这是实施低碳城市化必须首要解决的矛盾。[9]综上所述,影响未来CO2排放的主要因素为人口、城市化、经济规模、消费模式变化、结构调整、技术进步、林业与生态保护建设等。在这几个因素中,人口增长、经济规模、城市化的推进等因素对CO2排放起显著促进作用。另外,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意味着放慢以GDP或人均GDP衡量的经济增长速度,适当缩小经济规模面临着从“增长”到“发展”的观念更新及从关注“速度”到全面提升“质量”的重点转移,这是新阶段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必须面临的转型压力。传统的“以高投入获得高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而集约型增长模式以“低投入、高产出”为主要特征成为低碳经济下的发展模式选择。此外,低碳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来自于伴随着经济增长而发生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的压力。
经济结构调整政策
银行与企业的关系
韩国在对企业结构进行调整过程中,虽然注重解决银企关系问题,即解决财阀对金融机构的控制问题,但是,由于政府预期“彻底改善企业财务结构”的目标很难在短期内实现,银行业改革将遇到障碍,其原因在于:第一,五大财阀企业签署的改善财务结构协议是否能够严格执行并具体落实?在此方面,银行作为金融监督机构是否有能力真正负起监督的责任,因为有些新的监督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还在改革和完善之中。第二,大企业经营不善导致银行大量不良债权是韩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而政府要求五大企业在1999年内将资本负债比率从平均400%~500%减少到200%以下,降低负债率已成为韩国企业经营中的一大负担,为维持这一比率企业也将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另外,根据韩国央行1998年4月23日发表的“1997年货币流动情况”报告,1997年30家最大的企业集团的总债务达到357.4万亿韩元,占GDP的84.9%。如此高额债务在短期之内恐怕很难解决。如果企业债务得不到顺利解决,那么,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也就无法得到彻底解决。第三,为了消除银企不良关系造成的弊端,构筑高效率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金融体系,彻底改革金融结构,韩国金融监管委员会表示,银行界不会通过提供资金、降低利息和减少债券等方式对大企业提供支援。这样,就要求企业尽快适应这种新型的银企关系,改变从银行获取巨额贷款进行吞并和扩张的做法,这对长期依赖政府扶持和提供优惠政策的大型企业来说,财务结构的改善也有一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因此,短期之内,韩国大型企业集团财务结构的改善状况将会影响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效(见下表)。第四,如果从韩国各商业银行1999年经营业绩来看,朝兴银行、外汇银行、汉城银行、平和银行以及HanvitBank五家银行的资产报酬率与普通股权益报酬率均为负值。究其原因,除韩国国内利率水准下滑和大宇集团财务危机外,不良债权大幅增加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这表明,韩国金融机构与大企业集团的共生关系仍十分紧密,
如何使不良债权产生效益
解决银行业不良债权问题是韩国金融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1)筹集专项资金,支持银行体系重组。韩国政府于1998年5月提出了为处理不良债权和金融再建而进行财政援助的具体计划。根据这项计划,由韩国政府做担保,韩国存款保险公司和韩国资力管理公司发行债券筹措(以市场利率发行)资金,用此方式筹集到64兆韩元的公共资金,以支持金融产业结构的重组,至1999年11月底为止,已经支付59兆韩元。韩国资产管理公司自运作以来,已经收购了大量的银行不良债权。(2)通过调查评估,采取不同手段对银行业不良债权进行重组。首先,对自有资本比例低于国际清算银行(DIS)8%标准的7家银行(政府认为这些银行有能力重组银行资本)进行合并,并由韩国资产管理公司和韩国存款保险公司注资,以改善其资产质量。其次,对自有资本比例低于8%又无能力进行重组的银行,政府对其资产实行收购加承担债务的政策,并令其关闭,将其资产与负债分别转让给其他银行.对转让资产与负债的差额部分由韩国存款保险公司出资予以补贴,如果被兼并银行的资产质量在一段时间内变为有问题资产,收购银行可将其卖给韩国资产管理公司。从韩国政府处理不良债权的上述措施看,虽然有效地改善了银行业的整体资产状况,使银行不良债权的比例迅速下降,但是,由于国家通过发行债券收购了大量不良债权,通过政府注资使一些私有银行重新国有化或部分国有化,这种做法产生了不良结果。第一,造成国家债务规模进一步扩大,必然增加政府的财政赤字,对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造成影响;第二,如果政府在出售这些不良资产时受阻(在韩国,有舆论认为,将不良资产出售给外资会使国家财富外流,市场有被蚕食的危险),或由于管理不善,容易产生新的债务结构危机;第三,在银行业重组过程中,银行的合并是在不同银行间进行的,因而对优良资产和不良资产的评估难度较大,这就有可能使接收银行获得的资产是不良资产,从而使接收银行也成为有问题银行,使银行经营重新陷入困境;第四,通过国家存款保险公司和金融管理委员会,利用将负债转换为债券或出资提供解因资金等方式来挽救经营不善而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与企业,加上向法院申请破产法保护的272家企业,目前已使政府成为400多家有问题企业及金融机构最大或主要股东,这种现象被称为“新的巨大国营财阀”。如此庞大的“国营”企业规模将面临如何使它们转为民营的压力。
从以上几个因素的分析中明显看出,韩国政府对银行不良资产的收购与重组,仅仅是处理不良债权的第一步,更为关键的是如何使这些不良债权产生经济效益,使重组后的银行彻底改变旧的经营观念和运行机制,建立一种真正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的新的经营机制,努力提高经营效率,从根本上抑制不良债权的增长。
经济结构调整政策评价论文
从韩国进行企业结构调整的全过程看,无论是企业兼并、产业互换,还是确立核心产业,实际上都明显带有政府强干预的特征。因为,政府预先就确定了汽车并入现代、电子归三星以及石油归LG等政府所圈定的构图之中。同时,如果五大企业集团在规定的期限内无法履行新签署的结构调整协议与财务结构改善计划,则韩国金融监督委员会将会对其施以更加强硬的手段,且债权银行亦将紧缩信用,迫使企业丧失经营权,以彻底执行韩国政府整顿大企业集团的既定目标。正如许多韩国学者所批判的那样,“企业结构调整协议”不是企业与金融机构自行达成的协议,从法律上讲,不是自律与契约的关系,而是在政府公开干预和强大压力下达成的协议,如果企业拒不执行,政府就进行制裁,这种做法实际上仍是计划经济思想的表现。因此,可以说,韩国在对企业进行结构调整中仍没有彻底解决“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的相互关系,即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因而这种改革是不彻底的,第一,有悖于韩国政府重构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改革目标,重陷政企不分、政经不分的泥潭;第二,不利于企业在市场经济规则中进行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无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第三,在政府过多干预下,企业误认为又将实行政府主导下的结构调整,容易使企业产生新的依赖思想,不利于企业进行自律性的调整与改革。
银行与企业的关系
韩国在对企业结构进行调整过程中,虽然注重解决银企关系问题,即解决财阀对金融机构的控制问题,但是,由于政府预期“彻底改善企业财务结构”的目标很难在短期内实现,银行业改革将遇到障碍,其原因在于:第一,五大财阀企业签署的改善财务结构协议是否能够严格执行并具体落实?在此方面,银行作为金融监督机构是否有能力真正负起监督的责任,因为有些新的监督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还在改革和完善之中。第二,大企业经营不善导致银行大量不良债权是韩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而政府要求五大企业在1999年内将资本负债比率从平均400%~500%减少到200%以下,降低负债率已成为韩国企业经营中的一大负担,为维持这一比率企业也将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另外,根据韩国央行1998年4月23日发表的“1997年货币流动情况”报告,1997年30家最大的企业集团的总债务达到357.4万亿韩元,占GDP的84.9%。如此高额债务在短期之内恐怕很难解决。如果企业债务得不到顺利解决,那么,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也就无法得到彻底解决。第三,为了消除银企不良关系造成的弊端,构筑高效率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金融体系,彻底改革金融结构,韩国金融监管委员会表示,银行界不会通过提供资金、降低利息和减少债券等方式对大企业提供支援。这样,就要求企业尽快适应这种新型的银企关系,改变从银行获取巨额贷款进行吞并和扩张的做法,这对长期依赖政府扶持和提供优惠政策的大型企业来说,财务结构的改善也有一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因此,短期之内,韩国大型企业集团财务结构的改善状况将会影响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效(见下表)。第四,如果从韩国各商业银行1999年经营业绩来看,朝兴银行、外汇银行、汉城银行、平和银行以及HanvitBank五家银行的资产报酬率与普通股权益报酬率均为负值。究其原因,除韩国国内利率水准下滑和大宇集团财务危机外,不良债权大幅增加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这表明,韩国金融机构与大企业集团的共生关系仍十分紧密,并未随着结构改革而疏离。因此,金融机构能否彻底割断与大企业集团的共生关系,还有待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尤其要看企业结构改革能否成功。
韩国前五大集团财务结构改善现状与展望
项目单位现代大宇三星LGSK
负债金额1999年6月底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字: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民增收
论文摘要: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加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放慢,且呈逐年下滑趋势,其重要原因就是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精心选择主导产业;要尽快形成开放、多样、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进乡镇企业及个体、私营经济持续发展。
在改革开放后的较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农民收入获得了持续快速增长。但近年来农民收入水平却呈下滑趋势。根据有关资料分析,在1997-1999年三年间,农村人均总收入平均只增长2.1%。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下降,不仅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而且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制约着整个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尽管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最重要的原因,必须进行调整。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因地制宜,精心选择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近年来,由于良种良法的推广和化肥、农药的普遍使用,我国农产品总量不断提高,但由于品种单一,并且对农产品的精深加工程度不够,使农产品结构性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买方市场初步形成,价格持续下跌,农业增产难增收。特别地近几年,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农产品成本增长较快,而成本收益率却不断下降。因此,仅靠增加农产品数量的做法,难以改变农业目前的状况,必须进行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第一、结构调整应以种植业区域布局,农作物结构、品种和品质结构调整为重点,同时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加大对科技投入力度,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以及合理、高效的种养技术,开发名、优、稀、特、新、奇产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出口农业、科技农业,增加农产品的含金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建立农业科研、教学、推广“三位一体”的新机制和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格局,要组织科技力量攻关,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要结合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积极的引导。重点支持农村种养大户、种田能手、农村专业化生产基地,促进农业生产向企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要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
两会谈论经济结构调整感想
依靠入世带来的世界大市场和重化工业转移浪潮,中国经济自20*年左右就快步进入一轮高增长的景气周期,投资和出口拉动一直是强劲有力的双引擎。中国经济也由此实现了持续的高速增长,但结构调整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却迟迟难见成效。这期间,中国一直严重依赖出口拉动以及为出口服务的固定资产投资,并为此人为的压低货币价格、劳动力价格、生态成本和能源价格等等。与此同时,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速度远远高于民众收入增速,“富财政而穷百姓”的现象在个别地区十分明显,缺乏购买力的消费者难以支撑起内需拉动的第三架马车。
20*年,金融危机肆虐全球,各国陷入衰弱阴影,中国的出口引擎突然失速,并一度出现增速下滑20%的严峻局面。在出口与内需双双不振的情况下,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更难以提升日程,仿佛重病的病人,起死回生是第一位的,猛药之后才能慢慢调理将养。当时,中国政府果断出手,四万亿投资与各行业振兴计划、各区域发展计划相继密集出台,政府以高达近50%的第二产业投资增速完成了“保增长”的任务,创造了以地产和股市价格逆市上涨为代表的经济复苏图景。
不出所料,20*年,中国经济交上了令人满意的答卷,gdp高速增长8.7%,而且经济总量34万亿元,紧逼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中国面对“保增长”的压力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保增长”的下一步是什么,转变增长方式与结构调整当然是题中之义。猛药之后,中国经济以不可避免的留下了高增长后遗症,比如说、天量信贷后的银行呆坏账隐忧、楼市股市高涨背后的资产价格泡沫和大干快上带来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中国不但面临着刺激政策推出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在告别高增长之后,如何寻找到新的发展引擎,这个引擎应该是绿色可持续的、应该是普惠大众而非仅仅是利益集团独享的。
现在,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共识。3月2日,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新闻会上,大会发言人*指出,“预计今年的会议,加快经济发展的转变方式,还将是重要议题”。
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如何调整经济机构,以及如何选择到新的增长引擎,目前已经有多种路径可供选择,有些已经成为既定的政策目标,比如大力拉动内需,比如发展城镇化,比如抹平城乡鸿沟,激发潜力巨大的农村消费市场,比如加大社会保障力度,让老百姓没有后顾之忧,敢于花钱,比如调节收入分配,让社会公平发展,让更多人享受经济增长成果,让更多的老百姓“收入倍增”。
经济结构调整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我们今天的会议开得很成功,回顾了阳泉市结构调整三年的不平凡历程,总结了以调整结构为主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经验,明确了到2010年全市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见效的盘子,表彰了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阳泉的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起步于“九五”末全市经济处于极度困难和严重徘徊之际,发展于市场供求发生根本转变的机遇期间,初见成效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始阶段。今天上午,谢海代市长作了一个很好的报告,这个报告言而有物,比较实在,从五个方面总结了三年来阳泉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的显著成效,从四个方面总结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成功经验,从六个方面分析了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存在的困难和突出问题,确定了到2010年我市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任务和战略对策,明确提出了第一产业重点抓“一体三化”,第二产业继续坚持“四大”的战略原则和“八大产业”的调整重点,第三产业重点抓通讯、交通、商贸、房地产、旅游等五大产业的调整思路。尤其是听了八个单位的经验介绍,看了没有发言单位的经验材料,很受鼓舞,很受启发。盂县经过短短三年的调整经济结构焕发了勃勃的生机,令人刮目相看。阳泉市农村信用社是农村的合作经营组织,它的资本和力量,它所涉及的范围,与阳泉市其他金融部门相比它是小弟弟,他们靠金融体制改革,靠全心全意为农村和全市经济结构调整服务的思想和精神,为阳泉市的经济结构调整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事迹感人,成绩显著,堪称功臣。小单位、小资本、小金融只要进行大力度的改革和服务观念的大调整,同样也能做出大的贡献,体现出它对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阳煤集团是阳泉市的大哥大,经过三年的调整,迅速融入全国、全球经济大潮,展现出了光明的前途和蓬勃的朝气。我刚来阳泉工作时,阳煤集团就提出“以大搏强,十年百亿”的目标,说实在话,当时并没有引起我十分的关注,随着这几年的工作,我才真正感受到这句话沉甸甸的份量。由99年的20多亿,到今年完全有望突破五十个亿,2007年迈上一百个亿的台阶,提前三年实现“以大搏强,十年百亿”的目标。阳铝是阳泉地方企业的龙头老大,从过去的十三年三万吨,到今天的一百三十天三万吨,翻了一番,改造成了六万吨,进入全国同行业二十强。远鑫实业公司是九十年代破土而出的私营企业,短短几年资本扩展到三个亿,成为年纳税近两千万元的民营企业。经济结构调整焕发了阳泉企业的青春,使一批企业找准了在市场经济中的位置,看到了自己发展的前途。荫营镇是撤乡并镇以来全市经济发展最好的乡镇,在这几年当中抓住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抓住乡村企业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这个根本环节,立足于本地资源,使一大批乡村企业重新焕发了生机。这些经验都很好,我们一定要认真总结,广泛推广。
今天,我只讲一个问题:请全体同志务必要认真地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三年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的成绩为契机、为起点,在阳泉市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的事业中,继续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使我们的经济建设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开放有新局面、各项工作有新举措。
三年经济结构调整非常艰难,阳泉市经济从滑入低谷到逐步地转向健康稳步发展,同志们要珍惜这样的成果,但是一定不可以满足于现状,要深刻地、清醒地认识到,这点小胜在我们这个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振兴和发展接续性产业的伟大事业中,仅仅是一个良好的起步。三年的光辉实践证明,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是非常正确的、成效是十分显著的,但是要使经济结构调整深入、持久、健康地发展下去,要走的路程还非常漫长而艰难,面临的挑战非常严峻,面临的任务非常繁重。在这三年实践中,我深深感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最难的问题是,各级领导干部、广大人民群众思想的解放、观念的转变和体制的改革、机制的创新。具体到经济结构调整当中最难的任务是什么?就是要让市场来配置资源,促进阳泉大大小小的企业和要素重组。最近一个时期,我经常深入思考,阳泉市作为国家的一个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是怎么样形成的?怎么样针对性地做好改造和振兴的工作?我们阳泉市能够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挂上号,就是因为我们有“四大金刚”再加上“五小产业群体”。第一大金刚就是阳泉矿务局,有千万吨煤炭产量的生产规模;第二大是阳钢,有近百万吨的猛铁生产能力;第三大是晋东化工厂,是我国国防建设的化工(炸药)基地;第四大是河坡、娘电、晨光、阳光电厂等一群电力企业。“五小群体”就是:小煤窑、小炼铁、小建材、小化工、小耐火。这“五小群体”加上“四大金刚”,就是我们经济主体的特征,也是我们能够成为老工业基地的主要依托。这种经济主体共同的特点是:第一,“四大金刚”和计划经济形成的“五小产业群体”,它的产品都是资源开采型和资源加工型;第二,它的投资都是国家和集体的;第三,它的产品都是纳入国家计划的统配统销当中。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阳泉市、县、村这么多年建起来的“五小产业群体”,大都是“四大金刚”的拾遗补缺。这些“五小群体”的产品大都是为国家大企业做“粮食”供应的。所以,就形成阳泉市老工业基地“四大金刚”和“五小产业群体”的特殊的关系: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大工业在计划经济、短缺经济时期很吃香,同样“五小产业群体”日子也很好过,一旦大企业遇到困难,我们的“五小群体”随之困难重重,危机四起。这样一种经济的格局,这样一种经济的成份,这样一种经济结构,其明显特点:一是黑,反映了我们的企业主要从事资源开采和原始生产;二是粗,我们的产品粗,企业内部管理粗,科技含量极低,基本生产形式是资源+劳动=生产力;三是散,社会资源、生产力要素分散到方方面面,上至中央企业、省营企业、市营企业,下到县营企业、乡营企业、村营企业共同来瓜分这一点有限的社会资源,形成了满天星这样一种分散格局;四是重,“四大金刚”也罢,“五小群体”也罢,它的投资都是国家和集体的,所以相当大的社会功能加到了企业身上,企业背起了办社会的沉重负担。解决老工业基地带来的黑、粗、散、重等结构性问题,尽管非常难,但我感到最难的还是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体制的改革、机制的转变,尤其是新旧观念的碰撞和思想解放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我们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要细致地、耐心地、艰苦地来做好这项工作。这个问题是老工业城市特有的、是经济结构调整当中最大的一个任务,也是阻碍我们阳泉融入全国全球经济大潮的一个坎。
第一个问题:市场观念十分淡漠。认真总结三年结构调整工作,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市场的观念非常淡漠,党的十四大就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十五大、十六大多少年来,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市场观念有许许多多,最本质的是效益观念、效率观念。因为市场经济第一讲效率,第二才能讲公平。但是,我这几年的第一感觉是,阳泉这个城市讲公平,不怎么讲效率。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我们的职工不管看什么问题,一个规律化的认识就得讲公平,要穷大家都穷,这是一种公平。这么多年来,市营企业、县营企业、乡级企业,都有一大批都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相当多的工人处于生活贫困状态,不能如期如数发工资,甚至不开资,对这些大家都有相当大的容忍程度,这个事情,不办可以,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不办都可以,但要办这个事情,一讲效率,要很快地办、迅速地办、认真地办,马上就会打破社会的平静,这是我们现在的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当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请大家记住,市场经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市场经济就是讲效率,讲竞争,没有效率,就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社会进步,效率是第一位的,第二位的才是社会公平。我们过去讲公平,仅仅就是在落后生产的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很低水平的公平。现在世界社会得到了最高文明程度的公平是什么?是人权保护。我们多少年来,讲公平,但是,属于文明社会的最大公平——社会保障体系始终没有建立起来。所以,这几年在经济结构调整当中,我们太缺乏公平这个平台和支撑。本来下岗也罢、失业也罢,这是市场经济经常发生的现象,但是,对我们来讲,就感觉到实在实在难,因为我们没有这种维护人权公平的平台,我们的效率观念非常淡漠。
第二个问题:创造创新动力不足。在这样一种完全由国家和集体投资,它的产品完全由国家统筹统支,然后国有职工和集体职工就是挣八级工资,不需要创造,不需要创新。在这种情况之下养成了老工业基地非常大的一个惰性。什么惰性?小富即安。这种安是一种安心,你不要看挣的38.5元、42.5元,细水长流,月月都有,到老都有,所以他很安心,很满足于现状。为什么我们的企业干来干去没活力了?不是那个地方的领导、也不是那个地方的工人懒惰,是这一种体制把我们的聪明才智极大地限制了,养成一种能过就很满足的思想。“四大金刚”也罢、“五小产业“也罢,都不需你创新。阳煤集团今年给你定一千二百万吨煤,你少挖一吨也不行,产出来以后,华北地区多少、河北河南地区多少都给你分配了,销售不用你发愁。阳钢生产的锰铁生铁,山西省冶金厅早就按国家计划给你调拔了,不需要创造创新,长期下去,把我们企业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限制了、扼杀了。
第三个问题:自我封闭,极不开放。这个问题存在于大家工作当中,过去我们有这样一种普遍的说法——“肥水不流外人田”。我们的企业成长都是按国家计划这个棋子摆的,形成一个自我封闭、自我发展的格局。特别是领导干部有这样一种思想,就是他领导的一千多个人、八百多个人,认认真真过好小康日子,外边的事一概不管,我的权力谁也不能侵犯,井水不犯河水,不讲合作,不讲荣辱。过去日子过的好,就怕外面的人来干扰,凭这点资源过这个小康日子就足够了,企业典型地靠自我积累、滚动发展。在2000年3月份,武本酉向我汇报他们的企业状况时说:“我们厂除了给工人开了工资,不欠银行一分钱贷款,一年也能够积累三十多万”。我们的好企业是这样,大部分企业也都是这样靠自我积累、滚动发展。它们很封闭,很害怕外边的力量、外边的钱、外边的投资进来沾了我们的光,这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观念大大地限制了我们做大做强企业的手脚,也使我们错过了许多好的发展机遇。不能开放,不敢开放,想方设法筑好篱笆挡住墙,不能让外边进来。这几年来,我们很封闭、很艰苦,上上下下的企业家也都很辛苦、很清正、很廉洁,百分之九十九的同志都是这样,可就是越干越小了,越干越萎缩了,是什么问题,就是因为我们保守、封闭、不开放。现在不要说我们这个后发地区,就是美国那样发达的国家现在办一个什么产业,它要想方设法使世界经济的融入,它任何一种产品都是世界经济产生出来的,靠的是世界资本。而我们至今还很封闭,很不开放,就是用自己那点资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这是老工业基地给我们留下的一个突出问题。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及对策探索论文
论文关键字: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民增收
论文摘要: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加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放慢,且呈逐年下滑趋势,其重要原因就是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精心选择主导产业;要尽快形成开放、多样、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进乡镇企业及个体、私营经济持续发展。
在改革开放后的较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农民收入获得了持续快速增长。但近年来农民收入水平却呈下滑趋势。根据有关资料分析,在1997-1999年三年间,农村人均总收入平均只增长2.1%。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下降,不仅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而且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制约着整个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尽管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最重要的原因,必须进行调整。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因地制宜,精心选择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近年来,由于良种良法的推广和化肥、农药的普遍使用,我国农产品总量不断提高,但由于品种单一,并且对农产品的精深加工程度不够,使农产品结构性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买方市场初步形成,价格持续下跌,农业增产难增收。特别地近几年,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农产品成本增长较快,而成本收益率却不断下降。因此,仅靠增加农产品数量的做法,难以改变农业目前的状况,必须进行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第一、结构调整应以种植业区域布局,农作物结构、品种和品质结构调整为重点,同时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加大对科技投入力度,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以及合理、高效的种养技术,开发名、优、稀、特、新、奇产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出口农业、科技农业,增加农产品的含金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建立农业科研、教学、推广“三位一体”的新机制和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格局,要组织科技力量攻关,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要结合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积极的引导。重点支持农村种养大户、种田能手、农村专业化生产基地,促进农业生产向企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要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