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5 05:13:0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经济结构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信贷结构变动鼓励经济结构改革
一、把握发展机遇,转变经营理念
党中央继新世纪初作出实施甘肃经济社会大发展战略之后,为了推动甘肃省加快推进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国务院又专门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这对身处甘肃东部的银行业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然而,一方面,甘肃经济社会大发展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身处甘肃东部的银行业大量的信贷资产投放渠道不畅,形成了资源闲置。产生这一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身处甘肃东部的银行业长期处于单一计划模式和寡头垄断状态,银行信贷产品主动营销意识极弱。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金融机构大量涌现,金融产品和服务能力面对稀缺的资金就显得相对过剩,买方市场的出现迫使身处甘肃东部的银行业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力实施金融产品主动营销策略,尤其在信贷投放上,要切实转变信贷业务的传统办理方式,改变“银行等顾客上门服务”为“银行为顾客送服务上门”,真正实现银行经营商业化、市场化,使身处甘肃东部的银行业在支持地方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发挥了应有作用,以达到支持地方经济与身处甘肃东部的银行业稳健发展的“双赢”目标。
二、顺应经济发展趋势,积极培育和开拓新的贷款市场
抓住核心客户是身处甘肃东部的银行业优化资产结构、提高创利能力的关键。因此,实施信贷营销策略,调整信贷结构,首先要把优质黄金客户的培育和开发作为突破口。一是要密切关注资金实力强、资信程度高、项目投资大的“三资”企业。这类企业的技术水平、市场营销和竞争力是一般企业不可比拟的。二是要以知识经济为契机,开拓高科技企业贷款市场。高科技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大力发展高科技企业成为社会的共识,具有较高风险和收益的高科技企业贷款将成为贷款营销的主要选择。三是要改变信贷服务重点,开发民营经济信贷市场。传统的银行信贷服务以国有经济为主,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应转向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并重的信贷服务模式,积极开拓民营经济的信贷市场。四是有针对性地拓展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市场。要加大对交通、通讯、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投入,特别要支持解决小城镇建设和农村“三通”建设,大力支持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加大对水土流失、干旱区域的综合治理信贷投入。
三、加快信贷业务品种创新,增强金融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在培育和开拓新的贷款市场基础上,身处甘肃东部的银行业要根据客户需要,适时进行金融产品创新设计,为不同客户主体提供个性化服务。一是要及时开发新的贷款品种,如对证券交易商融资、应收账款抵押贷款、项目融资等新兴业务,积极开拓耐用消费品贷款、住房贷款、教育助学贷款、旅游贷款、医疗贷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等。二是要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从重点支持生产流通转变为支持生产流通和消费并重,实现生产、流通、消费信贷协调发展的格局。三是要实现贷款形式多样化,可根据客户经营状况及资信程度,采取信用、联保、抵押、质押、贴现、信用卡透支等方式向企业融通资金,并适当增加贷款期限档次,还款方式可提供分期还款和一次性还款等多种选择。四是要实现贷款利率市场化,在政策范围内提供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多种方式。
林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分析
摘要:林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势在必行,是确保林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对于提高林业经济发展价值有着重要作用,有效的对林业经济结构数据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对林业经济结构进行优化与革新是确保林业经济系统稳定的重要举措,因此本文就林业经济结构的优化进行分析,并总结出林业经济结构优化的主要措施与方案。
关键词:林业;经济结构;优化
近年来,环境的不断恶化使林业发展不断受到重视,但由于林业规划范围的巨大,导致林业维护与管理所需的经济支出过高,需要林业能够以自给自足的方式,满足林业发展的需要。而今虽然林业经济结构体系已经形成,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还有待解决,进一步对林业经济结构进行分析与梳理,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现有的林业经济结构进行优化,对于建立完善的林业基础经济结构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领导之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报告里提出了我们应致力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效益评价分析
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对策分析
摘要:农业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农村作为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的天然场域,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其经济结构的优化与转型升级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农村建设关乎我国城乡经济的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并对我国未来整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也是党中央大力扶持“三农”政策、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根本目标。目前湖北省农村经济结构已经很难满足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必须加快对农村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因此,在深入分析湖北省农村经济结构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农村经济结构所存在的问题,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经济结构调整策略,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实现湖北省农村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湖北省;农村经济;结构优化
湖北省作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农业大省,其农村经济结构基本代表着我国农业结构一般特征。近年来,湖北省农业经济发展与其结构不相适的问题日渐突出,致使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呈现下降趋势,农民家庭年人均出售农副产品2016年与2015年相比棉花、油料、蔬菜及水产品呈现下降趋势分别下降36.3%、11.8%、22.9%、0.85%,且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在不断的拉大,年人均消费差额从2008年的7916元,增加到2016年的14843元,这不仅仅影响农民对于生产的积极性,并且阻碍农业进一步发展,给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不良后果,导致城乡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因此本文针对湖北省农村经济结构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关的建议措施来调整与优化湖北省农村经济结构,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湖北省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促进湖北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1湖北省农村经济结构的现状
1.1农林牧渔业产值幅度增长稳定。在农业生产结构中,湖北省农林牧渔业产值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尤其是在各自所占的比例中,农业种植业变化幅度还不是很明显,2016年农业种植业与2008年相比,农业种植业所占的比重缩减到46.52%,仅仅下降了0.9%,2016年牧业种植业所占的比重与2008年相比减少到27.32%,下降了7%,而渔业和林业的比重都有所增加,渔业所占比重从2008年增加至2016年的16.1%,增加了3.7%。林业所占比重从2008年增加至2016年的3.2%,增加了1.5%。1.2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在主要农产品产量结构中,20082016年,湖北省花生和夏粮产量增长较快,花生总产量由2008年的49.41万t增长到2016年的71.73万t,平均年增长率为5.2%。夏粮产量由2008年的386.24万t增长到2016年的508.67万t,平均年增长率为3.6%。值得注意的是,棉花的产量整体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由2008年的51.3万t减少到2016年的18.85万t,平均年增长率为-10.6%。1.3农民年人均经营总收入不断提高。2016年,湖北省农村居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为12725元,比2008年年均递增36.59%,其中,2016年家庭经营的年人均经营总收入9242元,占年人均总纯收入72.63%,比重最大;其次为工资性的收入,为4000.55元,占人均总纯收入43.29%。在家庭经营的年人均纯收入中,占首位的是农业(主要指种植业)收入4875.69元,占人均总纯收入的52.76%;占第2位的是牧业收入1199.91元,占12.98%;其余为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收入(9.59%)、交通运输和邮电业收入(5.11%)、工业收入(1.81%)、建筑业收入(2.83%)、社会服务业和文教卫生收入(1.53%)、渔业收入(7.08%)、林业收入(3.74%)、农林牧渔服务业收入(2.06%)和其他家庭经营收入(0.51%)。1.4农村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目前,湖北省内,农村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农民与市场的密切联系、农产品与市场存在着不可分离的供求关系。农民根据市场规律,进行农业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并积极主动与一些社会上的中介机构、服务部门进行合作,合理优化的配置农村资源,不断地完善农产品结构。农民自发种植,市场上利益较高的农产品;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初级加工以及深加工,实现农产品的再生产;然后通过各种中介服务组织,销售农产品,改善了农产品生产相对过剩的状况,促使农民的收入不断提高。
2湖北省农村经济结构所存在的问题
经济结构调整思考
经济结构调整是当前我国经济领域的重大战略性任务,需要人才结构调整与之相适应,为其提供充分的智力和技术支持。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支规模宏大、门类齐全、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但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人才结构失衡,人才结构调整跟不上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依然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国以人兴,政以人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人才资本之父舒尔茨指出:人类的未来不取决于空间、能源和土地,而取决于人类智慧的开发,取决于其智力的挖掘。所以,加大人才结构调整力度,建立起与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的人才结构调整应变机制,对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地区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建立与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的人才结构调整战略
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矛盾运动过程,人才结构调整始终与之同在,为其服务,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但是人才结构调整往往处于被动式、指令性调整,受制于经济结构调整。这种调整方式导致人才资源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产业因缺乏合格人才难以获得发展,迟滞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建立起人才结构调整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随着经济发展变化而相应变化的人才结构调整机制,是解决人才结构调整根本出路问题的重要所在。经济结构的调整是由价值规律所决定的,是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可预测性的。因此,我们必须围绕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抓住优化人才结构这个关键,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和经济结构对人才总量、结构、素质的要求,建立起与未来一个时期经济结构大体相对应的人才结构调整战略,形成人才资源优化的宏观调控体系,以实现人才结构调整的战略性大转移。通过人才结构调整战略的指导作用,有效地盘活人才存量,大幅度提高人才增量,不断提升人才素质,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来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从而实现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的相适应。
二、充分发挥存量调整与增量调整的互补作用
人才结构调整分为增量调整和存量调整。增量调整是在现存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人才资源增量的素质结构和投入方向,达到优化人才结构的目的。存量调整是通过对现存人才资源进行培训和合理流动实现结构的合理化。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当前,由于人才结构调整片面地追求增量调整,造成了低素质人才供大于求,而高素质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严重制约了高新产业的发展,影响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如何发挥增量调整与存量调整的作用,实现优势互补,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变化,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为此,我们要积极转变人才结构调整方式,充分发挥存量调整与增量调整互为补充的特点,以存量调整为重点,配合增量调整,实现人才结构的优化,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首先要对准"存量"做文章,通过继续教育、转岗培训、深造进修等方式,最大限度地盘活人才存量,提高现存人才资源的素质和能力水平,缓解经济结构调整紧缺人才的需求。其次是按照人才结构调整战略和未来一个时期经济结构调整对人才资源需求的特点,进行增量调整,推行人才先导模式,通过调整高等教育体系专业结构,加大人才吸收力度等措施,着眼于复合型人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加强相近专业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提高人才的竞争能力,提升人才资源的能级结构,达到从"源头"调整人才的目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增量调整与存量调整的相互协调、相互结合,达到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的相适应。
三、坚持市场调整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
农业的经济结构改革变动思考
摘要:农业经济结构变动对我国农业经济不断增长产生了重大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就是总量与结构都不断变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农业经济结构;要素转移;结构优化;关联
一、我国农业结构变动是影响农业增长的主要途径
(一)农业经济结构变动通过农业要素转移效应影响农业产出增长
经济结构变动影响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产生要素转移效应。我国农业结构中,种植业长期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即使现在,种植业占农业结构比重超过50%,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三者加起来不到一半。在农业的四个部门中,种植业的生产效率相对较低,而畜牧业和渔业较高,我国农业结构变动的过程,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种植业所占比重持续下降,畜牧业和渔业的结构比重则持续上升,伴随着这一过程,农业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由种植业不断向林牧渔业转移,不但农业产出的量不断增长,而且农业产出的质也在不断提高。我国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总体来说,要素转移效应从“质”的角度揭示了农业经济结构变动影响农业产出增长,长期来看,农业经济发展就是农业产出与农业结构都不断变动演化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农业经济结构变动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影响农业产出增长
电子商务经济结构论文
在电子商务中,许多产品是数字产品,包括计算机操作系统、办公生产性软件、电子图书、音像制品及信息、服务等。这些产品有区别于传统商品与服务的许多特征,生产数字产品的企业所遵循的规律也不同于传统企业,呈现出许多电子商务新的经济学特征,这些特征也必将对经济结构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数字产品就是信息内容基于数字格式的交换物。数字产品既可通过载体以物理方式运送,也可通过因特网以电子方式运送。数字产品区别于传统商品和服务的是生产第一版往往需要数额很大的前期成本,然而,一旦第一版生产出来,生产副本的成本即变为非常低的一个恒定数额。以电子图书为例,生成一本电子图书所需要的写作、加工、处理等过程所花费的费用及机会成本都构成了此电子图书第一版的固定成本。然而,第一版生产出来后,制作和分发额外副本的成本就非常低,由于生产商生产和出售一个额外单位的产品所发生的成本等于该产品的边际成本,因此对于一个典型的数字产品来讲,边际成本通常都是非常低的且基本保持不变。
一、生产数字产品的电子商务企业应遵循的规律
1.在要素投入方面遵循边际成本递减规律。一般工业企业的成本曲线呈U字型,产量超过一个适度规模以后,随着产量的继续增加,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开始上升。而数字产品在理论上可允许无限多的人同时共享,可以零成本复制,平均固定成本随产品数量的增多呈下降趋势,平均可变成本与边际成本相同趋于零。因此,数字产品厂商的短期平均总成本也呈下降趋势,生产和销售一件数字产品的平均总成本随着卖出的产品数量的增多而下降。短期规模经济是数字产品区别于大多数其他商品和服务的明显特征。
2.在要素产出方面遵循价值的不确定性和边际效应递增性。价值的不确定性在于企业生产数字产品的原始成本是固定的,但由于其边际成本趋向于零,销售数量的不确定性及对不同消费者效用大小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其价格的不确定性。边际效用递增性是指信息与财富在边际效用上恰好具有相反的性质,即一个人拥有的信息越多,每增加一条信息对这个人的效用就越大。
二、电子商务新的经济学特征
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研究论文
摘要: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势在必行。然而如何操作,才符合国际国内实际,是理论工作者,尤其是实际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笔者通过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环境分析,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特点、难点、重点问题研究,提出新时期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可操作性问题,即筹建农业项目筹备库、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以及落实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战略,采取农科教结合,采取科教兴村等。
2000年是世纪之交的一年,是“九五”计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今年的重要经济工作之一。现仅就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环境、特点、难点、重点问题,可操作性问题,提出一些思考,以期与同行砌磋。
一、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环境
纵观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历史,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对“十年动乱”的拨乱反正,全国的工作重心转入经济建设,农业经济结构有了大的调整,由1980年农业在社会总产值中占68.9%降到1990年的46.1%①,下降22.8%,,1997年又降到18.7%②,已经开始由农业型转向多种经营型,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在世纪之交,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环境有了新的变化,给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带来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从国际形势看,其表现有三:一是经济结构调整呈现出世界范围内调整的局面,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将更是如此;二是农业科学突飞猛进,呈现出向农业纵深发展的趋势;三是农业跨国公司影响力日益增大,且有越来越大的趋势。面临这样的国际经济形势,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经济的调整和优化要抓住这次机遇,同时也要及早准备,周密规划,严格实施,迎接挑战。要有紧迫感和使命感。
经济结构调整分析论文
1资本市场对各种经济结构的作用分析
1.1资本市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产业是具有相同特征的企业的集合,产业结构调整归根结底是不同种类企业的市场进出问题。通过资本市场,使有效益有竞争力、市场成长性好的企业得到资本而成长壮大,使没有效益成长性差的企业无法得到资本支持而受到抑制或者被淘汰,这种市场作用最终将带来产业结构优化的结果,因为投资者以自利为前提的投资活动必然会刺激市场资源向位于优势产业中的企业倾斜。
1.2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的作用。以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但是,技术的创新与商业化是一项不确定性极强、商业风险极大的活动,创新型企业又普遍规模小、发展前景不确定、缺乏信用积累和担保资产,很难从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中筹措到大量资金。在此,惟有资本市场才能与创新活动结成互动关系。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发展到今天,任何人都已经无法漠视其对创新活动和风险投资活动的巨大刺激作用了。
1.3资本市场对企业重组的作用。经济结构调整必然会带来大规模的企业资产重组。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国调整经济结构的速度加快,一场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企业结构整合正在深入进行。各种并购事件屡屡发生,而且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为历史罕见。而无论是同类企业之间为了追求更低成本、更高效率而进行的联合,还是上、下游企业之间、经营内容不同的企业之间为了追求多样化、规模化而进行的收购或重组,大多都是通过公募或私募资本市场进行的。
1.4资本市场对金融结构调整的作用。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亚洲许多国家的金融体制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为了走出危机,重新踏上正常运行的轨道,各国纷纷着手改革存在严重缺陷的金融体制,推进金融结构的调整。这种调整通常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加速不良资产的处理。具体做法包括积极推动商业银行出售不良资产;对金融机构注入公共资金以补充坏账准备金;设立处置不良债权的专门公司,负责对外出售不良债权等等。二是对金融机构进行治理整顿。政府不再为金融机构“保驾护航”,对严重经营不善、存在巨大风险的金融机构,或令其关闭进行清算、或促使其被经营好的金融机构兼并、或出售给外资金融机构。对于一些资本充足率达不到要求、潜在风险较大的金融机构,则按照早期整顿方针,促使其进行资产重组。显然,上述调整措施均需以资本市场为依托展开。例如政府为化解银行巨额不良债权所注入的公共资金需要通过资本市场发行国债来筹集,对外出售不良资产和进行银行重组,就更需要资本市场为之提供运作场所和工具。
2对现有资本市场情况分析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途径研究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国家和社会各界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其中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是核心环节之一,关系到农业改革的成败以及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我国农业经济建设的主要方向之一为经济结构调整,在调整改革的过程中产生许多了亟需解决的问题,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必然选择,只有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争取效益最大化,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文章结合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的实际以及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实现途径与方法进行重点研究。
关键词:农业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农产品
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传统农业的发展一直处在十分封闭的市场经营状态下,商品经营销售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力较小。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受全球化影响渐渐融入国际贸易体系,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结构面临改革难题,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我国粮食生产比重在农业经济结构中比例较大,尽管相比传统粮食种植结构模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由于经济附加值低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同时,经济作物的种植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农业产业合作组织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也是我国当前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需要面临的关键性问题。因此,中国农业想在国际农业市场贸易中占一席之地,就必须改革传统农业经济结构,加快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步伐。
一、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市场为主要导向,因此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农业产业化。在20世纪我国农业的探索发展时期,形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由民众智慧结晶产生的双层经营体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与农产品产量,促进了经济生产力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这种双层经营体制的潜力渐渐被挖掘殆尽,要想跟随时展要求优化经济结构,就需要进行新的改革创新,总结先前经验,通过实践检验,进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生产力发展,尽快融入国际市场,提高我国农业产业竞争力。先前,我国比较成熟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面向市场,采用“公司+农户”的产业组织模式,依靠经济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加工和经营一体化,使得利润在每个经营结构主体之间合理分配。农业产业化弥补了过去传统的经营模式的缺点,更大程度上优化了农业资源的配置。这种经营方式丰富了服务的质量与水平,充实发展了经营体制的内容。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与农户建立生产营销关系,包括“订单农业”、“公司+农户”等方式,这种产销模式带领农户依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达到专业化、科学化、集约化的生产目的,形成政府、市场、企业、农户相互促进的新经济结构调整机制。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
二元经济结构体会
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实际上有两个重要的支柱,一个是政企不分、产权不明的国有企业体制,另一个是城乡分割、工农分割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20多年来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针对传统的国有企业体制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进行的。
在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已经取得重大成绩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又有进一步的理论突破,这就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要在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可以相信,在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指引下,下一阶段国有企业的改革必将取得更大的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将焕发出更大的活力,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也将因企业潜力的充分发挥而获得制度上的保证。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另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是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过去**年来,尽管没有明确提出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并且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容许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城镇来工作,容许农民在城镇办企业和经营个体工商业,在某些试点城市容许农民在投资、购房和有稳定的职业、住所的条件下转为城镇户口等,这些都是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的改革措施。同样可以相信,在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指引下,今后有关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的改革步伐将大大加快,因为这是关系提高农民收入、协调社会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举措,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性措施
相对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率而言,近年来农民的收入增长率是较低的。收入增长率的不同,使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因此,社会各界提出了许多旨在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包括切实减轻农民的税费负担,增加政府对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支持高寒或缺水地区的农民外迁脱贫,放宽或取消对农产品的价格限制,鼓励农民工外出就业,容许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发展乡镇企业并及早改制等等。应当承认,这些措施如果得以认真贯彻,对于提高农民收入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这些都还不是从根本上改善农民收入状况的举措。
尽管近年来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某些方面已有所松动,但旧体制依然存在,城市和乡村之间仍然存在着生产要素流动的限制或障碍,不仅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因此而遇到阻力,而且乡镇企业的产业升级和资产重组以及物流业的发展都会因城乡分割、工农分割现象的继续存在而受到制约。如果不建立有利于逐渐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那就既会影响城市活力的增强和城市辐射作用的进一步发挥,也会影响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