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5 05:02:1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经济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经济教育

当前经济与教育的联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经济是基础,经济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中,很重要的部分莫过于意识形态,而教育则是意识形态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又是综合国力、经济基础提高的人才源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上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尖锐,越来越突出。

教师是道德高尚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但有些现象的出现,与其崇高形象却格格不入,而且令人心惊胆颤,对学生不负责任的事件屡禁不止。

在中国,教师是个庞大的队伍,有许多不称职的人混在其中,滥竽充数,不懂得什么叫真正的教书育人。这就像某些动物一样,它们听见了音乐中一切的音调,但这些音调的一致性与协和性却没有透过它们的头脑。教师在孩子们的眼中是非常神圣的,教师的一言一行,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市场经济意识深入人心,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些教师唯我独尊、唯利是图。我不管你成绩好不好,是不是好学生,不给我送礼,就不给你发奖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报酬,合法的报酬,但更要公平,您作为教师,这样对待学生,不仅是不道德的,更是不合法的。

市场经济的大潮以不可阻挡之势冲击着中国人。“市场经济所实现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既挺立了个人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增强了人的主体自我意识,形成了某种人的自我实现的条件,又造成了抹去一切职业的灵光,把一切都沉浸到金钱的冰水当中去。”教师应在时代的洪流中发出金子般的人性光芒,而不是摧残祖国的未来。教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多一份公平,孩子就会懂得做人要正直,多一份爱心,孩子就会把它撒向四方。但愿在这建设和谐的社会中,多一些宽容,但不是嘲弄的宽容;多一些感恩,并且是真诚的感恩。前不久,我们这儿出现了一桩骇人听闻的事件,一个学生拿刀杀死了一个学生,伤了三个学生。我们的孩子们,你们解决问题的方式为什么是这样?你们心里想的到底是什么?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虽不唯钱是命,但一切向钱看的做法已是现实,有许多留守儿童长期以来只是被喂饱穿暖,心理问题却都被忽视,父母不关心,老师不注意,老人不懂得,无人关爱,没人沟通,网络世界成为了孩子们最受欢迎的世界。因为在那里,他就是主宰者,是赢家。在我们这种没有网络的地方,为什么也会出现这么极端的事呢?我问了一下,他们很不在乎地说,咱们这儿的老师当学生有错误的时候不都这样吗?有的家长也是这样。

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物质生活,但粗鲁的、暴力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还不能改,民主法治意识淡薄。市场经济中,彰显个体意识迎合了封建专制中的某些思想,这在当前的中国农村有适宜的存在的土壤,特别是在经济落后的农村,不仅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文化本身还有历史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当代的文化,主要反映现实的经济结构,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会保留历史上已有的某些意识形态的思想因素和材料,虽然它可能不会长久地存在。市场经济必须和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经济基础建设的同时,狠抓教育体制的建设。邓小平说过,“精神文明也很重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不可偏废一方。”学生的心理问题亟待解决,教育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必须尽快处理。

一个国家社会的风气是孩子成长的大环境,封建社会的陋习,经济浪潮中的不良风气,各种意识的掺杂都会影响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如果学生得不到好的、正确的指导,会走向极端,国家和社会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马克思总结出:社会经济发展有三种历史形态,即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与此相应,人的发展也有三个历史阶段:人的依赖关系、人的独立性、人的自由个性。我们应积极促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学校是思想传播比较集中的地方,也是培养品行的地方,更是一个孩子梦开始的地方。我们的国家与社会和家长有责任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安宁的环境来生活和学习。

查看全文

经济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从三个方面阐述经济教育问题:市场经济迫切要求全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较高的经济素质,它对一国经济持续发展非常重要;提高社会公众经济素质的重要途径是经济教育;针对不同人群探讨了经济教育的实现途径。同时强调新兴就业人员经济素质的提高是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源泉。

关键词经济教育经济素质知识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

1市场经济要求社会公众必须具有较高的经济素质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政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许多方面越来越与经济环境不相协调,甚至已成为阻碍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致命障碍。这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出现的瓶颈,要想在极短时间内改变这种状况,除了要有相适应的宏观策略和措施外,最根本的是要求全社会公众对市场经济的认同和积极响应。只有市场经济深入人心后,方能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发现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上下一心,按照经济规律办企业,搞经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市场经济的挑战。那么,经济素质实质就是人们对经济知识的理解及现实运用的程度和水平。不同的经济体制,经济规律不同,具备经济素质的人会顺应经济规律,创造财富。

进入新世纪,我们正面临着知识经济和信息高速化的挑战,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我们将全面加入世界经济的竞争舞台。竞争靠的是实力,而实力来自于人口素质的提高、来自于全民经济水平的提升。它包括社会公众经济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科学技术是促进社会发展的生产力,而经济素质是实现科技转化的动力源泉。当一项新的技术诞生时,需要有经济头脑的商人、企业家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真正起到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由此看来,经济素质和科技水平缺一不可,是相互促进的,科学技术是直接动能,经济素质是间接动能。现阶段,科技在中国已受到全面重视,全民经济素质提高进展缓慢,成为市场经济转型的阻力和瓶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从实际出发,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着力提高社会公众的经济素质。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普及经济教育。

经济教育是经济知识的传播、经济技能的培养。它通过改变人们旧的经营思想,挖掘人们的经济意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运用一定的技能,改变现实状况。我国的经济教育应偏重于市场经济周期及经济规律的教育、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理论学习、微观经济中企业如何创业、经营和管理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等。

查看全文

经济与教育之间联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经济是基础,经济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中,很重要的部分莫过于意识形态,而教育则是意识形态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又是综合国力、经济基础提高的人才源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上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尖锐,越来越突出。

教师是道德高尚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但有些现象的出现,与其崇高形象却格格不入,而且令人心惊胆颤,对学生不负责任的事件屡禁不止。

在中国,教师是个庞大的队伍,有许多不称职的人混在其中,滥竽充数,不懂得什么叫真正的教书育人。这就像某些动物一样,它们听见了音乐中一切的音调,但这些音调的一致性与协和性却没有透过它们的头脑。教师在孩子们的眼中是非常神圣的,教师的一言一行,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市场经济意识深入人心,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些教师唯我独尊、唯利是图。我不管你成绩好不好,是不是好学生,不给我送礼,就不给你发奖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报酬,合法的报酬,但更要公平,您作为教师,这样对待学生,不仅是不道德的,更是不合法的。

市场经济的大潮以不可阻挡之势冲击着中国人。“市场经济所实现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既挺立了个人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增强了人的主体自我意识,形成了某种人的自我实现的条件,又造成了抹去一切职业的灵光,把一切都沉浸到金钱的冰水当中去。”教师应在时代的洪流中发出金子般的人性光芒,而不是摧残祖国的未来。教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多一份公平,孩子就会懂得做人要正直,多一份爱心,孩子就会把它撒向四方。但愿在这建设和谐的社会中,多一些宽容,但不是嘲弄的宽容;多一些感恩,并且是真诚的感恩。前不久,我们这儿出现了一桩骇人听闻的事件,一个学生拿刀杀死了一个学生,伤了三个学生。我们的孩子们,你们解决问题的方式为什么是这样?你们心里想的到底是什么?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虽不唯钱是命,但一切向钱看的做法已是现实,有许多留守儿童长期以来只是被喂饱穿暖,心理问题却都被忽视,父母不关心,老师不注意,老人不懂得,无人关爱,没人沟通,网络世界成为了孩子们最受欢迎的世界。因为在那里,他就是主宰者,是赢家。在我们这种没有网络的地方,为什么也会出现这么极端的事呢?我问了一下,他们很不在乎地说,咱们这儿的老师当学生有错误的时候不都这样吗?有的家长也是这样。

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物质生活,但粗鲁的、暴力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还不能改,民主法治意识淡薄。市场经济中,彰显个体意识迎合了封建专制中的某些思想,这在当前的中国农村有适宜的存在的土壤,特别是在经济落后的农村,不仅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文化本身还有历史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当代的文化,主要反映现实的经济结构,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会保留历史上已有的某些意识形态的思想因素和材料,虽然它可能不会长久地存在。市场经济必须和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经济基础建设的同时,狠抓教育体制的建设。邓小平说过,“精神文明也很重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不可偏废一方。”学生的心理问题亟待解决,教育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必须尽快处理。

一个国家社会的风气是孩子成长的大环境,封建社会的陋习,经济浪潮中的不良风气,各种意识的掺杂都会影响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如果学生得不到好的、正确的指导,会走向极端,国家和社会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马克思总结出:社会经济发展有三种历史形态,即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与此相应,人的发展也有三个历史阶段:人的依赖关系、人的独立性、人的自由个性。我们应积极促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学校是思想传播比较集中的地方,也是培养品行的地方,更是一个孩子梦开始的地方。我们的国家与社会和家长有责任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安宁的环境来生活和学习。

查看全文

经济改革背景经济教育改革路径

[摘要]经济教育改革需与现实的经济改革背景深度对接,且掌握教工作关键点。以具体的问题为导向,设计改革的路径与方法。即以经济改革背景为参照,创新经济教育模式。基于宏观视域,构建国际化的经济教育体系。动态了解经济业态变革,有效掌控经济教育改革尺度。基于此,有策略和有方法地进行经济教育改革,基于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助力我国经济获得稳定且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改革;经济教育;改革

新一轮的科技与经济变革,使人们的工作方式与消费习惯等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改革,关乎国计民生,更影响着新一代年轻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方式。教育工作者必须形成与时俱进的育人理念,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对经济教育进行科学的创新与改革。应对新经济发展形势,既要发挥获得技术与智慧的支持,还需在个体人员的思维上进行引领。尤其,新经济环境下,经济教育的改革需体现适度超前性,构建具有引领性的教育新模式与新体系。

一、基于经济改革背景下的经济教育改革的关键点

(一)经济教育需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新经济环境下,经济教育工作的开展,既要注重夯实教育对象的理论基础,还需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我国“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倡议的提出,是对经济改革的积极响应,更是改革开放的新手段与新方向。经济教育目的,体现在新经济形态下创新型人才的极大满足。利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与手段,为国家和社会培育出可利用经济学知识改变行业与商业形态的人才。因此,必须基于专业课程内容做好教育深化改革,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

查看全文

热点经济与农民经济法制教育探讨

摘要:在农村地区,农民的法制意识比较薄弱,对经济法制的内容基本上不了解,也没有具体的意识,同时我国农民经济法制教育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长期发展下去不仅影响到我国新农村建设,还影响到农村的和谐、稳定,尤其是在当前热点经济环境下,对农民经济法制教育至关重要,所以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经济法制教育内容,从而更好的巩固我国依法治国的地位。本文主要概述热点经济,分析农民经济法制教育的意义以及当下农民经济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农民经济法制教育提出具体的措施,即完善农民经济法制教育内容,以经济发展推动农民经济法制教育,创新农村经济法制教育形式。

关键词:热点经济;农民;经济法制;教育

经过多年的法制宣传和教育工作,我国农民的法律意识有了一定的提高,学会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在热点经济背景下,各种经济法律问题不断暴露出来,加上我国农民整体的法律素养较低,不仅影响到我国法制建设,还影响到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当下必须要对农民进行有效的经济法制教育,这样才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热点经济概述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经济发展成为当下首要问题。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行业发展不均衡,经济出现“二元化”现象,部分领域经济发展迅猛,部分领域经济则发展缓慢等问题。改革开放提出了首先要注重效率,然后由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在不断加大,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贫富差距更大。另外,在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各种不规范现象,从而引发出各种如资源消耗过大、就业难、大气污染严重和生态受损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还导致各种经济犯罪事件不断增加,进而严重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在热点经济背景下,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的素质和品质特别重要,尤其是经济法制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个健康和谐的市场经济环境,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农民经济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财政分摊教育经费经济学思考

摘要:本文在厘清教育产品属性与财政责任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与分配“新体制”存在的问题,并对教育经费投入与分配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城乡义务教育;教育经费;省级财政;均衡发展

一、前言

新教育制度的实施,我国中央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普及高度重视,提出对农村教育财政统筹的主体由乡级政府变为县级政府的方针。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县级政府经济相对落后,中央政府因此也加大对贫困地区县级政府的财政支持,以解决义务教育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本文从经济学视角出发,分析中央政府对县级政府财政支持及县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分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教育产品属性与财政责任

(一)义务教育产品属性。义务教育就制度而言,它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由政府承担“最低限度”的教育投入,从根本上保证义务教育的公平性特点,充分体现了其公共产品的属性,而超出“最低限度”的教育支出,又可看作私人产品,这部分支出主要由家庭承担。所以义务教育具有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双重属性。首先,义务教育属于对社会的生产及发展有益的公共属性产品,属于强制性教育。我国规定每个人都需要接受9年义务教育,保证全国人口素质稳步提升,所以义务教育阶段其公共产品的属性较强,私人产品属性表现较弱,这也是国家大力推行免费义务教育的结果;其次,义务教育提高群众的整体知识水平,为贫困地区的人提供了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通过学习受到良好的教育,解决农村人口就业难,没有高新技术人才的问题,对缩短贫富差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优化教育资源的配比,是实现全国义务教育的关键,体现义务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二)义务教育财政的基本任务。1.义务教育经费的充足供给。我国科技虽然发展较快也相对发达,但是对于欧美国家来说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位置,关键原因就是国民教育的整体落后,我国以1.4%的世界教育经济比重,教育着世界23%的人口,如此大的教育基数拉低了我国的整体教育水平。我国教育经费是由中央调配、各地区政府逐级分配的模式,主要教育收入是城镇税收、集体慈善捐赠及个人捐赠组成,其中地方教育附加费是主要的教育经费来源。对于贫困地区来说税收少,可投入的教育费用也相应减少,此时就需较富裕地区政府在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合理分配教育经费。衡量义务教育经费的充足与否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1)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对比于世界的平均水平;(2)参与义务教育的人均费用,落实到人、服务到村,政府教育部门财政收入与支出的比例;(3)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及升学率也可以表现出教育投入是否充足。从此三点大致方向可以估算当地政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是否到位。2.义务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给。教育公平包括了教育质量的公平、教育机会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及教育权利的公平。例如:目前我国东部地区的教育水平与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差距十分明显,此现象是区域教育的不公平引起的。城镇地区与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相比也是相对较高的,不少农村学校不仅缺乏基本的教学材料,师资、校舍、饮食条件等都存在极度匮乏的现象,这是城乡教育不公平的体现。所谓公平,就是公民应该享受的权益,需要政府及社会以一视同仁、毫无偏私、无差别地对待原则,分配公共权利。义务教育的关键问题就是基础教育分配的公平性,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缩小各地区教育差异,帮助贫困地区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都是义务教育公平性的一种表现。“教育强则国民强,国民强则科技强,科技强则国强”。义务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给能为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的基础。3.义务教育资源的有效使用。在我国义务教育制度全面普及的今天,如何将义务教育资源有效合理应用,保证每个公民享受公平的义务教育,是政府努力的目标。政府部门需按照教育法相关规定,统筹谋划,缩小各地政府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使各地方政府办学水平及管理水平达到“标准化”。可从以下几点实施:第一,省、市、县各级政府分工明确,按照各自的发展水平及财政实力划分管理区域,利用有效的资源最大化地完成义务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明确义务教育的政府责任,缩小各地区间义务教育的差距。第二,确保教育均衡发展,改革义务教育的评估政策。在我国很多省、市、县都出现了所谓的“重点”学校,“重点”学校在师资力量、硬件设施上都远远高于农村地区,造成了学校之间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差异,长此以往形成了农村与城市地区不同的办学评估政策,拉大了城市与农村教育水准的差异,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各地教育资源的有效使用。第三,义务教育的有限性制约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合理的资源配置平等地分配给各地学校,对相对偏远落后的学校给予更多的资源,以减小各地区学校间的差异。第四,教育离不了人才的输送,建立科学的教师分配制度,对教育薄弱地区多输送专业能力更强的教师。只有在教育经费及人才输送上合理分配,才能更好地实现义务教育资源的有效使用。

查看全文

经济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研究

【摘要】这为经济教育改革提供契机,需要经济教育培育具有高素养的人才,进而促进经济生产的高效性。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经济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相融合,能够实现这一人才培育模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综合素养,使学生成为高素养的经济型人才。对此,本文着重分析市场经济背景下经济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提出市场经济背景下经济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路径。

【关键词】市场经济;经济教育;道德教育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经济教育与道德教育具有密切联系,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经济教育是为社会发展培育经济型人才,渗透道德教育,有助于健全人才的综合素养,实现经济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相融合,不仅是对经济教育教学模式的一种变革,也是提升人才道德水平的需要。实现经济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相融合,培育具有高素养的经济人才,这对社会发展、生产十分重要。因此,应重视经济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相融合,进而使人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1市场经济背景下经济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1.1市场经济的解读。市场经济是以发达商品经济为运行机制,以市场为基本的资源配置为导向,调整产品的交换、生产、分配等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内涵包含:一是多层次,保障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二是以市场受到与计划受到相融合的宏观体系;三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方面调控企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共发展模式。市场经济的特性的一是公平竞争的经济;二是主体多元化的经济、三是契约化的经济。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必然会涉及到道德教育的影响与冲击,个体是参与到市场经济的主体,其品质、素养决定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2经济教育与道德教育关系。首先,不相容论,该理论认为经济活动与道德是不相容的。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各个方面的机制处于混沌状态,道德教育在此状态下不能够起到积极影响,反之,还会阻碍市场经济发展。其次,多元化论,该理论认为市场经济与道德教育在利益形成方面具有多元化格局。市场经济与道德教育在多元化理论下,是共存的,道德教育影响到市场经济活动,而市场经济的成败,取决于道德教育,在此理论中,呈现多元化趋势,诸如观念、规范、评价等模式,是与市场经济共存的。最后,代替论,这种理念将市场经济原则、规范推进到经济发展领域中,“利益”并非市场经济唯一的可行性因素,而道德教育能够在其中取代代替性作用,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其中,能够以个体的人格魅力为导向,促进市场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1.3经济教育与道德教育融合的意义。从上述分析能够看出,经济教育与道德教育密切相连,道德教育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起到决定性的因素。同时,道德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只有具有高道德素养的人才,才能够以其自身才能,生产出具有高品质、高效能的商品。市场经济背景下,教育领域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有必要在学生学习阶段,将道德教育渗透到经济教育中,让学生知晓市场经济中的德育教育内容,让学生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能够坚守自身职业操守,提升自身人格魅力,进而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2市场经济背景下经济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路径

查看全文

经济教师教育动因分析论文

[摘要]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动因能否由外在压力转化为内在需求,这是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能否保持永久生命力的关键。而这一转化的实现取决于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偏好程度、支付能力及投资收益率等因素。因此,政府部门须确保并增加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在教育这一行业切实引进市场机制,从推进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及探索多种继续教育模式等方面去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动因;需求;经济学。

一、问题的提出

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在我国开展已有十多年,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其中之一便是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动因问题。现在有许多观点认为,一些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识不够及培训方所提供的继续教育的质量问题是导致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动因有偏差的重要原因。然而,笔者以为,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这一活动。我们知道,教育具有鲜明的经济属性,它会生产劳动力,是一种产业,是一种消费性产品,更是一种生产性投资。作为新的教育实践形式的继续教育,虽然行政属性浓厚,不能以市场行为视之。但仍旧具有经济属性,是一种经济活动。中学教师则是这种经济活动的主体,作为经济主体,他们具有完全的理性,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的动因是由他们对继续教育的需求程度决定的。需求程度越高,内在动因越明显;反之,则外在动因越明显。经济学中,需求既包括消费需求也包括投资需求,故本文拟运用一般消费需求规律和投资需求规律,对我国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动因做出经济学分析。

二、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消费需求的分析

经济学上,消费需求简称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能购买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由此可见,需求是指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影响需求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1.消费者偏好(即购买愿望)。“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就会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反之则相反。而消费者的偏好取决于商品满足消费者需要的程度或商品对于消费者效用的大小。某种商品越能满足消费者需要,其效用就越大,则消费者偏好越强,对该商品需求就越旺。2.消费者支付能力。所谓消费者支付能力是指消费者收入水平与商品价格之差。一般来说,消费者收入越高,商品价格越低,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就越强,对商品的需求越大,反之则相反。对中学教师而言,他们对继续教育的需求程度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查看全文

邓小平教育经济思想探究论文

一、教育的经济战略地位

邓小平作为我们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以一个伟大政治家的战略眼光和科学态度,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视野,把教育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范围和宏观战略高度上,把教育摆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背景下,一方面突出强调教育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另一方面强调教育按照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要求改革和发展教育,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教育的经济功能

邓小平肩负着如何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他根据国内主要矛盾已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经济文化日益增加的需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以及国际上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关注并致力于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指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1〕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现实需要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和新态势,邓小平做出了将工作重心由政治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抉择。不仅如此,他还高瞻远瞩地洞察到一个国家的教育状况是衡量社会经济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因此主张大力发展我国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认为教育的发展程度和发展质量不仅关系到教育事业,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未来。他认为在实现“三步走”经济发展宏伟目标的工程中要讲战略重点,其中的“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这一战略重点“是关键”。〔2〕这是因为“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3〕。改革开放的中国要走向现代化,必须发展国家的经济,发展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改变过去把教育简单归属于“上层建筑”,把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单单突显教育的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忽视教育经济功能的态度和实践。邓小平敏锐地把握着这一时代的脉搏,在他的教育经济思想中,对于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教育的经济性、教育如何为经济服务、如何依据经济发展需求促进教育的发展等问题有许多非常精辟的论述。他不仅将教育的发展看作是百年大计,看作是一种基础产业,看作是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龙头,他还旗帜鲜明地主张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来。

即使在教育的政治属性方面,邓小平也从经济的角度论述其存在的意义。他说:“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4〕因为人的劳动能力中既有技术文化上的因素,又有思想道德上的因素。因此,“我说人的因素重要,不是指普通的人,而是指认识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为之而奋斗的有坚定信念的人。”〔5〕我们的社会主义教育要体现时代特色,满足现实需要,就要在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技术水平的同时,确立建设者的社会主义信念,不仅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还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对内服务于社会主义的安定团结,对外增强我们抵制“和平演变”、“西化”和“分化”的能力,从而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保驾护航、鸣锣开道,这是教育与经济建设互动发展的又一结合点。在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已进入以改革开放为中心的新时代,教育具有的政治属性已经不能脱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建设就是当前最大的政治,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是对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加强和深化。

(二)人力资源开发是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动力

查看全文

邓小平教育经济思想探索论文

【内容提要】邓小平教育经济思想把教育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范围和宏观战略高度上,把教育摆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背景下,一方面突出强调教育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另一方面强调教育按照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要求改革和发展教育,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关键词】邓小平/教育/经济

【正文】

在社会的重大转折时期,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邓小平为了社会主义祖国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了顺利实现旧的计划机制向新的市场经济的转变,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他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作了精辟的阐述,这一系列极为重要的思想包括教育的经济、政治、文化和体制等方方面面。邓小平的教育经济思想体系,作为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其深刻、丰富的内容,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有其理论发展的清晰线索,它使广大干部群众从过去一个时期盛行的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脱出来,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目标的胜利实现作了重要的思想、路线和政策准备,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列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原理与我国教育在新时期的实际条件相结合的结晶,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宝库的丰富和发展,是发革和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制定教育战略、方针、政策的思想理论基础。鉴于邓小平教育经济思想的博大精深,在此仅对邓小平如何站在社会主义中国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教育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处的战略位置,以及如何据此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等教育经济思想作一粗浅探讨。

一、教育的经济战略地位

邓小平作为我们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以一个伟大政治家的战略眼光和科学态度,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视野,把教育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范围和宏观战略高度上,把教育摆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背景下,一方面突出强调教育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另一方面强调教育按照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要求改革和发展教育,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