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5 04:55: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经济建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经济建设

经济建设思考

党的**届五中全会《建议》,规划了我国跨世纪的经济社会发展蓝图。要使这一宏伟蓝图变成现实,关键是党的领导,取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如何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这是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围绕经济抓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提高思想认识。

能否做到围绕经济抓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促进经济发展,首先取决于这方面的认识。一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要求。经济建设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从根本上说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围绕和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党的基本路线所决定的。只有抓住经济建设中心不放,其他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才能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实践证明:坚持这个中心,国受益、民得利;背离这个中心,国遭损、民受害。因此,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个中心,不能有任何动摇。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也不能例外,要围绕这个中心开展工作,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经济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靠党的领导作保证,要靠党的基层组织发挥作用去实现,在新旧体制转轨阶段,在“四化”建设当中,乃至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中,都要坚持党的领导。党的基层组织处于重要地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建设和经济建设是互相作用、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经济建设,不能离开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不断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二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工程。党的**届四中全会,从提高党的新时期的执政水平,巩固执政地位的高度,向全党提出了建设新时期伟大工程的历史性任务。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实施这一伟大工程的基础。动员、宣传和组织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要靠党的基层组织;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要靠党的基层组织;完成“四化”建设大业,还是要靠党的基层组织。我们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一系列工作要靠党的基层组织去完成。因此,整顿建设好基层党组织,使其真正发挥核心领导作用,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基层政权的一项最基本的任务。三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落实“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可靠组织保证。党的**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九五”期间和到2010年的宏伟发展目标,强调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今后15年,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要再上一个新台阶。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要靠政策、靠科技、靠投入,所有这一切,最终都要靠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去落实。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根本、是关键。保证党的**届五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把农村经济搞上去,把小康建设抓上去,最重要的还是要下功夫把基层组织建设好、整顿好。四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一项战略措施。随着新旧体制的转变,引发了一些新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党的基层组织处在“前沿阵地”上,基层党员、干部与群众朝夕相处,是群众了解党、认识党的“窗口”。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的作用如何,形象怎样,直接关系着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凝聚力,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就必须下大气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二)围绕经济抓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

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状况,决定围绕经济抓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水平。同志指出: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素质,已经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由此可见,党员干部素质的提高是极其重要的。党员干部素质应包括五个方面:一是要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二是努力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特别是工农群众,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三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开拓进取,具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四是模范遵纪守法,保持清正廉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自觉拒腐防变,坚决反对消极腐败现象;五是树立起刻苦学习,勤奋敬业精神,不断加强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具备做好本职工作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要达到以上五项基本素质,一是坚持学习。要学习政治理论。最根本的是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要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通过培训和自学两种形式来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对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党员、后备干部进行集中培训;针对担子重、工作忙的党员干部,以党委为中心根据每个时期的学习重点,编制理论学习要点,鼓励以自学为主,坚持学用结合,从而有效地提高党员干部素质。要学习业务知识。重点是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学知识、法律知识、历史知识和专业知识等。二是重视实践。按照出题目、给任务、严要求、勤检查的办法,给党员干部压担子,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提高党员、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解决好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关键性问题。要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同理论学习、业务学习联系在一起;要把发展县域经济面临的形势任务、自己的工作和思想实际,同理论学习、业务学习联系在一起。并以此达到指导实践的目的。

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具有长期性、紧迫性、必要性的特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端正党风所必需的,是党性、宗旨所决定的。因此,必须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支撑点和落脚点,通过开展深入持久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使广大党员、干部尽快具备党员干部的五项基本素质,以适应围绕经济抓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

查看全文

服务经济建设思考

组织工作如何更好地服务全旗经济建设,是摆在组工干部面前的重要课题。同时也为全旗组工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组织工作服务经济建设,是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要求,是不断增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迫切需要,是加快经济与社会发展变化的可靠保证。组织工作服务经济建设,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经济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作为组织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围绕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和战斗力,从而为经济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1、围绕经济发展,选优配强班子、用好干部,为经济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组织路线为政治路线服务,就是要自觉地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组织保证。实践证明,最根本的生产力蕴藏于班子和干部中。只有把班子配强,把干部用好,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一是配强班子、特别要选配好“一把手”,打牢服务经济建设的组织基础。在班子配备上,坚持用事业选择人,靠实践锻炼人,把加快经济发展与班子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让管干部的参与经济工作,让管经济的参与提出用人意见,在坚持干部政策的前提下,谁能把经济搞上去就用谁。在班子调整时,应加强对班子考核,对班子实行位次管理、末位淘汰,按照优势互补原则,注意把每一个班子特别是各党委和政府经济综合部门班子配优配强,让班子充满活力。在具体调配干部时,既要注重干部条件,又要不拘一格,唯才是举,不图虚名,确保每一个班子都适应加快经济发展的要求。在选配各党委和政府经济部门“一把手”时,应本着一切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原则,把那些既有较高的思想品德修养,又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知识,懂经济,会管理,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具有开拓精神,不墨守陈规,善于创新的干部选拔到“一把手”的岗位上来,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组织工作出生产力,选好一个干部、配好一个班子,往往就能够发展一方经济,保护一方平安,造福一方人民。而选错用错一个干部,就会给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带来损失甚至危害。因此,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提高组织工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力。

二是看政绩、重民意,充分调动各级领导干部服务经济建设的积极性。政绩是干部责任心和工作能力的综合体现。民心是杆秤,政绩的真假虚实,群众看得最明白。在政绩评定中,坚持让能干事、干成事的人当领导干部,引导和激发广大干部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把经济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完善干部实绩考核机制,量化实绩指标,树立以政绩取人的用人导向。

查看全文

经济建设思想

一体制问题

建国初期,我国财政经济困难,人民政府的收入远远不敷支出,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投机资本在新解放的城市中继续兴风作浪,物价继续飞速上涨。为从根本上稳定物价,做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和市场物资供求平衡,1950年3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全党保证实现〈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的通知》,政务院也颁布了一系列政策,规定财政收支等方面统一集中到中央。至4、5月间,全国财政经济工作实现了统一,财政收支接衡,通货膨胀停止,物价日趋稳定,为安定人民生活、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当时实行的这种由中央政府统收统支的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在一定时期是非常必要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统得过死的弊病也日益显现出来。是较早对此提出意见的中共领导人。1956年6月6日至13日,在沈阳、抚顺视察工作,听取了辽宁省委、沈阳市委、抚顺市委和所到工厂、农业合作社负责同志的汇报,并召集了民主人士座谈会。6月19日,他在给刘少奇转的报告中说:过去上边统得太死。国营工商企业由中央各部和地方实行双重领导最为合理。实行双重领导后,在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支问题上,流通税和国营企业利润应作为中央的财政收入。但为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可在企业利润中给地方一定的提成。国营企业的支出仍由中央担负。1957年1月9日,在广西南宁向省财贸、农业、工业、民族等部门了解情况,与民主人士交谈并参观了农场和合作社。15日,在给中央和的报告中,鉴于广西在土特产收购上设置许多人为的障碍,严重地打击了群众的生产情绪的状况,他指出:有些东西统得太死,既得罪了人民,又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归结起来仍然是体制问题,条条各行其是,块块无权干涉,地方上既无权又无钱,说话无力,办事困难。必须给地方以应有的权力,在税收方面应作适当的减免,使农民有利可图。同时对收购价格也应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有赚有赔、不赚不赔和以赚补赔的扶植方针。1962年5月至6月间,视察了陕、川、甘、滇等地。他了解到,自农业六十条贯彻以来,公社和大队相继划小,脱产干部和补贴工分的干部相应增加,不少大队干部提拔为公社干部,生产队干部提拔为大队干部,一些生产队的领导因此削弱了,群众反映“坐轿子的人多了,抬轿子的人少了”。针对这些情况,6月20日,在给邓小平转中央的报告中提出了他的意见县以下的体制,应当考虑进行一些适当的调整。公社应该大些,生产队应该小些。目前是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生产和分配的繁重任务,都在生产队一级,公社和大队的任务,则相对地减少了。因此,公社应该大些,最好是一乡一社,或者更大一些,公社由县直接领导,公社以上不再设区,这样既利于精简,同时还可以抽出一大批干部来充实基层。此外,现在大队干部的工作任务不多了,应该固定到各生产队,多参加劳动,少补贴工分。刚刚诞生的新中国,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强调把财力、物力都集中在中央,以便统筹安排,解决国家重点项目建设所急需的资金。这在当时是权宜之计,但是因此也过多过死地限制了地方的积极性。通过多年来到各地的调查研究,较早地发现这种经济管理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弊病,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这对于中央讨论修改制定经济管理体制的有关政策,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克服人浮于事的现象,消除官僚主义,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农村经济

建国初期,财政拮据,人民的吃穿用全面紧张。深感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要摆脱贫困面貌,就必须搞活农村经济,大力发展副业生产,活跃集市贸易,全面发展多种经营。1957年1月至5月,视察了海南、两广、云南、四川、东北等地。他在向中央并的报告中提出,应该广泛推广在农业合作社种植经济作物,使农业社的粮食生产、经济作物以及种茶、养蚕、养家畜、家禽等副业三者多样性地结合起来。20世纪60年代初,对自然灾害和“”所造成的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而带来的严重困难局面,党和国家领导人进行了反思。1961年1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通过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这次会议,对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传统作风,纠正“”的错误,是一个重大的转折。1962年11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发展农村副业生产的决定》。针对几年来有些地方忽视对副业生产的安排,使集体和社员个人的收入都减少的状况,《决定》指出,恢复和发展农村的副业生产是当前巩固集体经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愈加重视开展调查研究。1963年他视察了江苏、浙江、两广、湖南、湖北等地,根据所见所闻,提出了在以农业为主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发展集体和家庭的副业生产的主张。1963年5月13日,在写给、刘少奇等人的信中提到,应当十分注意发展集体和社员家庭副业生产,否则不仅浪费了劳动力,而且对集体经济的巩固也是不利的。应当发动生产队积极组织多种副业经营,并且应当允许社员个人搞。要把恢复副业生产、加强短途运输和活跃集市贸易三者密切结合起来,加强合作社的收购工作,疏通渠道,以促进城乡互助,内外交流,这样就会更有利于我国农业和工业的迅速发展。1964年1月至4月,以78岁的高龄,用了3个月的时间,视察了华东、中南以及贵州、河北等13个省、市和自治区,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和他自己的观察,不断形成独到的见解。4月23日,他在给党中央并的信中说:在加强工业支援农业的同时,农业生产也必须在以粮为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南方,特别是亚热带地区更是适宜于发展多种经营。只有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发展了,农业才能为工业提供更多的原料,为国内市场和外贸提供更多的商品。同时,公社生产队也能增加收入,增加积累,用以扩大再生产,反过来又为工业开拓市场。因此,只有粮食和经济作物、多种经营全面发展了,才能更好地实现城乡互助,内外交流,才能使农村经济进一步活跃起来。实践充分证明,倡导的有关搞活农村经济的思想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来探索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道路的。

三林业问题

20世纪50年代初,视察全国各地时,通过调查了解,深深体会到林业工作的重要性。1952年10月24日,他在给的信中强调,在加强木材采伐工作的同时,应认真做好林区的抚育更新工作,随伐随种,使幼树及时生长,能够衔接上长远的采伐计划,大力进行造林工作。要普遍发动群众造林(包括造水源林),规定用材部门在一定时期(30年或40年后)完成自给木材的任务。1957年4月18日,致信党中央并:西南几省和长江以南各省,气候温暖,雨量充足,林木生长很快,如桉树、马尾松等,十年就可以成材

查看全文

建设局经济建设服务计划

一、指导思想

20*年是县委提出“一城三地”建设推进年,是镇党委、政府提出的打造“开放*、实力*、特色*、和谐*”的提升年,*镇经济建设服务中心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平台建设、技改投入、招商引资、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加快推进全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确保工业经济健康平稳、较快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

二、工作目标

全镇工业增加值,确保增长10%,力争增长12%

全镇规上企业工业利税,确保增长8%,力争增长10%

全镇工业生产性投入,确保完成6亿元,力争完成7亿元。

查看全文

经济建设农业经济论文

1加快农业经济改革措施,推动农业产业化调整步伐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体制,必须将农业经济建设作为党中央改革的重点。贯彻实施“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增加农民收人为核心,实现农民致富,加快进行农业经济的改革,立足于本地发展,立足于发展区域性的特产农业。以市场需求为根本,将本土的农产品做好,精益求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以好产品为主旨,进一步扩大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改革,加快产业化调整步伐。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2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共同致富。农业是发展之根本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不断进行,农民的社会地位也正在逐渐提高。更好地建设农业经济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党和中央要贯彻落实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措施,因为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就无法真正落实到新农业经济建设中去。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因此,在建设农业经济过程中,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见,以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为根本,不断发展建设农业经济,为农民最大限度的谋福利。

3贯彻落实党中央出台的各项政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建设农业经济首先要加强对农民文化事业建设的投人,党中央出台政策提高农民的文化程度,各地方政府应当加强监管实施力度,贯彻落实党中央出台的政策,通过不断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农村的教学质量,加强农村医疗设施建设,实现“人人有保,人人可保”。其次,要加速实现农业经济多元化,通过对基层的监管,开辟多元化渠道,严厉打击偷税漏税等行为,以此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保障农民生活,实现共同富裕,最后要积极开展“家电下乡”等福利活动,为农民谋福利,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维持农业经济和城市经济之间的平衡关系,维持社会整体的稳定。

查看全文

农业档案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建设

【摘要】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建设。颁布施行了诸多农惠农政策,有力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了大量农业档案资料,真实记录了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的历史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有必要加强农业档案管理,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建设。

【关键词】农业档案管理;农村;经济建设

农业档案,是指在农业生产实践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具有较高参考价值和保存价值,并遵循归档制度实施集中管理的各类文件材料。农业档案具有多样化的形式,涵盖文字材料、图纸、照片以及各类农业标本、实物等。同时,农业档案种类极为丰富,涉及种子档案、农作物栽培种植档案、林业档案、水产档案以及畜牧业档案等。农业档案能为农业生产实践活动提供科学指导,能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助力。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业档案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建设。

1加强农业档案管理的意义

加强农业档案管理,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能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当前,我国政府日益推进了“三农”工作的进程,各级政府致力于促进农业生产的良好发展,以促进农民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实现精准脱贫。农业生产发展涉及诸多因素,需要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同时,需要参考农业档案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和全面掌握农村土地资源、农业发展现状、农村劳动力数量以及农民收入等各项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农业生产发展的综合分析和统筹规划,科学指导农业生产实践[1]。2)能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助力。农业现代化建设,是指将传统农业转化为现代农业,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设备发展农业生产,构建优质高产的农业生产体系,促进农业生产的良好发展。加强农业档案管理,能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的参考信息,有助于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调整,有助于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进而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助力。

2加强农业档案管理的措施

查看全文

革命老区生态经济建设研究

摘要:左右江革命老区面临生态恶化与加快经济发展的双重挑战,需要超常规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摆脱“脆弱—贫困”恶性循环。论文拟以左右江革命老区整体研究,重新审视左右江革命老区发展思路。以生态文明的视角,利用循环、低碳、绿色经济理论,重点分析该地区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促进左右江革命老区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左右江革命老区;生态文明;生态经济

2015年3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批复》,原则同意《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2015—2025年》。批复要求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产业集聚、经济繁荣的活力老区。《规划》要着力加强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产业集聚、经济繁荣的活力老区;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创新生态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打造天蓝山青水净的美丽老区;着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城乡统筹与区域协调发展,弘扬老区革命精神与民族文化,打造全国旅游文化示范的文化老区,努力探索革命老区跨越发展、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加快老区开发建设步伐,增强老区自我发展能力。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对左右江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高度重视,加快振兴左右江革命老区,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三五”的主要任务之一。并且,政府也意识到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以生态文明的视角,利用循环、低碳、绿色经济理论,研究该地区生态经济建设的问题,对于促进左右江革命老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相关理论分析

对生态文明问题的重视源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第一次提出“循环经济”。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第一次提出了“低碳经济”。国内不断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研究主要有:2001年廖福霖著《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2005年沈国明主编的《21世纪生态文明环境保护》,2007年姬振海主编《生态文明论》。2007年,中共十七大确立了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生态文明建设现实问题的探索和思考进入全新阶段。不少学者对生态文明有进一步的研究。如,2009年严耕、林震、杨志华著《生态文明理论构建与文化资源》等。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2012年12月,全国首家“美丽中国”研究机构———四川大学“美丽中国”研究所正式并《“美丽中国”省区建设水平年度研究报告(2012)》、《“美丽中国”研究所城市建设水平年度研究报告(2012)》。2013年四月起,广西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美丽中国的大背景展开理论研究。如刘佳奇(2012)对“美丽中国”的价值解读;许瑛(2013)对“美丽中国”的内涵、制约因素及实现途径的研究等等。第二是从“美丽中国”每个侧面展开研究。如人民日报2012年11月26日第017版发表文章《建美丽中国靠制度先行》。第三是以省市县等行政单元展开的研究。如各地以“美丽乡村”为主题展开的研究。如汪彩琼(2012)关于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谢培秀等(2012)———《湖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及对安徽的启示》,认为安徽美丽乡村建设应当从产业支撑、富民为先、环境和谐、机制创新、项目切入和科学管理六个方面着力。综上所述,学者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越来越引起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研究也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学者们都是以注重于国家、省、市、县等行政区划单元展开研究,鲜有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从区域协调整合整体上来研究。第二,鲜有学者结合十八大报告的内容,针对民族地区,深入剖析区域特色,结合区域特色来展开相关的研究。因此,本次研究以左右江革命老区进行整体研究,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理论,结合革命性、边疆性、民族性,资源富集区、大石山区、珠江水系的上游等特征,多层面探讨各种因素、各个方面与美丽左右江革命老区建设的关系,揭示美丽左右江革命老区建设路径。其次,试图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在左右江革命老区作为一个整体展开研究,研究的区域具有内容创新性。

二、左右江革命老区生态经济建设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论文

一、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辩证关系

(一)国防建设必须依赖于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认为,战争是政治通过暴力手段的继续,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则是政治作为阶级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关系的根源。高度发达的经济水平需要有相应的基础设施,较完备的基础设施也是国防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大的国民经济能够为国防建设提供大量的资金、物资和优秀人才,能够有效地改善国防设施,更新武器装备,加大国防科技投入,从根本上提高国防力量。

(二)经济建设所必须的安定的国内外环境来自国防实力的增强和发展,国防建设是经济建设的保证

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有国家就要有国防。同志曾说:“一个巩固的国防是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纵观历史,一国的强盛莫过于一个强大的国防力量作后盾。如果国家的国防实力不强,其安全就会受到威胁,经济建设就无从谈起。每个国家无论大小都把国家的独立自主、领土完整和经济建设视为国家的基本利益,而国防建设是保障三者的先决条件。

(三)国防建设为经济建设起着先导作用

查看全文

企业管理经济建设分析

摘要:市场经济体制运行机制下,对于当前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的深层次融合,当前企业管理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更具挑战性的变革。本文主要是从经济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的必要性分析入手,针对经济转型下的企业管理经济建设发展思路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和说明,并提出了一些经济转型背景下有效实施企业管理和经济建设的良好方式和手段。

关键词:经济转型;企业管理;经济建设;策略

一、前言

企业管理工作对于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企业管理,能够针对企业自身的各项经营活动进行全面有序的安排,为扩大企业生产,增强企业经济效益创设良好前提。现代企业需要不断强化和创新企业管理工作,从而更为有效的适应经济转型的各方面情况,为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提供较好基础。

二、经济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处在经济转型的社会背景下,企业需要充分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并将其和经济建设工作进行良好结合,将经济建设作为企业经营发展基本目标,强化企业的管理模式,并针对其进行全面优化和创新,增强企业的自身竞争力。以往很长一段时期内,企业所采用的管理模式,都是以国内经济建设为重要基础带动企业自身的发展,处在新时期的发展状况下,现代企业需要强化自身的管理目标和管理模式,促进管理模式更为接近世界经济建设的速度和发展的步伐,这样才能够促进企业保持长久稳定的发展。在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加快两个方面的转变工作,一方面是将封闭的发展模式转化为开放类型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是促进计划经济主导为市场经济主导的模式转变。

查看全文

县经济建设和发展建议

根据峡办字[2012]105号文件精神,我局召开了干部职工座谈会,对照年初目标任务,仔细回顾2012年民政工作,认真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拟定明年工作打算及具体措施,并就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出建议。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稳步提升社会救助水平

1、搞好低保普查监管。按照“畅通出口、严把入口”的要求,积极开展城乡低保普查清理,强化动态管理。一是重新入户调查。以村(居)、组为单位,集中时间、集中人力、分片包干,全面开展城乡低保普查,排查面达98%,准备核实了低保对象家庭基本情况和经济收入情况,并在村(居)委会人口密集地和低保对象居住地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二是重新分类分档救助。依据低保对象的家庭结构、致贫原因、经济情况对比情况进行分类分档救助,重点保障非常补对象中家庭成员为老、弱、病、残及单亲家庭。三是重新备案登记。实行零备案登记制度,健全了村(居)干部亲属享受低保登记台帐,全县465个村(居)干部全部登记在册,其中享受城乡低保的有114户214人。四是重新评议核准。认真执行“三级调查、三级评议、三榜公示”的审批程序,进一步健全城镇低保听证票决初审制度,逐步完善农村低保民主评议制度,对已享受的低保家庭进行定期评审,对新申报低保家庭进行无记名投票评选,实现了低保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标准有升有降,达到了贫困对象满意,广大群众满意的良好效果。目前,全县共清退城市低保193户299人,新增85户186人,保留2170户4227人;清退农村低保335户671人,新增468户812人,保留2688户4689人。

2、提高救助标准。从今年1月起,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分别提高至350元、170元,月人均补差水平分别达到235元、114.1元,分别发放救助金1022.8万元、529.5万元,惠及困难群众人数分别达43757人次、46383人次。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至2640元、2160元,发放五保金213.2元。城乡精减退职职工月人均救济水平分别提高至265元、225元,发放精减退职救济金43.5万元。按照福利机构抚养的孤儿每人每月1000元,城市散居孤儿每人每月570元,农村散居孤儿每人每月400元,散居残疾孤儿每人每月增加100元的标准,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补助资金58万元。坚持“救急救难”的原则,对低保边缘户和遭遇突发性事故致贫的家庭实行临时救助,救助困难对象72人次149000元。

3、完善医疗救助制度。按照县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县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工作的通知》(峡府办字[2011]102号)文件精神,进一步规范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对象医疗救助,实现了与城乡居民医保同步结算,有效缓解了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目前,共实施救助6807人次,发放医疗救助金562万元,其中救助城市对象546人次271万元,农村对象6261人次291万元。全额资助5485名农村低保和五保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资助金额16万余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