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监管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5 04:48: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经济监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经济监管

增强医院经济监管

一、当前医院经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成本核算效果有限

有些医院用部分成本核算的方法进行经济管理,由于其核算的局限性,在成本核算的内容上很难得以保证正确性,在人员支出、设备折旧、水电和维修费用等数据的统计上,由于实际情况和核算概念的差异,很难保证统计内容的完整性,这使得医院的成本核算称不上是真正意义的成本核算,不能为降低病人费用负担,增强医院竞争实力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实施全过程核算难度高,有负面效应

目前,医院成本核算仅仅是直接成本预算,对固定资产折旧和管理费用等间接支出没有计算分摊,还有些医院是为了职工分配奖金而核算,并没有通过成本核算来促进医院经济管理,为管理决策提供信息依据。

(三)高层次人才短缺,核算技术落后

查看全文

金融审计与经济监管研究

摘要:由对当前世界的金融危机和我国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分析得出,我国经济相关部门在金融审计与经济监管方面还存在一些监管不力、信息把握不准、资源浪费、职权不明等不足,针对金融审计与经济监管的不同职责以及二者进行协作的必要性,将金融审计与经济监管的相关职能结合起来,搭建一个经济金融审计和监管协作的平台,将二者的优势更大程度地发挥出来,使我国金融的安全性与效益型得到更好的保障,为我国金融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助力。

关键词:金融审计;经济监管;协作

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国家经济的合理有序运行在国家经济的管理与国际经济的稳步持续发展中至关重要,金融审计与经济监管部门的职能发挥是否得当又关乎国家经济是否能够稳步发展。在我国的金融审计与经济监管的部门中,由于在各自的职责权限、监管的范围、资源和信息互通互用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与疏漏,基于此,结合当前的国际国内金融经济发展的特征和新形势,以维护我国经济的稳定与安全为目的,阐明我国政府在经济方面将审计和监管合同协作的重要性,并且为搭建二者相协作的平台提出新思路。

一、金融审计与经济监管协作构架的构建

1、协作框架下相关部门的职能。由当前的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式来看,金融审计与经济监管的协作发展正成为一种世界发展新态势,金融审计的合理运行离不开经济监管的有效配合,经济监管的实施也离不开金融审计的协助。金融审计为经济监管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持,经济监管为金融审计的有效运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1]。将金融审计与经济监管进行合理的协作与联合,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必将在经济发展中取得非常大的经济效应和管理效益。应当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将金融审计归入到经济监管的大的较宏观的框架中,既能突出二者的职能又可以将二者协作之后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下图(图1)是金融审计与经济监管协作流程框架,该框架最顶端无疑是我国的国务院,整体强化政府在国家经济管理中的最高领导地位,显示出其独特性、独立性、综合性的特点,而下属的几个平行机构则分别是国家中央银行、国家金融审计机关、国家的经济监管机关,最下端则是我国的各大金融机构[2]。2、审计与监管职能倾向变化。在金融审计与经济监管的职能倾向上,政府的金融审计机构应当更注重再监督而监管机关则更注重直接的监督管理。金融监管部门负责金融企业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常规风险的监督和日常业务的管理等工作,将检查与制定政策的责任集于一身,这不仅减缓了经济监管部门的办事效率而且不利于内部职责的合理分工。我国的经济监管部门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具体受到哪种法律的制约一直没有确切的定论,经济监管部门受法律的制约性较小,监管权力则会因此而出现纰漏或履行职责时的懈怠,这在一定程度上滋生金融监管方面的腐败。金融审计机关与经济监管机关的协作框架的构建不仅要考虑到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还要从法律层面上来考虑,要根据我国的《审计法》《银监法》、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把权力限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3]。3、协作框架宏观分析。从宏观上看,政府在整个协作框架中处于主体地位,各个部门在其领导下有序地发挥着各自的职能。从微观上看,政府的金融审计突出自身的检查功能,审计机关不参与相关金融政策措施及法规的规定,也不干涉其他具体金融业务的运行与管理,其地位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金融审计的检查相对于经济监管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作为金融审计部门,它应该突出自身的检查功能,不应在惩处上加大职权,为了与经济监管机关的协调合作发展,应在一定程度上弱化金融审计机关的处罚职能。对金融审计部门审计监察职能的强化、惩罚处理职能的弱化,有利于加大该部门的内部控制力,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相对于金融审计机关,经济监管机关应加大其自身的惩处力度,完善处罚制度,积极引导各大金融企业合法经营,增强金融机构的遵纪守法意识、风险察觉意识。图2数据是我国2007—2017年六年间的金融审计总额,由图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金融审计数据呈现出逐年上涨的态势,基于此可以判断出该态势还会继续上升。

二、金融审计与经济监管应用优势分析

查看全文

平台经济监管体系研究

摘要:平台经济监管的主要问题在于,平台经济中存在政府和平台企业两个监管主体,这与传统的监管架构不匹配,为此我们提出了“政府监管平台企业,平台企业监管市场”的双重监管体系。文章主要针对政府监管平台企业这一环节,探讨政府如何区别平台企业,对不同类型的平台企业施以不同侧重的监管。

关键词:平台经济;双重监管;政府监管;平台监管;分类监管

一、引言

2018年8月,滴滴平台“温州女孩”事件再次将平台监管问题变为了热议的中心。平台经济下,平台企业已经在实际的经营活动中担当起了市场监管者的角色(Hagiu&Wright,2015;Rochet&Tirole,2006)。然而,现有的市场监管结构仍然是以政府机构的监管为主(李凌,2015),并没有为平台企业的监管提供相应的政策空间和实施机制。正是由于现行的监管框架难以容纳政府机构和平台企业两个监管主体,才造成了平台经济中常出现的过度监管或是监管空白的现象,进一步的导致了平台经济的运行出现了诸如出行服务类平台的安全问题、商品交易类平台的假冒伪劣问题以及互联网金融类平台的欺诈跑路问题。对于平台经济的监管,我们曾提出“政府机构监管平台企业,平台企业监管市场”的双重监管体系(Yong,Hua,Hangetal,2017;王勇和冯骅,2017)。这样的双重监管体系一方面可以理清两个监管主体的监管关系和监管侧重,减少过度监管或是监管空白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可以使政府机构和平台企业两个监管主体分别取长补短提高监管效率。本文将针对政府监管平台企业的这一环节,讨论政府如何对平台企业施以监管,才能使平台企业所运营的市场更加规范繁荣。具体的,政府对平台企业进行监管不能一概而论,不能用一套办法管理所有的平台企业。不同类型的平台企业有着自己的特征,因此,政府的监管也需要根据平台企业的经营特征和逐利特性(王勇和邓涵中,2017)进行分类监管。接下来,我们将平台企业分为商品类交易平台、服务类交易平台和互联网金融平台三类,对政府监管的不同侧重进行讨论。

二、商品类交易平台

商品类交易平台主要指的是可提供网络购物的平台,比如国内的淘宝、天猫、京东、当当等。这类平台市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假冒伪劣问题。虽然政府部门、平台企业一直在为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做出努力,但假冒伪劣商品仍然充斥着我们的网购生活。2018年2月,中国消费者协会《2017年“双11”网络购物价格、质量、售后服务调查体验报告》,指出“海淘”商品涉嫌仿冒较多,非“海淘”商品服装质量问题相对突出。而淘宝网也因为涉嫌销售假冒商品,再度被美国列入“恶名市场”黑名单。对于假冒伪劣问题的长久不治,主要还是因为政府部门和平台企业都有着自身的监管局限性。然而,如果二者能够建立联动,将监管资源合理分配,则定会大大改善这一问题。接下来,将从事前监管、事中监管、事后监管三个层面,梳理平台企业监管和政府机构监管的定位和重点。事前监管。政府部门的事前监管主要是设定平台企业的准入门槛。政府部门需要对平台企业的资质进行审核,判断平台企业是否有能力搭建市场、运作市场以及监管市场,继而进行备案等,防止出现欺诈钓鱼平台,浑水摸鱼以假乱真蒙骗消费者。平台企业的事前监管主要是限定与审核市场用户的准入,一方面,平台企业需要对市场中的卖家进行审核,查验卖家的经营牌照、经营范围以及经营规模等资质,另一方面,平台企业需要对市场中的用户进行审核,比如推动实名制注册与交易,避免存在机会主义行为的用户扰乱市场。事中监管。政府部门的事中监管主要是对市场的抽检,避免平台企业出现监管松懈、内部腐败的情况,帮助平台企业克服监管的局限性。平台企业的事中监管主要是使用大数据的手段,甄别假冒伪劣商品,识别存在潜在机会主义行为的用户,比如,根据商品的生产地点、运送路径等甄别假冒商品,根据用户历史行为数据,为交易对象提供参考与警示。事后监管。政府部门的事后监管主要是对市场中机会主义行为的用户进行惩罚,对平台企业施加连带责任惩罚。平台企业的事后监管主要是对市场中机会主义行为的用户进行惩罚,同时做好交易的善后工作。此外,政府部门和平台企业还应不断完善举报投诉机制。对于用户之间等纠纷,可由平台直接处理;对于投诉平台企业,涉及平台监管松懈与内部腐败问题的,应建立直接与政府部门沟通的渠道。对于监管的重点。政府部门的监管侧重应为:事后监管>事中监管>事前监管;平台企业的监管侧重应为:事中监管>事后监管>事前监管。首先,弱化事前监管,是鼓励行业发展与创新,提高审批效率的一种方式;其次,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平台企业重事中,政府部门重事后,这样更有利于强化平台企业的主体责任,促使平台企业承担起监管者的角色;最后,这样的监管布局有利于分别发挥政府部门和平台企业的优势资源,避免形成监管资源浪费和监管空缺,也避免了政府部门过多干预平台企业的经营,有利于政府部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改革。

查看全文

小议现代旅游经济宏观监管

随着我国国际国内旅游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家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对旅游经济的管理。在实践中,旅游管理不仅涉及微观旅游活动主体,包括旅游者和旅游企业的经济行为和决策,而且涉及到宏观旅游经济管理主体,即国家旅游管理部门的宏观决策与调控,而连接微观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桥梁就是旅游市场。因此,旅游管理既包括对微观旅游活动的微观旅游管理,对旅游市场活动的市场管理,也包括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宏观旅游管理,需要从理论上了解和掌握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职能、过程和特征,才能有效地加强和指导宏观旅游管理的实践。

一、宏观旅游经济的含义

现代旅游经济,是一个包括旅游消费活动、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旅游市场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经济子系统,是国民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系统论角度分析,旅游经济系统,既体现了旅游活动相关的各组成要素的集合,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见图1),还从动态角度反映了整个旅游活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性。

(一)旅游经济活动

旅游经济活动,一般包括三个层面的活动,即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和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第一个层面是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通常包括旅游者从购买旅游产品并离开居住地开始,经过一定距离的空间移动而到达旅游目的地,通过在旅游目的地的活动而满足其旅游需求,再返回居住地的全部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旅游者在旅游客源地选择、决定和购买旅游产品过程,只有当旅游者购买了旅游产品后才可能成为现实的旅游者;二是旅游者往返于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移动过程,实质上就是旅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旅行消费过程;三是在旅游目的地所有旅游活动的消费过程,是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主要内容,也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第二个层面是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主要指旅游企业为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有效进行,直接提供各种旅游服务的所有经营活动过程。由于旅游活动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因此必然涉及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许多企业。按照现代旅游经济系统模型分析,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可大致分为旅行商、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三部分。旅行商的经营服务活动包括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两部分,前者的主要职能是销售旅游产品,招徕和组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后者的主要职能是整合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要素,做好旅游者的接待组织活动等。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则按照旅行商安排的旅游线路,做好旅游者空间运送及旅游活动的所有接待服务活动。主要从事旅游经济研究、旅游规划设计和旅游行政管理。第三个层面是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主要是指旅游目的地政府旅游组织和其它非政府旅游组织,通过旅游行政管理、宏观调控、行业自律和中介咨询等活动,提供旅游信息服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环境,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实现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目的和旅游组织的管理目标。

(二)宏观旅游经济内容和特点

查看全文

融资监管论文:企业融资监管的经济诠释

本文作者:刘洪银工作单位:天津农学院

加强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监管的必要性

中小企业及其民间融资的特点要求政府履行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的监管责任,民间借贷市场只有在合理监管情况下才能得以规范、有序和完全运行。1.中小企业的外部性要求政府给与扶持中小企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正的外部性。首先,中小企业吸纳较大比率的劳动力就业,缓解了政府的就业难题。目前GDP占全国58.5%的中小企业创造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其次,中小企业是新创企业的雏形,有望发展成大型企业。如果中小企业存活率低也就表明创业成功率低,这将大大降低全民创业的积极性。创业创造岗位是就业政策导向,创业活动带动劳动力就业,产生了外部经济。新创企业的健康发展是创业者和政府的共同目标。再次,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是产业演进和经济转型的引擎。科技创业是新兴产业形成的根本,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推进产业升级。科技创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对经济转型产生外部性。承担经济社会管理职能的政府要享有中小企业溢出收益就必须扶持中小企业,保障中小企业健康发展。2.宏观调控要求政府将非正规金融市场纳入监管和调控范围货币政策的作用对象是正规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机构没有纳入宏观调控范围。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存在让金融市场重新洗牌。非正规金融市场的高利率和风险特性影响存款人的储蓄行为,经济理性的存款者会根据自身风险偏好特性选择非正规金融机构。这样,正规金融机构的储蓄量和可放贷量减少,政府调控标的规模缩减,宏观调控效率降低,调控目标将难以实现[4]。另一方面,产业政策效力也会削弱。一些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低端产业由于民间融资的支持而难以打压下去,而需要政策扶持的新兴产业却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民间金融的存在,削弱国家政策的实施效果。要达到宏观调控目标,政府需要将非正规金融机构纳入监管范围。3.非正规金融市场的无序和混乱要求政府加以规范由于非正规金融市场监管缺失,一些黑恶势力趁机浑水摸鱼,扰乱金融市场秩序。如温州高利贷与黑恶势力勾结放贷,一旦借款者不能如期归还借款,高利贷者将以暴力手段讨债,这也是温州老板跑路的原因之一。另外,由于政府监管缺失和法律不完善,民间借款合同签订不规范,合同纠纷调解缺乏法律依据。政府在非正规金融市场没有发挥“守门人”作用,导致民间金融市场无序和混乱,民间借贷亟需政府规范。4.民间金融市场高风险性要求政府加强监管民间金融市场存在较高的风险和风险诱因。第一,民间金融游离于国家金融监管范围之外,没有国家强制力作为担保,缺乏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容易导致风险失控。第二,民间融资不但要求借款企业承担较高的利息成本,还提高了企业资产负债率,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第三,民间金融机构自身规模小,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差,发生破产倒闭的风险较大,容易给存款人带来储蓄风险。无论就借款人还是存款人而言,民间金融市场的高风险性都要求政府加强金融监管。

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监管的可行路径

民间金融市场与正规金融市场之间是互补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正规金融市场具有较高的规范性,非正规金融市场具有较高的自由度。自由的金融市场有助于激发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力,规范的金融市场有助于降低市场风险,保障市场主体的权益。政府金融市场监管就是在市场活力与市场风险之间寻找一个契合点,实现自由度与规范度之间的平衡。在这个平衡点,既能让市场主体发挥应有活力还能将金融风险置于可控水平。如果政府采取高压金融监管甚至取缔非正规金融市场,正规金融机构又没有完全向中小企业敞开,中小企业无处融资,也将难以生存。政府适度监管应该注重监管效应。政府非正规金融市场管制效应如图1所示。图1中,D是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曲线。当中小企业资金需求从正规金融机构无法得到满足时,在应急状态下为维持资金链,非正规金融市场融资成为中小企业不得已的选择。中小企业在非正规金融市场的需求可以看成是近乎刚性需求。S是非正规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曲线。只要非正规金融市场利率高于正规市场,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非正规金融市场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资金供给,其供给曲线缺乏弹性。E0是无政府干预状态下非正规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平衡点。政府非正规金融市场管制主采用两种方式:一是确定市场主体的合法地位,取缔黑恶势力等非法主体的交易资格。二是通过利率管制抑制高利贷行为。第一种管制让资金供给曲线从S左移到S,资金供给量减少了与Q1Q2相等的数量。第二种管制让借贷利率从R0降低到R1,资金供给量减少了Q0Q1,如果双管齐下,两种管制措施产生了Q0Q2的超额需求。这是政府管制的副效应。为维持非正规金融市场的供需平衡,政府政策应激励正规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放贷量,放贷增量至少应达到Q0Q2水平。由于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政府应该放权,允许各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建立管制程度不同的多元化金融市场。如图2所示。图2显示,管制程度高的金融市场属于偏正规金融市场,其市场规范度高;管制程度低的金融市场属于偏灵活金融市场,其市场自由度高。规范度高的金融市场的风险可控性也高,自由度高的金融市场的风险可控性较低。在正规金融市场基础上,发达地区可建立偏灵活的金融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可以建立偏正规的金融市场。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政府都要对市场主体资格加以明确界定,以维护金融市场有序、合理和安全运行。

对民间融资进行合理监管的政策建议

查看全文

新经济发展包容审慎监管原则

摘要: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加快发展新经济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之一。《十三五市场监管规划》提出对新经验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原则。对新经济的监管采取正确的态度应是支持和鼓励、引导和规范,而不是一味禁止;对新经济监管的制度设计应注意处理政策和法律、中央和地方政策和法律,修改现行法和制定新法的关系;对新经济的监管方式重点是包容和区分政府监管、企业监管和社会监督的职责范围。本文拟对如何实施新经济的包容审慎监管予以分析。

关键词:新经济;共享出行;包容审慎;监管

一般认为,1994年6月27日美国《财富》杂志在首篇文章《认识新经济》中首次提出“新经济”概念,随后美国《商业周刊》展开了对“新经济”的讨论。我国国务院总理在2016年2月26日开幕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上海会议的视频讲话中首次提出“新经济”概念,随后他在3月5日召开的全国人大代表会所作的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面对新经济,政府应如何实施监管,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国务院总理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本着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原则,制定新兴产业监管规则,随后他在2017年6月2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6月27日开幕的夏季达沃斯论坛、7月1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均强调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于2017年7月3日联合的《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以及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和交通运输部十个部门于2017年8月1日联合的《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对分享经济和共享单车“实施包容审慎监管”的原则。由此可见,对新经济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已经成为一项重要原则。

一、新经济与包容审慎监管的内涵

(一)新经济的内涵。美国最初提出的新经济主要应是指“那种持续高增长、低通胀、科技进步快、经济效率高、全球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状态”,其实质是以信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知识经济与互联网技术为特征,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的创新性经济。目前在中国经济发展条件下,新经济概念的内涵外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一个复合概念。它是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化、传感技术等为新要素,以IT革命、全球化、知识经济、创新驱动、智能制造为一体的新方式,以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产业等为表现形式的新经济形态。例如,电子商务、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应用、分享经济等。其中分享经济已经在出行、住宿、私厨、医疗、众包物流、服务众包、教育、知识付费、内容创业、股权众筹十大细分领域全面开花①。按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与财新智库共同的新经济指数,2015年我国新经济已占到整个经济的三分之一以上。共享经济是新经济中的一大经济形态,共享出行则属于共享经济渗透的九大领域之一②。目前共享出行在全球范围内有共享租车、共享驾乘、共享自行车、共享停车位四类。在我国,目前通常所述的共享出行主要指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共享小微车。(二)包容审慎监管的内涵。“包容审慎监管”一词目前在学术界并未有对其涵义的解读。“包容”一词出于《汉书•五行志下》:“上不宽大包容臣下,则不能居圣位。”意指宽容大度。审慎一词出于《汉书•于定国传》:“其决疑平法,务在哀鳏寡,罪疑从轻,加审慎之心。”意指周密而慎重。包容审慎实际上是对人处事的一种态度和方式,其要求对人处事要有宽容大度的态度和周密而慎重的方式。目前提出的对新经济应当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实际就是要求对新经济的监管应有宽容大度的态度和周密而慎重的方式。对新经济的包容监管就是要求监管者用创新的思维、发展的眼光看待新经济,在接受其优点的同时,也应容得下其缺点,大胆鼓励创新;对新经济的审慎监管就是要求监管者在制定监管规则时须周密慎重,在看不清、认不准的情况下,应该再等等、看看、想想,避免一棍子打死,给某一新经济发展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二、监管态度:鼓励并规范

查看全文

小议从经济学角度看会计监管

【论文关键词】政府会计监管;会计信息;经济学

【论文摘要】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对政府会计监管的几个主要理论论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以期能对政府会计监管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有所裨益。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如何提高市场的信息功能显得越来越重要,而政府会计监管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政府会计监管的背景及含义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物品①和社会资源,在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内部经营管理和国家宏观调控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人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由于受到巨大利益的驱动和会计信息的不对称,会计信息提供者所生产和披露的会计信息的“含水量”也越来越高。会计信息失真、造假现象严重。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美国安然事件以及在最近我国资本市场上发生的一些腐败案件,使人们对会计行业自律的严密性、独立性、政府在会计监管中发挥的作用产生了颇多的质疑,于是会计的理论界和实务界针对如何加强政府会计监管、政府在会计监管的必要性、作用与意义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那么,什么是政府会计监管呢?当前人们对会计监管的含义有这么几种观点:第一种认为,会计监管是政府或会计职业团体对会计工作的干预,以确保会计工作能够合理、有序的进行。第二种认为,会计监管不仅是对会计工作的干预,更是对会计工作质量的保证。若只把会计监管片面的理解为“干预”,那必然是间接的,而会计监管本质上要求必须具备经常性、全面性、连续性特点。第三种观点认为,会计监管主要是为了弥补市场竞争的先天性缺陷——个体利益膨胀导致整体利益无法实现最优,而建立的一种让利益各方进行有效博弈的制度,因此会计监管可以看作是一个讨价还价的博弈过程。

一般意义上的会计监管是对会计主体生产和披露会计信息所进行的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这里的外部监管包括会计行业自律(如会计师协会)、民间监管(如公共媒体等)以及政府的监管。

查看全文

计量监管市场经济论文

1市场经济中计量监管工作的特点

计量监管是确保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基本手段。在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中,计量科学技术对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贸易洽谈、技术交流等活动中,都要靠计量得以保证,否则社会经济生产无法正常运转,没有精确的计量仪器和测量方法,科学实验甚至高新技术的研究与进步将不能正常进行。我国在法律方面相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零售商品称重计量监督规定》等法律法规,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通过颁布《广西壮族自治区计量条例》以及县级以上计量测试研究所(院)等手段来强化计量监管对于市场经济运行的保障作用。

2目前的市场经济对计量监管提出的挑战及存在的问题

2.1计量监管力度不够,技术机构法律意识淡薄。对于计量执法力度,执法人员在工作时,被检查对象拒检或者群众围攻的情况屡见不鲜,尤其是集市贸易、偏远乡镇地区,由于监管对象分散、覆盖范围有限,无疑加大执法的难度,说明我国在计量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且处罚力度也不够。目前的许可证制度采取一次合格审查多次监督复查的形式,对于大多数企业和监督部门而言,监督手段有限,使日常监督抽查流于形式,归根究底源于我国的法制计量滞后和不够完善。如《计量法》是在85年制定实施,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该法多条款项已不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因此,在接到消费者计量方面的投诉时,没有严格的处理流程和对外公开机制,加上违法成本低,投诉成本高,且处罚力度也不够,消费者往往选择放弃投诉,使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查处。

2.2计量技术机构人员素质偏低,人才短缺。部分县市的技术机构检测人才匮乏,计量检定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计量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缺乏紧迫感和危机感,工作积极性不够、有得过且过的思想,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无法适应新经济形势的发展,在日常监管过程中对计量法律法规及如何运用等方面的知识相对缺乏,对计量器具的使用方法和原理知之甚少,对电子技术、电脑、综合实验等新兴技术的使用不够灵活或不会使用,大多数计量检定人员的思想状态仍处于度量衡的传统时代,严重影响计量监管职能在当今市场经济中的有效发挥。

2.3计量技术机构重复建设严重,服务意识薄弱。计量工作量广面宽,需要人力物力方面的配套完善,检查技术装备实时维护和不断更新,这些都离不开财政补贴,一旦经费得不到满足,在开始市场检查时会出现逃检、拒检、漏检等情况,据调查,美国强制管理的计量器具共45种,且主要是度量衡器,工业计量不受政府部门的监管,由工业企业自行监管[2]。美国强制管理的计量器具不多,为提高工作效率他们将检定和执法合并,而我国实行强制管理的器具多达116种,其他计量器具各级计量行政部门还进行监督检查,投入的财力资源造成严重浪费,效果差强人意。对外服务窗口是联系百姓与政府的桥梁,是搭建计量监管的有力平台,而目前部分省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外服务窗口的建立仍是空白。

查看全文

经济学视角审视金融监管创新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金融创新监管的现实理由;金融创新监管的经济学分析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金融创新风险所造成的金融系统不稳定,最终导致金融危机、对金融机构稳定性产生的影响、对于金融市场稳定性的影响、对发生金融系统危机可能性的影响、外部性与金融创新监管、外部性是指在提供一种产品或服务时社会成本或利益与私人成本或所得之间存在的偏差信息不对称与金融创新监管、促进金融创新产品的多样化,满足客户需要、提高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和避险能力、提高金融市场的有效性、信息不对称与金融创新监管、信息不对称是指当事人并不了解全部的与交易有关的信息、不完全竞争与金融创新监管、市场竞争往往最后导致行业的积累和集中,形成垄断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一系列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在金融深化过程中,有必要进行金融监管以及如何进行金融监管。基于金融创新的现实,从经济学的角度对金融监管进行了探讨,分析了金融创新监管的外部性和“公共性”特征、信息不对称与金融创新监管、不完全竞争与金融创新监管。

关键词:金融监管;金融创新;外部性;信息不对称

1金融创新监管的现实理由

现实中,由金融创新风险所造成的金融系统不稳定,最终导致金融危机,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金融机构稳定性产生的影响。金融创新是使各种金融机构原有的分工界限日益模糊,各种新型的金融交易已经不在旧监管的框架之内。随着金融创新与证券化趋势的迅速发展,创造了大量有别于传统资产负债的表外业务,有的甚至超过表外业务的一到二倍,成为金融机构经营业务的重要内容。

查看全文

经济学探视金融监管改革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金融创新监管的现实理由;金融创新监管的经济学分析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对金融机构稳定性产生的影响、金融创新是使各种金融机构原有的分工界限日益模糊、对于金融市场稳定性的影响、保值者和套利者在衍生市场用同样的资本可做数倍于现货市场的交易、对发生金融系统危机可能性的影响、外部性与金融创新监管、外部性是指在提供一种产品或服务时社会成本或利益与私人成本或所得之间存在的偏差、信息不对称与金融创新监管、不完全竞争与金融创新监管、在市场经济中还存在一个垄断与竞争的悖论问题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一系列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在金融深化过程中,有必要进行金融监管以及如何进行金融监管。基于金融创新的现实,从经济学的角度对金融监管进行了探讨,分析了金融创新监管的外部性和“公共性”特征、信息不对称与金融创新监管、不完全竞争与金融创新监管。

关键词:金融监管;金融创新;外部性;信息不对称

1金融创新监管的现实理由

现实中,由金融创新风险所造成的金融系统不稳定,最终导致金融危机,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金融机构稳定性产生的影响。金融创新是使各种金融机构原有的分工界限日益模糊,各种新型的金融交易已经不在旧监管的框架之内。随着金融创新与证券化趋势的迅速发展,创造了大量有别于传统资产负债的表外业务,有的甚至超过表外业务的一到二倍,成为金融机构经营业务的重要内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