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后果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5 04:26:3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经济后果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审计准则经济后果分析论文
从2006年2月24号起,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准则委员会陆续了一个基本审计准则和47个具体审计准则,并广泛向社会各界征求修改意见,这标志着我国独立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的正式开始。当前,我国审计界对于审计准则的主流看法是将其视为一种技术规范或者行为规范。如,萧英达(1991)认为,审计准则是审计行为的规范;刘继忠(1992)则认为,审计准则是对审计主体制定的法规性技术文件;张龙平(1994)认为,审计准则实质上就是审计工作质量的衡量尺度,审计准则从性质上说是一种技术标准;刘明辉(1997)认为,审计准则从其实质来看,它是一种规范,是一种关于审计主体资格及其审计行为的专业规范。我们认为,上述这些审计准则的技术观,对审计准则理论框架的建立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时也忽视了外部因素对审计准则制定的影响以及对准则制定过程的审视。审计准则做为一种公共物品,其“特殊性在于它具有经济后果,谁拥有准则制定权,也就拥有了一种资源再配置的权力”。因此,本文从经济后果观的角度来对我国审计准则以及准则的制定加以探讨。
一、审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观
经济后果观最先应用于会计准则。1978年,Zeff在《“经济后果”学说兴起》中指出: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是指各种财富的转移是既得利益在不同社会利益集团之间的重新分割,而这种“社会性后果”的表现是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人、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更具体的表现就是一个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对其市场价值产生的影响。换言之,会计准则不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不同的准则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到不同集团的利益,包括一部分人受益,另一部分人受损。我们认为,审计准则具有和会计准则同样的性质,审计准则同样具有经济后果。具体表现在:
1.对政府与监管者而言:当政府作为一名投资者时,他与其他普通投资者一样希望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等信息是恰当的、可靠的,这些信息都是在公认的审计准则审计下披露出来的,能够以此来进行投资决策等;当政府作为一名监管者时,他希望经过审计的信息能够满足社会各界的要求,同时公司披露的信息经过审计后能够达到政府监管的要求,比如经过审计的会计信息能够服从政府的税法、经过审计的会计信息有利于国家实施宏观经济计划和调控需要等。
2.对普通投资者与债权人而言:他们要求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是相关的、可靠的以及同时具有可比性。可是,如果仅仅是要求由这些公司来保证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相关的、可靠的,这多少会让投资者与债权人难以相信,唯一的办法就是由独立的第三方对这些会计信息进行审计,以合理的确保这些会计信息是相关的、可靠的。
3.对审计师而言:审计师对企业财务报表是否符合“公认会计原则”进行审计,以审查财务报表的可靠性、真实性与公允性。可是由于审计师的理性经济人假设,他可能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其他相关者的利益,为了确保审计师的行为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相一致,这就需要一个公认的审计准则来对其行为进行规范。同时,审计师从事的活动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为了保护自己以减少面临法律诉讼的概率以及符合成本效率原则,同时也为了弥补社会各界对审计师的期望差距,审计师同样需要一项公认的审计准则对其业务活动进行指导以及保护其自身利益。
审计准则经济后果分析论文
从2006年2月24号起,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准则委员会陆续了一个基本审计准则和47个具体审计准则,并广泛向社会各界征求修改意见,这标志着我国独立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的正式开始。当前,我国审计界对于审计准则的主流看法是将其视为一种技术规范或者行为规范。如,萧英达(1991)认为,审计准则是审计行为的规范;刘继忠(1992)则认为,审计准则是对审计主体制定的法规性技术文件;张龙平(1994)认为,审计准则实质上就是审计工作质量的衡量尺度,审计准则从性质上说是一种技术标准;刘明辉(1997)认为,审计准则从其实质来看,它是一种规范,是一种关于审计主体资格及其审计行为的专业规范。我们认为,上述这些审计准则的技术观,对审计准则理论框架的建立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时也忽视了外部因素对审计准则制定的影响以及对准则制定过程的审视。审计准则做为一种公共物品,其“特殊性在于它具有经济后果,谁拥有准则制定权,也就拥有了一种资源再配置的权力”(林钟高,2004)。因此,本文从经济后果观的角度来对我国审计准则以及准则的制定加以探讨。
一、审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观
经济后果观最先应用于会计准则。1978年,Zeff在《“经济后果”学说兴起》中指出: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是指各种财富的转移是既得利益在不同社会利益集团之间的重新分割,而这种“社会性后果”的表现是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人、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更具体的表现就是一个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对其市场价值产生的影响。换言之,会计准则不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不同的准则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到不同集团的利益,包括一部分人受益,另一部分人受损。我们认为,审计准则具有和会计准则同样的性质,审计准则同样具有经济后果。具体表现在:
1.对政府与监管者而言:当政府作为一名投资者时,他与其他普通投资者一样希望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等信息是恰当的、可靠的,这些信息都是在公认的审计准则审计下披露出来的,能够以此来进行投资决策等;当政府作为一名监管者时,他希望经过审计的信息能够满足社会各界的要求,同时公司披露的信息经过审计后能够达到政府监管的要求,比如经过审计的会计信息能够服从政府的税法、经过审计的会计信息有利于国家实施宏观经济计划和调控需要等。
2.对普通投资者与债权人而言:他们要求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是相关的、可靠的以及同时具有可比性。可是,如果仅仅是要求由这些公司来保证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相关的、可靠的,这多少会让投资者与债权人难以相信,唯一的办法就是由独立的第三方对这些会计信息进行审计,以合理的确保这些会计信息是相关的、可靠的。
3.对审计师而言:审计师对企业财务报表是否符合“公认会计原则”进行审计,以审查财务报表的可靠性、真实性与公允性。可是由于审计师的理性经济人假设,他可能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其他相关者的利益,为了确保审计师的行为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相一致,这就需要一个公认的审计准则来对其行为进行规范。同时,审计师从事的活动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为了保护自己以减少面临法律诉讼的概率以及符合成本效率原则,同时也为了弥补社会各界对审计师的期望差距,审计师同样需要一项公认的审计准则对其业务活动进行指导以及保护其自身利益。
探究我国会计寻租的经济后果
摘要:会计寻租导致财务信息严重失真,造成社会资源浪费,扭曲资源优化配置。本文分析了会计寻租产生的一些经济后果,从我国实际出发分析会计寻租产生的原因,并从政府职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会计监督机制、公司治理机构、反寻租道德规范的建立等方面对抑制会计寻租提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会计寻租;经济后果;对策
一、会计寻租的含义
在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如果出现权力真空或所谓的“公共领域”而存在“租值”未被界定时,那么各社会经济主体就会耗费资源去提取它,同时对他人利益造成损害,这就是寻租行为。会计作为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重要制度装置之一,其运行具有直接的经济效果,如果经济人能够在规范会计运行规则中施加有利于自己的影响,就能够提取社会经济资源配置过程的“公共租”,于是会计寻租就成为作为经济人的各社会经济主体进行非生产性寻利的直接手段。会计能够导致财富的非生产性转移,并且会计在事实上难以做到中立。因此,通过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与执行就可以将财富转移到自己身上来,此时就会有人受益有人受损,这种会计行为正好体现了寻租的基本思想。
会计寻租是在社会总财富水平和企业真实业绩并未改变的前提下,通过改变会计信息(包括对外公布的财务信息以及供内部管理决策使用的信息)来进行财富的非公平性转移和资源的不恰当配置,从而对其他社会主体利益造成损害的一种非生产性寻利活动。
二、我国会计寻租的经济后果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经济后果与政治成本
摘要:政治成本是由寻租成本、税费管制成本以及社会契约成本组成,在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中应该正确选择会计政策。文中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后果和企业会计选择的政治成本进行了介绍,并探讨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启示。
关键词: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经济后果;政治成本
企业会计政策其本质是一种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博弈规则和制度安排。其中的经济后果是指企业的会计报告会对利益相关者产生影响,可以影响企业的决策,使得企业的利益受到损害。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成果和政治成本进行有效分析,可以明确选择正确方法,在选择的过程中,也是对会计政策进行不断优化的过程,可以从中看出社会公平、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
一、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后果
企业的经营业绩可以通过选择会计政策来实现,但是这也会影响到其他相关者的利益。会计规范中有很多种选择可以供企业选择,从而为企业争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进而导致经济后果的出现。从一些公司利用会计选择而实现利润操纵的例子中就可以看出,在选择上也会出现不好的结果,想要用政策选择作弊来提高业绩。以下是几种政策选择中的常见情况:企业会为了实现近三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标准,使其不低于百分之十的配股资格线;为了实现不受到特别处理或者是企业摘牌的处理,而作弊保持微利的现象;为了防止受连续亏损的特别处理,通过作弊可以营造出转亏为盈的表象,特意在本年亏损上加大数额。这些都是企业为了躲避市场监管,为了形成自身有利局面而形成的经济后果,在和政府监管部门以及其他企业博弈中的一种常见表象[1]。因此为了实现会计政策选择的规范操作,保持市场经济的秩序,政府就需要帮扶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此来领导和规范企业在会计造成选择上的行为。
二、企业会计选择的政治成本
企业内部控制经济后果分析
一、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研究的必要性
本世纪初期,很多大型企业深陷财务丑闻和倒闭破产的泥潭(安然、世通等),霎时间资本市场动荡不安,投资者陷入恐慌。2002年《SOX法案》(萨班斯法案)在美国强势施行,它以法律形式强制要求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并要求管理层和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状况分别进行评价和报告,此法案的实施引发了学术界对内部控制研究的浪潮。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和现代企业的发展,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机制,在防御风险、防止舞弊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研究,对于提升企业管理者实施内部控制的积极性,提升政府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预期和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在借鉴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从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两个层面分别阐述企业内部控制的经济后果,希望能总结并充实企业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理论研究,为之后的相关实证研究及中国特色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建设提供帮助。
二、内部控制的企业内部经济后果分析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董事会、管理者、所有企业成员共同实施并执行的一项管理活动,其过程与结果自然是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本文由小及大,分别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融资成本、现金持有、问题和企业价值等层面逐层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的经济后果。
(一)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是维持资本市场正常运行的重要工具,投资者、企业高管甚至政府监管者都对会计信息有着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资本市场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将会更高。企业是产生会计信息的摇篮,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会计信息产生和传递的过程进行控制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做到对企业各个部门、各项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监管,在内控的规范体系之下,企业内部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并监督,对经营、决策过程中出现的错报及时反馈并调整,避免会计差错的产生,有效提升会计信息质量,进而实现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可靠的最终目标。其次,企业内部控制的各个要素分别从不同程序和效果确保会计信息质量。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良好的控制环境能够从源头上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因此,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合理分配企业机构职责,有效避免关联事项、徇私舞弊及弄虚作假的出现,确保控制环境的良好,能在一定意义上实现对管理者的约束监督,从而减少管理者由于舞弊而降低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行为,减少管理者为追求自身利益而萌生的高风险投资欲望。同时,控制活动、风险评估和监督等要素,通过制度和方法的设计运用对企业日常经济业务循环以及会计信息传递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分别从不同的层面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从根本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会计寻租的经济后果及对策探索
摘要:会计寻租导致财务信息严重失真,造成社会资源浪费,扭曲资源优化配置。本文分析了会计寻租产生的一些经济后果,从我国实际出发分析会计寻租产生的原因,并从政府职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会计监督机制、公司治理机构、反寻租道德规范的建立等方面对抑制会计寻租提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会计寻租;经济后果;对策
一、会计寻租的含义
在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如果出现权力真空或所谓的“公共领域”而存在“租值”未被界定时,那么各社会经济主体就会耗费资源去提取它,同时对他人利益造成损害,这就是寻租行为。会计作为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重要制度装置之一,其运行具有直接的经济效果,如果经济人能够在规范会计运行规则中施加有利于自己的影响,就能够提取社会经济资源配置过程的“公共租”,于是会计寻租就成为作为经济人的各社会经济主体进行非生产性寻利的直接手段。会计能够导致财富的非生产性转移,并且会计在事实上难以做到中立。因此,通过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与执行就可以将财富转移到自己身上来,此时就会有人受益有人受损,这种会计行为正好体现了寻租的基本思想。
会计寻租是在社会总财富水平和企业真实业绩并未改变的前提下,通过改变会计信息(包括对外公布的财务信息以及供内部管理决策使用的信息)来进行财富的非公平性转移和资源的不恰当配置,从而对其他社会主体利益造成损害的一种非生产性寻利活动。
二、我国会计寻租的经济后果
深究会计稳健性经济后果
会计稳健性是一项由来已久的会计管理,在我国的起步却较晚。在较为久远的时期,我国的商家普遍采用的理财方式也无不体现会计稳健性的思想,在结账时将应收账款以及显存商品都进行一定的折扣,以此来增强医院实际的资产能力。与此同时,稳健性在国际上也一直是饱受争议的。
一、会计稳健性对盈余的影响
如果对于会计结果没有一个可靠的研究结果,则会使管理者对于未来的现金流量产生高估,在以盈余作为基础的情况下,不能对报酬计划进行科学的制定,可能会使支付的薪酬增加,这就导致了医院的过度投资,致使投资净现值变为负数。稳健的盈余计量,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对管理者给予恰当的激励,并且对管理者的报酬进行有效的递延,因为有一些以盈余为基础的报酬完全可以递延至管理者退休之后,这也说明了盈余的预测能力受到稳健性的影响。根据公认会计准则中相关的规定,以及在非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体现可以看出,非预期权益的回收和盈余之间存在着一种非线性的关系。因此,学者根据这些关系,建立了一个衡量稳健性的指标体系,将非预期盈余与全部盈余信息的比例作为一个衡量指标,这时发现该衡量指标的比例较高的医院,往往具有高杠杆、回报率波动较大的特点,而且往往会获得更多的偶然损失,盈余与应计额的比例具有较强的波动性,这也就说明了稳健性对盈余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会计稳健性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衡量财务报告质量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就是会计稳健性的程度。学者对会计稳健性和信息汇总与财务报告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严密的考察,发现有效的会计数据报告应当具有汇总的信息,同时具有稳健性的偏向。具有较强稳健性的会计信息能够使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得到很好的保证,在外界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信息使用者的福利往往是随着医院控制信息成本的升高而下降的,而在高质量的会计报告影响下,却能够有效地提升。医院的应计额通常分为预期和非预期两个部分,而在应计金额里所体现出来的稳健性则主要是有非预期的部分组成的;稳健性之间所产生的关系则主要是由有条件的和无条件的稳健性所产生的非预期应计额造成的;高杠杆医院实现的非预期应计额更是将稳健性体现的十分明显。但是同时我们也发现,在低成长公司中稳健性的程度要远远高于高成长公司,这就说明了高成长公司在会计报告中可能存在着一些激进的现象,而使得稳健性受到影响。通过对会计报告的有效操控,能够实现对稳健性的准确把握。
三、会计稳健性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探求会计寻租产生的经济后果及抑制途径
摘要:会计寻租导致财务信息严重失真,造成社会资源浪费,扭曲资源优化配置。本文分析了会计寻租产生的一些经济后果,从我国实际出发分析会计寻租产生的原因,并从政府职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会计监督机制、公司治理机构、反寻租道德规范的建立等方面对抑制会计寻租提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会计寻租;经济后果;对策
一、会计寻租的含义
在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如果出现权力真空或所谓的“公共领域”而存在“租值”未被界定时,那么各社会经济主体就会耗费资源去提取它,同时对他人利益造成损害,这就是寻租行为。会计作为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重要制度装置之一,其运行具有直接的经济效果,如果经济人能够在规范会计运行规则中施加有利于自己的影响,就能够提取社会经济资源配置过程的“公共租”,于是会计寻租就成为作为经济人的各社会经济主体进行非生产性寻利的直接手段。会计能够导致财富的非生产性转移,并且会计在事实上难以做到中立。因此,通过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与执行就可以将财富转移到自己身上来,此时就会有人受益有人受损,这种会计行为正好体现了寻租的基本思想。
会计寻租是在社会总财富水平和企业真实业绩并未改变的前提下,通过改变会计信息(包括对外公布的财务信息以及供内部管理决策使用的信息)来进行财富的非公平性转移和资源的不恰当配置,从而对其他社会主体利益造成损害的一种非生产性寻利活动。
二、我国会计寻租的经济后果
企业社会责任经济后果研讨
一、引言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依照所有者或股东的期望管理公司事务,在遵守社会基本规则,即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创造尽可能多的利润”。Carrol(l1979)把公司社会责任分为四种类型: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该分类被后来的研究广泛使用(如Maignan&Ferrell,2003等)。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2005年亦指出,企业的社会责任体现在三方面,包括要不断地创新、要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要为社会和谐做贡献。就是说,当今的企业,应超越唯利是图的境界,除追逐利润外,还应遵从社会道德规范,有“公益性”的一面。毋庸置疑,企业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追逐利润是其天性,而承担社会责任必然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直接流出。毕竟我们不能要求企业都成为慈善机构,它们需要生存和发展,所以如果社会责任投资也能够带来一定的效益,而不是纯粹的付出,企业就会更有动力去承担社会责任。那么长期来看,企业的社会责任投资是否为其带来了绩效的提高呢?本文认为很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引导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二、文献回顾
一方面,根据新古典经济学家的思想,承担社会责任的公司处于竞争劣势,因为公司履行社会责任会导致公司利益的流出,从而降低公司的财务绩效。如Wright&Ferris(1997)的研究结论就是公司社会责任和公司财务绩效负相关。另一方面,部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公司社会责任和财务业绩没有显著的相关性。Mcwilliams&Siege(l2000)检验了企业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的关系,他们采用DSI400作为企业社会绩效的评价指标,以企业1991年至1996年年度财务绩效平均值为因变量,以企业社会绩效、产业、研发投资作为自变量进行检验,结果发现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二者并无联系。Mcwilliams&Siegel(2006),Subroto(2003)等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实际上绝大多数的相关实证研究都得到了公司社会责任和财务业绩正相关的结论,因为公司社会责任成本可以被日后的收益抵销。一个公司如果想尽量减少非义务的社会行为的隐性成本(例如,通过忽略治理污染的成本或者漠视公益事业,短期内可以减少支出),最终可能会导致高的显性成本,如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失去利益相关者的情感吸引或者受到政府的处罚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公司面临的风险会很低。这类公司很少因污染环境或者偷税漏税等行为而被重罚。理论上,如果有两个条件相似的公司,一个承担社会责任,一个不承担,则前者价值下降的风险较后者低。Waddock&Graves(1997)、PelozaJohn(2006)都得到了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正相关的结论。MargaritaTsoutsoura(2004)以标准普尔500的大部分公司为样本,以1996—2000年为研究期间,对公司社会责任和财务业绩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证实二者关系为正并且显著,支持公司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未来财务业绩提高的结论。Margolis&Walsh(2001)对已有相关研究的结论进行了分类并发现,当以公司社会责任作为自变量,财务业绩作为因变量时,得到正相关结论的研究有42项,占53%;结论为不相关的研究有19项,占24%;结论为负相关的研究有4项,占5%;结论为交互关系的研究有15项,占19%。可见,国外相关研究中的正相关结论占绝对优势。由于不同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社会公众对公司社会责任的关注程度有所不同,造成公司承担的社会责任对其绩效的影响亦有所不同。那么,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中,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如何呢?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会计准则国际趋势的经济影响研讨
摘要: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必然选择,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具有经济后果。本文分析和评价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的理论基础与经验证据,并指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经济后果
一、在经济不太发达、国际经济交往不太多的情况下,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会计准则的差异对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政治活动虽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并不十分重要(王华、刘晓华,2008)。随着世界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和资本市场的逐步国际化,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越来越频繁,经济联系也越来越密切,要求减少或消除国家或地区之间会计准则差异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此时便应运而生。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其前身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自1973年诞生以来,一直致力于全球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截至2010年9月,全球已经有100多个国家或地区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其他主要国家或地区也制定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和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时间表(IASB,2010)。中国会计准则已于2005年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为了实现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持续趋同,财政部于2010年4月又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按照Zeff(1978)的观点,由于根据会计准则编制的会计报告会影响企业管理层、股东、债权人以及其他人的实际决策,而不是仅仅反映他们的决策结果,因此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各国或地区要么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要么以国际会计准则为蓝本制定本国或本地区的会计准则,以实现全球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由于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各国或地区的会计准则或多或少都要发生变更,而会计准则的变更又必然会通过会计报告影响企业管理层、股东、债权人以及其他人的实际决策,因此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也具有经济后果。本文从理论基础和经验证据两个方面详细分析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经济后果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价,并指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二、理论基础
(一)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观”是与“技术观”相对应的一种假说。“技术观”认为,会计准则是一种纯客观的技术性规范,它和自然科学的原理一样,具有“真理”性,因而从具有真理性的理论体系中推导出来的会计准则也可以达到科学、有序和逻辑一致(林钟高、徐虹,2007)。从“技术观”的角度来看,会计准则仅仅是规范会计信息生成和提供的技术手段,具有客观性和中立性,不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和利益分配。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经济后果观”则认为,会计准则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zeff(1978)在《“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一文中指出:“‘经济后果’指的是,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谢德仁,2000)。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zeff(1978)认为根据会计准则编制的会计报告会影响企业管理层、股东、债权人、政府、工会以及其他人的实际决策,而不是仅仅反映他们的决策结果。根据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观”,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变更都会通过会计报告影响企业管理层、股东、债权人、政府、工会以及其他利益集团的实际决策和利益分配,而各利益集团实际决策和利益分配的改变又会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状况和配置效率。因此,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林钟高和徐虹(2007)认为,“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是指会计准则安排或结构直接形成资源配置状况,或驱动资源配置状况改变,或影响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任何一项会计法规的出台,总是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有关方面的利益;会计法规比较重大的变动会导致利益关系集团各有关方面利益的重新分配,并会产生相应的社会影响(曲晓辉,1997)。会计准则是企业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其经济活动的标准,是企业生成会计信息和编制会计报告的基本依据。当会计准则被重新制定或发生变更时,通过会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会计信息的变化又会影响各利益集团的决策行为、利益分配格局以及社会资源的配置。因此,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变更会产生一系列的经济后果。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所谓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是指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变更会通过会计报告(会计信息)影响企业管理层、股东以及债权人等不同利益集团的决策行为、利益分配和社会资源的配置状况。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指各国或地区之间不断减少会计准则差异,形成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过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目标准则一般是国际会计准则或美国会计准则(GAAP)等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为了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各国或地区要么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要么以国际会计准则为蓝本制定本国或本地区的会计准则。由于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会导致各国或地区的会计准则或多或少都会发生改变,而会计准则的改变又会通过会计报告(会计信息)影响企业管理层、股东以及债权人等不同利益集团的决策行为、利益分配和社会资源的配置状况。因此,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也必然具有经济后果。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根源于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所谓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是指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而带来的会计准则变更,会通过会计报告(会计信息)影响企业管理层、股东以及债权人等不同利益集团的决策行为、利益分配和社会资源的配置状况。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