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类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5 03:47:2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经济管理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经济管理类模拟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写在括号内。每题1分,共20分)
1.承担统一协调任务的最综合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是()。
A.财政部B.国家统计局
C.国家计划委员会D.中央银行
2.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任务是()。
A.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
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论文
摘要:如何开设好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是目前经济管理学科的重点探讨问题文章从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的规划与设计、建立良好的实验教学平台、实验教学模式四个方面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关键词: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平台;模式
一、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
当前,新经济、经济全球化、管理科学化都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和手段的,这就要求我们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必须溶入信息技术。应用计算机进行经济管理模型的模拟分析或过程模拟,对实际中的经济管理类进行预测、分析和应用是理论应用于实践之前来检验理论的最好手段。计算机实验室配备相应的软件能提供模拟真实条件下的经济管理运行环境,这些模拟环境能够帮助学生比较及时、准确地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二、建设良好的实验教学平台
1.建立良好的实验教学硬件平台
经济管理类自主创业能力培育
近年来,随着全国各高校的持续扩招,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了“大众教育”,大学生数量的大幅度增加直接导致了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据统计,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达610万人,2010年增至630万人;2011年达660万人。从就业率角度看,2009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4%;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依然艰巨,截至2010年7月1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仅为72.2%,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在这一形势下,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了传统就业模式的重要补充。大学生自主创业既能解决其自身就业问题,又能带动其他人就业,同时能积极推动社会创新体系的构建,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创新就业渠道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分析
进入21世纪,以“创造、创新、创业”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推崇,“创业”成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以创业带动就业。”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生的自主创业问题受到社会各界和政府的广泛重视,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多项政策相继出台。2010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由此,大学生自主创业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从现实情况看,我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总体水平仍较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1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低
多项调查表明,在校大学生对自主创业具有较高的兴趣和愿望,但当其毕业之际,由于现实条件、自身能力等方面的限制,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却极少。据《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7、2008、2009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分别为1.2%、1.0%、1.2%,而欧美国家则达到20%~30%。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大学创业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2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较低
高校经济管理类的专业构建
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问题已成为教育者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从高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的现状出发,着眼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高度,将现代教育学理论和高职教育的实际结合起来,论述了明确一个导向、加固四大支撑、强化六大措施等三个问题,略抒已见,以求共识。
一、明确一个导向
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作为一所大学,培养的人才是否受到社会的欢迎,取决于其专业设置、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质量”[1]这一原理既说明了专业建设的重要性,又说明了专业建设的导向是培养受社会欢迎的人才亦即社会需求。在新时期和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的导向是什么?笔者的回答是: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建设经济管理类专业,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形势变化的必然要求。
(一)以市场为导向建设专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加快、市场经济体的建立和完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入WTO后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新兴产业的应运而生和新职业、新岗位的不断涌现,迫切需要设置并建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各类专业以培养各种专门人才。高院校必须牢牢把握形势变化的脉搏,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合理设置并建好经济管理类专业,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以市场为导向建设专业,是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
实现形成学习型社会这一目标,高职院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要根据形成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建设好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各类专业,尤其要建设好经济管理类专业,以满足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
经济管理类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研究
1高校经济管理类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定位。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管理体系过于落后,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定位,特别是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体系设计中,缺乏对专业教育的体系管理,导致学校对相关岗位专业设计的缺失,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一些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不够重视,认为不能影响教学成绩,只是作为选修课进行学习,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一些学校设置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课时偏少,存在不重视实践教学发展的问题,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就业造成一定影响。1.2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教师队伍结构需要加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设置内容较多,对多学科的灵活应用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教师掌握更多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涉及更多门类的信息,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当前,很多高校教师缺乏经济管理类实践经验,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求,限制教学内容的延伸,无法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知识的融合发展,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1.3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力度不足。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发展需要依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引导,这样才能推动理论知识体系的发展,为人才的培养提供积极引导。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受到相关因素的困扰,很多支持的政策和资金不能及时补充到位,影响学生的创新发展。一些高校利用独有的优势开办一些讲座和活动竞赛,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了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但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不足,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1.4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没有完全形成。本科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在毕业后会选择金融企业和企事业单位进行工作,这些学生会直接输送到基层进行服务,运用多种形式的培养机制,实现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工作岗位,这种人才培养方式也降低了创新创业的氛围,一些高校不重视创新创业文化的培养,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造成大学生对参与各项创新竞赛的积极性不高,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兴趣爱好。
2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发展目标
2.1确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指导思想。高校在加快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的同时,要确立平台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不断完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教学模式。要继续深度融合创新思想,将创新内容传授给学生,保证创新思维的建立和创新精神的发展。高校应该重视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的思想引导,加速建立校内外实训平台,创建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举办各项活动,丰富教学形式,为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转化提供便利条件。2.2全面挖掘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随着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大家对创新创业内容有了更多的认识,部分高校建设了大学生创业园和创新科技基地,还有一部分高校创立了专项扶持基金项目,这为创新创业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但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不够重视,对相关创新理念的研究没有进行深入分析,这些现象应该引起我们高度关注。应该根据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创新研究特点,有计划的建设各项创新基地,可以利用ERP课内实训基础设备开展各项模拟练习,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全面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主动邀请企业管理者或相关管理经验丰富的创业人士走进课堂,为大学生讲解更多的创业思路和实践经验,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供指导。2.3整合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资源。高职经济管理类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平台很广泛,而这些平台的正常运转就需要借助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力量。其中,学校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定期开展创业咨询服务,邀请成功的创业人士对已搭建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进行指导,整合创业项目之间的资金、技术支持,提高创业项目孵化成功率,营造积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促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协调发展。
3高校经济管理类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分析
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发展是高校教育的重点内容,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到高度重视,加快打造实践教学平台设施的创建和指导思想的确立,为高校的创新发展提供保证。3.1建立积极向上的创新创业理念。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应该准确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培养自身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就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过程中,应该积极发挥实践平台的活动创建作用,要将创新创业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投入到各项创新创业活动中,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只有不断完善自我的发展目标,加快建立创新创业活动实践基地,提高自身适应时展的能力,才能满足时展需要。高校应该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意义,目标是为了缓解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引导更多学生积极投入到就业观念转变的过程中,为就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3.2完善校企双导师制的建立。应该加快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推出学校与实训基地的双管理制度,并且明确校内与校外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人才培养师资先行。教师是高等学校最大的资本和资源,进行人才培养创新无一不是由教师来完成的。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实现人才培养的最强有力的保证。教师应该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广泛参加各种培训活动,为学生树立一个典型的榜样。加强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派教师进修国内外最新人才培养课程学习,参加国内外人才培养培训会议,深入优秀学校进行学习。还要加强校外基地的教师选拔,对于技术骨干和企业管理人员优先聘用,这些技术过硬、善于创新的“双师型”师资团队能够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3.3运用“互联网+”技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该重视“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提升技术含量,整合各方面的优势资源,加强合作交流,运用信息技术完成学生的建设任务。要注重平台的互联网技术使用,挖掘自身潜力,实现创新创业教学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对接,保证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培养研究
一、当前管理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鉴于硕士研究生特别是经济管理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大部分步入应用领域从事管理实务工作,教育部陆续出台一系列旨在提倡高等院校大力开发应用型的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资源和完善应用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系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各个高等院校逐渐压缩原有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扩大应用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导致各个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人数急剧上涨,统计数据显示,从2009年到2013年五年间,我国专业硕士招生人数平均增长率达到33%,到2015年我国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型硕士比例达到1︰1。以北京地区为例,根据北京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数据,2014年全国有25万人报考北京地区硕士招生单位。从报考专业分布来看,经济管理类专业最受青睐,其中居首位的工商管理专业有14636人报考,第2至第6名依次是法律硕士(非法学)、会计、公共管理、金融学、金融等专业,这其中大部分都是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硕士。然而,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数急剧上涨的同时,大多数高等院校对研究生的培养仍然遵循的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方式上仍然是以理论讲解为主,并没有针对应用型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开发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现有的关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分析,更多停留在探讨层面,没有考虑到管理类研究生课程内容的特点,缺乏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和课堂教学模块开发与设计,特别是缺乏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体验式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让学生掌握具体的应用和操作技巧,显然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对此,本文进行具体分析。(一)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许多高校将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全面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内容和主要应用领域;培养具有较强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尽管这一目标中指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如何培养这些能力、通过什么途径实现这种能力的提升并没有明确,目前的教学目标往往将管理理论课程教学目标与实践教学目标相混合,并没有将实践教学目标单独分离出来进行强调,没有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更缺乏以实践教学目标为教学导向的教学体系,这违背了管理的实践性特征,显然难以达到真正培养能力型管理人才的目的。(二)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严重脱节。经济管理类大多数课程涉及企业管理运营的实务流程,由于缺乏现实企业的实务操作情景,大多数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偏向于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实务讲解,尽管有些课程组织了企业实际案例讨论,但也停留于书面的静态场景分析,没有体现现实企业的动态运营流程,更没有考虑到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由于严重缺乏实务现场的动态视频资料,使得学生普遍缺乏感性认识,很多知识的理解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深入了解和掌握具体的操作技能,这显然不利于学生步入社会、承担实务工作。(三)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过于陈旧。现行的经济管理课程教学中尽管有要求配备相应的实践教学课时,但很多教师将其等同于实验教学,通常以上机操作代替实践活动环节,而上机操作实际上是将原有纸上做的分析判断过程用计算机软件(更多是EXCEL中的函数和公式)来运行,这样的实践教学课程实质上变为了EXCEL的使用培训,完全无法实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在考核环节,目前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毕业实习、学年实习、模拟实验、社会调研、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等多个方面,而现在是把实习代替了整个实践教学环节,尽管也要撰写毕业论文,但也很少与实践结合起来,最终对学生实践环节的考核也通常就是以实习单位的主观评价为依据,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四)实践教学师资薄弱。当前我国高校的师资来源主要是高等院校毕业生,他们尽管可能学历较高,但由于缺乏实务工作经验,在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因此,为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提供大量的理论结合实践、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实践型管理人才,加快企业管理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并开展实验课程,以完善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培养出高质量、符合社会需要的管理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面高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二、情景式教学模式在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情景教学法,即融合翻转课堂、动态视频、模拟沙盘、实践实习等环节于一体的旨在创造实务情景、对学生进行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将其应用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堂教学之中,开发适应翻转课堂教学的教学体系,期望解决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脱节,无法理论联系实际、缺乏身临其境的体验式学习以及对理论学习产生厌倦抵触情绪等方面的现实问题。(一)情景式教学模式在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的意义。情景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对于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升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情景式教学模式的构建能够增强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经济管理类专业是一个理论较深、实践操作较强的专业,情景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正是顺应了这一特点,使得经济管理课程的教学实验在于通过模拟企业管理活动的过程和观察实际管理活动来凸显管理知识,了解管理理论的具体运用,体会管理知识的作用,同时,情景教学实验也为学生提供了参与财务管理活动的机会,使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企业管理活动规律,促使学生运用管理理论知识完成企业的各项经营决策活动。这样既能够解决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的问题,又能让他们身临其境的体验式学习以及培养他们对理论学习的积极性。根据经济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中关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应该做到“通过多种群体演练模拟实验系统,对学生进行专业对口岗位培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变能力与团队精神”,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其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仿真实验,理解和掌握企业管理的业务流程、管理技术与管理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二)情景式教学模式在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的特征。1.实现了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首先强调要转变教育观念和思想,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实现由专业对口教育向基本素质教育、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由注重共性教育向强调个性教育、由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向倡导应用的综合性转变。2.优化整合了现有实践教学体系。以创新实践为导向,系统全面地设计实践教学的计划、方案、实务教材、实例、模拟教学模式、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等,尤其是实践型系列实验教材的建设方面,通过企业现场调研或企业课题的研究,结合我国国情与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现状,组织有经验的专业教师编写财务管理实验教材、教学案例库,以改变现有教材脱离实际、缺乏特色的弊病。3.教学方法强调了仿真性和互动性。实验教学体系中穿插运用案例和模拟教学方法,既注重了财务管理措施的本土文化背景,又能兼顾财务管理技术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可能的教学资源、改善情景模拟教学的效果,强调了教学过程的仿真性。同时,从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上突破传统的模式,按照学生能力形成的规律,通过“知识的掌握→基本实验能力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来逐步实现由理论到实际的过渡,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素质的协调发展,强调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性。4.与实际需要紧密结合。在实验教学环境下可以模拟企业的各种管理实务,使学生在模拟现场的企业管理工作中充当某一角色,从而可以获得实际参与感,使课堂上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专业基本技能得以全面的检验和运用,提高实践运用的能力和素质。现代化企业管理人才必须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实践能力;既会思考,又会操作,这样才能适应市场需要。构建基于任务驱动型的企业管理实践教学模式,最终为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吻合的具有扎实的企业管理理论基础,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分116学科建设析并解决问题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提供强有力保证。
三、构建情景式教学模式的目标与具体措施
构建情景式教学模式的总体目标在于:以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研究生为培养对象,探索一套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情景式教学模式。其预期的具体目标包括:开发和录制适合经管类专业课程的动态视频资料;开发和制作适合经管类专业课程的模拟实习沙盘;建立理论与实践交替的长期互动式学习实践模式;开发实务导师和校内导师深度融合的联合培养新模式。为了实现上述研究目标,可以采取以下五种措施:(一)开发和录制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开发和录制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的主要措施包括:(1)通过课题研究,转变以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导学案”文本为指导,把“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作为一种“新概念”教材的引入,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重构课堂。借助学案和微视频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探索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培养,使教学过程得到保证,最大程度地优化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积极探索运用导学案教学与微视频的整合模式,对翻转课堂视域下的导学案进行重新设计与研究,包括导学案的编制、实施策略以及导学效果的反馈(包括课前、课堂以及课后的反馈)等环节。(3)探索研究学生在使用导学案进行微视频学习时(包括课前、课堂以及课后),如何运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学习相关内容。(二)引导和鼓励教师多开发案例。引导和鼓励教师多开发案例的主要措施包括:(1)通过设立专门的专业研究生案例库建设项目资助和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教学案例的开发,引导和资助教师参加专业硕士研究生教指委组织的优秀教学案例、优秀学位论文等评比活动,将案例开发和获奖情况与教师的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审挂钩。(2)充分利用包括MPAcc、MBA在内的企业兼职导师的资源,鼓励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兼职导师交流沟通,将自身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总结成案例或学生的论文素材,根据现实问题去开发案例和指导学生提高案例研究水平。(3)利用在职学生到其所在企业现场对现实场景和操作流程进行实拍和录制,形成微视频,用于课堂教学的视频资料。(三)实现实践实习过程全方位监控。实现实践实习过程全方位监控的主要措施包括:(1)聘请校外导师以及学生家长参与监督和管理学生实践实习过程,并要求实习单位详细记录学生实习期间的详细情况,严格按照正式员工的规章制度管理学生,常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和解决好出现的问题。(2)要求学生每天通过微信或QQ向专业硕士培养中心或班主任报告自己的实习体会,及时反馈成绩与不足,将学生的报告内容及实习情况与奖学金评定和推优挂钩,同时也作为毕业意向单位的选人参考。(四)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专业研究生案例大赛。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专业研究生案例大赛的主要措施包括:(1)加大对学生案例大赛的宣传力度,通过微信平台、QQ和网站等各种途径及时公告赛事信息,将学生参赛情况以及获奖情况与年度奖学金和毕业单位推荐意见挂钩,充分调动学生参赛的热情和积极性。(2)为每个参赛队伍配备经验丰富的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辅导学生的案例选择、竞赛准备以及参赛汇报等事宜,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全国性专业研究生案例大赛。(五)提高校内外导师之间的协同性提高高校内外导师之间的协同性的主要措施包括:(1)请进来——多聘请实战经验丰富、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家等给研究生做讲座、举办座谈会、介绍实务经验,提出现实工作中碰到的有意义的问题,使得校内导师更多地了解到实务,更好地根据实务选择研究方向。(2)走出去——定期选派一批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在工作实际中体会理论如何应用于实际,请校外导师帮助选派教师解决现实工作的问题,加强导师之间的沟通交流。
经济管理类职业生涯研究论文
[摘要]当代大学生面对的问题关键不在于就业,而在于如何去谋职,即通过合理地对自己的大学四年职业生涯进行管理,从而在进入社会时能顺利实现社会需求的对接。基于社会需求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模型的核心是职业素质的累积,以至形成个体核心的职业竞争力,顺利从学生的角色转变成职业角色。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社会需求
一、引言
根据教育部、人事部综合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超过212万人,2004年达到280万人。2005年达到338万人,2006达到413万,2007年预计达到495万人!然而,据统计,按照历年的就业率,截至2000年6月,我国各类高校毕业生中待业人数有30万人左右,2001年超过34.5万人,2003年52万人,2004年75.6万人,2005年达到98.2万人,2006年达到123.9万,2007年将达到148.5万!
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就业机会大约为700万至800万个,而每年大学毕业生平均人数则大约在300万左右。就这一数字对比而言,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但无良好的职业管理意识,不能充分根据社会需求来规划管理自身大学生涯,正是造成现今就业难的罪魁祸首!
2004年4月,北森测评网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新浪网联合进行的《当代大学生第一份工作现状调查》表明,在找到第一份工作后,有50%的大学生选择在1年内更换工作;两年内,大学生的流失率接近75%,比例之高令人震惊;33%的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第一份工作仅仅是由学校到社会的跳板;16.3%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跟着感觉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
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探究
一、经管类专业实践性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合理,没有突出实践性教学。首先,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一般院校的课程主要包括理论课和专业课,缺少实践课程的设置。教师也是以填鸭式或传授式等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所以学生往往会对课程失去兴趣,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学生甚至厌学。教师不注重改进教学方式,仍是一味地照本宣科,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没有把书本知识真正地运用实际工作中;其次,尽管现在经济管理专业已经开设了实践课,但没有发挥真正的实践作用,尤其对实践性要求较强的专业,无论是在课程上还是课时上,都存在设置不足的现象,学生不能从"跟着做”进入到“自己做"的角色中来,要想把学与做结合,要有效地设置实践课程以及充分的课时,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进行学习和实践;最后就是课程漏设,有些专业对实践性要求较强,但在课程中根本没有设置实践课程,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要逐渐开设实践教学。
2、实践性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践性教学的实施受到限制。实践性教学是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效果的教学过程,是“学”与“做”相结合的教学。需要建立完整、系统的教学体系,即包括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践场所、方式方法、指导人员等。对于实践性要求较强的课程,主要存在缺少专业教师指导以及专业老师本身又缺乏实践指导能力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的进展。
3、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生产性实训和跟岗实习难以进行。经管类专业大多是管理类的技能,不可能像工科类的专业一样,为企业创造效益,而企业也没有那么多的岗位让学生去实习,这就使经管类专业与企业合作的时候,学校总是处于被动状态,所以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主要靠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关系去找企业,而企业总是不太愿意接受学生去实习实践。即使通过努力把一些企业建成了我们的实习实训基地,但也仅仅停留在学生到企业参观一下、与企业有关人员交流一下的层面,生产性实训和跟岗实习很少进行,即使是“订单式”培养方式,学生也是在学校培训,而很少到企业去现场实习和实训,这就使实践性教学缺乏基本的支撑条件。
二、改进实践性教学的思考与构想
1、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将社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即要先了解企业对经济类人才的需求,然后根据需求设置相应的课程,特别是在企业工作中需要注意和加强的内容,要尽可能地开设实践课程,并以“做中学,学中做”编制课程内容,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实践机会。其次,在设置教学内容的时候,既要把企业的一些工作需要和实例作为教学的内容,也要在实践教学中聘请相关企业的管理人才、专业人才来校授课,与学生互动,与教师交流,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最后就是提高教学的硬件设施以及建设实践教学的训练基地。有了前两点的基础,最后环节不能顺利实践的话,将功亏一篑。
财经院校经济管理类整合探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实验平台实验资源整合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目前财经类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课程的设置及其功能分析,结合财经类院校的实际教学模式,提出整合实验资源的设想,以达到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加速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一、引言
目前,财经类院校一般都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会计学、电子商务等专业,该专业开设的实验课主要有:“ERP实验”、“会计电算化实验”、“国际贸易模拟实验”、“电子商务模拟实验”等,这些课程所用软件一般都是在计算机上借助网络来运行,即计算机网络与各专业模拟软件相结合。因此,可构建一个实验平台,将这些模拟软件完全整合在一起,以达到资源共享,提高实验室利用效率,是笔者撰写本文的目的。
二、实验教学课程功能分析
1.ERP实验课程
高校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社会视角下高校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应从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方面进行创新性的锻炼与提升,加大学生社会实践、科研活动、竞赛模式等参与度,全面提高学生问题分析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本文针对社会视角下高校经济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并针对如何提高实践教学,实现现代化、专业化的教学模式提出几点改革措施。
关键词:社会视角;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随着高等教育创新创业理念的提出,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大学生对教学的要求,不能适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经济管理学科是一项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基于社会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更应该具备一定的问题分析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这不仅需要大学生拥有过硬的理论性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因此,高校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应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社会视角的高校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体系构成
(一)高校经济管理类人才实践教学类型
高校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是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而在社会视角的影响下,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应从四个方面进行分类式的综合性教学法:首先是实验,主要对学生的理解、运用、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等多方面能力进行培养,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其二是实训,主要以锻炼与提升学生技能为主,包括信息资料处理、外语交际、计算机应用等基本技能和软件操作、业务处理等专业技能。其三是实习,主要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从专业、毕业以及创新创业等方面实现实习目的。最后是毕业论文或设计,这是实践教学中的最后环节,可充分呈现出学生能力、知识、素养等多方面水平程度,也是对实践教学效果的最后总结与评价。
- 上一篇: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 下一篇:经济管理期刊范文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