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革命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5 02:50:2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经济革命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经济革命

经济革命与经济史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作者的文章《"选精"、"集粹"与"宋代江南农业革命"--对传统经济史研究方法的检讨》在本刊2000年第1期上刊出后,引起了各方面的反响。作者将国内外学者提出的主要问题,在此集中作答,并对如何改进经济史的研究方法进一步阐发了自己的看法。本文所讨论的问题大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涉及对一些重要理论概念的理解,这些概念包括近代以前中国的"经济革命"、宋代江南的农业变化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经济史上的技术进步及其与经济变化的关系等;第二类则主要是经济史研究中各种主要的方法及其运用,这些方法包括历史学方法、经济学方法、其他学科的方法,以及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史学家只有敞开胸怀,努力向其他学科学习,不断改进研究方法,才能使历史学在今天所面临的挑战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经济革命/农业革命/历史学方法/经济学方法

拙文《"选精"、"集粹"与"宋代江南农业革命"--对传统经济史研究方法的检讨》(以下简称《检讨》)在《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上刊出后,不少同行通过口头和信件,就文中所谈到的问题与我切磋交流。特别要一提的是,去年6月和9月在东京和台北,与拙文所涉及的三位主要学者--斯波义信、伊懋可(MarkElvin)和梁庚尧先生--就此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尔后他们还分别来信进一步阐述其看法(注:斯波义信、梁庚尧、伊懋可先生分别于2000年7月8、24、28日来信(其中伊氏长信实际上就是一篇小型论文)。在会谈和来信中。他们对拙文提出的观点,或持异议,或予赞同,或加以补充。与梁庚尧先生面谈时,我建议他对拙文的意见写出发表,以供讨论。后来他写成《宋代太湖平原农业生产问题的再检讨》一文,刊于《台大文史哲学报》第54期(2001年5月出版)。对于他们的积极回应,特致谢忱。)。这些回应表明中国经济史研究方法的改进问题,确已提到日程上。为了把拙文引发的讨论进一步引向深入,兹将国内外学者提出的主要问题,在此集中作一回复。这些问题可以大略地分为两类:第一类涉及对一些重要理论概念的理解,第二类集中于经济史研究中的一些具体方法的运用。本文把二者都作为研究方法来讨论。至于这样做的原因,则还要从"什么是经济史"谈起。

对于"什么是经济史",向来有不同的说法。吴承明认为经济史是"过去的、我们还不认识或认识不清楚的经济实践(如果已经认识清楚就不要去研究了)"(注:吴承明:《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经济研究》1995年第4期。)。希克斯(JohnHicks)则认为经济史"可以看成是一个单一的过程,即一个具有可以认识其趋势(至少到目前为止)的过程"(注:JohnHicks,ATheoryofEconomicHistory,GlarendonPress(Oxford),1969,p.7.)。由这两个定义出发,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由于经济史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可以认识的客观存在(尽管已经过去了),所以经济史研究也是科学。既然是科学,当然也就要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所谓方法,依照吴氏的解释,就是一种帮助我们认识客观对象的视角,或者说是一种思路。在历史研究中,不仅各种具体研究手段,而且一切理论,都应视为方法(注:以上参阅吴承明《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同氏《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1期。吴氏指出:这些方法,英语常称approach,原意"接近",即如何进入本题,或译"思路"。吴氏还指出:"马克思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研究历史的最高层次的指导,但它也只是一种方法。")。本文把重要的理论概念与具体的研究方法都作为方法来讨论,其道理就在于此。

一、一些重要理论概念的辨析

在对《检讨》的批评意见中,有颇大部分实际上出于对一些重要概念理解的歧异。因此只有首先澄清有关概念,相互对话才有基础。有的学者批评《检讨》的讨论是从概念出发,其实这正是本文所要大力强调的。经济史研究的是过去的经济事实(即过去的经济实践),而"经济事实的领域首先就是由经济行为的概念所限定的那个领域"(注: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6页。)。不对有关概念作出明确的界定,就连所要讨论问题究竟是否属于经济史研究范围都无法确定,遑论进行深入的研究(注:不重视对概念的讨论,这是传统史学的不足之处,正如德国史家伯伦汉所言:"史家本身对于史学之基本概念,既少所从事,其对外之观瞻,乃模糊不明,其他科学于是纷纷侵越史学之界限,视史学为语言学有之,视之为自然科学者亦有之,欲将史学视为政治学之工具者有之,视之为社会学之旁支者亦有之。"见伯伦汉《史学方法论》,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版,第62页。)。下面将就学者们对《检讨》议论最多的几个重要概念及相关问题,作一讨论。

查看全文

世界经济学下的社会革命模型综述

摘要:本文从世界经济学视角下,整理了目前集体行动下对社会革命的相关研究。社会革命主要面临两类风险,包括集体行动合作失败风险以及后革命状态的社会动荡风险。全局博弈是最为主流的分析框架。私人信息精度的提高将削弱多重均衡的可能性。当考虑后革命状态的社会动荡风险时,不同类型的行为人具有不同的选择倾向。

关键词:世界经济学;集体行动;全局博弈;社会革命

经济学角度下,大规模的社会革命从经济学的角度测量是一件具有风险的事情。作为一种集体行动,风险涉及两方面:一方面是合作失败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是合作成功,但是后革命状态未必更好。集体行动不能达成的风险来自于对他人行动不能完全推测。具体来说,人们的回报不仅仅取决于自身的行动选择,还与别人的行动选择和某一基本变量有关。该变量不能被任何人准确知道,但都拥有对该变量的个人认知,或者称作个人信念。在大规模社会革命的情景下,这一基本变量可以理解成对革命前社会状态总体的衡量指标。一个人的理性行为取决于自己对于该基本变量的个人信念,自己认为的别人对于该基本变量的个人信念,自己认为的别人对于自己对该基本变量的个人信念,如此循环继续(MorrisandShin,2001)。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做出与大多数人一致的选择才是理性的选择。对于社会革命成功后风险的研究相对较少。然而,事实上后革命状态的社会往往充斥着巨大的不稳定性(ChenandSuen,2014)。历史上看有大量的例子显示大规模的政治行动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发展方向,走上一条更好的发展路径。同时,也有众多反面例子,国家在革命之后陷入长久的动荡不安。于是从个人角度看,需要评估两件事情:一是革命后国家整体状况的提升或下降,二是由于个人参与革命而在革命成功后额外获得的回报。以上两类研究最大的区别是对个人回报的不同假设。对于集体行动不能达成的风险研究假设所有参与者在革命成功后会获得同样的一个固定的回报。而对社会革命成功后风险的研究则假设革命成功的回报并不是确定的,并且不同类型的参与者往往获得不同的回报。

一、基于经济学角度下,基本研究框架——全局博弈

对于存在不完全信息,参与者的回报与他人的选择有关的情形,早期Harsanyi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Harsanyi,1967)首先提出高阶信念这一概念,即自己对他人对自己的认知的认知。然而分析无穷高阶信念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需要建立一个针对不完全信息的模型,在模型的设定中包含了对于高阶信念的设定,但在数学上又容易处理。全局博弈最早是由Carlssonr和vanDamme(1993)提出,假设行为人:行为人不能完全观测到博弈回报,但各自可以观测到一个带有噪声的关于收益的信号(私人信息),但是关于噪声信号的分布是常识并且每个人都会观测到一个相同的公共信息,这样行为人就可以通过私人信息与公共信息相结合来推断其他人所持有的信念。全局博弈的具体模型设定如下:存在两种可能的结果:维持现状和通过革现状被改变。假设人口总量为1,行为人i∈[0,1]。表示行为人i所采取的行动,当=1表示行为人选择参与推翻现状的行动,=0表示选择不参与推翻现状的行动。选择不参与的回报是0;如果最终现状被改变选择参与行动的回报为1-c,否则为-c。为一状态标准,可看成现状的维持力或经济基本值;A表示选择采取行动的人数(A=∫di)。仅当时(足够多的行为人采取攻击行动),现状被改变,称革命成功。另一方面,每个行为人均会观测到一个关于的私人信息,=+,~N(0,)。除此之外,每个人还会观测到一个公共信息y=+,~N(0,)。Morris和Shin(2004)已经证明,在上述博弈中,仅当时,存在唯一的均衡(,x*)。当时,现状将被改变;并且观测到x≤x*的行为人,选择参与推翻现状的行动。Morris和Shin的结论表明当私人信息的精度相对于公共信息的精度足够高的时候,行为人将更加依赖于私人信息推断别人的信念,而分散的私人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均衡的单一性。全局博弈的分析框架除了可以用于分析政治变革相关问题,另外一重要领域是研究货币危机问题。Angeletos和Werning在2006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基于全局博弈的货币危机模型。该模型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行为人根据私人信息和资产价格做出资产需求选择,通过加总个人的资产需求得到资产出清价格,资产出清价格成为内生形成的公共信息。在第二阶段,行为人根据私人信息和资产出清价格决定是否对当前的货币体系做出攻击(attack)。作者发当私人信息的精度足够高的时候,存在多种均衡。这是由于在该模型中公共信息的精度是内生的,私人信息精度的提高带来公共信息精度的提高,所以带来多重均衡。

二、从经济角度分析,集体行动能否达成的革命模型

查看全文

革命老区生态经济建设研究

摘要:左右江革命老区面临生态恶化与加快经济发展的双重挑战,需要超常规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摆脱“脆弱—贫困”恶性循环。论文拟以左右江革命老区整体研究,重新审视左右江革命老区发展思路。以生态文明的视角,利用循环、低碳、绿色经济理论,重点分析该地区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促进左右江革命老区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左右江革命老区;生态文明;生态经济

2015年3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批复》,原则同意《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2015—2025年》。批复要求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产业集聚、经济繁荣的活力老区。《规划》要着力加强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产业集聚、经济繁荣的活力老区;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创新生态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打造天蓝山青水净的美丽老区;着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城乡统筹与区域协调发展,弘扬老区革命精神与民族文化,打造全国旅游文化示范的文化老区,努力探索革命老区跨越发展、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加快老区开发建设步伐,增强老区自我发展能力。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对左右江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高度重视,加快振兴左右江革命老区,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三五”的主要任务之一。并且,政府也意识到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以生态文明的视角,利用循环、低碳、绿色经济理论,研究该地区生态经济建设的问题,对于促进左右江革命老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相关理论分析

对生态文明问题的重视源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第一次提出“循环经济”。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第一次提出了“低碳经济”。国内不断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研究主要有:2001年廖福霖著《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2005年沈国明主编的《21世纪生态文明环境保护》,2007年姬振海主编《生态文明论》。2007年,中共十七大确立了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生态文明建设现实问题的探索和思考进入全新阶段。不少学者对生态文明有进一步的研究。如,2009年严耕、林震、杨志华著《生态文明理论构建与文化资源》等。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2012年12月,全国首家“美丽中国”研究机构———四川大学“美丽中国”研究所正式并《“美丽中国”省区建设水平年度研究报告(2012)》、《“美丽中国”研究所城市建设水平年度研究报告(2012)》。2013年四月起,广西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美丽中国的大背景展开理论研究。如刘佳奇(2012)对“美丽中国”的价值解读;许瑛(2013)对“美丽中国”的内涵、制约因素及实现途径的研究等等。第二是从“美丽中国”每个侧面展开研究。如人民日报2012年11月26日第017版发表文章《建美丽中国靠制度先行》。第三是以省市县等行政单元展开的研究。如各地以“美丽乡村”为主题展开的研究。如汪彩琼(2012)关于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谢培秀等(2012)———《湖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及对安徽的启示》,认为安徽美丽乡村建设应当从产业支撑、富民为先、环境和谐、机制创新、项目切入和科学管理六个方面着力。综上所述,学者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越来越引起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研究也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学者们都是以注重于国家、省、市、县等行政区划单元展开研究,鲜有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从区域协调整合整体上来研究。第二,鲜有学者结合十八大报告的内容,针对民族地区,深入剖析区域特色,结合区域特色来展开相关的研究。因此,本次研究以左右江革命老区进行整体研究,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理论,结合革命性、边疆性、民族性,资源富集区、大石山区、珠江水系的上游等特征,多层面探讨各种因素、各个方面与美丽左右江革命老区建设的关系,揭示美丽左右江革命老区建设路径。其次,试图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在左右江革命老区作为一个整体展开研究,研究的区域具有内容创新性。

二、左右江革命老区生态经济建设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经济学基本理论革命论文

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经济学。对经济学进行一场新的革命,以满足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及人民福祉的增进需要,已摆在了中国经济学界的面前。

一、经济学上的权威崇拜及传统经济学的困境

经济学的严重落后性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无论是迈克尔·佩雷曼主张经济学终结[i],还是陈纲先生指责经济学家不如农民[ii],都已表明,人们对于经济学术落后性的极度失望。“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出发点和庸俗化方向本身就决定了其灭亡的趋势。不论是其自身的反思还是对立流派的批判,西方经济学的非科学特征早已是不争的结论了......或许,下一代人将不再跟随萨缪尔森学习经济学。”[iii]

的确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已远不如其它自然科学。在18世纪时,物理科学、化学科学开始全面发展,同样,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也吹响了经济科学发展的号角。自18世纪以来两百多年时间里,人类的物理科学、化学科学,甚至包括后来才开始发展的生物科学,现在都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类早已经能自由地遨游太空,早已经能精确地计算出宇宙飞船飞入的轨道位置以及能精确地计算出着陆地点,人类早已能制造出异常复杂的机算机,人类早已能精确地分析出任何物体的成份含量,并根据需要合成出特定的化工产品和新材料。但是人类的经济科学却远没有这么发达,在权威崇拜下,从根本理论上来说,仍然基本徘徊在亚当.斯密1776年的思维起点,虽然后来萨伊、马歇尔、凯恩斯、熊彼特等不少人几百年来在作大力的推进和修正,某些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客观地说,在根本理论上几乎未作出革命性的飞跃。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学上严重的权威崇拜。威廉.斯坦利.杰文斯在《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尖锐地批评经济学权威的危害,把某人的著作奉为圣经拒绝人们提出新理论和批评它的长短,对于真理必定是最严重的侵害。毫无疑问至今为止,甚至未来,不可能有哪一位大师的经济学术能够充当经济学圣经的角色,因为经济学是一门科学,任何人的智慧都不可能穷尽所有真理而无一点纰漏甚至缪误的地方。只不过个别“天才”性的经济学大师的学术之中或许有多一点智慧性的东西罢了。

经济危机、贫富悬殊、工业化压抑、环境污染、沙漠化、自私自利、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等等,都表明,传统经济学在权威崇拜意识的禁固下裹足不前,已不能解决现代人类社会的经济建设。世界银行在1991年发表的年度报告,开篇诚恳、鲜明地指出“推动经济发展的原理还远未被人们完全掌握”。

二、现代经济学新革命的系统构想

查看全文

经济学革命全新的构想诠释

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经济学。对经济学进行一场新的革命,以满足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及人民福祉的增进需要,已摆在了中国经济学界的面前。

一、经济学上的权威崇拜及传统经济学的困境

经济学的严重落后性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无论是迈克尔?佩雷曼主张经济学终结[i],还是陈纲先生指责经济学家不如农民[ii],都已表明,人们对于经济学术落后性的极度失望。“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出发点和庸俗化方向本身就决定了其灭亡的趋势。不论是其自身的反思还是对立流派的批判,西方经济学的非科学特征早已是不争的结论了......或许,下一代人将不再跟随萨缪尔森学习经济学。”[iii]

的确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已远不如其它自然科学。在18世纪时,物理科学、化学科学开始全面发展,同样,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也吹响了经济科学发展的号角。自18世纪以来两百多年时间里,人类的物理科学、化学科学,甚至包括后来才开始发展的生物科学,现在都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类早已经能自由地遨游太空,早已经能精确地计算出宇宙飞船飞入的轨道位置以及能精确地计算出着陆地点,人类早已能制造出异常复杂的机算机,人类早已能精确地分析出任何物体的成份含量,并根据需要合成出特定的化工产品和新材料。但是人类的经济科学却远没有这么发达,在权威崇拜下,从根本理论上来说,仍然基本徘徊在亚当.斯密1776年的思维起点,虽然后来萨伊、马歇尔、凯恩斯、熊彼特等不少人几百年来在作大力的推进和修正,某些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客观地说,在根本理论上几乎未作出革命性的飞跃。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学上严重的权威崇拜。威廉.斯坦利.杰文斯在《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尖锐地批评经济学权威的危害,把某人的著作奉为圣经拒绝人们提出新理论和批评它的长短,对于真理必定是最严重的侵害。毫无疑问至今为止,甚至未来,不可能有哪一位大师的经济学术能够充当经济学圣经的角色,因为经济学是一门科学,任何人的智慧都不可能穷尽所有真理而无一点纰漏甚至缪误的地方。只不过个别“天才”性的经济学大师的学术之中或许有多一点智慧性的东西罢了。

经济危机、贫富悬殊、工业化压抑、环境污染、沙漠化、自私自利、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等等,都表明,传统经济学在权威崇拜意识的禁固下裹足不前,已不能解决现代人类社会的经济建设。世界银行在1991年发表的年度报告,开篇诚恳、鲜明地指出“推动经济发展的原理还远未被人们完全掌握”。

二、现代经济学新革命的系统构想

查看全文

国际互联网引发经济革命论文

网络经济,在人类产业发展从而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革命意义的事件,这是一场基于上一世纪在计算机——通讯技术以及相关技术基础之上引发的经济革命。网络经济不是一般意义科技进步带来的变革,它在经济社会中引起的变革具有深刻、深远的意义。网络经济,现已成为一个经济范畴,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范畴。它的内涵,几乎包含了自20世纪最后20年来以计算机——通讯技术引发的产业革命带来的经济领域各种新嬗变;它的外延,现今可以说在一切产业中都获得了自己的地盘。最新的技术发展甚至展示,人作为有生命的肉体本身,也正在被置入储存特定信息与设计程序的芯片。作为一个范畴,它的重要性表现在它表达了新产业经济的本质,表达了新产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趋势,表达了劳动者乃至整个人类在经济活动面临的新命运。

然而,人们震惊地看到:科学家在短短的年代中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上给予了世界一个因特网络,给予了网络经济的运作平台,网络经济如此迅猛地在全球展开,然而经济学家却还没有来得及对其进行那怕是粗浅的研讨!这便是我们选择这一课题的意义与初衷。

令人欣慰的是,在实证调研方面,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各国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从1999年开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传播政策研究中心启动“全球互联网项目”(WorldInternetProject),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自1997年起开展互联网调查,迄今已公布了14次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中心从1999年夏天开始准备加入“全球互联网项目”,于2000年底至2001年初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长沙实施了问卷调查并于2001年5月向社会了研究成果。

全文共分一个前言与五部分内容,前言是对本研究成果的一些约定与说明;第一部分“世纪之交:互联网引致网络经济”;第二部分“石破天惊:互联网的革命性昭示”;第三部分“互联共享:认识网络经济新本质”;第四部分“论道经邦:点解网络经济面临的难题与对应措施”;第五部分“传承经典: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挑战探微”。

“互联网”、“网络”概念,无疑是世纪之交的第一关键词。迄今为止,互联网的普及率,是以往任何一种事件无法比拟的。它是空间拓展远远超越时间的一个典范。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1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870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3630万台,跻身于世界第二网络大国。全世界亿万个终端同在一个互联网上传递交流信息、运作种种事务,刹时间,前所未有的网络企业、电子商务、网上销售、网络教育、电子货币、网上资讯等核爆炸式地在互联网上展现,形成一种基于国际互联网的壮观经济现象,真可谓石破天惊。网络如此快捷地结缘经济,新的网络经济现象如此快捷地在全球开展,新的理念、新的商务模式、新的经济机制如此快捷地被创造出来。在15世纪,全球人均收入年增长仅0.1%,在此后5个世纪中人均收入小有上升,在20世纪下半叶接近3%,而2000年美国在这一年就上升22%。这就是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时代的辉煌,就是计算机网络时代的辉煌!事实上,世界正在进行一场计算机网络经济革命,这场革命给予了每个国家、每个区域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个千载难逢的挑战与机会。尽管经历了世纪之初网络经济的“寒夜”,但如今网络经济的辉煌再次闪耀。

网络经济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其根源在于国际互联网的革命性意义,那么它究竟给予我们何等昭示?第一,互联网络显示了前所未有的特征,它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一个虚拟而又真实的世界,一个崭新的统一的网络国际社会,大体可以从以下9个方面理解网络的神奇:无差别化,数字化,互联实时化,人本化或智本化,资源共享化,虚拟化,高速化,全球一体化,综合化。第二,基于这样的特征,它最终将成为带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引擎,它曾经创造了这样的奇迹,而今经历了重新融合后的网络经济正在创造新的奇迹。第三,人类经济发展史上,国际互联网络及其网络经济,之所以说是工业革命以来最为重要的产业革命事件,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透视它震撼全球的影响力:一是它的影响广度,它几乎布线于全世界各个角落;二是它的影响深度,它在微观上改变着人类行为各个方面,在宏观上改变着现行社会体制、结构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三是它的影响速度;四是它的影响长久度。第四,基于当代计算机、光缆通讯技术之上的网络经济,是工业革命以来最为伟大的产业革命,它事实上已经构成第三次产业的科技基础。几乎可以说,正是网络经济的出现与形成,使得自上个世纪初叶出现的三次产业分化真正完成。可以预料,扎根于新技术基础之上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将前程似锦。第五,互联网产生的信息服务社会。如果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资本社会,那么互联网产生的则是信息服务社会,或者说是信息社会。正是互联网产生的上述革命性意义,它给予了互联网络下的新经济获得新的本质,或者说发生着本质性嬗变。第一,一种崭新的网络企业诞生。所谓网络企业,是互联于因特网络中的各类企业,是由于网络经济拉动起来的企业系统。在网络经济中的企业,已经可以完全实现:“无论你在天涯海角,企业在你掌控之中”。第二,以网络企业为基础迅速形成网络经济,网络经济由于互联网的特征而有力地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革命。大量网络企业的诞生,大量网上经济活动的涌现,从而形成了一种史无前例的“网络经济”现象。所谓网络经济,是指建立在由现代通讯网络、电子计算机网络所形成的信息网络基础之上的一切经济活动,即基于互联网基础上发生的经济行为以及网络的上游、下游经济活动。第三,比之传统经济,网络经济具有如下新的本质:它是人本经济,它是和谐经济,它是可持续经济,它是低成本经济,它是互惠经济,它是一体化经济。第四,在这个新兴的经济体系中,智慧资本、知识资本最终获得了自己的历史地位。因为,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值因素、倍增因素的重点在于智慧劳动。第五,在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平台上,体现不出人们的社会差别(阶层、民族、区域、地位、性别、身份、年龄等等),它甚至跨越了时空界限,将劳动者之间的差别简化为人们能力的差别,简化为人们利用自己的知识在这个平台上创造价值、服务企业的差别。这便为劳动者平等地、自主地展示能力提供了无拘无束的时空,就是说,劳动者迈向自主劳动的路途坦荡。第六,网络经济的发展,将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次上打造出新的经济机制,而且最终会形成一整套与新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新机制系统。

查看全文

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的统计模型研习

一、数据收集

我们选取四川省的十个革命老区为研究对象,根据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我们选取科技教育,人口,卫生福利,交通以及社会资产投资等9个因素作为老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一般都用该地区的GDP来衡量,因而我们选取GDP为衡量老区经济发展指标,通过研究上面给出的因素对GDP的影响来确定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从而建立模型。我们选用2007年的数据进行分析。

二、因子分析

(一)概念因子分析是研究如何以最少的信息丢失,将众多原始变量浓缩成少数几个因子变量,以及如何使因子变量具有较强的可解释性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二)因子分析的可行性计算各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对原始资料矩阵进行KMO检验,值为0.647,Bartlett球度检验,结果显示,近似卡方值为106.219,自由度为36,检验显著性概率远小于0.05,接受原假设。因此认为各因素之间相关性比较显著,适合因子分析。

(三)因子分析结果计算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根和相应的特征向量,再得到公因子解释方差百分比表,发现只需提取前2个因子,这两个因子的特征值分别为6.836和1.352,其累计贡献率己经达到了90.970%,可以很好的反映出老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然后可分别计算出因子载荷阵,共同度,特殊因子方差及公共因子方差贡献,为便于解释各个公共因子的含义,将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经过旋转,容易得到以下结论:1.在公共因子F1中,教师人数、学生人数、从业人数、人口总数、人口增长率、福利院数量、财政支出、社会资产投资指标在该因子上的载荷较大。故可以概括为人口数量因子。2.在公共因子F2中,公路里程数和财政支出指标在该因子上有载荷较大,故可以概括为环境影响因子。

查看全文

发展方式的变革促进革命老区经济

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经济欠发达老区。近几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一个“转”字解放思想,引领各级干部下决心与粗放经济决裂,正确处理“舍”与“得”的关系,敢于舍一时、得一世,舍小利、得大利,舍生产、得生态,舍“三高”、得“三低”,舍经济效益、得社会效益,舍数量、得质量,舍显绩、得潜绩,站在对现实负责、对历史负责、对长远负责的高度,抓调整、促转变,使发展方式转得主动,转得有效,转得有力,转得坚定。

提升产业促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继市场经济改革之后,经济领域的又一次深刻革命。其核心在于结构升级、产业升级、技术升级。我们按照“提升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思路,牢固树立产业第一的理念,坚持战略性调整与适应性调整并重,存量调整与增量优化并重,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层次升级并重,着力构建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上,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大力实施“六个一百”工程,初步改变了我市工业无龙头、无块头的局面,工业经济三年在全省进了三位。一是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建设。通过培植特色、壮大骨干、承接转移,初步形成了医药化工、纺织服装、汽车配件、食品饮料、建筑建材、机械制造等特色产业集群31个,聚集企业1750家,已有7个产业集群进入了全省重点行列。二是抓园区建设,构建产业发展新平台。推进优势企业向园区集中、优势资源向园区集中、要素保障向园区集中,把工业园区逐步打造成企业聚集区、城市新城区、“两型”示范区和区域经济增长极,打造成调结构、促转型的示范区。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30个,规划面积25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91平方公里,入园规模以上企业912家。黄梅大胜关山工业园、罗田经济开发区、英山怡莲工业园被列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武穴田镇工业园被列为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试验区,团风工业园被列为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三是抓改造提升,着力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传统产业是我市工业经济的主体,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我们围绕推动产业规模、科技含量、产品附加值、品牌、节能减排、竞争力等“六个提升”,做强传统产业,重点抓好纺织、建材、食品三大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像纺织产业,我们不是发展传统意义上的纺织业,而是不断调整纺织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型特色纺织业。比如龙感湖的霞客公司、力达纺织、允胜纺织、卓尔公司等企业,大力开发环保色纺、花式纱、棉纶混纺、高精梳纯棉纱等新型纺织品,改变了传统纺纱的单一特征,着力构建加工、纺纱、织布、成衣一条龙的产业格局。

城乡统筹促转变

我们把加快城镇化建设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和关键环节来抓,充分发挥城镇化的双向带动作用,推进城乡一体转型发展。

查看全文

新经济学革命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本论文对现代经济学基本理论革命提出了全新的构想。首先提出用财富的概念替代传统经济学中产品的概念,尝试从根本思维上取得经济学发展的新突破。然后革命性地提出用创造、实现、分配、使用的新四分法取代萨伊和穆勒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旧四分法,特别提出了极具价值的财富创造、实现两段论思想。最后提出经济学应以财富的创造与实现为主线、应由生产率思维向财富产生率思维转变以及财富价值的恒定性、财富换财富原理等相关方面。在篇幅有限的论文里已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全新的经济学基本理论体系。这为经济学走出当前的困境向前革命性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也为中国的自主创新大业和经经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经济理论依据。

关键词:经济学基本理论革命构想财富两阶段论新四分法

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经济学。对经济学进行一场新的革命,以满足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及人民福祉的增进需要,已摆在了中国经济学界的面前。

一、经济学上的权威崇拜及传统经济学的困境

经济学的严重落后性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无论是迈克尔·佩雷曼主张经济学终结[i],还是陈纲先生指责经济学家不如农民[ii],都已表明,人们对于经济学术落后性的极度失望。“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出发点和庸俗化方向本身就决定了其灭亡的趋势。不论是其自身的反思还是对立流派的批判,西方经济学的非科学特征早已是不争的结论了......或许,下一代人将不再跟随萨缪尔森学习经济学。”[iii]

的确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已远不如其它自然科学。在18世纪时,物理科学、化学科学开始全面发展,同样,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也吹响了经济科学发展的号角。自18世纪以来两百多年时间里,人类的物理科学、化学科学,甚至包括后来才开始发展的生物科学,现在都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类早已经能自由地遨游太空,早已经能精确地计算出宇宙飞船飞入的轨道位置以及能精确地计算出着陆地点,人类早已能制造出异常复杂的机算机,人类早已能精确地分析出任何物体的成份含量,并根据需要合成出特定的化工产品和新材料。但是人类的经济科学却远没有这么发达,在权威崇拜下,从根本理论上来说,仍然基本徘徊在亚当.斯密1776年的思维起点,虽然后来萨伊、马歇尔、凯恩斯、熊彼特等不少人几百年来在作大力的推进和修正,某些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客观地说,在根本理论上几乎未作出革命性的飞跃。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学上严重的权威崇拜。威廉.斯坦利.杰文斯在《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尖锐地批评经济学权威的危害,把某人的著作奉为圣经拒绝人们提出新理论和批评它的长短,对于真理必定是最严重的侵害。毫无疑问至今为止,甚至未来,不可能有哪一位大师的经济学术能够充当经济学圣经的角色,因为经济学是一门科学,任何人的智慧都不可能穷尽所有真理而无一点纰漏甚至缪误的地方。只不过个别“天才”性的经济学大师的学术之中或许有多一点智慧性的东西罢了。

查看全文

新经济革命与可持续消费论文

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和各国的发展失衡

生产与消费的过程就是资源及环境资本被消耗掉的过程。人类的生产与消费对自然界的干预强度如果超过了自然界的自我更新能力,结果就导致环境污染与生态失衡,使人类面临生态危机。因此,通过可持续生产,变现有的产生污染的生产方式为清洁生产方式,将从根本上减少环境污染,从而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冲突从根本上得以缓和;通过可持续消费,克服盲目的过度消费和各种愚昧消费,可以减少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减轻对生产规模盲目扩大的“引力”。

可持续生产、可持续消费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但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行为会引导生产行为,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可持续消费比可持续生产更重要。例如,如果没有一次性物品的消费,就绝不会有一次性物品的生产。如果每一个消费者都能自觉地抵制一次性物品的使用,那么任何一家企业就绝不会再继续生产一次性物品,整个社会就会减少资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就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另据研究,虽然动植物生息地的破坏是全世界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但生物学家认为濒危物种名单上超过1/3的脊椎动物主要是由于贸易而被捕杀。正是富裕消费者的需要刺激了这种猎杀,从全球变暖到物种灭绝,消费应当对于地球遭受的不幸承担巨大的责任。

由此可见,不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模式,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此种生产与消费模式,是造成全球环境持续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

如果说,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由之路,那么,我们同样可以说,可持续消费是构建生态经济的必然选择。

什么是可持续消费?所谓可持续消费,是指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要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进步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