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改革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5 02:46:4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经济改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经济改革

朝鲜经济改革

一、朝鲜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

20世纪90年代,朝鲜经济曾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为此,朝鲜政府从1995年起开始了“苦难的行军”,号召全国人民为克服眼前的经济困难而发奋努力,国际社会也纷纷给予同情并伸出援助之手。时隔5年之后,朝鲜政府通过2001年新年共同社论(《劳动新闻》、《朝鲜人民军报》、《青年前卫报》)宣布“苦难的行军”胜利结束,暗示朝鲜经济已经走出了低谷。其具体背景是:1999年朝鲜经济比前年增长了6.2%,2000年又增长了1.3%,2001年则增长了3.7%,从而结束了长达9年之久的经济负增长。(注:朝鲜《劳动新闻》,2002年3月28日。)尽管如此,持续9年的经济困境,使朝鲜财源枯竭,生产严重萎缩,人民生活极为困难。

当前,朝鲜政府面临解决的突出问题是粮食问题、电力问题和资金问题。

粮食问题是长期困扰朝鲜居民生活的最大难题。目前朝鲜人口大约2350万人,假如每人月平均粮食需求量为15公斤,那么1年就需要180公斤,全国口粮总计需要430万吨,再加上种子、饲料、工业原料等至少需要600万吨。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朝鲜的粮食年产量一直徘徊在300-400万吨,因而其口粮的绝对不足量达30-40%(参见表1)。

另据2001-2002年粮食会计年度供求预测,目前朝鲜可生产大米134万吨,玉米148万吨,土豆47.1万吨,大麦、小麦等两季作物总产量为17.8万吨,总计达354万吨。(注:《统一韩国》,2001年12月号,第22页。)这比朝鲜粮食最低需求量600万吨还相差246万吨。可见,目前朝鲜的粮食产量仍无法满足国内最低需求。这种状况不仅进一步削弱农业的基础,难以造成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而且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深刻的负面影响。

朝鲜的电力不足也是当前直接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转的一大问题。朝鲜电力不足问题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就有预兆,进入80年代以后更加明显,于是政府先后采取了许多限量用电的措施。例如:各地区产业实行交替生产制,实施企业电量配额制等。为了解决日趋加重的电力难问题,朝鲜政府在90年代后半期曾大力推进中小型水力发电厂建设,先后在全国各地兴建5000多个中小型发电站,仅1999年就新建龙山1号发电站、安州煤矿煤气发电站等十多个大型发电站和700多个中小型发电站。尽管如此,由于国内煤炭生产量的下降和原油进口量的减少,火力发电严重受阻,而水力发电又受季节性影响无法正常运转(冬季发电量只有夏季的50%),因而目前新建发电厂对缓解电力不足问题成效不大(参见表2)。据1999年统计,朝鲜年发电量为186亿千瓦,这仅为韩国(2393亿千瓦)的十三分之一。(注:《南北韩经济社会状况比较》,韩国统计厅,2000年12月。)

查看全文

外国经济改革研究论文

简介:亚诺什·科尔内,1928年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青年时期在布达佩斯大学攻读哲学。1961年在布达佩斯的卡尔·马克思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66年在匈牙利科学院获得科学博士学位。1967年后他成为匈牙利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1972年至1977年他担任联合国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席。1978年他担任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主席。现为美国哈佛大学与匈牙利布达佩斯大学教授。自SO年代以来,他致力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1957年他撰文对经济管理体制过度集中问题提出质疑。70年代和80年代,他对社会主义国家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进行理论描述,提出《短缺经济学》理论等、90年代他对后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东欧国家的经济改革的经验教训进行政治经济学思考与研究。80年代前期他曾访华研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问题。1999年6月到北京、深圳等地作学术交流。

一、所有制关系

1.所有制变革。20世纪80年代,由匈牙利、波兰、捷克等东欧国家开始,蔓延到苏联的“市场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完全相同。东欧国家的改革,实行国家所有制并发展市场,取消命令经济。改革产生了一些变化,但是不彻底。

从中得出的第一条经验教训是,一个有效能的市场或者说运行良好的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在所有制结构、财产所有权结构中私有制占主导地位和财产私有权的支配地位。这个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所有制所有权结构中的地位,不是以其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来反映,而是以企业的规模与性质去决定。如大型企业、金融机构是否具有私有性质。

私有制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其所有者既可以是人格化的,亦可以是非人格化的。所谓人格化的所有者,即企业的所有者是明确的、明晰的,它或者是专门的投资机构、或者是投资者集团、或者是某位个人。所谓非人格化的所有者,即企业的所有者是不明确的、不明晰的,它或者是保险机构、或者是银行及投资基金、或者是证券市场中购买上市公司股票的投资者。在美国的所有制结构中,非人格化所有者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东欧改革中,这一问题曾引起较大争议;我个人认为应以非人格化的所有制占主导、但是从过程发展的顺序看,所有制的起源是从人格化的所有者开始,逐步进化到非人格化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导、支配地位。

从东欧国家经济改革中得出的第二条经验教训是,运行良好或有效能的市场经济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是,允许并鼓励个人所有制即个人化、人格化的所有权制度,不要以非私人的所有制或非人格化的所有者硬性地人为地取代个人的所有权制度。

查看全文

印度经济改革

改革以来的经济形势

(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但呈波动状态

印度90年代经济改革所带来的成效是明显的。从表1中可以看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在1991~1992年度曾跌至谷底,仅1.3%,然而在下一年度就迅速从危机中恢复过来,达到5.1%。1994~1995年度至1996~1997年度连续三个年度都超过或达到7.0%。但是经济增长速度从1997~1998年度开始减慢,2000~2001年度的增长率只有4%。工业增长从1991~1992年最低值0.6%开始,经过4年的努力达到了1995~1996年度的11.6%,之后增长速度又开始下降,估计2001~2002年度的增长率只有3.3%(注:GovernmentofIndia:EconomicSurvey2001-02.)。由于受到气候的影响,农业的增长情况并非令人满意,在改革前的1980~1981年度至1991~1992年度的11年间,农业部门年均增长率为3.4%。与之相比,1992~1993年度至1999~2000年度的7年中年均增长率却下降了31.03%,仅为2.2%(注:孙培钧:《印度当前经济形势与第二代经济改革》,载《南亚研究》2001年第2期。)。农业及相关部门的附加值年增长率从1993~1994年度至1996~1997年度的年均4.5%减至1997~1998年度至2001~2002年度的年均1.2%。

印度经济自改革以来虽然出现过几年较高的经济增长,但增长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究其原因,既有外部的影响和一些周期性因素的影响,又存在着根本性的结构性因素的制约。印度储备银行在其2001年报告中认为,“最近的经济活动减缓似乎反映了结构因素和周期因素的重合,两种因素的比重不同……”(注:AjitKarnik,"SlowdownoftheEc-onomy:WhichWayout"?,EconomicandPoliticalWeekly,October20,2001,p.3970.)持续的高额财政赤字、电力运输等基础设施瓶颈、关键部门的结构调整滞后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工农业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起到了制约的作用。

注:a为临时数字;b为快估数字。

资料来源:GovernmentofIndia:EconomicSurvey2001-02.

查看全文

经济改革与经济全球化论文

一、经济全球化将推动经济转轨进程。以加入WTO为标志,我国的改革进入新阶段

经济全球化将推动我国的改革进入新阶段,例如:经济全球化大大增加了对政府的压力,彻底的政府改革不可避免;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全面的市场竞争,加快企业改革,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具紧迫性;经济全球化强调金融的国际化,金融部门的市场化改革将首当其冲。

加入WTO为我国提供了新的改革动力。加入WTO是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加入WTO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全面开放阶段,逐步放开包括金融、保险、电讯、会计、咨询、旅游等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我国加入WTO,目的是通过开放市场来解决经济转轨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开放倒逼改革是未来几年我国经济转轨的新特点,以全面开放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大破除生产力发展的制度障碍,以形成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从而在改革开放中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加入WTO,给我国经济改革留下的时间和空间都十分有限。进入新世纪,改革更具紧迫性。加入WTO,参与经济全球化,我国经济转轨的紧迫性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强烈,改革受到严格的时间限制。同时,改革又要面临国内外的双向压力。既有国内压力,又有国际压力。前20年我们的改革虽然存在国际压力,但是因为没有加入WTO,一些规则的遵守带有很大弹性,今后不遵守就要受到惩罚。因此,改革的内容必须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规则。从这个意义说,加入WTO是我国的第二次开放,第二次改革。

二、经济全球化将促进经济转轨国家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方式的结构性重大变化。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我国应当积极推进结构性改革

我国按照WTO的规则参与经济全球化,必然使原有的产业结构、体制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为此,未来几年,我国经济转轨的重要任务在于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性推进。在保持宏观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抓住机遇,适时地实施和推进结构性改革,就能加快体制创新,从而为促进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的较快发展提供真正动力。

查看全文

经济改革意见

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按照“***”规划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现就2008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查看全文

经济改革背景经济教育改革路径

[摘要]经济教育改革需与现实的经济改革背景深度对接,且掌握教工作关键点。以具体的问题为导向,设计改革的路径与方法。即以经济改革背景为参照,创新经济教育模式。基于宏观视域,构建国际化的经济教育体系。动态了解经济业态变革,有效掌控经济教育改革尺度。基于此,有策略和有方法地进行经济教育改革,基于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助力我国经济获得稳定且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改革;经济教育;改革

新一轮的科技与经济变革,使人们的工作方式与消费习惯等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改革,关乎国计民生,更影响着新一代年轻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方式。教育工作者必须形成与时俱进的育人理念,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对经济教育进行科学的创新与改革。应对新经济发展形势,既要发挥获得技术与智慧的支持,还需在个体人员的思维上进行引领。尤其,新经济环境下,经济教育的改革需体现适度超前性,构建具有引领性的教育新模式与新体系。

一、基于经济改革背景下的经济教育改革的关键点

(一)经济教育需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新经济环境下,经济教育工作的开展,既要注重夯实教育对象的理论基础,还需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我国“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倡议的提出,是对经济改革的积极响应,更是改革开放的新手段与新方向。经济教育目的,体现在新经济形态下创新型人才的极大满足。利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与手段,为国家和社会培育出可利用经济学知识改变行业与商业形态的人才。因此,必须基于专业课程内容做好教育深化改革,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

查看全文

财政局经济改革打算

需要各级党政的大力支持、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作为财政部门自身来讲,四是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财政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首先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主动沟通协调,该支持的要主动支持,该保障的要着力保障,不能支持或无力支持的要多作解释,让部门和单位理解、支持财政工作。要加快政务公开工作步伐,切实加大财政宣传工作力度,让行政决策、执行、监督的工作顺序、工作方法和工作结果向社会公众公开,让社会关注和了解财政工作。

一、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理财为民的服务宗旨的发展思路,努力做大财政经济“蛋糕”增强财政的调控能力和保障能力。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作用,坚持“吃饭、发展、建设”三位一体,促进自贡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推动自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财政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目标

与全省水平的差别逐步缩小。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幅不低于15%明年超越20亿元;上划中央、省级收入年均增幅不低于12%明年超越20亿元。逐步缩小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地方人均财政收入与全省的差异。1财政收入总量坚持较快增长。

财政收入来源进一步合理。来自于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的税收比重提高,2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的协调性增强。税收收入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有所上升,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不时上升。

查看全文

当前经济改革的回顾与思索

新中国成经济体制改革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以为核心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规划、实施了体制改革的第一冲击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人开创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局面。纵观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一、要正确处理集权和分权的关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处理集权和分权的关系,主要特点是出现集权和分权的反复。因此,30年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正确处理集权和分权的关系。

要准确把握中央和地方分权的原则,必须适度地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职责权限。经验表明:集权有利于国家自觉的组织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有效地实行计划经济。只有适当集权,才能统一,才能保证重点建设,才能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别,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分权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可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但是,集权过多或分散过头,都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经济体制改革,在集权和分权、中央和地方关系问题上,虽经多次反复,但不是集中过多,影响了地方的积极性,就是分散过头,削弱了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集中统一。现在,我们应当吸取以往改革的教训,避免走两个极端。在这个问题上,既不允许存在损害国家全局利益的地方利益。也不允许存在损害国家全局利益的部门利益。在新形势下,必须更好地坚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方针。总的原则应当是:既要有体现全局利益的统一性,又要有统一指导下兼顾局部利益的灵活性;既要有维护国家调控权的集中,又要有在集中指导下赋予地方必要的权力。必须加强中央的统一领导,维护中央权威。宏观调控权必须集中在中央,中央在制订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地方合理的利益和要求,地方要自觉服从和顾全大局,正确运用国家赋予的必要权力,调节好本地区的经济活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处理集权和分权关系问题上,往往只注意到中央和地方行政权力的划分,而没有处理好国家和企业的关系。国家把应该由企业管的事情包了起来,既管不了,也管不好,反而把自己陷于繁锁的事务之中。企业本身在产供销、人财物方面无权做出决策,只是各级行政机关的附属,这就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处理中央和地方、集权和分权关系上,首要的问题是扩大企业自主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的经济实体。

查看全文

煤炭企业经济改革要点

摘要:随着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煤炭企业也随之不断进行转型升级,本文通过对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炭企业实施经济改革的意义的分析,指出了煤炭企业进行经济改革的原因,进而指出了在煤炭企业改革中的经济改革的五大要点,希望能为煤炭企业的成功转型提供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煤炭企业;经济;改革;要点

当前,我国煤炭市场因受经济增速放缓、能源结构调整、环境治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需求量大幅下降,供给过足,供求关系十分不平衡,市场竞争异常激烈,造成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幅下滑,为经济发展、能源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在当前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加强煤炭企业的经济改革已成必然,只有不断坚强和推进煤炭企业的经济改革,才能使煤炭企业的发展优势得以凸显。

一、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炭企业实施经济改革的意义

作为一种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以提高供给质量为出发点,有效扩大供给面,适当校正供给要素配置,避免配置扭曲,使供给结构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得到全面提升,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围绕供给侧改革,一项重大的任务就是保质保量的去产能、库存、杠杆以及降成本。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在2016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煤炭行业化解产能过剩实验脱困发展的意见》中对如何解决我国煤炭企业产能过剩等问题提出了可行性措施。改革作为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结构性改革是拉动经济转型的主动脉,对于煤炭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煤炭企业如何紧抓改革机遇,加速推动企业经济改革,是煤炭企业经济转型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煤炭企业实施经济改革的原因

查看全文

集体经济改革存在问题

1当前集体经济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5年年底,全国集体企业户数从1991年的338万户降至220万户,年均降速超过10万户;从业人员从1991年的3628万人降至1241万人,年均递减200余万人;集体企业职工的生活十分窘迫,2005年全国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453元,集体企业职工仅为6667元,低于平均水平40%,全国城镇离岗职工年平均生活费为2020元,集体企业职工为789元,低于平均水平60%。由于改革滞后,集体经济改革中凸显几大问题:

1.1法规滞后。

当前,集体企业沿用的仍然是1991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和1990年6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随着改革的深入,这些法规早已不能解决集体企业改革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甚至还阻碍了集体企业改革的步伐。

1.2理体制缺位。

经过几轮机构改革,政府与集体企业之间的关系仍未理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务院机构中没有专门管理集体企业改革的部门。

查看全文